2017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6 散步》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5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6 散步》导学案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56)

《散步》导学案【预习课导学】(晚自习20 分钟)预习任务:资料准备:了解莫怀戚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将这篇散文的重点字词摘抄至摘抄本上。

自我感悟:感悟尊老爱幼、珍视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了解作者莫怀戚的生平与写作背景。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写作背景、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文章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圈划、朗读我,万芳,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作好简单批注。

同时在文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探究课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及词的有关知识,理解积累“熬、分歧、粼粼”等词语。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文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品味文章精彩词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培养尊老爱幼、珍视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资料助读】一、走近作者莫怀戚,1951 年出生,男,汉族,重庆人,当代作家。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85 年,其写作契机有两个:一个是作者全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时,确实在南方的田野散过步,有了一定的感慨。

另一个是作者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识后,就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进行过交谈,柯尔特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这就引起了作者理性的感慨,在感慨之余,写下了此文。

预习自测: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散步( ) 咕咕()分歧()霎时( ) 嫩芽( ) 波光粼粼()熬()2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 嫩芽( nèn ) 调皮( tiào )B 霎( sà )时依偎( wèi)C蹲( dūn)下背(bèi)起D粼粼(lín) 拆(chāi)散3解释下列词语信服: 相信并佩服委屈: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各得其所: 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脉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学案第1篇】《咏雪》教案[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出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咏雪》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

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大雪纷纷,谢太傅以此为题要求子侄辈作诗,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

本文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伸阅读法。

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要点]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论语〉十二章》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论语〉十二章》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2、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带有批注,精品推荐)1 春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重点)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运用于写作。

(难点)自主预习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文体知识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嗡()酝酿()抖擞()朗rùn()wǎn()转hōng()托静mò()jiànzhuàng()应和()风筝()liáo()亮和风细雨()铮铮铁骨()liáo()草掺和()挣扎()眼花liáo()乱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朗润:。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

文中比喻。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是指。

宛转:形容声音。

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

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V 抚.摸.着你。

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

(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二字词语概括为盼春、 和赞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 之情。

(2)找出文中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课本中标出来,并体会一下句子好在哪里。

合作探究一、体会优美的情境12. 这些春景有哪些共同点?3.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二、品味精彩的语言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赏析:本句综合用运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意。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1.《春》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清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自主学习】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自华,号秋实,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酝酿..()黄晕.()披着蓑.()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笠.()抖擞.()【设问导读】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巩固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迷藏.()宝藏.() A zàng B cáng(2)散.步()散.在草丛里() A sǎn B sàn(3)薄.烟()薄.弱()薄.荷() A bî B bï C báo(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A hã B hâ C huî D huï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2017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2017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2017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春.教学目标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整体感悟①导入新课课文中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

XXX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XXXXXX——绘春春风图——风唱春——XXX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研读与赏析XXX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问题组]a.你喜欢XXX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好词好句)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本人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完美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完美版)

顶端的也是朦胧的绿,于是一叶绿而知天下春了。
绿色是富于生命力的,在它的感召下,各种各色的花儿盛开了,到处都是,粉色、淡紫色、白
色……
绿是生命的本色,是春的色彩。
(1)选词填入文中空白处。
嫩绿 翠绿 草绿 浅绿
(2)解释下面词语。 朦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最新
1《春》导 学 案
学习目标
1.把握重音和停连,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对春的情感。 2.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 3.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在诵读中把握重音与停连,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1.在作者描绘的众多春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春景?说说你的理由。 2.背诵第 3 至 7 段,要求:准确流利,重音和停连恰当。
1《春》导学案
第 2 课时
一、检查作业 检查背诵:准确流利,重音或停连恰当。 (小组接龙背诵比赛) 二、品味春景之美 在作者描绘的众多春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春景?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会《春》之童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堂导入。

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

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

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转载于: 书业网)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

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

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

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

老师先来读一遍。

(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

)同学们也来读读看。

(生齐读)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

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第1篇】初中语文《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2.难点: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对话进行导入,“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啊”预设回答,同学们喜欢春天,并请同学说明自己喜欢春天的理由。

有一位作家也对春天充满热爱,并且将这热爱融入了一篇文章之中——《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眼中的春是什么样的吧。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前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的明确:盼春、绘春、赞春。

3.师生共同探讨,绘春这一部分描写了春天的哪几部分呢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三)深入研读1.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春草图的2.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习赏析和修辞手法。

明确:(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钻”字,说明了小草的俏皮、顽强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增强了韵律美。

)(2)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小草长势喜人,面积大,顽强生长。

)(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间接描写,用人来衬托小草,表现了小草软绵绵的,易于亲近,十分惬意。

)(四)拓展延伸比赛朗读:朗读文章中描写春草的部分。

(五)小结作业1.教师总结;2.用今天学习的方式预习剩余的段落,并进行记录,下节课共同分享。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完整版)第一单元导学目标•了解《修身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掌握文章的基本组织结构。

•能够运用分析方法研读简单材料。

第一课《修身行为规范》1. 学习目标•理解文本的主旨和要点。

•掌握文章的基本组织结构。

•学会运用分析方法阅读材料。

2. 学习内容本课主要学习《修身行为规范》,了解其内容和作用。

3. 学习过程•阅读《修身行为规范》全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中提到的一些行为规范分别是什么?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样的?可以用什么方法分析?•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写出你对修身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体会。

4. 总结反思回顾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内容?有哪些自己需要再深入学习的地方?请写出你的总结和反思。

第二单元导学目标•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词句,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道理。

•掌握初步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阅读简短的材料。

•培养正确的阅读态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课《论语选读》1. 学习目标•理解《论语》中的经典词句的含义。

•掌握初步的阅读方法,能够运用分析方法阅读材料。

•培养正确的阅读态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习内容本课主要学习《论语选读》,了解其中的经典词句和背后的道理。

3. 学习过程•阅读《论语选读》全文,并找出其中的经典词句。

•根据对经典词句的理解,写出你对其中的道理的认识和体会。

•运用分析方法,对你所选的一个经典词句进行分析。

4. 总结反思回顾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困惑?请写出你的总结和反思。

…(继续编写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的导学案内容)…总结通过本篇文档,我们详细介绍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导学案内容,包括第一单元的《修身行为规范》,第二单元的《论语选读》,以及其他单元的导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通过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点,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效果。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朱自清【教学目标及重点】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

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

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

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

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播放朗读音频),整体感知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

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部编版7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散文诗两首

部编版7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散文诗两首

散文诗两首学案【预习课导学】(自习20分钟)预习任务:资料准备:了解这两首散文诗相关的文学常识。

自主积累:将文中重点的字词摘抄至摘抄本上注意其音、形、义。

自我感悟:通过朗读,体会人间的至爱亲情。

预习步骤:第一步:了解作者泰戈尔及冰心的相关常识,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尝试读出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资料助读、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两篇散文诗的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探究课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散文诗的有关知识,理解积累“祷告、菡萏、徘徊、攲斜”等词语。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文章。

2、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诗文基调,理解两首散文诗的思想内容。

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体验人间至爱真情,学会理解母亲,孝敬母亲,感恩母亲。

【资料助读】作者简介: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

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

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

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

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文体知识介绍: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6.《散步》导学案(含试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6.《散步》导学案(含试卷)

《散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朗读课文,揣摩语气,把握节奏。

2.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章细节,探究语言特点。

自主学习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作家作品莫怀戚,1951年6月3日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

《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霎.时()分歧.()委屈.()桑.树()(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

(1)《散步》是一篇展示人间亲情的散文,作者是当代作家。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__ _(铺伸延)着,有的浓,有的淡。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____ (强大强壮强悍)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____ (高高强大高大)的父亲。

(3)但我和妻子都是____ (缓缓轻轻慢慢)地,____ (稳稳静静重重)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

听读课文朗诵。

示例: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一句中“熬”字当如何理解?2.“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怎样理解这句话?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怎样理解这句话?二、精读语段,品读情感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段初春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2.《散步》一文的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秋天的怀念》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秋天的怀念》教案
- 情感表达:通过角色扮演、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表达对亲情的感悟,如写一段话描述自己与父母间的感人瞬间。
2. 教学难点
- 情感深度的把握:学生往往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 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反复练习来突破。
举例解释:
-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通过造句、近义词辨析等方法,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如“瘫痪”不仅指身体的无力,还可以引申为生活的无力感。
- 文章结构:通过绘制课文结构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文章的组织方式,学习如何围绕主题安排材料。
- 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中的排比和拟人,让学生模仿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修辞手法:学习并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5. 阅读理解: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母亲的爱和怀念之情,感受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6. 课后习题:针对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秋天的怀念》,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情感、结构等方面赏析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秋天的怀念》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秋天的怀念》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生字词:瘫痪、憔悴、诀别、烂漫、絮语等;
2. 课文内容: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描述了作者在母亲病重期间,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3. 课文结构分析:掌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散文,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散文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传递深刻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第【1】篇〗一、学情分析通过对《春》的学习,学生对比喻、拟人、远近结合等写作手法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了解。

《济南的冬天》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敢于并且能够分析修辞句,了解一类阅读题型。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结构,明白“温晴”是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主分析文本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从而更深层次感受文章的情感。

3、通过“换”的办法,让学生体会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对修辞语句进行规范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能够自主规范的分析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表达效果,克服小学时期用“生动”“形象”“具体”等简单概括的习惯问题。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清楚“济南的冬天”不能更名为“冬天的济南”的原因。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六、教学工具PPT多媒体教学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一说起冬天,我们就会想到厚厚的棉衣、暖手袋、暖气等一大堆御寒的物品;我们就会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极尽寒冷与孤独的诗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笔下春的妩媚,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老舍,去领略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一起去探究一下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模样。

2、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3、正字音,识生字词(1)学生齐读课后读读写写,读准字音,教师强调易写错的字词。

(2)完成同步上的字词练习。

4、文章结构分析(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找出之后展示在黑板上。

(2)教师根据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词,逐一与学生一起辨别,排除掉除“温晴”以外的其他词语,并让学生笔记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是“温晴”。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1)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3、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把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乎( )传.不习乎()三省.吾身( )一箪.食()四十而不惑.()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3、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而: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A.必须 B.一定 C.必然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A.时间 B.逝者 C.河流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8、翻译下面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填空。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

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者。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二、自主学习课文的前六章分别讲做人的哪个方面?三、提高阅读读《论语》三则,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7年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2017年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1.《春》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清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自主学习】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自华,号秋实,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酝酿..()黄晕.()披着蓑.()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笠.()抖擞.()【设问导读】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巩固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迷藏.()宝藏.() A zàng B cáng(2)散.步()散.在草丛里() A sǎn B sàn(3)薄.烟()薄.弱()薄.荷() A bò B bó C báo(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 A hé B hè C huò D huó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2.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2.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第二单元 5 秋天的怀念课题秋天的怀念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是关于母爱的话题,七年级的学生容易理解这份情感。

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这份情感同时懂得珍爱生命,懂得感恩。

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生字词。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体验母爱。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浓烈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这篇课文,感受伟大的母爱,学会理解父母,珍爱生命,学会感恩。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祖籍河北,生于北京,当代作家。

1969年去延安插队务农。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1979年发表处女作《爱情的命运》。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写作背景史铁生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

随后,一直默默支撑他坚强活下去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了。

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

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

读准字音瘫痪(tān huàn)憔悴(qiáo cuì) 诀别(jué) 捶打(chuí)仿膳(shàn)淡雅(yǎ)翻来覆去(fù)理解词语侍弄:文中指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烂漫:文中指颜色鲜明而美丽。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3. 领略课文朴实清新、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1.反复朗读,感受形象,体会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学法指导】1.诵读教学法。

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读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第一课时【自学互助】1.教材助读(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毛泽东高度评价朱自清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背景资料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情绪。

(3)散文知识链接①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③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

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2.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蓑.衣()斗笠.()..()抚摸..()抖擞鸟巢.()眨.眼()撑.伞()发酵.()朗rùn()liáo亮() hōng托() wǎn转()应和..()喉咙..()(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欣欣然:朗润:抖擞:卖弄:赶趟儿:舒活:呼朋引伴:宛转:烘托:酝酿:花枝招展:一年之计在于春:(3)填空。

朱自清,原名,字,号,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学者、。

作品有诗集《》,诗文集《》,散文集《》《》,代表作有,等。

(4)本文可以分为“”—“绘春”—“”三个部分。

作者在“绘春”部分抓住了春天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绘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图、春图、春图、春图、迎春图。

(5)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情感?3. 朗读指导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

朗读时基本语调应该轻柔、缓慢、自然,并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感情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采用范读、指名读、分组分段、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反复朗读,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细心品味,入情入境。

4.我的疑惑【展示互导】(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课时【质疑互究】1.预设问题(1)文章开头为何极写盼春的迫切?结尾赞春运用了哪三个比喻?有何作用?(2)赏析五幅图①作者是抓住春草什么特征来描绘春草图的?②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③作者是如何运用感觉器官来形象地描绘春风的?④春雨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绘春雨图的?(3)探究音乐美①找出文中的叠词,说说运用叠词的作用。

②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运用排比的作用。

2.生成问题【检测互评】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绝版的暮春①又是一年三月三。

兰亭的上空澄澈得如同小儿的眼神,修竹在温润的地气里拔节,有风吹过,春日最有风韵的那个部分就是由竹林中的绿意释放的。

②已经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大多琐屑的日子被人淡忘,只是这一天,人们照例要汇聚兰亭,纪念书圣,弘扬书道,效晋时士人流觞曲水,吟诗作赋。

我们正努力地复原着当时的仪式,贴近那一场盛会。

而今,利用这种仪式,文人们是否能够抵达那个烟水遥遥的深处呢?③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很欣喜地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十多人行走在山间林木道中,士林中很有影响的谢安来了,高僧释支遁来了,王羲之带了几个儿子一起出动,最小的是献之,此时九岁。

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

流觞到处,诗思敏捷者脱口而出。

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二十余人很快成诗,博得一片好评;卞迪、丘髦等十余人一时难以即席吟诵,罚酒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2.济南的冬天【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

3.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学习重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朗读、揣摩,结合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自学互助】1.教材助读(1)济南是山东省省会。

济南“山小”,在济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

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

但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海拔也只有285米。

(2)走进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

北京人,满族,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1951年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北京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受迫害在北京投湖自尽。

(3)写作背景老舍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平度过的,于1924年赴英国讲学,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年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时间长达7年之久。

济南也因此被他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0—1931年间,也就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2. 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éng清()xiāng边()jī肤()水墨.画()地毯.()贮.蓄()伦敦.()发髻.()水藻.()绿萍.()(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安适:响晴:慈善:温晴:澄清:设若:贮蓄:着落:空灵:秀气:(3)填空。

老舍,原名,字,满族人,现代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话剧《》《》。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4)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层次清晰,布局合理。

请拟出本文的结构内容提纲。

②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③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3.我的疑惑【展示互导】(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课时【质疑互究】1.预设问题(1)作者怎样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2)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3)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4)下列两组句子甲乙两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试着比较评析。

①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②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2.生成问题【检测互评】1.判断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②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⑤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秋韵宗璞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

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

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

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

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年毛孔渗进来。

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起走到半山。

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年陡台阶,眼前会出现一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

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

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其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

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

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

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

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

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

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友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

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

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

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

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

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

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这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

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

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

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

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

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

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着澄明的秋水。

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吗?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

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欢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一着落。

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