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端午日【苏教版】【名师教案】1

合集下载

《端午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端午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端午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简析】《端午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文章,属于“民俗风情” 专题。

这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文中洋溢着浓郁的湘西风情,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的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鸭子欢快场面。

精彩的场面描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照“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文章情节描写具体、而且热闹,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湘西一带过端午的气氛。

【设计思路】本篇教学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倡学生多角度创造性阅读。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环境下进入端午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有直接的体会,寓学于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

全文教学应当始终抓住“语文”来教,而不能在风俗习惯的泛泛而谈中让课堂远离了文本,在研究中可以对场面描写的词句做重点的揣摩、领会,分析场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欣赏赛龙船场面的精彩描写,让学生掌握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让学生体会赛龙船表现的奋力争先、团结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1、精彩的赛龙舟场面描写。

2、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由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导入,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端午的由来和风俗。

引入沈从文笔下的具有湘西风情的端午。

教师板书:端午日沈从文2、简介作者:沈从文(1902——1988),中国作家。

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

苗族。

创作中影响较大原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富有人情美和风俗美。

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初中语文】(苏教版)端午日教学案例 苏教版

【初中语文】(苏教版)端午日教学案例 苏教版

《端午日》教学案例中山市小榄中学夏小英一、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这是一篇着重描写上个世纪初湖南的一个乡村人们过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对我们的深刻影响,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的内涵。

由于政府的重视及珠江三角洲优越的自然条件,小榄每年都有龙舟赛事,因此,学生们对端午节是非常熟悉的。

所以本文最适宜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二)教学步骤1、说说我们怎样过端午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起我们怎样过端午节,学生立即情绪高涨,纷纷叙述自己家里吃粽子,拜神的事,说了自己去看划龙舟的情形,说了自己所在的片区划赢之后的庆祝。

由于早两天已经布置同学们搜集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所以对端午的来历,大家也都有一定了解,通过叙述,学生对场面描述的口头表达得到了锻炼。

2.诵读课文,通过与本地及现在过端午进行对比,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了避免朗读的盲目性,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教学步骤主要设计主要围绕“写什么”和“怎样写”及“学习写”三方面展开。

通过“写什么”这一环节了解上世纪初湖南乡村是怎样过端午的,对比现在我们过端午的情形,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了解文章大意。

理清写作思路: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通过怎样写,学习场面描写,在争看划船一段中,作者描写了人们争相到长潭观看赛龙舟的场面、赛船场面及胜利领奖三个场面,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二个场面的描写,讨论既然重点在赛船,能不能不写第一、三两个场面,为什么?通过讨论分析,学习了场面描写和正侧面描写的作用和意义,再请同学们详细介绍小榄赛龙舟的情形,巩固了对场面描写和正侧面描写的掌握,然后联系上周举行的初一年级拔河比赛让学生进行场面描写训练。

最后以过端午,纪念屈原,继承传统,增强爱国精神结束全文。

二、精彩片断(一)师:同学们,庆祝的锣鼓敲了一年又一年,纪念的龙舟划了一代又一代,比较一下,上个世纪初作者所描绘的划龙舟与我们现在的划龙舟相同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描写这场龙舟赛呢?生:作者写了划船人的动作,写了带头人的外貌,写了声音。

《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师: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多媒体图及传说介绍),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多媒体展示课题)请大家把课文打到102页。

问:作者是谁?(生(齐):沈从文。

)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师:我补充一点: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二、新授板块一:自学并疏通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检查学习情况:(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峒(dòng)泅(qiú)水数〔shù〕天前擂(léi)鼓鹳(guàn)呐(nà)喊shù(戍)军一律(lǜ)jiǎng(桨)手泥jiāng〔桨〕板块二:分析课文一:介绍风俗。

1、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了解到湘西的人们在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生: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穿新衣、吃鱼吃肉;划龙船竞赛;追赶放下水的鸭子〕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

【初中语文】(苏教版)端午日教案1 苏教版

【初中语文】(苏教版)端午日教案1 苏教版

端午日沈从文张家港市第一中学龚陈教学理念:这节课的设计,我主要遵循了我校提出的“四自五步法”,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了划龙舟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实践,从而使学生有直接的体会,寓学于乐,学生更容易掌握。

教材分析:《端行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五单元的文章,属于“民俗风情”专题。

了解斑斓多彩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对作者如何表现这一节日进行分析、学习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文章情节描写具体、而且热闹,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湘西一带过端午的气氛。

本课我们就以学习场面描写为主。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读过课文,对本文所记叙的几件事学生已有所了解,但对于作者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笔描写本文所体现出民族特色的,这就为本课教学找到了比较有利的切入口,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容易。

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准确、简炼的语言。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收集本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人们过端午的气氛。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些节日也越来越重视了,那同学们喜欢过哪些节日?生:春节,圣诞节,重阳节,端午节,愚人节,母亲节……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有好几个是洋节,对洋节也有所偏爱,反而中国传统的节日慢慢在被人们遗忘,今天我们要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湘西,去看看那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板书:——走进湘西端午日沈从文)二、授新课:(一)、释题1、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

2、我们家乡有哪些相关习俗?吃咸鸭蛋、吃粽子……(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1、分几个学生朗读,找找湘西一带人们是怎么过端午日这一天的?①端午日……看热闹②划船的事……才拖下水去。

端午日(苏教版七年级)教案

端午日(苏教版七年级)教案

端午日(苏教版七年级)教案端午日(苏教版七年级)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补充细节,体会湘西人民过端午的快乐心情。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自然产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课前准备:如条件许可,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条件查阅沈从文简历,端午节及其他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诗文等资料,并分类制成读书卡片。

(或教师课前简介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年起有三大传统节日新增为法定假日,你知道是哪三个吗?(学生作答。

)既然传统节日要放假了,那就让我们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节日吧。

今天,在座的同学就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你们将作为游客代表前往神秘的湘西,和茶峒军民一起过个端午节,去体验他们过端午节的快乐心情。

然后想请你谈一谈当年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端午过节的习俗哪些值得推广,并说出你的理由。

所以游玩时要做个有心人哦。

湘西我们第一次去,人生地不熟,请个导游怎么样?下面让我们请出特邀导游沈从文,请他先作个自我介绍。

(出示“沈从文档案”。

要求:学生根据“档案”内容以第一人称介绍身份、籍贯、主要经历、作品特点、及代表作品。

)教师评价:沈导就是湘西人,还是大作家,相信这一路我们跟着他好好看,好好听,收获肯定不会小。

各位小游客,跟上导游,出发!二、让我先去看一看湘西民俗风情游第一站——走进寻常百姓家。

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句,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走进寻常百姓家,我看见,我猜想。

(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有关词句,后一条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

)教师可以第一句示范一下。

第二站——来到河街看赛船。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从“河街有熟人的“到结束,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龙舟竞赛的真!你瞧(听)。

(前一句表达你的感受,后面摘录文中语句说出你的依据。

)当然也可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

刚才同学们从各个角度说出了龙舟竞赛给你的感受,现在请用一句话概括龙舟竞赛的特征:可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在河街,我看到了一场的龙舟赛。

《端午日》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doc

《端午日》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doc

《端午日》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主要功能是为刚踏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打开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

第三单元向学生展示的是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画。

在继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后,紧接着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节选《端午日》。

《新课标》中有关课程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端午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组织学生找关键句、解读关键词语,使学生能说出湘西端午节各习俗的特征以及过节时人们的心愿。

2.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切体会到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文章篇幅不长,才700多字。

全文从叙事详略的角度来看,文章第一节的“赛龙舟”是详写,第二节的“捉鸭子”是略写。

所以,第一节是教学的重点。

七年级的学生品读文学作品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培养学生领会作品内涵、用恰当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验以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这些能力既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解决重点难点的主要活动策略有:模拟旅游,欣赏录像,口头小作文训练等。

教学环节一、导入【教学情境设计】:老师把学习《端午日》比拟成带学生出去旅游。

【设计理由】:七年级学生活泼纯真,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

《端午日》的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

所以,采用模拟旅游的新形式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镜头回放】:师: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去旅游。

(话还没有说完,学生就纷纷“竖”起了耳朵。

)生:(纷纷好奇地)真的?到哪里去旅游?师:(微笑)到湖南那神秘的湘西去旅游,咱们还要在那里过节呢!生:(又好奇地)过什么节?师:端午节。

(板书课题)生:(恍然大悟)噢!(兴趣开始增浓,有部分同学已经在悄悄地翻动语文书。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端午日》教案1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端午日》教案1

《端午日》教案教学内容:讲读课文教学目的: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理清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了解民俗,学习场面描写教学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学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刚过去的中秋节还有印象吗?还记得有哪些习俗吗?2.五月初五你知道是什么传统节日吗?你知道端午日的来历吗?我们这儿端午节有哪些风俗?3.不同的地区,风俗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端午日》,去领略湘西地区端午节的民俗风情。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相信大家在课前对课文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一组习题。

1.你能准确读出下列词语吗?蘸zhàn 酒茶峒dòng 伶俐líng lì规律lǜ桨jiǎng手擂léi鼓调tiáo理呐nà喊鹳guàn 戍shù军泅qiú水干燥zào2.听写下列词语擂鼓干燥呐喊泅水戍军3.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沈从文,现代作家,等湘西凤凰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4.简答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湘西茶峒地区端午日的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追鸭子。

(渗透详略得当)三、研读课文(一)作者在文中介绍的众多风俗中,在阅读课文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你说说你的理由吗?(二)研读重点段落1.展示赛龙舟的图片2.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这个场面。

3.作者是如何来展现场面的了,我们来看,指名读文中写赛龙舟场面的句子。

引导作者写时观察了哪些人(参加比赛的人),在写比赛的人(正面描写)时作者重点从哪些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动作和外貎)。

4.作者除了写了参加比赛的人还写了什么人?观看的人(侧面描写,烘托比赛的激烈)5.“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七上《端午日》 (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七上《端午日》 (一)

第十一课端午日教学目标:1、了解详细人民端午节习俗,感受其乡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联想、想象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组织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龙舟竞渡的精彩场面。

2、联想的作用。

3、对捉鸭子的场景的想象及语言描述。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多种样式的诵读为主,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生齐读。

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

(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二、走进课文:1、检测生字词:蘸()酒擂( )鼓竞()赛呐( )喊伶( ) 俐泅 ( )水戍()军缚()2、作者介绍:沈从文——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富有人情美和风俗美。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西散记》等。

《端午日》选自《边城》。

二、研读课文:1、同学们朗读课文:2、茶峒人端午日有哪些风俗活动?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其中最吸引你全班齐读齐读字词学生简介作者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是什么?三、仔细品味龙舟竞赛场面:1、请一位同学来读这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浆手。

擂鼓的种种情形。

”同学们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正面写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的?2、在描写盛况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赛手、浆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动作的?3、作者用这些词语有什么目的?体现了赛手们怎样一种精神?4、赛手们在同心协力、奋力争先、拼搏向前,那岸上的观众有什么反应?5、整个场面让作者有怎样的联想?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1课《端午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1课《端午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1课《端午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端午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1端午日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重点: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联想的作用教具安排:龙舟赛的相关图片投影片朗读磁带教时:一教时一、课前导入: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有这个习俗吗?【归纳】:我们这里在水乡河面宽阔的地方有这项活动。

那么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当现场观看过的,也可以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过的。

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归纳】:好的。

如果没有看到过的,请跟我一起来看看龙舟赛的精彩画面。

展示图片:老师从旁解释: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

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

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

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归纳】看过之后,我们确实能感受到龙舟赛的热闹与欢腾、紧张激烈。

二、正文引入:好了,光谈我们这里的端午节和龙舟赛了,忘了正事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同时也领略一下那里的茶峒人是怎么过他们的端午日的。

先请同学们一起静下心来,走进茶峒人的端午日,感受一下那里的节日气氛。

在听朗读时思考一下: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辨形:茶峒擂鼓呐喊调理不拘泅水戍军蘸酒请位同学来读一遍,适当纠正。

好的,接下来请同学先相互讨论一下刚才的问题然后起来来告诉其他同学。

第一问: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第二问:相近的是有用雄黄涂在额头,但他们写“王”字,还有就是赛龙舟啦。

2023年《端午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_1

2023年《端午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_1

2023年《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收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湘西端午的习俗;感触赛龙舟的出色场面;学习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和虚实相间、正侧结合的写法【过程主意】读中感悟文字;角色饰演中感触场面体味感情;句段续写中训练文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养育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赞赏本文赛龙舟的出色场面,教学难点:学习表现的手法,并举行写作练习。

教法:谈话法、商议法、角色饰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你最歧视的人是谁?为什么歧视他?2、教师最歧视这样一个人:他小学毕业,做过大学教授,靠自学成才。

他就是--沈从文。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今天学的这节课就选自他的《边城》。

(板书课题)二、新授(一)初步感知,理清条理1、你都知道那些端午的习俗?(自由交流)2、自读课文,思索:端午这天,湖南人民都有哪些考究?都会举行那些活动?请用简短的话语概括出来。

3、课文重点写的是哪项活动?为什么把这个作为重点来写?(二)重点研读,感触氛围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湖南人民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我们特意组成了一个“民俗情”记者团入湘考察(第一二组成员,并推荐一个团长)。

下面请我们的团长和大家打声招呼(团长亮相)。

这群记者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接待,下面有请本地镇长和大家打招呼。

1、明确各自目的:① 请×团长把他们这次入湘的情况给大家大致推荐一下。

① 请×镇长把他们今年端午节的情况给大家推荐一下。

2、情景模拟:记者采访① 读第一段各自提炼问题与答案。

① 实战模拟:要求:采访者先想清晰你决定采访怎样的一个人,可以是一位年长者、参赛青年,也可以是旁边看见的妇女、小孩。

(教师点拨:担心赛前的决定情况、赛后颁奖以及参赛者个人的感触)① 双方互相点评:(要点:赛船人的团结;采访者的条理性以及正面报道和侧面烘托相结合)① 教师指导:激烈的场面描写以及虚实结合的写法① 教师小结(渗透团结的情感目标和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的技能目标)(三)读写结合1、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详细试着运用虚实结合以及正侧结合的主意,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始,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详细一点。

【教学设计】《端午日》教案

【教学设计】《端午日》教案
2、教师提问:你对本文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解决。
五、检测与评价:
1、沈从文给我们描绘了热闹的湘西端午日,我们也学写一段展示渭南习俗的热闹场面。
(要求学生当堂写作)
2、学生展示交流
教师点拨:
1、老师朗读自己的写作。
教师引导学生从场上和场下两方面叙述
六、布置作业:
1、用你精彩的语言描写生活中能展示渭南乡俗的一个热闹场面。
(七)年级(语文)科教案(总第课时)
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七年级
授课时间:
审核签名:
教学内容: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端午日》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当地端午习俗,体会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⑵、学习并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并尝试模仿写作。
⑶、在活动中体悟“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2、选做:假如由你来组织一场比赛,你会如何策划呢?
【提示】从赛前准备,人员安排,活动过程,预期效果,奖励政策,注意事项等方面考虑。
【板书设计】
十一、端午日
穿新衣
画“王”字(略)习俗(详)赛龙舟(合作争先)
吃鱼吃肉人鸭竞赛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检查字词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3、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的端午日习俗。
三、教师点拨:
1、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交流自读收获(字词预习,作者资料,课文内容等)
【明确】端午节习俗:
一、课前准备阅读导入二、目标解析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四、展开比赛赛后讨论五、检测与评价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端午日(沈从文)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日的习俗,品味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准确生动简洁明快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每个传统的节日都有可说的习俗。

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赛龙舟、买草药、吃包子、包粽子,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在这许多习俗中,场面最大、最热闹、最激动人心的,当然要数赛龙舟了。

不信,我们跟着沈从文到茶峒长谭看一场龙舟大赛,一定会感受到不同一般的紧张激烈和欢庆喜悦。

二、阅读主场(一)合作学习1、学习小组集体研究,找出第一段叙写的三个场面,在班上交流。

⑴河边看划船⑵河上赛龙舟⑶胜利者领奖2、学习小组尝试对每个场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在班上交流。

河边看划船--“莫不穿了新衣”(喜庆气氛)“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民风淳朴)“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迫不及待了)“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动,家家如此)“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当官的、当地有身份的也不例外)河上赛龙舟--“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准备充分,一点也不马虎)“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暗示竞争激烈)“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渲染龙舟竞赛的激烈)胜利者领奖--“必可在税关前领奖”“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欢庆隆重,习俗由来已久)(二)精读第三个场面,揣摩运用一系列准确而生动的词语的作用,并安排不同层次的同学反复朗诵。

作用: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有特征的动作,既表现赛船场面的热烈气氛,又表现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三)学生自读第2、3段,体会与第一段的关系和写这两段的作用。

所写内容皆是略写,突出了第一段的详写地位,是第一段喜庆气氛的延续,表明全民同乐时间之久,极好展示了淳朴的民风。

三、阅读尾声(一)讨论“探究练习一”。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端午日》教案集锦(DOC)

《端午日》教案集锦(DOC)

《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江苏大丰沈灶中学陈继军该教案是本人获大丰市东南片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教案(一)教学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引导、自学讨论法。

(二)、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四)、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师: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多媒体图及传说介绍),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多媒体展示课题)请大家把课文打到102页。

问:作者是谁?(生(齐):沈从文。

)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师:我补充一点: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二、新授板块一:自学并疏通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检查学习情况:(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峒(dòng)泅(qiú)水数〔shù〕天前擂(léi)鼓鹳(guàn)呐(nà)喊 shù(戍)军一律(lǜ)jiǎng(桨)手泥jiāng〔桨〕板块二:分析课文一:介绍风俗。

七年级语文上册11《端午日》教案苏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11《端午日》教案苏教版1

端午日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2、了解湘西端午习俗;3、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师:非常好。

我们同学懂得还真多。

下面我口占一首七绝,同学们看看是写哪一个节日的?(吟诵)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

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还没背完,众生纷纷举手)生:这首诗写的是端午节。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生:因为这首诗写到屈原,写到龙舟,这两者都与端午节有关。

师:好,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师: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你们知道吗?生:插艾叶,插菖蒲,吃粽子。

师:端午这天,各地的习俗不完全相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写湖南人民如何过端午节的短文《端午日》。

(板书课题)作者是谁?生(齐):沈从文。

师:他有哪些代表作?生(齐):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师:对于沈从文,我补充两点。

1、沈从文小学毕业,(生笑)大学教授,(生哗然)完全是靠——(生)自学成才。

2、如果你进了新华书店,看见沈先生的书,你最好把它买下来;如果你买下了沈先生的书,最好把它打开来看看。

(语速稍慢,吸引力要强)(生笑)只要做到这两步就够了,因为你一旦打开沈先生的书,你一下子就会被他笔下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深深吸引!(师神情专注,生露出向往的神情)但愿我们大家多亲近文学,和书交朋友,好不好?生(齐):好!二、整体感知(指名同学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在书上圈划。

朗读完毕,老师提问)师: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有哪些风俗活动?分别用三个字“动词+名词”的形式概括。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追鸭子(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如下:略)师:在这几种民俗中,作者介绍时是否平均用墨?生:有详有略,详写赛龙舟,略写赶鸭子,其他三种一笔带过。

师:根据篇幅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的习俗只稍作交代,对赛龙舟写得最详,追鸭子次之。

《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赛龙舟,捉鸭子等。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唐代文秀的关于端午节的诗。

(幻灯片1)端午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吗?明确: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

3、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学生说,教师相机补充)明确:文中提到的湘西的端午习俗有画王字,蘸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等。

补充:还有挂艾蒲,系香袋等端午习俗,目的是避邪驱瘟;另外还有吃粽子等习俗是为了祭祀、纪念屈原……4、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端午习俗。

(幻灯片2)教师小结:由于地方不同,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完全相同,那么,湘西人民是怎样迎端午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写的一篇短文《端午日》。

(幻灯片3)(二)简介作者过渡:让我们先走近作家沈从文,了解一些关于他的基本情况。

沈从文(1902--1988),苗族人,生于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幻灯片4)教师补充两点:1、沈从文老师只是小学毕业,却当上了大学教授,这一切完全是靠--自学成才;2、如果你在新华书店看见沈从文老师的书,你一定要买回来看看。

只要你打开他的书,你就会被书中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吸引!希望正处于金色年华的同学们能多多地亲近文学: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端午日》 优秀教案

《端午日》 优秀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端午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端午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文章,单元教学要求是了解民俗风情。

全文仅700余字,把湘西端午节的民俗风情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充分感受湘西民风的淳朴、端午节的热闹、茶峒人的快乐。

【学情分析】学生对场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了解不深,因此,针对本文我采取讲授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通过字句品析让学生体会出端午节龙舟竞渡场面的热闹和湘西民风的淳朴。

由于最近几年对国外节日的渲染,学生们的传统节日观念日益淡化。

为了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并过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1、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中感受赛龙舟、赶鸭子的精彩场面。

2、能领会茶峒人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多角度细节描写场面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古有诗云:“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

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大家猜猜这写的是哪一个节日?你们知道的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呢?在湘西这个地方啊,正在进行着激烈的龙舟竞赛,就让我们跟着沈从文先生到这里来看看他们的端午日吧。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02页。

(板书:课题、作者)二、基础检测1、作者介绍师:走进这片湘西大地之前,我们还得先来认识一位文学大家沈从文,课本有没有对作者进行介绍?明确:沈从文生于湘西凤凰县,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我们这篇课文也就节选自《边城》,他的作品很多都是描写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那里的民俗美和人情美。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有什么收获呢?来读一读我们的学习目标。

(展示PPT)2、字词过关师:好,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一边感受湘西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一边把一些易错难懂的字词在文中勾划出来。

师:现在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易错字词?明确:从音、形、义角度进行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的乡土风情,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本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导学】生字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形似字注音要防止混淆)灶.堂( ) 涿.( )州疙.( )瘩阖.( )家赢.( )得糁.()簸箕..( ) 抠...()腌渍.( ) 吆喝( )下门槛.( ) 叮嘱.( ) 红.火()疙瘩..()中.( )彩豆馅.( ) 鬼祟.( ) 打更.( ) 腊.( )月栗.( )子麻麻..( ) 穿梭.( ) 骚.( )扰生疮...( )亮秫秸( )糖粘.()儿父.( )老捅.( )进大吃大嚼.( )2.辨别字形组词。

薯( ) 磕( ) 祟( ) (1)(2)(3)暑( ) 嗑( ) 崇( )栗( ) 馅( ) 骚( ) (4)(5)(6)粟( ) 陷( ) 搔( ) 3.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______( )盛粘______( ) ______( )4.用下列词语造句。

(成语要注意积累并学会运用)(1)赏心悦目:________(2)此起彼伏:___(3)五颜六色:5.分出课文第四段的层次,写出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6.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本文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从这两个方面品读、鉴读课文,在书上写好相关批注。

【阅读指导】1.整体感知。

读一读:要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2.自主思考。

划一划: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

说一说:分别加以概括(如:吃腊八粥)。

3.品读质疑。

品一品:对文中语言具有特色之处加以品味。

问一问:对文中不够理解之处加以提问。

4.拓展提高。

查一查:对作品和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查询。

研一研:对文章的值得探究处加以印证。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营造春节的气氛:幻灯打出春节的图片,衬以喜庆,欢快的背景,播放春节特有的音乐,如贺岁歌,伴有阵阵的鞭炮声,让学生一踏进教室就如走进了“新春”。

)一、新课导入春节又叫“过年”。

下面请同学听老师讲一个“年”的神话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非常凶猛。

“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闯到村里,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又到了一年除夕,村里来了一位白发老人。

当“年”兽闯进村里准备肆虐的时候,老人身穿红袍,在院子里燃放爆竹。

“年”兽一看到红袍,一听到轰的爆竹声,吓得仓惶而逃。

后来,每到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样的风俗越传越广就形成了我国民间最传统的节日:过年。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过年的喜庆,带着笑容一起走进《本命年的回想》。

二、走近作者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他的主要作品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瓜棚豆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

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了解背景题目理解:此文是作者在60岁本命年的时候写下的。

在这个年龄回想过去,能深刻留在记忆中的,一定是最美好的。

60年的生活中,沉淀最深的就是那浓浓的乡情与乡俗。

而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儿时的记忆是如此的清晰,就像是昨天才经历过似的。

所以,以此为题,更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些记忆的珍视。

刘绍棠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四、交流反馈1.交流预习情况。

2.初步梳理课文(1)谁能告诉我“本命年”是什么意思?明确: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

(2)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12岁)第二、三、四、五……(24、36、48、60……)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多大年龄?(60)你怎么知道的?(最后一段,点题:本命之年忆往事。

)(齐读第5段。

)(3)作者60岁,恰逢他的本命年,他回忆起什么往事?明确:过春节。

(4)我们先来看看最后一段,作者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你怎么来理解这句话?明确:昔日大年,含义丰厚,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回顾起来,似乎老成、世故不见了,身心轻松了,童心复萌了,自然就有了返老还童之感。

归纳:第三部分(第5段),点题,本命之年忆往事。

文章结尾,余味不尽。

(5)春节是二十四节之一吗?(不是)你怎么知道的?明确:不是。

在第1段中。

(齐读第1段,提示:“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衬托))(6)提问:全文起笔,以诗意的语言尽数列举二十四节气名称,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明确:以诗的语言尽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华夏文明扑面而来,下面被衬托的春节也就不能不更加引人注目了。

归纳:第一部分(第1段),春节,最有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

环节解析:先从课文两头切入,以此来突破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第2段至第4段。

(教师范读第2、3段。

)(1)从第3段中找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四个词语程度逐渐加深,升级,用来表现作者对过年的感受最恰当不过。

)补充:腊月:农历十二月。

发烧:指非常迷恋专注、狂热爱好。

(放声朗读第四段,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

)(2)先分层,再提炼小标题(主题词可为名词短语或动词短语。

)明确:第4段可以分为十个层次。

第一层,炒年货(从“腊月初一晚上”至“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第二层,吃腊八粥(从“化食汤清净了胃口”至“不愿放下筷子”)。

第三层,买糖果(从“喝过腊八粥”至“自卖自夸”)。

第四层,挑绒花(从“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至“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

第五层,杀牲禽(从“村南村北”至“就要被开刀问斩”)。

第六层,备食物(从“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至“说闲话儿”)。

第七层,送灶神(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至“下界才能保平安”)。

第八层,换门神(从“灶王爷走了”至“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

第九层,除夕夜(从“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至“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第十层,拜新年(从“天麻麻亮”至“我又长了一岁”)。

归纳:第二部分(第2—4段),火热的春节景象。

明确过大年的场景: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杀牲畜。

6.备食物。

7.送灶王。

8.换门神。

9.除夕守岁。

10.拜新年。

4.进一步梳理课文。

(1)第三与第四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概括介绍和具体描写。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明确:时间顺序。

五、作业1.抄写生字。

2.对本文语言上有特色的语句加以圈点并加上批注。

3.搜集有关于春节的诗词,对联、成语、俗语等。

第二课时一、探究思考刘老家乡的过年是如此热闹、隆重,使我们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置身于京郊运河当年过年的场景之中,感受到那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情。

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课文。

1.赏析过年十件事的描写。

问题预设炒年货:“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炒货类多量大;“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儿在铁锅里的毕剥毕剥响,可谓情景交融,同时也表明在传统的习俗中寄寓着乡亲父老的许多理想;“我”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既侧面表现了“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

吃腊八粥:“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

”过渡十分自然。

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味、香”,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买糖果:“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过年的气氛在逐渐“增温”。

卖糖果的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卖糖葫芦的小贩,以“彩”促销,不由得你不去买。

卖枣儿的小贩,把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真能引得小孩直流口水。

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好像到了农村集市,热闹非凡。

挑绒花:“还有”,承上启下。

“五颜六色的绒花”,不但年轻的女子买,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也要买,表明绒花十分吸引人。

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那是怕羞;老太太买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特色鲜明。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位著名作家观察人物细致入微,描写人物细腻生动。

宰牲禽: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

“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

总之,读起来很有情味。

备食物:“家家都忙着”,“穷门小户也要……”可见无一例外,糕点只有好差之分,不存在有无问题。

“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窗沿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都用起来了。

妇女们“忙”,男人们“闲”,大概是由于传统的社会分工,烧煮之类全交给女性了。

送灶王爷:先明确交代时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表明非在这个时候不可。

作者突出“送灶王爷上天”之事中“最好玩的”一件事来写:“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滑稽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而又可笑。

换门神:“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把上下文关联得很紧;写旧习俗用了“换岗”一词,这又是一处幽默。

如同上面写送灶王爷一样,对于换门神的描写也表现了乡亲们的虔诚,寄托着他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美好愿望。

除夕守岁:此时的事情多,规矩也多:守岁、吃饺子、放鞭炮、贴对联、磕辞岁头、赏压岁钱,“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不能在外边大小便”,“也不许睡觉”等等。

这是最高兴也最严肃的时刻,合家团聚享受过去一年的劳动成果,并诚心诚意地祈求未来一年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