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表格归纳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目录绪论篇第一章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
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
法语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答案:(1) A(2) B(3) A(4) B(5) C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
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
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
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B外国人C第一语言是广东话的海外华人(3)“对外汉语教学”的提出时间是()。
刘珣_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精华)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语言甚至更多,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注意:不能把第一语言与母语完全等同起来,第二语言也不一定就是外语,如移民国外的子女,学习的第二语言倒可能是自己的母语。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非本族语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但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不能叫做外语,只能叫非本族语。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1、对外汉语教学(现在在我们国内,其正式名称是“对外汉语教学”)2、汉语教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英文缩写TCSL)以下是关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名称4、应用语言学5、外语教学法6、外语教育学7、第二语言教学(有取代外语教学这一名称的趋向)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P7、8)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教学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学的研究通常以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对象。
而教育的内涵则丰富得多,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我们应当把本学科的研究提升到教育层面上。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表格归纳分析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1.普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普遍性、共同规律和一般原理的理论语言学。
汉语语言学:对汉语进行描写和解释,对其规律进行揭示的具体语言学。
2.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是形式和意义通过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构成的符号系统。
3.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索绪尔)。
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4. 言语有生成性。
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6.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
概念、判断、推理。
7. 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8.9. 功能主语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1)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主要与语言的形式有关,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内在心理机制。
2) 交际能力,Hyms 提出,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3)4)话语分析: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意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5)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1.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说神经生理: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的潜在能力,从两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是大脑语言功能向左侧化时期。
关键期假说:Lenneberg (60年代)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以前,由于大脑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获得语言。
2.3.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1.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蜜月阶段----挫折阶段----调整阶段----适应阶段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1) 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 汉语结构最大的特点:重意合不重形式:中国人善于概括、综合,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疏于对局部的客观分析和逻辑推理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关。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

《绪论篇》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对外汉语教学的不足:只突出了主要的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而且对象也不只外国人,还包括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
“对外”二字也无法对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
P4教学与教育P8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P9(任务=研究什么,目的是什么)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内部因素: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
P9学科体系P15 重要第三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
P21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集中、强化的教学。
(共6点)P21—P22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对外汉语教育史一门专门的学科,是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的学科。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三个争论:“小儿科”论(学科否定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应用语言学学科”论:首先,第二语言教学所“应用”的理论不仅是语言学,还有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单单应用语言学理论解决不了语言教学的所有问题。
第二,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决不仅仅是“应用”,而是“应用和启示”的关系;第三,“应用语言学”这一名称非常笼统,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本学科的内容。
学科定位:对外汉语教育学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对外汉语教学真正发展成为一项事业、成为一门学科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前言: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育一一第二语言教育一一对外汉语教育一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or对外汉语教学。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2)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3)双语或多语现象: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
2、第一语文和官方语言(1)第一语文:(2)官方语言:是一个国家通用的正式语言或认定的正式语言。
它是为适应管理国家事务的需要,在国家机关、正式文件、法律裁决及国际交往等官方场合中规定一种或几种语言为有效语言的现象。
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一般从该国使用范围最广或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选择一种或几种,如中国为普通话,日本为日语,法国为法语。
有的国家只有一个官方语言,如德国,有的国家有好几个官方语言,如印度,有的国家没有法定的正式的官方语言,如美国。
在一些国家的某些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也是官方语言。
3、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1)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母语≠第一语言)(2)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外语≠第二语言)4、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1)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
(2)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5、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6、母语、本族语、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在有的情况下也可能成了“次要语言”,外语、非本族语、第二语言一般是“次要语言”,但也可能成为“主要语言”。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第七章 教学法 笔记总结

4. 对教师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丌足:对成人学习的特点注意丌 够;对读写能力培养丌够。比较适 合 第二语言初级阶段
产生背景 理论基础 主张 主要特征
评价
暗示法
自然法
交际法(功能法、意念-功能法)
60s 中期;保加利亚
精神病医学家和心理学家 罗扎诺 夫
70s 后期;美国;特雷尔&兊拉 申
70s;西欧,中心在英国
4.用母语迚行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 5. 以书面语为基础,以文学语言为
手段、练习手段、评测手段
基本教材,丌重视口语反对听说
5. 强课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 文、阅读文学名著
1. 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智力 的作用
2. 强课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 上,迚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提倡 演绎法。
3. 以学生为中心,课动学生积极性主 动性
2. 通过全身动作的反应来讪练理解能 力,有利亍学生掌握目的语
3. 学习者已准备好幵有了说目的语的 要求时,再让他们开口说话
6. 口语领先,以句子为本位;先培 4. 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养听说能力,
7. 把词汇看成是语言学习的核心, 将词按功能分类,依照一定顺序 学习
评价
典型的体现了人本教学法的特 点,最大的特色是完全打破了 教师为中心的老传统,充分发 挥学生和主体作用,重视人的 主观因素和学习心理特点,最 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布龙菲尔德
弗里斯
法国 圣兊卢高等师范学院 古布里纳、古根汉 《新概念英语》
前苏联 心理学家别利亚耶夫
拉多 《英语 900 句》
美国结构主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 Esp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整体结构法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绪论篇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2、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3、双语或多语现象: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
4、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
2.母语和外语1、母语和外语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2、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3、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1、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2、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
3、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4.目的语1、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2、西方学者们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作了分工: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则称为外语。
3、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1、学科名称:是学科的内容和学科本质特点的反映。
1.对外汉语教学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到:“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2、该名称的局限性: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2.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在国际场合用的较多,已为各国学者和教师所接受。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1、以上三个学科名称的关系:在中国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是世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部分,且是其中心部分;但她不能包括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对其本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以及中国国内对少数民族进行的汉语教学。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摘要笔记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摘要1 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
2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核心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3 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按照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两个概念(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96-05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真题答案给错了,给的好像是本族语和非本族语)4 第一语言: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一般来说,是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5 母语和外语:按照国家的界限来区分,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外国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的关系)6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按照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可以与“母语”通用。
(母语、本族语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非本族语:本民族意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外语、非本族语、第二语言一般是“次要语言”)7 目的语: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8 对外汉语教学,1982年提出,使用至今。
9 美国称对外汉语教学为:中文教学日本:中国语文教学东南亚国家:华文(华语)教学10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世界汉语教学》11 学术上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aching Chineseas a Second Language 英文缩写TCSL12 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19世纪波兰语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提出13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称语言教学学科14 “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是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1.普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普遍性、共同规律和一般原理的理论语言学。
汉语语言学:对汉语进行描写和解释,对其规律进行揭示的具体语言学。
2.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是形式和意义通过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构成的符号系统。
3.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索绪尔)。
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4.言语有生成性。
5.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6.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
概念、判断、推理。
7.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8.语言学发展四大思潮(四个阶段)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功能主义语言学代表人物W.Jones、Grimm 索绪尔,Bloomfield(描写)乔姆斯基韩礼德,Martinet主要观点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弄清了世界上很多语言的同缘关系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由能指何所指构成。
符号系统内部的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Bloomfield:通过科研观察到的语言材料科学地、客观地描写语言的内部结构。
Bloomfield: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用刺激-反应来解释语言产出的过程,无论是传统语言学还是结构主义语言学都不能回答“语言是什么”语言能力V.S.语言表达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探讨语言的心理过程语言研究由形式转向功能。
语言的本质是意义---语言在环境中的意义。
从社会角度去观察。
研究语言,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
局限性强调历史比较,忽视了共时研究孤立的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集中于语言形式、结构的研究,忽视语言意义的研究。
把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功能都排除在语言研究之外。
与之相应的第二语言教学法语法翻译法:以语法知识为纲、以与母语的翻译对比为最基本手段听说法:反复操练、模仿视听法认知法:语言是人的一种能力,人能掌握复杂的受规则支配的语言生成体系。
交际法: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横断学科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汉语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工艺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逻辑学数学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9.功能主语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1)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主要与语言的形式有关,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内在心理机制。
2)交际能力,Hyms提出,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3)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形式主义功能主义研究语言的形式结构,所涉及到的语言功能也往往是结构功能和语法功能。
语言的交际功能,用语言做事,完成交际任务的功能。
韩礼德:儿童:1.工具功能2、控制功能3、交往功能4.启发功能5、想象功能6、信息功能7、表达个体功能成人:1、观念功能2、交际功能3、话语功能4)话语分析(语篇分析)和会话分析话语分析: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意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5)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1.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说神经生理: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的潜在能力,从两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是大脑语言功能向左侧化时期。
关键期假说:Lenneberg(60年代)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以前,由于大脑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获得语言。
2.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感觉记忆短时记忆(working memory)长时记忆最长一秒动态系统加工操作有容量限度无容量限度3.心理学流派与第二语言教学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构造主义冯特内省人的经验:感觉、意象、激情机能主义James杜威强调意识心理是一个整体,强调研究与人的适应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综合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行为主义华生Skinner 1.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刺激-反应-强化”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心理有两部分:意识&无意识,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种本能和冲动以无意识支配着人的思想,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之中。
认知心理学奈赛尔人不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者。
强调对人的内部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人本主义马斯洛Rogers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要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1.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蜜月阶段----挫折阶段----调整阶段----适应阶段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1)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汉语结构最大的特点:重意合不重形式:中国人善于概括、综合,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疏于对局部的客观分析和逻辑推理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关。
语言结构的简约性和灵活性。
按时间事理排序、说明事物由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词语排列整齐、语义对称2)语义文化:指词汇所包含的的社会文化涵义,反应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词汇的褒贬义、理据义、比喻义等3)语用文化: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称呼问候、道别:明知故问、具体问题(不求答案)道谢、道歉敬语、谦辞褒奖、辞让宴请、送礼隐私、禁忌语言习得理论1.学习定义:广义,指人类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狭义,人类的学习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工具主动地获得社会和个人的经验,而产生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经验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或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的形成行为的改变。
刺激-反应“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斯金纳)【反应-刺激】操作是指主动作用于环境,不受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的有机体的自发反应。
一个操作行为完成后伴随有强化的刺激,那么这一刺激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增多,从而养成习惯认知学习理论受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于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地认识和行为主动的改变的过程,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接过程。
认知机制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变格塔式心理学“完形说”柯勒:通过顿悟实现了学习有机体获得每种经验都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也就是完形。
不是孤立的组成部分,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强调过程不是结果掌握知识结构强调好奇心的内部动机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2.学习的分类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Problem solving条件反射做作业受到表扬强化联接单音节连成符合音节知觉的分化近义词辨析对特征抽象规则学习已掌握的知识解决新的难题3.学习和习得的异同目的环境注意力方法结果习得: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中无意识获得一种语言本能的要求目的语环境中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和语言上的信息上语言交际习得自己的母语学习:指在课堂环境下通过老师的指导,有规则、系统的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的活动,有意识的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课堂环境下语言的形式大量的模仿、练习和理解学习一定程度的语言4.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人的语言能力不是先天而有而是后天习得,强调外部环境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来形成习惯。
例如:儿童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父母褒扬强化。
缺点:1.儿童创造新的未听过的话语;2.交际能力无法解释。
对比分析(行为主义)Lado两种语言结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负迁移是导致错误和习得困难的原因。
对比分析假说: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第一语言的迁移和干扰,比较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和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干扰。
视听法、听说法、句型替换操练先天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语言习得是内化复杂的规则体系的过程。
LAD的第一部分是普遍语法(核心),第二部分是语言参数的定值(外围)。
环境只起到提供语言材料、触发习得机制工作的作用。
缺点:无法解释狼孩回归人类社会无法习得语言,忽视了后天环境作用,忽视操练练习的重要性普遍语法第二语言习得是参数值二次定值的过程反驳:不能二次定值,语言习得只是一个认知过程中介语假说(Selinker)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第二语言的、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柯德Corder)第二语言学习者有自己的内在大纲,偏误的产生也正是这种大纲的反应。
第二语言习得有一个自身发展的规律,按照其内在大纲所规定的程序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
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
认知论人有遗传的心理功能,它决定人与环境的相互功能,并向环境学习的,与环境的作用形成并发展了儿童的认知功能。
儿童头脑中不存在神秘的习得机制更不存在普遍语法,但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人类通过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向环境学习。
缺点: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作用,忽视了语言能力对认知能力的作用。
输入假说(Krashen))输入假说:可理解的输入)学习与习得假说:学习和习得无法转化)情感过滤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交际中输出的话语是无意识的习得系统引起和驱动的,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和规则系统祈祷一个监督、编辑和监控的作用。
学习是辅助性的。
语言功能论(韩礼德)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习得语言是学会如何表达意思、如何用语言做事如何进行交际。
掌握语言的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
功能论触及到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际功能。
社会文化理论(文化适应假说)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文化适应的一部分5.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
)习得的动力不同)环境和方式不同)习得过程不同)文化因素习得不同)主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同L1 本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天然的语言环境时间很长与生理、心理发育同步;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就是建立概念、形成思维的过程自然习得文化和社会价值儿童L2 作为交际,工具型动机课堂习得,时间有限建立形、音、义的联系不是让实际事物与第二语言直接联系,而是经过第一语言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