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环境1.1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1.1 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地貌对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1.2 气候气候是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包括气温、降水、风等。
气候对水文、生物、土壤和人类活动等有重要影响。
1.1.3 水文水文是指地球表面水的循环和分布,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水文对地貌、气候、生物和土壤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1.4 生物生物是指地球表面的所有生命形式,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物对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1.5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物质,由岩石风化、生物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形成。
土壤对地貌、气候、水文和生物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2 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由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和区域发展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2.1 人口人口是指地球表面的人类总数,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
人口对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和区域发展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2.2 城市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包括城市规模、城市分布、城市功能等。
城市对人口、农业、工业、交通和区域发展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2.3 农业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包括农作物、畜牧业、林业等。
农业对人口、城市、工业、交通和区域发展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2.4 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包括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工业对人口、城市、农业、交通和区域发展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2.5 交通交通是连接各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包括陆路、水路、空运等。
交通对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和区域发展等要素有重要影响。
1.2.6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地理必修ⅲ鲁教版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必修ⅲ鲁教版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涉及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
在鲁教版的地理必修课程中,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资源开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资源开发过程中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因此,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必须在资源利用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中,鲁教版地理课程涵盖了资源的分类、资源的分布、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资源的分布特点、资源的开发状况、资源的利用方式等,了解不同资源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了解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同时,在学习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环境问题的根源、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培养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
在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中,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状况,学生可以了解如何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与问题,了解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
希望学生在学习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培养环保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三主要是对区域地理的深入研究,涵盖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内容。
以下是对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则存在显著差异。
(二)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
3、开放性:区域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其他区域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三)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不同。
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依赖自然环境,活动范围小。
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开始定居,农业生产主要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在工业社会阶段,科技进步使人类能够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2、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工业生产活动需要考虑原料、能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等因素。
不同区域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工业的类型和布局。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的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2、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地表多沙质沉积物等。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二)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的概念: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滩涂、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价值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经济价值:提供水资源、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
4、湿地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措施问题: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降低。
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docx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气候与地貌3. 地理环境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①区域发展早期:人类活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②中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区域内环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显现出不和谐;③后期:区域最先的优势丧失,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4>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八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O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远距离——不接触地物,感知——借助安装在飞行器上的设备<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一收集一传输一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一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一传感器一遥感地面系统一成果与传统手段相比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能反映动态变化;受地面条件限制少;手段多,获取信息量大;用途广。
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性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内容
第二章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一荒漠化的含义1西北地区概况:A西北地区的范围自然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界线: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
降水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1)地形特征:以贺兰山为界,东部为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为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气候特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干旱。
其成因是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山岭重重阻隔。
(3)内部差异: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200mm以上,自然景观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草场载畜牧量大;贺兰山以西年降水量200mm以下至不足50mm,自然景观为戈壁、沙漠,草场载畜牧量小。
2、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即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植被破坏)3荒漠化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土质疏松、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A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B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经济损失(1)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少(2)沟壑发展、泥石流破坏工矿交通设施危害(3)水、土、肥的损失干旱生态破坏(4)淤积江河湖库洪涝(下游“地上河”)(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荒漠化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灌溉和耕作技术;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生物措施:封沙育草;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营造防沙林带;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多层防护林体系。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课件: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总结
湘教版 ·必修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
1.1.1 集合的概念
第二单元
单元总结
1.1.1 集合的概念
1
基础清单·速查
2 知识归纳·整合
3
基础训练·达标
基础清单·速查
一、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大风频繁,植被覆盖 率低。 (2)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决定性因素);②不合理的生产 活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等)。 2.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丧失; (2)造成经济损失; (3)生态问题严重; (4)引 发饥荒问题等。
域组建成一个常年通航的庞大航运网,运输量逐年增长;③发
电:建成以电力工业为龙头,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 业基地;④生态:森林覆盖率超过60%,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⑤社会效益: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已达到全美的平均水平。
(2)经验:①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②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 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如下表):
区域 黄土高原
区域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理环境过渡性明 特征 显,大陆性季风气候 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当地夏秋多 形成 暴雨;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不合理耕作、轮 荒、开矿 整治 以治水为中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 方向 技术措施结合 案例 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
区为例 1.鲁尔区的发展条件 (1)位置:德国西部,莱茵河从本区穿过。 (2)发展条件:丰富的煤炭、便利的水路交通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高三地理必修3章节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24(区域可持续发展)
2.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分析 流域的开发建设一般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 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 治理。具体内容包括:①防洪;②发电;③航运;④灌溉; ⑤旅游;⑥土地利用;⑦提高水质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侧重 点不同。一般情况下,中上游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 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 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开发内河航运。
1.把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思路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 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 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 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 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 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解决环境与发展问 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分析 命题角度 从考查内容上看,以区域内存在的能源、矿产、
水能等资源优势为背景,考查评价区域内的开发利用条件; 以区域内资源利用或开发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区域综 合治理的有效措施。从命题形式上看,往往以统计图表为载 体,考查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2.区别分析区域资源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 济基础也不同,因而其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向也不相同。现 以德国鲁尔区和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为例分析如下: 项目 考虑因素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生态环境问题都要落实 到一定的区域,因此该类试题都会给出某区域的相关材料, 以某一区域为切入点,考查与之相关的地域特征,产生的原 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等,其次该部分内容往往与选修内容 联系紧密。选择题和综合题形式都有呈现。
中图版必修3第二章知识归纳范文
中图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归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因 自然:(1)黄土疏松(2)暴雨集中(3)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采樵、开矿、轮荒等。
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经济损失(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洪涝(下游“地上河”)(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治理 小流域 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根本措施) 方针:保塬、护坡、固沟重点: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地球之肾”)作用:调节水位、蓄洪防灾、保证航运洞庭湖 问题:围湖造田、水土流失 长江中游洪灾湿地 可持续发展 原则:退湖还田、营造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具体做法:(1)调整农业结构(2)扩大城镇人口容量(3)发展生态旅游业流域的开发(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基本条件 区域位置:位于美国南方地区棉花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条件 自然环境:降水丰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自然资源:矿产(煤炭、磷、铅锌、铁、铜等)、水能资源等人文条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治理措施经 验启 示案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概况 位置:南疆、内流河、冰川融水补给地位:棉花、石油、瓜果基地⑴ 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洪、航运、发电、养殖、旅游、提高水质) ⑵ 电力先行(水、火、核电),发展高耗能工业(炼铝、原子能、化学)(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⑶ 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⑴ 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 ⑵ 因地制宜地开发 ⑶ 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⑷ 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 ⑴ 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⑵ 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生态特点:干旱脆弱环境原因:气候变化、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盲目开垦和乱砍滥伐问题: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林木死亡、土地沙化(1)上游:节水防渗、山区水库治理(2)中游:建闸、筑堤、造林(3)下游:跨流域调水(4)全流域统一调度和管理(5)增强节水意识补充:1.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1)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①长江流域地貌千姿百态,既有高原、山地、丘陵,又有盆地和平原。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在当今世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已成为各国和各地区关注的焦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不仅关乎我们对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影响着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要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三者的协同共进。
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得对区域有清晰的认识。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特征,比如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以及人口、产业结构、文化传统等。
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例,这里气候湿润,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产业升级等问题。
而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在明确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资源丰富的区域,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不能像过去那样盲目开采,而是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加强对资源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比如,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要推广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经济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不同区域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一些地区可以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矿业;一些地区可以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发展制造业和物流业;还有一些地区可以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
以旅游业为例,像云南、四川等地,凭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如餐饮、住宿、交通等。
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比如,企业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湿地等。
高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高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
其原则包括经济效益、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
经济效益要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平衡;社会公正要求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并避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环境保护则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生物、非生物相互作用的系统。
生态平衡则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稳定状态。
一个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将实现物种多样性、资源的平衡利用和能量的有效转化。
三、资源可持续利用及重要性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及其表层之上、之下或在地球内城市地存贮着各种自然物的总和。
人力资源是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为其拥有的技能、知识、经验等而能提供的劳动。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人类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尽量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保证资源的供给不会枯竭,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是指通过人类的努力和科学方法,创造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是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直接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可以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态环境保护则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维护清洁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
经济发展方面,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方面,应注重教育、健康、生活质量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方面,可以采取节能减排、推广可再生能源、加强环境管理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
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1区域1、定义: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1)层次性。
区域具有级别差异。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地区-东北平原-三江平原。
(2)差异性。
指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也存在差异。
(3)整体性。
即组成区域的各个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可变性。
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边界,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森林草原之间是逐步过渡的;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所以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如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
3、区域的划分:(1)按单一指标划分:如以积温为指标将某地域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
(2)按综合指标划分:如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3)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如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4)按人文要素特征划分: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知识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且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特地区);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山地);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知识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成因(1)自然: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面为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植被稀少多大风天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气候异常、生态环境失衡(2)人为:“三过度二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大水漫灌,导致土地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不当)2、防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高中优秀学生复习资料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docx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气候与地貌3. 地理环境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①区域发展早期:人类活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②中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区域内环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显现出不和谐;③后期:区域最先的优势丧失,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4>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八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O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远距离——不接触地物,感知——借助安装在飞行器上的设备<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一收集一传输一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一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一传感器一遥感地面系统一成果与传统手段相比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能反映动态变化;受地面条件限制少;手段多,获取信息量大;用途广。
高中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湘教版必修三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是指由于和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是指由于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3、造成土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蒸发加剧;降水变率,暴雨作用强烈;地形坡度,坡面物质;土质,抗蚀能力等。
人为原因——人口压力过大,滥、滥、滥、轮荒、开矿;水资源利用,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水利建设不当,引起土壤化,只种不养,土壤受污染等。
我国荒漠化的分布温带荒漠区——我国西北,如新疆境内的沙漠,沙漠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沙漠等。
红色荒漠——我国南方分布区,成因是。
石漠化——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区。
在我国南方地区和地区,成因是。
4、我国西北地区荒漠人化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植被——水文——人为原因——二、荒漠化的危害1、农业生产方面:2、村镇、交通、水库、灌渠等方面:3、生态环境方面;4、植被和地表形成:三、荒漠化的防治1、世界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通过了《》,防治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行动。
2、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具体措施方针:措施: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一、湿地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湿地是水位的土地。
2、类型及特点(1)类型——天然湿地:人工湿地:(2)特点——地表常年有,属于与之间的过度带。
3、分布我国湿地分布在窨分布上的特点:二、“地球之肾”1、重要作用:“资源的宝库”——“生命的摇篮”——“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地球之肾”——“鸟类的乐园”——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二、湿地资源的利用1、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方式:合理利用方式:2、不合理利用湿地带来的后果:随着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天然湿地的数量在不断,质量在逐渐,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的能力明显下降。
洞庭湖萎缩的原因及后果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后果——三、保护湿地湖泊湿地的保护措施有:。
2024年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特点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可行性、社会公正性和环境可行性。
3. 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综合性、长远性、协同性、继承性、多样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1.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群体和各种基因型的总称。
3. 生态脆弱性:生态系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的抵抗力。
4. 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可持续存在的最大负荷。
5. 资源枯竭与资源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种不同的资源类型。
6. 环境承载力:某一地区或系统能够容纳尽量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而不引起环境的恶化。
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领域1. 经济可持续发展(1) 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
(2) 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环保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减少传统污染型产业。
(3) 能源的转型和优化:发展清洁能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4) 循环经济的建设:推动资源的减量化、利用化和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闭环利用。
2. 社会可持续发展(1) 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
(2) 教育和卫生:加强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3) 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4) 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 环境可持续发展(1) 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
(2) 生态系统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生态修复与建设: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生态功能。
(4) 环境法规的制定:建立健全环境法规制度,加强对环境犯罪的打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产业转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5、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就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她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3、区域差异
(1)比较的方法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
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
(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横断山脉。
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区域差异:
要素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地形以平原、丘
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盆地为
主。
海拔最高,地形以高原、高山
为主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
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
候干燥
高原高山气候,气温较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就是
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松
鼠、熊猫、梅花鹿等动物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黄
羊等动物
植被为草原、荒漠及高山草甸
灌丛;有牦牛、藏绵羊等动物
农业种植业发达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与绿洲
农业
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人口稠密较少很少
城市众多较少很少
阶段主要特点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城镇很少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区与城市迅速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空
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明显的不协
调
转型阶段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
降低,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
矛盾加剧
再生阶段对症下药,促使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
构,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由紧张走向
协调
考点二生态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注意:黄土高原地区就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就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
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因此成为我国水土流失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原因分类产生的影响
自
然
原
因
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各种位置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地质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
植被覆盖差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4、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生态问题
考点三区域能源的开发
德国鲁尔区与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综合比较
考点四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2、南水北调的影响
3、四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比较
考点六商品农业区的开发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
考点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1
条件历史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较早,经济基础较好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前沿,政策优惠
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严竣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突出
具体表现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部
分城市与地区缺水严重
土地开发过热,农业用地急
剧减少,人均耕地急剧减少,
人地矛盾加剧
城镇盲目扩大规模,追求基础设施与服务
设施自成体系,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重
复建设以及、投资的巨大浪费
方案治理污染,保护生态优化产业结构搞好城镇与区域规划
具体措施建设“青山绿地,蓝天碧
水”工程,采取措施治理环
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大
土地开发、复垦、整治力
度;保护现有的耕地资源
阻止建成区的盲目扩大,城镇规模要适度;
布局要合理,加强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
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1)工业化与城市化就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工业化。
(3)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
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
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
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处于开发期与增长期阶段
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
与组织营销
改变区域地理景
观,将环境污染向
外转移。
环境污染
状况得到改善
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
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
起失业人口增加
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
加快本国或地区经济结构
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
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
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
期与衰退期阶段的产业,
组织产品的加工
改变区域地理景
观,接受产业转移
的同时也接受了环
境污染
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
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