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老年性痴呆的一种常见病。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4700万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病,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目前,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非常有限,更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并探索治疗突破。
一、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阿尔兹海默病的病理特征为大脑神经元的不可逆性退化和丢失,最终导致痴呆和失能。
这种病变主要出现在大脑皮层、海马、杏仁核和胼胝体等区域。
1.淀粉样蛋白β的沉积阿尔兹海默病的关键是淀粉样蛋白β(Aβ)的异常沉积。
Aβ由长链蛋白质破碎而来,主要积累在脑内血管周围和灰质、白质交界处的海绵样区域。
如果Aβ的产生速度超过清除速度,就会导致Aβ堆积。
这种沉积主要是因为清除Aβ的酶系统和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或受损。
2.Tau蛋白重组Tau蛋白也是阿尔兹海默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Tau蛋白是一种微管相关蛋白,通过结构重组可以促进微管稳定和组织发育。
在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脑内,Tau蛋白发生异常重组覆盖了神经元细胞核,成为饥饿细胞结构的主要因素。
3.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对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生发展也有影响。
轻度炎症反应可以清除Aβ沉积,但如果过度激化就有可能导致细胞凋亡和神经再度损伤。
二、目前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方法尽管目前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药物很多,但是退行性病变的发展难以遏止,很难真正治愈。
现在,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放在了症候性支持治疗和修复性治疗上。
1.药物治疗目前,阿尔兹海默病的主要药物治疗是基于AChE(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使用,这种药物可以增加神经递质浓度,减轻神经元损伤。
另一种疗法是NMDA受体拮抗剂,它可以阻止谷氨酸毒性,从而减轻神经元的损害。
这两种药物都是早期轻度症状的治疗方法,对重度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效果较差。
2.行为治疗Behavior治疗是运用社会行为学、心理学和生物反馈技术等方法预防或调节身心问题的疗法。
阿尔兹海默病患者需要人陪伴、益智游戏、社区活动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这些都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饮食和心理状态,有助于延缓病变的发展。
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Aβ 是人体脑内的代谢产物,由 β 淀粉样前体 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 γ-分泌酶 和 β-分泌酶水解而来的,分布于颅脑的各个区域 中,如脑桥、海马区、延髓等,其中 Aβ42 具有很强的 细胞毒性。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存在 Aβ 清除系统, 脑内蛋白水解酶在脑内直接将 Aβ 水解代谢,或者 将其转运到脑脊液、血液中进一步降解清除,从而 保持人体内 Aβ 水平处于相对低的健康状态[2]。Aβ
AD 的首选药物仍然是可逆性 AChEI,AChEI 的作用 机制是抑制神经突触 AChE 的活性,延长神经递质
目前针对 tau 蛋白治疗 AD 的药物研究主要集 中在减少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抑制 tau 蛋白聚集、稳 定微管及免疫治疗等。 2.2.1 减少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的药物 tau 蛋白的磷 酸 酶 抑 制 剂 只 有 糖 原 合 成 酶 激 酶 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GSK-3)抑制剂进入过临床研究阶 段 。 西 班 牙 Noscira 公 司 研 发 的 GSK - 3 抑 制 剂 Tideglusib 在 II 期临床试验中对轻度-中度 AD 患者 没有产生临床疗效[16],终止试验。 2.2.2 抑制 tau 蛋白聚集药物 tau 蛋白聚集抑制剂可 通过干扰 tau 蛋白的组装,阻止 tau 蛋白单体和 TDP43 蛋白质聚集,有效阻止 tau 蛋白聚集。尽管 tau 蛋 白聚集抑制剂理论上在 AD 治疗方面潜力突出,然 而应注意大量的聚集抑制剂可能增加可溶性 tau 蛋 白低聚体的稳定性,当单独应用时,可能导致毒性 增强并加重认知功能损害[17],这影响了 tau 蛋白聚 集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前景。在现有的蛋白质聚集 抑制剂中,TauRx 公司的 TRx 0014 和 TRx 0237 进入 临床研究阶段,TRx 0014 因明显的腹泻、尿急等不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新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新进展一、引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智力和认知功能的持续损害为主要特征。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大量中老年人口,并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虽然该病尚未找到根治方法,但通过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药物治疗的不断创新,我们正在取得新的进展。
二、发病机制1. 神经纤维缠结与异常蛋白积聚AD患者大脑中常见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以及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的异常积聚。
这些神经纤维缠结由Tau蛋白扭曲和聚集形成,导致了神经元运输系统功能障碍,并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
2. 炎性反应与氧化应激AD的发展与携带APOE ε4等基因突变,与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相关。
炎性反应的产生会引起细胞损伤,并进一步激活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细胞,释放出促炎因子。
这些促炎因子不仅会导致神经元丧失功能,还参与了Aβ斑块的形成及Tau蛋白异常积聚等过程。
三、药物治疗新进展1. 抗胆碱酯酶药物抗胆碱酯酶药物是目前较为常用的AD治疗药物,常见的代表有多仁喹唑鋰(Donepezil)、盐酸加替沙星(Galantamine)等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酶降解乙酰胆碱来提高脑内乙酰胆碱水平,从而改善神经传递功能。
虽然这一类药物对部分AD患者的记忆和认知功能有一定效果,并能减轻相关症状如焦虑和抑郁,但其对该病的“缓解”作用主要是暂时性的。
2. BACE抑制剂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在酶切过程中会产生Aβ,而BACE1是APP的主要酶解酶。
因此,抑制BACE1的活性可以降低Aβ在大脑中的积聚。
近年来,一些新型BACE抑制剂如瑞纳替尼(Rivastigmine)等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了初步的疗效。
3. 抗氧化剂氧化应激与AD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抗氧化剂被认为对该病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例如,维生素E和多巴胺类似物都被用于AD治疗,它们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并保持神经元健康。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标签:阿尔茨海默病;病机;中西医治疗;综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的记忆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与衰老显著相关,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攀升,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AD 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根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以近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常为首发最明显症状,其情绪不稳,思维缓慢,对周围人较冷淡。
到达重度时,记忆力、思维及其他认知功能皆严重受损,常伴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和失用及非认知性精神症状。
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阶段与年龄有着一定的联系,在65岁及以上的AD患者占人群中的54%,值得注意的是,在8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AD患病率超过了50%[1]。
而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痴呆已经成为一种对人民健康危害严重的疾病[2]。
有调查显示,目前AD 已经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2010年全球由AD造成的经济支出为6040亿美元,远高于人们治疗癌症和心脏病的经济支出[3]。
1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11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普遍认为AD为多因素影响的综合征,已有研究提示[4-8],AD 可能由以下病因引起:①年龄增长;②家族史;③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与社会交流少;④低教育水平;⑤脑血管疾病史、头部创伤史、糖尿病、冠心病、愤怒情志。
AD 通常起病隐匿,为进行性病程,逐渐加重,起病到死亡病程约6~10 年,但也有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发展缓慢,病程可持续约15 年以上。
患者的年龄和家族史为最大致病危险因素。
A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研究认为可能在AD的发生和进程中起一定作用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活动/代谢低下、神经元应激和损伤、炎症以及遗传等几方面的因素。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机理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机理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其病理表现主要为脑萎缩、核团灰质变性和神经纤维缠结等,导致认知功能减退、行为障碍、语言障碍、自理能力下降等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学者们已经在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
1、遗传因素的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病例约占所有病例的5-10%。
目前已经确定的与该病发生有关的主要基因包括APP、PSEN1、PSEN2等。
研究表明,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beta-淀粉样蛋白的过度积累,从而形成淀粉样斑块,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2、神经炎症反应神经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感染等外界侵袭的免疫防御过程,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形成中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会引起神经元的死亡和神经元突触失调,进而导致脑内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的产生和积累。
另外,炎症反应还与周围淋巴细胞的活化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因素的分泌相关。
3、氧化损伤氧化损伤是生物体在氧化应激状态下所产生的一些反应,其中的自由基、过氧化物和氧化酶等物质会导致脂质过氧化、DNA断裂、蛋白降解等细胞损伤现象。
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过程中,氧化损伤与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关联。
4、脑淀粉样物质沉积脑淀粉样物质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主要病理学特征之一,其主要成份是beta-淀粉样蛋白。
实验证明,淀粉样物质的沉积是由该蛋白被水解后形成的beta一-42和beta-一40等多肽分子的沉积所致。
它会导致神经元色素沉着、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死亡等现象,导致严重的失智后果。
5、抑郁症和心理压力研究者认为,长期的抑郁症和心理压力可以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抑郁症患者会产生大量的催化荷尔蒙,对人体器官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心理压力还会导致神经系统节律和穿透力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神经元死亡,最终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以上就是目前人们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直接相关的一些因素。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程青格1,2(综述),徐平1(审校),龚其海3(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贵州遵义563099;2.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河南安阳455000;3. 遵义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99)[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治疗进展;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据统计,在老龄人口中,占痴呆人数的50%~60%[1]。
主要病理基础是大脑萎缩,主要病理特点是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和广泛的海马神经元缺失。
在临床上,以近记忆功能障碍为早期及突出表现,包括语言、记忆、认知、推理、内省力、定向力、判断等多种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工作及社交能力[2]。
老年痴呆现代医学将其分成阿尔茨海默氏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及其他痴呆。
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是阿尔茨海默氏病和血管性痴呆[3]。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隐匿,我们应积极发现疾病,阻止病情的发展。
本文讨论了有关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及治疗策略。
1 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将对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概述如下。
1.1 Aβ的神经毒性机制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引起AD的共同途径[4],Aβ是从APP中经β和γ分泌酶水解而产生,Aβ沉积导致老年斑及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及慢性炎性反应的形成,最终引起神经元功能的减退,进而导致痴呆[ 5 ]。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β淀粉样蛋白( amyloidbeta protein,Aβ) 在脑内的沉积可引起神经元变性死亡,特别是聚合成纤维形式Aβ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较强,作用最强的毒性片段为[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社发攻关(黔科合SY字[2010]3074)。
[通信作者]徐平,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神经病学,E-mail:。
文摘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

文摘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引用本文栾剑, 杨心悦.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J].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2, 19(5): 11-16.摘要目前,阿尔茨海默病(AD)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迄今为止,对于AD的发病机制仍然没有定论,其新药研发在临床试验阶段屡屡受挫,成功率不足3%。
2019年和2021年甘露特钠和阿杜那单抗(aducanumab)相继问世,为AD治疗带来了希望。
本文介绍了AD 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以期为预防与治疗AD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阿杜那单抗;甘露特钠;药物研发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世界约有5000万AD患者[1],至2050年全球患者数可能达到1.52亿人[2]。
2020年,Jia等[3]报道了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AD患者已达983万人,是世界上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对患者的语言、逻辑、记忆和认知能力都有极大的损害。
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逐渐丧失记忆能力,神志不清甚至完全丧失自理能力。
同时,疾病和治疗费用带给AD患者和家庭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
综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无论从人类健康角度考虑还是从社会资源角度考虑,AD治疗药物的研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针对AD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行文献分析,以期为A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概述AD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加大递增,表现为认知和行为障碍。
AD 主要发病于老年人,病情发展到终末期,患者会丧失自主意识。
2015年,Prince等[4]的研究中,AD的全球治疗及相关费用达到了8180亿美元,且预计在2030年将逾2万亿美元。
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药物靶点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药物靶点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思维、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进行性下降。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A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
目前,尽管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众多研究表明,该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方法对于AD的防控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AD可能的药物靶点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当前AD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
文章首先介绍了AD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然后重点阐述了目前认为具有潜力的药物靶点,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β-淀粉样蛋白(Aβ)相关药物靶点、炎症反应相关药物靶点等。
接着,文章对近年来AD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包括已上市药物的疗效评价、新型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结果等。
文章对AD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A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大脑中的神经元,导致记忆、思维和行为能力逐渐下降。
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和分子机制。
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AD的一个关键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的异常积累和形成神经毒性斑块。
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经过连续酶切产生的,其沉积可能导致神经元死亡和突触功能障碍。
神经元内钙离子稳态失衡:钙离子在神经元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而AD患者的大脑中常出现钙离子稳态失衡。
这种失衡可能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神经元死亡。
神经炎症:AD患者的大脑中存在慢性神经炎症,这可能由Aβ沉积和其他病理过程触发。
神经炎症可进一步加剧神经元损伤和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阿 尔茨海默病 ; 发病机 制 ; 治疗进展
[ 中图法分类 号]R 7 4 9 .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0 - 2 7 1 5 ( 2 0 1 3 ) 0 6 - 0 5 8 6 - 0 4
阿尔 茨海 默 氏病 ( A l z h e i me r ’ S d i s e a s e , A D) 又 称老 年性 痴 呆 , 是 老 年 人 常 见 的 神 经 系统 变性 疾 病, 是痴 呆 最 常 见 的病 因 , 据 统计 , 在 老龄 人 口中 , 占痴 呆人 数 的 5 0 %一 6 0 % … 。主要 病 理 基础 是 大 脑萎 缩 , 主要病 理 特 点 是 老 年斑 , 神 经纤 维 缠 结 和
1 . 2 T a u蛋 白过 磷 酸 化机 制
微管与 t a u蛋 白
相 互作 用 的调 节 主要 是 t a u蛋 白磷 酸 化 , t a u蛋 白
在神经系统的形成和轴突的传导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 , t a u 蛋 白产生异常过度磷酸化 , 导致 形 成神 经元 纤维 缠结 ( N r r ) , 引起 神经 元末 端 的树
1 . 3 基 因 突变机 制 流行 病学 调查 发现 老年 性痴
1 阿尔茨海默病 ( A D) 发 病 机 制
目前 对 阿 尔 茨海 默 病 的发病 原 因及 发生 机 制
尚不 十分 明确 , 现将 对 目前 比较公 认 的阿 尔茨海 默 病 的发病 机制 概述 如下 。 1 . 1 A 3的神 经毒 性 机 制 1 1 3淀 粉样 蛋 白 的沉 积 是老 年斑 的 主 要 成 分 , 可 能是 引 起 A D 的共 同 途 径 J , A 3是 从 A 1 P P中经 1 3和 分 泌 酶 水 解 而 产 生, A1 3沉 积 导致 老年 斑 及 t a u蛋 白 高 度磷 酸 化 及 慢 性 炎性 反 应 的形 成 , 最 终 引 起 神 经 元 功 能 的 减 退, 进 而导 致 痴呆 L 5 j 。大量 的研究 结 果 证 实 , B淀 粉样 蛋 白(a m y l o i d b e t a p r o t e i n , A 3)在 脑 内的沉 积 1 可 引起神 经 元 变 性 死 亡 , 特 别 是 聚 合 成 纤 维 形 式
第2 3 6卷 第 6期 0 1 3年 1 2月
遵
义
医 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院 学 报
ACTA ACADE MI AE M EDI CI NAE Z UNYI
V0 I . 3 6 No. 6 De c .2 01 3
・
综述 ・
阿 尔 茨 海 默 病 的发 病 机 制及 治 疗 研 究 进展
胆 碱 能神经 元 , 从 导致 患者 记 忆 功 能 减 退 , 定 向力
丧失 , 个性 改变 。
A 3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较强, 1 作用最强 的毒性片 段 为 Ap 舯 研究表 明, 过 量 的 淀 粉 样 蛋 白毒 性 作用 和对 神经 元损 伤在 A D发病 中起 主要 作用 。
程 青格 ( 综述 ), 徐 平 ( 审校 ), 龚其海
( 1 . 遵义 医学 院附属医 院 神经 内科 , 贵州 遵义 5 6 3 0 9 9 ; 2 . 河南 省濮 阳市安阳地区医院 , 河南 安 阳 4 5 5 0 0 0; 3 . 遵
义医学院 药理学教研室 , 贵州 遵义 5 6 3 0 9 9 )
呆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病风 险较高。 目前 已发现以 下 基 因突变 与 老年性 痴呆 发病 关 系密切 : 第 1号染 色体 上 的早 老 素 ( P S一2 ) 基 因, 第 l 4 号染 色体 上 的早老素( P S一 1 ) 基 因, 第 1 9号染 色体上的载脂 蛋 白 E( A p o E)基 因 及第 2 1号 染 色 体 上 的 1 3 A P P ( 淀粉样前体蛋 白) 基因 J , 1 号染色体上 P s一 2 基 因 突变及 1 4号染 色体 上 的 P S一1基 因 , 2 1号染 色体上 1 3 A P P基 因突 变 导 致 了 5 0 % 一8 0 % 的 阿 尔 茨 海 默病 。1 9号染 色体 上 的载脂 蛋 白 E可 以促进 A1 3的形成 , 降低 A 3清 除 , 1 使 乙酰胆 碱 合成 减 少 和 促进 t a u蛋 白高度 磷 酸 化 ¨ 。 。 。 同 时研 究 证 明 载脂 蛋白E 4 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危险因素 。 1 . 4 胆 碱 能神 经元损 伤机 制 在 阿尔茨 海 默病 的 发 病 过程 中 , 胆 碱 能神 经 元 丢 失 呈 进 行性 , 阿 尔 茨 海 默病 患者 通过 生 化 检 测 不但 发 现 神 经 元 中烟碱 型 乙酰胆 碱 酯 酶 受 体 减 少 , 而 且 胆 碱 乙酰 基 转 移 酶、 乙酰 胆 碱 、 乙 酰 胆 碱 酯 酶 的 活 性 也 明 显 减 少_ l 。阿尔 茨海 默 病神 经元 的凋 亡 , 主要 发 生在
突和轴 突产 生萎 缩 的原 因 是微 管 的异 常 扭 曲使 其 输 运 营养物 质异 常 。t a u蛋 白异 常 磷 酸 化促 进 A D
的发 生 。
广泛的海马神经元缺失 。在临床上 , 以近记忆功能 障碍为早期及突 出表现 , 包括语言 、 记忆 、 认知 、 推 理、 内省力 、 定 向力 、 判断等多种功能障碍 , 进而影 响E t 常生活能力 、 工 作 及 社 交 能 力 J 。 老 年 痴 呆 现代医学将其分成阿尔茨海默 氏病 、 血管性痴呆 、 混合性 痴呆 及 其 他 痴呆 。其 中最 为 常见 的两 种 类 型是 阿尔 茨海 默 氏病 和血 管 性 痴 呆 _ 3 j 。 阿尔 茨 海 默病发病隐匿, 我们应积极发现疾病 , 阻止病情的 发展 。现 就有 关 阿尔 茨 海 默 病 发病 机制 最 新 研 究 进 展 及治疗 策 略进 行综 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