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2008-06-0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激酶 — GSK-3 GSK受丝氨酸和酪氨酸磷酸化的调节 酪氨酸磷酸化可使GSK-3β的活性增加 酪氨酸磷酸化可使GSK-3β的活性增加 Ser9磷酸化则下调GSK-3β的活性 Ser9磷酸化则下调GSK-3β的活性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MAPK 、Akt、 Akt、 p70S6→p90rsk→ Ser9→GSKp70S6→p90rsk→p-Ser9→GSK-3β
神经炎性斑块的形成 神经炎性斑块的形成
神经元 可溶性ßAP 可溶性 AP 不可溶性ßAP 不可溶性 AP
异常的磷酸化 tau蛋白 tau蛋白 神经元 异常的轴突,树突, 异常的轴突,树突, 细胞碎屑, 细胞碎屑, à1-抗胰蛋白酶
神经炎性斑块
主要是由β淀粉样蛋白(β主要是由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Aβ)沉积所致 Aβ)沉积所致 Aβ来自淀粉样前体蛋白 Aβ来自淀粉样前体蛋白(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来自淀粉样前体蛋白( protein, APP)经 APP)经α、β、γ-分泌酶水解而来 α 、γ-分泌酶使APP水解成sAPP ,具有神经保护作 分泌酶使APP水解成 水解成sAPP 用,阻止Aβ的形成 阻止Aβ的形成 β、γ-分泌酶则使APP水解成Aβ1-40或Aβ1-42 分泌酶则使APP水解成 水解成Aβ
AD: tau蛋白的异常改变 AD: tau蛋白的异常改变
AD的PHF中tau蛋白高度磷酸化; AD的PHF中tau蛋白高度磷酸化 蛋白高度磷酸化; 异常磷酸化tau蛋 白与正常tau蛋白竞争结合 异常磷酸化tau蛋 白与正常tau蛋白竞争结合 管蛋白,抑制微管聚集, 管蛋白,抑制微管聚集,导致正常情况下它 具有的稳定微管和促进管蛋白聚合成微管的 作用丧失, 作用丧失,从而导致微管的解体及细胞骨架 的破坏; 的破坏; 而微管网络的瓦解使正常的轴突转运系统受 导致突触丢失及逆行性退行性改变。 损,导致突触丢失及逆行性退行性改变。
APP分子结构模式图 APP分子结构模式图
APP分子的剪切 APP分子的剪切
神经炎性斑块的形成过程
APP 的代谢过程示意图
神经炎性斑块
神经炎性斑块
AD:神经炎性斑块 神经炎性斑块的分布区域 AD:神经炎性斑块的分布区域
神经原纤维缠结
神经元
成对螺旋纤维 神经纤维缠结
神经原纤维缠结
细胞内由成对的螺旋纤维组成的包 含体表现为典型的双螺旋结构 纤维是由一种被称做tau蛋白的高磷 纤维是由一种被称做tau蛋白的高磷 tau 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组成 被损伤的神经微管的残余
蛋白激酶 — CDK
CDK5系统包括: CDK5系统包括: 催化亚基— 催化亚基—CDK5 调节亚基—p35、p25、 调节亚基—p35、p25、p39 CDK5能使tau蛋白Ser-202、Thr-205、 CDK5能使tau蛋白Ser-202、Thr-205、 Ser-235、Ser-404等位点发生磷酸化 Ser-235、Ser-404等位点发生磷酸化
tau 蛋白的磷酸激酶和蛋白磷酸酶
蛋白激酶 — GSK-3 GSKGSK-3α和GSKGSK-3α和GSK-3β GSK-3β( GSK-3β(tau protein kinase I,TPKI) I,TPKI) 能使许多蛋白磷酸化,包括cAMP依赖 能使许多蛋白磷酸化,包括cAMP依赖 的蛋白激酶、转录因子如c jun、 myc、 的蛋白激酶、转录因子如c-jun、c-myc、 c-myb等等 myb等等 tau蛋白也是GSK-3β的底物,GSK-3β能 tau蛋白也是GSK-3β的底物,GSK-3β能 使tau蛋白Thr-231、 Ser-199、Ser-396、 tau蛋白Thr-231、 Ser-199、Ser-396、 Ser-413等位点发生磷酸化 Ser-413等位点发生磷酸化
AD的分子遗传学 AD的分子遗传学
AD的分子遗传学 AD的分子遗传学
早发家族性 1q311q31-32, PS2基因,12个外显子,448个氨基酸 基因,12个外显子 448个氨基酸 个外显子, 14q24.214q24.2-24.3, PS1基因 4467个氨基酸 4467个氨基酸 晚发家族性、 晚发家族性、散发性 19q13.2, ApoE基因(有2、3、4三个等位基因) ApoE基因( 三个等位基因) 基因 10个外显子 10个外显子 与APP加工转运有关 APP加工转运有关
21q21.121q21.1-21.3, APP基因 19个外显子 APP基因 19个外显子
APP 的代谢过程示意图
早老素蛋白早老素蛋白-1和-2 剪切位点和磷酸化修饰的位 点,其中相关的蛋白激酶参与的磷酸化调节
早老素蛋白的突变蛋白位点将影响着APP的代谢以及Aβ的形成。 早老素蛋白的突变蛋白位点将影响着APP的代谢以及Aβ的形成。 APP的代谢以及Aβ的形成
神经原纤维缠结
神经原纤维缠结
AD: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分布区域
阿尔采默病的发病机制
β淀粉样蛋白学说 tau蛋白学说 tau蛋白学说 阿尔采默病的分子遗传学
Amyloid Cascade Hypothesis
Y. M. MIAN,2004 ,
Tau蛋白 Tau蛋白
属于微管相关蛋白(MAP)家族, 属于微管相关蛋白(MAP)家族,主要分 布于神经元轴突内。 布于神经元轴突内。 主要功能:促进管蛋白聚集成微管, 主要功能:促进管蛋白聚集成微管,维 持微管的结构。 持微管的结构。
tau蛋白的Fra Baidu bibliotek因和异构体 tau蛋白的基因和异构体
tau蛋白的分子结构 tau蛋白的分子结构
tau蛋白与PHF tau蛋白与 蛋白与PHF
tau蛋白磷酸化的调节
蛋白磷酸酯酶:使 tau 蛋白去磷酸化,如 蛋白去磷酸化, 蛋白磷酸酯酶: PP- 、PP- A、PPPP-1、PP-2A、PP-2B 蛋白激酶:使 tau 蛋白磷酸化,包括脯氨 蛋白磷酸化, 蛋白激酶: 酸指导的蛋白激酶(PDPK)和非脯氨酸指导 酸指导的蛋白激酶(PDPK)和非脯氨酸指导 的蛋白激酶(non-PDPK) 的蛋白激酶(non-PDPK) PDPK: GSKPDPK: GSK-3、 CDK 2/5、 MAPK non-PDPK:PKA、PKC、 non-PDPK:PKA、PKC、CaM K॥
AD治疗的胆碱能通路
突触前神经元
• 胆碱 • +乙酸
突触后神经元
包含 乙酰胆碱 的囊泡
受体
突触 间隙
谢谢诸位!
75
Γ分泌酶成熟活化示意图 分泌酶成熟活化示意图
Alzheimer’s disease的相关病理过程其中包括 的相关病理过程其中包括tau蛋白病理 的相关病理过程其中包括 蛋白病理 毒性学说, 的剪切中的PS-1和PS-2参与调节。 参与调节。 和Aβ毒性学说,在APP的剪切中的 毒性学说 的剪切中的 和 参与调节
蛋白激酶 — MAPK
主要有3种亚型: 主要有3种亚型: 细胞外信号相关蛋白激酶(ERK) 细胞外信号相关蛋白激酶(ERK) 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 Jun氨基末端激酶(JNK) P38
Age、 APP mutation、 、 、 PS-1/2 mutation、APEOε4 ε APP α-Secretase β-Secretase
30 25
prevalence (per 100)
20 15
EAST
10 5 0
75
WEST
85
55 4 -6
65 4 -7
age group
4 -8
+
阿尔采默病概述
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的障碍
– 以语言和视觉空间的改变为典型
获得性的,丧失能力的 获得性的, 缓慢进展 无局灶性体征、 无局灶性体征、早期步态改变或惊厥 无其他潜在原因
载脂蛋白E 载脂蛋白E基因结构模式图
载脂蛋白E 载脂蛋白E的分子结构模式图
载脂蛋白E 载脂蛋白E 在AD 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阿尔采默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 • • • •
淀粉样蛋白斑块假说 神经纤维缠结假说 炎性机制 自由基机制 胆碱能机制
目前药物治疗的基础
胆碱能退化:目前的治疗重点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原发致病过程 神经炎斑 突触丢失, 突触丢失,神经递质减少 治疗重点 胆碱能缺失 退化 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认知功能减退症状 治疗重点 神经纤维缠结 老化/ 老化/其他未知因素
神经炎性斑块
神经原纤维缠结
胶质细胞激活
炎症反应
胆碱能神经元丢失
AD特征性病理学改变 AD特征性病理学改变
神经炎性斑块与神经原纤维缠结
NFT NFT NFT SP SP NFT
(Silver impregnation) impregnation)
神经炎性斑块(NP) 神经炎性斑块(NP)
这种斑块是细胞外的结构, AD病人的脑 这种斑块是细胞外的结构,在AD病人的脑 中常见, 中常见,特别是在海马和新皮质中 在AD的神经炎性斑块是一种致密的、不溶 AD的神经炎性斑块是一种致密的、 的神经炎性斑块是一种致密的 性的结构 斑块由中心的ß斑块由中心的 -淀粉蛋白和周围异常的轴 突和树突组成
sAPPα α GSK-3β β
P
Malfunctioning microtubules
γ-Secretase Aβ β Aβ25-35 β
Tau
P
P
senile plaques
Neuronal death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Dementia
AD的主要分子生化和病理改变 的主要分子生化和病理改变
正常大脑
AD病人的大脑 AD病人的大脑
脑 萎 缩
正常
阿尔茨海默病
脑 萎 缩
阿尔采默病的病理改变特点
神经细胞间的神经炎性斑块 (neuritic plaques, NP) 神经细胞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 神经元丧失与突触改变
AD特征性病理学改变 AD特征性病理学改变
(McKhann G, et al, Neurology 1984; 34: 939-974)
阿尔采默病的病理改变特点
脑 萎 缩
AD病人的脑中有严重的神经元丢失, AD病人的脑中有严重的神经元丢失,伴随部分脑皮质 病人的脑中有严重的神经元丢失 的萎缩,这是被大家公认的脑萎缩的过程。 的萎缩,这是被大家公认的脑萎缩的过程。这主要是 额叶,颞叶和顶叶中神经元和突触数量的减少。 额叶,颞叶和顶叶中神经元和突触数量的减少。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协和临床医学院 陈 晓 春
中国各种痴呆类型的患病率
其他 12%
血管性痴呆 (VaD) 31%
阿尔茨海默病 (AD) 57%
(Liu L, et al, Dementia Geriatr Cog Disorders 2003; 15: 226-230)
Age-specific prevalence of AD, west versus east Ch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