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志
肇庆端州的一些历史故事
肇庆端州的一些历史故事
摘要:
一、肇庆端州的历史背景
二、砚州与包公的故事
三、肇庆博物馆:千年城墙与粤语起源
四、肇庆端州的教师编制情况
正文:
肇庆端州,位于广东省中西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一些关于肇庆端州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探讨。
一、肇庆端州的历史背景
肇庆端州,古称端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州府。
早在唐代,这里便设有端州总管府,管辖着周边的州县。
宋代时,端州升格为肇庆府,自此,肇庆端州成为了广东省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
二、砚州与包公的故事
砚州是肇庆端州的一个地名,因产端砚而闻名于世。
端砚是历代文人最为迷恋和追捧的砚台,就连宋代大文豪苏轼都曾为得到一方精美的端砚而煞费心思。
关于砚州,还有一个与包拯(包公)相关的故事。
传说包拯曾在砚州为官,他为官清廉,秉公执法,深得百姓的爱戴。
三、肇庆博物馆:千年城墙与粤语起源
肇庆博物馆位于肇庆市端州区,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展示了肇庆端州千年的历史变迁。
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千年城墙的遗址,这是肇庆
端州古城的见证。
此外,肇庆博物馆还展示了粤语的起源,让我们了解到这一方言的历史渊源。
四、肇庆端州的教师编制情况
肇庆端州的教育事业历来较为发达,教师编制情况也相对稳定。
根据一位在肇庆端州任教的教师表示,他的月收入约为5800 元(基本工资3800 元,房补900 元,绩效1100 元),公积金约为1800 元。
此外,肇庆端州的教师享有午休和晚修时间,工作强度适中。
包拯与肇庆
61广东史志2002/1宋代的肇庆社会仍然是落后荒凉之地。
宋代肇庆一度是中央政府流放有罪官员的重要场所。
但这些官员被流放南下,往往都是身兼官位的,这就为他们在肇庆地区施展改造社会的才能提供了条件。
他们在肇庆地区的工作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包拯就是其中较著名的一位。
一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以前重心在西江流域。
人口数量多寡是衡量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统计,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和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南海郡人口从94253人增至250282人;苍梧郡从146160人增至466975人。
据宋《舆地纪胜》卷第96《广南东路》记载,“汉武帝平南越置苍梧郡,高要以县属焉。
东汉因之,吴晋无所更革……隋平陈废高要郡立端州……炀帝罢端州为信安郡。
”户口急剧增加,除自然蕃衍净增外,外来人口的流入和本地土著加入编户行列是不可忽视要素。
隋大业六年(610),信安郡户数仍居广东的前列,人户最密①。
唐代广东人户分布重心因大庾岭的开凿而向北江转移,但西江仍是人户高密区。
宋代西江人户记载才开始减少。
②其原因,一是北方移民减少以及当地汉人少数民族化,二可能与当地少数民族不入户籍有关。
所以才有宋淳化年间端州知州冯拯的“括丁法”。
直到南宋时,“时岭南土旷,常数十里无人居。
”③宋《方舆胜览》卷34《广东路》记述肇庆府“土旷民惰,不力于耕。
夷僚杂居。
”说明肇庆地区的人户稀少。
宋代中原官员把到肇庆做官看作是一种惩罚。
唐宋肇庆地区是中央流放被贬官员的首选之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宋代肇庆地区的社会发展。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在《充春州军事推官兼知本州王孝叔制敕》中指出:“南方荒远之州,吏多惮往。
”宋代何坤在《新州建置记》中也称:“新为郡于万山间,无大川以宣其恶,故烟瘴重。
”其实所谓的“烟瘴重”,就是指地方的开发落后。
不仅如此,肇庆地方“又与瑶獠杂居,故赋入少。
”到此做官就无油水可捞,所以“达官伟材之人所不屑为,间有仕乎此者,犹以民淳务简得稍暇裕,往往务十仙之名,而不鄙其地,官不旷则事不堕,学校廨宇赖以建葺,不致极敝大坏。
肇庆市志
肇庆市志(县级)第一章民族第一节汉族一、土人、客家人中唐以前,本地土著居民被称为“夷俚”,“夷僚”。
晚唐时,土著居民多籍没为豪强地主控制下的“洞丁”。
见于许浑《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四首》诗中自注(见《文学遗产章》)。
宋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端州知州冯拯推行“括丁法”,把“洞丁”变为朝廷户籍下的丁口。
“土人”一词,见于北宋神宗时魏泰《端溪砚》一文,亦见于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祝穆《方舆胜览·卷三十四广东路·肇庆府·山川》条下《石室山》注文。
南宋以后,中原汉人大量经南雄珠矶巷迁居肇庆,强化了肇庆土人中的中原汉族文化成分(详见《姓氏章》)。
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肇庆红巾军起兵,有瑶民与客家人组成的以李天参为首的武装队伍占据高要南部,与“土人”组织的地方团练对抗,被称为“土客之争”。
咸丰十一年十月,清政府设“剿瑶局”于肇城忠勇路,镇压瑶民。
同年冬,李天参到潮州、惠州等地请有客家人参加的红巾军到高要支援。
同治四年春,复有客家人组成的黄翊泰大同军支援瑶民武装,转战高要县南部,同年冬失败。
清肇罗道王澍强迫遣散瑶民,将瑶民田地卖给汉人。
李汉魂主编的《广东年鉴》,已记载民国年间高要早无瑶族人。
此后小湘榄坑山、羚羊峡龙门山及肇城北岭一带便居住有客家人。
本市东郊黄岗镇东冈管理区大塘面杨、赖、莫、区;大路田黄、刘;金鸡黄、余;水基金、蔡、余;马头岗余诸姓客家人,多系从九坑河三洋山于清末民初迁来。
坎脚钟、郭;鸡寮彭、罗、廖、钟诸姓客家人,多系建国后从羚羊峡龙门山迁来。
据云,居龙门山之前,系广宁排沙区石贤塘人。
而马头岗彭姓客家人,系民初从四会石狗迁来;马头岗郑姓客家人,系清末从四会江谷辗转经石牛头、黄沙田迁来;马头岗潘姓客家人,系清末从紫金辗转经水南迁来。
大塘面与金鸡朱姓客家人,系民国初年从榄坑山(原系瑶山)迁来。
本市西郊睦岗镇兰龙管理区有五条客家村130户669人。
肇庆简介
七星岩景区主要包括了星湖和七座山峰, 它们似北斗七星散落湖中,因而得名;星湖 烟波浩瀚,总面积达649万平方米,湖堤长 达20多公里,串起数个翠绿的小岛,景色十 分宜人,国家体委在该湖建有划船基地。七 星岩与鼎湖山合称为星湖风景名胜区。 在肇庆市北郊七星岩,是全国少有的庞 大摩崖石刻群之一。七星岩的七座山岩,方 圆不足两平方公里。然而就在这七座山岩的 岩壁上,却镌刻着上至唐朝下至现代的石刻 共523则,另外志书有载而至今仍未发现者 计37则。它们分布密集、保存完整、文体齐 全、字体纷繁、中外兼备,以精美峻秀的书 法艺术和雕刻艺术吸引着一批批游人。
民间传说——仙女乳血育嘉禾 传说很久以前,神农氏有个曾孙女,从远方来到了七星岩,住在辟支岩畔。她把神 农氏的稻种,分给附近村民种植。种子好禾苗壮,有的禾杆长得高过屋,一大片禾田抽 穗扬花了。 谁料过了几天,禾穗未及灌浆,禾苗就渐渐枯死了。神农氏的曾孙女,原是种稻的 能手,这时也弄不清是什么原因。大家也只好叹息着,把禾秆割下,堆放在辟支岩边。 第二年同样是禾穗未灌浆,禾苗又逐渐干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了。 第三年,新种的禾苗又快抽穗了。人们在辟支岩边搭起彩楼,唱起歌谣祈求丰收。 那时,神农氏的曾孙女刚分娩不久,她躺在床上,彻夜难眠。 她背着不满月的孩子,走到田间。眼间禾苗又要枯死,她心似火烧,慌忙蹲在田边, 拨弄禾穗,仔细观察,直到孩子饿到哇哇大哭,她才急忙给孩子吃奶。一滴乳汁偶然掉 下,稻田里顿时出现了奇迹:眼前的禾穗立即灌了浆。 神农氏的曾孙女高兴极了,放下孩子,把乳汁遍洒田间。乳汁将尽,渗出血水,她 仍然不断地挤出带血水的乳汁,继续洒向田间。她一面洒,一面不停地向前走,最终, 不知走到哪里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天亮了,人们不见了神农氏的曾孙女,却见田头放着她的婴儿。牛马经过时,都绕 道而去小鸟飞下来展开翅膀,为他挡住太阳。人们到了田里,发现乳汁洒过之处,禾穗 都结了白米;血水洒过之处,禾穗都结了红米。大家又高兴又感动,争着把弃儿抱回村 去精心抚养。后来弃儿长大了,生得聪明伶俐,十分英俊,成了耕作能手。 为了纪念神农氏曾孙女,人们在辟支岩前建了一座禾花仙女祠,把辟支岩改称为禾 婆岩,后人又把禾婆岩叫成了阿坡岩。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做端州书院主讲时,曾根据这个传说写了一首诗:辟支岩下有 仙娃,管领三农岁满车,便应姜嫄祠下配,长潴沥水灌禾花。
沙浦镇地方志
鼎湖区地方志(沙浦镇部分)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地理位置是东经112.9度,北纬23.09度,位于肇庆羚羊峡下,西江下游南岸,东与高要市金利镇相连,南与高要市蚬岗镇接壤,西与高要市金渡镇毗邻,北与鼎湖区永安、广利两镇(办)隔江相望。
沙浦镇辖1个居委会,13个行政村,96个村民小组,有63条自然村。
广东省西江林管局国营高要林场驻在本镇。
2000年全镇总户数6597户,总人口218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47人,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2.7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36亿元。
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
2000年山地面积8.1万亩,其中国营高要林场6.5万亩,9个行政村山地面积1.6万亩;耕地面积2.7万亩,其中水田2.3万亩,旱地面积0.4万亩;鱼塘面积1.0万亩。
沙浦镇南依烂柯山,北傍西江河,平面图形自东向西呈两头窄,中间宽的带状,东西长度21.5公里,南北最大宽度8.3公里。
从地形看,烂柯山脉东西走向,连绵沙浦南部20多公里,西江自西向东流经本镇北部,堤岸线长22.3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境内是低塱区,属于西江冲积平原,河涌纵横交错,富有水乡特色。
沙浦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饶。
烂柯山主峰海拔900多米,山势奇伟,有11.7万亩生态公益林,其中沙浦辖区4.3万亩,人文景观独具一格,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
烂柯群山北麓蕴藏着古塔岩、梅花岩,青花岩等砚石资源,与肇庆市著名的老坑和宋坑的砚石是同一山脉岩石,砚石贮量丰富,成为肇庆市端砚原料的主产地。
镇内土地平坦肥沃,盛产肇实、香蕉和粉葛等名优土特产,沙浦文庆塱出产的文庆鲤更以其身娇肉贵和独特风味饮誉中外,清朝慈禧太后曾御赐牌匾“岭南第一塘文庆鲤鱼王”。
山边一带出产的名优水果有荔枝、龙眼、蜜柚。
沙浦镇从1113年北宋徽宗政和三年开始建村,至1126年钦宗靖康元年才建立了如田等3条自然村,其他大部分自然村都是在南宋时期建立的,即从1127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至1277年南宋端宗景炎二年建立的。
肇庆的抗日故事
肇庆的抗日故事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日军侵华期间,作为西江地区抗日前线的肇庆,肇庆市军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击日本侵略者斗争,毁浮桥、击炮台、奋起义,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国人民的尊严。
侨港会宁回乡服务团在四会、三水与日军多次较量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香港市(工)委加紧组织抗日救亡运动,会宁(四会、广宁)籍中共党员也组建了回乡服务团。
服务团自回乡以来,他们从城镇到乡村,通过标语、壁报、漫画、传单及演讲、歌咏、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宣传前线军民英勇杀敌的光辉战绩,强烈谴责日寇侵华罪行。
为了扩大宣传教育面,服务团发动师生参加抗战救国的文艺宣传。
其时,服务团还建立了多个抗日自卫武装组织,人数达数千人,当时,被人民称为真正的抗日武装队伍的四会县国民兵团自卫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在中队内部设立中共支部,这支队伍在广州沦陷后,在四会、三水前线与日军较量多次,战绩辉煌,饮誉西江。
防日军探听军情军民合作烧毁浮桥1938年10月,日军沿广三铁路在三水五顶岗马口墟至高要金利禄村的西江河面上,用铁索及铁锚贯串,固定数千艘木船架起一座“浮桥”,窜到金利、绿村、珠江等村,探听我方军事设防情况,骚扰村民。
高要县第五区署警察所与当地的驻军(营长李克敏)及本地民众共同商议,决定烧毁这一浮桥。
开始第一、二次没有成功。
第三次雇来珠江村潜水员朱衍兄弟,于深夜乘敌不备,用木排载上汽油、棉花、禾草等物,潜水把木排推到日军“浮桥”堡垒之下缚定,至深夜三时许,用导火线引火,火乘风势,“浮桥”被烧成灰烬,只剩铁索和铁锚。
羚羊峡击毁日军炮台1938年10月,由于广州沦陷,国民党海军江防舰队已退守西江。
为阻止日军西犯,军江防舰队在高要羚羊峡口布下水雷,封锁江面,严阵以待。
舰队司令黄文田、水雷队队长黄韬奉命驻守后沥、桃溪南北两岸,监视日军动向,保护西江上游和肇庆的安全。
肇庆市概况
贵广铁路简介贵广铁路是铁路“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是一条客货兼顾、以客为主、完善西部路网布局的区际快速铁路干线,是西南地区通达华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区际铁路通道。
自贵州省贵阳市至广东省广州市,跨黔、桂、粤三省区,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观山的新贵阳站引出,经龙里,穿斗篷山至都匀,而后由三都沿都柳江经榕江、从江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跨融江和焦柳铁路,经桂林后跨漓江、继经恭城、钟山、贺州进入广东省境内,再经怀集、肇庆、三水、佛山进入广州枢纽新广州车站。
全长857公里,其中广东境内207.5公里、广西境内348.5公里、贵州境内301公里。
该线路经停新广州站、新佛山站、肇庆北站、贺州站、桂林西站、榕江站、都匀东站、贵阳北站等30个车站,为双线电气化国家I级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年运输能力为货运量3500万吨,日开行客车100对,设计工期6年,投资估算总额858亿元。
贵广铁路的客车时速目标值为200公里,以全长857公里计算,广州到贵阳只需约5小时!而目前从广州坐火车到贵阳,最短也要21个小时。
贵广铁路与今年新开工建设的兰渝铁路等项目建成后,我国西北、西南地区连接珠三角、粤港澳地区的快速铁路物流通道将被打通。
贵广正线主要技术标准(1)铁路等级:Ⅰ级;(2)正线数目:双线,其中新肇庆站(含)至奇槎站(含)为四线;(3)设计行车速度:200km/h,贵阳、广州枢纽内梯级降低;(4)最小曲线半径:3500m;(5)正线线间距:4.6m;(6)限制坡度:新贵阳至贺州采用13‰,贺州至广州采用6‰,只运行客车的线路可采用20‰(7)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双机地段880m),只办理客车的车站650m;(8)牵引种类:电力;(9)牵引质量:4000t;(10)闭塞方式:自动闭塞;(11)建筑限界: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运输要求。
线路简况贵阳至广州铁路是西南地区通达华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区际铁路通道,跨黔、桂、粤三省区,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观山的新贵阳站引出,经龙里,穿斗篷山至都匀,而后由三都沿都柳江经榕江、从江进入广西境内,跨融江和焦柳铁路,经桂林后跨漓江、继恭城、钟山、贺州进入广东省境内,再经怀集、肇庆、三水、佛山进入广州枢纽新广州车站。
肇庆市志办到广西梧州市调研两广总督府史实
在市侨 联 会议 室开 展座谈 ,征求 对 《 肇庆 年鉴 》 和地方 志 资料年 报 工作 的意 见建议 ,并 就 如何促 进地 方 文 化 在海 外 的宣传 推 介等 问题 展开 深入 探讨 ,一 致表 示要 加强 合作 与 交流 .共 同推 动肇 庆地情 文化 的传 播 发
国 内学者通 常翻译 为 《 世界年鉴》 。 ③ 京地方志》 2 0 0 2 年第2 期第l l 页。 ④ 李维 民主编 : 《 中国年鉴 史料》,北 京志 鉴书 刊研 究
院,2 0 0 3 年 出版 ,第3 页。
⑤ 《 r h e W o r l d A l m a n a c a n d b o o k o f f a c t # >2 0 1 1 卷, 按 国内 年鉴命名的习 惯 ,本文翻译 为 《 世界年鉴・ 2 0 1 l 》 ,
展 ( 金 柳仪 )
肇庆市志办 到广西梧州 市调研 两广 总督府史 实
2 0 1 3年 1 1 月 1 2 日,肇 庆 市地 方 志 办主 任 黄 涛率 调研 组 一 行 6人 到广 西 梧 州市 调研 ,了解 明朝 两广 总督府 驻梧 州 的史料 ,以及查 找 明 、清朝 时期 两广 总督 府驻 肇庆 的史 料 。调研 组 听取梧 州市 地方 志办 主任
进 .终将 会被 淘 汰
F 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 次 要 拓 宽 数 据 的类 型 ,增 加 涉 及 工 业 、农 业 、交用 运输 及城 乡人 民生 活和 市 、县 ( 区 )经 济 等 各行 各业 、各 方 面 内容 的数 据 。也就 是年 鉴编 辑 要 从 等着各 部 门提供 数 据 .转变 为 向有 关部 门要 数
肇庆市志办召开志书审查工作总结座谈会
他早年与别人合编的 《 悦城龙母庙》一剧 ,自
1 9 5 9 年 开 始 上 演 至 今 .仅 湛 江 粤 剧 团就 演 出 超 过 1 0 0 0 场次 ,演遍 了省 、港 澳 台 ,所 到 之处大 受 观众 好评 1
1 9 8 0 年 ,他参与创作的粤剧 《 心意汤》在文化 部举 办 的全 国农村 小戏 调演 荣获 优 秀演 出奖 他独 自 创作的粤剧 《 落砚洲》和 《 东坡判案》获省优秀
肇庆市志办 召开 志书审查工作总结座谈会
目 前 ,肇庆市列入广东省政府规划的 《 肇庆市端州区志》 、 《 肇庆市鼎湖区志》 、 《 广宁县志 ( 1 9 7 9 ~ 2 0 0 0 ) / 、 《 德庆县志 ( 1 9 7 9 2 0 0 0 ) / 、 《 怀集县志 ( 1 9 7 9 ~ 2 0 0 0 ) /等五部志书及 《 大旺简志》已全部出版发行。 为感谢 市地 方志 书审查 委员 会 成员 为 志书 编纂 审查 作 出 的积极 贡献 ,2 0 1 3年 1 1月 6日,肇 庆市 志办
台 该 剧 主题 是 “ 狠 打 人 间 的鬼 ” .大 力 声 张正 义
并起到扬善鞭恶作用 对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教
育作 用 《 钟 馗 》先后 荣获 文化部 编 剧金奖 、 “ 广 东 省粤剧 汇演 ”优 秀剧 目奖 .并 获得 包括 编剧 金奖 等9 个 “ 金 奖 ”的殊 荣 中国戏 剧 文学 学 会 会 长 曾 献 平称 赞 : “ 粤剧 《 钟馗 》是 雅与俗 天衣 无缝 的结 合 。现 实 主义 与浪 漫 主 义完 美 体 现 。粤 剧 《 钟馗》
澳 台等地上演达3 0 0 场之多 1 9 9 3 年初 .在新加坡
连 续表 演2 8 场 。并 且是 场场 爆 满 。观众 中7 0 %青 年 人 。新 加坡 《 联 合早 报》 发表 署名 文章 指 出 : “ 如 果 今后 粤剧 能够 朝着 《 顺 治与 董鄂 妃》 的制作 方 向 走 .粤剧 的前 景是没 有理 由令 人担 忧 的 。 ” 1 9 9 5 年 .红线 女 等一 批 著 名 粤剧 艺 术 家 提议 .
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4.26•【字号】•【施行日期】2020.04.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信用正文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肇庆)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市政府决定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整合为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不再保留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和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联席会议。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主要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组织推动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信用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设、信息归集共享、信用应用和联合奖惩实施等工作,统筹协调相关重大问题。
二、组成人员组长:吕玉印(市委副书记、市长)常务副组长:唐小兵(市政府副市长)副组长:李禹山(市政府副秘书长)袁海平(市发改局局长)成员:邹干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黎锦焕(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谈细育(市委网信办主任)蔡大经(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黄勇(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资源局局长)王诗军(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数局局长)郑招祥(市法院副院长)宋伟(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范贵裕(市发改局副局长)罗浩翔(市教育局局长)温树斌(市科技局局长)关键(市工信局局长)蔡向阳(市公安局副局长)伍泽国(市民政局局长)王军(市司法局局长)唐冬冬(市财政局局长)周燕(市人社局局长)程海滨(市环境局局长)单洪辉(市住建局局长)吴冠儒(市交通局局长)吴晓荣(市水利局局长)梁为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申翰杰(市商务局局长)黎沛荣(市文广旅体局局长)刘志能(市卫健局局长)陈德培(市应急局局长)卓萍(市审计局局长)郑时广(市国资委主任)翁卓辉(市市场监管局局长)林永红(市统计局局长)张丽文(市医保局局长)朱景亮(市金融局局长)冼以良(市城管局局长)梁永发(市林业局局长)牛续昌(肇庆海关关长)刘小云(肇庆海事局局长)梁培文(市税务局局长)成丽莉(人行肇庆市中心支行行长)梁国斌(肇庆银保监分局局长)陈建光(市工商联主席)领导小组不纳入市级议事协调机构管理,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
肇庆市概况
- 2 -肇庆市概况肇庆是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之滨一座美丽城市。
北回归线横贯其境。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为21度左右。
现管辖端州、鼎湖两区和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以及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高要、四会两市,行政区域1.5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96.48万人。
肇庆古称端州,宋朝重和元年,改称肇庆,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
自隋朝设置端州以来,便成为粤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人文荟萃,现存的文物古迹甚多。
有唐代的庆云寺、宋代的城墙、明代的四塔等古代建筑;还有端州城区内的披云楼、梅庵、阅江楼、丽谯楼等的重点文物古迹;北宋名臣包拯曾任端州知郡事三年,市区内现仍有数处遗迹;日本国入唐留学僧荣睿大师圆寂于端州,鼎湖山上建有碑亭作纪念;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16世纪来华时,便先到肇庆长达6年之久;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在肇庆留下了足迹。
从唐代诗人、书法家李邕到当代朱德、陈毅、叶剑英等革命前辈,都为赞美端州留下了珍贵的墨迹。
1994年,国务院批准肇庆为历史文化名城。
肇庆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星湖风景名胜区是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她由星湖风景区和鼎湖山风景区组成。
星湖景区内,533公顷(8000亩)的湖面碧波粼粼,名为七星岩的七座石山象北斗星座般列峙于湖中,湖光- 3 -山色相映交辉。
石室岩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洞壁更有历代文人墨客题书的摩崖石刻近400处,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使星湖风景区自唐代以来便遐迩闻名,被称为兼得“西湖之水,阳朔之山”的“岭南第一奇观”。
鼎湖山风景区则另具特色,层峦叠嶂,林木葱茏。
景区内有20多处景色、30多处大小瀑布,还有位列“岭南四大名刹”之一的庆云寺掩映于亚热带雨林之中。
鼎湖山雄居广东四大名山之首,乃北回归线上的明珠,“活的自然博物馆”,集风景旅游、科学研究、宗教朝圣于一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里设有“人和生物圈”生态定点科研站。
肇庆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2024修正)
肇庆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2024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肇庆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6.03•【字号】肇庆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9号•【施行日期】2024.06.03•【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立法工作正文肇庆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2016年4月28日肇庆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16年5月25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根据2024年2月29日肇庆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24年5月30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的《肇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肇庆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立法规划、立法计划和法规起草第三章市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权限和程序第四章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权限和程序第五章地方性法规报请批准和公布第六章地方性法规解释第七章其他规定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地方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根据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广东省地方立法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地方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本市高质量发展。
第四条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符合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肇庆
七星岩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 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又 称禾婆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
相传桂林在远古是海,海陆变迁后,隆 起而成为今日的七星岩洞,100万年来, 石灰岩经雨水溶解成乳状液,后又凝结, 日积月累形成各种形状,遂使那石乳、 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蔚为奇观。 洞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高于中层10 米,下层为地下河。
石钟乳
石笋
溶洞
肇庆七星岩地区另一个特色之处就是其岩洞。溶洞形成之处是位于地 表水层的水平流动带,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洞穴,这些洞穴也就是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下河的通道。由于地质运动,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 了地表,出现在了人们视线。洞内顶部都比较平滑相连,是因为再溶 洞露出地面的漫长时间里,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内每个发育的连接处发 生岩石的掉落,使得顶较为平滑,而在地上,还可以见到坍塌下来的 大石块。 进入溶洞,里面到处都有石钟乳。
孤峰:散立在溶蚀谷地或溶蚀平原上的低矮山峰,它是喀斯特作用的产物,形态 明显受岩石纯度和构造等影响。
锥状孤峰:顶部小,基部大的山峰,峰脚堆积物多。它生成于岩层水平的不纯石 灰岩区
塔状孤峰:如圆柱形,山坡陡直,它在层厚,纯质而产状水平的不纯石灰岩区。 单斜孤峰:山坡两侧不对称,一坡陡峭而另一坡和缓,它的形态与岩层的单斜产
肇庆市是南亚热带地区的物种宝库,有不少驰名于世的珍 贵种类,是广东省主要林区之一。自然植被基本上属南亚 热带常绿季雨林,其代表是鼎湖山和封开县的黑石顶自然 保护区。
地形地貌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 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133公顷,山脉 为西南至东北走向,西南高东北低, 几乎全部为山地和丘陵,坡度较大, 多在35°~45°之间。全区海拔高差 在990米左右,在海拔800米以下区 域均为森林分布。山体为泥盆纪的 鼎湖山系,海拔最低点14.1米,最 高峰为“鸡笼山”,海拔1000.3米。
旅游胜地——肇庆ppt
气候资源
肇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1.2℃ 春季温暖多雨, 为低温阴雨偏轻年景,有轻度倒春寒;前、后 汛期雨量偏 。
旅游文化
• 肇庆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1000多年旅 游历史。 • 唐以来的七星岩摩崖石刻被誉为“千年诗 廊”,与宋城墙、梅庵、德庆学宫、悦城 龙母祖庙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特色菜南岸鸡 煲蟹源自广宁竹虫 封开白切杏花鸡清蒸文(山乃)鲤
封开牛杂 鼎湖上素
蒜 蓉 广 蒸 剑 宁 花 清蒸麦溪鲤 四会茶油鸡
苦 笋
“ 地 豆 ” 炭 烧 肉
鼎 湖 山 泥 煨 鸡 风 味 深 窟 藕
肇庆特色菜
德 庆 香 芋 酥
四会无笃石螺
鼎湖山水豆腐花 德庆竹篙粉
秘制柚皮
怀集的“贵儿戏” 是 我国稀有的戏曲剧种 之一,距今已有300 多年历史 。
汉代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
肇庆名人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邕、 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 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 传教士罗明坚、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 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 遗迹 。
唐代两广第一位状元:莫宣卿
肇庆裹蒸粽
肇庆裹蒸粽,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 肥猪肉,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 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工制作而成。肇庆 裹蒸粽的独有特点就是用大冬叶包裹,冬叶 肇 不仅清香,还能保鲜。冬叶性寒,有清热解 庆 毒、降火的作用。 剑花的功效:止气痛,理痰火咳嗽,和 猪肉煎汤服之。 清热润肺,止咳。
• • • • • • • •
带来吉祥喜庆 ”
肇庆历史
• 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发现表明, 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 。 •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 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 • 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 (广府话)的发祥地,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 史称“岭南名郡”。
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肇庆市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肇庆市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肇府[2012]35号【发布部门】肇庆市政府【发布日期】2012.11.19【实施日期】2012.11.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肇庆市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的通知(肇府〔2012〕3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管委会,肇庆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根据《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的规定,肇庆市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评审,共评出获奖项目40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2项,现予以公布。
希望获奖者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建设文化强市战略目标,积极探索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和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为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肇庆市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肇庆市人民政府2012年11月19日附件肇庆市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一、研究报告类一等奖(1项)广佛肇经济圈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路径研究报告作者:陈伊娜、黄利春、闫文浩、周秀雄、张一江市社科研究课题2011年9月二等奖(1项)“与幸福对话--高要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报告作者:吴志东、鲍昌宝、孟建安、李振杰市社科研究课题2011年12月三等奖(2项)肇庆城区骑楼街保护与利用调查研究报告作者:陈羽、李玮、余淦新、程茵、章荣玲、李自更、冯正好、陈斌强市社科研究课题2011年8月肇庆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作者:余飞兴、钟雁飞、黄竞霜、徐美龙、梁海雄、赵一虎、邓裕初、林雪松、陈健宗市社科研究课题2010年12月二、著作类。
《广东地方志纪事》条目及撰写分工(修订)
《广东地方志纪事》条目及撰写分工(修订)说明:1.本方案中所列条目的编写要求,除有特别说明之外,请对照已发的《〈广东地方志纪事〉编写方案》执行。
2.各部分及条目后括注撰稿者或组织撰稿者。
凡例照片(信息处;黄江裕,陈宏亮;各市提交大事纪略内容条目时,应同时提交照片)总述(新中国成立前:陈泽泓;新中国成立后:侯月祥)大事记(新中国成立前:王涛;新中国成立后:侯月祥)大事纪略上卷(事物发端—1949年)修志历程篇(王涛)元代及以前的广东修志明代广东修志清代广东修志民国广东修志广东通志馆潮州修志馆(潮州市)志书篇(编写方案原要求对有代表性的府、县志列条目,现改为在府、县志编纂条中,也重点介绍有代表性志书即可)1一、通志编纂(田亮)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嘉靖《广东通志》万历《粤大记》康熙《广东通志》雍正《广东通志》道光《广东通志》民国《续广东通志(稿)》民国《广东通志(稿)》二、府志编纂(各相关市,记述历代府志编纂及存志概况)广州府志(广州)潮州府志(潮州)惠州府志(惠州)韶州府志(韶关)肇庆府志(肇庆)高州府志(茂名)雷州府志(湛江)三、县志编纂(各相关市县区,记述历代县志编纂及留存概况)南海县志番禺县志顺德县志东莞县志从化县志龙门县志增城县志新会县志香山县(中山县)志三水县志新宁县(台山县)志赤溪厅志新安县(宝安县)志清远县志花县志佛冈县志海阳县志潮阳县志揭阳县志饶平县志惠来县志大埔县志澄海县志普宁县志丰顺县志南澳县志梅县(嘉应州)志兴宁县志长乐县(五华县)志平远县志镇宁县(蕉岭县)志2归善县(惠阳县)志博罗县志长宁县(新丰县)志永安县(紫金县)志海丰县志陆丰县志龙川县志连平州(连平县)志河源县志和平县志曲江县志乐昌县志仁化县乳源县志翁源县志英德县志南雄府志保昌县志始兴县志连州志阳山县志连山县志高要县志四会县志新兴县志阳春县志阳江县志高明县志恩平县志广宁县志开平县志鹤山县志德庆州志怀集县志封川县志开建县志罗定州志云浮县(东安)志郁南县(西宁)志茂名县(高州县)志电白县志信宜县志化州志吴川县志梅菉(吴川县)志石城(廉江县)志遂溪县志徐闻县志海康县志四、乡志专志选介(陈静、相关市县区志办)东汉:《南裔异物志》晋:《南方草木状》3南北朝:《南越志》唐:《岭表录异》宋:《岭外代答》明:万历《岭海名胜记》万历《粤剑编》万历《厓山志》(陈泽泓)万历《东里志》(饶平)嘉靖《广州人物传》嘉靖《潮中杂纪》(潮州)清:顺治《南海九江乡志》(佛山南海区)康熙《粤秀书院志》(广州越秀区)康熙《广东新语》康熙《鼎湖山志》(肇庆端州区)雍正《岭海见闻》乾隆《广东水道通考》乾隆《南越笔记》乾隆《粤东闻见录》乾隆《西樵志》(佛山南海区)乾隆《光孝寺志》(广州市)乾隆《端溪砚志》(肇庆端州区)嘉庆《三水龙川海阳潮阳花县风俗志》嘉庆《羊城古钞》(广州市)道光《岭南荔枝谱》道光《佛山忠义乡志》(佛山市)道光《粤海关志》(广州市)道光《韩江闻见录》(潮州市)同治《广东图说》同治《应元书院志略》(广州越秀区)光绪《波罗外记》(广州市)光绪《粤屑》光绪《华峰山志》(广州增城区)光绪《广东海图说》光绪《广东考古辑要》(陈泽泓)光绪《学海堂志》(广州市)光绪《南海乡土志》(佛山南海区)光绪《新会乡土志》(江门市)光绪《高要乡土志》(肇庆高要市)光绪《新兴乡土志》(新兴县)光绪《兴宁乡土志》(兴宁市)光绪《嘉应乡土志》(梅州市)光绪《德庆乡土历史志》(德庆县)光绪《楚庭裨珠录》光绪《端溪书院志》(肇庆端州区)民国:《广州城坊志》(广州市)《惠州西湖志》(惠州惠城区)《香山乡土志》(中山市)《潮州艺文志》(潮州市)《番禺河南小志》(广州市)《罗浮山志》(博罗县)《潮州三山志》(潮州市)《星岩今志》(肇庆端州区)《番禺末业志》《番禺县古坝乡志》(广州番禺区)《阴那山志》(梅州市)《广东抗战人物志》4年鉴篇(林子雄)概述《广东年鉴》《广东经济年鉴》《广东经济年鉴续编》《广东商业年鉴》《商事年鉴》《广东省民政统计年鉴》《广州年鉴》《广州卫生年鉴》名家篇(陈泽泓)概述杨孚王中行陈大震祝允明黄佐林大春王天性(汕头澄海区)郭棐王学曾李待问(佛山南海区)叶春及黎民表郭之奇屈大均蓝鼎元凌鱼张维屏黄培芳何梦瑶黄登瀛(肇庆端州区)陈昌齐吴兰修梁廷枏刘彬华梁騉(怀集县)阮元曾钊谢兰生黄香铁陈灃吴荣光(佛山南海区)温训吴道镕欧樾华邹伯奇谭莹史澄陈兰彬温仲和陈伯陶梁鼎芬赖际颐5桂坫温廷敬朱汝珍黄佛颐邬庆时张友仁陈梅湖邹鲁饶宗颐梁启超的方志理论下卷(1949—2014年)修志历程篇一、新方志编修概况(侯月祥)广东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志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新方志工作的第一份文件广东省首轮新方志编修广东省二轮新方志编修二、重要会议全省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二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省地方志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田亮)全省城区志编修工作研讨会(吕汉光)全省市(地)修志工作会议(侯月祥)第一期志书总纂业务研讨会(侯月祥)粤琼《广东省志》篇目总体设计研讨会(侯月祥、王涛)广东牵头召开首次南方部分省(区)修志工作协调会(侯月祥)广东省地方志工作座谈会(省志处)1989年中国县镇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工作现场会(江门市)6全省首次志稿评议现场会(吕汉光)全省第二次志稿评议现场会(吕汉光)广东省《佛山市志》(稿)评议现场会(吕汉光)全省用志工作现场会(陈松文)广东省地方志与文化大省建设研讨会(王涛)广东省地方志信息化工作会议(梁芝铭)新建地级市修志研讨会(吕汉光)广东省新方志编修20周年纪念大会(田亮)全省依法修志工作暨2009年地方志工作电话会议(田亮)首次全省年鉴工作会议(许之标)全省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会议(王洁娟)全省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会议(王洁娟)《广东省志》审查委员会会议(王涛)广东省地方志书审查委员会第54、60次会议(幸英鸾)三、工作机构(省志办各相关处、相关市县区,各市县区相关机构目前规范名称,近期行政区域有变化的县区机构概况条目由市志办组织撰写)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幸英鸾)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幸英鸾)《广东省志》编纂委员会(幸英鸾)历任《广东省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幸英鸾)分管省地方志工作历任省领导(幸英鸾)《广东省志》审查委员会(王涛)《广东省志》审查委员会历任正副主任、委员名录表(陈雪琼)广东省地方志书审查委员会(幸英鸾)广东省地方志书审查委员会历任正副主任、委员名录表(陈雪琼)《当代中国的广东》编纂委员会(王涛)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田亮)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刘凤霞)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史志办公室7珠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韶关市史志办公室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汕尾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江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阳江市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茂名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肇庆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清远市史志办公室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揭阳市史志办公室云浮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海珠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白云区地方志办公室(区档案局史志编研科)广州市黄埔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花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番禺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公室8广州市萝岗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从化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增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福田区史志办公室深圳市罗湖区地方志办公室深圳市盐田区地方志办公室深圳市南山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宝安区史志办公室深圳市龙岗区史志办公室珠海市香洲区地方志办公室珠海市金湾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珠海市斗门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汕头市金平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龙湖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澄海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濠江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潮阳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潮南区地方志办公室南澳县史志办公室佛山市顺德区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高明区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韶关市浈江区史志办公室韶关市武江区史志办公室韶关市曲江区史志办公室9乐昌市地方志办公室南雄市史志办公室仁化县史志办公室始兴县史志办公室翁源县史志办公室新丰县史志办公室乳源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河源市源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东源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平县地方志办公室龙川县地方志办公室紫金县地方志办公室连平县地方志办公室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梅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平远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蕉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丰顺县史志办公室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惠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龙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汕尾市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0陆丰市地方志办公室海丰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陆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江门市蓬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台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档案局方志股)开平市地方志办公室(档案局地方志股)鹤山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档案局地方志股)恩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阳江市江城区地方志办公室阳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阳西县地方志办公室阳东县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赤坎区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霞山区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麻章区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坡头区地方志办公室雷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廉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吴川市地方志办公室遂溪县地方志办公室徐闻县地方志办公室茂名市茂南区党史地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信宜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高州市党史地志办公室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电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肇庆市端州区史志办公室肇庆市鼎湖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四会市党史方志办公室高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封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怀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肇庆市高新区地方志办公室清远市清城区地方志办公室清远市清新区史志办公室英德市史志办公室连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佛冈县史志办公室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连南瑶族自自治县史志办公室阳山县史志办公室潮州市湘桥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饶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潮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潮州市枫溪区党政办公室揭阳市榕江区史志办公室揭阳市揭东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普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揭西县史志办公室惠来县地方志办公室云浮市云城区史志办公室罗定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新兴县党史县志办公室郁南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云安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四、队伍有重大贡献编纂人员及专家学者(省志处)黄勋拔(吕克坚)甄炳昌(广州市)胡朝懿(王涛)林天蔚(侯月祥)曾昭璇(曾新)陈乐素(刘波)重要培训活动(经办会务处)委托暨南大学举办首届修志干部培训班(侯月祥)省地方志学会聘请首批顾问(侯月祥)《广东省志》各专志主编培训班(侯月祥)志书主编(主笔)学习班(侯月祥)地方志人才培训工程(李海笛)建立广东省地方志专家库(王涛)五、行政规章、制度、规划(人秘处)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田亮)广东省地方志年报制度(田亮)广东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范(试行)(许之标)广东省地方志书审查验收办法(吕汉光)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广州市)广州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广州市)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田亮)广东省地方志事业2006—2010年发展规划(田亮)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田亮)六、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概况(王晓亮)省级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幸英鸾)广州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广州市)七、专项工作(市县处、人秘处)省政府向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志办赠送办公设备(李海笛)省政府拨款补贴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志部门办公经费(王晓亮)省政府向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志办赠送工作用车(李海笛)广东地方志系统援助地震灾区地方志恢复重建工作(幸英鸾)西藏林芝地区4部县志稿点评暨总纂人员培训班(吕汉光)各地级以上市对口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地方志工作(吕克坚)广东省地方志系统对口援助西藏林芝地区4县志书出版(吕克坚)东莞支援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志出版(东莞市)省地方志办牵头援疆工作(田亮)荣誉篇(各相关处、相关市县区)一、全国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韶关市南雄市史志办公室梅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揭阳市揭西县史志办公室深圳市宝安区史志办公室云浮市新兴县党史县志办公室茂名市信宜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田亮)韶关市史志办公室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云浮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饶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二、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工作单位)全国方志系统特别嘉奖先进工作者黄小红、叶小华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马建和(田亮)、陈泽泓、许文清、谭丽珍、龚火生、黄继澍、张世开、潘朝明、罗祖宁、吴冉彬、甄伟新、卜映芬、黄小红、陈英林、林嘉应、苏凯愈、钟珠陈强(田亮)、王国栋(田亮)、王林生、罗琼标、吴士清、吴淑贤、吴小坚、高晓娟、潘朝明、黄玲、谭永多、潘建成、陈保民、吴小明、林昉、杨豪明三、省级地方志先进集体(田亮)省级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情况表单位名称荣誉称号获奖时间授奖单位四、省级地方志先进工作者(田亮)省级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情况表名称单位职务荣誉称号获奖时间授奖单位五、全省志书、年鉴、地情书参展、评奖活动(经办活动处)《广东省志》编修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幸英鸾)广东省参与全国方志成果展(侯月祥)广东省参与全国志书评奖(陈松文)全省新编方志成果展(梁芝铭)全省第一次地方志系统表彰大会(田亮)全省表彰第一轮地方志优秀成果奖(吕汉光)全省首次表彰新编专业志、年鉴、地情书资料优秀成果(吕汉光)全省年鉴评奖活动分设条目(许之标)广东省第一届年鉴编纂质量评比活动(许之标)广东省在第二届全国地方志系统年鉴评奖中取得优异成绩(许之标)志书篇一、省志(省志工作处)概述(刘珂)《广东省志》编纂情况(刘珂)《广东省志》各分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主编名录表(杨波)《广东省志(1979-2000)》编纂情况(刘珂)《广东省志(1979—2000)》各卷编纂委员会主任、主编(省志工作处按分工报送,幸英鸾汇总)(按方志百科分工,分别由王涛、刘珂、幸英鸾完成修改补充)《广东省志·总述》《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刘珂)《广东省志·宗教卷》《广东省志·华侨卷》《广东省志·华侨志》(刘珂)《广东省志·农业志》《广东省志·科学技术志》(刘珂)《广东省志·电力工业志》《广东省志·孙中山志》《广东省志·财政志》《广东省志·军事志》《广东省志·公安志》《广东省志·风俗卷》《广东省志(1979—2000)·总述卷》《广东省志·丝绸志》二、市志(各地级以上市)《广州市志》、《广州市志(1991-2000)》《深圳市志(1979—2000)》《珠海市志》、《珠海市志(1979—2000)》《汕头市志》、《汕头市志(1979-2000)》《佛山市志》、《佛山市志(1979-2000)》《韶关市志》、《韶关市志(1979-2000)》《河源市志(1988-2008)》《梅州市志》、《梅州市志(1979-2000)》《惠州市志(1979-2000)》《汕尾市志(1979-2000)》《东莞市志》、《东莞市志(1979-2000)》《中山市志》、《中山市志(1979-2000)》《江门市志》、《江门市志(1979-2000)》《阳江市志(1979-2000)》《湛江市志》、《湛江市志(1979-2000)》《茂名市志》、《茂名市志(1979-2000)》《肇庆市志》《清远市志(1988-2003)》《潮州市志》、《潮州市志(1992-2005)》《揭阳市志(1992-2004)》《云浮市志(1979-2000)》三、县志选介(相关修志单位)《南雄县志》《澄海县志》《兴宁县志》《大埔县志》《顺德县志》《增城县志》《信宜县志》《饶平县志》《南海县志》四、专志、乡镇志选介(相关市县区)广东摄影艺术志(1843—2006)(刘珂)广东省纪检监察志(1950-1995)(幸英鸾)华南环境研究所志(程慧)广州市天河村志系列丛书(广州天河区)广州植物志(广州市)广州市地名志(广州市)广州文物志(广州市)广州亚运志(广州市)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广州市)番禺镇村志(广州番禺区)白云区前志(广州白云区)从化温泉风景区志(广州从化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广州市)广钢志(广州市)中国石油化工总厂图志(广州市)广州交通邮电志(广州市)韶钢志(韶关市)江门市棉纺厂志(江门市)江门市造纸厂志(江门市)乳源瑶族志(乳源瑶族自治县)河源市省属水库移民志(1958-2008)(河源市)揭阳县卫生志(揭阳市)东莞篮球志(东莞市)东莞市镇志系列(东莞市)东莞工商管理志(东莞市)油甘埔村志(东莞市)中山市镇志系列(中山市)孙中山志(中山市)郑观应志(中山市)端砚志(肇庆市)广宁竹志(广宁县)四会柑桔志(四会市)饶平风物志(饶平县)普宁县风俗志(普宁市)普宁市种植业传统农具志(普宁市)华南环境研究所志(程慧)怀集志书志(怀集县)南海县部门专业志系列(南海区)佛山南海区镇志系列(南海区)佛山南海区部门专业志系列(南海区)佛山南海区盐步街道村志系列(南海区)岭南建筑志(陈泽泓)六、全省已出版各级各类志书新中国成立后各市、县(市、区)志编纂、出版情况表(吕汉光)填表单位:志名编纂单位主编上限/下限始修/出版出版单位字数册(年)(年)数注:本表含编纂成稿后未出版的志书新中国成立后乡镇(街道)、部门、企业志编纂、出版情况表(李海笛)填表单位:志名编纂单位主编上限/下限(年)始修/出版(年)出版单位字数册数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各级各类专志编纂、出版情况表(李海笛)填表单位:志名编纂单位主编上限/下限(年)始修/出版(年)出版单位字数册数首轮《广东省志》编纂出版情况表(王涛)《广东省志(1979—2000)》编纂出版情况表(幸英鸾)年鉴篇(年鉴处、年鉴社、相关市县区)概述(许之标)一、年鉴管理情况广东全省实现全部编纂综合年鉴(许之标)广东省综合年鉴管理体制全部理顺(许之标)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出版规范化要求(许之标)二、年鉴编纂出版情况(年鉴社、各市志办)《广东年鉴》编纂出版(刘凤霞)广州市年鉴编纂出版深圳市年鉴编纂出版珠海市年鉴编纂出版汕头市年鉴编纂出版佛山市年鉴编纂出版韶关市年鉴编纂出版河源市年鉴编纂出版梅州市年鉴编纂出版惠州市年鉴编纂出版汕尾市年鉴编纂出版东莞市年鉴编纂出版中山市年鉴编纂出版江门市年鉴编纂出版阳江市年鉴编纂出版湛江市年鉴编纂出版茂名市年鉴编纂出版肇庆市年鉴编纂出版清远市年鉴编纂出版潮州市年鉴编纂出版揭阳市年鉴编纂出版云浮市年鉴编纂出版二、获全国一等奖年鉴(年鉴社、相关市志办)《广东年鉴》(刘凤霞)《广州年鉴》《深圳年鉴》(含:深圳经济特区年鉴)《汕头年鉴》(含:汕头经济特区年鉴)《中山年鉴》《东莞年鉴》《惠州年鉴》《天河年鉴》《萝岗年鉴》《顺德年鉴》《南海年鉴》《三水年鉴》《广东建设年鉴》三、年鉴选介(许之标、相关市志办)《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台山年鉴》《东莞市大朗镇年鉴》《广州民营经济年鉴》《惠州生活年鉴》《虎门年鉴》《东山年鉴》《芳村年鉴》四、全省已出版年鉴(许之标)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年鉴编纂出版情况表年鉴名称创刊时间卷号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主编或总编副主编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字数(万字)旧志整理篇(信息工作处)概述(钱丹丹)一、旧志搜集、整理与出版旧志的搜集(钱丹丹)旧志的整理(钱丹丹)影印出版(钱丹丹)点校出版(钱丹丹)旧志数字化(钱丹丹)旧志数据库(钱丹丹)二、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梁芝铭)概况全面搜集与整理广东历代方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的编辑排版《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出版印刷《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的发行三、旧志、其他古籍整理广东方志要录(陈静)广东方志考略(陈静)岭南古方志辑录(陈静)广东古代方志辑佚(陈静)清实录广东史料(陈静)元大德南海志残本(附辑佚)(广州市)广州大典·史部·方志专辑(广州市)《粤海关志》校注本(广州市)粤海关报告(广州市)雍正《从化县志》译注本(广州从化区)道光《开平县志》点校本(江门开平市)南海县志影印本系列(佛山南海区)张荫桓文集(佛山南海区)《香山乡土志》电子版(中山市)康熙《新安县志》校注本(深圳宝安区)嘉庆《新安县志》校注本(深圳宝安区)古瀛志乘丛编(黄继澍)《潮州志》补辑(黄继澍)潮州隋唐宋代方志史辙考(陈泽泓)光绪《潮阳县志》点校本(汕头潮阳区)天启《阴那山志》增订本(梅州市)康熙《程乡县志》点注本(梅州市)道光《石窟一征》点注本(蕉岭县)广东方志与十三行(广州市)广州地区旧志气候史料汇编与研究(广州市)佛山地区旧族(家)谱汇辑(佛山市)肇庆市端州区现存谱牒情况(肇庆端州区)。
鼎湖.文本(组合稿)
肇庆市鼎湖城区总体规划·文本1、总则1.1根据肇庆市鼎湖区建设局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1.2本规划的主要依据如下:1.2.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研究》;1.2.2《肇庆市志》;1.2.3《肇庆市统计鉴》(1999);1.2.4《鼎湖区统计年鉴》(1991~2000);1.2.5《鼎湖区“十五”规划》;1.2.6《肇庆市“十五”规划》;1.2.7《鼎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2.8《肇庆市土利用总体规划》;1.2.9《鼎湖区政府工作报告》(2000,2001);1.2.10《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5月20日,李长春);1.2.11《肇庆市旅游发展“十五”规划》;1.2.12《肇庆市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作会议发言材料》;1.2.13《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1.2.14《肇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9);1.2.15《肇庆市鼎湖区城区总体规划》(1992—2010);1.2.16《肇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999);1.2.17《肇庆市城市交通规划》(2000);1.2.18其他与鼎湖区及其城区经济、社会、城市发展有关的文件、资料、规划、计划、设计、谈话等;1.2.19建设部、广东省、肇庆市有关城市规划编制的规范、规定。
1.3本规划是适用于鼎湖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区域的城市发展及开发建设的宏观指导性文件。
一经批准,即成为具有法律效益的管理性文件。
1.4本规划以文本和图纸方式,对规划区内的城市发展及开发建设进行宏观指导。
1.5本规划由肇庆市规划局和鼎湖区人民政府委托鼎湖区建设局负责实施、管理,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设项目审批应以本规划为依据。
1.6本规划的解释权属鼎湖区建设局。
2、规划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目标2.1规划年限近期:2001年—2005年;远期:2006年—2020年;远景:2021年以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肇庆市志(县级)第一章民族第一节汉族一、土人、客家人中唐以前,本地土著居民被称为“夷俚”,“夷僚”。
晚唐时,土著居民多籍没为豪强地主控制下的“洞丁”。
见于许浑《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四首》诗中自注(见《文学遗产章》)。
宋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端州知州冯拯推行“括丁法”,把“洞丁”变为朝廷户籍下的丁口。
“土人”一词,见于北宋神宗时魏泰《端溪砚》一文,亦见于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祝穆《方舆胜览·卷三十四广东路·肇庆府·山川》条下《石室山》注文。
南宋以后,中原汉人大量经南雄珠矶巷迁居肇庆,强化了肇庆土人中的中原汉族文化成分(详见《姓氏章》)。
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肇庆红巾军起兵,有瑶民与客家人组成的以李天参为首的武装队伍占据高要南部,与“土人”组织的地方团练对抗,被称为“土客之争”。
咸丰十一年十月,清政府设“剿瑶局”于肇城忠勇路,镇压瑶民。
同年冬,李天参到潮州、惠州等地请有客家人参加的红巾军到高要支援。
同治四年春,复有客家人组成的黄翊泰大同军支援瑶民武装,转战高要县南部,同年冬失败。
清肇罗道王澍强迫遣散瑶民,将瑶民田地卖给汉人。
李汉魂主编的《广东年鉴》,已记载民国年间高要早无瑶族人。
此后小湘榄坑山、羚羊峡龙门山及肇城北岭一带便居住有客家人。
本市东郊黄岗镇东冈管理区大塘面杨、赖、莫、区;大路田黄、刘;金鸡黄、余;水基金、蔡、余;马头岗余诸姓客家人,多系从九坑河三洋山于清末民初迁来。
坎脚钟、郭;鸡寮彭、罗、廖、钟诸姓客家人,多系建国后从羚羊峡龙门山迁来。
据云,居龙门山之前,系广宁排沙区石贤塘人。
而马头岗彭姓客家人,系民初从四会石狗迁来;马头岗郑姓客家人,系清末从四会江谷辗转经石牛头、黄沙田迁来;马头岗潘姓客家人,系清末从紫金辗转经水南迁来。
大塘面与金鸡朱姓客家人,系民国初年从榄坑山(原系瑶山)迁来。
本市西郊睦岗镇兰龙管理区有五条客家村130户669人。
其中岭塘村有王、温、范、利、赖、曾、吴姓;九山村有梁、邬姓;镇南村有朱、谢姓;坑尾村有邱姓;山凹村有钟姓。
另有甘岭徐姓,坳头陈姓,属村中少数客家人。
据由榄坑迁出岭塘村的客家人曾阳照说,榄坑原有三姓客家人:杨、邱、曾,建国后由于榄坑山划入北岭林场,才从榄坑迁出。
据云其祖辈系道光年间由连滩(今属郁南)迁来榄坑山的。
据镇南村客家人谢其昌、谢其瑞言,其祖先系清末从水坑村迁来,与今水坑村谢姓人同祖宗。
然说不出因何今水坑村谢姓人系广府人而他们却成了客家人的原因。
据九山村邬国昭出示的邬姓族谱显示,邬姓客家人系民国年间从九坑河三家村迁来。
祖先系清代道光年间自嘉应州(今梅县)迁来三家村。
综上所述,肇庆客家人多系清末至建国初从鼎湖山附近的九坑河、水坑村、小湘榄坑山,羚羊峡龙门山以及广宁、郁南等地迁来。
这些地方,明代都是瑶山。
至于迁来瑶山之前,部分客家人族谱可显示其祖先为紫金、梅县等地客家人,而大部分则语焉不详。
二、水上居民本地水上居民,古代称为疍民。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以西江疍户增置广东水军,西江疍民开始见于记载(见《宋史》)。
宋代疍民与山居的瑶民往往混淆不清(见周去非《岭外代答》)。
元代的文人已将疍与瑶明确区分。
元至治元年(1321年),王揆(豫章人)《肇庆龙图包公祠记》云;“公……守于端。
……水疍山瑶,熟化奔走,恩威并著,岁乃太和。
”元末,西江疍民在何均受率领下起兵反元。
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朱元璋属下征南将军廖永忠收编。
洪武十五年三月,南雄侯赵庸镇守广东,镇压广东疍户首领铲平王,收编疍户万人为广东水军,其余疍民,皆编户立里长,属河泊所管辖(河泊所故址在今肇庆市天宁南码头,万历年间河泊所撤销,疍民归崧台驿统摄,(崧台驿故址在今肇庆市城西厂排路)。
疍户每年向官府交纳“鱼课”。
万历《肇庆府志》载,正德七年(1432年),高要县入编户的疍民有808户。
自洪武十五年疍民被编入河泊所管辖后,多数疍民不准上岸定居,不许与陆上人通婚,备受歧视。
正统十三年(1448年)九月,南海冲鹤堡疍民首领黄萧养为反抗贪婪无能之镇守广东少监阮能,率众起兵,旬月间至万余人。
明广东参政戴弁在羚羊峡口遇之,不敢抵抗。
次年,黄萧养攻下广州,高要疍民吴大甑响应,聚众亦至万余。
景泰元年(1450年)四月,黄萧养在广州失败。
五月,吴大甑亦被镇压。
成化八年(1472年),高要疍户降至181户。
嘉靖年间,有少数疍族土豪勾结倭寇为乱,如吴平、曾一本,为抗倭名将俞大猷讨平。
万历年间,以蛋疍户子弟兵为主体构成的广东水师,跟随陈璘赴朝鲜抗倭,在釜山一带大败倭寇。
明末,广东水师提督、疍户张月参加了永历皇朝的抗清斗争。
清初吴三桂叛清,任命疍户谢厥扶为定海将军,统率水师驻肇庆,后兵败东逃出海。
三藩之乱后,清廷对疍民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疍民生活有了改善。
清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解户籍之禁,准疍民上岸定居。
乾隆元年(1736年)十一月十八日,皇帝下诏凡鱼苗、禾虫、虾蚬、茤埠,“赏赐给与各属附近疍民资生。
“资生”,即“以资生计”。
乾隆八年,经统计,高要县盈塘、新江、杨柳、笋洞四水,共有疍民2600余口。
有72个鱼埗,“赏给疍民装捞鱼苗”,所刻《告示碑》今存。
据该碑规定,每年疍户所交渔课,亦甚苛重。
如笋洞水,只有疍民28丁,每年纳渔课银即达10.14两,疍蛋民生活仍甚艰苦。
道光《肇庆府志·疍俗》记云:“虽隆冬霜霰,亦跣足单衣。
……婚娶率以酒相馈遣。
群妇子饮于洲坞岸侧。
两姓联舟多至数十,男妇互歌,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
婚时以蛮歌相迎。
……妇女皆嗜生鱼,畏见官,豪右有讼之者,则飘窜不出。
其捕鱼之利,惟春末夏初,西潦泛溢,稍可搏一饱。
贫乏者一叶之篷,不蔽其身;百结之衣,难掩其体;岸上豪蠹,复从而凌轹之。
海滨之叫号,无虚日矣。
肇庆惟高明、恩平、广宁无疍,高要、德庆摄于崧台、寿康驿,仍听差遣。
”清代学者俞蛟《梦厂杂著》载:“疍户惟麦、濮、苏、吴、何、顾、曾七姓,以舟为家。
”建国后之肇庆水上居民,仍多此七姓之子孙。
清代肇庆水师营系水军劲旅,光绪年间被彭玉麟改编为广安水军。
辛亥革命后改广东江防司令部,系南中国海军前身,中多疍户子弟。
民初,“因鱼涉每年须缴鱼课濠租等项,蛋民不得不靠岸民担饷。
而土豪遂得因缘为奸,串设疍长,欺压疍众,以担饷人为承批人,谬将各鱼埗转批岸上鱼苗各店。
年中除鱼课濠租及一切公用外,所有余利,尽归担饷人,及三五土豪中饱。
即资生一项,亦归有名无实。
”疍民梁福等,为避土豪勒索,想靠士绅保护,遂申请将72鱼埗拨归景福围围董会(当地士绅修筑堤围兴办文教的联合会)所有,“当众标投,余利拨充围款”,民国5年(1916)五月,该项申请经县长批准,刻石告示今存。
其实这种避土豪就士绅之举,并没有给疍民什么好处。
民国年间,疍民妇女被迫为娼者日渐增加。
南门河(今西江体育场西江岸边)花艇无数,彻夜笙歌诉说着疍民的辛酸。
纵观疍民历史,其演变实与西江俚僚及广府汉人同进退,故其语言、习俗,亦多与广府汉人相近。
民国时罗香林教授已云:“疍民的风俗,大半已和汉人同化。
即其语言,亦多与广府话相近,但略含福老话、客家话和英国话成分。
”其杂含成分,当与疍民在各江飘泊有关。
建国后,疍民陆续上岸定居,亦已全部融合到汉族中去。
1980年6月,市委、市府对水上居民的居住情况调查,全市共有水上区居民988户4307人。
同年8月,水上居民住宅开始筹建,整个工程分两期施工,到1982年底全部竣工,施工期28个月,共建成楼房住宅15幢457户,总面积19351平方米,总投资202.48万元,平均每平方米造价105元。
原西江边210多个水上居民居住棚艇全部拆除。
在总投资中,广东省政府拨款60万元,肇庆地区行署拨款62万元,肇庆市政府拨款35万元,渔业公社、水运公司、第二运输公司等单位自筹资金45.48万元,地、市计委、建委、财局、林业局、银行等部门在供应建筑材料及解决资金等方面优先给予安排。
考虑到水上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聚居现状,住宅全部安排在临江地点,建成了渡口所、厂排街、石嘴街、江滨西路和二塔路、羚山、小湘等水上居民区。
第二节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肇庆回族最早见于记载者,为明景泰元年(1450年)董兴奏请留下从南京调来镇压黄萧养的“达官营”都指挥使廉忠属下四百余名官兵驻守广东。
成化二年(1466年),韩雍奏请让他们连带家属在广东定居,作为屯田兵的一部分。
明万历《肇庆府志》称他们为哈密人。
驻肇庆者有都指挥使卜楼、穆胜;百户乃宗保、虎昂。
宣统《高要县志》称他们为回回人。
此部分回族人一般居肇庆城东水师营附近。
另一部分居城西的回族人系清初迁来。
肇庆回族李氏族谱谓其始祖李凤琦原籍山东济南府,明崇祯年间随马伯虎,南来广东。
后马伯虎兵败,李凤琦隐居羊城,清初迁居肇庆。
其孙李在公乾隆年间出仕清廷,官至肇庆督标右营外委把总。
后代李显扬,肇庆督标中营千总;李世忠,嘉庆年间肇庆督标中营千总;李志高,道光年间肇庆督标后营把总。
肇庆回族刘氏族谱谓其始祖刘忠义,原籍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北关五门楼,清初亦随马伯虎南来广东,任职广东罗定协镇都督府(疑为罗定协副将,雍正《广东通志》载有康熙四十七年罗定协副将刘正礼,未知是否刘忠义),子孙遂世居肇庆城。
其子刘起凤,清康熙年间捐任肇庆协镇左营新兴城守把总。
孙刘士达,肇庆协营把总,分防悦城汛。
其后子孙或在两广总督府任把总、千总,或在清真寺任阿?,不能尽述。
肇城回族王氏族谱谓其始祖王藉荫,源出山西省太原府,相传清朝初年,兄弟两人随军来粤,任职于肇庆府内。
不久,王藉荫之弟调赴广西。
王藉荫一人落籍肇庆,民国时传11代近千人。
查明代《广东通志》及清代《广东通志》职官志,无马伯虎其人。
今肇庆回民有刘、李、马、穆、罗、王、董、哈、萨九姓共300多人。
此外肇庆还有满族人,系清代随两广总督属下镇守肇庆的下层官员家属的后代。
至于其他少数民族,多系建国后零星定居肇庆的,计有蒙、苗、侗、土家、黎、毛难等族。
肇庆遂成汉族为主,间有多个少数民族杂居之地.现代肇庆的民族概况,仅根据1953年、1964年、1982年的三次人口普查情况叙述。
1953年市总人口62921人,其中汉族为62661人,占总人口的99.58%,少数民族260人,占0.42%。
1964年总人口92897人,其中汉族92595人,占99.68%,少数民族有回、满、壮三族共297人,占0.32%,1982年总人口169799人,其中汉族169356人,占99.74%。
少数民族有回、蒙、苗、壮、满、侗、土家、黎、毛难等9个民族,另外还有外国入籍2人,共443人,占0.26%。
各民族人口数(人口普查数)第二章姓氏本章叙述宋至民国落籍肇庆的姓氏,其中世代和丁口统计实至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