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解读含教学流程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1《仰望天空》教案暗的部分是平原。
环形山主要是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形成的。
(5)月球昼夜温差大,没有空气和液态水,也没有生物。
3.太阳概述。
恒星----本身发光发热的天体行星----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绕着行星运转的天体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太阳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能量源泉。
播放视频《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模拟》太阳是一个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
从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表面经常有变化,这就是太阳活动。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
观看视频了解并认识太阳太阳的体积约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也比地球大的多。
太阳黑子就是太阳表面的黑斑,实际上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探索二: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观察几组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照片,你有什么发现?在维恩图上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探索三:模拟实验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为什么看上去大小差不多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找一找原因。
实验材料:观察纸筒、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纸片。
播放视频《比较太阳和月球的不同》实验步骤:(1)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保持观察纸筒的位置不变。
(2)在观察纸筒能观察到的范围内,选择小圆纸片的位置,并保持不变。
(3)移动大圆纸片,观察大圆纸片移到多远距离时,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现象:大圆纸片距离观察纸筒较远时,才能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分析:物体距离观察位置越近,看起来越大,自由描述发现。
学生回答距离远等原因观看视频学生在维恩图中已经写下很多自己了解的信息,他们积极地展示自己的“知识渊博”。
教师需组织好“科学分享会”,提醒学生,科学家们在工作时也会像这样分享和交换信息。
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该环节是学生首次接触模拟实验,教师需要和学生交流模拟材料所模拟的对象以及模拟实验证明猜想的过程,结合实验结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模拟实验是在做什么,才教学反思这一节课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内的知识,对三年教学反思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他们缺乏一定的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地球和宇宙领域总体介绍
物质世界
我们周围的物体
磁铁
水
空气
物体的运动
声音 运动和力
电路
光
热
能量
物质的变化
地球与宇宙
我们的地球家园
天气 太阳、地球和月球
岩石和土壤 地球表面的变化
环境和我们 地球的运动
宇宙
技术与工程 比较和测量
材料
计量时间 船的研究 工具与技术 小小工程师
现行教材
修订后教材
新增单元
修订特点
1
单元增加了
2
难度降低了
3
大单
●更加适应国际科学教育改 革的新变化;
●落实新课标确定的各项目 标;
●充实和完善2001版教材, 进一步提升教材质量。
二、修订依据
●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最新 成果;
●修订后的小学科学课程标 准;
●基于教学实践的课程研究 。
三、修订的总体情况
——摘自刘恩山教授报告PPT
大概念: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环境和我们
系统与关系
宇宙
地表变化 天气
岩石和土壤 水
空气
变化与模式
地球运动
资源与分布 太阳、地球、月球 地球家园
2
修订的目标2
凸显科学实践的领域特征
课程标准
领域内容
学习进阶
A
B
C
D
E
F
科学实践
学习科学
儿童发展
科学探究八要素
教科版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教材内容简介
目录
CONTENTS
1
修订情况
2
修订目标
1
修订情况介绍
现行《科学》教材整体框架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太阳地球和月球:探索宇宙奥秘引言:太阳地球和月球是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主题,能够让学生对宇宙及其奇妙之处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生命的重要性。
1. 概述太阳地球和月球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三个天体,它们通过引力相互作用而保持着稳定的关系。
太阳是宇宙中心的恒星,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而月球则是地球的卫星。
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地球上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太阳的特点和重要性太阳是一个光球状的恒星,由氢气聚集而成,温度极高。
它以核融合的方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被地球上的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食物和氧气,维持着地球上生物的生存。
3. 地球的特点和重要性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一个由大气、水和陆地组成的星球。
它有适宜的温度、气候和环境,使得各种生物得以生活繁衍。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气候和天气都是由太阳的能量输入和地球自转、公转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4. 月球的特点和重要性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它围绕地球公转,并且与地球保持着同步自转,使得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温度极端,没有生物存在。
然而,月球对地球的重要性在于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通过控制地球的潮汐现象影响着海洋的运动。
5. 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互影响太阳的光和热不仅照耀地球,为地球提供能量,还控制着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的潮汐现象,使得海洋表面发生周期性的上升和下降。
这种潮汐现象对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6. 学习活动和教具建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可以使用以下学习活动和教具建议:- 制作模型:让学生利用废纸板和绘画工具制作太阳、地球和月球的模型,用来演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方式。
- 观察潮汐现象:带领学生到海滩或其他有潮汐的地方观察潮汐现象,并让他们记录观察结果,探索潮汐与月球之间的联系。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太阳、地球和月球》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太阳、地球和月球》1.了解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形成原理。
2.掌握观察和记录影子的方法。
3.通过实验,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1.了解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形成原理。
2.通过实验,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手电筒、不同形状的物体、白纸、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在阳光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物体的影子,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和记录影子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了解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形成原理。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影子的形状和位置,并解释影子形成的原理:当物体挡住阳光时,阳光无法照射到物体的背面,形成了物体的影子。
2.掌握观察和记录影子的方法。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观察和记录影子的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物体的影子,包括影子的大小、形状和位置等。
3.通过实验,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手电筒和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白纸上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
2)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影子的大小和形状会随着什么因素的改变而改变?3)学生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1)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实验,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影子的大小和形状会随着什么因素的改变而改变?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
2.应用影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教师提问: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用到影子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呢?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回家后观察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并思考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板书设计】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反思】教师总结:月相变化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所致,月球的不同位置和角度造成了不同的月相。
一个月中的月相变化可以分为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约7天。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月球和地球》名师教案+反思
8.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目标】1.用图画的形式描述太阳、月球和地球。
2.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3.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
4.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2.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知识,同学们想一想,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给太阳和月球图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教师出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画出它们并涂上颜色。
(2)学生观察图片,自主画出它们的图画。
(3)教师指名学生展示图画,分享上色的原因。
2.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1)课件出示完成的地球主题海报,指导学生观察。
(2)教师:你们制作过主题海报吗?想不想制作一幅自己的主题海报呢?(3)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主题海报,明确步骤: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确定资料来源、判断资料的科学性、比较材料、选用材料);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制作海报;展示和交流。
(4)指导学生完成随堂学部分。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不同特点。
(1)教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它们不同的特点。
(2)学生根据所学汇报,教师汇总后补充。
2.教师总结。
(1)相同点:都是球体、都有寿命、都会运动、都处在银河系……(2)不同点:颜色、表面地形、大小、质量、温度、运动方式、有无生命……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分组学生课后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明确学生记录在此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板书设计】太阳、月球和地球主体海报的制作:选择主题颜色→收集和选用资料→制作海报→展示和补充【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学习知识,但多媒体的大量使用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不集中,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平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8《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8《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理解日月食的产生,以及掌握一些基础的天文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宇宙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文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在导入阶段,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在呈现和操练阶段,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巩固和拓展阶段,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理解日月食的产生。
3.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天文知识。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2.日月食的产生。
3.天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2.直观演示:教师通过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任务驱动:教师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模型或图片。
2.准备关于日月食的PPT或视频。
3.准备一些天文知识的相关资料。
4.准备课堂用的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三个天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以及日月食的产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分析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运动关系。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日月食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月球——地球的卫星》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在该环节可以多展示一些天体(以月球为主)照片,并说明拍摄这些照片的航天器的名称、拍摄时间。例如,科学家通过“嫦娥四号”拍摄的照片,了解到月球的背面是怎样的面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技术进步推进科学研究的体会。
活动二 找资料识月球
(2)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
(3)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山”;
(4)讨论和描述实验过程,理解“撞击”是形成环形山的成因。
4. 画一画。把模拟实验中撞击出来的沙盘“环形山”画在活动手册上。
5. 写一写。把其它对月球好奇的问题写在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环形山的成因,很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为了验证,只能进行模拟实验,收集相关的论证证明解释。在该环节,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模拟实验整体设计能力,从提出问题到设想原因,再到模拟实验的操作和模拟实验如何证实猜想,都可以让学生去做,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课的三个活动都需要提醒学生及时更新维恩图。
2. 讨论探究方法。如何获得更多“秘密”呢?有什么办法呢?
设计意图:“秘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前组织“秘密分享会”,可以让学生将课外了解的关于月球的信息充分“暴露”出来,这是一个单元前认知的调查,能够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在前面四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在这里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月球有什么办法,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三 模拟实验识月球
1. 提出探究问题。月球的表面有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环形山”,那为什么月球有那么多的环形山呢?
2. 提出猜想。学生回答“可能是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不同大小的陨石就会击中月球,从而形成环形山。”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设计
《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8 课。
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第6 课,学生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在第7 课,知道了地球是水的星球,学生将在本课对地球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课是单元小结课,从选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角度切入,学生会直观地认识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不同点。
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制作主题颜色海报的形式,查阅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
最后在展示和交流环节中,学生将互相学习,最终了解地球的更多知识,并对地球家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聚焦环节,大多数学生用红色表示太阳,用灰色表示月球,还有学生画出日珥和环形山,说明本单元的学习加深了他们对太阳和月球的理解。
探索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制作主题海报和进行分享交流。
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从地球的颜色的角度去切入,了解关于地球更多的知识,比如红色,地球有火山,有红色土地,等等。
制作海报前,学生需要确定地球的主题色彩,可以是蓝色、白色、绿色,或者彩色,然后围绕这种颜色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主题海报。
教材清晰地指导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选用的方法。
教师根据情况对本课可以有不同的安排,如可以利用两个课时,一个课时指导资料的收集、整理选用方法,一个课时用来制作分享。
也可以将该活动做成一个单元评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课外收集资料、制作海报,再组织评比等。
以书本的范本海报为例,该海报是绿色主题的,海报上的文字和图画都应该是介绍“地球之绿”的,例如地球的绿水青山、地球的草原、森林资源等。
制作海报提倡文字要简洁,图片尽量多。
小组制作主题海报后,进行集中展示分享,这样学生相互之间就能学习到更多关于地球的其他知识,拓宽学生关于地球的知识面。
研讨环节,学生展示海报、交流海报、获得新知识。
同时学生需要对比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不同,提倡学生提出关于地球家园的新问题。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天空》这一单元,对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是,对于太阳和月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让学生建立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
2.实验材料: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
2.呈现(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特征。
实验一: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实验二:用手电筒照射月球仪,观察月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新教科版三下科学3.8《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设计(新课标)
*对宇宙有持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太阳、月球和地球可以使用不同的色彩表示,知道可以使用五彩续纷的颜色来描绘地球丰富的资源。
难点: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获取资料,并能够初步筛选出相对科学的资料,制作出有关地球的主题海报。
教学准备
2.观看海报制作的演示视频,初步了解海报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出示示范海报,学生进行自巾创作。
(四)展示和交流
1.海报制作完成,小组展示和分享,试着向同学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容以பைடு நூலகம்设计的思路和想法等。
2.认真倾听别人的展示,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海报。
3.投票评选最美海报,最佳作品将会在班级和学校的宣传栏展示一周。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亮
第8课时 太阳、月球和地球
课型
实验探究课
课时
1
学情分析
本节课对于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知识框架至关重要。教师依据学生制作的地球主题海报来评价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效果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等。在本节课中从学生给太阳和月球涂颜色开始,围绕一个主题颜色,然后收集资料、讨论分析、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主题海报,并展示作品和解说,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在制作海报的时候,如何选取代表颜色。知道每一种代表颜色的选取都和物体本身的特征有关,也能够体现这一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2.锻炼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分享和交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付出的努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而获得一种自豪感。
3.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想法,也学会了倾听他人想法,并且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学科学39《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整理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9《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整理课教学设计太阳、地球和月球是小学科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单元,本文将针对小学科学39《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给出一个整理课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互关系,并理解日月食的形成原理。
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情况;2. 掌握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互关系;3. 理解日月食的形成原理;4.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幻灯片或图表,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形象;2. 手持地球仪或模型;3. 备好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如绘图纸、彩色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开启本节课,如:“你们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吗?”。
创设好奇和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约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形象,并带领学生观察。
2.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太阳是什么?有什么特点?b. 地球是什么?有什么特点?c. 月球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三、讲解(约15分钟)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图表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互关系进行讲解,包括它们的位置关系和运动方式。
2. 教师讲解太阳的重要作用——提供光和热能,维持生命的存在。
四、实验活动(约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约3-4人。
2. 教师向学生解释日月食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预测。
3. 学生小组开展以下活动:a. 模拟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相对位置,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日月食的发生。
b. 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变化,并与课堂上的讲解内容进行对比。
五、总结(约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互关系,并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2. 教师总结日月食的形成原理,并帮助学生理解。
六、拓展活动(约10分钟)教师可以安排以下拓展活动:1. 观察和记录不同地方的日出日落时间,并比较其中的差异。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3课 影子的秘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8课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课的第8课,主要介绍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和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可以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不同特点,了解地球的丰富资源和多彩颜色。
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加工、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制定简单计划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通过展示和交流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环境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 了解地球的资源丰富,颜色多样。
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使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和整理信息。
2. 能够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制作海报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和分工合作等。
科学态度目标:1. 乐于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体验地球的资源丰富,适合人类居住。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 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难点:1. 查找资料、筛选资料和呈现资料的具体方法。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抽象,学生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认知有限。
但他们对颜色和资源的概念已有一定了解。
学生具备简单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收集、处理和呈现地球相关资料。
3. 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图片和视频资源: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和视频。
3. 学生参考资料:与地球相关的书籍、杂志和互联网资源。
4. 制作海报的材料:纸张、颜料、画笔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复习【教材简析】太阳、地球和月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三个天体的正常运作是地球上一切物质正常运作的基础。
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的探索热情,3年级的学生也不例外。
在本单元,学生通过观察活动、模拟实验、制作海报等方式认识了三个天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本单元共8课,前3课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的光影关系。
第4到第7课,学生对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了认识,同时逐步探索三者关系。
第8课,学生通过制作主题海报的形式,对地球展开深入探索。
但对于三个天体整体联系的梳理还不够。
因此,本课作为单元整理课,先引导学生梳理重点内容,然后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帮助三年级学生初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异同和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但是学生对三个星球还没有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知识点比较分散。
因此借助单元整理课,能让学生再次回忆整个单元的学习历程,通过小组合作绘制单元思维导图进一步巩固三个天体之间的联系,并产生继续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梳理,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回顾单元内容,通过交流、分析、比较等方法,构建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联系的思维导图。
[探究实践]围绕本单元有关太阳、地球和月球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记录,能用文字、图画、语言等多种方式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责任态度]愿意和同学合作,能与同学分享观点,能利用思维导图有说服力地、完整地表达自己对于三个天体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复习本单元内容,整体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
[难点]通过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为知识的熟练运用打下基础,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等。
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下册《太阳、月球和地球》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第二课时 活动四 制作海报 1. 发放材料。彩色笔、双面胶、透明胶、剪刀、固体胶棒等。 2. 制作海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海报。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完成海报制作,时间大约为20~25分钟。学生需要 细致地筛选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海报,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整理好 材料,同时尽量采用粘贴的方式,文字的选择要尽可能少。在课堂上完 成海报制作,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能有更多的指导。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教学难点
通过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对保护地球家园产生责 任感。
五、说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 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 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
设计意图:在该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细致地指导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的 方法,最好通过案例示范的方式进行,确保学生在课后收集整理资料有 章可循。
活动三 海报初始设计和分工 1. 发放材料。给学生提供A3海报纸、铅笔、橡皮等。 2. 初始设计。学生小组讨论构思海报的版面设计。 3. 小组分工。在课后收集材料时,小组人员如何分工。 4. 布置课后任务。在课后,小组采集好资料,将在下一节课进行制作。 设计意图:该环节需要学生思考海报的大概版面设计,以及在课后如何 分工采集资料。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了解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 3.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4.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定简单的制作海报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 作等。 5.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
6.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 和力量。 7.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8.体验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 9.认同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十分美妙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 要我们共同保护。
2020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二、教材分析1.整体情况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 和“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
每个单元各有 8 个教学内容,共计 24 个教学内容。
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 10 课时左右,预计一学期共需 30 课时。
本册的三个单元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都强调学生建构科学模型。
例如,“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机械运动中质点的模型,“动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建构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日地月的天体模型这些科学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认识世界。
特别要注意的是,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其中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
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
2025春季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太阳、地球和月球: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设计:2025春季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太阳、地球和月球:月相变化的规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月相的基本概念,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认识到月相变化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位置关系的关系。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记录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3.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预测月相可能的变化趋势,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4.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月相的基本概念。
•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位置关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月相变化的复杂性和周期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月相变化。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他们能够想象并描述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四、教学资源•教具准备:月球模型、地球仪、手电筒(模拟太阳)、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
•多媒体资源:PPT课件,包含月相变化的动画、图片和视频。
•实验材料:每组学生一套月球模型、地球仪和手电筒。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月相变化的过程。
•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教师讲解月相变化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同时展示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月亮女神”的古老传说,引出月亮和月相的主题,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提问:你们见过月亮的不同形状吗?它们是怎么产生的?你们能说出月亮形状变化的一些规律吗?•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月相变化的动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月相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2. 新课教学•阶段一:月相的基本概念•教师讲解:介绍月相的定义,即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使得地球上的人们观察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6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案
.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一、教材分析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体,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本课将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概过程,让学生体会人类探索未知的艰难,以及科技力量的发展对人们认识带来的影响。
本课有以下活动:1. 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2. 模拟常见的生活现象(航船行驶和月食现象)3. 了解麦哲伦环球航海探索研讨? -)霜想如果我们是古人,当我们站在大地上 时,你能霜测出地球可能是什么形状吗?很久很久以前,绝大多致的人认为天是I ■的.地是方的.这和人Q 观察到的现S10本相同.二、课堂反思活动1:了解古人对地球的认识1 .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古人,猜测地球的形状。
学生的猜测可谓是五花A 地球的形状JI 是方的吗? I一,• 人们还提出猜测,地球可能是球体。
八门,有说地球是平面的、也有说方的,还有人说地球是不规则的,不论学生说出什么形状,都可以要求他们说出这一猜测的原因。
2.当学生知道古人对于地球形状的猜想,可以追问学生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让学生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说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不支持“天圆地方”的猜测,可以让学生试着解释为什么帆船的航行和月食不能证明地球的形状是方的,为后续模拟实验做好铺垫。
.帆船航行这一现象学生很容易理解,月食这一现象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有难度。
课上我是先给学生介绍什么是月食,当学生理解后,就能分析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活动2:模拟实验(1)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1.活动前要让学生明白地球仪和桌面分别模拟圆形的地球和方形的地球,当帆船进港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出港先消失的是船身,后消失是船帆这一现象就说明地球是球体。
只要明白这一关系,学生活动就比较轻松。
2.不论帆船在地球仪还是桌面上航行,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的位置:如帆船进港学生要在帆船对面观察,出港则在帆船后面观察。
活动中总是有小组不注意观察位置,需要老师提醒。
分别找材料做模拟实验.手电周模拟太阳光,乒乓球/小木块模拟地球,白色平板模拟月球表面.(2)模拟月食现象1.前面的活动学生理解了月食的含义,那这一活动学生对学生而言就比较轻松;没有理解的话,就有一定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2 描述 行进中的光 被阻挡时, 就形成了阻 挡物的阴影。
13.3-1 知道 月球是地球
的卫星。
13.4-2 描述 月球表面的
概况。
13.3-2 描述 月相变化的
规律。
13.4-1知道 地球是一个 球体,是太 阳系中的一 颗行星。
14.2-1 知道 地球表面海 陆分布的情
况。
14.2-2 知道 地球陆地表 面有河流、 湖泊等水体 类型。
《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解读
单元教材内容
1课
2课
3课
4课
5课
6课
7课
8课
第1课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知识分享会,比较图片和探索活动这三种形式,收集和了解 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记录在活动手册的韦恩图中。
第2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制作日晷活动,学生探索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第3课主要内容:通过模拟实验,学生将知道影子的产生要素,以及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的乐趣。 愿意与他人合作,善于分工协作,乐于分享自己的收获。 能用科学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别人意见,
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
形成基本意识
单元 目标
了解地球 爱护地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亲历人类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过程,感受技术的进步对 人类自然认知深度的推动作用。
了解自然规律的发现对生活运用,技术发展带来的便 利。
15.1-1 举例 说出人类生 活离不开淡 水,树立节 约用水的意 识。
理解知识关系
月相变化
有
月球
有
地月系
是是
影子
单 元
卫星
照射
球体
照射下
知
有是
是
识
行星
是
地球
照射
太阳
是
恒星
结
构
有
是
图
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
人类生存的家园
包括
包括
水的面积远大于陆地的面积
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培养基本能力
科学探究目标
意识到与其他星球相比较,地球是十分特别的星球,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地球。
THANK YOU!
能通过观察比较图片的方式获取天体信息,并描述天体的外部
特征。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推理论证实验猜想。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模拟实验结果。
单元 目标
能在一天之中坚持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制作简易日晷, 并分析规律。
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加工,筛选和整理资料。
能利用韦恩图的方式收集整理对比两个天体的信息。
培养基本能力
观察图片 模拟实验 制作模型 制作海报
制订 计划 制作日晷
பைடு நூலகம்
观察图片 模拟实验 制作海报
搜集 证据
处理 信息
太阳和月球的韦恩 图
地球主题小报
培养基本态度
科学态度目标
单元 目标
能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对探索天文保持兴趣。 通过模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根据事实根据调整自己的
观点。 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探究,体会发现规律
地球是一 个球体
海洋面积 远大于陆 地面积。
地球陆地 表面有河 流、等水 体类型。
地球是一 个液态水 十分丰富 的星球。
第1课
第2课
第2课
第3课
第5课
第4课
第6课
第7课
第7课
第7课
13.4-3 知道 太阳是一颗
恒星。
13.1 描述一 天中在太阳 光的照射下, 物体影子的 变化规律。
17.3-1 使用 和制作简易 的古代的测 量仪器模型, 如日晷、沙 漏等。
第4课的主要内容:本课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 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只需要学生认识 到在一月之中,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即可。
第5课主要内容:通过查看图片,查找资料和模拟环形山等方式从多个维度地认识月球。
第6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将经历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第7课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数格子等方式充分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 分丰富的星球。
第8课的主要内容:本课是单元小结,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地球主题海报,认识到 地球的更多方面。
会遇到的困难
组织的困难
材料的困难
会遇到的困难
理解的困难
资源的困难
需要下的功夫
准备好材料
高清图片
需单要元教下材的内功容夫
1课
2课
3课
4课
5课
6课
7课
8课
理解教材结构
理解教材结构单元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的特点 月球的特点 地球的特点
太阳是恒 星,给地 球带来热 量。
一天中影 子变化有 一定的规 律。
行进中的 日晷是古 光被阻挡 代的测量 时,就形 时间仪器。 成了阻挡
物的阴影。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月相变化 有一定的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