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_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_4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1)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不同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教学流程。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含解析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相关史实。

2.让学生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1.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相关史实。

2.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以及影响。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本课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相关史实,充分认识到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然后要深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的原因,高度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结构图三、中国近代以来交通运输工具更新的特征(1)从动力上看:人力、畜力―→机械动力。

(2)从技术上看:引进技术―→自制研发。

(3)从城区发展差别上看:城市发展显著,乡村发展缓慢。

(4)从发展对象上看:平民化、普及化的现状明显。

(5)从进程上看:先慢后快。

(6)从类型上看:陆海空工具均出现,从平面交通时代到立体交通时代。

四、通讯工具的变迁的阶段总结(1)清朝末期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2)近代西方交通通讯技术传入中国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也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

(3)中国现代通讯事业的普及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结果。

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又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

五、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1)列强侵华的需要。

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2)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3)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交通业的发展。

(4)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5)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

(6)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六、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变化显著。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二、教学目标三、学情分析1、一般特征:本课的教学对象处于高一下学期的学习阶段,即将成年,思维活跃,对交通有一定的切身体会,掌握本课内容相对容易。

2、起点水平:学生已经了解了清末至今的大致历史,有相关的知识基础。

3、学习动机:学生对与生活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容易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意结合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讲了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本单元其他两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起描绘了近代社会变迁的图景,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近代社会变迁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与封建保守势力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而加深对本单元的认识。

本课内容与洋务运动有密切联系,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内容,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同时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

五、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脉络之后应该配合相关的图片讲解各个阶段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使学生结合图片和历史故事理解本课内容,特别是交通事业发展对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问题探究法:通过讨论材料,认识近代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图示法:通过图示法引导学生串联本课相关内容 2、学法:(1)小组讨论,分析问题。

(2)结合实际,深入思考。

六、教学重难点重点:近代交通发展的概况和标志性事件 难点:近代交通事业发展对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八、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在放假之后是通过什么交通工具回到学校的?生:...师:对,大家知道,我们参赛选手来自全国的各个地方,可以说有远有近,但是我们还是一天之内就到了芜湖,大家知道我们是怎么到芜湖的吗?生:...师:可以说这些交通工具都非常方便,比走到学校要快得多,那么大家知道我们古代人一般使用什么方式出行吗?生:...【据杜老师建议修正后的对话,导入应该贴近实际,同时最好在结尾和导入有呼应】师:对,在北方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生:...师:在南方呢?生:...师:对,课本上也说了,当时百姓出行多是靠什么?生:步行师:所以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比古代时候强多了,那么这些变化之间经过了哪些过程,近代交通和通讯是怎眼发展起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_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_2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难点: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前自主预习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______到__________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__________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建成________、______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______________、世界第四位。

(4)新中国在______________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_____等大城市。

随之,外国近代____________传入中国,民国时期____________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1)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__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由__________________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90年代后开始萎缩。

4.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至____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____________。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建国前(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______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______,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__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__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内容解读】1.叙述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情况。

2.认识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2)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3)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教学重难点】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内容】【合作探究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

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

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西安超市的货架了。

古今对比,【合作探究1】中国古代交通的地域特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8第一段和“历史纵横”,然后归纳我国古代交通的地域特点.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百姓步行!一、交通工具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

人类利用外物制造器械,让自己架乘或者运输物品,这种器械就是交通工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_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_7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将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⑶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是交通更新的重要条件以及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⑷教材以外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资料(史料、图片),多媒体教学学习者分析⑴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浓厚⑵已有知识状况(认知起点)及学习需要: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能达到以下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体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是交通更新的重要条件⑶学习行为: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有感情的表演教学目标设定⑴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课前阅读和教师上课检查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的。

具体表现,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理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等方式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片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习和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注重探究式学习,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交通和通讯工具所带来巨大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勇于进取、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设计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难点: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教学形式:授导型教学(3)教学方法:授导型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演示、练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在这之中问题化学习贯穿始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_5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状况,理解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和时代背景的关系,以及对时代发展的影响。

史料分析引领,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并且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而得出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国家的交通通讯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影响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因素。

2 教学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行路难》古代的交通工具:南方:舟楫;北方:马车一、近代交通工具(一)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1.晚清的铁路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民国以后,进展缓慢;3.新中国建立后1)在“一五”期间:宝成铁路“二五”期间:兰新铁路2)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

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和火车运行速度。

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二)公路和汽车制造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铁路和公路、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交通、通讯变迁的现代化进程;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学案一、传统的交通工具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百姓步行。

二、近代以来的交通工具(一)铁路交通1.近代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发展线索(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后拆除。

我国最早的铁路。

19世纪70年代,淞沪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2)19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诞生。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

(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4)20世纪上半叶:进展缓慢。

京张铁路1909年建成。

(5)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的沟通。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了宝成、兰新等铁路。

(6)20世纪90年代(“九五”期末):国家加大投资,加快铁路建设,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火车机车演变: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二)公路交通1.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出现。

20世纪初,上海人议论最多的是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怪物,这就是汽车。

2.民国时期修建一些公路,但整体上公路交通发展受到限制。

3.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和城市交通较快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以后,轿车进入百姓生活。

(三)水运和航空(略)初探: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技术:引进——自制自研;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对象:平民化、普及化;进程:先慢后快;种类:海陆空。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发展过程(1)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案

课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教材简析本教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是第14课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它与第14课、第16课一道构成完整的“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的内涵,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从近现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来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课文分引言和正文两大内容。

引言部分,引用西方史学著作和孙中山的话,强调了交通的发展,尤其是铁路的发展将会对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正文部分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坐标,阐述了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变化,间接地介绍了这种变化的原因。

并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通讯五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变化的历程.本课图文并茂,共插入了七幅图,展现了中国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发展。

课文中还插有一段“学思之窗"两段“历史纵横”,起着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启迪智慧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识记交通工具中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和通讯工具电报、电话等在中国的出现。

理解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及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教材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新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中图片较多,要求学生掌握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的特点,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学情,本课总的设想是通过图片的展览,配合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当展览的讲解员,对图片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简单的讲解,并对教材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充当顾问的角色,进行适时的补充、提问和启发诱导。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布置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衡茶吉铁路的有关资料.2、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展览的名称,即课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_5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链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基本知识框架。

强调在衣食住和习俗重大变化的同时,交通、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也在发生者沧海桑田的变迁。

【重点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大众媒体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整体感知】(阅读教材熟记教材基础知识,完成以下问题)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表现1.水路交通:鸦战后,列强垄断中国水运→19C70S,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铁路交通:19C80S:中国铁路诞生(唐山—胥各庄)公路交通:20世纪初:出现汽车(上海)民用航空:1909年:中国第一架飞机(冯如)1.有线电报:19C70S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电话:20世纪初,南京第一个电话局→2003年,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跃居世界第一3.互联网: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1.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积极:推动地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信息传播,开阔人们视野,改变思想观念;深刻影响社会生活。

消极: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和能源危机;近代便利了列强政治、经济侵略。

2.通讯工具发展的影响:信息传递快捷简便;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报刊业的兴起—19世纪中期左右2、报刊业的进一步发展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C中期:中国第一批报纸(外国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申报》),示范、催生近代中国报刊→戊戌变法:《时务报》等抨击因循守旧,宣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民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批判封建文化,宣传新思想。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宣传我党主张,鼓舞人民斗志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喉舌。

高中历史《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内容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1)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通过掌握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

(2)阅读《老照片》等书籍,加深对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通过数据的比较,清楚认识今天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西部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历史的责任感。

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

导入新课:当代社会是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

其中,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标志。

世界也正因为此而变得更加渺小。

那么,交通和通信工具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如此先进的地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讲授新课(一)交通工具的更新(板书)1、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问)近代交通工具更新有哪些特点?答:(1)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2)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3)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

2、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板书)(问)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有哪些?答:(1)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三轮车,(3)马车,(4)自行车,又称脚踏车。

(问)自行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发展的概况如何?答:(1)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3)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3、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板书)(问)靠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呢?答:(1)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ppt与多媒体设备★教学方法: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材分析: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图片,教学时要促使学生看图片,思考史料中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梳理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完美展现出中国女性的典雅与性感,让人印象深刻。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前认知必备目标导航1.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发生重大变化的史实。

(重点)2.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重点)3.深刻理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对人类的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难点)4.探究水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之间的关系。

(难点)要点导读教材创新研读教材要点详解知识点1 铁路与公路1.传统交通工具(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2.近现代交通工具(1)铁路①出现: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②诞生: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③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④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⑤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⑥新中国在机车的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议一议铁路的修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提示: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图文探究:观察下图思考: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提示: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

(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领悟整合】知识点2 水运与航空1.水运(1)出现: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

5.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人教必修2)

5.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人教必修2)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一)铁路与公路1.铁路交通(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

(3)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兰新等铁路。

(5)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位,世界第四位。

胥各庄宝成一(6)机车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公路交通(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等大城市。

(2)外国近代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制造厂,建立起比较稠密的公路网。

上海筑路汽车(二)水运与航空1.水上交通(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

(2)19世纪70年代初,的成立,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3)新中国成立后,由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

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国家萎缩2.民用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后,民航业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冯如天津难点突破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科技成就;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使中国交通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电报公司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课堂讲解】一、铁路与公路:1、古代传统交通运输工具:(1)特征:因地而异、路途遥远(2)表现:①南方——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②北方——旱路:以乘坐马车为主;③平民百姓外出:步行。

2、近现代铁路交通运输业:(1)近代铁路交通的起步: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即唐胥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3.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交通的发展:1.在“一五”期间(1953~1957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宝成铁路;2.“二五”期间(1958~1962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兰新铁路;3.到“九五”(1996~2000年)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

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4.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拓展】中国近代铁路的几个“第一”:最早介绍铁路知识的中国人——林则徐: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与1839年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介绍了当时外国的铁路、火车等科学技术信息。

首先提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人——斯普莱:1858年,驻印度英军退伍大尉斯普莱(Richard Sprye),写信给英国外交部,建议修筑一条从下缅甸通过中国西南边陲重镇思茅进入华中的铁路,以应付“将来的竞争”,并且自印了一本《英国与中国铁路》的小册子争取舆论。

但英国政府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提出修建铁路的中国人——洪仁玕:在近代中国,首先提出修建铁路的中国人是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他在1859年写的《资政新篇》中曾经建言,给能造火车者以专利,并在全国“二十一省通二十一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京郊铁路(3)机车制造有进展:1.近代中国:使用从国外进口的蒸汽机车;2.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第一台内燃机车(1958年)→第一台电力“韶山”号机车(1958年)3.改革开放以来:①20世纪90年代末,高速列车“蓝箭”号开始在广(州)深(圳)铁路运营;②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在上海投入商业营运;③1997~2007年全国铁路六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的效率。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案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案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参观交通、邮政博物馆,以此形成对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交通工具及通讯变化导入讲述新课:一、交通工具1.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民国以后,进展缓慢(3)新中国建立后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

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

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和火车运行速度。

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2.水运的变化(1)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意义:中国近代轮船业的开端(2)1872年成立上海轮船招商局意义:晚清中国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

高中历史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以此形成对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增强国际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同学们知道这句诗师谁写的吗?生:李白师:那么李白是哪个朝代的呢?生:唐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的基本功很扎实啊!那同学们想想李白这句诗,有没有夸张呢!他说去在他那个时候去四川比上青天还难,你们可以理解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张古蜀道的遗迹的图片,来看看李白描述的到底是怎样一个画面。

(展示图片)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古蜀道师建立在悬崖峭壁上的木质结构的道路,这个悬崖特别高,看起来非常危险,看到这个图片老师有一点理解李白的话了。

那么可想而知,古代的交通方便吗?生:不方便师:那我们现在呢?现在大家去四川是怎么去的?生:火车汽车飞机……师:对啊!现在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而且我们去四川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些变化是怎么造成的呢?生:交通工具的进步师:对!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交通工具的进步,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十五课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师:本课呢分为三个子目,铁路与公路水运与航空通讯工具的变迁,那么老师呢将一二个子目归为一起讲,分为第一部分交通事业的发展。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5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5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1.传统交通工具(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2.近现代交通工具(1)铁路: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②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③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④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⑤新中国在机车的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萎缩。

2.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近代通讯(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现代通讯(1)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改革开放以后,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

(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洪翔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向长辈了解过去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教材教法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

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由于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从古至今的各种交通工具,指出:古代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而现在,人们出行方便,自行车、摩托车是最基本的代步工具。

飞机、火车都可以乘坐,私家车越来越多。

从而得出结论:从古至今,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此导入新课。

二、主要问题1.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2.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三、探究新课(一)交通工具的发展(1)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显示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归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情况。

在学生自主回答的基础上,列出变化情况简表: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萎缩铁路交通:19世纪80年代,唐山—胥各庄铁路;民国以后,进展缓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公路交通: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公路网、公路大桥)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2)深入理解探究仔细阅读教材,讨论下列问题:1.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2.结合教材内容和第67页有关铁路交通的三幅图片以及“火车机车演变一览表”讨论回答,我国的铁路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公路交通在民国时期发展缓慢,而到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的原因各是什么?4.看第69页“学思之窗”思考: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有哪些办法?5.交通运输业在旧中国发展缓慢,进入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就有了迅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解决:第1题:提醒学生,书中有隐讳的回答。

抓住鸦片战争的影响去思考。

第2题:火车机车的改进、铁路的延伸、火车的提速。

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可以介绍“0”号机车名称的来历,播放有关京九铁路等影视资料。

第3题:旧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第4题:教师提示:要解决交通运输堵塞,就要疏导城市交通流量,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流来实现客流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可以用高速来弥补交通堵塞的时间。

答案提示: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第5题:根据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旧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缓慢是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等原因导致,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中国的建设还处于探索期,所以虽然有发展,但还不够迅速,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逐渐与世界接轨,更加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些充分说明了: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发展。

(二)通讯工具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经历过不同的时代。

可以先由学生介绍他们所知道的联络方式,教师再介绍自己所经历过的联络方式。

用谈话法整理出通讯工具的发展情况:电报——电话——互联网。

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内容和资料。

1.邮政通信的发展:(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烽火台,飞鸽传书。

驿站——亦称“置邮”,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

民信局——通过邮差步行或小船运送(2)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的发展(问)中国的电信包括哪几个部分?答:电报和电话。

(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沟通了各大城市与边疆之间的联系。

②无线电报: 1906年创设。

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思考:为什么近代交通和通信事业能够取得发展呢?社会的需求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课后探讨:现在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三)小结提问: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是什么使全世界的人,宛若生活在同一个乡村中?)背景资料1.张之洞议电报之利这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于国防方面考虑要求架设电报的奏折。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

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

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

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2.晚清汽船航运的发展在这段史料中记述了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的情况。

本邑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

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沙鱼,故有此名。

浦滨舳舻衔接,帆樯如栉。

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

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

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

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利便,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

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3.铁路国有,巩固国防这段资料说明民初要求铁路国有,兴办铁路,进而发展实业,巩固国防的呼声。

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

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

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

路归国有,利在个人。

路归国有,利在国家。

在人为私利,在国家为公利。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

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

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

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

历史俱在,斑斑可考。

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

……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谭人凤:《粤汉铁路说帖》,上海《民立报》1912年7月8~9日4.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情况民国十年,邑人穆湘瑶与南汇朱祥绂合组上南交通事务局,推举朱祥绂为局长,修筑上[海]南[汇]县道,由公司垫款筑路,与交通局缔结租路有轨行车契约,以三十年为期。

路自浦东周家渡浦滩起,南经杨思桥、三林塘,又南至天花庵南而入南境百曲,以达周浦为第一段,计路线长二十四华里,在邑境者十六里,向南经沈庄、杭头以抵新场为第二段,再向东南至大团、泥城为第三段。

路面宽四十英尺。

十年十月兴工,十一年六月工竣,九月开始行车,十三年冬改用铁道,修建水泥桥六座,十四年春改驶钢轮,每小时一班,与浦东轮渡衔接,人咸称便。

──引自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5.建国以来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1949-1999)到1949年,中国铁路里程达到2.18万千米,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分别达到4 069台、3 987辆和46 487辆;公路8.07万千米,民用汽车5.09万辆;内河航道7.36万千米,沿海主要港口泊位161个,内河港口泊位为数很少,轮驳船5 698艘、37万净载重吨;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4亿人,货运量1.6亿吨,货物周转量255.5亿吨千米。

与同期西方国家已基本形成的综合性运输体系相比,中国交通运输显得十分落后,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装备的总体面貌是:数量少、质量差、能力低、布局偏,相对于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而言,具有现代意义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寥若晨星。

到1999年底,全国交通运输线路长度达到307万千米,比1949年增长16倍多,其中铁路里程达到5.79万千米,增长1.6倍,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千米。

增长15倍多,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65万千米,增长50%,民航线路和油气管道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分别已达152万千米和2.49万千米;沿海主要港口泊位达到1392个,比1949年增长7.6倍,内河主要港口泊位达到7826个,比1957年增长67倍。

运输装备方面,到1999年底,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分别达到14480台、34535辆和436236辆,分别比1949年增长2.6倍、7.7倍和8.4倍;民用汽车达到1453万辆,增长284倍;民用轮驳船24万艘、4789万净载重吨,分别增长4倍和128倍。

运输总量方面,到1999年底,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39亿人,比1949年增长100倍;货运量达到129亿吨;货物周转量40 273亿吨公里,增长155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