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解析 答案
概念辨析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 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深化理解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 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答案 返回

达标检测
1.2019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纪念日。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与这一节
日有关的是
A.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 D.秋收起义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第一枪,人民军队由此建立,故C项正确。
123456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解析 答案
唯物史观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敌强我弱,农村蕴含革命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革 命走向胜利之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经济基础是决定因素,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薄 弱,中国必须走这条道路。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中敌人统治力 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 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城市中的无产阶级 不够强大。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件: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共24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件: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共24张PPT)

一、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革命 2、八七会议 (1)时间: 1927年8月7日 (2)地点: 武汉汉口 (3)内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在农村,经济方面)和武装反抗 国民党统治(在城市,政治方面)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秋收起义); ④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毛泽东)。
4、结果:占领南昌城
胜利后的计划: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 再举北伐。(利用国民革命的旗号) 最终:南下(广州)损失严重(失败);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 领,后到井冈山和毛会师;另一部分进入广东。
5、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 夺取政权的开始。
(4)评价
①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 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第(3)里第②点) ②滋生 了“左”倾思想。
(1)时间: 1927年9月 (2)领导人:毛泽东 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放弃国民党 (3)军队: 和国民革命军的旗号,公开打出工农 革命军的旗号;依靠工农群众。 (4)地点: 湘赣边界 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发展,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结果: 思考:秋收起义的失利,再一次证明“城市路线”不符合中国革 命的国情。但当时为何选择这条路线呢?有何教训? 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 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 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然而仿效俄国人成 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6)教训: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一、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革命 3、秋收起义
二、由城市到农村---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稿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通过书面练习来巩固对峙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影响。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重现对峙时期的关键场景,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展开深入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
-布置一份关于国共十年对峙的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度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作业将包括对峙时期的政策分析、事件影响评估等内容,要求学生结合史料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
-使用具体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找出教学中的不足。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总结区位于黑板底部,概括对峙的主要特点和教训,强调其历史意义。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内容,保持字迹工整,适时擦除不必要的板书,保持黑板的整洁。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困难和对抽象概念的不清晰。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应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_第15课__国共十年对峙_精品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_第15课__国共十年对峙_精品课件


性质:广大 被剥削被 压迫的工 农群众的 民主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 的利益
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图
次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国民党军队 10万多 20万 30万 30多万 50万 中央军队 4万多 3万多 3万多 7万多 8万多 比例 约2.5:1 约7:1 约10:1 约4:1 约6:1
南 昌 起 义 的 领 导 人
前敌委员会书记 ——周恩来
起义代总指挥 ——贺龙
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
南 昌 起 义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阅读教材p71第一 段 八七会议上做了 1927.8.7 几件事情? 汉口
①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内容
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结果:红军苦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
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原址
遵义会议
召开背景: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长
征开始后,红军损失过半,处于危险中。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大革命失败留给中国共产党人 的惨痛教训是什么? 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建立革命 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 ①时间: 1927年8月1日 ②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 朱德、刘伯承 ③概况: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④意义: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 的建军纪念日 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一、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1927-1937年的历史。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其一是国民党的内外统治确立(不考),对内镇压红军,对日不断妥协到被动抗日;其二是中共坚持革命,从开辟武装割据道路,长征走向成熟,再到抗日;其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不断加深,国共由对峙走向再度合作。

课标要求二、重点难点及突破学习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

学习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重难点解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内容及意义(1)提出: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的斗争经验,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从而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2)内容:其主要内容就是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3)意义①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模式,主张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使农村发展为巩固的根据地,形成对城市的包围,最后夺取大城市。

这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②正确解决了在农村能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问题,认为农村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根据地的建立,可以发展农民先进分子入党。

③解决了怎样将落后的农村发展为先进的革命阵地的问题。

通过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及建立人民武装,改变了农村的落后,从而具备了包围城市的物质基础。

④科学地解决了农村和城市的关系。

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并不意味着放弃城市。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以乡村工作为主,城市工作为辅,城市配合农村,待革命力量强大后,再攻占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这次会议集中解决军事问题、组织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既从军事、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又避免了党内分裂,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精品课件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精品课件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思维拓展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表明,毛泽东创造的革 命武装与农民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 代表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 了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毛泽东领导井冈 山军民,除了开展游击战争之外,还进行了土地革命。 所谓土地革命,就是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 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通过土地革命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 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 性极大提高。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在革命根据地领导军民 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经济。
“左”倾错误 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 ②意义:结束了 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 核 心 的 党 中 央 的 正 确 领 导 , 成 为 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3) 1935 年 10月,中央红军在 陕北吴起镇 与 当 地 红 军会师。 (4) 1936 年 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 甘肃会宁 会 师 ,
掌握军队 的重要性。
2.概况: 1927 年 8 月 1 日,由 战 湘南 ,另一部分进入 海陆丰 周恩来 和 贺龙 。 领导,起义成功后,南下途中,损失惨重。余部一部分转
3.意义:打பைடு நூலகம்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 第 一 枪 , 标 志中共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 和
武装夺取政权 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 1927 年 8 月 7 日,在汉口召开。 (2)内容:清算了 陈独秀的右倾 错 误, 确 定开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总方针 ,决定 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的方向。
南昌起义纪念塔
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 空——南昌起义爆发。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 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 斗争的开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2020/6/10
材料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是国民党 当局用来对付根据地军民的两个主要手段。军 事“围剿”是“杀死政策”,经济封锁是“饿 死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根据地建设:经济——发展生产
• 2、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 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 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 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1、经验——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暴动) 2、权威——党中央和共产国际的要求(城市暴动) 3、地位——“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
头脑与心腹,只斩断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 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城市暴动)
2020/6/10
社会性质: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政治特点:
金一南《苦难辉煌》
时间


次 1930年


第 1933年


第 1933年


次 1934年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国)10万(共)4万 (国)20万(共)3万 (国)30万(共)3万
(国)50万(共)7万
毛泽东 (前三
次) 周恩来
朱德 (第四
次)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 地点 江西南昌
领导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陈毅等
经过 南昌起义——占领南昌——主动撤离,南下广 东——途中受挫——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2、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 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孙中山开始进行民主革命 维新变法 西南门户 被打开 中法战争 1884 1885 半殖民地化 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1894 1895 半殖民地化 最终形成
瓜分狂潮 八国联军 1898 1899 1900
……日本明治维新……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市场最终 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19 巴黎 和会
1920
1921
1922 华盛顿 会议
1923
1924
帝国主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国民 党一 大, 国共 合作 开始
广东 革命 根据 地统 五卅 一 运动
四一 二反 革命 北伐战争 政变 南京 国民 政府 建立
七一 五反 革命 政变 宁 汉 合 流
1924
1925
1926
1927
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南 昌 起 义
秋 收 起 义
全国建立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井冈 山根 据地
国民政府 改订新约 运动 1928 1929 1930 工农武装割 据理论创立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设根据地 八七 会议
1927
资本主义进 入相对稳定 发展期
1929-1933世界经 济危机
三次反“围剿”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建立
意义: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 的正确领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 主义原理解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 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件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容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遵 义 会 议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
义 理解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吴起镇

三军会师会宁 1936.10 肃
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农民
则更加仇视地主。”
阶级矛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结合史料探究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道路。
中国特殊国情
中共领导
重要前提
工农 思想内涵 武装 割据
武装斗争
主要斗争形式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中心内容
战略基地
①粉碎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 ②根据地巩固扩大,革命武装壮大 ③粉碎敌人三次“围剿” 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永恒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 精神。
长征精神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 精神。
长征精神是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精神。
知识再现
十年的探索与创新
实践探索 时间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理论探索
1927 南昌起义
长征胜利的意义 材料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
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 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 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二、土地革命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背景: 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时间: 1931年冬 首都: 江西瑞金
思考:
中国革命为什么可以走农村 包围城市的道路?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直接原因) 利 (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
三、红军长征
2、经过和意义
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性质: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油画《毛泽东上井冈山》
二、土地革命
4、“工农武装割据”
(1)思想内涵:武装斗争——军事保证 土地革命——核心根本 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2)成功实践: 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1930年,全国建立 十几个根据地,革命武装十万人;粉碎了敌 人三次“围剿”;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
长征的胜利: 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 会宁大会师 1936年10月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思考: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 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 央的正确领导?
课后推荐
两个在北京生活 多年的英国年轻人 重走中国红军的长 征之路,之后他们 将这段不平凡的经 历记录了下来,向 人们讲述了他们在 “新长征”路上的 重大发现……
1、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汉口 内容:纠正右倾错误 确定„„总方针
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
二、土地革命 2、湘赣边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9月 领导人:毛泽东 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 村发展
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口号
油画《秋收起义》
二、土地革命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建立时间:1927年10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பைடு நூலகம்

人教历史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人教历史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了解南昌起义1、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的由来)3、经过:周恩来、贺龙等率军占领南昌后,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至湘南,一部分进入海陆丰。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注意:1933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8月1日是人民军队建军节,当时的人民军队名称是?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南昌市区中山路与胜利路交界处.原为江西大旅社.1927年7月下旬,为了便于起义的组织和准备工作,以贺龙所部二十军第一师司令部的名义,包租了江西大旅社。

7月2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在旅社内宣告成立。

二、理解八七会议1、时间:1927年8月7日2、地点:汉口3、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4、意义: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了解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9月2、经过: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3、结果: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了解土地革命1、开展背景: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1927年毛泽东开辟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到1930年中共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开展范围:革命根据地3、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4、主要作用:农民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巩固革命根据地;为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五、了解红军长征1、原因: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经过:1934年10月开始瑞金出发;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红一、二、四)会师于甘肃会宁,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5课____国共的十年对峙(共41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5课____国共的十年对峙(共41张PPT)
三、红军长征
• 1.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左倾错误。 • 2.经过: 1934.10——1936.10 • 3.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内容:
纠正了左倾,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意义:
错误 死
正确 生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
(2)意义: 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1. 八七会议 2.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长沙 浏阳 文家市
三湾
西
永新 赣
井冈江山
秋收起义和 向井冈山进军图
问题:
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 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 可能的;而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 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 正确的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1、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 汉口
(1)内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
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1927-1937中国革命大事记
事件
南昌起义
时间
1927.8.1
地点 重要人物
意义
南昌
周、贺、叶、第一枪,独立创建军队、领导武

装斗争的开始。
秋收起义
1927.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红军长征
左倾:过高估计 自身实力或过分
1、原因:
夸大主观能动性
(1)根本:博古、李德等人“左”倾错误的影响
(2)直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3)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①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
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 决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27年 汉口 八七会议
二 土地革命
2.秋收起义(1927.9)
修水
铜鼓
长沙
文家市
进攻长沙受挫 文家市决策
安源
三湾

井冈山

三湾改编 进军井冈山
二 土地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 15 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概述南昌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史实,认识 其伟大历史意义。
目录
一 中南央昌集起权义的发展 二 土君地主革专命制的演进 三 红军长征
一 南昌起义
1、背景:
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一 南昌起义
一 南昌起义
1、背景:
(2)根据地建设: 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10多块农村革命根据 地,分布在10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
二 土地革命
3.工农武装割据(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政权的道路)
(1)土地革命 措施: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分到了土地, 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 B.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 C.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 D.保留了火种,使革命转危为安
(2)直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旧址
三 红军长征
左倾:过高估计 自身实力或过分
1、原因:
夸大主观能动性
(1)根本:博古、李德等人“左”倾错误的影响
(2)直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①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意义:
①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 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 取政权的开始。
二 土地革命
思考: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纠正陈独秀错误路线,中共
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右倾:过低估计
1.八七会议
决策:
自身实力或过分 强调客观条件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
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
途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
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1、中共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中得到的主
要教训是 (B)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中国革命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C.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根 本上说,这一伟大转折是指中国共产党( )
• A.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 B.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 C.结束了右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D• D.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
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 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 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 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 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 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此前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二 土地革命
3.工农武装割据(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政权的道路)
(1)土地革命 措施: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分到了土地, 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2)根据地建设: 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3)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 三 次大规模的“围剿”。
三 红军长征
1、原因:
左倾:过高估计 自身实力或过分 夸大主观能动性
(1)根本:博古、李德等人“左”倾错误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