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原文、赏析
中秋节古诗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赏析
中秋节古诗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赏析
《秋宵月下有怀》这是唐代孟浩然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触景生情,流露出诗人心中的闲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赏析:
月光将中庭的地照得象铺上了一层薄霜,树上的寒鸦寂寞地站在枝头,若有所思。
清冷的露珠无声把桂花打湿了,让满院的香气变得凝重。
此时,人们都在举头望明月,世界仿佛一片温柔繁华。
是啊,应该和人们一样,只看月,不思秋。
因为秋一旦有了心思,那就是愁。
莫问秋思落谁家,“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蒙胧。
”。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原文及赏析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原文及赏析第1篇:《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原文及赏析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赏析这首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
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
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
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
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的艺术魅力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原文赏析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赏析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咏怀原文及鉴赏
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鉴赏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
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
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
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诗歌鉴赏】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黄庭坚《晚楼闲坐》翻译
极目远眺,眼里的山色和水光联成一片,凭栏处看去菱花与荷花浮在一起,香气四溢。
清风拂面,明月当头,使得面南而坐的人感到清爽凉快。
四下眺望山水相连,凭栏处十里
之内长满了菱花,荷花,香气弥漫在周围。
清风和明月没有人去管,面南而坐的人会觉得
这两者化为一味凉意漫过心头。
黄庭坚《晚楼闲坐》赏析
《晚楼闲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首七言绝句,根据《千家诗》里
解释,此诗前一句是环境描写,花香湖光,山色连连,是静夜里一个沉思的好地方。
后一
句就是思想活动,清风和明月如果理解为是象征作者本人,那么他这时的心情就会是化为
一味凉,变得轻松适意起来。
这样理解,结果就是生活没有因为挫折而失色,反而有着馨
香和可以凭栏远目的地方,眼界固然开阔,思想上也变得轻快了。
黄庭坚的诗词全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描写月亮的诗句集锦
描写月亮的诗句集锦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东汉诗人佚名的《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全诗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及赏析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及赏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及赏析作品介绍《夏日南亭怀辛大》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13首。
孟浩然诗歌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古诗名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就是出自《夏日南亭怀辛大》这首诗。
原文夏日南亭怀辛大作者:唐·孟浩然山光①忽西落,池月②渐东上③。
散发乘夕凉,开轩④卧闲敞⑤。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⑥无知音赏。
感此⑦怀故人,中宵⑧劳⑨梦想⑩。
注释①山光:傍山的日影。
②池月:池边的月色。
③东上:从东面升起。
④开轩:开窗。
⑤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⑥恨:遗憾。
⑦感此:有感于此。
⑧中宵:整夜。
⑨劳:苦于。
⑩梦想:想念。
翻译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赏析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
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梦中都会苦苦想念。
诗人描写感受细腻,语言流畅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
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上元夜①(唐)崔液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2.拓展阅读晴①杜甫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古诗阅读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注。
新睛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释】离披:分散下垂、纷纷下落的样子。
(1)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到了暴雨突袭后的情形,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2)“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5.阅读《观刈麦(节选)》,完成各题。
观刈①麦(节选)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③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④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⑤,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⑥尽,拾此充饥肠。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陇黄:小麦黄熟时盖住了田埂。
李白《把酒问月》赏析
李白《把酒问月》赏析李白《把酒问月》赏析《把酒问月》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
此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把酒问月》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赏析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
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
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
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
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
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
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
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
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
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原文、赏析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出自唐代崔液的《上元夜六首·其一》原文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
字润甫,乳名海子。
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
唐代状元。
及第时间无考。
约在先天元年(712)以前某年。
创作背景:译文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注释上元:节日名,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玉漏、银壶、铁关、金锁:都是美称,并非真正全由玉、银、铁、金做成,应理解为“像……一样的……”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古人向铜壶里灌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出来,然后根据刻度计时,是为漏刻之法。
铁关:宫禁的城门,唐朝宫禁森严,平时入夜即管关,天亮开放。
彻:通,直到。
赏析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
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
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
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
车马喧阗,人不得顾。
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
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
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
”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
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春江花月夜朝代:唐代作者:张若虚【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一作:落花) 【作品注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①滟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这四句是说,春天的江潮与海潮连在一起,壮阔无边,明月伴着潮水而升;闪闪的月光,随着波浪一泄千里,春江处处都有月光的照射。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实乃一幅气势宏伟、景象壮丽的春江月夜图。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①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
②霰:雪珠。
这两句是说,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香的草甸,明月照在花林上有如一层雪霰。
丹青妙手,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的奇异之“花”,景象绝妙。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①流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②汀:水中的空地。
③纤尘:微细的灰尘。
④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这几句写春日月夜江上的景色——空中不觉得“霜”飞,但汀洲上却盖着一层“浓霜”(月光),以致看不见白沙;江面天空一片明净,无一丝灰尘,只有天上一轮皎洁的明月。
“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三年级《元宵》古诗
三年级《元宵》古诗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是明代诗人唐寅所作的一首诗。
写出了农村过元宵节的热闹场面。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元宵》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元宵》古诗 1元宵明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①。
三年级《元宵》古诗 2《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杨广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元夜》宋朱淑真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元宵》明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蝶恋花·密州上元》宋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宋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译文及赏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译文及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译文】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作品赏析】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
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
从逻辑上应该“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抬头望月,触想到“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的月下之景,诗歌却从对面飞来着笔昔年往事,描绘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
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错、夜夜欢歌的情形,只有这样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
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
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
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
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描写元宵节美景的诗句
描写元宵节美景的诗句描写元宵节美景的诗句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它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美好。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描写元宵节美景的诗句,希望能帮到你!《生查子》唐朝文学家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翻译】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
可是却见不到去年的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朝文学家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上元夜》唐朝文学家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翻译】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
崔液组诗《上元夜》七言绝句,共六首。
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上元夜效小庾体》唐朝文学家崔知贤。
今夜启城闉,结伴戏芳春。
鼓声撩乱动,风光触处新。
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
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唐朝文学家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翻译】薄云四处飘散还不见银河,清风吹开云雾月光放清波。
杜甫《夜宴左氏庄》翻译及赏析
杜甫《夜宴左氏庄》翻译及赏析杜甫《夜宴左氏庄》翻译及赏析《夜宴左氏庄》为杜甫早期作品,当为杜甫漫游齐、赵时所写,全诗取象自然而脱俗,林风、纤月、湛露、净琴、暗水、花径、春星、草堂,使诗篇透着隐隐的生气和散着丝丝的野趣。
夜宴左氏庄杜甫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写作背景】此诗为杜甫早期作品,当为杜甫漫游齐、赵时所写,时间应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之后。
据作者《壮游》诗所纪,杜甫弱冠先游吴越,再游齐赵,且“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当日的杜甫,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作诗自然别具一种情趣。
这当是夜宴赋诗,席上杜甫闻坐间有以吴音咏诗者,顿时勾念起自己不久之前泛舟吴越的记忆,即事兴感,遂命诗篇。
【译文】风林树叶作响,一痕纤月坠落西山。
弹琴僻静之处,清露沾衣。
黑暗中涧水傍着花径流过,泠泠之声盈耳。
春星灿烂,夜空犹如透明的屏幕,映带出草堂剪影。
烧烛检书,奇文共赏,疑义相析;看剑饮杯,激起我满腔的壮志豪情。
写就新诗,忽闻传来吴音吟咏,又勾起了我前几年泛舟江南的回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的心不禁穿过浩渺的时空,飞落到当年范的小船上。
【注释】①夜宴:夜间饮宴。
《新唐书·五行志一》:“光宅初,宗室岐州刺史崇真之子横杭等夜宴,忽有气如血腥。
”②纤月:未弦之月,月牙。
《杜工部草堂诗笺》注曰:“新月也。
古乐府:‘两头纤纤月初生’,鲍照《玩月诗》:‘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
’”③净:一作“静”。
《说苑》:“孺子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
”或以衣为琴衣,非是。
谢朓诗:“静琴怆复伤。
”张:鼓弹的意思。
④暗水:伏流。
潜藏不显露的水流。
李百药诗:“暗水急还流。
”庾肩吾诗:“向岭分花径。
”⑤草堂: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张伯复《诗话》:“春星带草堂”,古今传为佳句,只一带字,便点出空中景象。
如“玉绳低建章”,低字亦然。
带,拖带也。
古诗上元夜·玉漏银壶且莫催翻译赏析
古诗上元夜·玉漏银壶且莫催翻译赏析《上元夜·玉漏银壶且莫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液。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前言】《上元夜》是唐代诗人崔液创作的的七言绝句组诗。
诗共六首,其中第一首“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最著名。
【翻译】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
崔液组诗《上元夜》七言绝句,共六首。
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鉴赏】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
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
车马喧阗,人不得顾。
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
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
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
”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
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
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
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
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译文及赏析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译文及赏析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译文及赏析《秋宵月下有怀》这是唐代孟浩然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是孟浩然在异乡月夜思念亲人而作。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触景生情,流露出诗人心中的闲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译文及赏析,参考一下。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的意思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出自唐代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注释①沾:润湿。
②栖:栖息。
③帘:即竹帘,可以卷起,故称卷帘。
④ 杵(chǔ):春米、捣衣用的棒槌。
此用作动词,指捣衣。
⑤佳期:原指与佳人相约会,后泛指欢聚之日。
⑥望望:望了又望。
⑦伫立:久久站立。
参考译文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
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
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
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相隔遥远。
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赏析《秋宵月下有怀》这是唐代孟浩然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是孟浩然在异乡月夜思念亲人而作。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触景生情,流露出诗人心中的闲愁。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第三,四句“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
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
元宵节古诗四句归纳
元宵节古诗四句归纳元宵节马上到了,很多同学都想积累一些元宵节的诗词,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古诗《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唐)李商隐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元宵节诗词《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
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正月十五夜》唐代: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以上就是一些元宵节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
中秋见月和子由_苏轼_原文及赏析
中秋见月和子由_苏轼_原文及赏析中秋见月和子由_苏轼_原文及赏析中秋见月和子由作者:苏轼原文: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赏析:由于高耸的群山的阻隔,明月迟迟未能出现,但是发出千张耀眼的光芒。
一杯酒还没饮完明月突然涌现出来,纷乱的云朵象溃崩的波涛一样四处散开。
应该用一千斛银河水,才能洗涤苍天的眼睛——月亮。
于是便能冷眼的看着世上众生,照得我心境一片清澈。
西南边那颗弹丸大小的火红的星星,如长着雄壮角尾的苍龙盘绕在天空。
今晚却看不见它了,点点萤火虫的微亮更显得夜的清寒。
谁若乘着小船到汴水边上,便能看到千灯夜晚鱼龙翻滚的盛况。
曲折的旅途无心追逐浪花,随着歌板的节奏低昂前进。
转瞬间不见了萤火船转到了前山,波浪的颤动和逆船的风都不像之前那般强烈。
明月容易消逝人也容易离散,待到归来和别人邀酒时候再重看吧。
屋子前的月色更显得清静美好,寒蝉在有露珠的草丛中不停的叫着。
我卷起门帘推开门进去却发现屋里悄无一人,只有我的孙子楚老在窗下咿呀咿呀的`啼哭着。
虽然在偏远的南方做官我却不为自己的贫苦感到羞耻,有谁能有我这样对月作诗的心境呢?明天早上的人事随着新出的太阳一般更新,过往的一切恍然如梦。
【中秋见月和子由_苏轼_原文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出自唐代崔液的《上元夜六首·其一》
原文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崔液,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
字润甫,乳名海子。
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
唐代状元。
及第时间无考。
约在先天元年(712)以前某年。
创作背景:
译文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注释
上元:节日名,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玉漏、银壶、铁关、金锁:都是美称,并非真正全由玉、银、铁、金做成,应理解为“像……一样的……”
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古人向铜壶里灌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出来,然后根据刻度计时,是为漏刻之法。
铁关:宫禁的城门,唐朝宫禁森严,平时入夜即管关,天亮开放。
彻:通,直到。
赏析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
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
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
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
车马喧阗,人不得顾。
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
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
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
”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
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