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论结构与提要
2.1课程理论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 这一定义在北美课程理论中有较大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课程不应该是活动,而应 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把重 点从手段转向目的。这要求事先制订一套 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计划;所有教学活 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然而,研 究表明,预期应该发生的事情与实际发生 的事情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而且,把焦 点放在预期的学习结果上,会忽略非预期 的学习结果。
(1)将表中的数据制成散点图如下图. (2)从散点图中发现温度与饮料杯数近似成 线性相关关系.
(3)用来近似地表示这种线性关系,如下图.
评 析
• 当运用直线近似表示温度与杯数的关系时, 学生可能选择反映直线变化的两个点,例 如(4,50),(18,24)确定一条直线; 也可以取一条直线,使得直线一侧和另一 侧点的个数基本相同;还可能多取几组点, 确定几条直线方程,再分别算出各条直线 斜率、截距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所求直线 的斜率、截距。 • 思考:你对上述案例有何认识?
• 数学课程设计是指数学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结 构,它是从数学家、教育科学专家或课程研 究员、数学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研究数学课程 的类型,确定有关课程文件的具体研究内容, 包括教学目标和任务、教材内容选择的范围 以及编排体系、教材各部分内容教学时间的 分配、各类教具的使用等等。
• 数学课程的设计,应站在历史的(信息时 代,知识经济)、社会的(民族复兴、创新 社会)、教育的(人本主义)、数学(技术) 的角度进行。 •从数学角度看,作为教育的数学课程与作为 科学的数学是有区别的,他们的任务、内容 和表达方式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加强中学数 学课程与现代数学的联系并不等于把那些高 深的现代数学知识盲目地下放到中学数学课 程里去。
5.课程层次论 • 美国教育学家古德莱德(J.I.G. odlad)从 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分析,认为课程的内 涵应分成五种不同的层次: (1)理想的课程: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 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 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引入学校 课程表中的课程。 (3)感知的课程: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4)实践的课程:在课堂里实际实施的课程。 (5)获知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课程理论结构与提要
【编者按】①总体结构请看原书目录;②欢迎各位读者与我共同探讨学习此书并对本文提出改进意见;③作者Email:***************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著绪论——课程与课程理论第一节课程的定义一、课程的词源分析(课程,学程,教程,跑道(①②))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 课程即教学科目(一种典型的“教程”)2.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3.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①目标制定与目标实施之间的差距;②容易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4. 课程即学习经验(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5.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6. 课程即社会改造三、课程定义的方式(①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澳大利亚课程专家史密斯与洛瓦特①②);②知识或认识的性质;③重点在结果或过程,或两者的整合;④层次问题(古德莱德)。
都有一定的指向性。
)第二节课程理论概述一、课程研究历史概述(亚里士多德,心理学;①博比特《课程》,科学管理的原理,学生是“原料”,“活动分析法”(为后来盛行的课程目标模式提供了方法论依据);②查特斯《课程编制》,错误分析,理想)二、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1949,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三个信息(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两个筛子(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
三、现代课程理论流派1.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三种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①布鲁纳,传授学科结构的四点好处,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如何学习;②施瓦布,学科结构的双重意义,孤立的知识是没有什么价值的)2.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①巴西学者弗莱雷;②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3.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两个基本特征:核心是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新课程理论提要
一、填空题。
1、201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2001年9月江苏省小学初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
3、2003年9月全国小学初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
4、2005年9月全国高中初始年级实施新课程。
5、2008年江苏省实施新高考方案。
6、《纲要》、《实验方案》、《课程标准》的定制以及国家实验区的确定,标致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展开。
7、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名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8、本次课程改革,对幼儿园、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等三个学段的课程进行了完整的统一的设计。
9、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或指导方针)。
10、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原则。
1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12、新的课程结构力求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3、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5、新课程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6、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17、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8、课程分类,与各类教育相对应,可分为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技能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可分为:工具类课程、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
根据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方式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初中课程构成结构教案
初中课程构成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课程的构成结构,明确各学科的课程设置和重要性。
2. 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重点:1. 初中课程的构成结构。
2. 各学科的课程设置和重要性。
3. 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素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课程内容,提问学生对课程构成的了解。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初中课程构成结构。
二、课程构成结构(15分钟)1. 介绍初中课程的构成结构,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 详细讲解各学科的课程设置和重要性,如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3. 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举例说明不同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学科和学科之间的联系。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分析问题需要哪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四、自主学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一个学科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进行实验等方式,了解所选学科的课程设置和重要性。
3. 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报告或展示的形式进行分享和交流。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明确初中课程的构成结构和各学科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学科竞赛或学术活动,展示学生的学科特长和综合素质。
2. 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或职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第七讲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三、关于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以学科结构为中心。 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以学科结构为中心。 学科结构:构成某学科框架的那些基本概念、 学科结构:构成某学科框架的那些基本概念、 原则和方法。包括: 原则和方法。包括: • 组织结构:表明某一学科探究的界限。 组织结构:表明某一学科探究的界限。 • 实质结构:某门学科的概念、原则和原理。 实质结构:某门学科的概念、原则和原理。 • 句法结构:某门学科探究所使用的方法。 句法结构:某门学科探究所使用的方法。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走向建构主义 •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 • 达维多夫:发展性教学 达维多夫: • ……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
• 结构主义标榜科学精神,提倡系统分析、 结构主义标榜科学精神,提倡系统分析、 科学方法和深层阐释。指望用一种 指望用一种“ 科学方法和深层阐释 指望用一种“全新 科学模式” 来推翻并取代以往那种“ 科学模式”,来推翻并取代以往那种“以 人为本、注重主观思辨、 人为本、注重主观思辨、意识形态色彩浓 厚的人文主义” 厚的人文主义”,及其习以为常的历史阐 释方式。 释方式。
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
皮亚杰: 皮亚杰: • 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同化、顺应、 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同化、顺应、 平衡。 平衡。 • 学习是儿童创造与发展的过程。 学习是儿童创造与发展的过程。 • 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 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 • 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五、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评价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特征: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特征: •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精英。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精英。 • 强调课程要反映各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应着重 强调课程要反映各学科的基本结构, 传授各学科特有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传授各学科特有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 着重培养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本领,发展自学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本领,发展自学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重视设计有效的课程组织形式恰当地体现有价值 的课程内容,使其符合特定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 的课程内容,使其符合特定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要
泰勒指出,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可以用做第一道筛子,人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哲学所陈述的或隐含的价值观,对最初列出的教育目标加以鉴别,确定哪些是具有高度价值的目标。
●第二道筛子:学习理论
所提出的教育目标要经过第二道筛子的筛选,这道筛子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教育目标即教育宗旨,是经学习而得到的结果。只有当这些教育宗旨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这样的教育目标才是有价值的。关于教育目标的陈述,泰勒列出了四种方式,认为前三种是一些惯用方式,只有第四种才是最有效的。四种方式分别为:①把教育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②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要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他内容要素;③采用概括化的行为方式来陈述;④最为有效的陈述目标的形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说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任何单一的学习经验都不可能对学习者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思维方式、基本习惯、起主要作用的概念和态度以及持久的兴趣等方面的改变,都是缓慢形成的。在某些方面,教育经验是以一种滴水穿石的方式产生效用的。为了使教育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因为,如何组织教育经验,将极大地影响教学的效率,影响主要的教育变化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程度。在编制一组有效地组织起来的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三项主要的准则。它们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例如:在社会学科中,如果认为培养学生阅读社会学科方面的材料的技能是个重要目标,那么在课程安排上,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反复地、连续地练习这些技能,从而掌握这些技能。顺序性则强调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而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以便于学生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这三个准则是构建一种组织学习经验的有效框架的基本指导准则。在为课程组织拟订方案时,需要确
【最新资料】施良方课程理论
施良方课程理论内容提要:《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是我国第一本提供了课程理论分析框架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深化与发展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
该书在梳理了课程理论的历史和现状之后,重点论述了四方面的基本问题:(1)课程的三大基础学科对课程理论的影响和意义;(2)课程编制的要素、过程及原理;(3)几种主要课程编制模式的理论和特点;(4)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及发展趋势。
施良方《课程理论》经典段落1、从20世纪初至今,课程理论的运行轨迹,我们似乎可以借用克利巴特对课程文献和实践中分析、归纳的三个隐喻来说明:加工、生长、旅游。
“加工”提供一种工业的模式,它把学生想象为原料,由熟练工匠根据严格规定,把它们加工成产品。
“生长”的隐喻把教师比做园丁,他们清楚了解各种花木(学生)的特性,并给他们所需的养料。
“旅游”的隐喻把教师比做导游,引导学生去领略各种风景(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每个游客看到些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背景。
2、奥拉姆用戏剧的隐喻来说明课程:“课程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剧作家撰写的剧本,这是想象的课程(Curriculum Envisioned);第二种是导演和演员排练的形式,这是制作的课程(Curriculum Produced);第三是演员和观众所获得的东西,这是实施的课程(Curriculum Enacted)。
”3、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科中两门并列的学科。
课程理论不是隶属于教学理论的分支学科。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作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的课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所设置的课程而进入教学过程的,教育目的或目标本身并不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
课程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体现;教学则是以课程为中介展开的。
作为教与学的内容,课程是教与学活动的中介,并制约着教与学的方法。
正是通过这三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教学课程安排计划【优秀3篇】
教学课程安排计划【优秀3篇】篇一:课程教学计划篇一素描教案课程内容提要:(1)素描几何形体(2)素描静物(3)素描石膏像的结构表现(4)素描石膏像的全因素表现重点:形体的塑造。
难点:固有色、形体塑造、质感的结合。
素描的训练遵循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原则展开。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的讲授相结合。
了解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确定训练的内容和难异程度。
在提高学生绘画表现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概括的手法和归纳组织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明白时间长短与所表现内容的关系,最好是长期和短期作业相结合。
第一章:素描几何形体、素描石膏像教学目的:通过几何形体和石膏人物模型的写生训练,使学生对构成立体形象的最基本的因素有所了解,掌握人物的形体结构、比例关系。
并在写生训练中掌握基本形体的结构特点、透视关系、明暗变化规律和基本的造型方法。
为今后真人写生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基本形体的结构特点,以及对人的特征的认识表现。
教学难点:1、掌握基本形体的造型方法。
2、人物和重心问题、动势和比例关系。
教学场所:1、专业画室 2、教室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写生实践教学用具:几何模型、石膏人物模型教学内容提要:1、几何形体结构、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理解2、结构的表现方法3、线的表现方法4、全因素的表现方法复习思考题:整体感在素描写生中的作用。
第二章:素描静物教学目的:在几何形体写生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质感、不同难度的物体进行描绘,注重质感的表现,提高造型能力,在具备了形体塑造的基础上,对素描的其他造型因素进行研究,从而逐步完善素描的造型技巧。
教学重点:形体的塑造,固有色、质感、空间、光线相结合。
教学难点:1、形体空间感、体积感2、形体结构与明暗、质感的结合教学场所:画室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写生实践教学用具:静物教学内容提要:1、静物结构的分析和理解2、形体结构、空间结构的结合3、形体的结构表现方法4、形体的全因素表现方法复习思考题:静物写生训练在绘画中的作用讨论练习:1、结构的产生2、形体结构、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3、通过对表现因素的分析、讨论结构与光线的关系4、结构素描与全因素素描的关系评价标准单个几何形体的结构素描1 构图2 透视原理掌握及准确度3 形体结构、解剖结构空间结构理解表现的能力多个几何形体的全因素表现:1 画面构图完整 2 形的准确程度 3 黑白灰关系明确静物的结构表现:1 构图完整 2 透视合理 3 形体结构、空间结构清晰静物的全因素表现:1 画面构图、形的准许确度 2 光的原理的把握 3 质感及明度变化的掌握 4 线条及虚实的把握关系石膏像的结构表现:1 画面构图完整 2 形像生动 3 解剖结构准确 4 表现手法(线条、明暗、虚实)石膏像的明暗表现:1 画面构图完整 2 黑白灰关系明确 3 光影原理的掌握石膏像的全因素表现:1 画面构图、形的准确度2 光影原理的掌握3 明度变化掌握 4 不同材质感的表达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作画步骤,构图知识,美术术语的基本含义重点、难点、及措施:重点理解构图知识和美术术语的含义教具:几何石膏、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举生活中的生动图片。
施良方课程理论
施良方课程理论内容提要:《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是我国第一本提供了课程理论分析框架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深化与发展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
该书在梳理了课程理论的历史和现状之后,重点论述了四方面的基本问题:(1)课程的三大基础学科对课程理论的影响和意义;(2)课程编制的要素、过程及原理;(3)几种主要课程编制模式的理论和特点;(4)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及发展趋势。
施良方《课程理论》经典段落1、从20世纪初至今,课程理论的运行轨迹,我们似乎可以借用克利巴特对课程文献和实践中分析、归纳的三个隐喻来说明:加工、生长、旅游。
“加工”提供一种工业的模式,它把学生想象为原料,由熟练工匠根据严格规定,把它们加工成产品。
“生长”的隐喻把教师比做园丁,他们清楚了解各种花木(学生)的特性,并给他们所需的养料。
“旅游”的隐喻把教师比做导游,引导学生去领略各种风景(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每个游客看到些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背景。
2、奥拉姆用戏剧的隐喻来说明课程:“课程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剧作家撰写的剧本,这是想象的课程(Curriculum Envisioned);第二种是导演和演员排练的形式,这是制作的课程(Curriculum Produced);第三是演员和观众所获得的东西,这是实施的课程(Curriculum Enacted)。
”3、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科中两门并列的学科。
课程理论不是隶属于教学理论的分支学科。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作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的课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所设置的课程而进入教学过程的,教育目的或目标本身并不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
课程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体现;教学则是以课程为中介展开的。
作为教与学的内容,课程是教与学活动的中介,并制约着教与学的方法。
正是通过这三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完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时间:2018-01-23 16:39:03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1 月16 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 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 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 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 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提要: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①新版课标在课程结构上増设了选择性必修课程;②新版课标每个部分的课程,均以学习任隽群的形式展开,毎个部分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隽群j③新版课标在课程结构部分,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第八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内容提要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康布斯学习理论 (2)马斯洛学习理论 (3)罗杰斯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教学应用
(1)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2)价值教育 (3)创造性的培养 (4)经验的学习 (5)教育实例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目标
1、掌握人本主义学习理 论的基本观点 2、掌握康布斯、马斯洛 和罗杰斯学习理论观点
二、价值教育
1、提出背景 2、价值教育增强六种能力 3、价值教育七种实施方式
性创造 2、建设性创造的先决条件:心理安全感和自 由感 3、教育创造性:特殊和自我实现创造性 4、启发创造性的两个因素 (1)提供良好的生理条件 (2)充实的学习机会
四、经验的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Combs学习理论 2、Maslow学习理论 3、Rogers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基本观点
1、研究整体的人、正常的人 2、全人教育 3、强调自我实现
二、康布斯(Combs)学习理论
1、对“知觉”的不同解释 个人对其所知觉到的对象产生的一种感受,是感性的。 2、知觉与行为的关系 了解学生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的某种行为,必须了解学生是 如何知觉该情境的。 3、教学观: (1)成功的教学不在于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 师能启迪学生使知识个人化,从而获得意义。 (2)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2、掌握价值教育观点 3、掌握创造性培养的方法 4、掌握经验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以人为中心的课程 2、价值教育目的和实施方式 3、创造性培养的两个因素 4、经验学习的基本性质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要点
二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高频考点提要1.课程的概念;2.课程的类型;3.课程理论流派。
高频考点速记_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二、课程的类型(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它由怀特海率先提出,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英文):Principles of Management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高升专学时:64 学分:4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1、课程作用:管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管理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部门、组织,只要协同运作,就要管理。
当今世界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要在21世纪初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富民强,就必须管理科学化,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经营理念、经营体系和管理方式。
学习《管理学原理》课程,能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使学生了解组织的正常运作规律,掌握正确的管理思维,把握市场运作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成为真懂管理的管理者,具有基本功的作用与意义。
2、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2)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实效。
(2)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现代科学的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第一章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管理与现实生活中各种活动的联系;重点把握管理的本质特征。
了解管理的定义、目的、有效性、管理者的基本职能以及管理者的分类、技能结构。
理解经营职能、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
全面理解法约尔提出的十四条管理原则。
内容提要:企业与管理的关系、社会与管理的关系。
管理的定义、目的、有效性;管理者的分类、技能结构。
经营职能(法约尔)、管理职能。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学习,全面理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结合,了解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中外管理思想、管理思想发展史。
第三章计划职能与计划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理解计划的概念,了解计划的目的和类型,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特点和步骤;掌握编制计划的步骤。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二)强调基本结构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 平相一 致
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的学习应当及早开始,他 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 力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 童”。
布鲁纳认为,年幼儿童可以按与其发展水平相 适应的方式学会许多学科的许多基本观念,或者 说,对于比一般认为的年龄阶段低得多的年幼儿 童来说,许多学科的许多基本观念都可以学到手, 前提是找到一种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学习方式,用 “学生的语言”来呈现这些观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 感觉运动阶段(0-2):通过反射等本能活动发展 认知能力。(客体永恒性) • 前运算阶段(2-7):以表象或形象思维为主要特 征。(自我中心、不可逆性) • 具体运算阶段(7-11):具体地作用于对象,尚 未达到使用语言和假说进行运算。 (具有守恒性,但不能进行抽象思维运算) • 形式运算阶段(12-15或更大):形成了解决各类 问题的推理及逻辑能力。
第三,倡导发现式学习,使期待外部奖赏刺激学 生的学习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转移。
学习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转移。化学是最能体现从发 现中学习的乐趣的学科。以高中新课程中选修模块化学与生 活中的“食品添加剂”为例。在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可以自 己去调查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原来 添加剂有膨松剂、防腐剂、增稠剂等类型。同时,要达到每 一种效果还有不同的物质可以使用,如防腐剂可以用山梨酸 钾、苯甲酸钠等;甜味剂有蔗糖、木糖醇等。同种物质也可 以有多种功能,比如亚硝酸钠既可以做防腐剂又可以做着色 剂。这都极大刺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他们在学习之前 就迫不及待地想去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想去探索这些 常识背后更本质的化学原理和奥秘了,不用再借助外部奖励 来短暂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
学习提要什么是数据结构基本概念抽象数据类型-PPT文档资料
成绩
80 90
75
103
102
jack
jerry
4、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 数据元素的集合。 用一个二元组表示,记为: Data_Structure = (D, S)
001,… 002,… . 004,… . …….
按分类号
L S …… 002,… 001,003, ……
人机对奕问题的数学模型
……..
……..
…...
…...
…...
…...
引 例
十字路口的交通灯管理问题的数学模型
AB BA BC AC BD AD B C
图
D
DA EA EB
DB
DC A
E
EC
按书名
S 0 1 L 0 1 S 0 1 S 0 2 … …
索引表
分类号: 高 等 数 学 0 0 1 , 0 0 3 … … 樊映川 出版单位: 理 论 力 学 0 0 2 , … … . . 华罗庚 出版时间: 线 性 代 数 0 0 4 , … … 栾汝书 价格: … …… … . .
…….
按作者名
其中,D 是数据元素的有限集(即一个数据对 象),S 是该对象中所有数据成员之间的关系的 有限集合。
树形结构 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着一个对多个的关系 树
1
根据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不同特性, 9 1 可分为四种基本结构:
2
二叉树
二叉搜索树
3
5 6 7 8 9 10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 皮亚杰认为人的智慧是有结 构基础的. • 在他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表 现为一种内部结构的变化. • 儿童通过这一内部结构与外 界相互作用来认识这个世界。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 这里的结构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结构 ,而是一种认识上的结构。儿童最初 的图式是“遗传性图式”,如吸允反 射、抓握反射、以此为基础,在不断 地与外界相互作用即适应环境的过程 中,儿童的遗传图式逐渐由低级水平 向高级水平发展。
2.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心理学基础
• 皮亚杰的思想是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教学的主要 理论基础。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 理学思想,并且将皮亚杰的认识结构发展理论应 用与美国中小学教学中的改革中,其中心思想是: 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 结构。 • 他认为:“如果你理解了知识的结构,那么这种 理解可以使你独立前进,你无须为了知道各种事 物的属性与每事每物打交道,只是通过对某些深 奥原理的掌握,便有可能推断出所要是知道的个 别事物。与此同时你头脑里记住的事物的数量并 不多,但是你能借此获悉许多事物的情况。”认 知结构理论、儿童智力发展理论、学习迁移理论 都是布鲁纳“学科结构”的心理学基础。
• 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从布鲁纳的对学科知 识的看法和教学研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来看,其 哲学思想深受结构主义哲学的影响。而结构主义 哲学是20世纪50、60年代风行于欧美的一种哲 学思潮。其特点是 • 强调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的研究外部 现象; • 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的局部性的研究; • 强调从系统、功能、关系中把握事物,反对单纯 的经验论。
内容提要
• 背景、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础 • 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的具体内 容 •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实践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①总体结构请看原书目录;②欢迎各位读者与我共同探讨学习此书并对本文提出改进意见;③作者Email:***************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著绪论——课程与课程理论第一节课程的定义一、课程的词源分析(课程,学程,教程,跑道(①②))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 课程即教学科目(一种典型的“教程”)2.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3.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①目标制定与目标实施之间的差距;②容易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4. 课程即学习经验(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5.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6. 课程即社会改造三、课程定义的方式(①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澳大利亚课程专家史密斯与洛瓦特①②);②知识或认识的性质;③重点在结果或过程,或两者的整合;④层次问题(古德莱德)。
都有一定的指向性。
)第二节课程理论概述一、课程研究历史概述(亚里士多德,心理学;①博比特《课程》,科学管理的原理,学生是“原料”,“活动分析法”(为后来盛行的课程目标模式提供了方法论依据);②查特斯《课程编制》,错误分析,理想)二、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1949,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三个信息(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两个筛子(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
三、现代课程理论流派1.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三种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①布鲁纳,传授学科结构的四点好处,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如何学习;②施瓦布,学科结构的双重意义,孤立的知识是没有什么价值的)2.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①巴西学者弗莱雷;②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3.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两个基本特征:核心是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①杜威(认知);②罗杰斯(情感),个人意义,让学生本身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人们往往趋向于关注各种课程思想的融合,但简单的调和只会引起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灾难。
第三节本书的结构与安排第一篇课程的基础第一章课程与心理学第一节心理学与课程关系的历史考察(1)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亚里士多德),洛克。
(2)实质教育论:观念联合论(赫尔巴特)。
(3)批判:杜威,桑代克。
第二节当代心理学流派与学习课程一、行为主义与课程(1)经典行为主义:华生,强调反应之前的刺激;(2)新行为主义:斯金纳,反应之后的刺激,即强化。
(3)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①用外显的行为陈述目标;②目标有层次结构。
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累计而成的。
它过分依赖对实验室学习的分析结果。
二、认知心理学与课程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学生的行为始终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
(1)布鲁纳:关注学科的知识结构,归纳法;(2)奥苏贝尔: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演绎法。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实际措施根深蒂固,不会轻易退出。
使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课程课程的重点从教程转向学生个体。
(1)行为主义者:关注结果;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2)认知心理学家:关心过程;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3)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起因;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
应该承认,学生真正关心的是生活对他个人的意义。
第三节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逻辑顺序,心理顺序)第二章课程与社会学第一节社会观与课程设置的历史考察(1)对灵魂的划分:①柏拉图,从社会的角度(课程设置和社会构成之间形成对应关系;②亚里士多德,从心理的角度)(2)洛克:“社会契约论”,契约的履行者——绅士。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又《民约论》),原始本性的展开,“儿童本位”、“学生中心”的源头。
(4)斯宾塞:“适者生存”,“社会有机论”,教育的功能——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五个部分。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流派对学校课程的透析一、功能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与课程(1)涂尔干:社会团结,集体意识;(2)帕森斯:共同分享的价值体系,角色——社会机构——以何种方式生活,理解并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冲突理论与课程(1)①功能理论:强调社会整合、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稳定;②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矛盾、权利差异和社会变化。
(2)①韦伯;②柯林斯:保持相对的威望——向上流动——需求增加——过度教育;③鲍尔斯和金蒂斯。
三、解释理论与课程(1)①宏观社会学: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②微观社会学:解释理论。
(2)①杨:政治和经济特征,“知识”不是中立的而是带有社会偏见的;②阿普尔:社会经济;加工知识;③吉鲁:“学术性知识高贵”——隐性课程;④伯恩斯坦:精密编码,局限编码。
第三节社会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与启示第三章课程与哲学第一节哲学与课程的历史考察(1)柏拉图:现象世界(意见),理念世界(知识);认识的四个阶段:相信,相像,知性,理性。
(2)亚里士多德:形式(物体的普遍属性)与质料(物体的特殊内容);四类知识:逻辑学,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制作(生产)科学。
(3)奥古斯丁:柏拉图,光照。
(4)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感觉和理智。
(5)培根:主张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科学的三个部分: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人本身的,人对自然的方面。
第二节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课程观一、实用主义哲学与课程(经验:主体与客体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二、逻辑(逻辑、数学)实证(经验、感觉)主义与课程(1)艾耶尔:意义的证实的原则;知识的真命题:分析命题(符号),综合命题(经验)——数学和自然科学——学校课程的核心;其余则为“伪命题”。
三、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与课程(1)维特根斯坦:词语的意义是人赋予的;特定的语境。
(2)赫斯特:《博雅教育与知识的性质》,知识的形式。
四、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与客观性(1)哲学史上,研究知识问题的两条途径:①寻求知识独立于社会和人类的客观性;②通过知识批判,考察知识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条件。
(2)①霍克海默:知识的暂时性及其有限的本质;②阿多尔诺:“大众文化”淹没了个体的独创性;③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富裕,不是导向自由,而是导向顺从;④哈贝马斯:人类的三种兴趣:对技术的控制、理解自身和自由发展——三种基本知识类型——三种认识水平;“行动实践”。
第三节对课程之哲学基础地位的认识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布劳迪,中小学课程的五部分内容:①信息符号学;②理科的基本概念;③宇宙、制度和文化的演进;④问题解决;⑤文理各科的范例。
第二篇课程编制的原理第四章课程目标第一节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一、行为目标①博比特;②泰勒:行为与内容(行为所适用的领域);③桑代克(非常具体的目标),贾德(比较一般的方式对待目标)。
二、展开性目的(1)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注重过程;(2)①杜威;②斯滕豪斯;③罗杰斯。
三、表现性目标艾斯纳,三类课程目标:行为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表现性目标(课程活动的结果)四、对三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反思(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精神)第二节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一、教育目的(“应有”的,“实然”的,真实的教育目的)二、培养目标三、课程目标(明确而清晰)四、教学目标(布卢姆,目标分类学;马杰,行为表现的“条件”)五、对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种思考方式(伊劳特,目标密度)第三节课程目标的依据一、对学生的研究二、对社会的研究三、对学科的研究(学科的一般教育功能)第四节确定课程目标的一种模式(需要评估)第五章课程内容第一节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一、课程内容即教材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活动分析法)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我们这里采用的“课程内容”一词,兼顾到学科体系、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这几方面的因素。
第二节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一、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基础扎实,适应力强)二、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适应,改造和建设社会)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第三节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泰勒,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一、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加涅,层次结构理论,信刺连言、辨概规问)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三、直线式与螺旋式(美国学者凯勒,“逐步深入的课程”)第四节课程的类型与结构一、课程的类型(1)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分类(台湾学者林本,六大类;容易造成术语上的混乱)(2)以课程哲学观为基础来分类(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学科中心课程)二、课程结构(1)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2)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第六章课程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的定义与取向一、课程实施的界定二、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①得过且过取向;②适应或改编取向;③忠实、精确或程序化取向)第二节课程实施——变革一、对变革的性质的认识(1)美国学者本尼斯,有计划的变革、强制性的变革、互动性的变革(缺少共同的审议,各行其是)(2)变革中最大的阻碍是,来自教师的惰性(4点)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
二、变革的模式1. 消除对变革的抵制的模式(ORC模式,共同参与课程决策)2. 领导--障碍过程的模式(LOC模式,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3. 兰德变革动因模式(Rand 模式,注意组织机构(校长、课程工作者,教师三者择一,作为变革的动因)的动因)第三节课程实施——教学一、课程与教学(1)美国学者赛勒,三个隐喻:建筑图纸(教学是门科学),球赛方案,乐谱(教学是门艺术);(2)新课程计划——4个筛子——课程实施。
二、教学策略(使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掌握的形式)与课程内容的转化(转化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个性品质、社会行为等方面)(1)在北美,教学策略有时可作为教学模式的同义词。
(2)美国学者乔伊斯与韦尔,①信息加工类,②个性发展类(学生的情感),③社会交往类(分担责任),④行为系统类(环境变量)教学模式。
第四节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本组师交外)第七章课程评价第一节课程评价的取向一、科学主义取向(实验处理,数据分析)与人文主义取向(或自然主义取向,个案研究,特定情境,文字描述)二、(斯克里文)内部评价(课程计划本身的价值)与结果评价(通常以操作性的方式来界定,短期结果)三、形成性评价(关注问题的起因,改进课程计划和课程)与总结性评价(关注整体效果,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据)第二节课程评价的模式一、目标评价模式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1)斯克里文,非预期的效应,“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2)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被当做一种评价的原则。
三、背景(课程目标)、输入(可行性)、过程(不断加以检查)、成果(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四、外观评价模式(斯塔克,三个方面,两个维度)五、差距评价模式(普罗佛斯,五个阶段)六、CSE评价模式(1)需要评估(问题的选择);(2)选择计划(计划的选择);(3)形成性评价(计划的修正);(4)总结性评价(计划的批准或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