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与思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数学是一门智慧的科学,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阶段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基本能力至关重要。

而数学种子课是指在小学阶段,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数学思维,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实践和思考两个方面对小学数学种子课进行探讨。

一、实践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学生天生充满好奇心,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兴趣。

数学种子课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好和乐趣。

在教学时间内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校园里寻找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几何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从而提高学生对几何的认知能力。

2.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数学种子课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猜数字游戏、数学趣味竞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挑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小学数学种子课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合作项目,如小组协作完成数学难题、制作数学实验器材等,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种子课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数学应用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并进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考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需要与思考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种子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小学数学种子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本文通过介绍小学数学种子课的设计与实施,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评估与改进方式,并分析了该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小学数学种子课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促进作用。

文章总结了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成果,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对教育教学的启示,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种子课、实践、思考、设计、实施、教学方法、评估、改进、影响、启示、展望、实践成果、未来发展、教育教学、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们对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和探索也在不断加深,探索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引入小学数学种子课,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氛围得以活跃,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得以提升。

对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小学数学种子课的设计、实施、教学方法探讨、评估与改进,以及对学生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小学数学种子课的设计与实施情况,探讨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关教学计划;2. 探讨小学数学种子课的教学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 通过对小学数学种子课的评估与改进,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4. 探讨小学数学种子课对学生的影响,包括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5. 总结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经验,分析实践成果,指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教育教学提出启示。

通过研究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旨在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编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过程费时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困难以及“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也更加突出。

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数学教师感觉困惑,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面对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改变与困惑,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以及教育理论、结合教学案例,构建出操作性强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策略。

一、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

(,)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

(,)信息化、数字化、市场经济等时代的要求。

数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伴随着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学及其应用得到了极大发展,渗透到了各个科学领域。

学生必须学会数学及其应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标准》中对解决2解决明确提出下面四个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和应用题的比较,(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概念的区别。

应用题的概念: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叫做应用题。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题材封闭,给学生提供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剥夺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只是在做题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分析数量关系时,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以至思路狭窄、单一。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第一部分: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与目标一、背景分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此背景下,我们以小学数学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二、单元整体教学理念1. 整合性:单元整体教学强调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整体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生活化:以生活实际为背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发展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4. 探究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单元整体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单元整体教学内容设计1. 教学内容选择:以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2. 教学内容组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 教学内容呈现: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单元整体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适时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评价与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4. 融入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部分: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步骤与操作要点一、实践步骤1. 明确单元主题: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明确单元主题,梳理单元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5)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5)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小学阶段,由于数学的抽象性质和学科内部的理论结构,数学教学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容易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成为了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并通过实例对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概念及意义结构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来建立起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和相关技能。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就是将数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有机的结构方式,建立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复杂,如果不建立正确的数学知识体系,那么容易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出现断层,难以进一步深入学习。

其次,小学数学学科涉及的知识点繁多,如果不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进行教学,会使学生过于关注细节,影响学习效果。

最后,结构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小学数学结构化教育的实践案例1、小学数学结构化教育的结构模式小学数学结构化教育的结构模式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基础知识、技能训练、拓展知识、综合运用。

其中,基础知识阶段主要是对数学概念和理论进行集中讲解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素质并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

技能训练阶段主要针对某种数学技能类型,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拓展知识阶段主要是通过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扩展和拓展数学知识体系,提升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最后,综合运用阶段主要是对之前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帮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世界中。

2、小学数学结构化教育的实施方法(1)提前准备:掌握本次课的结构和教学目标,清楚准备教学材料和教学工具。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加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从数学角度出发及时发现问题,并利用自身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形成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各种方略和措施,最终促进各种数学质疑及各种问题的解决. 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基本现状,并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具体化教学策略.【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解决能力;具体化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行为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营造生动、愉悦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实施数学活动创造了无限机会,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 然而,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忽略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仍采用传统固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全盘讲解,使学生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新授数学知识. 因而广大教育工作者力图通过各种教学措施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以期达到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最终目的.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基本现状据调查统计显示,当前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较为被动,缺乏足够的问题意识,很多学生不具备产生质疑和提出相关问题的数学能力,在遇到问题时无所适从,根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解答思路. 在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于学生失分率的分析和统计,发现小学生普遍存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较为薄弱的现象,与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于后期的重点培养,同时也是“数学思维”得到拓展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探求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和方法.二、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具体化策略(一)创设情境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置于一个愉悦、宽松的情境中,较容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会对于数学学习产生较强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计算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可提前准备圆柱形器皿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器皿,要求学生通过直观估算出圆柱体积为圆锥体积的多少倍?一些学生凭直观得出判断为1.5倍,有些学生则判断为2倍,接下来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得出的结果出人意料为3倍,这样构设的情境式教学,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质疑和疑问,对于问题产生了较强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实践化操作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实施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地灌输新授的数学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已具备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出发点掌握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自身动手操作,自主分析数学对象,再进行归纳和总结,探求数学对象的基本规律,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讲授“长方体认识”一课时,为有效掌握长方体面特征,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有些学生将牙膏盒剪开加以比划,有些学生描绘出长方体各面进行比较,还有些学生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通过切身亲自动手剪、量、画等实践活动,并通过沟通、讨论和探索的活动,初步掌握了长方体面的基本特征,也促进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三)构建矛盾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主意识提出问题是思维产生的开始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问题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培养,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逐步深化. 因此,应认真探求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内化为学生认知的矛盾问题,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讲授“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可以先要求学生计算“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基于“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思维定式,大多数学生都是用公约数2去除三个数,求出最小公倍数为144,然后要求学生用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进行验证,结果发现答案是错误的,学生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求最小公倍数?怎样求最快?这样使学生产生了相应的矛盾问题,而直接转化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学习动机,确保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四)转变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改进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活动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而使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授“可怕的白色污染”时,教师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并要求学生如实调查自己家和邻居家每周或每月产生废弃塑料袋的数量,再汇总班级所有学生家里一年产生的废弃塑料袋的数量,并指引学生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互相探讨污染的危害并提出一定的治理方法. 这样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五)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养是教师从业的根本因素,学校应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以充分发挥数学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首先,结合实际案例掌握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间的关联,领悟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编排意图,在讲授数学内容时,应充分将数学思想逐渐渗透,从抽象到具体,层层递进,将简单的数学思想内化为复杂的理性思维,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规律. 其次,通过表格分析和问题研讨等方式对数学思想进行梳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逐渐强化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三、结语总之,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加强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实践,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而不懈努力.【参考文献】[1]朱德江. 运算意义·数量关系·解题策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着力点[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2(7):4-7.[2]丁杨华. 巧借例题重组唤醒策略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教学实践与思考[j].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2012(10):25-26.。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一、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重要性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策略包括了问题的分析、转化、解决和验证等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等,这些都是逻辑思维的体现,通过不断地练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思考、尝试,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和途径,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数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策略进行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方法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质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自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要注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指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问题的提出、讨论、解决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生通常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中,可以通过组队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从而共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种子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探讨。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

在进行种子课教学时,我尝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思考。

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种子课中,我会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

可以通过游戏、故事、实物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和作用,进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种子课中,我会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在学习形状时,我会用一些具体的实物让学生观察,让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形状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种子课中,我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通过实践感受数学的奥妙。

在学习数字时,我会让学生用小石子摆出一个数字,让他们通过实践的方式理解数字的概念。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种子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在种子课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在小组中共同讨论、互相学习、合作解决问题。

在学习时间计算时,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游戏,通过比较用时,培养他们的时间感。

通过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我发现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接受程度有差异,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改进的过程。

通过注重激发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引导实践操作和培养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种子课的实践与思考小学数学是孩子们接触数学知识的起点,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而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师,如何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种子课程,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究和学习,是我们需要不断实践和思考的问题。

数学种子课程的设计需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于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

数学种子课程可以通过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活动来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

数学种子课程的实践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速度都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数学种子课程中来。

对于数学种子课程中的游戏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游戏难度,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数学种子课程的设计和实践还需要关注学科间的融合。

数学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还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自然科学和生活实践中,数学常常被应用到各种实际问题中。

在设计数学种子课程时,可以结合自然科学和生活实践的内容,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在数学种子课程的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可以利用数字卡片、数学游戏、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来探究数学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展示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种子课程的设计需要与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支持和保障。

学校作为数学种子课程的主要实施场所,应该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和支持孩子的数学学习。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浅谈小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浅谈小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现代教学论研究亦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

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的冲动。

”孩子开始学会说话时,总是围着大人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无穷无尽的问题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逐渐淡薄了,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性地解决问题,原因何在呢?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演讲时也说: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做“学答”。

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有研究者对100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观察记录,统计结果是:教师平均每节课向学生提问37次,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平均每节课0.001次.当被听课教师根据我们的意图在课结束前留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但问题没有探索性。

可见,学生确实缺少问题意识,基本上课堂里是教师问学生答。

我认为:“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是造成学生“不能”提问的根本原因;教师的权威性是造成学生“不敢”提问的直接原因;一问一答,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不会”提问的主要原因。

基于此,是不是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呢?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想问“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兰洁琼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兰洁琼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兰洁琼发布时间:2022-07-08T14:47:22.188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2月作者:兰洁琼[导读]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锻炼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

西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兰洁琼 710048摘要: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锻炼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

因为我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现阶段很多教学过程中,还是不太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被迫接受填鸭式教学,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升。

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相关策略,以期可以给广大教师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途径引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

学生只有主动的发现了问题,才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各种研究和探索,问题的发现是学生进行研究的导火索。

数学科目属于小学阶段最具逻辑性的学科,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问题思维的培训,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从日常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看,很多学生的思维水平还是不太好,这是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现阶段很多教师依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使学生无法进行自主思维,使学生缺少思维的机会。

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能力,是现阶段需要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找到最合适的解题方式。

数学虽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想要将数学学好也是需要创设情境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的发现问题,自主的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与实践

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与实践

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与实践数学思维是每个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它不仅涉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与实践,并分享几种有效的方法。

1. 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小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是培养数学思维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展示彼此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培养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数学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学生通常对抽象概念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取一些策略帮助他们培养抽象思维。

一个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抽象概念。

例如,在引入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使用实际物体来展示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分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3. 培养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推理和证明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给出解决方案的合理性证明,或者要求他们推理出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4. 引导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数学思维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挑战,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得到有效的培养。

5. 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情境化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并培养出积极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的学科,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求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他们去自主的学习探索和创造,成为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总结出经验。

下面,我将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几点具体做法:一、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让学生没有思想负担,去开动脑筋,用放松的状态去学习,并以此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和学生多交流互动,真正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和错误的理解方式,切记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而是应该去耐心的指导,给予适当的鼓励,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于一个问题不只有一个答案,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对于方法的选择上,让学生去自主判断在分析中比较不同解题思路的有缺点,精简解题步骤。

这样的方法不仅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创设情境,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设置正确的问题,从而使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方便学生去理解和感受。

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数学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成为了教育界亟待探索与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实践的重要性,并分享一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一、数学实践的重要性数学实践是指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

相较于传统的讲述和习题练习,数学实践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实际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数学实践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与策略(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创设真实情境或具体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原理和方法。

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地考察的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校园,观察和探究校园中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几何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二)问题解决策略指导为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包括推理、分析、归纳、演绎、模型建立等一系列思维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规律、推理推断,让他们自主选择和灵活运用不同的解决策略。

比如,在教授整数运算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于温度变化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温度上升和下降的规律,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培养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小学数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数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数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它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小学数学教育需要注重实践与探索的方法。

实践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基础。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几何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几何图形来帮助他们理解几何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提高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探索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方法。

数学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通过探索来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例如,在学习数与代数的关系时,可以给学生一些具体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发现数与代数的规律。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践和探索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实践为探索提供了基础,而探索则深化了实践的内涵。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获得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为后续的探索打下基础。

而通过探索,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践和探索应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实践和探索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

可以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物品,让他们通过加减法的运算来解决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在学习乘法和除法的时候,可以通过探索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

可以给学生一些具体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试探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本质和运算规则。

实践和探索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还可以通过游戏来实现。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小学阶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思维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模型建立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等。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进行推理、判断和思考的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挑战性且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和串联思维等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建立能力。

数学模型建立能力是指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际情境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提取数学要素,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可以设计一些涉及数据统计和图表分析的问题,让学生从中提取相关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表达能力是指学生用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等表达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数学交流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用适当的语言和方法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数学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并用适当的语言和图形进行表达和交流。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模型建立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等。

通过设计有挑战性和情境化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实际情境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小组合作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开始接触的科目之一。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重视并帮助孩子提升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孩子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让孩子们多进行数学推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多进行数学游戏和数学思维训练,例如解决数学难题、玩数学拼图等。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其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

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通过给他们提供各种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法。

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孩子们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尝试解决方案,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要鼓励孩子们多进行数学实践。

数学实践是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计算购物时的找零、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重量等。

通过实践,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提高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培养孩子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需要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数学时感到愉快和自信。

此外,还可以组织数学活动和竞赛,让孩子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数学才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实践和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潜力。

这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背景,探讨了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首先分析了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培养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包括创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设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课堂环境等。

最后,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1.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以及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勇于尝试的精神,使其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

其次,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培养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2.1 创新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例如,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探索,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还应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思考问题时寻找更多的解决途径,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浅析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不 着边 际


针对 以上 出现 的 问题 。 握好 “ 把 三性 ”
有 效 性
课 一 开始 执 教 者 打 开课 件 。 电脑 屏幕 上 先 出现 一 只 袋 鼠 阿 姨 说 :欢迎 小 朋 友 来 到 袋 鼠 文具 店 。 这 时 一 只 小 白兔 来 到 文 具 “ ” 店 说 :阿姨 , 买 9支 铅 笔 。” 着 袋 鼠阿姨 拿 出 1 (0支 ) “ 我 接 捆 1 和 散 的 2支铅 笔 放 在 柜 台 上 。 师 : 了 刚才 的动 画 片 . 能 提 出 哪些 数 学 问 题 ? 看 你
出 现 的 “ 据 以 上 信 息 . 能 提 出 哪 些 数 学 问 题 ” 题 目作 了 个 根 你 的 调查 , 调查 中笔 者 发 现 : 少 三年 级 的学 生 还提 出类 似 “ 不 谁最 多 ?

很 多 学 生 在 提 问题 的时 候 出 现思 维 定 势 , 在 重 复 “ 和 谁 都 谁
生: 日记本 和 圆珠 笔 一共 要 几 元 ? 生 : 角板 比铅 笔 盒 少几 元 ? 三 生: 圆珠 笔 比 日记 本少 几 元 ?
上课 一 开 始 , 着 主 题 图 :认 真 观 察 , 发 现 了什 么 ? ” 你 指 “ 你 “
看 到 什 么数 学 信 息 ? “ 据 以 上信 息 , 能提 出什 么 数学 问题 ? ”根 你 ”
生 1 小 兔 为 什 么 要买 铅 笔 ? :
有效 性 指 的是 学 生 提 出 的数 学 问 题 是 否有 效 。 数 学课 堂应 重 视 培养 学 生 的提 问 意识 和 能 力 , 容 怀 疑 。然 而 , 数学 课 堂 不 在 教 学 中 引导 学 生 自 己提 出 的 问题 , 能 被 所 谓 的创 新 所 迷 惑 , 不 让 学 生 漫无 边 际 地 提 出一 些 非 数 学 问 题 。这 一 点 需 要 我 们正 确 把 握 。 就像 前 文 所 述 的 “ 着 边 际 ” 案例 就 属 于 这 种情 况 。 不 的 C E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本上的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和心理都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教师要系统、合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意识地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方面的引导,重视每个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教学方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合理运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一、重视趣味性问题的设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经过教师们的不断研究以及实践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会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时,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提出一些关于数学教学的趣味问答,牢牢抓住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电视上热播的某些综艺节目上的桥段,讲述鸡兔同笼的问题,吸引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

这种改变传统模式的问答方式,给学生一种新鲜的感觉,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思维模式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价值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参考学生的意见,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翁的作用,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分析个体之间的差异,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输,而是把教学看成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韧性,并且不断积累学习的经验,提高自身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与思考永乐小学数学教研组2013年3月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求知欲,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

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越来越受到国人关注的今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孩子开始学会说话时,总是围着大人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无穷无尽的问题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逐渐淡薄呢?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性地解决问题,原因何在呢?一、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的原因分析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

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或不愿意解决问题。

严谨的教学结构、高密度的练习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教师追求的这种高密度、快节奏,势必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渐渐地,一些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习惯。

现在有的教师改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课堂上虽然也有一些火热的场面,看似学生不断思考,其实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老师在牵着学生走。

火热的场面实质上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所在。

在整齐划一的答案面前,学习没有了悬念,学生没有了疑问。

教师的过度“指导”,实际上变成了对学生的主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学生的质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就发现不了有价值的问题了。

另外,有的教师追求所谓的课堂“高效率”,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不以为然或敷衍了事。

比如,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课题为《估算》。

练习中首先让学生估算14+25、36—18两题,然后让学生比较估算值与精确值,意图是让学生归纳出估算值接近精确值的特点。

学生A回答:因为14邻近的整十数是10,25邻近的整十数是30,所以14加25大约等于40,而14+25=39,估算的结果40非常接近计算的结果39。

学生B接着马上提问并反驳:不对!如果是14+24呢?14邻近的整十数是10,24邻近的整十数是20,14加24大约等于30,而14+24=38,那么估算的结果30和计算的结果38相差的很多。

当我听到学生发现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时,精神为之一振,而老师生怕讲不清楚或影响上课进度,只是敷衍了事:“同学们,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研究,下面我们继续练习……”唉,我们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扼杀了。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二、组织“以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

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小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

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

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从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里所说的自学,是指学生看书自学。

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从以下几方面提问题:从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问题;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定律、特征和公式上提问题;从算理、解法或关键字词上提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请学生看书自学,在看书过程中要求学生会提出问题给大家讨论、商量、解决。

学生提出:1、划去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应该先划去哪一处呢?2、划去小数点后变成了什么除法?3、能否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全部去掉?4、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已经完全看懂了;有的搞懂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弄清楚;还有的则疑感不解……,但这样的教学,已经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强烈的求知愿望,那些带有疑问的学生会做到有的放矢,在后面的教学中,对自己没有看懂的那部分知识会学得更仔细,想得更深入。

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的后续教学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随着问题一个个妥善解决,学生已不知不觉,顺利地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3.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课堂中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当尝试中发现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

适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当学生学会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有的学生就提出怎样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教师适时出示两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学生练习情况如下:A.2|6 8 10B. 2|6 10 183 4 5 3 5 96、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6、10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2×3×4×5=120 2×3×5×9=270 然后让学生分别写出每一个数的倍数进行验证,学生很快发现,A题求出的120是6、8和10的最小公倍数;而B题求出的270并不是6、10和18的最小公倍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90。

学生在尝试中产生了困惑,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A题的结果是正确的,而B题的结果不正确呢?(2)为什么270不是6、10和18的最小公倍数呢?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很快验证出一个数是否是另外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3)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肯定有所不同,那么区别在那里呢?……通过在尝试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随着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4.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

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不同个数(5个、9个、12个、17个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5个、17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9个、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却有多种拼法呢?(2)这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3)是否给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长方形个数的方法就越多呢?然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个数”的特点,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发现其中隐含的知识点:当小正方形“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当小正方形“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时,能拼成多个长方形。

从而引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这样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尝试采用观察、动手、探究等教学策略解决发现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活动时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新知识才能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因此,当学生已积极投入问题解决活动中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

只有给学生提供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途径,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由来,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

2.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所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如三角形按边的特征可以分几类?可以借助学生手中的尺。

跟据测量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图形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条边的长短)、比较(不同三角形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