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探“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_人教版新课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探索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探索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探索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人教版新课标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一个人学习仅靠“苦”是行不通的,还得讲究有效地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法作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

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逐步培养才能达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

"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

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渗透、提炼、内化、外显”,可以充分发挥学法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认知-渗透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

教师要善于精讲,善于点拨,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具体感知学法。

指导学生学习时,首先要在教师的示范、带领与指导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到学习方法是什么,一篇课文的学习是通过运用什么方法来实现的.其次,要通过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示范和示例的教学去“示法"。

第三,要在启发诱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蕴含着理解时所遵循的认知程序和采取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自己尝试学习,从而逐步明确究竟如何做才合适.渗透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导学法又称为引导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它是一种基于概念、问题和问题解决阶段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反思和主动学习的思维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语文表达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导学法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究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方式。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广泛地引导学生,提问前需要考虑到哪些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教学。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思维导图或其他情境中有意识地形成结构化的思考。

其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示范,展示正确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语言规范和常用词汇、重点语法等来指导学生,使他们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中提高语文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导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研究,在语言的交流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教师的话题设置也需要在导学法指导下更加广泛和深入。

活动式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某些语言知识的运用达到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效果。

此外,教师在选择话题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灵活设置课堂活动和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学法能够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增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导学法也可以促进教师的语言示范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语文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教授学生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的技能,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参与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问题导学法正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

本文将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探讨。

一、问题导学法的基本理念问题导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以引发学生思维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手段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以问题为切入点,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而在语文课堂中,问题导学法更是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理解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问题导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1. 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在阅读课中,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为什么作者会用这样的词语来描绘这个场景?你觉得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哪些细节来支持你的观点?通过这样引导性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开展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互动问题导学法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的形式下进行讨论。

比如在写作课上,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个话题并在小组中展开交流,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让他们从中学会尊重不同声音,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设计情境化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化的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诗词鉴赏课上,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化的问题:如果你是这首诗的作者,你会在哪里寻找灵感?你会用什么样的词句来描绘这个情景?通过这样的情境化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意境,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浅议-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浅议-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浅议人教版新课标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1.课堂教学中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教学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俗话说:“思想引领着行动,理论指导着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则是盲目的”。

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则出现了学科定位不明确,课堂中师生关系出现失衡的情况,文本解读过于随意等问题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认识上出现了问题,教学时,缺乏科学发展观的引领,而且还缺乏辩证思维的引导。

2.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的落后,很多教师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的时候,采取单一的传播模式,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对新的教育理念没有领悟透彻,这些问题也都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3.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有时候还会出现乱套的现象。

由于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言堂”贯穿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压制着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展开教学,导致课堂的教学气氛不够活跃。

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们负责听,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的互动、交流。

课堂氛围也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教学也会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随之降到最低点。

有些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课堂的活跃,放任学生自由行动,整节课都乱成一团,学生根本学不到实际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也会使得课堂走向另一个极端。

众所周知,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玩爱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把握住课堂的环节,同时也要有调控好课堂程序的能力。

过度地操纵或者是放任不管都能够使得课堂难以掌控,以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既不可能学到知识,兴趣也不可能高,这样的后果是课堂教学效果极差。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1.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论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则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进行动态的对话交流。

要想开展有效的对话交流,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对话欲望激发出来。

小学语文论文-导学案使用的策略和技巧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导学案使用的策略和技巧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导学案使用的策略和技巧人教版新课标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是教研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精读教材,准确制定具体学习目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选择问题和训练有梯度,把握难度系数,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

尽管如此,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不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具体教学时,如何合理使用导学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导学案要让学生明确目标,了解重点、难点,让学生把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记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教材是预习的最好、最重要的材料,比如,课文前的导读,文下注释,文后问题等。

教材是根本,学案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客观地学习教材。

在实际使用中,个别学生容易出现依赖学案而忽视教材的现象。

我们要借助导学案,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当学生能够带着问题、矛盾、困惑、方法、理解走向自我,走向同伴,走向教师的时候,就意味着“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能通过导学案得以充分彰显。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而且要思维敏捷,语言得体、准确。

实际操作中,学生根据教材和学案常常提不出问题,学生踊跃展示的激情不够,容易左顾右盼,想说的同学唯唯喏喏,敢说的同学有时表述不着边际,说不到点子上,知道的同学不愿意表现等。

我们在研讨展示交流时基本采取指定小组、中等层次学生回答某一问题,征集不同答案,教师组织、分析、论证,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细致严谨,不能似是而非,课堂语言要准确精炼,具备指示性、启发性、评价性。

特别是评价性的话,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及时肯定,让学生充满自信。

三、训练反馈反思提升课堂训练题目难度要适中,有梯度,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理解,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语文课堂教学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而问题导学法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问题导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进行浅谈。

一、问题导学法的基本概念问题导学法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贴近学生生活、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 提供情境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供情境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情境问题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提出“你在哪里看到过古诗词,古诗词对你有什么样的感触”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情境问题的思考,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魅力。

四、问题导学法的注意事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导学法的注意事项:1. 提问题需贴近学生生活。

老师在提问时应该提出学生熟悉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题需有针对性。

老师在提问时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全面理解知识。

3. 提问题需注重引导。

老师在提问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启发,得出正确的结论。

4. 提问题需适度。

老师在提问时应该适度控制问题的难度,使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困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探析-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探析-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探析人教版新课标一、编写导学案的原则1.编写导学案是要以课时内容为标准,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要使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入到导学案中,可以把教材中的内容巧妙的融入到导学案中,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3.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导学案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导学案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无论是设置问题还是解答问题,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便可以及时的解决学生的疑惑之处,在导学案中要将一些方法暗含其中,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做到授学生以渔。

4.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导学案必须要注意因材施教。

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深入,使无论什么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得到进步。

二、导学案教学的要求导学案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每一个环节都要其不同的要求,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师的要求(1)备课环节,导学案的备课不等同于平常意义上所说的备课,它要求教师提前备课,提前备课又和传统备课有着区别之处,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掌握自己学生的能力和层次,做好因材施教;在备课环节又要做到集体研讨,这是与传统上最大的不同之处,传统上的备课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而导学案的备课,要求教师全体共同商讨,集齐众智;导学案在课后也要进行备课,也就是课后反思,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反思,在科研讨论时,教师们可以相互的进行交流,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案例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促进共同进步。

(3)课后环节,课后作业是教师通常使用的手段,我认为在导学案的使用后,课外作业时不需要布置的,但是必须要认真的引导学生使用导学案,而且为了督促学生,必须要对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批改,一方面是为了督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教师备课。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巧用“导学”功能,教学生学会质疑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巧用“导学”功能,教学生学会质疑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巧用“导学”功能,教学生学会质疑人教版新课标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教会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能质疑课本知识。

”三年级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呢?我觉得可以充分利用的一个个“导学”问题,通过迁移发挥其“导问”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突出的“导学特色”是人教社实验版新教材的一大亮点。

而“熟视无睹”是人的通病,更何况是小学生。

因此这些“导学”泡泡不仅要引起教师的关注,更应该引起每个学生的关注,不能让学生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一些“装饰”,甚至“熟视无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重要作用,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质疑。

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三年级上册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学会在课文恰当的地方加上一个个“导学”大泡泡,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的关键处提出思考的问题。

如《槐乡的孩子》一课,引导学生在“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旁加一个泡泡写上“为什么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呢?我要往下读读看。

”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把语言文字迅速地转换成形象如《我不能失信》一课,引导学生在题目边加一个泡泡写上“这是谁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我要往下读读看。

”这其实是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

二、引导学生加上感悟性、点评性的评价话语,并提出思考的问题,。

如《找骆驼》一课,引导学生在“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旁加一个泡泡发出“老人真会观察啊!你能说一说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吗?”这一感叹和提问,其实是引导学生留心老人说的话,揣摩学习他观察事物的方法。

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引导学生在“你看,张择端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旁加一个泡泡发出“真没想到,中国古代的画家这么了不起!你能说一说画面上的内容吗?”这一感叹和提问,其实是引导学生留心课文的内容,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1. 引言1.1 导言问题导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能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问题导学法的定义、特点、应用实例,以及其优势和局限性。

我们将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方向,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演示文稿结束】2. 正文2.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1. 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单一,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缺乏足够的启发和引导,导致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解和讲义为主,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3.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课堂内容和方法的单一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很难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容易出现学习疲倦和厌学情绪。

4. 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较低。

目前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较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均有待提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着内容单一、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语文素养普遍较低等问题,需要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2 问题导学法的定义问题导学法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问题导学法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置充满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在问题导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引导者和指导者,通过适时的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分析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分析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分析人教版新课标思考是促进学生思维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的重要前提就是提问。

教师提问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会促进学生专注思考,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量。

课堂的提问并不是随意的,只有仔细斟酌之后,才能提高提问的科学性。

引导小学生融入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突显的重要方法。

在当前教学中,不当的课堂提问行为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笔者选择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一、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启发式的提问,是新课改后应用最为普遍的提问方式,但其提问的行为并不完全正确。

问题设置的不合理,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缺少个人发展的空间,师生之间的提问互动性不足,都影响了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

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1.问题设置不合理,缺少扩展空间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提问为起点的。

新课改指出,教师提问越科学,学生的发展空间就越大。

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与小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有所差距。

有些问题过偏,有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又太复杂,不能够全面回答。

虽然教师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充实,但学生在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之后,学习积极性会下降,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因此,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回答问题获得能力上的提升,才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

2.课堂提问的方式过于死板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一些教师的提问方式过于死板,灵活性不高。

这部分教师往往会利用教案中的固定模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而不会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灵活地更改,大大影响了课堂提问的创新性。

还有一些教师总是跟随别人的教学脚步,提出一些老、旧的问题,这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扩展。

例如,“作者的思维情感以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没有任何新意的,很难调动小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学案教学”的探索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学案教学”的探索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学案教学”的探索人教版新课标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什么”和“怎么学”是掌握在教师手中的,学生只是盲目地跟着教师学。

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

从而导致学生始终不会学习。

此外。

传统教学只让学生跟学,不让学生自学,学生对思维的内容和思维的结果全凭耳听脑记,往往会因时间的关系而淡忘。

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个体是在真思维还是在假思维。

是有效思维还是无效思维。

小学语文“学案教学”的探索是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而进行的一项语文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一、学案概念界说1.学案的定义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

它是以促进学生主动意义建构为目的。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所设计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程序的总和。

它作为学生学习的操作材料和思维向导,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什么”和“怎么学”,形成良好、稳定的元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案与练习的异同学案不等同于练习。

学案讲究的是系统的学习方法,包括题、篇、段、句、词、字的学法系列,以及读写结合系列。

而练习是为了巩固。

它不强调学法,不具备前后的联系。

例如词语解释,学案要求写出词语的意思。

但更注重解释词语的方法,而练习就只要求学生写出词语的意思。

3.学案与教案的关系教案是在学案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教师用以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设计和使用学案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案。

它是学案教学的支持系统,是学案教学获得最佳效果的保障。

二、“学案教学”的实施学案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过程。

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自学能力培养是主攻方向。

1.“学案教学”的基本流程设计数学——依案自学——互学助学——训练检测在教学实践中,按照基本流程,根据课型、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起点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变式:“自学——互学——助学——检测——自学——互学——助学——检测”式“自学——互学——助学——自学——互学——助学——检测”式“自学——互学——助学——检测”式“助学——互学——自学——检测”式学案教学以“自学、互学”为主要环节,每课时“自学、互学”的次数根据学生起点及教学内容多少而定。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探讨人教版新课标一、正确认识学法指导的意义语文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论的重要思想,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注重学法指导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法指导已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着。

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法指导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中一直未能突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藩篱,这显然与课程改革提倡的的精神理念相违背。

教学中,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使学生“会学”。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吕淑湘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

”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努力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

诚然,作为教师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准确把握学法指导的常用方法(一)讲授法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练习并反复实践,直至熟练。

如理解词义句义法、概括中心法,修改文章法等。

(二)总结法所谓总结法就是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给以示范演示,使学生明确采用的哪种新的学法,并密切关注学习过程,学后引导学生发现领悟、总结归纳。

(三)示范法利用典型范例指导,学生依照方法步骤尝试学习,达到掌握的目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问题导学法的理论基础、教学策略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问题导学法的理论基础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启发式教学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应该是主动的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问题导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问题导学法的教学策略1. 提出引导性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提问,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问题要设计得具有启发性和争议性,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组织小组讨论。

在问题导学法中,小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问题导学法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能动性。

4. 开展课堂互动。

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互动,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促进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促进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三、问题导学法的实施效果1.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导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和挑战性。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导学案的教学的问题和策略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导学案的教学的问题和策略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导学案的教学的问题和策略探讨人教版新课标当前,在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

笔者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积极投身于小学语文教研教改的探索——“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教材为依托,创造性地设计学习过程。

导学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教师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

笔者希望,这种教学模式能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并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认可推广。

语文教师要用自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演绎出更多新课改的精彩。

一、导学案的提出2000多年前,我国第一篇教育专著《学记》中阐述教、学是一种活动的两个方面,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关于学习的论述。

就代表人物而言,诸如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论述;南宋朱熹提出了“穷理致知”“躬行实践”等论断;清代戴震提出了“感官受之、心知理义”;乃至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等教学思想,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为导学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如今,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能力提高了……尤其近几年的小学二年级(二年级以上的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上的课堂试验,让笔者切实体会到:“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教学形势。

二、导学案的特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善学习方式为特征,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是一个关键问题。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问题导学法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和实际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问题导学法的理论基础问题导学法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通过主动的认知过程来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问题导学法正是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问题导学法正是倡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体系和深化理解。

二、问题导学法的教学设计1. 设计引人思考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古诗中常常用花鸟昆虫来比喻人的内心世界?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古诗的探索和理解。

2. 组织合作学习问题导学法也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来引导学生。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的任务,让学生合作探讨一个问题并进行集体分享,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共同探索。

3. 引导自主思考在问题导学法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知识基础。

三、问题导学法的实际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法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课前导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完善。

在课后作业中,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在课外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问题导学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

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缺乏针对性。

问题导学法的核心是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因此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只是简单地对课文内容进行问答,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

这样的问题往往使学生感到困惑,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缺乏综合运用能力。

问题导学法要求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综合运用,但是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解答问题,缺乏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可能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有关,也可能与学生对课文知识掌握不牢固有关。

在问题导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部分教师在问题导学中没有及时进行问题的解答和总结。

问题导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但教师也要在适当的时机对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

问题解答和总结既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验证和修正,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呈现,没有及时进行问题的解答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也容易陷入教师主导的陷阱。

问题导学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但教师也往往扮演着问题的提出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导致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充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问题导学法的原则,适度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更加注重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探“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人教版新课标问题导学教学法,可以理解为一堂课的教学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学习单元(包括一个学习环节)的教学方式。

因此,在实施中,应根据学习内容、教学要求来设计问题导学法。

根据问题导学法的原理和新课程实施要求,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

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教学法以学生在教师的导学下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为宗旨。

它不惟形而惟实,不惟新而惟效,求常态而不求包装,把课堂的聚焦由“老师教得怎么样”转向“学生学得怎么样”,明确了衡量有效课堂的三条标准:即以学生“愿学不愿学”、“会学不会学”、学会没学会”为标准。

“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一、问题情境导入。

一个好的导课设计,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通常可采用复习旧知、迁移类推、谜语、儿歌、讲故事的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目标认定。

师生共同围绕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预习中的困惑制定几个问题,明确本课学习的内容。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手段。

但目前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问点随意,缺乏目的;有的问题肤浅,缺乏思维力度;有的问法呆板,缺乏技巧;有的不考虑时机,机械发问;有的习惯于包办代替,不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探寻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我认为,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选择问点,明确提问的目的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

同一篇课文,可以设问的时间、方法很多,但不能随意设问,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问点。

问点的选择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1.问点要着眼于突出教材重点。

在教材重点处设置问题,要求老师不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而且要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设问。

现以《九色鹿》(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1课)的三种提问设计为例:第一种:(1)调达为什么会背信弃义?(2)调达受到国王的惩罚后心里会想些什么?第二种:(1)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从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2)九色鹿为什么要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第三种:(1)从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以及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2)从调达前后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中可以看出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3)你想对故事中的王妃和国王分别说些什么?《九色鹿》一文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颂扬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和机智沉着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谴责调达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恶劣行为。

从以上三种问题设计来看,第一、二种问题设计就问点的整体属性而言,都存在偏颇和缺陷,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课文的重点。

第一种问题设计,一是把着力点放在调达上,显然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课文的重点;二是意在揭示调达泄愤心理,似乎要把调达背信弃义的责任推给王妃和国王。

第二种问题设计,只是一味赞扬九色鹿高尚的品质,同样没有全面把握课文的重点。

相比之下,第三种问题设计,既准确全面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又兼顾课文的次重点(对王妃和国王的评价),显然比第一、二种问题设计更加合理。

2.问点要立足突破难点。

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两句话:(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2)“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其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这样设问:“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悟”了吗?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给墙壁碰扁了吗?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碰壁”分别蕴含着什么意思?以上提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深入思考,从而懂得“四周黑洞洞”是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失去人身自由。

“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问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一定的思维价值,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凡卡》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显然这样的问题具有思维的价值,它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4.问点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提出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穷人》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做题目。

”“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题叫《穷人》。

”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

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

”“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中间。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5.问点要灵活应变。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穷人》第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从桑娜家的“温暖而舒适”理解桑娜的勤劳能干,问学生:“桑娜家‘温暖而舒适’说明什么呢?”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说明桑娜家富有。

显然,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思维目标,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了及时的调控:“桑娜家真的富有吗?看看她家到底怎么‘温暖而舒适’?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把学生理解的焦点引到了对“温暖而舒适”的正确理解和原因的探究上,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高提问的艺术性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

因此,有效的提问需要问题设计者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

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从而为学生喜闻乐答。

要达到这些要求,使所设计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

1.变直为曲。

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

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

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

两位老师在教学《将相和》“完璧归赵”这部分内容时,对相同的问点,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问法:第一位老师:蔺相如是采用什么办法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二位老师: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第一位老师采用的是直问,问题明确,答案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到。

第二位老师采用的是曲问,不但答案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而且问题中包孕着多种诱答的因素。

它需要学生围绕是真撞还是假撞进行多向思考。

这样的曲问,不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

又如,在教《清平乐·村居》时,“最喜小儿无赖”,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2.化顺为逆。

顺,就是顺问。

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

顺问最大的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

逆,就是逆问。

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

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顺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而是逆问:“假如诸葛亮借箭不成功,有可能产生几种情况?现在借箭成功,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加深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通过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出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变散为聚。

有些教师误认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得越多,启发性就越大。

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问”的倾向,看似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入手,提问要变散为聚,化零为整,增强提问的整体性。

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想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

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至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这种“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

有一位老师在教《梅花魂》(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课)时,抓住点睛之“魂”,精心设计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魂?②梅花有魂吗?③课文中的“梅花魂”究竟是指什么?④你从“梅花魂”中领悟到了什么?这四个问题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问题链”,学生在这四个问题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领悟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找出的疑难问题或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答、交流、展示,学生不再是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探究,爱动脑,会动脑。

课堂讨论能体现“以学为主”,其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能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这种形式以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但在当前的课堂讨论中存在不少的误区。

误区之一:课堂讨论成了求热闹的摆设。

在平时的听课评课活动中,部分课堂讨论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问题的深度不够,讨论价值不大的问题,为讨论而讨论。

例如第十二册《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与个别学生示范讨论后,随即要求学生二人一小桌讨论,于是学生甲问:“詹天佑你听说过吗?”学生乙回答:“没有”,原来这样简单的问题,看似热闹,实际意义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