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改革探究
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摘要: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经济学说史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也应着眼于从传统的“单一考试形式”向现代的“综合性多元化考核和评价体系”转变。
当前国内高校经济学说史课程考核中存在以下问题:考试目标不够明确,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考试内容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考试题型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加强试题库建设,改革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平时开卷考试、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读书笔记、口试、案例分析等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的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对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关键词:经济学说史考核方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42-02一、经济学说史课程改革考试方式的重要性1.经济学说史课程的性质及意义。
经济学说史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它是关于经济学理论、方法产生和演进历史的一门学科,展示了西方经济学几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历史上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以及这些经济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经济思想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通过经济学说史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把握经济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通过对经济思想历史演进的了解,学生可以认识经济思想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识经济理论是如何通过继承、批判与发展而构建了现代经济理论的大厦,从而可以加深对现代经济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经济学修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洞察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的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我们的头脑很容易从科学史的研究中得到新的灵感。
……一个人如果从他自己时代的著作站后一步,看一看过去思想的层峦叠嶂而不感受到他自己视野的扩大,那么这个人的头脑肯定是十分迟钝的。
高等学校的考试现状及改革创新
高等学校的考试现状及改革创新□尚微微【摘要】考试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考试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不再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推进高校考试改革能够发挥考试效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风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考试改革;考试模式;考试制度【作者简介】尚微微(1982.2 ),女,吉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考试是高等学校检验教学效果和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方式,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传统的考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明确考试的效用和存在的问题,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加强考试管理是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推进高校考试改革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风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
一、高等学校考试的作用高等学校的考试主要具有评价、调控、促进、形成等四个作用。
高校要通过考试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出客观的反馈和评价。
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掌握学习方法。
经过调控教与学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也激励和促进教师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最后形成良好的教风、考风和教学效果。
二、高等学校考试改革的重要性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趋于大众化教育和终身教育。
从教学改革的趋势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点。
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学,检测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一成不变的考试模式,不能满足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所以考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等学校考试存在的问题高校的考试既要能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又要能客观反映整个教学活动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予以解决。
新时代测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新时代测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发布时间:2022-04-29T05:23:46.111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1月第1期作者:曾业勇[导读] 近年来,我国的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工程的测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测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曾业勇身份证号码:45080219871105****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工程的测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测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培养满足新时代创新型高级测绘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现实意义,其次探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理念和目标,以供参考。
关键词:测绘工程;培养方案;虚拟仿真;创新人才引言近几十年来,计算机、卫星导航定位、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测绘学科带来诸多变革,推动了我国测绘从传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再到信息化测绘的重大跨越。
同时,国家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新经济、新产业和新业态,测绘学科的任务不再局限于早期的测量和制图,而是发展为服务于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保护、互联网产业、智慧城市、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在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测绘高等教育世界闻名,目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巨大、具有特色的测绘高等教育体系。
然而,我国虽是测绘教育大国,却并非测绘科技强国。
面向时代发展新阶段,依托新工科建设,推动测绘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正是我国测绘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1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现实意义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在2006年文益民、周劲松、彭跃湘合著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中被提出,其中指出了什么是创新型人才,以及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具有革命性指导意义。
另外还指出:“在当前国家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有必要将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主题。
”强调了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就是“应用型+创新型+技艺型”人才的综合体,三者互为影响,缺一不可,这使得这类人才不仅仅是熟练的高级技术工人,更应该具有创造性技能。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考试改革
人才. 培养具 有 创 新 意 识 和 创 新 能力 的人 才 , 了 除 要转变传 统观 念 , 立 新 的人 才 观 以外 , 建 还要 把 具 备创新意识 、 创新 精神 和创 新 能 力作 为 对人 才 基本
基于创 新型人才培养 的高校考试 改革
尹 洪妍
( 华东交通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 , 江西 南 昌 30 1) 30 3
摘要 : 考试作为衡 量教 学水平和评价人才的重要手段 , 如何 客观科 学定位 其导 向作 用, 对于 当前培养创新人 才的教育 目 和 标
更加科学地组织教 学具有重要 的意义 . 针对 当前我 国考试制度的现状 中存在的一 些问题与不足 , 眼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 意 着
素质的 内在要求 . 考试 是 高 校 教 学过 程 中 检测 考 核
多数诺 贝尔 奖 获 得 者 还 是经 历 过 高等 教 育 . 此 , 因 倡导 创新 精神 与推行 教 育考 试并 不对 立 , 重要 的是
揭示 两者 之 间的 内在联 系 , 良性互 动 的方 式 、 法 , 方
“ 创新” 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密不可分 , 教 育是知识创新 、 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 也是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 无论在培养 高素 质 的劳动者 和 专业人 才 方 面 , 还是 在提 高创 新 能 力
和提供 知 识 、 术 创 新 成 果方 面 , 育 都 具 有 独 特 技 教 的重要 意 义 . 试 作 为 教 育评 价 的手段 , 教 育 过 考 是
维普资讯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中教育改革探索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中教育改革探索作者:付天祎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9期【摘要】近几年来,高中教育体制改革不断进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为此文章也围绕高中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希望可以改善高中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一、前言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模和具体培养方式组成的综合系统,通过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可以构建出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中应该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
二、通过志向、兴趣和潜能引领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同优秀的学生在不同领域内的潜能是有所不同的,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和发现学生在哪些领域具有更强的潜能,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激发其潜能。
要不断地将兴趣、潜能和志向相互结合起来,加强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在早期的培养要注重其个性化,要不断地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志向和潜能作为引领学生发展的立足点,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培养。
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突破传统教育的框架,力争为优秀的创新人才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要不断的将学生的志向、信念、理想和责任等相互联系起来,不断的激发出创新动力和潜能[1]。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要不断地在相关的领域内,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
通过在自身感兴趣的领域内,进行学习,能够不断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地帮助学生养成具有钻研、坚忍的性格特征,对于其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不断地在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推进相应的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要想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某一个感兴趣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要对自身感兴趣领域的学习具有钻研、痴迷和坚忍的性格。
针对那些有着很大潜质的优秀学生而言,他们对待自身感兴趣的领域,往往会在不同方面表现出痴迷的态度和钻研的精神。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摘要:高校是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建立科学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国家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高校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不断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校教育;管理研究引言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的问题正受到热议。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治理是为实现高校办学目标而设置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它通过制定规则,厘清高校各方面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来实现管理的目的,但对于高等教育管理者而言,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创新之处在于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管理系统之中,打破高校管理从上到下的行政化管理主导,丰富高校管理手段,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从而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一、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管理概述(一)创新人才内涵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人才则是劳动者中最积极进取的成员,对促进先进文化进一步发挥作用,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创新型人才数量和质量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对于创新人才的定义,目前形成的普遍共识是不在于从事的职业、学历与社会地位高低,只在于能否在其岗位工作中将创新视为己任,通过积极学习和研究在该领域取得创新成果。
由此可见,创新人才是具有创造性、开拓性和探索性的综合人才。
具体来说需要具备以下特质:首先,学识广博,对知识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兴趣。
只有自身知识基础深厚,才能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形成新观念和新判断。
其次,创新意识强烈,具备持续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深入研究,明确创新目标,逐步构思新计划和新方案,实现创新成果。
再次,创新能力较强,且能够不断开拓新领域。
只有人才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出新理论、新方法等。
最后,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意志,只有不怕困难和挫折,面对困境时不断探索创新,面对挑战勇于突破,才能获得创新成果。
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自身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必然结果。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点是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专业资源,强化学科平台,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专业、能力和社会需求三者的紧密结合。
这一改革模式理念先进,思路清晰;举措得力,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具有推广价值,可为同等类型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造就大批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所地方院校的历史学传统专业,如何培养出基础厚实、能力强大、素质优良、创新力强的史学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1]。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自1984年创设以来,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培养出千余名优秀教师,是本校历史较长、实力较雄厚的师范专业之一。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高考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学历史师资的饱和,导致师范生招生日益萎缩,就业问题也日显突出,传统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
2022年以来,我们对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摸底调研和深入分析,并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逐步开创出一种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认为,只有践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发挥历史学科智力密集的作用,才能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史学人才,从而在服务地方历史文化建设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兹以淮阴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做法为例,从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特色、实施情况及成效等方面予以总结提炼,冀以对同等类型兄弟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所裨益。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以浙江农林大学新动科人才培养为例
——Taking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New Animal Sciences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as an Example
WEI Xiaoshi1, YU Jiafei1, 2, MAO Huiling1, CUI Yanjun1, SUN Weisheng2, ZHOU Hua1, WANG Chong1, 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深耕绿水青山,扎实推进新农科建设,浙江
人成才;从提供各种条件方面托举学生综合成才。
农林大学结合专业发展概况,提出了新农科建设五
在过程中,尊重学生、量体裁衣,激励创新、团队
个“新”
:秉持新理念(以本为本、持续发展),笃定
合作、循循善诱。导师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导学关
新目标(生态引领、特色发展),构建新体系(复合
(1. College of Jixian, College of A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Animal Medicine,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Green Ecological and Healthy Breeding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如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
专业基础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精心设计,并
高等院校战略发展目标。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新动
且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整,与学生共同参与 [ 2 ]。
面向新工科创新型智能体育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工程学院为例
[收稿时间]2023-05-20[基金项目]北京体育大学教改项目(BSUJG2022KCJSA09);北京市教改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苏新华(1988—),女,山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稀疏表示与优化、电信号与体育数据分析。
[摘要]新工科人才培养是“科技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发展的关键,基础研究创新则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
其中,大学数学学科建设已经成为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传统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存在“轻宏观理解、轻学科交叉和轻工程应用”的问题。
教学团队通过开展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基于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形成基于“三维”课堂思政的数学思维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清楚“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探索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为实现科技报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0-0053-03October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在如今大数据时代下,创新型智能体育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智慧体育场馆、智能体育健身和“互联网+健身”等科技创新的关键。
教育部高度重视新工科智能体育人才的培养,全国多所院校增设了智能体育工程专业,该专业面向国家需求,旨在培养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体育科技创新人才。
大学数学是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科技强国”中数据数字化和智能化处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智能体育人才成为学校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大学数学基础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是培养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目前,一些大学数学课程仍然存在“重细节逻辑,轻宏观理解”“重自身学科,轻学科交叉”和“重理论学习,轻工程应用”的问题[1-7]。
因此,教学团队探索教学创新改革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课堂内容并学以致用,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
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
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
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
标签: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
2005年7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教授时,钱老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这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1]。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政策和措施。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上述定义出发,笔者认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含以下3层意思:1.建立或构筑这一模式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型人才需求视角下高校考核方式评价与模式创新
创新型人才需求视角下高校考核方式评价与模式创新项目资助: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A201005802 项目名称:“双系统四体系”产教融合现代产业学院的构建与实施摘要:高校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的重要指挥棒,其中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目的的考试可以协助学校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反哺教学。
由此可见,合理恰当的考试具有评定、激励、检测、诊断、反馈的功能,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考核方式;线上线下考试;创新机制体制1.现有高校考核方式的弊端(1)课程体系陈旧,缺乏对学生时代创新的培养及相关兴趣引导,很多课程已经不适应当前教育形势。
学校课程安排因循守旧,难以突破自身局限,部分大学教授的课程脱离社会,很多社会上已不使用甚至是淘汰的技术,大学专业授课依然进行,即表现出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出脱离社会的发展,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全面,对社会发展进度缺乏有效的认知,难以准确预判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及培养计划。
(2)现行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存在较大主观性,无法保证客观公正。
各大高校通过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这种按比例考核的方式小有成效,但由于老师评价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存在对平时表现评判不公平的现象。
(3)目前考核方式单一,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线下采取纸质闭卷、半开卷、开卷3种形式,只注重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程度,难以考察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迫使学生形成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固化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现有高校考核方式弊端的成因多数高校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很少采取答辩或现场实操进行考核,在整个考核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学校愿意采取“一考定成绩”的方式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根本原因在于考试目的与定位错位,学校与教师未能践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
论大学考试改革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大学教育应 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培养 目标 , 大力推动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养成和 发展 。在 当前 的高校教 学中,应 当正确认识考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 中的重要
在的问题 ,以培养创新新型人才为处发现 ,提 出有助 于创新性人 才培养的大学考试改革的建议 。
【 关键词 】 大学考试 考试改革 创新型人才培养
促进作 用
和分析 。利 用现有 的考试制度 ,针对考试 内容和考试方法 ,进
一
、
当前我国高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I 、对考试的 目的还存在着误解
在对学 生进行考核 时,需要进行全程的考核,将期末 的考
试成绩与平时的考核相结合 ,期末 的考试 ,是一个阶段性的开
始 ,主 要考核的是对 学生学知识 的积累和评价 ,以及分析 和解
决问题 的能力 。在 平时的课堂 中,加强对学生的随堂测验,这
种 随堂训练 ,能够给予学 生适 当的压力 ,和学 习的动力,督促 学 生在平 时的学 习中,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实现较好 的
是选择、判断、填 空等客观性测试题型 ,却缺乏使 学生进行 综 合性思考和分析论证 的主观提醒 ,同时 ,这些题型的答 案都 是 唯一的,根本没有学生创新的空间。学生在考 试时,可 以不用
总结 : 考试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想要达 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目标 ,就要根 据当前高校考试 的现状 ,进行相应的转变 ,
行改革 ,引导 学生在学 习基础知识的 同时 ,注重技 能的培养 , 更加重对创新精神 的培养 ,通过宣传和教 育,使每位教育工作 者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充分认识到考试 改革 的重要意义 ,转 变对 考试的认识,把考试作为一本 学科 ,把考试改革作为一项 系统 的工程 ,将创新精神 的培养 融入到考试改革中 ,加强对大
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大学考试改革探析
的 手 段 , 非 目的 , 试 成 绩 也 只 并 考 是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衡 量 了学 生 的知
识和能力水 平 。而如今考 试成绩
成 为 了 评 奖评 优 的 重 要 参 考 标
准 ,荣 誉 和 丰 厚 奖 品 造 就 了 考 试 的 功 利 性 , 同学 们 经 常 为 了 追 求 考试成绩 , 针对性 的看书复 习 , 只
试结果 反馈落后 等问题 ,已经严
重 地 阻 碍 了创 新 人 才 的 培 养 。 本 文 将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进 行探 讨 。
1 立科 学 的考 试 观 . 树
社 会 背景 下所 能 做 出的 贡献 , 只 有 在更接 近个体 的 “ 际工作情 实
况 ” 件 下 进 行 的 评 估 , 有 可 能 条 才 对 他 们 的最 终 表 现 做 出 较 好 的 预 测 。 这 就 要 求 教 师 应 该 有 识 别 学 生 的 强项 和弱 项 领域 的 能力 , 并 提 出 相 关 的 建 议 ,指 出哪 些 习 惯
智 能考察 , 对学 生的个体 差异 、 发
展 阶 段 和 知识 形 式 应 保 持 高 度 的
敏感度 。同时 , 高校应 当辅助教师 来转 变考试观 ,组织 教师进 行相 关培训 并提供有 利于过 程性评 价
的条 件 。
性, 自觉训 练创 新思维 , 养创新 培
能力 。 2 .灵 活变 通 地 运 用 各 种 考 试
评价 。
要 进 行 考 试 改革 , 新 考 试 观 更 念 是 前 提 , 科 学 的 考 试 观 是 从
“ ” 发 的 , 重 强 调 的 是 人 的 人 出 着
是 有创造性 的 ,以及 未来评 估可 以预期 的是什 么 。不 仅通过 常规
新时代测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新时代测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工程的测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测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培养满足新时代创新型高级测绘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现实意义,其次探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理念和目标,以供参考。
关键词:测绘工程;培养方案;虚拟仿真;创新人才引言近几十年来,计算机、卫星导航定位、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测绘学科带来诸多变革,推动了我国测绘从传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再到信息化测绘的重大跨越。
同时,国家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新经济、新产业和新业态,测绘学科的任务不再局限于早期的测量和制图,而是发展为服务于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保护、互联网产业、智慧城市、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在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测绘高等教育世界闻名,目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巨大、具有特色的测绘高等教育体系。
然而,我国虽是测绘教育大国,却并非测绘科技强国。
面向时代发展新阶段,依托新工科建设,推动测绘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正是我国测绘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1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现实意义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在2006年文益民、周劲松、彭跃湘合著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中被提出,其中指出了什么是创新型人才,以及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具有革命性指导意义。
另外还指出:“在当前国家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有必要将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主题。
”强调了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就是“应用型+创新型+技艺型”人才的综合体,三者互为影响,缺一不可,这使得这类人才不仅仅是熟练的高级技术工人,更应该具有创造性技能。
高技能人才发源于技工教育界,早在1995年就被提出,指掌握熟练的技能、熟练的技艺、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服务在生产领域岗位一线,并在实践工作中能够解决实际操作技术问题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
作者简介 :刈建国 (95一) 15 ,男,湖 南茶 陵人 ,湖南工 程学 院人文杜 科系 副教 授 ,主 要研究 领域 :心理 学 与高等教 育 学。湘潭
4l 1 l 01
维普资讯
18 0
创 新型人 才培养与 高校 考试 改革 并且考 试时 间都集 中在 期末 。这 样 的考试方 法 ,尽
培养 上 的失 误 。
其 实 ,考试 仅 仅 是一 种 检 测 的方 式 、手 段 ,它
收 稿 日期 :20 05一l —2 1 8
能的开发 , 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高 , 在通过考试进 行人 才选 拔 的 过程 中 ,也 注 重 了这些 因 素 的检 测 , 结果 使我 们培 养 、选拔 出来 的人才 在 品位 与档 次上 都得 到 升 华 。现 在 ,我 国强 调 “ 新 教 育 ” 创 ,要 求 加强 创新 意识 、创 新能力 、创新 素质 以及 创新 个性 的培 养 、训 练 。如 果我 们 改革 考试 方 法 , 人才 选 在
能够产 生 的功 能 、作用 与影 响 是 双 重 的 、多 样 的 。 既可 以是正 面 的 、积极 的 ,也可 以是 负面 的 、消极 的 ,关键 是看操 作 者怎 样操 作 、运 用 、评价 。只有
不断地 探索 、研究 ,不断地 总结 经验 、教 训 ,才能 科学 认 识 它 的功 能 与作 用 ,才 能 正 确 地 把 握 、控 制 ,使 它 的正 面 、积极 的功 能与 作用 得到最 有 效的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一项迫切需要推进的工作。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探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革方案。
1.时代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才需求愈发迫切。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们对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应用型人才则更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紧迫。
2.促进学生发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发展需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被 passively taught,而是能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提高就业竞争力应用型人才更受社会所青睐,因为他们具备了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更多的优势。
4.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种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强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课、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实际操作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高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实际工作,了解行业需求。
2. 课程设置优化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高校可以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增加更多的实践性课程,如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使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3. 师资队伍建设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
培养一批具备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们进行实践操作,推动高校教育与实际需求的对接。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
化考 试 中应 用广 泛 。但 是 , 它难 以 测量 学 生 的分 析
综合 、 组织 连贯 等 高级 心理 能力 J 。由于答 案 固
定、 唯一 , 以不 能激 发学 生 的创新 能 力 。 所
14 信 息反 馈滞 后 临 床 血 液 学课 程 一 般都 安 排 .
15 考试 功利 性过 强 , . 舞弊 现象 严重
现行 的一 些
评价 制度 , 生 的评 优 、 学 评先 、 奖学金 、 研 深造 等都 保
与考 试成 绩 直接 挂 钩 。作 为一 门专 业 课 , 与学 生 还 的 就业挂 钩 , 这 种 功 利 背 景 下 , 生 片 面 追 求 高 在 学 分, 而现 行 的死记 硬 背式 的考 试 , 得平 时不用 心 学 使
生对于教科书或教师上课所讲授 内容的掌握程度 , 换 句话 说就 是一 种 背 多 分 式 的 考 试 , 抑 了学 生 的 压
学 习积 极性 , 利 于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培养 。在 积 极 开 不
展 考试 改革 、 进 素 质 教 育 、 高 教 学 质 量 、 养 创 推 提 培 新 人才 已成为 新一 轮 高校 改革 的重 要 内容 之一 的大 环 境下 ¨ , ]如何 深 化 临 床 血 液 学 检 验 课 程 改 革 , 就 成 为一 个 亟须 解 决 的问题 。本 文 拟对 这一 问题 进行
摘要 : 临床血液 学检验 是 医学检验 专业 的一门主干课程 , 行的 背 多分 式的考 试压抑 了学生的 学 习积极 性 , 现 不利 于创新 型 人 才的培 养。从 采用全程式考试 , 学选择 考试题 型 、 活掌握评 分标 准 , 科 灵 实验考试 内容 结合 临床应 用 实际 , 实行考教 分 离, 采 用试题 库组题等方 面对 临床 血液学检验课程考试 改革进行 了探 讨 。 关键词 : 临床血 液学检验 ; 考 试改革 ; 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下的高校考试改革探析
创新教育下的高校考试改革探析摘要:高校考试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教学改革的切入口,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传统的高校考试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只有通过考试改革,从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管理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着手,才能彻底解决实施创新教育的瓶颈问题,同时要防止认识上出现的误区,以免影响考试改革的整体推进。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考试改革一、创新教育背景下,实行考试改革的必要性1.考试改革是建立创新教育质量评价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让大脑记住多少知识。
记住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一种失败的教育。
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应试教育考试目的是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考试存在目的错位现象,不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可以肯定的是,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效率高,公平公正,可以在大范围内进行的有效手段。
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许多高校的考试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考试内容上,命题不够合理、考试客观题比重过大;在考试方式上,仍停留在纸笔考试上,形式过于单一;在考试评价上,主要还是手工操作,自由裁量,方法陈旧,技术落后,经验型甚至是粗放型的管理居多。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考试内容与形式的科学化,无法保证创新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对于有的教师而言,考试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就应以考试的形式给出结论,考试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学了某门课程下一个结论而已;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就是为了得到分数、取得学分,获得毕业文凭。
结果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谈到考试就心惊肉跳。
教师则是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即认为课程结束、教学任务已完成,考试总结和分析流于形式。
考试成为压在学生身上的沉重包袱,学生成为考试的奴隶,学习主动性差,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策略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2), 312-317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ces https:///10.12677/ces.2021.92049
Open Access
1. 引言
目前,创新人才是社会的迫切需求,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众所周知,创新人才 的培养始于知识理论,重在应用探索,贵在研究创新。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所以创新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课程学习评价是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 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改革现行大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势在必行。为此,很多专家学者在许多方面对课程 学习评价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9]。例如:贾莉莉([1])结合我国高校本科教 学质量评价现状,以美国高校学生学习结果评价的相关经验为借鉴,从内容、方式、过程等方面对“学 生学习结果评价”进行了探究。张德喜,罗俊丽([2])针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求,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 和人格养成为目标,从学习态度、实践应用、协作交流三方面,构建了多主体、多形式的学习评价体系。 徐伟民,黄俊华([3])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多元化 课程学习评价标准。张彦琳([4])将多种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相结合,将线上线下评价相结合,对混 合教学模式下的多元学习评价进行了改革。林怡([5])针对现在高校课程学习评价存在的不足,围绕评什 么、怎么评,给出了课程学习评价的原则,并就评价的内容、方法、指标体系等进行了探索。王丽娜等 ([6])从学习评价观念、学习评价体系、学习评价手段以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等方面,探讨了国家开 放大学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 所创 造 的高 素 质 人 才口 ] 。具 体 而 言 , 创 新 型人 才 既要具 备扎 实 的理论 基础 , 又要 有创 新 意识 、 创新 能 力 和创 新人 格 的 良好 素质 , 能 够在 实 践 中运 用 所学 知 识创 造性 地解 决 问题 。因此 , 作 为高 校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 考 试 改 革 , 其 改 革 成 效 直 接 影 响着创 新 型人才 培养 的质 量 。
协调教务部 门、 学 院、 学科 以及教师个人 等多方力量共 同完成 的系统工程 。考试 对学生而言 , 是一次历 练 , 规 范考试管理的全过程 , 本着“ 育人” 的态 度做细 、 做实考 试管 理 的每 一环节 , 让学 生在每一 次考试 中都 能够有 所成长 , 在思想道德 、 心理素质上能够得到锤炼 。 二、 基 于创新型人 才培养的高校 考试 改革方 向
的实 践 考 核 中 , 着 力 提 高学 生 的 创新 能 力 和 实践 能 力, 追 求多 角 度 、 多 途径 、 多 方 面地 培 养 学 生 主动 思
力 的培养 起着 甚 为关 键 的影 响 , 因 而高 校 推 进 考试
改革 的核 心 在 于 优 化 考 试 内容 。高 校 应 从 专 业 特
点、 学生 年级 、 课 程类 型 等 实 际 出发 , 调 整 考 试 内容
结构 , 适 当增 加 主观题 的 比重 , 减 少可 以从教 材 中直 接 找到答 案 的“ 死 板 题” , 增 加 一 些类 似 材 料 分 析 的 知识 应 用题 , 着重 考 察 学生 运 用 所 学知 识 对 问题进 行分 析 和解决 的 能力 。
摘
要: 探 索创 新 型人 才 培 养 理 念 引 导 下 的 高校 考 试 改 革 的 主 要 方 向 , 建 立 一 套 适 应 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的 高校 考 试
模 式 与 保 障体 系 , 对 于 培 养 大 学生 的 创 新 意 识 、 创 新能力、 创 新 人 格 具 有 着特 殊 的 意 义 。基 于创 新 型 人 才培 养 的 高
考核方式 ; 健全考试改革的制度 、 组 织和 保 障机 制 , 建 立起 与 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相 适 应 的 考 试 制 度 , 使 高 校 考 试 真 正
发挥 出导向、 检测和反馈的功能 。
关 键 词 :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 高校 考 试 ; 改 革 建 议
一
、
推 进 高 校 考 试 改 革 对 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的
( 三) 加 强考试 管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 的需要
当前 , 高 校 的考试 管 理 , 往 往 比较 重视 考 试 的过
程管 理 , 如抓考风考 纪 、 考务安排 等 , 对考试 的前 期思
考 和 后 期评 估 较 为 忽略 , 并没 有 深 刻认 识 考试 的意 义 。考试管理 , 并 不完 全 就是 考 务管 理 , 而是 一个 涉 及试 卷命题 、 试 卷 审核 、 考 试 组织 、 考试 监管 、 试 卷评
应 的实 践活 动 , 能够有 所发 现 、 有所发明、 有所 突破 、
定 的联 系 , 因为 当前 高 校 考 试 的 内容 涵 盖 面相 对
较窄 , 且 局 限于教 材 内容 , 答 案标 准 化 , 不 利 于 学生 发散 性思 维 、 创 造性 思维 的培 养 , 使 学生 对于 教师拓 展性 的 内容不 感兴 趣 。考试对 学 生来说 具有 强烈 的 导 向功 能 , 为 学生 的学 习指 引着方 向, 对 学生 创新 能
第 3 1卷
第 5期
中
国
林
业
教
育
2 01 3年 9月
For e s t r y Edu c a t i on i n Chi na
基 于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的 高校 考试 改革 探 究
秦 炜琳 周 晓 光
3 1 1 3 0 0 ) ( 浙 江 农 林 大 学 教 务 处 ,浙 江 临 安
学 生创新意 识 的培 养 。因此 , 高校 推 进考 试 改革 , 首
要在 于探索多样 化的考试形 式 , 将理 论考试 与实 践考 核有 机结合 , 突 出实 践考 核 , 在调 查 报告 、 研 究论 文 、 产 品设计 、 小组研 讨 、 成果汇 报 、 教学 互动 等多种 形式
阅、 试需综合
的功 利色 彩较 为浓 厚 , 往 往考 什么 就学什 么 , 甚 至 要
意 义
求任 课教 师划 重点 , 靠死 记硬 背 的方式蒙 混过 关 , 不
求理 解 与消化 。这 种现 象与 高校 自身 的考试 内容有
一
创 新 型人才 是指 能够 打破 常规 , 在原 有知 识 、 技 术、 技 巧等基 础 上 , 经 过分 析 、 归纳 等 思 维 活 动 和相
( 一) 改革考试 形式是培养 大学生创 新意识 的需要
高 校的课程 , 尤其 是基础课程 和人文社 科类 专业 的课 程 , 其考试 形式 相 对 比较单 一 化 , 如 闭卷 多开 卷 少、 客观题多 主观题少 、 笔试 多 口试 少 、 期末 终结 性考 核 多平时过程 性 考核 少 、 统 一 考试 多 分类 考 试少 、 标 准化 考试多综 合性考试少 等 , 这些考 试类 型相对 单一 呆板 , 并不能有 效 激发 学生 的主动 性 和创 造 性 , 反 而 使 学生逐渐形 成“ 标准答案 ” 式 的固化思 维 , 不利 于大
校 考 试 改革 , 应 努 力 实现 由一 元 评 价 转 向发 展 性 评 价 、 由理论 考核 转向 实践运 用考核 、 由 目标 管 理 转 向 全 程 性 监
管 。改 革 的 具 体 措 施 是 : 实施 以生 为 本 的 全 面发 展 性 评 价 ; 完善 基 于 学 分 制 的“ 全 面培养” 与“ 个性发展” 相 结合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