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年学年会教案展示生物必修二3.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设计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的教学设计
学科:生物姓名:阮金珠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4节的内容。
必修二这一模块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和变化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
第三章主要在分子水平上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本节内容既是对第三章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又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作好铺垫。
本节包括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两部分内容。
这两部分内容分别通过两个活动来完成。
在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中,主要是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基因与DNA的关系。
资料分析中共列举了4个实例,其中资料1、3实例是从数量上说明基因是DNA上的片段;资料2、4实例是从现象上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综上所述,学生可以很自然得出如下的结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在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内容中,主要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DNA上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关系。
活动中创设的两个情景设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推算的方法,得出DNA分子中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的结论,从而推出DNA 分子具有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结论。
2. 教学条件分析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预习并完成导学案,提出疑惑。
教师在课前除了常规的备课外,也要做相应的教学准备:熟悉导学案的知识点并研究课堂检测中与教学重难点相关联的问题、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预测学生问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确定问题解决方案;确定课后拓展训练、准备多媒体课件等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教学目标分析
(1).举例说明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2).理解基因的本质。
(3).说明碱基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4).应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课程重点:(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课程难点: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期的训练,已基本掌握“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形成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构建能力。
本节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预习并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
学生在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中已经了解了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DNA的复制的相关知识;在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了解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DNA和染色体的关系,DNA的基本单位等,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认知基础。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自主学习)
①知识梳理:自主预习并按要求完成《金太阳导学案》中的“知识体系梳理”
②即学即练:课后基础题(教材P58)
课前要求学生按照预习导学案内容完成预习,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并做好学习准备。
为有效促进课堂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以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课堂检测反馈
1、课堂检测
(1)导入:
(2)展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进行简单解读。
(3)课堂检测,要求:限时5分钟、独立完成、不讨论
(4)教师巡视,发现存在问题进行二次备课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们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学习目标则能在一开始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难度适度的课堂检测题,既能肯定学生的自主预习,同时又能很好地暴露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那么接下来的课堂的互动研讨就会更有针对性。
【学情预设】
检测3的参考答案是C,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可A选项也不对,学生会有一定疑惑。
检测5(3)检测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有利于培养学生读题的能力,是互动过程问题预设的一个很好的依据点。
检测4是难点,估计大部分学生会选错答案,即使选对,也不一定能解释清楚。
2.课堂互动研讨
组织小组反馈答题情况,针对检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实现“兵教兵”。
小组代表阐述时,其他成员注意倾听和补充;教师在学生阐述基础上归纳提升并针对疑难点拨讲解。
【学情预设】
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以及本节的重、难点的分析,设计以下互动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
互动一:人与小鼠DNA 碱基序列相同的比例
【问题】
(1)阅读教材P55—56的资料1和资料3,得出相应的结论
(2)讨论基因和DNA 的关系。
【要求】 个人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代表阐述观点。
【设计意图】
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解决基因和DNA 的关系,从而明确本题为什么选D. 小组交流讨论有助于加强交流与协作,提高合作效率;代表阐述观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互动二:DNA 分子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问题】 思考:由100个碱基组成的DNA 片段,最多有( )种?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的方法进行排列组合,有助于学生理解由于排列顺序不同而造成的DNA 分子的多样性。
3.课堂小结
(1)
(2)学生反馈是否还存在有未解决的疑惑。
4.当堂训练巩固
当堂训练5分钟,要求:不讨论、限时独立完成
【学情预设】
本节知识目标较易达成,“当堂训练”大部分内容学生应该能正确完成。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设计当堂训练,通过练习巩固提高,检测教学效果;同时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限时高
效规范作业的习惯。
(三)课后拓展提升
通过拓展巩固本节知识,拓展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能力。
四.教学反思
1.“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体现了“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新理念,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知识问题化,学习任务化,交流讨论化,训练方法化,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2. 本节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重点在于理解基因和DNA的关系。
我利用书本中的资料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结论,效果不是很好,感觉有些重复,不够简洁。
如果舍弃部分资料,只利用资料3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资料,效果应该会好些。
3.现在的上课模式给人的感觉容易偏向讲评题目,容易把新课上成评讲课,如何避免,这是我们该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