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入职角色转换关键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职业角色转换浅议

大学生职业角色转换浅议

大学生职业角色转换浅议作者:孟维晓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1期摘要:一项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调查发现:新员工进入企业后,都有一个适应问题。

大部分员工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和培训,都能较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但也存在部分员工,由于心理状态存在薄弱环节,往往初相适应困难。

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帮助指导对象适应工作,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而且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很多职业指导师往往更重视职业推荐过程而忽视上岗之后的稳定性。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角色;转换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任何人都扮演多种角色,也就是说现代人的角色转换,不但多样化,而且转换快、几率高,甚至一天之中就有多次轉换。

大学生后面临的就是由学生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变。

一、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比较分析(一)学生角色大学生大多处于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求学成才的关键阶段。

大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努力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培养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各种能力。

因此,这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

另外,由于大学生以学习为主,经济上主要依靠家庭,所以,学生角色的主要任务是在社会教育环境的保证下和家庭经济的资助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二)职业角色职业角色的特征在一个个职业中表现得非常具体,然而,千差万别的职业角色仍有其共性的抽象:职业角色扮演者具有自己的社会职位和一定的职权,有相应的职业规范,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履行一定的义务,经济独立。

因此,相当职业角色的主要任务是:在某一职位上,以特定的身份,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具体地展开工作,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报酬。

综上所述,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另一各使用自己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取得相应的报酬。

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转换”困境探究

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转换”困境探究

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转换”困境探究涂永红【期刊名称】《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4)005【摘要】College graduates are liable to dilemmas in cognition, quality, psychology, and interperson al relations in the role changes. Vocational colleges, therefore, should strengthen role tional quality,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in order to out of the dilemmas.%大学毕业生在实现从大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容易陷入认知困境、素质困境、心理困境和人际困境。

高校应当以角色理论为指导,从角色认知、职业素质、职业心理和人际交往等四个方面加强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走出角色转换困境。

【总页数】5页(P51-55)【作者】涂永红【作者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建龙岩364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5【相关文献】1.应届大学毕业生离职风暴的心理困境探究 [J], 刘渊;刘敦虎2.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角色转换困境及治理路径探究——基于重庆市万州区董家镇的实证分析 [J], 雷辉;邓谨3.城镇化视域下的失地农民角色转换困境及路径探究 [J], 雷辉;邓谨4.当前就业困境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探究 [J], 仇小梅5.政校结合探究大学毕业生创业孵化困境破局 [J], 贺毅; 刘柏君; 李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角色转换研究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角色转换研究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角色转换研究【摘要】地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艰难的现状,他们需要更好的职业角色转换才能适应市场需求。

本文从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案例研究、解决方案建议和未来发展展望五个方面深入研究地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角色转换。

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地方高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着地域限制、专业匹配不足、就业意识淡薄等问题,需要结合个人努力和社会资源支持来解决。

文章还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希望本文能够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角色转换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角色转换,研究,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案例研究,解决方案,建议,未来发展展望,结论。

1. 引言1.1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角色转换研究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毕业生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大、职业角色不清晰等挑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实现职业角色的转换和发展。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角色转换研究,旨在探讨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经历的角色变化,分析毕业生在职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毕业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和决策,促进他们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并为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案例研究、解决方案建议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希望通过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角色转换进行系统性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思路。

的开展有助于推动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和职业发展的促进,也将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现状分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角色转换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行业结构调整,许多传统行业就业需求减少,导致对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匹配的问题,导致岗位职责与个人能力不相符,从而影响职业发展。

最新如何作好从大学生向优秀员工的角色转变-范文文档

最新如何作好从大学生向优秀员工的角色转变-范文文档

如何作好从大学生向优秀员工的角色转变如何作好从大学生向优秀员工的角色转变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如何作好从学生向优秀员工的角色转变。

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

如何社会化,是岗前培训最重要的一点。

在今天这个岗前培训班上,我我今天的这个发言不是向大家介绍什么成功经验,仅仅是站在同是大学生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12年前的今天,我跟你们一样也是刚刚大学毕业,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大学校园踏入了烟草行业的大门,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企业的员工。

当时的心情应该跟现在的你们一样,有能在激烈竞争之中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激动和兴奋,也有想尽快踏入工作岗位用十几年来的知识积累,为企业为社会发挥贡献、创造职业价值的冲动和豪情,更有刚刚踏入社会,犹如精心饲养的动物放生大自然,进入一片陌生领地的忐忑不安和迷茫。

这种激动和兴奋、冲动和豪情、忐忑不安和迷茫,交织在一起,是一种甜蜜,也是一种苦涩。

就业的甜蜜暂且不表,单说苦涩。

说苦涩,首先是因为对即将从事的岗位和单位,知之甚少,甚至说一无所知,眼前一片迷茫、心中一团迷雾,深感空有一身学问而无用武之处,犹如狗咬刺猬、老鼠拉乌龟--无从下手。

在激动和兴奋之余,会莫名其妙的油然而生--“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的困惑与迷茫。

说苦涩,其次是因为从大学校园到烟草企业的环境变化,让我感到很不适应,心态没有及时调整过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待人处事的方式不适应。

在学校里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称兄道弟、姐长姐短的,现在呢,对不同职务、不同单位、不同场合的人要有不同的说话方式。

二是对压力的承受不适应。

当学生时做错了事,同学和老师、学校和社会都会比较宽容,可一旦参加了工作,我们就是一个独立承担责任的人,有什么错误必须要有勇气自己来承担。

三是时间性纪律性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上大学时,不想听的课可以不听,不想参加的活动可以不参加,落下的课程可以在考试前两周抓紧突击,还不耽误拿奖学金,有时候看哪个同学不顺眼,动不动还想跟他打一架。

从大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问题研究

从大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问题研究

从大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问题研究作者:刘浩来源:《新课程研究·下旬》2019年第02期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的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以直接就业为主,就业情况是检验其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应用型本科教育也是未来培养职场人的高等教育形式。

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要顺利实现从大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考验。

文章通过对这一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转型。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生;职场人;角色转换作者简介:刘浩,武汉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湖北武汉 430000)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商学院校级课题“就业角色转换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规则意识研究”(编号:2016KZ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6-0032-0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教育立足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可以说是主要面向就业和创新创业的高等教育形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既是大学生,也是未来的职场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也是模拟职场,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为将来的职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有效实现从大学生向职场人的角色转换,大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需要树立职场人意识,要以未来职场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发展与职场需要相适应的能力。

一、角色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一般都年满十八周岁,从生理年龄来说,他们达到了成年人的标准,但是由于还处于经济无法独立的求学阶段,在经济和生活上还比较依赖家长,其心理年龄也普遍还停留在中学水平,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角色与身份的转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角色与身份的转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角色与身份的转变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变得越来越复杂。

然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寻找一份工作,更是对自身角色与身份的转变和重新定义。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在这一阶段所需承担的多重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身份转变。

角色的内涵与外延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处于多重角色之中,包括学生、实习生、志愿者、社团成员等。

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下相互交织,形成综合影响。

学生角色作为学生,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学业成绩及专业知识的积累。

这一角色往往是大学生活的核心,也是未来职业发展基础。

然而,单靠学术能力已经不再足够,社交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软技能也变得日益重要。

实习生角色实习经历无疑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实习,大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理论知识,并获得第一手的行业经验。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成为合格的“执行者”,更应主动了解公司文化、行业动态以及职场规则,从而在角色上实现升级。

志愿者与社团成员参与志愿活动和各类社团,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网,提升组织与沟通能力。

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简历,也帮助他们在未来求职时突显个人特色。

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需要从“参与者”的身份逐步向“领导者”转变。

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型雇主普遍青睐那些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能具备多维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明确如何实现自身的转型。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职业规划的重要第一步。

每位大学生都应该花时间思考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以及技能优势。

开展职业测试,参加职业规划讲座,甚至咨询专业人士都是提高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

职业定位确定职业目标后,学生需要对其所选择的行业进行深入了解。

包括行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所需技能等。

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职业路径提出可行性分析。

这一过程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的发展方向。

最新-浅谈高校生职业探索影响因素 精品

最新-浅谈高校生职业探索影响因素 精品

浅谈高校生职业探索影响因素职业生涯职业探索职业适应职业探索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下认识自己和环境的一个有力的手段和方式,有利于促进职业的成熟和职业的适应。

职业探索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技能和态度能使个体不断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促进个体不断加强对自己和环境的了解对辽宁地区4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校、性别、年级和籍贯的差异,以及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不充分存在的原因,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认为职业探索是个人发现自己及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

其间包括一连串透过工作或者工作世界所提供的资料及刺激,促使个人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性向、价值、工作角色以及能力作澄清的活动。

简单来说,职业探索是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者工作内涵,乃至对个人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以便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确立更明确的导向。

职业探索是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它有利于促进职业的成熟和适应。

职业探索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当时被看成是一般探索活动中的一类。

克伦伯兹,1979的生涯决定社会学论认为,职业探索是一个信息收集或职业问题解决行为,通过对专业能力\工作性质和环境等信息的收集降低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

3.1976等人根据生涯模式研究—,并参照有关生活阶段的观点,将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

其中职业探索是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不断加强对自己和外部环境的认识和了解行为.,1963。

之后,修正了他的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从成长到衰退的五个阶段,是一般性的规律,而具体到某个人,他在成人的每个阶段内都可能存在从成长到衰退的微循环。

因此职业探索贯穿人的一生。

人的一生充满了探索和学习。

为了获得职业目标,个体不断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并对自我和环境进行探索、评价和验证。

我们所说的职业探索是指职业目标的定位行为。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也由传统的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

“角色转换”困境分析

“角色转换”困境分析

“角色转换”困境分析“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Fisher 等认为,角色转换意味着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重建,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能会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2]在这些压力下,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业务能力、自身认知能力、人格心理发展、意志品质以及情绪情感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角色转换”的认知困境角色认知是大学毕业生对自身应在社会和企业中所处地位、作用、行为规范和应承担责任的实际认识。

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前提条件,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地扮演“职业人”角色,取决于他对“职业人”角色的认知程度。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对大学生角色认知教育的缺失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导致他们陷入角色认知不清的困境。

角色认知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3]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认知困境主要表现为角色定位模糊、职业发展意识缺乏、职业思想不稳定、遵守职业规章制度意识不强、企业文化认同感缺失等方面。

如果大学毕业生不能尽快地从“大学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来,调整角色认知,尽快明确“职业人”角色的行为规范,就会导致角色转换延缓,甚至出现角色转换失败。

(二)“角色转换”的素质困境角色素质即“角色的职业素质”的简称,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事某一工作所必备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主要表现为职业理想、职业个性、职业品质和职业技能等。

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关键时期,社会和企业期望大学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等职业素质。

然而,由于不少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的不足,使得他们在入职适应期间面临许多职业困难与挑战,这种角色素质困境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基于角色转换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角色转换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角色转换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沙其富,魏丽,谷莹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04期摘要:在从学校到工作角色转换过程中,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提出了职业规划的模型与方法,结合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从个人条件、家庭、社会及学校等方面,对大学生在从学校到工作转换过程中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一分析有助于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角色转换;职业规划;职业定位;大学生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96-03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所学专业及社会需求,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进行开发、实施及反馈调整的过程。

我们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及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从学校到工作角色转换过程中影响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角色转换相关理论发展1.职业发展理论的观点。

马克·L.塞维凯斯从职业发展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个模型,即在从学校到工作(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定位、教授、训练和预演,职业定位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教授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计划和职业探索上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职业选择和职业调整的能力;训练是帮助学生明确雇主对员工的社会期望,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角色预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性。

2.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的观点。

约翰·D.克鲁姆博尔兹和罗杰·L.沃兴顿从学习理论的角度认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是重要的。

根据职业咨询学习理论(LTCC),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包括基因天赋、环境条件、学习经历和学习结果在内的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这些因素都会由于学习经历而发生改变,从而为每个人孕育了一条特殊的职业道路。

企业社会工作对新入职员工角色转换困难的介入-最新文档

企业社会工作对新入职员工角色转换困难的介入-最新文档

企业社会工作对新入职员工角色转换困难的介入一、研究背景角色转换,顾名思义,是一个人从一个角色转变为另一个角色,或是由之前单一的角色转变为两个或多个角色的过程。

人生各个阶段都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阶段的过渡初期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前后各个角色相互转换的瓶颈期或困顿期,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着从单一角色向多重角色转换的人生转型关键时期,面临着巨大压力。

二、问题分析在本文中,新入职员工主要是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

身份从在校大学生转换为职场新贵,责任由标新立异转变为言行举止受限。

新入职员工一般面临的问题大多来自工作环境,人文环境等。

工作环境方面,在当今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刚毕业就要步入职场已为大势所趋,但相比较大学生活,职场工作简直就如高空坠落。

时间约束性强,工作要求高,更注重于个人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得个人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受到挤压。

人文环境方面,职场利益竞争难免激烈,使得这些刚出校园的竞争意识不强的大学生们屡屡受挫,同事们之间的利益纠纷也往往是头疼大事,棘手于如何处好与上级领导关系的问题,人情世故方面比较欠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三、介入方法(一)朋辈理论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须对其施以特殊的企业社会工作方法。

例如朋辈工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对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朋辈工作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

“在对许多事情尚存迷惑的同时.朋辈群体成为青少年的一个重要支持源,他们也比较容易接受朋辈群体的行为标准,而无论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在以新进大学生为案主对象的企业社会工作中,我们也应当注重运用这种方法。

建议企业在招募企业社会工作人员的时候,应当适当注意招募一些社会工作本专业的应届生,从而今后能够更好地在企业当中实施朋辈工作;我们还建议一些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可以考虑开设企业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课程,并在这之后让学生在校内开展这方面实习活动,这样也能培养其就业的技能。

(二)危机干预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因此对应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社会工作方法也应该根据其特点而进行相应的改变以求更适合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

高校毕业生入职角色转换关键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分析

高校毕业生入职角色转换关键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分析

高校毕业生入职角色转换关键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分析
沈国琪;祝丽红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自扩招以来,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走出校园,从"学校人"转变到了"职业人",但是面对环境的变化、岗位要求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毕业生如何顺利地完成这个入职角色转换,提高入职初期的工作适应度,是亟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论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基于个人及工作的满意度两个视角进行了探讨,并从毕业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入职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沈国琪;祝丽红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J], 赵雷
2.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J], 赵雷;
3.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关键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分析——基于企业智力资本影响的
实证研究 [J], 林筠;李随成
4.关于武汉市高中新入职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报告——以湖北省高校毕业生新入职各高中为例 [J], 梅杰;
5.网络嵌入视角的电商平台企业知识学习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解释结构模型的探索性应用 [J], 许秀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毕业生就业发展中的角色转换

大学毕业生就业发展中的角色转换

教馥臻“索7大学毕业生就业发展中的角色转换◆李江华谭静【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发展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如何使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角色并有效实现角色转换,以促使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顺利过度。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角色转换大学毕业生由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在其一生经历中占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转移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如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变,在工作中会遇到诸多困难,甚至会影响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帮助大学生掌握角色转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尽快帮助毕业生适应新的角色。

是高校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毕业生对社会角色的认知是实现角色转换的前提角色转换,是指个体的人园社会任务和职业生涯的变迁。

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的过程,其根本的变化是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变化。

大学生学习期满,获得相应的证书,毕业离校,走向工作岗位,意味着学生角色的终结和新角色的开始。

由于每个单位、每个工作岗位都有体现工作性质、特点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和行为规范,因此,对新上岗的人员都有一定的业务和能力的考察,有一定的见习期。

大学生应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大学毕业生完成角色转换,意味着学生时代的结束,工作生涯的开始。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履行着不同的社会义务.遵循着不同的社会规范.从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对社会角色认识得越清晰越全面,才能顺利的实现角色的转换,越符合社会的期望。

角色认识过程既是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过程,也是通过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让他人和社会了解自己的过程。

大学生在角色转换时。

应对自己投入的角色有比较清晰地认识.使之具有合理的地位.这样有助于走上岗位时克服可能产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障碍,从而很好掌握自己。

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

是自我角色认识的关键。

在自我角色认识过程中,既要充分看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也不要忽视和回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保持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有机统一和平衡。

新入职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与心态重塑探讨-最新文档

新入职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与心态重塑探讨-最新文档

新入职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与心态重塑探讨数据表明,大学生新入职的3-6个月,是跳槽最频繁的时期。

该数据背后,是新入职大学生角色转换中的无所适从、“水土不服”和眼高手低的“浮躁”。

因此,有必要对新入职大学生角色转换的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其角色转换和心态重塑的对策,从而为解决新入职大学生的角色失衡问题提供参考。

一、新入职大学生角色转换的特征分析新入职大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往往具有如下的共性特征:1.定位不准,角色不明新入职大学生往往比较理想化、好高骛远,存在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现象,不愿意从基层岗位、基本工作做起。

而新入职大学生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实际岗位的磨练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企业员工。

2.矛盾心理,急于求成环境的变化让新入职大学生无所适从,企业的制度和文化让他们感到陌生,企业的传统习俗和行为习惯、领导和同事的处事风格等也让他们感到不适应。

情绪化较严重,抗压、抗打击能力较差,要么过于自信,习惯于否定别人;要么过于自卑,遇到小困难就很有挫折、挫败感。

往往急于求成,不愿在工作岗位上慢慢积累。

3.“围城”心态,期望过高新入职大学生往往总认为同学的工作比自己的好,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

很多本科新员工喜欢和研究生同学进行比较,考上研究生的想早点工作挣钱,而工作了的却希望自己能够上研究生。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围城”心态。

4.善于学习,可塑性强新入职大学生具有老员工所缺乏的朝气活力、进取心和爆发力,学习能力比较强,有着较强的创业欲和可塑性,敢于挑战,勇于竞争。

独立性较强,有主见,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新入职大学生角色转换与心态重塑对策分析面对新入职大学生的迷茫和困惑,帮助他们转换角色、重塑心态,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不仅仅是学生所需要面对的,同时也需要企业、学校、媒体共同去面对和解决。

1.新入职大学生应当采取的对策(1)积极调整心态。

新入职大学生要准确定位,调整期望值,珍惜就业机会。

要明白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部分知识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职业生涯发展是从做好本职工作开始的。

大学生职业角色转变问题探析

大学生职业角色转变问题探析

大学生职业角色转变问题探析大学四年的生活转瞬即逝,如今我们已是快要迈入大四学习生涯的人,马上就要面临择业、就业等诸多问题,很有必要学习如何让自己成功地完成由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无可置疑这是一门学问,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因为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实践应用将让我们受益终生。

进入职场之前,我们会面临很多挑战。

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不愿意雇佣应届毕业生,就如宋三弦在他的作品《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里说的那样:毕业生们离开校园后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期望过高且不肯改变自己的要求与想法;就业心态浮躁,喜欢互相攀比;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还有频繁跳槽等等。

这些都是一些应届毕业生的真实想法,而且他们对企业也有自己的择定标准:企业所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及美誉度要好,提供合适的薪金待遇,提供不断地学习、培训机会,为员工提供清晰的人生职业规划等。

当然企业和应聘毕业生是双向选择的关系,毕业生对企业有要求那么企业对毕业生也必然也会要求,而且不同的企业所侧重的内容页有所不同,但总的目的也是殊途同归。

比如华为对员工的要求就是:具有敬业精神,对工作是否认真,改进了,还能改进吗?还能再改进吗?要对自己不断地督促、反问;具有献身精神,不能斤斤计较;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

再如,联想的好员工标准:具有责任心、上进心和事业心,敢于承担责任,和对职责内的事做出决定,遇到问题不推委;有韧性,知难而进,不达目的不罢休;创新精神,不断创新和思考,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复合型,良好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既掌握技术,又擅长管理;学习型,善于学习总结他人的先进方法、经验,和借鉴业界的先进经验;善于沟通,强烈的沟通意识和良好的沟通方法;工作与生活的主人,把工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中体会生活的乐趣。

然而世界500强也有着自己的选人标准,即通用六个维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个性特征、求职动机、价值观;能力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包括领导力、沟通影响力、团队合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市场敏感度、创造力、清晰的目标性、学习能力、结构化的思维能力,工作态度,包括诚信正直、计划与自我管理、高效、职业化、充满工作激情。

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

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

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一、引言教育类专业学生在毕业之际面临着从学生到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涉及到身份和职责的转换,更是心理、知识和技能等多方面的重大调整。

因此,对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潜力。

二、角色转变的内涵与难点角色转变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从一种角色向另一种角色的转换过程。

对于教育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从学生转变为教师,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承担新的职责,并处理更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一转变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适应:学生时期,他们处于相对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而进入职场后,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如工作压力、职业竞争等。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

2.知识技能转换:学生时期主要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职场中需要的是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

这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职责认知:学生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进入职场后,需要承担起教育、引导学生的职责。

这需要他们对自己的职责有清晰的认识,并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

三、角色转变的策略与途径为了帮助教育类专业学生更好地完成角色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实践教育: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实习、支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职场环境,掌握教学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提升职业素养: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沟通技巧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3.做好职业规划:学生应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同时,学校也应提供职业咨询和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趋势和职业发展路径。

4.加强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应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增强自信,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高校毕业生应尽快转换角色,积极健康成长

高校毕业生应尽快转换角色,积极健康成长

高校毕业生应尽快转换角色,积极健康成长作者:张毅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7期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尽快完成职业角色转换十分重要。

这个过程完成的早、完成的好对一生发展关系重大。

现实中大量的个例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转移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事业的成功与失败。

帮助大学生掌握角色转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尽快帮助毕业生适应新的角色,是高校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角色转换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毕业生角色转换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不能进入新的角色或不能退出原有角色时,就会陷入来自外部环境和自我内部的心理压力及情感矛盾,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

一是对原有群体的依恋心理。

比如对校园生活的怀念,对学生角色的依恋等。

大学毕业生应尽量减少这一时期的持续性,用一种释然的心态对待过去,把已往的成绩化作一种积淀,这是对未来展望的基础。

二是对现实生活的失落感。

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一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把未来生活理想化,对角色的期望值过高。

一旦接触现实,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

三是自我认识不足导致的自我失重。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也是机关、机构、企业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来源地。

涉世之初的大学毕业生,在行动中容易以“我”为中心,对单位安排的工作挑三捡四,小的事情看不上眼,不愿做,总想一夜成名、一鸣惊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过高,轻视实践,放不下架子。

而实际反映出来的问题常常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好,小事又不愿做,阻碍了自己很好地进入新的角色。

四是工作过程中的浮躁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受到利益的驱使,迟迟不能或不愿进入角色,缺乏踏实的敬业精神。

尤其在当前开放的人事制度下,一些学生表现出“这山望着那山高”,为追求高薪,频频“跳槽”,结果既耽误了自己,又损失了单位利益。

二、树立正确科学的职场态度一是谦虚行事,多向领导、同事请教。

作为一名新员工,多向老员工学习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大学生入职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_刘子辉

大学生入职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_刘子辉

大学生入职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刘子辉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对于很多刚离开毕业学校步入职场的学生,在逐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系列问题。

其中,社会经验缺乏,工作压力大,难以融入企业文化,专业不对口以及自身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是其中较为典型和常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应在入职前及入职后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主动接受企业文化,不断积累经验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职场 企业文化 终身学习伴随着毕业季的临近,很多大学生都即将走出校园进入工作岗位。

据统计,我国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27万人,而2015年预计将达到749万人。

在就业压力大、工作机会来之不易的形势下,如何尽快适应现有的工作环境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也成为众多刚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将就新入职大学生面临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作如下简要分析:1.社会经验不足,能力缺乏,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之中,缺少与社会的近距离接触,必然会为将来入职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除部分专业性强,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外,大多数工作岗位仍对职场新人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较高要求,而这也为很多人带来一定挑战。

而对于一些工作单位而言,由于岗位轮换制度的存在,管理性职位与技术性岗位之间的流通也对员工尽快适应角色转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些都成为摆在入职者面前的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点建议:第一,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好社团活动、假期兼职以及校内实习等机会提高自身能力与水平。

以社团活动为例,尽管多数人对社团工作或多或少都会参与,但在这一过程中树立一个善于观察和学习的意识实际上更加重要;否则仅是盲从而没有针对自身树立一个帮助自己发展锻炼的目标其结果只会使这些学习机会丧失。

此外,使一些活动适当地贴近社会也可以为自身积累社会经验提供便利。

第二,应扬长避短,找准自身优势。

浅谈高校毕业生角色转换的相关问题

浅谈高校毕业生角色转换的相关问题

大学生角色是指在相对 简单的学校 环境 下 ,实现 自我知识水平 、素质及综 合能力全 面提升 ,为完全走 向社会奠定
基 础 的一 种 过 渡 性 的社 会 角 色 。 职 业 人
会责任色彩的独立性社 会角色 。毕业生
角色转 换是 指 大学 生从 学 校走 向社 会 , 其行 为模式和 心理状态会 发生 相应 的变 化 ,即扮演 的角色产生相应改变 的过程 。
面高等职业教育发挥 了重要 作用。
参考文献 :
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能力 的重 要举
措。 ”科学 技术 的发展 及其 向生 产力 的
[ 1 ] 国务院 关于 大力发 展 职 业教育 的决
转化促进 经 济 的发展 ,都离 不开 教 育 ;
科学人才 的培养需要 普通学术 教育 ,而
色转换 的措施 ,帮助 高校毕业 生尽快适应就 业环境 ,实现 角色转换 ,为职 业生涯打下 坚实的基础 。
关键 词 :高校毕业生 ;角色转换 ;社会 支持
大学毕业 步入职场是每个高校 毕业
生 的必经之路 ,成 功实现从 学生 到职业
者 角 色 转 换 是 非 常 关 键 的 一 步 ,直 接 影
人才的培养 ,使技术水平显 著提升 。至
今德国的技术水平 和制造技 术仍属 于世
内需” 的方针来解决就业难 题 ,实践证 明 ,促进就业不能 仅靠 就业 政策 ,还需 调整产业 、经 济等 结构 ,发展 高等职业 教育就是上佳 的选 择之一 。职业 教育 培
界一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的发展 和进
养 的是数 以亿计 的劳动 者 ,规模 巨大 , 据统计高 等职业学院包括各种 成人技 术
培训机构 累计培训 了 1 . 7亿 人次城 乡劳 动者 。高等职业 教育可 以通 过改变 劳动 者 的文化技术 水平 、转变就业 观念 等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毕业生入职角色转换关键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分析作者:沈国琪祝丽红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05期摘要:自扩招以来,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走出校园,从“学校人”转变到了“职业人”,但是面对环境的变化、岗位要求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毕业生如何顺利地完成这个入职角色转换,提高入职初期的工作适应度,是亟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论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基于个人及工作的满意度两个视角进行了探讨,并从毕业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入职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角色转换;满意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035-03人的一生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社会角色的转换,而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最显著的转换就是从学生角色进入到职场角色。

从简单的校园生活里步入到复杂的职场环境中,容易使毕业生失去角色的平衡,开始对职场产生迷茫。

毕业生难以融入企业、难以进入工作角色、工作效率低下、态度消极等等都体现着角色转换带给毕业生的困扰,使得大学生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基于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以2015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角色转换问题加以探索和归纳,找出关键因素,拟为初涉职场的毕业生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提高其职场适应度,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一、高校毕业生入职角色转换的相关研究最初“角色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体或者系统的行为,该理论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G.H·米德首先创立的。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Fisher等认为,“角色转换”意味着人与环境之间环境关系的重组,在这个过程之中,个体将会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涂永红指出了“大学生”角色和“职业人”的区别,认为前者是受教育和经济受助者;后者是通过劳动和承担责任获得报酬的劳动者,二者在行为目的、行为方式、社会责任、社会规范上都有显著性的区别。

周瀛还提出了在社会权利的区别及单位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区别,特别在时间方面强调了校园的弹性的时间安排、充足的假期和自由的节假日,而单位内是更为固定的时间安排,自由度很低。

而郑庆彬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对于入职角色的理解,他指出,转换过程中存在两个阶段,一个是“毕业前的角色转换”,即大学毕业生从最后一个学期就开始从事社会实践或者下工厂实习;另一个是“见习期的角色转换”,即在参加工作后的一年或半年为见习期。

目前对于高校毕业生入职、身份转变等定义、内涵分析较多,但对于影响入职转换因素分析相对较少。

二、高校毕业生入职角色转换的现状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一)理论探讨影响高校毕业生入职转换因素较多,综合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是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入职后环境的变化,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自我效能挫败感及目标缺失感等心理困境,导致入职不顺。

其次是人际关系困境,由原先纯洁简单的师生同学关系,转换到复杂的交际圈、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由于年龄、价值观、阅历等差异,此前的人际交往经验根本无法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起到作用,同样会影响入职的顺利程度。

最后是毕业生自身能力素质因素,部分毕业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角色定位不准确、职业发展方向模糊、专业技能方面不够扎实、思维缺乏创新等缺陷,导致自身信心不足,使得毕业生不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二)入职转换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

在正式开始调查之前,对入职转换满意度和入职角色转换影响因素两个问题进行预调查。

在进行问卷的一致性分析后及专家咨询后,对问卷进一步完善,题项主要从个人、企业、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五个方面切入,具体包括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毕业生入职满意度评分表、薪酬情况、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相处以及学校就业教育制度的认可程度、社会就业机制现状等。

调查对象为浙江省部分高校中已经毕业1年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并依据学科背景,按照分层和随机相结合的抽样方式选取样本。

2.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

在关于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角色转换状况的调查中,问卷共设计了25个题目。

获得调查数据后,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01。

信度系数大于0.8,说明问卷量表信度比较好,效度检验也表明问卷的有效性满足要求。

3.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要寻找公共因子,以达到降维的目的。

探索性因子分析主要是为了找出影响观测变量的因子个数,以及各个因子和各个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用较少的指标代替和综合反映原来较多的信息,这些综合后的指标就是原来多指标的主要成分。

KMO方法用来比较观测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大小,主要用于检验指标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SPSS17.0的运算,测得KMO值为0.837,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7,表示变量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发现,25个题项中有7项的荷载分布较为均匀,区分度不够显著,因而给予删除,最后剩下的18项作为测度影响因子。

对这18项因子正交旋转,依据各个因子自身的荷载,降维成6个主成分因子,依次命名为F1、F2、F3、F4、F5、F6,并根据每个主成分所包含因子的意义,分别命名为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工作经历因素、个人职业素质因素、学生干部经历因素和专业相关因素(限于篇幅,略去图表)。

(1)工作环境因子。

该因子由内、外部环境组成,主要包括同事融合度、薪酬满意度、上级对你工作满意度、上级对你关心度以及同事尊重等因素。

因子分析结论可以看出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由于每个人的年龄背景、兴趣爱好、处世态度、认知水平都存在差异。

企业作为应届毕业生的雇佣方,在管理理念、应届毕业生入职初期接纳等环节,均会对应届毕业生留职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因此在较为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对于新工作的融入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薪酬满意度是导致毕业生离职的直接因素,薪酬是毕业生获得尊严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毕业生获得自由空间的前提。

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低薪的工作也会使其缺乏工作热情,从而职业期待值降低导致离职。

(2)个人经历因子。

包含学生干部经历、实践培训等内容。

调查数据表明,在入职转换过程中,在校实践经历的影响比较显著,学生干部经历及兼职经历也存在着明显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高校担任学生干部对于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这些有过兼职与干部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不仅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更为积极主动,而且他们在求职时能体验到更低的压力感、更高的幸福感。

这种实践行为会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提升就业能力以及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

同样,实习兼职经历对入职转换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定的实习兼职经验,使得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精神,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3)自身素质因子,包括专业相关、心理素质等因素。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

也许这里的大学与我们当前所说的大学并不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当代大学依然需要这样的精神。

大学社团让高校学生的理想与热爱有了一个基点,让他们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能够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在社团里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培养自身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等职业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入工作的首要环节,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实现由“大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顺利转换。

(4)家庭教育因子。

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非常显著。

正如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这一细致、复杂的任务。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学习价值观、就业价值观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家庭成员的职业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态度。

4.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各个影响因素对入职转换的影响程度,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笔者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在AMOS17.0软件中绘制路径图,建立模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进行路径分析,结论见图1。

高校毕业生就职融入度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均超过可接受水平(见表1),表明本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很好。

18个观察变量对应的6个潜变量的因子载荷在0.61—0.97之间,说明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有着很好的从属关系,样本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符合模型拟合的基本标准。

模型结果显示,内部环境、个人素质教育、培训实践路径系数较大,而专业相关与外部环境系数较小,对入职融入度影响较小。

而学生干部经历呈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在校的学生干部经历容易让学生产生固有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在社会职场环境中,处理问题再沿循学校的方式,会有冲突和偏差,且越丰富的学生干部经历,有可能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形成固有的问题处理模式,对待基层工作的烦琐更有排斥感。

三、高校应届毕业生入职转换问题的对策及建议(一)个人端正入职态度,提升职业技能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校毕业生作为初涉职场的新手,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谦虚、说话办事多换位考虑,时刻牢记团队精神的力量,尽快熟悉工作环境,融入团队和单位中去。

同时,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技能学习,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掌握一定的职场规律,提高自己在职场的适应性,逐渐增强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为将来入职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二)高校需优化教学,加强就业指导目前高校中,教学模式单一且教学内容冗杂,课程设置实际意义仍有待考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明显不够,就业指导理念偏离实际。

高校应结合社会的客观需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整合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全程式的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就业。

(三)企业重视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在制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入职培训模式的同时,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让毕业生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认可度、包容度,增强团队归属感。

在企业人才的选拔上,要坚持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公开竞争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扩大推荐、筛选的公开化程度,全方位、多角度挖掘人才,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入职信心。

参考文献:[1]胡景莲.关于大学生毕业后角色转换问题的思考[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2]沈国琪.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模式的新思考——基于公益指数视角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2015,(05).[3]孙俊华,汪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报,2013,(4).[4]郭佳.浅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J].领导科学论坛,2015,(9).[5]沈国琪,陈万明.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社会关联性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