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1).doc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第2单元的第1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弯曲性能的认识,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中,发现和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对材料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如硬度、弹性、导电性等。

但学生对材料的弯曲性能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可能只是在生活中见过一些材料在受到力时的弯曲现象,但对这一现象的本质还缺乏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弯曲性能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2.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实验和观察中,发现和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让学生亲身感受材料的弯曲性能。

2.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加深对材料弯曲性能的理解。

3.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硬度的材料,如塑料、铁片、木条等。

2.实验工具:尺子、剪刀、钳子等。

3.课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材料在受到力时会发生弯曲?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物体的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以及不同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弹性和塑性的概念,认识不同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2.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讲解法:教师针对实验结果和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铁丝、塑料尺等。

2.教学课件:实验动画、图片等。

3.教学反思: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验动画,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吗?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提问:你们猜想一下,这些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形状和抗弯曲能力》表格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形状和抗弯曲能力》表格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形状和抗弯曲能力》表格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是教科版科学六上两个相邻的探究活动。

这两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以及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教材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出发,探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两个活动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科学的探究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3.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以及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实验和观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抗弯曲能力是否相同?形状是否会影响物体的抗弯曲能力?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为什么形状会影响物体的抗弯曲能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进一步深入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物体的弯曲和抗弯曲能力。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物体的弯曲现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弯曲产生的原因,以及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2.抗弯曲能力的概念3.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4.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

但对于弯曲现象和抗弯曲能力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弯曲现象和抗弯曲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掌握抗弯曲能力的概念,了解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以及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2.抗弯曲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弯曲现象,分析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因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抗弯曲能力的规律。

3.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弯曲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铁丝、塑料尺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弯曲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教学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弯曲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不同因素对弹簧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物体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特性。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弯曲力的概念、弯曲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物体的抵抗弯曲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物理概念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弯曲力的概念和抵抗弯曲特性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的设计和观察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弯曲力的概念,掌握弯曲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弯曲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物体的抵抗弯曲特性,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弯曲力实验装置、观察工具等。

2.教学课件:教材图片、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实例,如弯曲力作用在弹簧上的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弯曲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弯曲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弯曲力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特性,引导学生掌握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加深对弯曲力和抵抗弯曲特性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弯曲力和抵抗弯曲特性的重要性。

教科版六年级《抵抗弯曲》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抵抗弯曲》教案及反思

抵抗弯曲(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粱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难点: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为每小组准备:不同长度的纸横梁;不同宽度的纸横梁(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出示房屋和桥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生:认识柱子和横梁,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

师: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不容易的。

但是横梁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是很容易的。

(黑板上画草图)人们为了克服横梁的这个容易压弯、压断的缺点,必须要提高其抵抗弯曲的能力。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其抵抗弯曲能力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

生:材料、长度……(2)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师:用纸搭一个纸横梁来研究一下纸的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的能力的关系,首先研究纸梁的宽度,讨论实验装置如PPT。

改变纸梁的宽度,分别用1倍、2倍和4倍宽的纸梁,注意实验中应控制的不变条件。

生:自己动手研究。

师,做完实验后统计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生:增加纸的宽度能提高它的抵抗弯曲的能力(3)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生:做厚为1张纸、2张纸、4张纸而长度、宽度相等的三个纸横梁。

清楚控制哪些条件不变,改变哪个条件。

师:做完实验后统计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生:增加纸的厚度能明显提高它的抵抗弯曲的能力。

师:引导学生比较,要增加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梁的宽度和增加纸梁的厚度,哪种方法更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抵抗弯曲》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弯曲的定义及特点、抵抗弯曲的方法、弯曲现象的解释。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事物的特点,并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但是,对于弯曲现象的深入理解还需通过实验和探究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弯曲的定义及特点,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弯曲的定义及特点,抵抗弯曲的方法。

2.难点:弯曲现象的解释,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引发学生对弯曲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弯曲的定义及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弯曲的定义及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3.学习抵抗弯曲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抵抗弯曲的方法,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4.解释弯曲现象: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掌握弯曲现象的解释,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5.实践与应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弯曲的定义及特点2.抵抗弯曲的方法3.弯曲现象的解释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2.学生对弯曲现象的解释是否合理;3.学生对抵抗弯曲的方法是否掌握;4.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抵抗弯曲》的教案

《抵抗弯曲》的教案

《抵抗弯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抵抗弯曲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弯曲变形的计算方法。

3. 弯曲强度计算。

4. 抗弯曲设计方法。

5. 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弯曲变形的产生和计算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开展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多媒体素材。

2. 准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问题及资料。

3. 准备弯曲变形计算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工程中的弯曲问题,引发学生对抵抗弯曲问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弯曲变形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弯曲变形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对案例分析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抵抗弯曲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工程现场,直观了解弯曲变形现象。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优化课后作业和练习题。

九、课程资源1.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和学术论文,以加深对抵抗弯曲问题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word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word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word教案教材背景:《抗击弯曲》是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担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课由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如何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因此,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抗击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发觉厚度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第二,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依旧立着放好。

让学生用前面研究的结果进行说明,并用做简单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活动由教师指导下的研究变为学生独立的操作和研究。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能够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能够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操纵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什么缘故差不多上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好两个实验,让学生经历推测、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操纵教学预备:1.为小组预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直尺。

2.教师自己预备:有关的建筑图片、记录单及汇总表、直尺、4本科学课本等。

教学过程:一、认识柱子和横梁1.(出示桥梁图)这些桥梁差不多上靠哪些结构支撑住的?(出示房屋图片)房屋也有和桥梁相似的结构,指出柱子和横梁,一样的桥梁和房屋差不多上靠柱子和横梁支撑的。

(课件出示横着的材料叫横梁,直立的材料叫柱子)2.(出示桥断裂的图片)桥面断了桥墩没事,看来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

最新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说课稿.docx

最新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说课稿.docx

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结构,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和应用。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研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环节(一)用“梁”、“柱”搭建,探寻建筑科学出示两木块,介绍“柱”,再引出“梁”。

由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宽度、厚度、长度的梁做桥面,搭一座桥。

引出课题:抵抗弯曲。

用有结构的材料导入新课,有利于思维发展起点的建立。

(二)从问题出发,走近桥梁结构猜测是展现学生前概念的好时机。

通过猜测可以了解学生对要研究的内容已有的认知,有时也能引发认知冲突。

本课的猜测主要有两部分。

1.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在执教过程中,将书中的“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转换成了“纸桥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能更好地承前启后,与实验设计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思维发展的连续性。

这部分的猜有两方面的意:从整个元看,是本元的起始,通可以了解学生本元内容的元知,如学生的抗弯曲能力与的材料、的形状等有关,些内容就涉及到接下来要研究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及后面的几内容;从本来看,些相关量是中必要考到的内容,如的材料、墩的跨度⋯⋯些量既是元学的部分内容,也是本需关注的量。

2.猜能承受几个圈在研究“ 的度与抗弯曲能力”和“ 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两个,前需先猜能承受几个圈。

在猜中,可以看出学生些量的理解。

种猜并不是盲目的,在研究“ 的度与抗弯曲能力” 中,中有一句“第一次后,先,再的抗弯曲能力,下数据。

”我可以看到,第一次前,学生的抗弯曲能力并没有感性,因此没有猜,因种猜没有价,而在第一次后,学生有了感性,开始 2 倍的抗弯曲能力。

在研究“ 的 . 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猜1倍、2倍、 3 倍厚的分能承受几个圈更是有目的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难点:让学生理解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夹子、桌子等。

3.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因为受到力而弯曲?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并提问:这些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会一样吗?让学生预测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组实验材料和工具。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的弯曲程度。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观察和分析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抵抗弯曲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PPT、实验器材(如直尺、折尺、橡皮筋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弯曲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学习: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的抵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抵抗弯曲的原理。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原理。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思考和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弯曲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工程设计、材料科学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第3-4课时:观察和分析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3. 第5-6课时: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4. 第7-8课时:总结提升,讨论实际应用。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九课抵抗弯曲的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九课抵抗弯曲的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九课抵抗弯曲的教案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九课抵抗弯曲的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新课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

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

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

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

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梁的弯曲原理,研究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总结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梁的弯曲原理。

2.掌握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梁的弯曲原理。

2.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梁(不同材质、不同长度、不同横截面积)、加载装置、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梁的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梁的弯曲原理,以及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梁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等条件,观察和记录梁的弯曲程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承受较大弯曲力的梁,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制作出这种梁。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梁的弯曲现象的观察报告。

梁的弯曲原理;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教材以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探究科学问题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以及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材料的片状物体,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剪刀、胶带等。

3.课件:关于材料抵抗弯曲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铁丝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材料可以弯曲,而有些材料不能?让学生提出假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感受不同材料的质地。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表现,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弯曲不同材料的片状物体,观察和记录结果。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实验结果。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觉引起实验结果显现差异的各因素,能依照实验体会提高推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

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制作曲线图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并能运用数据和曲线图进行分析,并能用汇报实验中的发觉和得出结论。

2、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探究不同厚度的纸和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亦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爱好;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能够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并能明白得横梁平放和立放的道理。

二、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关键:1、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操纵;2、运用曲线图分析数据并总结结论;三:教学预备:教师用:运算机辅助课件,米尺等;学生用:垫片一盒、盒子两个、四种厚度的纸条、实验记录表、曲线图等;四、教学过程:1、游戏导学,开宗明义教师演示搭纸桥游戏,引入教学;“薄纸做的桥抗弯曲能力专门差,换一张同样大小的厚一点的纸做桥面,抗弯曲能力会如何样,猜猜厚纸(2倍纸)桥能承担几个垫圈?老师接着问:“今天我们研究同一质量的纸,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如何样?”2、实验初探,聚焦差异“怎么说厚纸做的桥能承担几个垫圈?想不想自己试试!”小组领取材料完成对2倍纸的承重能力的测试并汇报测试结果。

“什么缘故同样大小的厚纸,各组的测试结果却相差这么大”。

问题出在哪里呢?师生共议分析找出缘故。

“看来要研究不同厚度的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3、实验再探,分析总结小组完成4种厚度的纸的抗曲能力的实验研究。

推测记录,采集数据,讨论分析(通过实验和表格中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觉?从那个实验中我们又能得出一个如何样的结论?),师参与小组实验和交流。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1).doc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1).doc

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通过亲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巩固并学会相关的探究技能:控制变量实验,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能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大胆而合理的预测。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分别把两张卡纸、三张卡纸、四张卡纸用极少量液体胶水粘在一起,使之形成四张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分别标上 1 号、2 号、 3 号和 4 号,并在纸条上做上记号。

实验记录表,统计图。

相同大小的铁垫圈,放垫圈的盒子、橡皮擦、红笔、直尺、木片。

教师用:小组用的实验材料一份、各种横梁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纸条)请一位大力士和老师配合做一个实验,拉一拉这张纸条,(用很大的力气才拉断)教师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

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本书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后,教师实验)2.纸条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

)板书课题:抵抗弯曲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活动一:探究增加纸的厚度,会不会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1.师:如果增加纸条的厚度,它的抵抗弯曲的能力会增加吗?(会)2.师:这里有两张纸,1号纸比较薄,2号纸是由两张 1 号纸粘起来的,也就是说它的厚度是1号纸的……(2 倍)。

3.师:那这两张纸,哪张的抗弯曲能力强一些呢?师:都觉得 2 号纸的抗弯曲能力比 1 号纸强吗?14.师:(稍作停顿)那 2 号纸比 1 号纸抵抗弯曲的能力强多少呢?预测一下。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沉默)都认为 2 号纸厚度增加一倍,抵抗弯曲的能力也跟着增加一倍吗?5.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预测准不准确呢?(实验)如何实验?(放铁垫圈)为了让实验公平、科学,应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呢?(垫圈大小和重量、垫圈放的位置、支撑物的距离和高度、弯曲程度、放垫圈的力量。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2. 激发学生对抵抗弯曲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抵抗弯曲,而有些物体则不能呢?”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

第二章:探究抵抗弯曲的原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抵抗弯曲的原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抵抗弯曲的原因,如材料的弹性、形状等。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教学活动:1. 介绍抵抗弯曲的原因。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第三章:探究材料的弹性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材料的弹性与抵抗弯曲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材料的弹性与抵抗弯曲的关系。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弹性。

教学活动:1. 介绍材料的弹性与抵抗弯曲的关系。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弹性。

第四章:实践活动:制作弹性测力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弹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弹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弹性测力计。

教学活动:1. 介绍弹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弹性测力计。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2.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体验。

2.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体验。

第六章:拓展探究不同形状对抵抗弯曲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对物体抵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形状对物体抵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抵抗弯曲时的表现。

教学活动:1. 介绍不同形状对物体抵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材背景:
《抵抗弯曲》是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课由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发现厚度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第二,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让学生用前面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用做简单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活动由教师指导下的研究变为学生独立的操作和研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好两个实验,让学生经历预测、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
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直尺。

2.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记录单及汇总表、直尺、4本科学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出示桥梁图)这些桥梁都是靠哪些结构支撑住的?(出示房屋图片)房屋也有和桥梁相似的结构,指出柱子和横梁,一般的桥梁和房屋都是靠柱子和横梁支撑的。

(课件出示横着的材料叫横梁,直立的材料叫柱子)
2.(出示桥断裂的图片)桥面断了桥墩没事,看来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

所以我们要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引出课题:抵抗弯曲)
3.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个桥面不容易弯曲?(板书:增加宽度、增加厚度,换材料、缩短柱子间的距离……)
(当学生了解了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之后,自然会想到怎么样才会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于是由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桥梁断裂入手讨论,即贴近生活又具体。


4. 我们这节课研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它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1.师课件演示纸横梁,说明以科学书本作为柱子,以纸作为横梁,用垫圈来测纸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学生操作(时间1分钟)
3.汇报时数据不同
预设一:一小组上台演示
预设二:追问原因后,师再演示正确的方法。

追问原因,板书因素:柱子间的距离相同,高度相同,放垫圈的位置相同、汇报时说明以纸梁接触桌面为标准并且最后一个不能算。

(自己操作发现问题,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那实验的标准就自然的梳理出来了,)
4.要想研究横梁的宽度与它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我们要改变的是什么条件?控制不变的是哪些条件?(介绍三张宽度不同的纸)
5、出示温馨提示:
✧两边各以两本科学书垫高
✧纸梁架空距离为10厘米
✧垫圈要逐个轻放,并在中间单排叠放
✧先预测,再实测,最后写发现(介绍记录单)
✧做完实验马上将材料放入袋中,记录单放桌面
6.要想研究厚度与它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有哪些?(介绍三张厚度不同的纸)
✧两边各以两本科学书垫高
✧纸梁架空距离为10厘米
✧垫圈要逐个轻放,并在中间单排叠放
✧先预测,再实测,最后写发现(介绍记录单)
✧做完实验马上将材料放入袋中,记录单放桌面
7.师:先做宽度实验,再做厚度实验。

8.学生操作,师巡视并指导。

9师将学生做好的数据打在幻灯片上,让学生进行比较。

问:要想增加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梁的宽度好还是厚度好?
预设:宽度增加四倍可以承受几个垫圈?厚度增加四倍可以承受几个垫圈?(通过表格统计的形式,学生就能很清晰的发现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整个过程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那结论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


三、研究横梁平放还是竖放好
1.看两个横切面都是长方形的,它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的?为什么?
2.用直尺师演示,学生感受。

四、课堂延伸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找看,课后继续找。

附三张表格: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第小组
我们发现,纸梁的宽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测试记录
第小组
我们发现,纸梁的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

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表
课后反思:
《抵抗弯曲》是科教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是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对纸的抵抗弯曲的能力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增加纸条的宽度与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实验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通过几次试教,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遵循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课一开始,我以桥梁和房屋这些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导入,引出桥梁和房屋的结构主要是由横梁和柱子支撑住的。

那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呢?这个问题抛出之后,就会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了。

但是学生必竟不是科学家,他们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适度的指导与扶持。

因此在教学中,在探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时,我先扶着学生进行比对实验并得出宽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也增强。

当学生从中获得经验后便放手让他们自己进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的探索。

这些活动的选取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循序渐渐。

二、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科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整堂课我是以学生动手为主,共设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是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能力的不同。

从数据中得出横梁的宽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也会增加。

活动二是纸的厚度与它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厚度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能力不同。

从数据中得出横梁的厚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显著增加。

教师再汇总成一张表格,让学生们进行比较宽度和厚度的数据。

活动三是研究长方形横截面的横梁是横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这个活动是前两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这三个活动都是他们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总之,小学的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主要是激发孩
子们学习的兴趣,探究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