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木建筑伴随人类居住形式与生活习惯的历程相当久远
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在民居中的应用
【序】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在民居中的应用【一】传统木雕装饰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在古代我国,木雕艺术曾是宫廷和寺庙建筑的常见装饰元素,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与我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工艺之一,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
从古代到现代,传统木雕装饰艺术一直在我国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二】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在现代民居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建筑和装饰工艺的不断发展,传统木雕装饰艺术也在现代民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在建筑门楣、樑柱、扇骨、屏风等结构上,还是在家具、家居饰品上,传统木雕装饰艺术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在现代家居中,传统木雕装饰艺术不仅可以提升空间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品味,更能为居室增添丰富的文化氛围和历史韵味。
【三】传统木雕装饰艺术的设计与工艺传统木雕装饰艺术的设计与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工艺精湛、设计独特的特点备受赞誉。
木雕师傅们以我国传统的工艺技法、精湛的刻刀技巧和丰富的审美情趣,创造出了许多惊艳的作品。
他们通过对木材的纹理、色彩和形态的把握,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体现了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
【四】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在民居中的实践与推广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家居环境的注重,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在民居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们都希望通过木雕艺术为自己的家居增添独特的文化气息。
如何将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在当代社会中进行推广和实践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个人观点与结语作为一名木雕爱好者,我深深感受到传统木雕装饰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应忘记传统文化的珍贵,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去传承和弘扬。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会积极倡导和推广传统木雕装饰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其中,让这项传统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这篇文章,我对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在民居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中国传统古建筑宗祠的木质雕塑装饰浅析
中国传统古建筑宗祠的木质雕塑装饰浅析摘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我们惊叹其榫卯结构,却忽略了将结构性与装饰性完美融合于一体的木质雕塑单件。
本文试图以传统建筑古祠堂为例,分析探讨祠堂建筑中的木质雕塑单体。
关键词:宗祠;古建筑;木刻;艺术表现中国传统古建筑风格独立于世界建筑风格,是我国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的差异,驱使人类因地制宜地建造空间建筑。
中国传统古建筑,始终保持着同西方建筑(古希腊、古罗马风格建筑)不一致的建筑文化风格而发展。
1 古建筑宗祠的基本结构与木刻装饰关系中国古建筑作为东方建筑体系中的代表,亦被称为“历史年鉴”,拥有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
一座传统古建筑可谓一眼千年,高度浓缩中国几千年的智慧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存在砖石建筑,自宋代以后逐渐发展为“砖心木檐”的砖木混合结构的形式。
明清以后,基本大式建筑原则强调“三段式”造型节奏设计,讲求比例匀称、尺度均宜。
“三段式”分别为台基、屋身、屋顶。
建筑底部为砖石台基,台基以上为屋身和墙面,再以两坡和四坡顶反宇式屋顶为盖,组合成基本的大式建筑框架。
整座建筑以木为主要材料,辅料为砖、石、瓦等。
建筑结构在一榫一卯之间,以穿插、拼接、相交、相扣等手法,再以体块堆叠组合形成气势恢宏的整体型复合式院落。
《大学》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祠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心生敬畏的场所,亦是单个族群部落的集权中心,也是祭祀的重要场所,集制度纲章、道德伦理、血缘亲族、神灵敬畏等。
以建筑角度看来,其木刻装饰比一般古建筑表征显得更加严肃庄严,有吉祥祝福庇佑之意。
装饰上,以木质为主料,大多装饰艺术表达都用木质雕刻的形式呈现。
我国受地理环境特点的影响,多产木料,木刻便成为了我国最重要也是最突显的装饰手法之一,古代哲匠们发挥其精湛的手法和技巧进行艺术创造及舒适度的平衡。
一方面,依托雕塑材料的个性、各建筑的主题需要进行创作。
另一方面,也是主要原则,遵循建筑架构结构走势、力学承重原则、功能用途,实现装饰表现。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运用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运用【摘要】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运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建筑中,传统木雕作为装饰元素,不仅美化了建筑,更展现了工匠们的审美追求与技艺造诣。
而传统木雕的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保护与修复工作变得愈发重要,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未来发展中,传统木雕仍将扮演重要角色,为古建筑增光添彩。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对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弘扬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将继续熠熠生辉,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关键词】传统木雕、古建筑、运用、历史意义、装饰作用、工艺技术、保护与修复、未来发展、重要性、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传承、发展。
1. 引言1.1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运用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工艺与建筑之美的完美结合。
木雕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从古代到现在,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木雕可以用来雕刻建筑柱头、门楣、梁头等建筑构件,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工艺的精湛技艺。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运用,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建筑艺术的体现。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运用的形式多样,包括浮雕、线雕、透雕等多种技法。
这些技法不仅展现了木雕师傅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运用,不仅注重艺术效果,更关注文化保护和传承。
通过对传统木雕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可以使古建筑更加具有时代感和文化底蕴,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运用,对于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的历史意义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历史意义还体现在其对建筑结构和氛围的营造上。
古建筑木雕艺术的造型设计
092《名家名作》·造型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古建筑来说,其中的木雕艺术造型设计主要依附于民居建筑,一般体现于木质构件装饰中,充分发挥了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功能,也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对于南安古建筑来说,木雕艺术的造型设计既彰显了建筑结构特点,发挥了建筑的实用性功能,同时也兼顾了大众审美,通过巧妙的精心设计,融合了儒家思想与地域文化色彩,所以南安木雕艺术普遍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核心,并遵从重情重义的美学思想,通过合理的木雕造型设计,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一、古建筑的主要结构以南安古建筑为例,其主要构件包括台基、开间、大梁、斗拱、彩画、房顶以及山墙,其中每一个构件的木雕设计都极具独特性。
台基是古建筑的基础结构,古代建筑由于自重比较大,因此在建筑施工前,为了避免建筑塌陷,一般都会在开始建造前设置一个坚实的基础结构,称之为台基,古建筑中常见的台基类型为石质混凝土或钢筋水泥,同时台基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部分。
在我国古建筑中,平面投影多为矩形,开间是和大门平行的一面,又称之为面阔。
大梁作为古建筑中主要的圆柱木头结构,是屋顶建筑的脊梁,一般以杉木为主,近来也有很多以红木为主要材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的骨梁之一。
斗拱是我国古建筑中独有的结构,“斗”指的是方形木头,“拱”则指的是弓形短木,合称为斗拱,通常情况下,斗拱一般放置在柱头与屋面之间,用来支撑梁架,起装饰作用,在北式古建筑中比较常见。
二、古建筑木雕艺术的造型设计原则木雕艺术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闽南地区的木雕艺术起源于南宋时期,经历了元代的发展,鼎盛于明清时期,最后衰落于清末时期。
南安木雕艺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表现形态,其设计思路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并且本着实用性和传统审美的原则,通过木质材料的合理运用,强调古典美学和思想的交融,将木雕艺术的实用价值与艺术性充分展现于古建筑中。
(一)按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发挥木雕艺术的实用性南安木雕艺术的造型设计要求比较严格,通常情况下是严格遵循古建筑的整体结构进行排列与设计,在古建筑木雕造型设计中,最主要的是第一进院落,通常将木雕艺术的设计重点放在正房上,然后依次是两侧的厢房。
中国传统古建筑宗祠的木质雕塑装饰浅析
中国传统古建筑宗祠的木质雕塑装饰浅析中国传统古建筑宗祠的木质雕塑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特而精美的一种装饰艺术形式。
它不仅赋予了古建筑以美感和艺术价值,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古代中国的宗祠是重要的宗族聚会场所,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
它的建筑和装饰都承载着丰富的宗族文化和家族传承的意义。
木质雕塑作为其中的一种装饰手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成为了宗祠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质雕塑的材料多选用桃木、黄杨木等具有高度耐腐蚀性和稳定性的木材,经过多道加工和雕刻工艺制作而成。
作品的主题多围绕神仙、龙凤和花鸟等传统中国元素展开,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吉祥的寓意。
在宗祠的门楣、门额等位置,木质雕塑往往是以浮雕或者高浮雕形式呈现。
它们一般都是以神仙、草木、龙凤等图案为主题,再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宗族的历史故事。
这些雕塑不仅形象生动,还具备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宗祠内的柱子也是木质雕塑的重要呈现位置。
柱子上的雕塑多为立雕或者高浮雕形式,其题材大多是花鸟、神仙等。
除了具备装饰作用外,这些雕塑还能强化宗祠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
柱子上的雕塑往往寓意着吉祥、幸福和繁荣,让宗祠的氛围更加庄重而神圣。
在宗祠的梁、椽等位置,木质雕塑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雕塑多以低浮雕的形式呈现,以神仙、花鸟等图案为主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丽意象和神奇传说。
梁、椽上的木质雕塑不仅美化了宗祠的空间,还能起到加强结构稳定性的作用。
中国传统古建筑宗祠的木质雕塑装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人们所喜爱。
它们不仅是古代建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雕塑的浅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闽南古厝木雕细作制作流程和工艺文化
建筑木雕细作制作流程和工艺文化木雕用于建筑之上有据可考的是从商代开始,到了战国时期就已发展得相当成熟。
几千年来建筑木雕经历了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的几个轮回后,至明清两代无论从数量、题材、内容、技法或环境创造诸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进入了鼎盛时期。
木雕细作的制作流程:(1)整体规划通常由花作师傅和大木师傅筹划,然后决定雕刻,在整体构架中的布局和比例。
使雕刻的形式内容同建筑密切结合,达到协调的目的。
(2)设计和放样雕花匠都有师徒相授、父子相承的“花样”作为雕刻的“粉本”,本领大的师傅要迎合房主的喜爱和当地的风俗来创作设计,使雕刻更合理、形象更生动放样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图样粘贴在构件上;一种是将事先制作的样板放在构件上将它复描下来。
当然也有名师高手胸有成竹地直接讲的,技艺之高,令人倾倒。
(3)打轮廓线放样后便在构件上打轮廓线,第一次不能刻得过深过重,要逐步进行,不同形式的作品有着不同的侧重面,以分出不同深度的层次和初步的构图形状为妥。
(4)分层打坯雕刻要主次分明、层次淸楚,为此,雕刻时要分层进行。
画稿是从远到近的,雕刻却完全相反,是从近到远、从高到低的。
多至五六层,少至二三层。
(5)细部雕刻在粗述的基础上做具体的刻画,通过深人的副雕,使形象一一分明并趋完善。
一般是从下刻到上,先次要后主体,以免操作时碰坏物象,深浮雕刻的镂空放到越后越好,以防一刀无情前功尽弃,其要求是人物的动作、形体、衣饰、表情,花草的结构、枝叶、形态均质感明确,线条淸晰流畅。
(6)修光打磨对整个作品从整体到局部再进行一次全面修整,其要求:一是作品要无毛刺、无瑕疵。
二是线和面整齐挺括。
三是修补粗细坯雕后留下的不足之处,然后用木砂纸打光,使作品更加精美细腻,再用棕刷刷干净。
(7)揩油上漆木雕完成后要揩油上漆,既可美化木雕又可保护木雕,起到防腐蚀的作用,为了体现木材本色和纹路的美,有时不用漆覆盖而是罩上一层透明的桐油,显得朴实无华。
木雕细作的工艺文化:木建筑伴随人类居住形式与生活习惯的历程相当久远,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类型不仅融合了社会的阶级形态、儒释道的宗教精神和哲学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古代中国建筑木胤根据构件的位置不同来决定其工艺的粗细,如梁柱、斗拱上的雕刻简略、纹样疏朗、粗犷大气檐下雕刻复杂异常门窗纹饰与雕工细密而精致,木雕大致可分为梁架木雕艺术、檐下木雕艺术和门窗上的木雕艺术等。
中国传统古建筑宗祠的木质雕塑装饰浅析
中国传统古建筑宗祠的木质雕塑装饰浅析一、历史背景宗祠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中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先民对祖先崇拜和礼仪祭祀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祠的形式不断演变,但对祖先崇拜和纪念的根本目的始终没有改变。
在宗祠的建筑装饰中,木质雕塑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可以见于宗祠的门楣、梁架、屏风等部位。
这些木质雕塑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了社会历史和当时的宗教信仰。
二、种类1. 神像类神像是宗祠中最常见的木质雕塑,通常用来表示祖宗、古代名士、民俗英雄等虔诚祭拜的对象。
这些神像通常采用立体雕塑的形式,形象逼真,富有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代表了宗祠主人的审美和宗教信仰。
2. 装饰类除神像外,还有一些木质雕塑是用来修饰宗祠其他部位的,例如门楣、柱子、屏风等。
这些木质雕塑通常表现为浮雕或者刻线造型,具有气势磅礴、精美绝伦的艺术风格。
这些装饰类的木质雕塑反映了宗祠主人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修养。
3. 历史人物类有些宗祠中还会有一些历史人物的木质雕塑,这些人物通常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例如清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明朝书法家李时中等人的木质雕塑,既是宗祠主人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也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
三、特点1. 精雕细琢宗祠的木质雕塑往往具有精雕细琢的特点,雕刻形象准确,线条流畅,表达了艺术家精湛的木工技巧和审美能力。
这些雕塑代表了当地木匠的最高水平,也是这些木匠细心治良、追求完美的见证。
2. 博大精深宗祠木质雕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代表了当地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这些雕塑所表现的神、祖、人物等形象,既可以反映出民间信仰和人文精神,也可以展示出宗教信仰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3. 色彩斑斓木质雕塑除了形象逼真、精美绝伦外,颜色处理也非常讲究。
除了保留木材本身的自然色彩外,还会采用各种彩绘工艺,加强对雕塑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颜色处理使得木质雕塑不仅具有艺术性,还代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和盛衰。
总之,宗祠的木质雕塑作为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重要装饰形式,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简述我国古典建筑雕饰的类型
简述我国古典建筑雕饰的类型我国古典建筑雕饰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代中国建筑雕饰丰富多样,包括建筑物表面的装饰、屋顶的雕刻、门窗的雕花等。
1. 石雕石雕是我国古代建筑雕饰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石雕可以分为立体雕刻和浮雕两种形式。
立体雕刻常用于建筑的柱子、梁、门额等部位,可以雕刻出各种动植物、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浮雕则常见于建筑的墙面和门窗上,通过将图案或图像浮现在平面上,给人以立体感和层次感。
2. 木雕木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另一种雕饰形式。
它常用于建筑的梁、柱、门窗等部位,以及室内的装饰物品。
木雕技艺精湛,常常以精细的线条和纹饰展现出动植物、神话传说和吉祥寓意等主题。
木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重要的装饰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木工艺术的高超水平。
3. 砖雕砖雕是利用砖块进行雕刻的一种古代建筑雕饰形式。
砖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于墙面、门窗、围墙等部位。
通过将砖块雕刻成各种图案和图像,砖雕为建筑增添了艺术的气息。
砖雕常常采用浮雕和刻线的方式,形成各种纹饰和装饰图案,如花卉、鸟兽、人物等。
4. 瓦雕瓦雕是利用瓦片进行雕刻的一种建筑雕饰形式。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瓦雕常常用于屋顶的装饰,如屋脊、脊兽、檐口等部位。
瓦雕的图案多样,可以是神话传说的人物形象、吉祥的动植物、花卉纹饰等。
瓦雕的制作工艺精细,常常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5. 画像画像是一种将图案和图像绘制在墙面或门窗上的建筑雕饰形式。
画像常见于古代宫殿、寺庙和重要建筑的内部空间,通过绘制各种人物、山水和花鸟等图案,给建筑增添了艺术和装饰效果。
画像常采用彩绘技法,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展现出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以上是我国古典建筑雕饰的主要类型。
这些雕饰形式丰富多样,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这些雕饰不仅仅是对建筑的装点,更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瑰宝。
建筑木雕
建筑木雕历史的脚步走过了无数风雨岁月,不知多少令人畅快或遗憾的印记随之泯灭。
历史是无情的,但人类的智慧却灿烂永存。
古人不仅以火与土的碰撞创造了陶瓷,还以金与木的斡旋创造了令人称赞的木雕艺术!时至今日,那些散落在乡野城镇的巧构砌筑、巧夺天工的木雕,依然在无声地讲述着先人们的生存故事。
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过:“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
“从天人洞穴、人工巢穴开始,经过数千年的努力,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先人们,经过数千年的努力,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先人们为自己创造了合理舒适、类型多样的生存居所,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林徽因曾经说:”中国建筑史东方醉显著地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条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
“(林徽因著《林徽因讲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页)尽管经历了各个朝代政治、经济、信仰、风俗的变化以及民族的融合,但中国传统建筑始终保持着自己固有的营造布局模式与结构方法。
从原始窝棚与原始阑干建筑开始,中国传统建筑始终没有完全脱离这种模式的技、艺之美。
上述文化观念在中国建筑模式与结构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建筑的”亲地“与”恋木“情节,是传统建筑较直接的物化表现。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选择农耕生存方式的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注重与自然界的沟通与融合。
相传,黄帝属土,土者,木之”母“也,土木相生不分。
木材是有机的生命,这种”再生"的生命物质特性与人的生命特质相似,其形态不仅记录了宇宙生命发展的运动轨迹,木的温和、密度、柔韧、纹路、色泽、气味等性质特点还体现着某些生命的亲和力。
漫长的生命时间,使人们对母的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渐渐形成了对木的独特评价,或许传统建筑对木的选择就是这些特定的心理所致。
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建筑史理性与感性、技术与艺术、材料与结构之间的一种完美结合。
木对于建筑选材来说有许多优点,如:便于采集、可塑性强、利于加工、结构灵活、易于拼装、具有柔韧性、通透性等。
古老的传统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雕艺术
古老的传统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雕艺术古老的传统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雕艺术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木雕艺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木雕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美感吸引了众多的艺术爱好者。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老的传统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雕艺术。
一、历史渊源木雕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木工匠人就开始运用木制工具创造艺术品。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木雕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艺及风格。
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木雕艺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唐代,木雕艺术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当时的艺术家们在木材上雕刻出了一系列精美绝伦的佛像雕塑。
而明清时期,由于皇家及富豪的支持,木雕艺术又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大量的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中都可以看到精致的木雕装饰。
二、技艺与工艺1. 选择材料:在木雕艺术中,选择合适的木材是至关重要的。
常用的木材有红木、黄杨木、柚木等。
不同的木材质地和纹理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艺术家需要根据作品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2. 制作工艺:木雕艺术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个环节。
首先是设计与构思,艺术家需要根据主题和构图来设计作品。
其次是雕刻,艺术家使用各种木雕刀具将木材进行精细的雕刻。
最后是装饰和上色,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装饰手法和色彩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
三、艺术表现与特点1. 精湛技艺:中国的木雕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艺术家们能够通过巧妙运用雕刻刀具,将木材雕刻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细节处理得惟妙惟肖。
2. 独特风格:中国木雕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其作品往往以自然山水、人物故事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3. 寓意深远:中国木雕艺术作品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寓意。
艺术家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形象表现,传递出关于生活、人性、道德等各种哲理和价值观。
四、传承与保护木雕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需要得到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运用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运用1. 引言1.1 了解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历史木雕艺术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文化时期,古人们利用石头和骨头等工具雕刻出各种形态的图案和器物。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木材开始成为一种常用的雕刻材料。
在古代,木雕艺术在中国、欧洲、印度等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建筑中,木雕常常被用来装饰建筑的柱子、横梁和门窗等部位,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传统木雕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随着历代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木雕工艺逐渐达到了极致。
宋代的木雕艺术尤为璀璨,许多古建筑如宋代的古庙、宫殿等都留存着精美绝伦的木雕作品,展现出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通过了解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明的辉煌,体味到木雕工艺的精湛之处。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更加显现出来,让人们对这一古老工艺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1.2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重要性1. 传统木雕是古建筑的重要装饰元素,能够为建筑增添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精美的木雕作品,可以展现出古建筑的雕琢工艺和审美风格,使建筑更加具有魅力和历史厚重感。
2.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还承担着结构支撑的重要作用。
古建筑多采用木结构,而传统木雕作为木质装饰元素,不仅美观,还能够增加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起到装饰与支撑双重作用。
3. 传统木雕作为古代艺术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和审美观念,代表了古代木雕艺术的高度成就,对研究古代文化和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4. 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保护与传承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古建筑和传统木雕也面临着消失和损坏的风险。
保护传统木雕、传承古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1.3 目前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现状在古建筑中,传统木雕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今,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建筑材料的多样化,传统木雕在古建筑中的应用逐渐减少。
古代建筑木雕装饰民间化演变特征探讨
古代建筑木雕装饰民间化演变特征探讨经过近几年国内大量收集、整理、抢救、保护和研究,民间建筑木雕以很高的艺术价值博得现代文明的青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文化史上和潮流,并在新的文化情境与审美意识中获得了新的艺术张力。
然而,我们看到,木雕装饰艺术的生存土壤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使建筑木雕已不再是单纯的民间艺术,研究与保护的重点也不能局限于民间艺术本身和仅仅保护或收藏在博物馆或用于旅游开发如此简单。
我们需要对民间建筑木雕艺术的生存环境与发展过程加以关注与研究,分析器民间化的演变特点,对当下的艺术民间化将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古代法律下的建筑木雕装饰民间化过程及相关背景从唐代《唐会要。
舆服志》规定“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辙施装饰”,到《宋史。
舆服志》规定“非宫室寺观,毋得彩绘栋宇及朱漆梁柱窗墉雕铸柱础”,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堂舍装饰只限于庶人以外的主流社会,宋代的朱漆梁柱窗牖、雕铸柱础艺术只是宫室寺观的特权。
唐代建筑木雕装饰是主流社会地位与文化的象征,对于民宅,建筑装饰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到了宋代时,平民百姓可以进行建筑局部装饰,至元代禁止内容相对就比较少。
我们可以从《元史》中看到,除了“鳞爪瓦兽”以外均可。
据《明史。
舆服四》记载,“明初,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行。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木器不许用硃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
不得四铺飞檐”。
明代虽然对房屋雕刻的内容进行了部分限制,但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开放政策。
从明代早期不到八十年时间内三番五次地修正律法的过程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装饰曾经在社会上屡禁不止,并且从每次表达的内容来看,律法对建筑装饰的限禁在逐渐地减少,反映出民间建筑装饰的兴起,并在题材内容上不断扩展,建筑木雕装饰不断地走向百姓,逐步地民间化,至明中期时基本上成为民间艺术。
因此,我们目前所讨论的木雕,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主要指明清时期的建筑木雕装饰艺术。
木质的史记,立体的诗篇
木质的史记,立体的诗篇打开文本图片集雕刻品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制品之一,木雕作为雕刻品中的重要一项,以其悠久的历史、众多的表现形式及通俗生动、简单易制的特点而深受人们喜爱。
1644年清军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清王朝的陪都宫殿,此后一直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曾先后十次东巡拜谒和驻跸于盛京皇宫内;乾隆时期,内务府秉承乾隆皇帝旨意,还多次向盛京宫殿运送宫中宝藏,包括精美的清代木雕品。
这为我们今天了解清代皇家木雕藏品和沈阳故宫旧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收藏于沈阳故宫的木雕品,由两大部分构成:宫殿建筑群上的木雕品和院藏木雕品。
建筑木雕之美建筑木雕装饰,作为一种传统的装饰方式,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一直被沿用与发展。
木雕在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之前,其主要功用是对木质的建筑构件进行外表装饰,也有相当数量用在造像与明器制作中。
中国的木雕始于何时,这已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在战国、秦汉时,木雕艺术就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的木雕艺术都有一定的发展,而清代则是中国木雕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
沈阳故宫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经历了清军入关前、入关后两个时期,至清末有古建筑130座。
其中很少一部分在民国时期因多年失修、毁坏严重而被拆除,至今尚存有114座。
这一座座宏伟建筑上的木雕都是前清木雕文化艺术的代表作。
当走过大政殿、十王亭、崇政殿、凤凰楼、文溯阁、台上五宫等建筑时,每一处门楣、窗棂、栏杆、花罩、隔扇、挂落、飞檐,每一根梁柱、斗拱、省替等,都造型丰富、雕刻精美、多姿多彩,如大政殿前的两明柱,各有木雕金龙蟠柱,活灵活现,上述这些都显示了皇家至尊至贵的地位。
特别是沈阳故宫建筑群的色彩,以黄、绿、红、青灰等颜色为主,而八角重檐的建筑结构、凤楼晓日的景观效果等,都独具特点。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它是宫高殿低,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宫殿的建筑木雕艺术之美是沈阳故宫院藏木雕品的一大特点,具有强烈的地方建筑特点与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满族、蒙古族、汉族文化大融合在皇家宫殿雕刻艺术上的体现,是清代建筑木雕发展的集大成者。
1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木建筑伴随人类居住形式与生活习惯的历程相当久远
1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木建筑伴随人类居住形式与生活习惯的历程相当久远,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类型不仅融合了社会的阶级形态、儒释道的宗教精神和哲学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古代中国建筑木雕根据构件的位置不同来决定其工艺的粗细[2-4],如梁柱、斗拱上的雕刻简略、纹样疏朗、粗犷大气;檐下雕刻复杂异常;门窗纹饰与雕工细密而精致.1. 1梁架木雕艺术传统木建筑中的梁架常常采用“砌上露明”的方法,将梁架暴露在外,给雕刻和彩绘提供了得以展现的舞台:或“素面朝天”,展现木材的本色;或“雕梁画栋”,为建筑锦上添花;或兼而有之,赋予建筑极强的艺术视觉.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骨架形式,梁架包括柱、梁、檩、枋、椽以及附属构件等.正是梁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梁架上依附的精湛雕刻使得以木材为主的梁架不仅具有结构功能的特点,而且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柱是木建筑构架中最主要的构件之一,几乎垂直承受了其上部分的所有重量,一般有圆柱和方柱两种;枋是两根柱子间起连接作用的方形横木;椽是放在檩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柱、枋、椽在木建筑中一般或保持原木本色,或施以彩色,雕刻却不多见.梁架上的木雕一般是在梁、檩、天花和藻井中体现.1. 1. 1梁是木建筑中架设于立柱之上的负载横跨物件,是木结构建筑的关键部分.梁部的雕刻多集中于梁枋的中央和两端,常采用浮雕、线雕、采地雕等雕刻工艺,雕刻题材多为人物故事、生活场景、祥禽瑞兽、花草鸟雀、建筑房舍等,色彩上或保持原木本色或雕刻后设色沥金.1. 1. 2檩是木建筑中架设在两幅梁枋之上承载椽子的圆木,古代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称为“桁”,在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成为“檩”,是房屋的架空的骨架式承重结构.檩部雕刻面积相对较小,雕刻内容题材多为花卉草虫等程式化的吉祥符号.1.1. 3天花和藻井属于木建筑的顶棚位置,在建筑中不仅起到保持室温的作用,而且也是木结构建筑的重要装饰部位.古代中国建筑天花和藻井的装饰复杂而华丽,尤其是宫廷建筑中常用浮雕、线雕的工艺手法装饰龙纹或雕刻倒悬盘龙,营造宫廷建筑的华美.此外,梁架附属构件如:柁墩、瓜柱、角背、梁托、穿、花牙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装饰.由于雕刻形制的不同,其形也多种多样:有的将柁墩做成盆状,其上雕刻有人物、动物图案;立于梁背上的瓜柱则将柱脚分开跨于梁上,做成燕尾瓜柱形、卷草形或是狮子、凤凰等.1. 2檐下木雕艺术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缘部分.由于檐下的结构异常复杂,中国传统建筑中檐下构件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雕刻匠师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檐下斗拱、额枋、雀替和撑拱等构件,不仅在建筑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还是展示中国传统木建筑雕刻的主要部位.1.2. 1斗拱作为中国建筑风格的形式要素,是传统建筑中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托构件,位于柱顶、额枋、屋顶之间,是立柱和梁架间的关节. (建筑物内部的柱、梁、檩之间也有斗拱,用于分散梁架过于集中的重载. )斗拱上构件密集、纵横交错、层层叠叠,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奇观.斗拱中起杠杆作用的昂到明清时期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构件,小而短,秀丽而细长,十分繁密,匠师们常将其雕刻成龙头、凤首、象鼻等各种形象.1. 2. 2额枋是用于建筑物檐柱柱头间的横向构件,辅助稳定柱与梁的联系,具有承重的作用.额枋上的雕刻工艺更是精湛绝伦:浮雕、镂空雕、线雕是额枋部位的常用雕刻手法;额枋雕刻题材广泛,涉及历史人物、戏文故事、祥禽瑞兽、卷草花卉、祥瑞宝器等内容.1.2. 3雀替在传统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枋交搭处,是用于承托梁、枋的建筑构件,由替木演变而来,直到明清时期,雀替的装饰功能才取代了最初的实用功能.雀替上的雕刻工艺以镂空雕刻为主,雕刻题材多选用花卉鸟雀和卷草龙凤.1. 2. 4撑拱位于檐柱外侧,是斜向支撑挑檐檩、枋的檐下木构件,民间称之为“牛腿”.撑拱部位多采用半圆雕、浮雕、镂空雕,雕刻题材包括人物、动物、祥禽瑞兽、卷草花卉、祥瑞宝器等.檐下雕刻除了在斗拱、额枋、雀替和撑拱等构件上表现外,雕刻匠师常以镂空雕的雕刻手法将草龙草凤、花鸟等内容刻于栏杆、挂落、花罩、碧纱罩上,尽显雕刻匠师们的超群技艺和浓郁的东方文化.1. 3门窗上的木雕艺术门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属于“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门不仅是出入的重要通道,也是门第高低、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门的造型和雕饰反映了不同地区建筑的特点,不同的门在建筑中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如:城门、山门、居室门、宅院大门等.按照门的造型和功能门拥有不同的称谓:牌坊、门楼、垂花门、乌头门等.窗主要用来通风和采光,和门一样同时也具有承担建筑围护和分隔的功能,窗的形制很多,如:板棂窗、槛窗、支摘窗、护净窗(又名“女儿窗”)、什锦窗等.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门窗通常是雕刻的重要部位(见图2).传统建筑中门上的雕刻多以历史神话人物、戏曲故事和民俗生活场景为创作题材;窗隔往往以拐子龙纹、菱花、直棂作为主要纹饰,拐子龙、套方、宫式、珠纹、水纹、海棠纹、万字纹、井字纹和灯笼纹饰在窗隔雕刻中也有体现.穿插在窗隔线条中的点状纹样有花鸟、蝙蝠、狮子、人物等.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门上雕刻艺术最常出现在垂花门最有特色的装饰构件“垂花柱”上.所谓垂花柱是悬挂在垂花门麻叶抱头梁下端、由纵深穿插枋悬挑的柱式构件,圆形的垂花柱多为倒悬的垂莲花、风摆柳、四季花等雕饰,方形的垂花柱常四面贴“鬼脸”,做四季花之类的雕饰.隔扇是南方建筑中常用的一种门窗样式,根据位置和用途的不同,分为隔扇门和隔扇窗.隔扇由较长的木料做成四方形的外框,外框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隔心,下部为裙板,中间部分为绦环板.隔扇心是隔扇的主要部分,起着通风的作用,因此艺人们常根据格条的排列施以不同纹样的雕饰,裙板一般在较高规格的建筑中才会进行雕刻装饰,绦环板在建筑中由于与人的视线接近,因此成为了装饰的重点部位.隔扇上的雕刻题材多以人物、动物、花卉、宝器等为主,也常涉及到树木、山石、房舍、用器等形象,南方地区象征“福”、“禄”、“寿”、“喜”的图腾纹样也是古代中国建筑门窗雕刻的常用雕刻题材.隔扇常采用浮雕、线雕、镂空雕等雕刻工艺,画面布局讲究、形象而生动.2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石刻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数千年以来虽然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的位置,但是中国古代建筑仍旧对于台基、塔座、柱头、栏杆、踏步和牌坊等石构件施以装饰性的雕塑,以达到美化和突出建筑物的政治、宗教主题的作用(见图3). 早在汉代瓦当上就出现了文字、动物、植物的雕饰纹样,汉代石刻在崖墓门上出现较多,雕饰题材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样、云气.其中动物多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常见,至于马、鹿、鱼等是汉人喜用的装饰母题;几何纹样则以锯齿纹、波纹、钱纹、绳纹、菱纹、S纹见长.汉代石刻多采用浮雕和线雕的工艺手法.佛教的传入给中国建筑石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碑塔、窟龛等佛教雕刻艺术开始遍及全国,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雕刻艺术领域,如: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均为中国建筑和建筑雕刻史上的绝世佳作,雕刻题材除了沿袭汉代的四神纹、凤凰、饕餮纹外,雷纹、夔纹、水波纹、斜线纹(格)、锯齿纹、圆弧纹也随处可见,石刻刀法准确、棱角分明,风格迥异.唐代以后以木构居多的佛塔建筑中砖石构材开始多了起来,石刻艺术随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唐代建筑石刻分为立体雕和平雕两种,立体雕多为雕塑品,常见于屋脊上或建筑前方的动物雕塑,平面雕刻则多出现在建筑的外墙或石窟壁画中,不仅刀法利落,造型也十分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宋代开始有了模仿多层木构的石塔,如灵隐寺双石塔,塔身虽小但雕刻精湛.除主要的建筑雕饰———瓦饰之外,宋辽时期建筑雕饰可分为雕刻和彩画两种.这一时期的雕刻柱础雕饰最多,其纹样或作莲瓣,或为龙凤云水纹.石柱雕饰有的以卷草纹为题材,多见于塔建大殿;有的为佛道像,多见于寺庙石柱之上;墙脚须弥座雕饰则在庵和塔中出现.彩画以蓝绿红为主色调,色彩的深浅用退晕的技法来表现.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下,元代砖石建筑发展迅猛,雕饰更为繁缛、精致,浮雕内容更为丰富,天王像和各民族文字、经文咒语也成为了元代建筑石刻雕饰的题材.明清佛塔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建筑雕刻达到了颠峰,牌坊、石柱雕饰精彩绝伦,线条丰富而流畅,构图相当完美,曲阜孔庙大成殿的蟠龙石柱是明清建筑石刻的典范.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砖雕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等,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寺塔、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砖雕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通常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的青砖为材料,先细磨成坯,再在上面勾勒出画面的部位,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层次,最后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精心刻画.早期的砖雕由空心砖和画像砖发展而来,在湿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出花卉、人物、鸟禽以及戏曲场面等各种图像,其创意主要源自古代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祝愿,民间工匠们对“龙凤呈祥”、“三阳开泰”、“麒麟送子”、“喜上眉梢”、“福禄同春”、“岁寒三友”、“鹤鹿同春”这些美好祝愿赋予丰富的想象力,然后按照图案与工艺程序进行制作,将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深刻寓意的美好祝愿以图案的方式加以表达,精美的雕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颇具魅力.中国民居砖雕艺术历史悠久,由于南北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民居砖雕在风格、手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江南民居砖雕不仅风格纤细、刻工精良,而且空间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富于浓郁的东方文化的神韵;北方砖雕构图丰满、纹饰繁缛,雕刻刀法朴实而浑厚,雄浑中透射出粗犷的个性;岭南民居砖雕手法自由奔放,蕴藏着浓厚的民俗趣味.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砖雕艺术题材,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手段造就了风格迥异的砖雕流派(见图4).3. 1徽州砖雕徽州砖雕在画面构图和雕作技法上大胆借鉴了新安版画的艺术成就和北方官式建筑的砖作工艺,以小巧精致著称.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封建礼法的制约,徽州民居不追求建筑的对称、工整和恢弘的气势,而以典雅、精工和秀逸见长,因此徽州建筑在雕刻装饰上极尽工巧之能事,尤其是门楼、八字墙对砖雕运用,更是别具地方风味.徽州砖雕一般凸起较小,出墙仅半尺许,属平面类砖雕.由于徽州人对住宅门楼的装饰极为注重,视其为“门脸”,因此门楼、门罩都是徽州建筑雕刻的重点所在.门楼雕刻集中于构件横竖交接的部位,起到收头和点缀作用.徽州建筑的建筑立面常以浅刻、透雕、圆雕、捏塑等手法雕刻出独幅或成组的画面,在灰瓦粉墙的映衬下画面尤为突出,光影律动.无论是立体化还是平面化的门罩这种雕刻艺术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景枋是徽州建筑门楼装饰的重点,多为整组具有情节的群雕,雕刻题材以人物、楼台为主,主体人物突起在前,衬景往往阴刻于后,纵深相互掩映,雕刻匠师们通常以其娴熟精湛的技艺在厚不盈寸的薄条砖上,进行多达六七层的雕镂,极好地丰富了建筑的层次美和距离感.徽州门楼砖雕、马头墙、深宅、天井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徽州民居建筑文化.平面构成的砖雕形式、有节制的装饰、和简繁得当的布局赋予了徽州建筑古雅的文化品味.3. 2扬州、苏州地区砖雕受徽州砖雕的影响扬州、苏州一带的砖雕在继承徽州砖雕的典雅的基础上融入了浓郁的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一地区的砖雕既不同于北方砖雕饱满壮硕的风格,也有别于闽粤砖雕的繁缛和细密,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精巧、寓醇厚于古雅.扬州砖雕构思奇巧、不事铺陈、独具匠心,很少采用通景透雕和主题性的大幅砖雕,以局部装饰图案见长,常对一些局部岔角、墀头、挂牙等细节进行精雕细琢,以几何纹饰为主要雕饰图案,雕刻棱线遒劲而峭拔.作为南北砖雕流变过程的中间状态,扬州砖雕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兼容性的风格,平面化和立体化是扬州砖雕的两个发展方向:镇江、南京的民居砖雕几乎与墙体相平,这种平面化的砖雕,门楼浮雕紧贴墙面,挂牙、角替等处仅做浅刻,十分素雅;青灰色调的门楼与两侧墙体浑然一色,素墙不施粉刷,全凭青砖的细致拼嵌,对缝整齐,细致耐看;与镇江、南京的平面化砖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杭一带立体化倾向的砖雕,这类立体化砖雕门楼与砖制的京式垂花门很是相似,充分反映了江浙一带社戏与集会的民俗和民风.。
古代建筑装饰-木雕
建筑木雕装饰的应用
木雕装饰在建筑内外环境中的设计应用,历 代均很盛行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装饰与应用的结 合上 ,这些我们从今天各地留存下来的大量明清 时期的传统建筑的内外环境中均可实地见到。
建筑装饰木雕的特点
4 建筑木雕装饰的雕饰技法逐渐趋于立体化,从而在透雕 、镂 雕 、玲珑雕等多层次的雕饰技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5 建筑木雕装饰的雕饰均考虑到其结构的关系 ,雕饰中既做到 不伤其结构整体 ,还能增强其结构的牢固性能,而且雕饰 的 部位尽量居中,做到构图得当、图案完整。
建筑装饰木雕的特点
谢谢观赏
古代建筑装饰的木雕艺术
梁架木雕艺术: 传统木建筑中的梁架常常将梁架暴露在外, 给雕刻和彩 绘提供了得以展现的舞台:或“素面朝天”, 展现木材的本 色;或“雕梁画栋”,为建筑锦上添花; 或兼而有之, 赋予建 筑极强的艺术视觉.
古代建筑装饰的木雕艺术
檐下木雕艺术 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缘部分. 由于檐下 的结构异常复杂, 中国传统建筑中檐下构件 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雕刻匠师们关注的焦 点. 尤其是檐下斗拱、 额枋、 雀替和撑拱等 构件, 不仅在建筑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还 是展示中国传统木建筑雕刻的主要部位.
建筑木雕装饰风格,因时代与地域的不同而不 同,但其 木雕装饰用于建筑装修 的特点 ,却有许多共 同之处,归纳 起来看 ,其装修特点主要一下五个方面:
建筑装饰木雕的特点
1 在建筑中应用广泛,除用于宫殿 、坛庙 、寺观等建筑的装 饰外,在建筑的梁架 、柱头 、牛腿 、斗拱 、门窗的构件雕 饰中也运用较广。 2 建筑木雕装饰的雕饰题材与内容丰富也颇为大众化 ,均为人 们熟悉的传说 、故事等 ,并且情节生动 、耐人寻味。 3 建筑木雕装饰的花纹 图案多趋 于自然 ,具有在一起无法剥离。繁复的 工巧适应了一般大众的目光,简洁的艺术为欣赏者提供高 雅的享受,在江南地区的木雕则更注重后者的追求,也是 木雕技艺最高的境界。
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在民居中的应用
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在民居中的应用木雕装饰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题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民居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房屋增添了美观性,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
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在民居中的应用历史悠久。
早在古代,木雕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庙宇和富贵人家的住宅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雕工艺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的民居中,成为民间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木雕装饰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特点。
从木雕装饰的部位来看,民居中的门窗、梁枋、斗拱、雀替、栏杆等部位常常能见到精美的木雕作品。
门窗是木雕装饰的重点之一,其格心部分往往雕刻着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如龙凤呈祥、花开富贵、五福临门等。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能起到通风采光和遮挡视线的作用。
梁枋和斗拱上的木雕则多以人物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雀替和栏杆上的木雕则注重线条的流畅和造型的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木雕的题材方面,种类繁多且寓意深刻。
常见的有动植物题材,如象征长寿的松柏、仙鹤,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葡萄等。
人物题材则包括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等,通过生动的形象传达着道德教诲和文化传承。
还有一些抽象的几何图案,如回纹、万字纹等,体现了人们对秩序和规律的追求。
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在民居中的应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木雕工匠们运用各种雕刻技法,如浮雕、透雕、圆雕等,将木材雕琢成精美的艺术品。
浮雕使图案呈现出立体感,透雕则让作品更加通透灵动,圆雕则能够全方位展现物体的形态。
这些技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木雕作品栩栩如生,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同时,木雕装饰艺术也具有实用价值。
它可以增强民居的结构稳定性,如雀替可以分担梁枋的重量,起到支撑作用。
此外,木雕还能起到保护木材的作用,延长建筑构件的使用寿命。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传统木雕装饰艺术在民居中的应用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工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结构,使得木雕装饰的应用空间受到限制。
岭南的建筑木雕装饰艺术
岭南的建筑木雕装饰艺术在岭南建筑中品位木雕艺术“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郭沫若先生赋诗恰如其分地赞美了岭南的传统建筑装饰木雕艺术。
正如诗中说的那样,岭南建筑的木雕艺术犹如鬼斧神工般的屹立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史上,是岭南建筑风格中一颗明珠。
她的美在书中是难以描绘的,那一笔一划的精雕细琢,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
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木雕装饰装修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世界雕刻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木雕装饰艺术带有鲜明、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而岭南的建筑木雕装饰就以广州和潮州为代表,无论在工艺手法还是在题材内容上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融合当地材料和风情习俗,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木雕艺术流派。
广州木雕素以工艺精巧细腻而闻名,以雕工雄浑、粗犷、生动流畅见长。
广州地区的金漆木雕与传统建筑结合十分密切,擅长把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兽虫鱼和各种图案选入画面,还有古典诗词或朱子家训之类的格言警句。
建筑雕刻多采用樟木制成,有厅堂花榻、门窗、屏风、神案等,如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里的屏风,梁柱、门窗便处处体现着广州木雕工艺的特色。
潮州木雕的一大特色是金漆木雕,表现手法擅长通透雕,贴金方法有黑漆描金、五彩饰金、全面贴金等。
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其中尤以戏曲故事、瓜果鱼虫、水族静物最多。
能在3寸高的木门窗格上就能雕刻出10多个故事人物,还在戏曲人物所穿袍甲还雕上复杂的图案花纹、背景衬托上通雕景物,可谓是木雕艺术中最精美绝伦的技艺。
岭南建筑的木雕艺术的装饰样式岭南的工匠们在格扇、槛窗、内院天井的墙面上做出精致的木雕装饰。
房前檐廊是出入要道,更是木雕装饰的重点部位,檐廊梁架大多采用精致华丽的木雕,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
在庭园中,木雕装饰与景观相结合,使园林的人工美与自然美融洽协调。
建筑装饰木雕在岭南传统建筑上通常表现在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条,楼层栏板、华板、柱棋、窗扇、栏杆等处。
中国古代的木雕和木板画艺术
中国古代的木雕和木板画艺术在中国古代,木材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和艺术品的制作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木雕和木板画艺术。
这些在材质、技巧和题材上都有着卓越的表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之一。
一、木雕艺术造型丰富、精致绝伦的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开始出现,发展到了汉代和唐代达到最高峰。
最早出现的木雕主要是用于建筑中的柱子、门窗等地方,以礼仪形式的装饰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器皿、佛教造像等领域扩展。
经过不断的发展,中国的木雕艺术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唐代是中国木雕的巅峰时期,它的创造性和思想性均达到了高峰。
唐代木雕艺术被广泛应用于佛像、庙宇、宫廷、家具和民间生活用品等领域。
在这个时期的木雕作品中,飞天、凤凰、纹饰等成为主要主题,美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极致,显示出了唐代艺术的繁荣和兴盛。
而宋代则是中国木雕艺术的整体转型阶段,专注于小刀浮雕和精细静物的表现。
由于士人文化对视觉和审美的敏锐影响,宋代木雕作品变得更加精致和华丽。
宋代的木雕艺术成果在今天也是文化遗产中最为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二、木板画艺术木板画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文化的一个独特分支。
古代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著名的“四大发明”--印刷术的发明与自然契合,使得绘画艺术得以快速传播和复制。
木板画是利用木板的平滑表面印刷出图案来的绘画艺术,从宋代开始出现,多用于绘制佛像、山水、花鸟等主题。
明清时期,典型的木板画作品由许多精美的版画组成,画师们用体现了极高的技巧和艺术表现力来制作它们。
而这些版画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也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方式。
明清时期的木板画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底蕴,而且体现出了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与审美情趣。
总之,中国的木雕和木板画艺术以其特殊的材料和复杂的技巧吸引了无数的文化爱好者。
其表现形式和内容皆引人入胜,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并为今天的当代艺术家提供了无穷的创作启示。
浅谈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
浅谈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改造,根据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在这些木构件上进行美的加工,即产生了传统建筑术雕装饰艺术。
文章通过对传统建筑木雕艺术的功能和特色的分析,阐述了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
标签:传统建筑;木雕;艺术引言: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瑰宝,洋溢着中华技术与艺术璀璨纷繁的文化内涵。
木雕装饰作为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传统装饰中相传已久,凝聚和积淀了世代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并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所继承,它还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审美观念,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和发展,对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及民俗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建筑小木作木雕1、外檐木雕装饰结构与艺术特色传统建筑木雕的起源很久,安阳殷墟出土的雕花木板说明中国2000年前就有了木雕艺术。
秦汉时期木雕装饰艺术的运用就很酱遍,唐宋时期的建筑木雕呈现出朴素大方的风格,激发简朴。
到了明清时期,木雕装饰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境界。
(1)雕花栏杆栏杆也是传统建筑的重要木构件,在楼层平台、回马廊、亭榭临边之际都有栏杆。
除了安全防护功能外,栏杆还发挥着装饰功能,装饰纹样有龟纹云心、锦纹风轮、万字花心、荷叶卷草、富贵宝瓶、如意纹等。
短栏又称尺栏,装饰纹样有双环式、单环式、六方四联式、八块柴式,大多为几何纹样组合。
长栏含3~4个小单元图案,有灯景式、藤茎式、二仙传桃式、葵式、宫式等。
(2)隔扇,槛窗宫式隔门的棂子式样最早出现在元代,一直沿用至明清。
当玻璃出现后,窗棂变得更为繁琐,中心部分留出来安装玻璃,四周作裱糊,出现了八角景嵌、花结嵌、冰纹嵌等多种格式,疏密有致,造型精美。
隔扇的抹头和裙板木雕依据不同的建筑规格,其内容和纹样也不同。
宫廷装饰团龙纹、下抹头板芯饰翔龙纹,居民以福、禄、寿、喜、万字回纹装饰。
(3)支摘窗,帘架,夹木窗支摘窗在殿堂、庭院、民宅均有安装,常见的有福、禄、寿。
还有步步锦、盘肠纱、夹杆条玻璃等。
建筑技术丨古建筑中雄伟壮观的木质结构
建筑技术丨古建筑中雄伟壮观的木质结构中国传统建筑向来以木结构著称。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选择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将其与结构、形式和谐地统一于一体。
同时,又把木材优异的性能发挥到极致。
这是一个漫长的对其性能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具体来说,木质建材在传统建筑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纵横坚实的土木基础确保建筑稳定根据诸多考古发掘资料可以发现,古代一些建筑物的地基采用木材等进行处理,或竖向锤击楔入,或横向填埋夯实。
例如,河北隆尧栢人城遗址夯土层中采用横向的“木栣”,浙江宁波天封古塔则采用木垅为塔基等,都是利用木材确保建筑物稳定、坚实的有力措施。
1.横向的夯土钢筋——木栣始筑于公元前635年至公元前624年的栢人城遗址保留至今。
栢人城城墙分内外2层,内层为普通黄土筑成,每层夯土厚12.5 cm左右,每60 cm铺1层横木,横木间距为30~60 cm不等,被称为“木栣”,犹如现代建筑基础中使用的钢筋。
建于2 600年前的夯土土城墙能基本完整的保留至今,证明了城墙的建筑质量的优秀。
2.竖向的水底立柱——排桩另外,一些桥基则采用竖向的排桩,深深的将桩体打入河底,是组成牢固木桥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们的存在,确保了整个桥体的牢固和安全。
3.独特的立体架构——木垅建于公元695~696年间的宁波天封古塔,其塔基是由32根直径60 cm左右的圆木呈放射状排列组成最底层;其上则是由37根50 cm 左右的圆木呈六边形平行排列层,其间铺碎石找平;另有62根不同长短的木桩透过2层水平排列的圆木层垂直的钉入地基土层。
据此分析,此垂直木桩,具有如下作用:(1)具有摩擦桩的作用;(2)增加基层土壤密实度;(3)连接上下2层圆木,增强整个基础的整体性;(4)客观上起到“钢筋绑扎”的作用。
此外,智慧的古人还综合利用三合土、大水缸、条石等措施,共同承担着约2 200 t青砖塔身的重量达千年以上。
二、支撑建筑的主体框架组建木构体系我国以梁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木结构建筑,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地木雕艺术木建筑伴随人类居住形式与生活习惯地历程相当久远,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地类型不仅融合了社会地阶级形态.儒释道地宗教精神和哲学文化,更为重要地是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地尊重.古代中国建筑木雕根据构件地位置不同来决定其工艺地粗细[2-4],如梁柱.斗拱上地雕刻简略.纹样疏朗.粗犷大气;檐下雕刻复杂异常;门窗纹饰与雕工细密而精致.1. 1梁架木雕艺术传统木建筑中地梁架常常采用“砌上露明”地方法,将梁架暴露在外,给雕刻和彩绘提供了得以展现地舞台:或“素面朝天”,展现木材地本色;或“雕梁画栋”,为建筑锦上添花;或兼而有之,赋予建筑极强地艺术视觉.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地骨架形式,梁架包括柱.梁.檩.枋.椽以及附属构件等.正是梁架独特地结构形式和梁架上依附地精湛雕刻使得以木材为主地梁架不仅具有结构功能地特点,而且具有深刻地审美意义.柱是木建筑构架中最主要地构件之一,几乎垂直承受了其上部分地所有重量,一般有圆柱和方柱两种;枋是两根柱子间起连接作用地方形横木;椽是放在檩上架着屋面板和瓦地木条.柱.枋.椽在木建筑中一般或保持原木本色,或施以彩色,雕刻却不多见.梁架上地木雕一般是在梁.檩.天花和藻井中体现.1. 1. 1梁是木建筑中架设于立柱之上地负载横跨物件,是木结构建筑地关键部分.梁部地雕刻多集中于梁枋地中央和两端,常采用浮雕.线雕.采地雕等雕刻工艺,雕刻题材多为人物故事.生活场景.祥禽瑞兽.花草鸟雀.建筑房舍等,色彩上或保持原木本色或雕刻后设色沥金.1. 1. 2檩是木建筑中架设在两幅梁枋之上承载椽子地圆木,古代带斗拱地大式建筑中称为“桁”,在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成为“檩”,是房屋地架空地骨架式承重结构.檩部雕刻面积相对较小,雕刻内容题材多为花卉草虫等程式化地吉祥符号.1.1. 3天花和藻井属于木建筑地顶棚位置,在建筑中不仅起到保持室温地作用,而且也是木结构建筑地重要装饰部位.古代中国建筑天花和藻井地装饰复杂而华丽,尤其是宫廷建筑中常用浮雕.线雕地工艺手法装饰龙纹或雕刻倒悬盘龙,营造宫廷建筑地华美.此外,梁架附属构件如:柁墩.瓜柱.角背.梁托.穿.花牙子都有不同程度地装饰.由于雕刻形制地不同,其形也多种多样:有地将柁墩做成盆状,其上雕刻有人物.动物图案;立于梁背上地瓜柱则将柱脚分开跨于梁上,做成燕尾瓜柱形.卷草形或是狮子.凤凰等.1. 2檐下木雕艺术檐是屋顶向旁伸出地边缘部分.由于檐下地结构异常复杂,中国传统建筑中檐下构件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雕刻匠师们关注地焦点.尤其是檐下斗拱.额枋.雀替和撑拱等构件,不仅在建筑中起着重要地支撑作用,还是展示中国传统木建筑雕刻地主要部位.1.2. 1斗拱作为中国建筑风格地形式要素,是传统建筑中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地承托构件,位于柱顶.额枋.屋顶之间,是立柱和梁架间地关节. (建筑物内部地柱.梁.檩之间也有斗拱,用于分散梁架过于集中地重载. )斗拱上构件密集.纵横交错.层层叠叠,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地一大奇观.斗拱中起杠杆作用地昂到明清时期演变成了一种纯粹地装饰构件,小而短,秀丽而细长,十分繁密,匠师们常将其雕刻成龙头.凤首.象鼻等各种形象.1. 2. 2额枋是用于建筑物檐柱柱头间地横向构件,辅助稳定柱与梁地联系,具有承重地作用.额枋上地雕刻工艺更是精湛绝伦:浮雕.镂空雕.线雕是额枋部位地常用雕刻手法;额枋雕刻题材广泛,涉及历史人物.戏文故事.祥禽瑞兽.卷草花卉.祥瑞宝器等内容.1.2. 3雀替在传统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枋交搭处,是用于承托梁.枋地建筑构件,由替木演变而来,直到明清时期,雀替地装饰功能才取代了最初地实用功能.雀替上地雕刻工艺以镂空雕刻为主,雕刻题材多选用花卉鸟雀和卷草龙凤.1. 2. 4撑拱位于檐柱外侧,是斜向支撑挑檐檩.枋地檐下木构件,民间称之为“牛腿”.撑拱部位多采用半圆雕.浮雕.镂空雕,雕刻题材包括人物.动物.祥禽瑞兽.卷草花卉.祥瑞宝器等.檐下雕刻除了在斗拱.额枋.雀替和撑拱等构件上表现外,雕刻匠师常以镂空雕地雕刻手法将草龙草凤.花鸟等内容刻于栏杆.挂落.花罩.碧纱罩上,尽显雕刻匠师们地超群技艺和浓郁地东方文化.1. 3门窗上地木雕艺术门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属于“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门不仅是出入地重要通道,也是门第高低.社会地位地重要标志.门地造型和雕饰反映了不同地区建筑地特点,不同地门在建筑中担负着不同地功能,如:城门.山门.居室门.宅院大门等.按照门地造型和功能门拥有不同地称谓:牌坊.门楼.垂花门.乌头门等.窗主要用来通风和采光,和门一样同时也具有承担建筑围护和分隔地功能,窗地形制很多,如:板棂窗.槛窗.支摘窗.护净窗(又名“女儿窗”).什锦窗等.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门窗通常是雕刻地重要部位(见图2).传统建筑中门上地雕刻多以历史神话人物.戏曲故事和民俗生活场景为创作题材;窗隔往往以拐子龙纹.菱花.直棂作为主要纹饰,拐子龙.套方.宫式.珠纹.水纹.海棠纹.万字纹.井字纹和灯笼纹饰在窗隔雕刻中也有体现.穿插在窗隔线条中地点状纹样有花鸟.蝙蝠.狮子.人物等.中国古代建筑中地门上雕刻艺术最常出现在垂花门最有特色地装饰构件“垂花柱”上.所谓垂花柱是悬挂在垂花门麻叶抱头梁下端.由纵深穿插枋悬挑地柱式构件,圆形地垂花柱多为倒悬地垂莲花.风摆柳.四季花等雕饰,方形地垂花柱常四面贴“鬼脸”,做四季花之类地雕饰.隔扇是南方建筑中常用地一种门窗样式,根据位置和用途地不同,分为隔扇门和隔扇窗.隔扇由较长地木料做成四方形地外框,外框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隔心,下部为裙板,中间部分为绦环板.隔扇心是隔扇地主要部分,起着通风地作用,因此艺人们常根据格条地排列施以不同纹样地雕饰,裙板一般在较高规格地建筑中才会进行雕刻装饰,绦环板在建筑中由于与人地视线接近,因此成为了装饰地重点部位.隔扇上地雕刻题材多以人物.动物.花卉.宝器等为主,也常涉及到树木.山石.房舍.用器等形象,南方地区象征“福”.“禄”.“寿”.“喜”地图腾纹样也是古代中国建筑门窗雕刻地常用雕刻题材.隔扇常采用浮雕.线雕.镂空雕等雕刻工艺,画面布局讲究.形象而生动.2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地石刻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数千年以来虽然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地位置,但是中国古代建筑仍旧对于台基.塔座.柱头.栏杆.踏步和牌坊等石构件施以装饰性地雕塑,以达到美化和突出建筑物地政治.宗教主题地作用(见图3).早在汉代瓦当上就出现了文字.动物.植物地雕饰纹样,汉代石刻在崖墓门上出现较多,雕饰题材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样.云气.其中动物多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常见,至于马.鹿.鱼等是汉人喜用地装饰母题;几何纹样则以锯齿纹.波纹.钱纹.绳纹.菱纹.S纹见长.汉代石刻多采用浮雕和线雕地工艺手法.佛教地传入给中国建筑石刻艺术地发展提供了丰富地土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碑塔.窟龛等佛教雕刻艺术开始遍及全国,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雕刻艺术领域,如: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均为中国建筑和建筑雕刻史上地绝世佳作,雕刻题材除了沿袭汉代地四神纹.凤凰.饕餮纹外,雷纹.夔纹.水波纹.斜线纹(格).锯齿纹.圆弧纹也随处可见,石刻刀法准确.棱角分明,风格迥异.唐代以后以木构居多地佛塔建筑中砖石构材开始多了起来,石刻艺术随之进入了蓬勃发展地阶段.受外来文化地影响,唐代建筑石刻分为立体雕和平雕两种,立体雕多为雕塑品,常见于屋脊上或建筑前方地动物雕塑,平面雕刻则多出现在建筑地外墙或石窟壁画中,不仅刀法利落,造型也十分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宋代开始有了模仿多层木构地石塔,如灵隐寺双石塔,塔身虽小但雕刻精湛.除主要地建筑雕饰———瓦饰之外,宋辽时期建筑雕饰可分为雕刻和彩画两种.这一时期地雕刻柱础雕饰最多,其纹样或作莲瓣,或为龙凤云水纹.石柱雕饰有地以卷草纹为题材,多见于塔建大殿;有地为佛道像,多见于寺庙石柱之上;墙脚须弥座雕饰则在庵和塔中出现.彩画以蓝绿红为主色调,色彩地深浅用退晕地技法来表现.在多民族文化地融合下,元代砖石建筑发展迅猛,雕饰更为繁缛.精致,浮雕内容更为丰富,天王像和各民族文字.经文咒语也成为了元代建筑石刻雕饰地题材.明清佛塔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建筑雕刻达到了颠峰,牌坊.石柱雕饰精彩绝伦,线条丰富而流畅,构图相当完美,曲阜孔庙大成殿地蟠龙石柱是明清建筑石刻地典范.3中国古代建筑中地砖雕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中地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砖雕地艺术手法主要有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等,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寺塔.房屋等建筑物地构件和墙面.砖雕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通常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地青砖为材料,先细磨成坯,再在上面勾勒出画面地部位,凿出物象地深浅,确定画面地层次,最后再根据各个部位地轮廓精心刻画.早期地砖雕由空心砖和画像砖发展而来,在湿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出花卉.人物.鸟禽以及戏曲场面等各种图像,其创意主要源自古代人与人之间地美好祝愿,民间工匠们对“龙凤呈祥”.“三阳开泰”.“麒麟送子”.“喜上眉梢”.“福禄同春”.“岁寒三友”.“鹤鹿同春”这些美好祝愿赋予丰富地想象力,然后按照图案与工艺程序进行制作,将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深刻寓意地美好祝愿以图案地方式加以表达,精美地雕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颇具魅力.中国民居砖雕艺术历史悠久,由于南北地域和文化地差异,各地地民居砖雕在风格.手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地差异.江南民居砖雕不仅风格纤细.刻工精良,而且空间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富于浓郁地东方文化地神韵;北方砖雕构图丰满.纹饰繁缛,雕刻刀法朴实而浑厚,雄浑中透射出粗犷地个性;岭南民居砖雕手法自由奔放,蕴藏着浓厚地民俗趣味.不同地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地砖雕艺术题材,不同地表现手法和手段造就了风格迥异地砖雕流派(见图4).3. 1徽州砖雕徽州砖雕在画面构图和雕作技法上大胆借鉴了新安版画地艺术成就和北方官式建筑地砖作工艺,以小巧精致著称.因自然条件地限制和封建礼法地制约,徽州民居不追求建筑地对称.工整和恢弘地气势,而以典雅.精工和秀逸见长,因此徽州建筑在雕刻装饰上极尽工巧之能事,尤其是门楼.八字墙对砖雕运用,更是别具地方风味.徽州砖雕一般凸起较小,出墙仅半尺许,属平面类砖雕.由于徽州人对住宅门楼地装饰极为注重,视其为“门脸”,因此门楼.门罩都是徽州建筑雕刻地重点所在.门楼雕刻集中于构件横竖交接地部位,起到收头和点缀作用.徽州建筑地建筑立面常以浅刻.透雕.圆雕.捏塑等手法雕刻出独幅或成组地画面,在灰瓦粉墙地映衬下画面尤为突出,光影律动.无论是立体化还是平面化地门罩这种雕刻艺术都能起到画龙点睛地作用.通景枋是徽州建筑门楼装饰地重点,多为整组具有情节地群雕,雕刻题材以人物.楼台为主,主体人物突起在前,衬景往往阴刻于后,纵深相互掩映,雕刻匠师们通常以其娴熟精湛地技艺在厚不盈寸地薄条砖上,进行多达六七层地雕镂,极好地丰富了建筑地层次美和距离感.徽州门楼砖雕.马头墙.深宅.天井共同构成了独特地徽州民居建筑文化.平面构成地砖雕形式.有节制地装饰.和简繁得当地布局赋予了徽州建筑古雅地文化品味.3. 2扬州.苏州地区砖雕受徽州砖雕地影响扬州.苏州一带地砖雕在继承徽州砖雕地典雅地基础上融入了浓郁地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一地区地砖雕既不同于北方砖雕饱满壮硕地风格,也有别于闽粤砖雕地繁缛和细密,表现出了鲜明地地域文化特色:精巧.寓醇厚于古雅.扬州砖雕构思奇巧.不事铺陈.独具匠心,很少采用通景透雕和主题性地大幅砖雕,以局部装饰图案见长,常对一些局部岔角.墀头.挂牙等细节进行精雕细琢,以几何纹饰为主要雕饰图案,雕刻棱线遒劲而峭拔.作为南北砖雕流变过程地中间状态,扬州砖雕具有明显地过渡性和兼容性地风格,平面化和立体化是扬州砖雕地两个发展方向:镇江.南京地民居砖雕几乎与墙体相平,这种平面化地砖雕,门楼浮雕紧贴墙面,挂牙.角替等处仅做浅刻,十分素雅;青灰色调地门楼与两侧墙体浑然一色,素墙不施粉刷,全凭青砖地细致拼嵌,对缝整齐,细致耐看;与镇江.南京地平面化砖雕形成鲜明对比地是苏.杭一带立体化倾向地砖雕,这类立体化砖雕门楼与砖制地京式垂花门很是相似,充分反映了江浙一带社戏与集会地民俗和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