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感染诊疗原则综述.docx
外科感染概论、治疗与抗菌原则
或发挥调理作用,使病原体易被吞噬清除; ➢ 粘膜下浆细胞生成的分泌型IgA 可以阻止病原体在粘膜
表面粘附与入侵,防止呼吸道与消化道感染发生。
14
2.获得性免疫
⑶ 免疫记忆 获得性免疫产生的记忆性T 、B 细胞可发挥远
低于此数量则较少发生感染。
病菌毒素:胞外酶、外毒素、内毒素,致病 菌的作用与其有关。
多种病菌可释出蛋白酶、磷脂酶、胶原酶等胞外酶,侵蚀组 织细胞;玻璃质酸酶可分解组织,使感染更容易扩散。 脓液的臭味、脓栓、气泡等,常与病菌胞外酶的作用相关。 外毒素有很强的毒性作用。如破伤风毒素作用于神经而引起 肌痉挛等。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可激活补体、凝 血系统与释放细胞因子等,引起发热、代谢改变、休克、白 细胞增多或减少等全身反应。
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 :在人体局部或(和)全身的抗感染 能力降低的条件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 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或机会性感 染。
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 菌药物治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药菌 株如金黄葡萄球菌、难辨梭菌或白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 使病情加重。这种情况称为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4
外科感染的特点
➢ 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 局部症状明显 ➢ 多为器质性病变,常有组织化脓坏死,而需外
科处理
5
一、外科感染的分类(classification)
(一)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类:
非特异性感染(nonspecific infection):
又称一般感染或化脓性感染。如:疖、痈、 阑尾炎等。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 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要领
清洁切口 污清染洁切—口污染切口 污秽—感染切口
预抗防生性素应用
SSI风险归类
外科手术部位的污染分类(Altemeier)
1. 2. 3.
清洁切口 污清染洁—切污口染切口
4. 污秽—感染切口
抗生素治疗
J. Robert 2010
J. Robert 2010
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一般原则
在整个手术期间减少外科手术部位细菌数量
Swissnoso 2005
SSI的危险因素
与病人有关的术前因素
年龄 肥胖 营养状况 糖尿病 皮肤感染 多发创伤
与病人无关的术前因素
在身体远部位的共存感染 术外前科住手院术时部间位准备(脱毛但不剃毛……)
J. Robert 2010
SSI的危险因素
手术期间因素:安排
手手人术术员室室构的中成空的气人过数滤及其活动
J. Robert 2010
SSI危险归类
外科手术部位的污染等级(Altemeier)
1. 2. 3. 4.
清洁切口 清污洁染切—口污染切口 污秽—感染切口
J. Robert 2010
SSI危险归类
ASA得分:健康状况分类
1. 正常健康的病人
2. 3. 4. 5.
患有轻度全身性疾病的病人 患有严重全身性疾病但未失能的病人 患有失能全身性疾病且时刻有生命危险的病人 垂死病人(预计生存时间不超过24 h)
pas d'ABP
fluoroquinolone
bonne
diffusion
Biopsie
trans-rectale
de
la
prostate
tissulaire (oflo, levoflo ou cipro
外科感染的治疗原则
外科感染的治疗原则
消除感染的病因,清除脓液、坏死组织,增强病人的抗感染与修复能力,是治疗外科感染的原则。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外科感染的治疗原则的知识,欢迎阅读。
根据病情采取局部和全身治疗。
(一)局部治疗
1.患部制动与休息,有利于炎症局限化和消肿,减轻疼痛。
2.外用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散瘀消肿、加速感染局限化。
促进肉芽生长。
3.物理疗法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抵抗力,促进炎症的吸收、局限化作用
4.手术治疗包括脓肿的切开引流,伴有严重中毒症状的感染部位的`切开减压,以及发炎脏器的切除。
(二)全身治疗用于感染较重,特别是全身性感染者,包括支持疗法和抗菌药物治疗。
1.支持疗法目的是改善病人的全身状况,增强抵抗力。
保证病人充分休息,缓解疼痛、发热等症状。
供给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对于不能进食者经静脉输液和。
有贫血、低蛋白血症时应予输血,尤其败血症时,宜多次适量输入新鲜血。
严重感染者可给予胎盘球蛋白与丙种球蛋白肌肉注射。
抢救危重感染病人,可在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时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抗菌药物对较重、范围较大或有扩展趋势的感染,根据各种致病菌引起感染的一般规律、临床表现、脓液性状等初步判断其致病菌种类,选择抗菌药物。
如能作细菌培养与敏感试验,则可更合理选择药物。
2~3日后疗效不显著时,应更换药物。
必须注意 ..........。
外科手术医院感染精(1)
外科手术医院感染精(1)在医院感染中,外科手术感染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生率和危害程度都较高。
医院为了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感染,开展了许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对外科手术感染的介绍以及预防措施的分析。
一、外科手术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感染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因细菌的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外科手术感染多发生在手术部位,但也可能在术后的器官系统内感染。
二、外科手术感染的原因1.手术中手术器械或材料未洗消或消毒,或消毒不彻底。
2.手术部位未消毒干净。
3.手术者未洗手或洗手不彻底。
4.手术过程中使用无菌技术不得当。
三、外科手术感染的预防措施1.认真洗手外科手术的最基本的预防措施是认真洗手。
医护人员在手术前要彻底洗手,使细菌的数量达到最低水平。
2.使用无菌材料和器械使用无菌材料和器械是外科手术感染预防的重要措施。
手术前对手术器械和材料进行消毒和清洗,确保无菌化。
3.正确使用手术器械正确使用手术器械也是预防外科手术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按照规程及时更换手术器械,避免受污染的器械使用。
4.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也能够减少外科手术感染的发生。
对于一些局部感染的手术,可以选择微创手术的方式,降低手术切口及切口周围组织受到损伤的情况。
5.术后的积极监护治疗应按照标准操作进行。
术后科学地应用抗生素,避免过度或不足的应用,减少抗生素的滥用,降低细菌的耐药性。
结论:外科手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的常见类型之一,其危害极大,预防措施的实施应该从抓细节开始。
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消毒和清洗工作,认真保持手卫生。
在手术器械和材料上,应该选择高品质的无菌器械和材料,避免使用受污染的材料。
在术后,对病人进行有效的监护和治疗,切实控制感染的扩散和发展。
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感染,把医疗工作做得更专业、更责任心和更高技术含量,为病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外科手术术后围手术期感染处理
外科手术术后围手术期感染处理外科手术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
然而,手术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风险,其中之一就是术后围手术期感染。
术后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的一种,如果处理不当,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本文将探讨如何准确处理外科手术术后围手术期感染,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康复。
一、术后感染的定义和分类术后感染指的是外科手术之后,在手术伤口或手术区域出现的感染症状。
术后感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器官腔感染:指感染局限于手术操作区域的腔隙中,如腹腔感染、胸腔感染等。
2. 切口感染:发生在手术切口部位,通常由于手术伤口未正确处理或伤口闭合不完全导致。
3. 血源性感染:通过血液循环感染全身,通常由手术中使用不洁的手术器械或包括患者自身在内的感染源引起。
二、术后感染的原因和风险因素术后感染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和风险因素:1. 感染源:手术前患者自身存在感染源,如慢性感染、肠道菌群紊乱等,这些可以成为术后感染的来源。
2. 寄生虫感染:某些手术目的为清除寄生虫(如蛔虫、阴道炎等)导致的感染。
3. 预防措施不当:手术前应加强患者的术前准备,包括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清洁手术区域等。
若预防措施不到位,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4. 技术操作不规范:术中操作不标准或不符合消毒规范,容易导致术后感染的发生。
5. 患者免疫状况低下: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患者容易发生术后感染,如老年人、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等。
6. 医院环境及设备:手术室的清洁程度及设备无菌操作的质量等,也会直接影响术后感染的发生。
三、术后感染的症状和诊断术后感染的症状可因感染部位不同而异,但一般表现为以下症状:1. 发热:多数患者在术后72小时内出现持续性高热。
2. 切口疼痛:术后切口处疼痛程度加重或疼痛不减缓。
3. 红肿渗液:术后切口处呈现红肿、有渗出物。
4. 患肢功能障碍:患肢功能明显减退或无法正常活动。
为了准确诊断术后感染,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检查和评估:1. 体温测量:测量患者体温,判断是否发热。
外科手术中的感染控制与消指南
外科手术中的感染控制与消指南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切除病变组织,修复组织损伤,或者进行其他治疗目的。
然而,在手术过程中,感染是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它可以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疾病的负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外科手术中的感染控制非常关键。
本文将介绍外科手术中的感染控制与消指南,帮助医护人员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感染风险。
1. 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感染是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可以源自患者本身的微生物定植,也可以来自手术环境和医护人员。
手术创口是感染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因此,严密的感染控制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合理的感染控制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2. 感染控制措施(1)手术前的感染控制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感染的风险。
对于高危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抗生素预防,呼吸道清洁等。
此外,手术室应保持清洁,并对手术器械和设备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2)手术中的感染控制在手术中,医护人员应注意手卫生和穿戴防护装备。
手术器械应经过严格的清洁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状态。
手术创口的处理应采用无菌技术,创口周围应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此外,手术中涉及到的人员和设备应与手术外面的环境隔离,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手术后的感染控制手术后,医护人员应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
伤口护理应规范化,包括切口的清洁和更换敷料等。
对于有感染迹象的患者,应及时启动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3. 感染控制的评估与改进为了提高感染控制的效果,医疗机构应定期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感染的发生率。
对于感染高发的手术类型或手术室,应加强培训和督导,改进感染控制策略。
医疗机构应建立多学科的感染控制团队,负责制定和实施感染控制方案,并定期进行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
4. 感染控制的挑战尽管感染控制措施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手术环境的复杂性和医护人员的疏忽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
外科手术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外科手术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简介外科手术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康复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质量,建立和遵守外科手术感染控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介绍外科手术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制度外科手术感染控制制度是指为减少外科手术感染风险而建立的一套规则和程序。
这些规则和程序包括以下内容:1. 手卫生:外科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医务人员必须正确洗手,使用合适的洗手液或洗手剂,确保双手彻底清洁。
2. 环境卫生:手术室和周围环境必须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理,控制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3. 设备消毒与清洁:外科手术器械和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与清洁,确保无菌状态,避免交叉感染。
4. 术前准备:进行外科手术前,必须对手术部位进行充分的清洁和消毒,避免皮肤细菌的污染。
5. 感染风险评估:在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免疫状态和感染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感染控制方案。
措施为了有效控制外科手术感染的发生,以下措施是必要的:1. 培训医务人员:医院应定期组织外科手术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加强他们对感染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监测和报告: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外科手术感染进行监测和报告,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扩散。
3. 环境监测:定期对手术室和相关环境进行微生物监测,及时发现细菌和病毒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清洁和消毒措施。
4. 感染控制委员会:建立由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监督外科手术感染控制工作,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结论外科手术感染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减少手术感染风险、提高手术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规则和措施,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监测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感染的发生。
医院应积极推行外科手术感染控制制度,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外科感染(1)
外科感染(1)外科感染是指外科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发生的细菌感染。
外科感染不仅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威胁,还会增加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给医疗工作者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因此,我们应该非常重视外科感染,并采取措施防止和控制它的发生。
一、预防外科感染的措施1.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必须要彻底洗手,消毒手部常微生物,穿梭过程中要不接触污染物。
术前换穿戴干净手术服,直接手术场地。
2.保持手术室清洁。
手术室应按照清洁分类标准进行清洁消毒,保证手术环境无菌。
3.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不同种类的器械、设备和物品使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应严格按照规定操作。
4.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务人员应针对手术室菌群特点、患者基本情况和手术特点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二、控制外科感染的措施1.严格手术规范。
手术室医务人员必须按照手术规范操作,尽量减少手术过程中的污染。
2.及时处理感染部位。
如手术切口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
3.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及时对病原体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
并且必须对耐药菌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
4.进行预后随访。
对手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照顾,进行随访和治疗,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防止疾病转归不良。
总之,外科感染是严重的医疗事件,同时也是一种公共卫生问题。
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提高预防意识,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在手术前、期间和术后全面检查,加强高危病人隔离和做好消毒工作,从而减少或杜绝外科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外科手术感染课件
04 抗生素的副作用:注意抗生素的副作用,如过敏 反应、胃肠道反应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手术清创
清创方法:手术刀、 剪刀、镊子等器械
进行清创
清创注意事项:避 免损伤正常组织,
防止感染扩散
清创目的:清除感 染组织,防止感染
扩散
清创原则:彻底清 除感染组织,保留
正常组织
பைடு நூலகம்
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是外科手术 感染的重要治疗手段
01
营养支持可以促进伤 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03
02
04
营养支持可以增强患 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营养支持可以减少术 后并发症和感染风险
外科手术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案例 分析
成功案例
01 02 03 04
01
案例一:患者术后感染,及时采 取抗生素治疗,成功控制感染
02
案例二:患者术后感染,采用局 部清创和引流,成功控制感染
03
案例三:患者术后感染,采用全 身抗感染治疗,成功控制感染
04
案例四:患者术后感染,采用综 合治疗方案,成功控制感染
失败案例
01
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导致感染
02
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伤口感染
03
术后护理不当,导致伤口感染
04
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导致感染
延长住院时间:感染可能导致患者需 要更长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
增加医疗风险:感染可能导致患者出 现并发症,增加手术风险
影响预后:感染可能导致患者预后不 良,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预防外科手术感染的措施
术前准备
01
洗手:使用洗手液或肥
外科感染的诊断要点与防治原则
外科感染的诊断要点与防治原则外科感染的诊断要点临床表现首先应认真询问病史和作体格检查,得出初步诊断。
然后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进一步确诊。
位置表浅的化脓性感染的诊断并不困难。
波动感是诊断脓肿的主要依据,但应注意与血肿、动脉瘤或动静脉瘘区别。
深部脓肿波动感可不明显,但表面组织常有水肿,局部有压痛,可有发热与白细胞计数增加,穿刺有助于诊断。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是常月检测方法,WBC12×10<sup>9</sup>/L或4×10<sup>9</sup>/L或发现未成熟的白细胞,提示重症感染。
其他化验项目如血常规、血浆蛋白、肝功能等,可根据初诊结果选择。
病原体的鉴定①取脓液或病灶渗液涂片行革兰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分辨病菌的革兰染色性和菌体形态。
②取脓液、血、尿、痰或穿刺液作细菌培养(包括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以及药物敏感试验。
③采用其他特殊检测手段明确病因,如结核、包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内在感染的诊断。
超声波检查可用以探测肝、胆、肾等的病变,还可发现胸腹腔、关节腔的积液。
骨关节病变常需x线摄片,胸部病变可用x线透视或摄片。
CT、MRI等可用以发现体内多种病变,诊断率较高。
外科感染的防治原则外科感染的治疗原则是消灭致病菌和消除坏死组织及脓液等毒性物质,增强病人的抗病力和修复力。
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①加强卫生宣教,注意个人清洁和公共卫生,减少体表、体内病原微生物滞留。
②及时正确处理各种新鲜的伤口创面,清除污染的细菌和异物,祛除血块与无活力组织,避免过多使用电灼等以减少组织创伤,正确使用引流有助于防止与减少创口感染。
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①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纠正贫血与低蛋白血症等。
②积极治疗糖尿病、尿毒症等病症,增强机体抗感染的能力。
③及时使用有效的特异性免疫疗法,例如:防破伤风可用类毒素和抗毒素(TAT),防狂犬病可接种疫苗(RVRV)与注射免疫球蛋白(RIG)。
外科手术病人感染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手术后感染监测与治疗
切口感染监测及处理方法
切口感染监测
观察切口局部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定期检测体温、白细胞计数等 指标;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
切口感染处理
轻度感染可局部消毒、换药、引流;重度感染需拆除部分缝线,敞开切口,清 除脓液和坏死组织,加强换药和抗生素治疗。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措施
对气性坏疽患者应进行严格隔离,并对患者接触 过的物品、环境等进行彻底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
彻底清创
及时切除坏死组织,敞开伤口并用大量3%过氧 化氢溶液或1:1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以改变厌 氧环境。
药物治疗
使用大剂量青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同时给予支持治疗如输血、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 。
结核病防治方案
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
手部清洁
医护人员应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污染物品后等 时机进行手部清洁。
手部消毒
在进行关键手术操作前,医护人员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 毒。
手套使用
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应佩戴无菌手套,确保无菌操作环境。同 时,手套应定期更换,避免交叉污染。
PART 04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究成果回顾
明确了外科手术病人感染的主要类型和危险因素
通过对外科手术病人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我们明确了手术部位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 感染等主要感染类型,并探讨了导致这些感染的危险因素,如手术时间长、切口类型、抗 生素使用不当等。
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针对外科手术病人感染的危险因素,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严格 手术操作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手术室环境管理等,这些措施在降低感染发生率方 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诊断根据典型的局部症状和体征,位置表浅的外科化脓性感染的诊断一般不困难。
波动征表示存在脓肿。
局部压痛是深部化脓性感染,特别是软组织深部化脓性感染的重要体征之一,往往可以凭此做出诊断。
必要时可在压痛最剧处作诊断性穿刺,但有些深部感染如膈下、肠间、腹膜后感染等,由于缺乏早期的定位症状,诊断有时会发生困难。
又如深部感染,特别是经过大剂量抗生素的治疗后,即使已存在巨大脓肿,也可无明显的发热、压痛或白细胞计数增加。
因此,对这些患者必须仔细询问病史和做体格检查以及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才能确定感染是否存在和确定感染的位置。
二、治疗一治疗治疗外科感染的原则,是消除感染病因和毒性物质,增强人体的抗感染和修复能力。
感染较轻或范围较小的浅部感染可用外用药、热敷和手术等治疗;感染较重或范围较大者,同时内服或注射各种药物。
深部感染一般根据病菌种类作治疗。
全身性感染更需积极进行全身疗法,必要时应做手术。
二治疗方法1局部疗法1患部制动、休息可减轻疼痛,而且有利于炎症局限化和消肿。
感染在肢体的,可抬高患肢,必要时,可用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
2外用药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散瘀消肿、加速感染局限化,以
及促使肉芽生长等作用,大多适用于浅部感染,但有时也用于深部感染。
①热敷。
炎症在早期可局部作热敷,肿胀明显者用50 硫酸镁溶液湿热敷。
②药物外敷。
有消肿、止痛等作用。
方法新鲜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败酱草等捣烂外敷,在浅部感染初期有效;硫酸镁溶液湿敷,可用于蜂窝织炎、淋巴结炎等;金黄散、玉露散、双柏散等用醋调外敷,适用于浅部或稍深的感染初期或中期;鲫鱼膏、千捶膏等,或鱼石脂软膏,适用于疖等较小的感染中期;已破溃后,可用八二丹、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等。
3 物理疗法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抵抗力,促进炎症吸收或局限化的作用。
耳疖、鼻疖等可用超短波或红外线。
4 手术治疗包括脓肿的切开引流和发炎脏器的切除。
脓种必须切开引流,才能在全身疗法的辅助下促进炎症的消退。
手术前须先明确脓肿的部位、大小。
深部脓肿在切开前可先作穿刺抽脓,根据穿刺针的方向和进针的深度作切开引流。
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一般可用等渗盐水或15000 呋喃西林溶液清洗伤口,用凡士林纱布填人,以起引流、止血和保护创面的作用;如伤口腐烂、多脓、恶臭,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浸泡或用2 优琐溶液冲洗、浸泡,以加速坏死组织的脱落;厌氧性细菌感染的伤口可用3 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如有绿
脓杆菌感染,可用4 硼酸溶液或1苯氧乙醇溶液清洗、湿敷,也可用10甲磺灭脓湿敷;如创面肉芽生壬过多或不健康,可用10〜20硝酸银腐蚀,再用等渗盐水拭净;创面过大者,可待肉芽健康后进行植皮,以加速愈合。
某些发炎的脏器也应施行手术,予以切除,例如急性阑尾炎可作阑尾切除术,急性胆囊炎可做胆囊切除术。
2 全身疗法全身疗法主要用于感染较重,特别是全身性感染的患者,包括支持疗法和抗菌药物等。
1支持疗法目的是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和增加抵抗力,使各种疗法可以通过人体防御功能而发挥作用。
①保证患者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必要时用镇静、止痛药物。
②高热量和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维生素。
③高热患者,宜用物理降温法冷敷、冰袋、乙醇擦浴或针刺曲池穴降温,以减少身体的消耗。
④高热和不能进食的患者,应经静脉输液,补充所需的液体和热量,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⑤有贫血、低蛋白血症或全身性消耗者,应予以输血。
特别是脓毒症
时,多次适量的输入鲜血,可补充抗体、补体和白
细胞等,对增强抵抗力、恢复体质有很大帮助
⑥有条件时,严重感染的患者可给予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或康复期血清肌肉注射,以增加免疫能力。
⑦对严重感染,可考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改善患者的一般情
况,减轻中毒症状。
但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使感染扩散的危险,并能掩盖临床症状,使用时必须同时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并进行严密观察。
2抗菌药物应用这类抗菌药物必须有一定的适应证。
要正确应用抗菌药物,盲目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不仅浪费药物,且可引起细菌的耐药性,影响疗效。
全身化脓性感染或深部组织感染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
局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全身症状不明显者可不用抗生素。
一般可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来选用有效的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如无条件作细菌培养或细菌培养尚无明确结果时,可根据临床表现、脓液性状、感染来源和脓液涂片检查等来估计病原菌的种类,以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
总的来说,葡萄球菌对苄星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头孢菌素、氯林可霉素等敏感;链球菌对磺胺类药物、苄星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麦迪霉素等敏感;大肠杆菌对氨基甙类抗生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敏感;绿脓杆菌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多黏菌素等敏感;变形杆菌对苄星青霉素、氨苄西林、氨基苷类抗生素敏感;克雷白细菌、沙雷细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等敏感;类杆菌对氯林可霉素、甲硝
唑、头孢菌素、苄星青霉素、氯霉
紊等敏感
3 中药一般可用清热解毒的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金银花等煎剂,或用银黄片、清热消炎片、解毒消炎丸等成药。
对较严重的感染应辩证论治。
三、预防总的预防原则是增强人体的全身和局部抵抗力,减少致病菌进入人体的机会。
1 开展卫生宣传,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治疗各种瘙痒性皮肤病,以防止体表化脓性感染的发生。
2 做好劳动保护工作,预防创伤的发生;及时和正确处理伤口,包括做好清创术。
3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大剂量激素疗法和抗癌疗法等均可消弱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
要加强对这些患者的医疗和护理。
以防严重感染的发生。
4注意手术时的无菌技术,操作轻柔,爱护组织,彻底止血,防止积液。
5换药、气管切开、静脉内插管、留置导尿管,以及烧伤患者的护理,均应遵守无菌操作规则,以预防或减少感染的发生。
6 应用免疫疗法。
如破伤风类毒素或抗毒素预防破伤风。
7 合理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