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事件改变苏南发展万式
无锡太湖水域蓝藻污染与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0 %6 。从总体上看,太湖水体表现出明 到高温季节蓝藻就会大面积爆发而形成 亡率均呈正相关 ’ !L%0 %2 + ;周伦等人研 显的富营养化特征,且呈迅速发展的趋 “水华”,造成鱼虾的大量死亡。据不完全 究 -& . C> 与 大 肠 癌 呈 阳 性 联 系 ’ !
湖 的 闾 江 口 附 近 , 占 全 湖 面 积 的 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 !9"9 年起,每 消化道各部位肿瘤合计死亡率和胃癌死
总氮、总磷等主要指标较 !% 年前增加一 影响了无锡市水资源的利用和良好的投 岸堤、树干都染成绿色,往日风光一时
湖水域水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全湖平均 失衡,经常发生“水华”爆发,严重地 当密集的蓝藻,仿佛一层绿色的油漆将
明,$% 世纪 "% 年代初期至 !992 年,太 和 50 !6 。由于 太湖水污染 严重,生态 藻隔离带的天然游泳池内依然飘浮着相
’ 占 %0 !6 + ,总面积 *3 2%%78$。流域内 统 计 , 仅 $%%% 年 就 排 放 >?;&90 !2 万 !992 年 3 —5 月 , 整 个梅 梁 湖 和 西北 湖
市 ’ 占 !*0 26 + 以 及 安 徽 省 的 一 小 部 分 化程度则上升了一个半至两个等级。据 !%3 家工厂停产,经济损失 !0 * 亿元-!.;
全国人均的 * 倍多,是我国经济发达、工 被 列 入 全 国 水 质 型 缺 水 的 “ 水 荒 ” 城 停水。银鱼是太湖特产,也是出口创汇
!995 年底 + ,达 5 &93 亿元。人均 :;< 为 锡紧靠太湖,虽然有水,但水质差,已 造成蓝藻大爆发,致使鱼类死亡、水厂
%0 &6 。但是 :;< 却占全国的 !%0 %6 ’ 至 湖等局部湖湾发展到湖心的大部分。无 年无锡市因太湖水总磷、总氮的增加,
苏南支援苏北计划
苏南支援苏北计划本世纪初,江苏针对苏南苏北发展不均衡问题提出“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口号,并且积极支持苏南五市对口支持苏北五市的经济发展,主要方式就是合建产业园跟传统工业由苏南地区转移到苏北地区。
2005年的苏北是什么局面呢?当时苏北五市常住人口共计3200万,接近江苏总人口的四成,但是苏北五市的GDP只占江苏的1/5,人均GDP更是只有江苏省平均线的1/2,所以江苏的南北巨大差异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5年,苏南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474个,项目总投资128亿元,江苏全省240多家单位积极参与对苏北16个经济薄弱县、区的挂钩扶贫。
苏南帮扶苏北的政策初步获得了成果,当面,苏北五市的财政收入、人均收入都出现较大幅度增长,首次超过江苏平均成绩。
“苏南提升”指的更多是苏南地区的产业升级,苏南地区尤其是苏锡常三市最初的经济起飞就是得益于“上海的星期天”,依托上海的庞大市场跟销售渠道,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跟外资企业开始蓬勃发展,苏南模式直接起飞。
但是苏南有着自己的问题,在苏南乡镇企业成立之初就暴露的病根,那就是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
2007年的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爆发更是把苏南地区的工业污染暴露在全国人们的视野之下,从那以后,苏南地区的产业升级开始加速。
苏北从那时候正式成为苏南最主要的产业外迁地。
苏中的通扬泰三市在江苏一直都是处于中游水平,由于三市分别靠近上海跟南京,又临近长江这条黄金航道,苏中的发展之路比苏北要容易的多。
一直以来苏北地区不仅仅是江苏的人口重心,更是江苏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
人口众多偏偏又工业基础薄弱,所以江苏如果想要共同致富,那么苏北就是江苏绕不过的坎。
所以江苏的策略就是最强的苏南五市对口帮助最穷的苏北五市。
太湖蓝藻事件探究
太湖蓝藻事件探究发布时间:2021-09-23T05:34:58.804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4期作者:贾若昀(第一作者)、郑辛楠、李田勇[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很多地区在发展时只注重了经济发展,却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贾若昀(第一作者)、郑辛楠、李田勇皖江工学院 243031 安徽省马鞍山市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很多地区在发展时只注重了经济发展,却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
太湖蓝藻事件就是因为过于重视经济,而忽略了环境导致出现的生态问题。
本文基于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进行全面探析,针对事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引发了对于该事件的工作思考,希望今后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太湖蓝藻,事件处理,问题探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城市单一的注重经济发展,但忽略了对于城市环境的保护。
太湖蓝藻事件就是基于经济发展,而造成环境破坏的惨剧。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由于水资源污染,而导致了水资源的严重匮乏。
并且环境污染对于人体健康具有十分重大的危害,如果不重视污水对城市发展的危害,这将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
所以本文对于太湖蓝藻事件进行全面探究,希望给地区政府以及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经验借鉴。
1太湖蓝藻事件回顾太湖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该地区资源充足、土地肥沃,整体环境十分优美,并且在改革开放后创造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奇迹。
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太湖流域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但在2007年,由于当地政府的不健康工业发展,以及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太湖流域的含磷量严重超标,导致该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十分严重,这种水质情况导致了蓝藻的大量繁殖,使得太湖流域被蓝藻污染十分严重。
蓝藻的大量繁殖,导致水源中的氧气含量大幅下降,并且蓝藻被太阳的暴晒,在夏季会发挥出十分严重的臭味,污染了湖水的整体质量。
从太湖蓝藻突发事件看政府行政与自然的和谐
郑 洵 . 太湖蓝藻 突发事件看政府行政与 自然的和谐 从
共投 资约人 民币 1 0亿元 ,但 遗憾 的是 ,太 湖治理 0
的速度 明显赶不 上被 污染 的速 度 。近 十多年来 ,无 锡等地把 化工作 为发 展经 济 的支柱 产业 ,使各类 化
地 说 ,这 种经 济 增 长 方式 是 双 刃剑 ,一方 面 ,这 种
的。对 于我国来说 ,目前最 大 的危 机是经 济增长较
量 ;令 自来水 公 司不计 成本地 采取技 术提高 自来水 水质 ;组织 市 民打 捞蓝 藻 ;组 织纯净 水采购 ,保证 市场供 应 ;实 施 了人 工 降雨 改善水质 等等 ,尽管这
些措 施体 现 了政府 对 于 公共 危 机事 件 的应对 能力 , 也在一 定程度 上缓解 了太 湖 的水 质 ,但 是这些 紧急 措 施仍不 足 以有效缓 解 “ 藻 ”这 一 突发 公共事件 蓝 对人们 日常生 活 的影 响 ,消除 民众 的恐慌 心理 ,也
进 入夏季 以来 ,气 温 逐渐升 高 ,太 湖无锡水 域藻类
大量繁殖 、聚集并逐 渐死 亡 , 而导致 了水体 发臭 , 从 而太湖又是 无锡 市 民饮用水 的 主要来 源 ,进 而也就
事件成 为当今社会 日益重 视 的问题 。深究 各类 突发
事 件发 生的原 因 ,可 以发 现 ,除了少数 突发事件 发
影 响 了整个 无锡 的生 态平衡 和经济 发展进程 。虽 然
在 水危机发 生 以后 ,无 锡市 政府立刻 采取 了一系列 应 急措施 ,如增加 了 “ 引江 济太 ”调水的力度 和容
生是 因为特定的地理 位置 、地质构 造和气 候环境 等 造成 的以外 ,大多数 都是 因为人类 自身 的原 因造成
蓝藻围攻拷问苏南模式
蓝藻围攻拷问苏南模式
姜妮
【期刊名称】《环境经济》
【年(卷),期】2007(000)008
【摘要】专家建议:可以考虑给市长下污水处理率指标,这是一项直接且有效的措施。
相对于将绿色GDP作为地方官员的环保政绩考核指标,污水处理率指标更容易核算。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姜妮
【作者单位】《环境经济》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苏南的创造性实践——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 [J], 璞玉
2.让太湖蓝藻事件成为苏南地区发展转折点 [J], 王荣
3.模式之争——苏南如今胜温州:苏南强势崛起,温州模式待变 [J], 高艳平
4.一部从哲学视阈拷问发展模式的力作——评麻海山《人类发展观念的哲学拷问》[J], 乌峰
5.苏南精神创造出苏南模式——赴苏南学习、考察的收获 [J], 丁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湖蓝藻
5月29日,无锡市区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发了无锡 市有史以来因太湖蓝藻爆发导致的最大规模的供水危机。
蓝藻事件的人为原因
成功的“苏南经济模式”使无锡的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也大 幅上升,人们在感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愉悦的同时早已忘记了周边环境的恶化
水污染处理设施的严重滞后、非正常使用太湖流域水资源和相关 立法滞后导致太湖外部环境日趋恶化 太湖的公地困局:三省一市环绕在太湖周围,每个地方都想利用 太湖促进经济发展却都不愿承担治理太湖的责任 当地政府、企业、居民的环保意识 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太湖水质污 染 的产生
太湖蓝藻
化工1301
闫雯 王浩男
2007 algae in Taihu Lake pollution incident
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
事件的发生
2007年5月28日起,因气候因素等影响,太湖流域高温 少雨,水位偏低,使无锡太湖的梅梁湖等湖湾比往年提前两 个多月出现了大规模蓝藻现象。 5月28日,无锡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了太湖蓝藻治理的 紧急预案,水利部太湖局紧急启用常熟水利枢纽泵站从长江 实施应急调水。
1
1
重建生态系统、增强自净能力 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和束缚,区 域合作,规划有方 建立完善的藻类监测机制,为科 学治理提供可靠数据 加强立法、依法治污、统一管 理、严格执法、政策推动 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环 保意识,携手防治水污染
2
5
我的 想法
4 3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4
5
谢谢观看
thanks
农业方面的污染
肥料、农药、畜禽粪便、秸秆及村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都对水 体富营养化产生了不小影响。
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太湖蓝藻的起因和防治
太湖蓝藻的起因和防治太湖蓝藻是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2007年太湖无锡水域的大规模蓝藻爆发却令人们对其关注程度大幅上升。
那么,太湖蓝藻是缘何而起,又有没有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无锡展开了为期五天的调查。
首先,我们在无锡市水利局对蓝藻做了初步的了解。
蓝藻是一种含叶绿素的细菌,它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
具有极强的自适应能力和旺盛的繁殖能力,是湖泊水生态系统生物链上一个重要环节。
温度和水体富营养化都是蓝藻爆发的重要原因。
蓝藻在条件充足的时候会大量繁殖,消耗掉湖水中的溶解氧,使鱼类无法生存。
大面积的蓝藻会遮挡住射下水中的阳光,使水草也不能正常生长。
当蓝藻繁衍过多时,还会大面积的死亡、腐烂,进一步夺走水中的氧气,并放出一种毒素,剩余的有机物供蓝藻新一轮的生长。
且经生物实验,发现放出的毒素对生物的肝功能有较大影响。
蓝藻的过多繁殖还会造成自来水源遭严重污染,影响日常用水的供应。
据对无锡当地居民的询问,无锡在去年蓝藻大量爆发期间蓝藻平均厚度达到2~4厘米。
自来水呈绿色且伴有较强臭味,完全无法用于饮用、洗漱等。
在影响日常生活的同时,蓝藻的爆发也严重影响了无锡旅游业的正常经营。
大量腐烂且散发着臭气的蓝藻堆积在岸边,使太湖四周几乎所有景点都不得不暂停营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去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对此有详细的报道。
在蓝藻爆发的两方面原因中,水体的富营养化是蓝藻繁殖的基础。
对发生富营养化作用来说,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营养元素的作用,磷的含量不很高时就可以引起富营养化。
(贫营养湖与富营养湖之间的临界负荷量是:总磷为0.2~0.5克/(平方米*年),总氮为5~10克/(平方米*年))。
一旦水体中磷含量上升,蓝藻的爆发就已经拥有了物质基础,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无锡初期的企业以传统的印染和冶金为主,后期又涌现出大批的机械制造业。
然而冶金业废水若非重金属冶炼产生,一般含有毒物质较少,更没有很多的有机物;机械加工废水则主要是含机械润滑油、树脂、油漆等杂质,机械加工各种金属制品所排出的废液和冲洗废水,其中含有各种金属离子如铬、锌以及氰化物等;印染废水含有大量染料、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洗涤剂等有机物,以及碱、硫化物、各类盐类等无机物。
太湖蓝藻事件探析
太湖蓝藻事件探析作者:董敬锋刘锦文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2期【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析了太湖水域污染情况及原因,对该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进行反思。
指出工业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协调带来了严重环境后果,希望政府以此为鉴,在发展地方经济时应担负起相应的生态责任。
【关键词】太湖;蓝藻事件;水污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6年底发表的人类发展年度报告中指出:世界范围内的不洁饮用水,比子弹更有杀伤力,每年仅仅死于和饮用水有关疾病的儿童就有200万。
可见水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本文拟对太湖蓝藻事件进行分析与反思,希望能为各级政府提供教训与借鉴。
一、对太湖蓝藻事件的回眸1、太湖蓝藻事件的典型意义环太湖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人居环境优美。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更是创造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奇迹,环太湖的所有县域都进入了国家的“百强县”之列。
代表了中国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可以说是中国发展速度的缩影。
在一个如此富庶的地方,小小的蓝藻居然搅动了几百万人的生活,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的生活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而且事件爆发后,当地政府采取的一些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仍然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这一系列的事件和变化无不是围绕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而展开。
我们不得不回头来重新思考:是不是我们的发展模式出了问题?谁该为这样的生态问题负责?政府为什么没有负起生态保护的责任?后来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将对于我国其他各个地方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2、事件掠影2007年5月,太湖水质由于污染导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促使蓝藻大量繁殖。
夏季的东南风把几乎整个太湖水域的蓝藻都刮到太湖无锡水域的梅梁湖和贡湖岸边。
而高温天气和阳光的暴晒导致蓝藻在岸边死亡、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湖水。
5月25日下午起,无锡市贡湖水源地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5月26日早晨,无锡市自来水中夹带有较重的异味,有市民投诉,一夜之间,水管里流出的水如同下水道的水一般臭。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案例: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1年9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源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字方针。
蓝藻是藻类中的一种,属浮游生物。
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
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因此,从蓝藻本身来看,其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2007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梅梁湖等湖湾出现大规模蓝藻现象,在太湖的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为“水华”。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使得太湖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特别是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威胁,5月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恶化,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水华中含有大量MC。
MC是一种环状肽类物质,性质稳定,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不仅直接对鱼类、牲畜产生毒害之外,还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
因此,蓝藻爆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太湖蓝藻爆发的成因我国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约1/3的湖泊是淡水湖泊,并且绝大部分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太湖就是这众多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
王荣从处级到副省级仅用了10年
王荣:从处级到副省级仅用了10年作者:王晓东来源:《记者观察》2010年第18期6月12日中午,当王荣那幅浓眉朗目的照片冲上各大网站头条时,海内为之注目。
这一天,之前任苏州市委书记的王荣被任命为深圳市代理市长。
有人计算过,这样办理调动手续,从1998年到2004年,平均每两年一遇,而且都发生在苏州历届主政者身上。
这次,轮到了从2004年10月起任苏州市委书记的王荣。
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从苏州到深圳,从“苏南模式”到“深圳模式”,在引领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两个城市,王荣开始了新的使命。
苏南政坛上的10年行走王荣的简历,标示着他在苏南政坛上一步一个台阶的前行足迹。
2001年6月,在南京待了24年的王荣来到无锡,就任代市长。
是时,他从江苏省农科院院长调任省教育厅厅长刚满1年零1个月。
到无锡两年后,2003年,王荣履新无锡市委书记,又一年后,46岁的他被擢升为苏州市委书记,并成为最年轻的江苏省委常委—一从处级到副省级,王荣只用了10年。
“王荣到无锡再到苏州的这段时间,外界对‘苏南模式’的反思正进入一个高潮”,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储东涛回忆说,那时无锡、苏州、常州的发展高度同质化,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而王荣是唯一在无锡和苏州都当过书记的干部,“我个人认为,当时调他过去,是希望他承担起‘苏南转型’的探索重任,找到江苏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点”,储东涛表示。
储东涛和王荣相识很早。
1993年前后,省委党校县处级干部培训班的一个学员给时任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的储东涛留下深刻印象。
“他上课看老师、看黑板的眼神很专注,一节课下来几乎不见他动身子”,储东涛回忆说,“他当时既不是班长,也不是团支书”。
这人就是王荣,当时他是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系主任(正处级)。
按照干部管理的惯例,一旦成为省委党校县处级培训班学员,也就意味着进入了省委下一轮拟提拔任用干部序列。
这期省委县处级培训班大约有50名学员,但有博士学位的极少,同时喝过“洋墨水”的更少,王荣是当中的佼佼者。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许多淡水湖泊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
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不例外地受到了蓝藻暴发的威胁。
蓝藻暴发不仅对太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蓝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通常生长在养分富集、氮磷含量过高的湖泊水体中。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量废水排放以及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导致太湖的水体富含高浓度的氮磷等养分,成为了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高温和光照强度也是蓝藻暴发的重要诱因。
针对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工作,首先应该从源头控制开始。
要加强农业生产的管理,推广高效利用肥料的农业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留住农田养分,阻断养分进入湖泊。
此外,要强化农村污水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避免其直接进入湖泊。
同时,还需要加强城市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确保处理后的水质符合国家标准,不对太湖产生污染。
另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加强太湖水体的生态修复工作。
借鉴其他湖泊治理的成功经验,应该采取生物修复、水生植物种植等手段,增加水体中好氧生物的数量,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从而减少蓝藻的生长。
此外,应建立湖泊水质监测体系,加强对太湖水质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除了源头控制和生态修复,加强太湖的综合治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协作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太湖治理工作的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惩罚,形成对蓝藻暴发的高度震慑力。
此外,公众的参与和宣传也是太湖蓝藻暴发治理的重要环节。
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到太湖的保护中来,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政府和媒体也应加强对太湖蓝藻暴发治理的宣传,增强公众对水质污染的认识,提高民众对太湖保护的重视程度。
从太湖蓝藻突发事件看政府行政与自然的和谐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POLYTECHNIC UNIVERSITY
VoI.11 No.1 Mar.2010
从太湖蓝藻突发事件看政府行政与自然的和谐
郑洵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是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却越来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豫患。如何有效应对、妥
予的各项权力,同时也承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的义务。它是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的主导力量,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和自然资
源的责任,构建并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 协调的绿色管理。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
保持政府行政与自然的和谐是解决当前突发生态环
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一)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首先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
万方数据
郑 洵.从太湖蓝藻突发事件看政府行政与自然的和谐
共投资约人民币100亿元,但遗憾的是,太湖治理 的速度明显赶不上被污染的速度。近十多年来,无 锡等地把化工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使各类化 工、印染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这片地区,数以 千计的污染企业沿太湖一字排开,污水直接排放到 太湖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挂帅”的指导思想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已逐渐走出“政治挂帅”的 误区,各项工作均转入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正确轨道上来。但一些地方领导偏要矫枉过正,刚 刚从“政治挂帅”误区走出,又一头扎进了“经济 挂帅”的迷途。于是在他们主政的范围之内,以发 展地方经济的名义,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各个部 门,直至与工资和职位挂起钩来。如此全民皆商,可 能会暂时增大一点当地经济的规模和基数,但若论 及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就实在经不起考量了。实 际上,惟“招商引资”之马首是瞻的“经济挂帅”套 路,照样会把地方经济乃至民众福祉引领到一片膏 肓之地。这里有许多值得记取的教训,比如河南某 地的“癌症村”等等。面对“经济挂帅”,地方政府 不仅搞得任务压头,还动辄·“一票否决”,致使“招 商引资”成了“招商抢资”。于是“抢到篮里的就是 菜”,导致那些不受欢迎的能源消耗大户乃至“污染 专家”类的企业或项目纷纷趁虚而入。结果,当地 一些部门的招商引资任务完成了,地方领导追求的 GDP增长规模和速度也上去了,唯独当地民众遭了 大殃,不仅民众福祉没有保障,还牺牲了当地的生 态环境,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资本。如此 “经济挂帅”的恶果,就是地方领导捞到了政绩,当 地百姓付出了代价。归根结底,这样的“经济挂 帅”思想,说到底不过还是“政治挂帅”的变种和 遗风。 (二)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弊端 从体制的角度来看,是强大的行政化资源配置 方式在推动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社会强大的 整合能力,是靠自上而下的各级政府启动的。要使 全社会一切资源整合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 心,就必须将经济绩效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及其官员 的主要指标,使各级政府及其官员一切工作围绕这 个“中心”。无疑,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确能较大程 度调动和集中社会资源,“制造”经济增长速度。但 是,在资源配置方面,它未必能达到理想效率。同 时,行政对经济的决策失误,以及难以控制的权力 腐败,也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客观
太湖蓝藻危机:反思与对策
需要 下猛 药 又 需要 打 持 久战 ;太 湖治 理 需要 通 过 加强 行 政 监 管 与 科技 攻 关 的方 法 .采 取 截 污 控源 补 水 修 复 等 多种 手段 。 首 先是 截 污 。这 是 太湖 治 理 的 关键 。工 业水 污 染 城 镇 生 活 水
维普资讯
的 生 活 ,而 且 还 给 当 地 的 旅 游 业 饮 食 业 等 服 务 行 业 带 来 了 巨 大 损
集 经 济 发 达 ,再 J - 理 位 置 独 特 .城 市 紧 靠 太 湖 .其 水 质 恶 化 ] 地 n[
失 .也 多 多少 少给 无 锡 的招 商 引 资带 来 了 负面 影 响 。
情 况 要远域 内的梅 梁 湖 宛 如一 个 围 港和 死 巷 .水体 常年 处于 静 止 状态 .因此 .其 水质 的状 况 更加
蓝 藻 事件 的深 刻 教 训
虽然 太湖 蓝藻 事件 已 经 平息 . 但给 予 我们 的 教训 是十 分 深 刻的 。 俗话 说 .冰 冻 三尺 非 一 日之 寒 。其 实 .蓝 藻在 太 湖每 年 都 有 .只不 过是 今年 暴 发 的 更 加厉 害 了。 反思 这 次 蓝藻 暴 发 引 起 的 生态 灾害 . 有 其偶 然 因 素 .也有 其 必 然 因素 ;有 天 灾 .也 有 人祸 。
如 何 做 到 对 症 下 药 .使 太 湖 治 理 做 到 既 治 本 又 治 标 7
月 份 月 平 均 水 温 为 近 2 年 中 最 高 . 4月 2 5 且 5日 以 后 太 湖 水 温 一 直 超 过 2 。 极 利 于 藻 类 生 长 :同 时 .今 年 1 0C ~4月 太 湖 始 终 处 于 相 对 较
太 湖治 理 是一 项 系 统 的工 程 . 要综 合 治理 , 需 既需 要 齐抓 共 管 .
《苏南科技开发》2007年总目录
脚踏实地惠三农 叶 琦等
胡锦涛:提高 自主创新能 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新
苏州农职院产 学研一体化办 学探索与实践
[ 闻题探讨]
卷首语 愿创新永远 相伴
一
一
专家把脉 :产学研合作缘何难成行
科普
晓 文
写在 “ 苏南科技 开发》 出: 6 期 F0 J I
袁雪洪
0 .2 1 1
明 亮
郁 霞秋 :创造 美丽人生
农 田问诊三十载
文 l.、2 11
— —
吴
可
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 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章
走进张 家港市植保植检站站孙 国才
李
蓓等
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要任务是 “ 建设现代农业”
— —
魏 笔:张 家港 精神的践 行者
艾 云
1 1、2 5. 1 1 7. 、2
晓
李
雯
蓓
解读2 0 年中央一号文件 07
科技尖兵王炯华
关于苏州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程 惠明
张福新的 “ 龙芯梦”
李
蓓
维普资讯
D EVE L
吴江震泽倾 力打造集群产业升级平台
— —
维普资讯
E V . EL
视点 国家主体科技计 划向农业倾斜
聚 焦两会 科技热点
生态现代化
晓
新
文
华
0 . 、2 11
O. 33
解读 《 中国现代化报告2 0 ) 07 )之 “ 生态现代化”
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 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倪小伟
跨 国公 司掀起研发本土化热潮
反思太湖蓝藻事件
从根本上看,“太湖蓝藻事件”是因太湖水污染问题长期积聚而导致的一场公共危机。
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教训和反思都是非常深刻的。
反思一:“太湖蓝藻事件”是天灾,还是人祸?“太湖蓝藻事件”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人祸的成分要大于天灾。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去年是一个暖冬,今年人夏以来无锡的气温更是居高不下。
这是蓝藻大面积生长的自然条件。
同时,太湖周围企业大量地排放工业污水,造成湖体中氮、磷浓度超标,这是造成蓝藻蔓延的人为因素。
根据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问题小组今年出台的报告表明,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因素。
特别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类社会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增多,导致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
从这个意义上,蓝藻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的;看似自然,实则是人为的。
人是自然之子。
但在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人不以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
在某些方面,人类社会工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是非可持续性的。
正因如此,出现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带来了一系列的“怪现象”:美国一些地方的刺猬不再长刺,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而导致北极熊不能返回陆地而淹死,瑞士的雪山发生雪崩,日本的樱花与荷兰的郁金香花期提前到来,中国的太湖、巢湖、滇池出现大规模蓝藻……美国十几位退休将军撰写报告,呼吁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联合国安理会在今年也首次将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主要议题。
“太湖蓝藻事件”与其说是天灾,毋宁说是人祸。
它警示中国,也警示世界:我们必须放弃人类中心主义,必须学会与自然合作,必须重新确立自己的行为方式。
同时,我们还需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灾害不是自然的。
自然灾害的过程是自然的,但其诱因却是人为的、结果是社会的。
6月11日,国务院在无锡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
温家宝总理做出重要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太湖水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专家称5年捞蓝藻287万吨 太湖易生藻环境难变
专家称5年捞蓝藻287万吨太湖易生藻环境难变
“太湖的客观情况就是容易生藻,这种环境不是短时可以改变的,有些专家把这种环境称作‘藻型深境’。
太湖和洪泽湖、鄱阳湖、洞庭湖都不同,没有洪水过境,一年只换0.7
朱铁军表示,五年来江苏累计打捞蓝藻287万吨,建成8座固定式藻水分离站,形成日处理藻浆1万吨的能力,建
成12条区域供水工程,苏南大部分城市建成了第二水源或备用水源。
整至1.30元/吨~1.60元/吨,占水价价格的45%,900多家企业申购了氮、磷排污指标,申购金额超过1.2亿元。
太湖蓝藻治理五年艰辛路
太湖蓝藻治理五年艰辛路作者:暂无来源:《环境与生活》 2013年第2期本刊记者张弘《小康》杂志记者范颖华2007年夏季,曾造成江苏省无锡市自来水污染的太湖蓝藻事件举国皆知,更引起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7年后,无锡投入了415亿元人民币治理蓝藻,这还不包括2012年的28亿元。
5年后,无锡太湖蓝藻治理得怎么样?太湖的水质现状如何?类似2007年的自来水危机会不会重现?《环境与生活》和《小康》杂志记者,最近两次来到位于无锡的太湖沿岸,进行现场调查采访。
2012年12月和此前的10月下旬,记者两次来到当年由于蓝藻暴发造成自来水污染的太湖边,实地走访了环太湖西岸的无锡市滨湖区、宜兴市等地,同时还采访了无锡市环保局、无锡市太湖办、无锡市水利局等相关涉及蓝藻治理的政府部门,试图全面了解太湖蓝藻的治理现状。
提起当年的自来水污染危机,当地居民记忆犹新。
2007年5月底,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流出的自来水,突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超市里瓶装水的货架被抢购一空,居民在净水站排成长龙。
当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入夏以后,由于连续高温少雨,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来最低水位,导致蓝藻提前大规模暴发,太湖作为水源地,自来水水质受到影响。
后来,中央紧急部署,引1.9亿立方米长江清水注入太湖,太湖水量得到有效补给,水质才明显好转。
此后,太湖治理更加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5年过去了,太湖的水怎样了呢?十八湾、十里明珠堤:沿岸蓝藻仍肆虐2012年10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太湖西北角沿岸、无锡市知名的太湖观光景观带——环太湖公路的十八湾和十里明珠堤沿线。
得知记者要去看蓝藻,当地司机提醒,一旦闻到飘来的腥臭味并且越来越重时,就该能看到蓝藻了。
汽车在环太湖公路十八湾段,刚刚驶过阖闾城遗址后,司机师傅便喊:“快看,这里就有。
”在桥栏上写着“醉我桥”的桥下,一边连接着太湖,一边是入太湖的河道,桥下有几条小船正在打捞浮在水面一大片绿汪汪的东西。
《中国经济时报》“太湖蓝藻暴发给国人的警示(瑞敏)
《中国经济时报》“太湖蓝藻暴发给国人的警示(瑞敏)2007年4月至5月,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未能赶上蓝藻的疯狂蔓延,5月29日,太湖明珠无锡全城水嗅,不仅饮用水,就是居民的生活用水都面临着严重问题。
有关部门一方面采取紧急措施解决水嗅问题,一方面排查蓝藻暴发的原因,很快,“温度、风向、水位、光照”被确定为直接原因。
然而,人们不能满意的是这些客观原因后面掩盖的深层次问题未能被触及。
今年蓝藻暴发,从表面上看,是一次突发的生态灾害,但从根源上分析,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一次集中反映,是大自然对人类损害环境的报复和惩罚。
其实,生活在太湖边的人们早已有很多与蓝藻擦肩而过的经历,对那色彩、那气味都已经因司空见惯而麻木不仁,人们可以喝着纯净水悠悠地过日子。
但这一次,蓝藻避开活性炭,绕过高锰酸钾,来到寻常百姓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给我们以警示。
警示一:要反思我们的生产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延续着高投入、高增长、相对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
苏南地区是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然而隐藏其后的高投入、低效益却较少为人关注。
20多年的高速增长,总体上是一种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增长和相对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长期沿袭着“两头在外”和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的传统产业结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和产品占了很大比例。
据统计,长三角地区仅占全国面积1%,其污染物排放量却占全国总量的20%。
有一个城市的内河水质,劣五类水体由2002年3季度的58%提高到2006年4季度的87.7%,单位污染面积超过了承载能力的50%。
其卫生防疫部门提供信息显示:2003年其城市肿瘤病患者死亡率达204.39/10万,首次超出200/10万的指标,表明恶性肿瘤已由“中发”向“高发”发展。
2006年其肿瘤病患者死亡率是217.37/10万。
当增长带来的污染已经危及公众健康和生存之时,我们还能津津乐道于先污染、后治理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可持续发展?发生在无锡的太湖水污染事件和供水危机进一步暴露了传统路径依赖、发展方式粗放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
【亲历无锡城变迁】全国首次生物措施除太湖蓝藻,无锡1991年就已经开始
【亲历无锡城变迁】全国首次生物措施除太湖蓝藻,无锡1991年就已经开始随着气温升高,太湖蓝藻生长速度加快,一场蓝藻打捞攻坚战在太湖沿线打响。
大家一定还记得07年那场水危机,但是您以为那是第一次蓝藻爆发吗?错啦!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就有过蓝藻危机,1991年进行了全国首次生物措施除藻试验。
今天,让我们一起阅读由原无锡市水资源管理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朱喜撰写的《梅园水厂取水口全国首次生物除藻试验》,回顾二十多年前的往事。
1990年,我任无锡市犊山水利工程管理处负责人。
当年的7月6日至29日,太湖由于富营养化和有合适生境,蓝藻种源快速生长,藻密度达到了一定程度,同时由于东南风把外太湖暴发产生的蓝藻和梅梁湖自身生长繁殖的蓝藻吹进形如口袋底部的梅梁湖北部,以致太湖第一次蓝藻大暴发。
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梅梁湖北部的梅园水厂取水口周围,取水口水深4米处的蓝藻(包括微囊藻、鱼腥藻等)占藻类总量98%,表层藻类的密度达到13.2亿个/升、生物量达到109.2毫克/升。
此次暴发致使附近围网养鱼死鱼10万多斤,梅园水厂滤池遭堵塞,被迫减产50%,百万市民用水告急。
为保证市民用水,市政府决定116家工厂停产、半停产让水于民。
当时的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无锡市民和国内外游客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此后为保护日生产能力20万立方米/日的梅园水厂水源地,市政府于1991年2月成立无锡市蓝藻防治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决定在梅园水厂水源地进行蓝藻防治实验工程和除藻研究(以下简称除藻工程),这是全国首次生物措施除藻试验。
(杨湾藻水分离站)蓝藻防治办公室人员由建委、环保、农业和交通等部门及退休科技人员、民间人士组成,建委为牵头单位。
市领导指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认真治理太湖蓝藻,组织攻关,搞好试验”。
其后制订了除藻工程方案,3月经专家论证会通过。
除藻工程实施时间为1991—1995年,采用专业队伍施工、专业人员管理和环保机构监测方式。
工程实施过程中得到省、市领导关怀和专家的指导与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流域是江苏省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苏省经济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以占全国1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7的工业总产值和10.3%岛的GDP。江苏省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36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倍。
有媒体认为,河长制把地方党政领导推到了第一责任人的位置,最大限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消除了早先"多头治水"的弊端,真正形成全社会治水的良好氛围,使治水网络密而不漏,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有部门、有专人负责,提高了水环境治理的行政效能。
2007年5月28日,元锡市自来水最大的一个取水口一南泉水总厂的工作人员在早晨7点时发现实时监测的水中溶解氧偏低,这引起了他们的警觉。"一般水的溶解氧应该是5毫克/升以上,但那天早晨这个数字只有2;到傍晚,情况突然急剧恶化,这个数字一直下降至0。"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水质检测心负责人说。
江苏是我国污染承载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就单位面积的染承载量来看,江苏是全国的6倍,而环太湖地区又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化学需氧量①(COD )从1986年到2006年的20年间增加了近15倍,2006年,太湖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人湖量分别越过正常允许负载容量的1倍、5.3倍和15倍。
江苏省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连续14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太湖水体水质呈下降趋势,
①水中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被化学氧化剂氧化所消娓的氧化剂量,折算成每升水样消耗氧的毫克数,常以符号COD表示。该指标主要反映水体受有机物商挠的程度,其值越高,表示水污挠越严重。
平均75%-80%的水体已遭到污染,大部分水域丧失原来的供水和调节环境的功能。涉及环境问题的信访量急剧攀升,年均增长28%。有关研究表明,20世纪后期,苏南太湖流域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7%左右。
①蓝藻是一种水生生物,在湖水遭到严重有机污染,氯、磷含量超标呈重富营养化状态下,再遇上适宜的温度(气温在18摄氏度左右)等条件,蓝藻就可能暴发疯长。此时,水中的溶解氧被蓝藻大量消耗,鱼类等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水体变成秸糊糊的绿色,还有臭味。
②湖泛是太湖湖湾区独有的一种污染现象,在低水位、高温少雨晴好天气之际,在湖湾底泥沉积较厚的浅水区,由于太阳照射。
6月1日,自来水厂出水基本达标,6月6日,全面恢复正常供水。"蓝藻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守着太湖却喝不上干净的水"成为元锡市民的无奈感慨。
太湖蓝藻事件暴发震惊了整个江苏省。危机过去以后,又有一部分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蓝藻暴发是局部的,每年都会发生,去太湖别的地方看看,还是挺好的。出了问题就应付一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用从根本上去做大的调整。
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为快速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宜兴市周铁镇坐落于太湖西岸北端,宜兴市环境监察大队负责人回忆说,1992年全国开始大展,周铁镇上到处都是小化工的厂牌。在高峰时期,这个总面积仅有73.2平方公里的小镇上共有330多家化工厂。1998年,该镇化工行业的产出规模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5%。
2008年2月25日.元锡(藕塘)职教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沈国良上任井亭河"河长"的第一天,坦言"压力不小"。在他的记忆里,六七十年代工业化以前,井亭河的水清澈甘甜,可以直接人口,而现在,井亭河是无锡市水质最为恶劣的河流之一。刚刚领到"河长"这顶乌纱帽,沈国良丝毫不敢懈怠,马上就开始了对井亭河沿线的实地考察。两岸垃圾遍布,河面白色污染物漂浮,岸边杂草、水花生蔓延。河沿岸印染厂污水和附近农村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面对井亭河的惨状,他心里发起虚来:"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对症下药,治好井亭河的‘病'。可是,既然让我当‘河长',我就得试一试。"
案例1 蓝藻事件改变苏南发展万式
2007年5月29日早晨,家住江苏省无锡市的居民张小山像往常一样拧开水龙头准备洗脸,却发现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水突然散发出阵阵恶生臭。一场蓝藻①暴发引起的供水危机很快席卷了无锡市,大部分生产生活用水供应中断,市民们靠瓶装水度过了最艰难的几天。江苏省特别是苏南地区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富庶地区,谁也没有想到,一场供水危机会使这个一直作为经济发展榜样的地区突然变得灰头土脸。"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蓝藻暴发正是以往粗放发展造成的恶果。"江苏省深刻认识到了蓝藻暴发的根源,着手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污染问题。
一、守着太糊没水喝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安微三省一市,其中江苏19399平方公里,占52.6%。太湖是苏州、无锡、湖州、上海等城市的主要生产、生活水源。
一曲《太湖美》在全国广为传唱,"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然而,早在1995年太湖水就出问题了,尽管那时开始了集中的污染治理,先后投资超过百亿元,但是治理的进度远远赶不上污染的速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湖泛②、蓝藻频繁暴发,甚至在春末冬初生存条件比较恶劣的状态下蓝藻依然能够疯长,每升水中蓝藻个数由90年代初的几百万个迅速增加到上亿个。
五大产业的发展以粗放型为主,小化工、小钢铁、小电镀、小印染、小水泥等"五小"企业占有很高的比重。以化工行业为例,到2007年,无锡市化工企业接近3000家,小化工约占2/3;苏州市共有化工企业2200多家,规模以下企业约占3/4。这些企业布局大都缺少规划,分布散、规模小、工艺技术水平不高,有的直接建设在太湖以及水源地的周围,工业废水大都进入河道和太湖。
持续的环境污染,粗放的发展方式,认真分析了这些原因就不难发现蓝藻事件的爆发是偶然也是必然的结果。面对严峻的污染和发展现状,江苏省委、省政府意识到,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已经成为太湖污染的根源,简单的末端治理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江苏省委负责人说,无论经济怎样繁荣发达,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人民群众就不可能认可我们的全面小康。无锡供水危机给我们敲响警钟,苏南全面小康建设要补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这一课!在这个问题上苏南的各级党政领导者没有任何退路,唯有担负起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痛下决心,彻底治理太湖。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发展转型,一些成为污染源的工厂必须关闭,一些高污染的产业必须淘汰,一些富营养化的养殖必须脯,这是我们向大自然还账,为了免于给后人留下更大的损失,损失,这个代价必须花,这个决心必须下,这个共识必须形成。要严格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哪个地方、哪个方面出现重大环境事故,哪里的领导实行问责制,严重失职者要丢官下课.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的明地提出要像抓富民优先那样抓环保优先,像保护长江那样保护太湖,将环保优先落实到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全面展开环保治污与环境危机抢速度的战斗。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整治太湖污染,铁腕治污,必须态度更坚决,行动更有力。要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采取最严厉的整治手段,建立最严密的监控体系。
逐个关掉了污染源,再通过打捞垃圾、封堵排污口、美化河道等工作,井亭河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
无锡的河长制给治污带来了明显的效果,全市79个考核断面达标率从河长制实施之初的53.2%,到200年7月达到76.62%。当地人称:"河长上岗,水质变样!"
随后,江苏省在污染量占80%毛左右的15条主要太湖人湖河流上推行河长制,解决这些跨界河流上下游协同治污的问题。2008年6月,分别由省政府导、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部分成员和有关厅局负责同志担任省级层面的啊长",翩翩翩各市、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地方层面的"河长",实行"双河长制"。在江苏省15条主要人湖河流逐条编制小流域整治规划,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很多人家没法做饭,都硬着头皮吃面包和方便面。居民张大妈说:"这两天菜市场里最贵的菜就是黄瓜冬瓜、西红柿了,因为好洗啊。
"蓝藻暴发后,无锡市出现了众多市民抢购纯净水的情况。29日当晚,无锡市绝大部分超市的纯净水已经断货。桶装纯净水也从平时6元一桶升到了10元,还停止了送货上门业务。
持续气温偏高加上水位偏低使太湖又发生了湖泛,此时正好蓝藻暴发,泛起的底泥裹住蓝藻,形成和稠的大污染团。由于被底泥包裹,蓝藻因没有氧气而大量死亡,散发出腐败的恶臭。
5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大批城区居民家中的自来水水质突然恶化。"就像下水道里的那种腥臭味儿,洗手也要强忍着刺鼻的臭味,鼻子都不敢靠近手。"家住无锡市的陈兰珍从来没想过自来水也会变臭。洗脸、洗澡、刷牙都成了难题,陈兰珍试着拖了一次地,结果满屋子都是臭味儿,喷了很多空气清新剂和花露水才好了一点儿。
治顽疾就要下猛药。他发现,井亭河上游源头有个豆制品小作坊,每天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污水通过一条暗渠直排污水沟,然后排入井亭河。虽然区环保局对其做出了行政处罚,但小作坊业主根本不在乎。"除非无锡的豆腐作坊都关了,要不然谁也别想让我关",这是豆腐坊老板对"河长"放出的话。而"河长"也不客气:"只要我当一天‘河长',你不关也得关"。这个作坊被强制停产查封后,又在半夜偷偷生产,继续排放大量污水。环保分局、法院等部门对其进行了强制性关闭拆除,对业主做出了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
周铁镇小化工兴起的时候,也正是无锡乃至苏南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时期。无锡是中国乡镇企业的经验出者,创造了以乡镇企业为经济主体的早期"苏南模式"。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无锡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还以轻工业为主,从90年代开始,无锡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身,形成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一一机械、纺织、冶金、化工、电子(家电)。"九五"期间,这五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了全市规模企业总量的70%。
三、河长制牵住治水“牛鼻子手"
"治污不治官,一切都免谈",这是坊间对环境治理问题的一句流行元锡市委负责人也有同感,他认为,"在现实中,虽然不能说解决了的问题就能解决污染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解决了‘官'的问题,污染问题的解决就会大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