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粤赣_红三角_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湖南省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一、项目组1、负责人:胡建英:副教授、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国家英语导游员、中级调酒师考评员、旅游专业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

2、主要成员:徐永农:副教授、院级专业带头人、中国旅游协会理事。

钟素平:副教授、国家导游员、中级调酒师考评员、旅游系副主任。

唐闪光:副教授、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国家导游员、教务处副处长、硕士研究生。

王莉:讲师、国家导游员、中级调酒师考评员。

曹慧玲:讲师、国家导游员。

刘宇:讲师、国家导游员。

刘列夫:讲师、国家导游员。

李艳华:讲师、前厅客房服务考评员。

孟庆兴:助讲、中级调酒师考评员。

谢军华:湖南华天国际旅行社郴州分公司总经理。

罗茜:湖南华天国际旅行社郴州分公司营销总监。

陈群予:郴州康辉旅行社总经理。

张勇:苏仙岭风景区办公室主任。

李霞:郴州华天大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

李文明:旅游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国家导游员。

周园:郴州市金牌导游。

二、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分析(一)行业背景分析郴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景点开发、设施建设、旅游业管理等都有较为厚重的积淀,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6个、三星以上酒店30余家、市内旅行社40余家、景区接待处70余处、旅游从业人员5万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了郴州基础和支柱产业。

早在1995年,郴州就把旅游业作为实施“开放兴郴”的首选战略,列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开放城市五大战略工程之一,继而又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切实加大旅游业发展的工作力度。

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年终综合考核体系;每年坚持举办一届“中国郴州生态旅游节”;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旅游发展大会,并不断创新方式,由旅游发达县(市、区)轮流承办旅游发展大会,把工作部署、现场参观、旅游促销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联动的旅游发展格局。

湘粤赣“红三角”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湘粤赣“红三角”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的社 会 经济政 策 , 成一 个 超越 国界 的 , 品 、 本 、 形 商 资
人员 和 劳 动 力 自由 流 动 的跨 国性 经 济 区域 集 团 的
过程 。
经 济全球 化加快 了生 产 要素 在 全球 范 围 内 的 自 由流 动 和优 化配 置 , 推动 了全 球 范 围 的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现在 已运 用 到 地 方 政府 之 间 , 了实 现 某 种 共 为 同 的 目标 , 取 政 策手 段 而实 现 的一 种 跨 省 区 的 经 采 济发 展模 式 , 是一 种高 层 次 的区域 经 济 合 作 方 式 。 也 由于地方 政 府 的直 接参 与 , 破 了不 同省 区 之 间 开 打
方 向 : 游 管理 。 旅
12 0
韶 析与对策 探讨》 《 和 红三角 社 区生态旅 游 发展 探 市 区域 的客 源 市 场 。 同 时 红 三 角 地 区 的郴 州 、 关 本 构成 红 讨》 肖海平 的《 , 湘粤赣“ 红三角” 省际边界 区旅游资 和赣 州市 人 口众 多 , 地旅 游 需求 市 场 较大 ,
2 1 年 第 3期 01 ( 第6 总 9期 )
湖 南行政学院学报 ( 双月刊 )
J OURNALOF UNANADM I S H NI TRATI ONI NSTr UTE r
Nn 3 2 】 . 01
Ge e aNo 6 n rl . 9

经 济研 究 ・
湘 粤赣 “ 三 角 " 游 区域 一 体 化 发展 对 策 研 究 红 旅
相 临近 的两个 或 两 个 以上 国家 ( 区 ) 以获 取 区域 地 ,
些政策 一 体化 等 。 目标 一 体 化 有 地 区整 合 目标 、 综 合 发展 目标 等 。区域一 体 化 合作 是 国 民经 济横 向联

粤湘赣联手构建红三角生态旅游区战略探讨

粤湘赣联手构建红三角生态旅游区战略探讨

粤湘赣联手构建红三角生态旅游区战略探讨
隋春 花 , 冯承 浩
( 韶关学院 ,广东 韶关 5 2 0 ) 10 5 摘 要: 红三角地区拥有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 建红 三角生态旅游 区有利于韶关 、 构 郴州和赣州 市经济欠发达山区脱贫致富 , 有
利于促进优势互补和合理利用 资源 , 有利 r提高三个地 区的整体竞争力 。粤湘赣联手构建红j角生态旅游区的战略对策 , 需要 从政府
层面联手打破行政壁垒 , 树立红i角大生态旅 游区观念 ; 从行业层 面加快旅游产业集群化和信 息化建设步伐 ; 以及与珠 三角建立 良好
合作关系的区域协作层面。粤湘赣 省韶郴赣 三市应 该共 同努力 , 创造 良性机制 , 将红 二角生态旅游区建设成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的 三
旅 游 目的 地 。 关键词 : 三角; 态旅游区; 红 生 区域 ; 态 旅 游 生
2( 0) 8年第 6期 第 7卷( 总第 3 ) 9期
商丘 职 业 技 术 学院 学 报
J U N LO H N QU V C T O A N E H IA O LG O R A FS A G I O A I N LA D T C NC LC LE E
VO . 17.N O 6 D e . 20) c. { 8
民主主义革命 的红色根据地 , 革命老区 , 无数革命先烈和f 人 地。虽然都属南岭 山地 , 但位 于三个不 同的山问盆地 , 分属珠
志 士 曾 在 这 片 土地 上抛 头 颅 , 热 血 ; 地 质 角度 看 , 洒 从 红 角 江水 系 、 水 系 、 江 水 系 , 是诸 山相 隔 , 湘江 赣 正 三水 分 流I 与 珠 2 1 。 生 态旅 游 区以 山 区为 主 , 多是 红 砂 岩 丹 霞 地 貌 , 岭 山 脉 正 江三角洲地区相比 , 大 南 红三角生态旅游 区经济 欠发达 , 人才严重

湘鄂赣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湘鄂赣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湘鄂赣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作者:张静摘要:湘鄂赣省际边界区域是集资源富集区、老区、山区和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往往是一个易被忽视但却影响三省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本文认为湘鄂赣省际边界区域面临三省合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幕阜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重大机遇,同时具备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

三省边界区域协作的关键是多级联动、开展区域合作,基础是交通对接,核心是市场共建、产业互补,落脚点是培育区域龙头企业。

省际边界区域是一个特殊的地域空间,其特殊性就表现在它位于我国最大的行政单元——省的交界处。

省际边界区域既是省际经济政策的交汇区,又是区域摩擦的集中地,是具有明显分割性和边缘性特征的“行政区边缘经济”。

笔者认为,要缩小省际边界区域与中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作、实现区域发展共赢是重要途径。

一、省际边界区域研究现状196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一直致力于寻找和建立关于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国家之间规律的理论解释,客观上为发展国家中解决内部区域差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比较有影响的有行政边界区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竞合理论、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管制理论、边界效应理论、合作博弈理论和协同论等。

19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关于省际边界区域相关研究相继展开。

1996年,陈钊将省际边界区域定义为以省级行政边界为起点向行政区内部横向延展一定宽度所构成的、沿边界纵向延伸的窄带型区域。

多数学者围绕省际边界区域的特征、影响制约因素和发展模式展开探讨:围绕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发展,有的学者利用断裂点模型分析边界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有的学者利用阻力面模型计算边界城市之间的要素阻力状况,有的学者从行政区边界割裂机制、比较利益的驱动机制、中介效应机制、制度因素形成的动力机制等方面提出区域城市化动力机制;有的学者提出“水平城市化模式”;围绕省际边界区域发展战略和对策,部分学者提出从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地缘经济区产业集聚和资源复合型开发等方面展开。

论红色旅游文化与区域旅游经济的关系——以湖南“红三角”为例

论红色旅游文化与区域旅游经济的关系——以湖南“红三角”为例
的 目的 , 不 能 忽 视 独 具 特 色 的 本 地 旅 游 文 化 的 开 发 ; 又 从 旅 游 经 营 者 来 看 , 尊 重 旅 游 者 , 重 旅 游 者 出游 的 要 尊 主 要 目的 — — 享 受 异 质 文 化 。
见 , 色 旅 游 文 化 的 全 面 开 发 , 仅 极 大 地 提 高 了 老 区 红 不 武 汉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人 民 的生 活 质量 , 高 青 年 一 代 的思 想 素 质 , 且 进 一 提 而 步 促 进 区域 经 济 的 健 康 发 展 ,推 动 旅 游业 向高 品位 方
会 文化 现 象 在 旅 游 活 动 中 的反 映 。
旅 游 文化 与 旅 游 经 济 在 现 代 旅游 业 中 是 相 互 交 融 的关 系 : 旅 游 者 方 面 看 , 个 现 代 旅 游 者 要 想 实 现 其 从 一 旅 游 活 动 , 须 凭 借 现 代 旅 游 业 中 的 介 体 机 构 ; 旅 游 必 从 地 的 开 发 建 设 来 看 ,开 发 建设 旅 游 地 既 要 有 经 济 赢 利
品经 济 社 会 以后 才 出 现 的 。因 此 , 游 文 化 可 以说 是 社 旅
色旅 游 ,也 是 一 个 充 分 挖 掘 和有 效 利 用 革 命 历 史 文 化 遗 产 , 扬 民族 精 神 、 强 青 少 年 思 想 道 德 建设 的 文 化 弘 加 工 程 ; 促 进 革 命 老 区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分 利 用 生 态 环 是 充 境 和 人 文 资 源 , 高 群 众 生 活 水 平 的 经 济 工 程 。由此 可 提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7 — 3 X (0 6 0 - 0 5 0 6 19 1 20) 50 8-4

“红三角”区域三地市产业发展比较与对策研究

“红三角”区域三地市产业发展比较与对策研究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0月
韶 关 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
J u a f h o u nUnv ri ・ o il ce c o rl o a g a iest S ca S in e n S y
Oc . 0o t2 7 V0 I 8 No 0 l2 .1
民生活水 平持续 改善 。
角 与闽三角产 业梯 度转移 的理想承接 地 。2 0 0 7年 4 月 地处 中部前沿 的江西赣州 和湖南郴 州均被 国家商 务 部正式授 予 “ 工贸易梯 度转移 重点承接地 ”称 加
收 稿 日期 :0 7—0 20 7—1 8 作者简介: 袁庆林 (9 0一)男 , 17 , 江西南康人 , 赣南师范学院边缘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 主要从事边缘区域经济研究 。
源丰 富 , 旅游也 资源 丰富¨ 。 1 优 越 的区位及 资源条 件为 “ 红三角 ”经 济圈三 地 市产业 发 展创造 了较好 的条件 。
二 、“ 三 角 ”区 域 三 地 市产 业 发 展 总体 状 况 红 匕
建立 “ 三角 ” 红 经济 圈 , 是欠发 达 的赣粤 湘边 际
大市 , 农业 产值 占总产值 的 比重平均达 2 % 以上 。 5
面影响 , 同打造 区域经济 发展平 台 , 共 并进一 步与华
南 地 区联 动发展 。
各 种农产 品 、 产品 、 林 畜牧产 品 、 渔产品等产 量高 、 特 色 明显 、 主导产 业较突显 , 比如赣州 的脐 橙 、 郴州 的 烟草 、 关 的蔬 菜等 。三地市森林 覆盖率高 , 韶 水能资
地 区融人 发达 的华南 经济 圈 的一个 实质性举措 。具 体 步骤是先 期借助珠 三角 ( 特别是 广州南沙 ) 经贸平 台 , 立承接华南 产业 梯度转 移 、 建 能源供应 、 有色 金

论粤湘赣“红三角”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粤湘赣“红三角”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 具有 连通 中国南北 的交 通优 势 , “ 三 为 珠

“ 红三角 ” 区的优 势与经济 发展 的定 位 地
就 经济社 会发展状 况 而言 , 红三 角 ” 区经 济 “ 地
不太发 达 , 才 资源相 对缺 乏 ,区域 内市 场相对 狭 人
小, 经济信息滞后。但它却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 源, 是发展 观光农业 、 态农业 的 良好选 择 地之一 ; 生 其 丰 富 的劳 动力 资 源 又 为 承 接大 珠 三 角 劳 动 密 集 性产业 、加工工业 北扩 提供 了必要 的人力 资 源 ;境
湘南郴州 和赣 南赣 州 ,由于地处 与广东 相交 接 地带 , 自改革 开放 以来 , 两地就 被看作 是本 省 的南 这
3 —5小 时的车 程 ,是珠 三 角经 济北 扩 的必经 之 地 , 与珠三角 相 比, 经济发展 中 , 输成 本虽然 相对 要 在 运 高些 , 但是 从资 源 、 劳动 力 、 土地 等综合 成本 比较 来 看 , 红三角 ” 区 占有较 大的优 势 。如按 国家水 平 “ 地
得 天独 厚的优 越条件 。 第 四 ,红三 角 ” “ 靠近 “ 三 角 ” 区位 优势 明显 , 珠 ,
作者简介: 曾天堆(93 )男 - 16 一 , 湖南永兴人。 湘南学院社科系教授 , 湘潭大学 、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 。
88
维普资讯

米; 已探 明的矿产上百 种 , 韶关 的铅 、 等 1 锌 O多种矿 产居广东省 的第一 、 二位 ; 郴州 的钨 、 、 铋 铜储量居全
国第一位 ; 、 锡 锌储量分别居 全国的第三位和第 四位 ;
赣州 的钨 已探 明的储 量居世界第一位 , 稀土探明储量

郴州打造“湘粤赣”省际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

郴州打造“湘粤赣”省际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

郴州打造“湘\粤\赣”省际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作者:邓峰吴海兵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20期【摘要】郴州已经成功打造为集“中国园林城市、中国文明城市、中国卫生城市”于一体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配合正在实施的“两城建设”战略,文章提出了将郴州打造为“湘、粤、赣”省际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并就如何广泛宣传,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整合区内旅游资源,加强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战略思路。

【关键词】郴州旅游中心城市湘粤赣一、构建湘粤赣旅游中心城市的理论依据(一)区域增长极理论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区域增长极理论中提出,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里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并有规模和等级之分。

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根据增长极的理论阐述不难得出,该理论仍然适合旅游产业的研究,旅游业的增长极在物质形态上实质就是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中心城市同样具备上述增长极的所有特点。

(二)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反映旅游空间集聚和旅游区域分工的是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它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是旅游生产体系的空间投影,反应了不同地区旅游发展绩效存在的差异。

影响旅游空间结构变动的四大因素分别是旅游业中的规模经济、旅游者多样性偏好、旅行成本、旅游资源的差异性。

(Mercer,1970:Weaver,1993)提到以城市为中心的旅游空间结构,这是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他的研究中表明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存在着不同旅游圈层,可以分为一日游圈层(adaytrip zone)、周末圈层(a weekend zone)和假日旅游带(vacation zone)。

大南岭 大瑶寨 大井岗——湘桂粤赣闽旅游一体化开发战略管理分析

大南岭  大瑶寨  大井岗——湘桂粤赣闽旅游一体化开发战略管理分析
湘 桂 粤 赣 闽 五 省 区旅 游 一 体 化 开 发 旅
游 空 间 结 构 为 “ 太 阳 ” 旅 游 网络 形 态 , 金 型
旅 游 区 际 通 道 网络 组 合 而 成 。
④大 湘 南 旅 游 圈 ( 级 旅 游 圈 ) 包 括 郴 三 。 州 币 、 阳 市 和 永 州 市 。 点 突 出 宗 教 文 衡 重 色 , 强 建设 观 光 和 休 闲 度 假 旅游 产 品 , 加 适
区和重 点旅游城镇 的旅游集散服 务体系 。
点 建 设 、 善 对 外 交 通 、 区 交 通 、 升 机 完 景 直
( ) 射 线 型 ” 游 区 际通 道 空 间格 局 。 区 2“ 旅 大 旅 游 产 品 , 度 开 发休 闲度 假 旅 游 产 品 。 适 加 场 、 镇 和 游 客 信 息 服 务 、 方 文 化 娱 乐 、 城 地 域 形 成 以 铁路 、 速 公 路 、 江 及其 主要 支 强泛 珠 三 角等 地 区 的 区域 合 作 , 力拓 展 旅游 购物 、 味 餐 饮 、 色文 化 街 区 等旅 游 高 长 风 特 努 流 和 珠 江 及 其 主 要 支 流 航 道 为 主通 道 的旅 我 国 南 部 和 西 部 市场 。 基础设施和服 务设施。 游 区 际 通 道 组 合 而成 的 “ 线 型 ” 空 间 网 射 型 () 2 广西 构 建 八 大旅 游 圈( 二级 旅 游 圈) 。 ⑤大 瑶 山生 态 民俗 文 化旅 游 圈( 三级 旅 络 格 局 。 射 线 型 ” 空 间 旅 游 网 络 结 构 体 “ 型 系将 本 地 区 与 全 国 主 要 旅 游 城 市联 接在 一 起 , 成 了连 通 内 外 主要 景 区( ) 便 捷 、 形 点 的 灵活 、 效 的 旅 游 区 域 空 间结 构 体 系 。 高 ①大 桂 林 山 水 文 化 旅 游 圈 ( 级 旅 游 游 圈 ) 三 。

粤湘赣“红三角”旅游体系的构建及其开发研究

粤湘赣“红三角”旅游体系的构建及其开发研究
曹大明,谢 庐 明,陈晓强
( 赣南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 院, 江西 赣州 3 10) 400
关键词 : 粤湘赣红三 角; 区域旅游体 系; 构建 ; 开发 摘 要: 由于 自然资源的相似性、 人文资源的互补性 、 经济发展 水平的现状及 区域旅 游体 系建设的 需要 , 湘 粤赣
“ 红三 角” 游体 系的建 立显得 尤为必要 。 红三角” 旅 “ 区域旅 游体 系开发的 内容 主要 包括合作 机制 、 源市场 、 客 资源整
国家森林公 园 8 , 处 全国重点寺庙及文物等 3 0多处 ,
市县级风景点近百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表 : 5 1 。
表1 红三角” “ 旅游 景点资源 类型分析表
地区 绿色生态旅游资源 地文 ( 丹霞) 类 水体 ( 漂流 ) 类 旅游资源 旅游 资源 韶关 南蛉国家森林公园 丹霞山国家4 九泷 十八潍漂流 A 小坑国家森林公园 风景区 云髻山 自 然保护区 金鸡岭 车八岭 自然保护区 郴州 莽山国家森林公园 飞天山 东江湖浙水漂流 八面 山自然保护区 永兴便江、 注江 永兴便江漂流 九嶷 山自 然保护区 龙王岭 赣州 宁都翠微峰景区 通天岩 上犹五指峰峡谷漂流 九连山 自 然保护区 小武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客观上为“ 红三角” 系统内部产 究为“ 红三角” 旅游体系 的构建与开发的研究奠定 了 个体或要素 的吸引力 ,
收稿 日期 :0 5 1— 9 修订 日期 :0 6 0 — 5 20— 22 ; 2 0 — 5 0
基金项 目: 汀西省社科规划办“ 红三角生态经济强区建 设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 (5 J0 0Y 5 ) 作者简介 ; 曹大 明(9 9 ) 1 7 一 , 师范学 院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生, 方向为民俗文 化与旅游 ; 赣南 研究 谢庐明 (9 6 )女 , 16 一 , 江西南康 人, 赣南师 院文化 与旅 游学院教授 , 究方 向 : 区社会与文化 、 研 苏 民俗文化与旅游 ; 陈晓强(9 9 ) 16 一, 江西石城人 , 赣南师 范学院文化 旅游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

区域政府合作——建设“粤赣湘红三角经济圈”的理性选择

区域政府合作——建设“粤赣湘红三角经济圈”的理性选择
乏权威 的组织协调 机构 以及制 度上 缺乏 有效 的 区域合作 法律 法规 等 。结合 红 三 角经 济 圈的 实际情 况 ,本 文从 合作 理念 、合作 机构 、协 调机 制和 合作 制度 四 个方 面提 出 了红 三 角 区域 政府 合作 的对 策建议 。
关键词 :政府合作 红三角经济圈 理性选择 中图分类 号 :F17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7 — 50(06 4 04 (4 2 63 48 20)0 — 04一 0)
在区域经济学的视野下 ,区域经济 的顺利发 展只能寄希望于市 场经济 的发展和完善 ,因为市 场的力量迟早要 冲破行政 区划 的边界 ,从而促进
区域经济合理 的分工 和资源 的合理 配 置。但是 , 市场化机制 的发育成熟 、统一大市场 的形成是一 个漫长的发展 过程 ,我们无法忽略在这一进程 中 市场经济的健 康发展 问题 ,即使在市 场经济发育 成熟的国家 ,其 固有的市场失灵 的客观存在也使 人们无法将解决 区域发展问题 的希望 完全寄托 于 市场万能 的神话之上。许多经济学 家也指 出,市 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 向于增加而不是 减少区域差 异 ,在市场发达 的社会 ,也倾 向于实行政府 干预 型的协调模 式。因此 ,在市场机制发育 欠完善 的 现阶段 ,在缺乏区域政府合作 和宏观调控 的情境
九江学院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 5・ 4
区域合作 的参 与主体是 多元 的 ,但真正在 区 域合作中有重大影响 的还 只能是政府 。随着改革
开放 以后行 政 性 分 权 的进 行 ,地 方政 府 已逐 步 成
尺 一个 小 小 的梅 关 ,所 涉 及 的 只是 蝇 头 小 利 ,居
益行为的发生 ,是典型的 “ 囚徒困境” ,在实际 减少了各地方政府 的长远所 得,也增加 了区域政 府之间合作 的难度 。

基于湖湘文化地域特色的“红三角”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湖湘文化地域特色的“红三角”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湖湘文化地域特色的“红三角”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作者:皇甫姝瑜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04期湖湘文化,有着独特的人文魅力,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中的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随着全国范围的“红色旅游”热的到来,湖南的红色旅游面临新的机遇,如何利用这个契机,发扬湖湘文化,展现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树立湖南“红色旅游”的龙头地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也就湖湘文化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所面临的前景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湖湘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和人文魅力,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历史进程中起到了特殊的推动作用。

湖南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人文精神,塑造了湖南红色旅游特有的湖湘特色。

红色旅游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缅怀学习革命传统教育、增加阅历的旅游主体活动。

一、湖南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各项优势(一)湖湘文化造就的特有的人格魅力优势。

湖湘人的气质、风气、价值观等与众不同,造就了湖湘人国家主人公责任感和巍然正气。

从楚文化的代表屈原开始,到谭嗣同、黄兴、蔡锷、陈天华、毛泽东、刘少奇等,湖湘文化及其载体湖南人都起到“开风气之先”或“中流砥柱”的作用。

湖湘文化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历史感和使命感,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些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也必然成为红色旅游的一大热点。

(二)地理和资源优势。

湖南,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北靠长江黄金水道,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毗邻,京广线与京九线贯通南北,湘黔线与浙赣线横贯东西,区域内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目前已成为比武汉和广州地理位置更具有优势的高铁环线枢纽。

地缘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

因而,湖南红色旅游区对全国客源市场有着极大的辐射和吸引力,这一优势是其它红色旅游区所无法比拟的。

(三)资源优势。

湖南省既有大量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革命先烈故居,也有许多革命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旧址。

“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红三角”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运作机制不 健全 ,缺 乏具 体 的、可操 作性 的政 策 、 措施和手段 。笔者建议 ,以 “ 红三角” 产业 发展方
收稿 日期 :2 1 2一l 0 0—1 l
基金项 目:湘南学 院科 研 资助 项 目 “ 州旅 游业 的竞 争力 分 析和 提升 路径 研究——基 于 ‘ 石模 型 … ( 郴 钻 编号 : 2 1Y 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00 04 作者简介 :蒋

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l ,省、市 级旅游 点 7处
约 l0处 ( O 见表 1 。 )
表 1 “ 三 角 ” 地 区旅 游 资 源 ( 家 级 ) 一 览 表 红 国
类 型 密 关 郴 州 赣 州 敖 数 名 称 数 名 称 数 名 称 量 量 量
4 4
莉 ( 92一 ) 18 ,女 ,湖南邵阳人 ,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 系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 :旅游管理
向为 主 线 ,结 合 三 地 丰 富 的 旅 游 资 源 ,积极 构 建 “ 三角”地 区 区域旅 游 一 体化 发 展框 架 ,改变 现 红 阶段三地旅 游产业 发展 各 自为 阵、散兵游 勇的经 营 状况 ,为最终实 现 “ 三角 ”地 区旅游业一 体化发 红 展奠定基础 。
砂岩 ,故称之为 “ 红三角” ( 见图 1 …。 )
占三省总人 口的 84 % 。为促 进粤、湘、赣三省 间 .9 的交流合作 和韶关 、郴州 、赣州 “ 红三角 ” 地 区与 广州南沙海滨新城的优势互补 ,20 0 2年 l 月底 ,全 1 国政协副主席 、香港著 名实业家霍 英东提 出 了建立 “ 以广州南沙为 中心 ,辐射 韶关 、郴州 、赣 州三市 ,

“ 三 角 ” 地 区区 域 旅游 一 体 化 发展 的 红

红三角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红三角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 收稿 日期 :0 6—0 20 1—1 1
贤 科 来 源 : 据 作 者 在 三 地 旅 游 网站 并 参 考 相 关 文 苹 整 : 而 成 。 根
…活萋 萋瓣 内 计 动 垂
里不仅有 中华苏 维埃 革命 旧址 群 、红 色故 都 ” “ 瑞金 、将 军 “
从表 1 可以看 出红三角区域红 色旅游 资源相 当丰富 , 这
基金项 目: 本文系江西 省社科 规划办“ 红三 角生态经济强区建设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 ( 目编号 : Y5 ) 项 0 JO 的阶段性成果。 5 作者简介 : 谢庐明(96 )女 , 16一 。 江西南康人 , 南师院文化 与旅 游系教 授。 赣 研究 方向 : 苏区史 、 民俗文 化与旅 游。曹大 明(99 。 17一) 男, 湖南郴 州人 , 艋南师院文化 与旅 游系专门史 硕士 . 研究方向: 民俗文化与旅游。
一 歪_ 的叶坪、 厕 、 石 筝 中央中华苏难埃旧址群和 “ 共和 国寻 爱 国 主 义 文物保护单位; 宁都起叉指挥部 旧址; 国潋江书院, 兴 毛泽 根 一 日 教 育基 地;
故事或革命歌谣。
湘南暴动指挥 旧址; 三大纪律 、 “ 六项注意” 颁布 旧址 ; 克 黄

红三角区域红 色旅游 资源概 况及发展现状
分析
红三角区域曾经是湘粤赣革命根据地、 中央苏区所在地
以及南方游击队战斗过 的地方。这里红 色旅游资源丰 富 , 关
国 社 际
内 3 旅
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中一个非常热门的卖点。红三角三地政
府顺应形势率先推 出了“ 三角 ” 游 护 照 , 红 旅 【 然后共 同签 z
维普资讯
20 0 6年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竞合理论视角下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构建路径探究

竞合理论视角下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构建路径探究

竞合理论视角下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构建路径探究作者:吴陈舒李平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8期摘要:运用竞合理论剖析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构建路径具有适用性与创新性。

湘赣红色资源丰富、地缘区位条件优越、情感人文相亲、合作基础良好等优势加快了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合作发展步伐,但也面临着理性“经济人”特性在湘赣边界资源开发上表现明显、地位和实力的不对称导致同业“荫蔽现象”、行政壁垒的刚性约束加剧经营市场方面的碎片化困局等问题。

借助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契机,通过情感治理、规划实施合力、协同推进合作、品牌特色打造等路径增强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良好竞合发展水平,以期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建设探索可推广的经验。

关键词:竞合理论;区域协调发展;情感治理;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中图分类号:G127;F592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建设路径探究”(YG2021177)。

2019年,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在“红色湘赣薪火相传”湘赣两省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暨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推介会上正式成立,湘赣两省红色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至此迈入快车道[1]。

尤其是随着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共同打造全国知名的湘赣边区域红色旅游品牌[2]。

如何促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通过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等载体把湘赣边区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探索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运用竞合理论剖析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构建路径具有适用性与创新性,为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的落地生根开花提供积极的参考建议。

传统的竞争理论认为竞争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对抗性行为,忽略了竞争对手之间存在某种共同利益与诉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也是如此。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已经成为共识与重要选择。

红三角旅游发展中的“三农”问题

红三角旅游发展中的“三农”问题

红三角旅游发展中的“三农”问题2003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香港组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红三角地区的新概念,提出“南沙——红三角——华南经济圈”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从地理角度看,红三角地区包括北纬23°27′~27°09′,东经112°13′~116°38′的粤西北、赣西南以及湘东南广大地域,是由南岭南麓的广东韶关、南岭北麓的湖南郴州与南岭东麓的江西赣州三个地级市构成的一个大三角形地区,总面积7.72万平方公里,占粤湘赣三省总面积的13.87%,总人口1575.82万,占粤湘赣三省总人口的8.49%。

红三角属于粤湘赣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林区之一,由于地处南岭山区,地广人稀,开发不易,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就是其真实写照。

正因为如此,红三角地区不仅生态资源富集,品质高,而且自然生态系统与地方特色文化受人类活动与外来文化干扰较小,保存较为完整,旅游开发价值很大。

这里有光辉革命岁月留下的可歌可泣的人文遗迹,有大自然神工鬼斧留下的多姿多彩的自然生态,具备类型多样、组合良好、结构合理的旅游资源。

整体来看,红三角发展旅游具有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客源广泛、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但由于“三缺”(缺资金、技术、人才)问题的存在,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能适应时代需求。

目前旅游业发展中出现很多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现象,旅游整体水平仍处于以数量扩张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过渡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和旅游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在我国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的现实中,红三角旅游业应如何利用优势,推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关系到红三角整个区域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

建立国家级“赣粤闽湘红色经济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立国家级“赣粤闽湘红色经济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江西理工 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 江西 赣卅l 3 4 1 0 0 0 )
摘 要 : 从 经 济地 理 学 角度 , 提 出 了“ 赣 粤 闽 湘红 色经 济 区” 这 个新 的 区域 概 念 . 目的是 为将 该 区
域 列入 国家发展 规 划提供 理 论依 据 。文 中从概 念界 定 出发 . 从政 治 意义 、 国家经 济发展 需要 以及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表 1 该 区域 各 地 市 所辖 县 ( 市、 区) 综合 表
2 0 1 3 年 8月
资料来 源 : 根据政府发布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 以下各表均同 】
表 2 该 区域 各 市基 本 情 况 表 ( 2 0 1 2 )
第3 4卷 第 4期
滕 清安 , 等: 建 立国家级 “ 赣粤 闽湘红 色经济区” 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
然而 , 要想 真 正解 决赣 南及 周边 地 区经 济社 会 发展 问题 , 笔 者认 为 : 光 考 虑 赣 南 及 周边 区域 发 展 还不足以推动该区域大发展 , 必须联动包括赣南周 边 的赣 粤 闽湘 四省 相关 地 市 一 起 打 造成 一 个 完 整 的 国家 级 经济 区 , 才 能更 好地 促 进整 个 大 区域 的经 济发展 ,提高 赣南 及周 边 区域外 围环 境 发展 水平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1 6
图 1 赣 粤 闽 湘 红 色经 济 区示 意 图
基金项 目: 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 中心研究项 目( 编号 : Z 一 2 0 1 1 - 0 2 7 3 )
作者简 介: 滕清安 ( 1 9 6 0 一 ) , 男, 教授 , 主要从事 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 , E — m a i l : t q a t o n y @ v i p . s i n a . c o n r . c n .

湘粤赣“红三角”省际边界区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研究

湘粤赣“红三角”省际边界区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研究

On the Combined Developing Mode of the Red Triangle Region's Tourism Resources 作者: 肖海平[1,2] 谷人旭[2] 黄静波[1]
作者机构: [1]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郴州423000 [2]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出版物刊名: 世界地理研究
页码: 121-12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共生理论 省际边界区 联动开发 共生模式 红三角
摘要:在分析湘粤赣省际边界区“红三角”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条件的基础上,从开发空间结构、时间序列和参与主体三个维度探讨并构建了基于共生理论的“红三角”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共生组织和共生行为模式,并通过构建共生模式5圈层结构图阐述了“红三角”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此圈层结构模式也能为省际边界区旅游资源联动开发提供借鉴。

赣湘两省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研究

赣湘两省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研究

赣湘两省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研究
黄细嘉;魏伟新;文洁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2004年12月底,国家明确提出了建立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大省的江西和湖南,应该抓住机遇,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两地的旅游资源,发挥双方开展合作的交通优势、客源优势、资源优势、政治优势、情感优势,克服制度障碍等不利条件,实现两省红色旅游的实质性合作,共同促进革命老区的建设.
【总页数】5页(P53-57)
【作者】黄细嘉;魏伟新;文洁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0;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湘粤赣"红三角"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2.赣、湘两省高校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3.地理对称原理视域下赣、湘两省区域发展的差异探究
4.赣湘两省区域发展的地理不对称研究
5.牢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湘鄂赣红色历史的江西篇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3期(总第69期)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JOURNALOFHUN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 No.3.2011GeneralNo.69收稿日期:2011-03-02作者简介:1邓峰,女,湖南郴州人,湘南学院旅游专业讲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基础理论;2.曾天雄,男,湖南永兴人,湘南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湘潭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经济研究·湘粤赣“红三角”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邓峰1,曾天雄2(1.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2.湘南学院,湖南郴州423000)摘要:区域一体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旅游经济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红三角”经济圈是2002年8月由霍英东先生正式提出,是指由湖南郴州、广东韶关和江西赣州三地组成的大三角地区,其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整合旅游开发优势,创造红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良好势头。

本文从湘粤赣“红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人文环境、地理位置和旅游交通方面对该区旅游区域一体化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指出现存问题和实现旅游区域一体化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旅游;区域一体化;湘粤赣“红三角”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05(2011)03-0102-05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是从国际关税同盟的角度提出的。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般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通过制定共同的经济贸易政策等措施,消除相互之间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实现成员国的产品甚至生产要素在本地区内自由流动,进而协调成员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跨国性经济区域集团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

现在已运用到地方政府之间,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采取政策手段而实现的一种跨省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式。

由于地方政府的直接参与,打破了不同省区之间开展区际合作的行政障碍,从而使区域一体化在总体上容易取得共识。

其内容可分为行为一体化和区域目标一体化。

行为一体化有产品生产行为一体化、产品市场一体化、产品开发一体化和环境保护及某些政策一体化等。

目标一体化有地区整合目标、综合发展目标等。

区域一体化合作是国民经济横向联系的一种形式,这种联系可以形成新的协作生产力,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

旅游区域一体化成为现阶段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2年8月霍英东先生正式提出了以广东南沙为依托,打造“红三角”经济圈的理念。

“红三角”经济圈的构建与开发,为“红三角”旅游体系的形成了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区域旅游体系有广西的大桂林旅游带、粤港澳大旅游区、长三角旅游区等。

这种基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存共荣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心声。

目前有关区域旅游研究的文章很多,但对红三角的区域旅游研究很少,只有罗千人的《红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策略》,李贵录的《红三角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刍议》,左盘石的《整合旅游资源构建旅游精品》,曹大明,谢庐明,陈晓强的《湘粤赣“红三角”旅游体系的构建及其开发研究》,隋春花的《红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 分201析与对策探讨》和《红三角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探讨》,肖海平的《湘粤赣“红三角”省际边界区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研究》等。

上述研究为“红三角”旅游体系的构建与开发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拟利用文献资料,通过分析湘粤赣“红三角”旅游区域一体化的条件,开发现状,力图为“红三角”旅游开发提供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系统的判断和直接的思路。

一、湘粤赣“红三角”旅游区域一体化可行性分析(一)自然条件相似三地同属岭南山脉,以山地丘陵为主,岩溶地形广布,红岩地貌典型,均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由此三地资源条件也非常接近,大自然神工鬼斧留下了多姿多彩的自然生态,从资源级别看,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自然保护区7处,国家森林公园8处,全国重点寺庙及文物等30多处,省级的有70多处,市县级风景点近百处。

如有“世界地质公园”称号的丹霞山,还有云髻山、井冈山、南岭、南华寺等;从资源结构上看,红三角地区基本形成了以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森林公园、宗教圣地为主体,以考察探险、民俗风情、专项旅游为补充的良好资源结构。

(二)人脉相连所谓“红三角”是指由广东韶关、江西赣州和湖南郴州三地组成的大三角地区,因这三地有着许多共性————同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同处欠发达地区,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南的大后方,所以被称为“红三角”。

经年累月的婚嫁往来、民间交往、公务活动使得三地的饮食起居、风俗礼仪、志趣爱好等趋于整合,形成了红三角区域独特的人文环境。

其主要文化结构是以历次南迁的客家文化和土著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瑶族、壮族、畲人等诸少数民族的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此地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区位环境相似1地理区位区位条件优越,拥有广大客源市场的红三角地区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区位条件优越,是广东的北大门,也是江西和湖南的南大门,地处沿海与内地、南方与北方的交界地带,“据五岭之口,当百越之冲”。

红三角南距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珠三角港澳地区约4-5个小时的路程,西北靠近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东北靠近赣中城市群,可以同时面临三大城市区域的客源市场。

同时红三角地区的郴州、韶关和赣州市人口众多,本地旅游需求市场较大,构成红三角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级客源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2.经济区位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展开,不仅是中国区域发展的一大亮点,也为红三角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和客源市场。

红三角地区既是连接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又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辐射内地的核心通道,这将会从资金方面、市场方面、技术方面等为红三角旅游业带来支持和帮助。

泛珠三角的集聚及辐射作用,使许多资本转移,处于核心位置的红三角将会优先得到更多的投资,为经济欠发达的红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交通便捷红三角在交通方面已初步形成网络结构,铁路方面,连接郴韶的京广铁路、武广高铁,厦昆高铁和连接韶赣两市的韶赣铁路组成。

京广和京九铁路纵贯南北经过红三角地区,其中韶关、郴州和赣州为一级站;公路方面,区内现有南北方向的京珠高速路、郴赣的厦蓉高速、贯穿赣州全境的粤赣高速、105线、106线、107线等国道,东西方向有国道323线、省道1806线、1803线、1910线、1912线等;航空方面,赣州拥有4C级机场和完备的飞行保障设施,先后开通了赣州至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的航线,原有的韶关机场现正加紧改建扩建,基本能满足目前旅游发展的需要。

便捷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立体式交通格局,使红三角与珠三角、长株潭、赣中城市群的距离都在4小时交通范围内,为红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可进入性条件。

二、湘粤赣“红三角”旅游区域一体化开发现状(一)发展现状“红三角经济圈”形成后,三地市凭借霍英东开创的广州南沙这一经济平台和香港这一重要窗口,开展了一系列经贸洽谈与合作。

2003年10月和2004年7月先后两次在广州南沙举行经贸洽谈和旅游推介会,第一次签约资金约30亿人民币,第二次签约资金82亿人民币,可以说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效益好。

2004年7月17日,在番禺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红三角旅游推介会上签署了旅游护照红三角框架合作协议,三市将大力整合各自的旅游资源,让全国首创的“韶关旅游护照”跨出韶关的地域范围,将其升级为“红三角旅游护照”,从而301开创一个跨省、深层次的旅游合作项目。

2005年7月18日,第三届中国“红三角”经贸投资洽谈会暨旅游推介会在广州南沙顺利举行。

在旅游推介会上,三市旅游局局长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强“红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意向书》,这标志着三市之间的经贸合作迈开了新的步伐。

随着区际旅游业发展及表现出来的问题,“红三角”各级地方政府对加强区际合作有了统一认识,都在积极探索有利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道路。

如,三市在2007年签署了“红三角”旅游圈区域合作框架协定,合作开发旅游资源;2008年,又共同举办了“红三角”风采导游大赛、旅游联盟精品线路评选及首届“红三角”区域旅游产业投资论坛等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1.缺乏整体规划和区域协作,不利于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红三角只是一个区域概念而非行政区划,郴州、韶关、赣州三市行政上分属湘粤赣,长期以来地区相互之间经济、信息沟通不畅,各自为政,形成旅游资源在地理上属于一个整体在行政上又成为互不相干的三个旅游地。

红三角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部分旅游地尤其是基层地区对旅游开发的认识存在“就资源谈开发,就旅游谈发展”的旧观念上,只要能带来经济效益,不考虑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不区别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旅游规划模式还是以资源导向为主的低层次发展阶段由于行政区域的限制,必然会影响红三角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宏观管理和调控能力不足。

在红三角生态旅游区中存在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本来是一个整体的旅游资源现分属不同的省份管辖的现象,如梅关古道地跨粤赣两省,“广东第一峰”分属湘南的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粤北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游客到一个旅游地旅游需要买两次票。

这种封闭行政区划体制全国到处都有,其弊端主要是导致阻隔和竞争,这也是造成贫穷的一大根源。

2.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景点建设品味有待提高红三角旅游业属于区域旅游,其开发规划不是一个旅游部门就能解决的事,也不是规划几个景点,建设几个酒店,配套几个旅游项目的问题,红三角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各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旅游规划应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区域旅游开发与地区城市建设一体化,实现红三角经济、社会与旅游共同和谐发展。

红三角地区目前大部分旅游资源开发尚停留在浅层开发和粗放经营接待层次,部分景区的旅游设施、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许多旅游点还是以观光型为主。

有些颇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如韶石风景区虽然具有原始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遗迹,但至今还默默地封存在群山之中。

一些已开发规划的旅游项目由于资金、技术或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在实际操作中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如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风景名胜区。

3.旅游开发欠缺资金,发展经费紧张红三角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林区之一,由于地处南岭山区,地广人稀,开发不易,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008年郴州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5.75亿元,韶关为82.31亿元,赣州为100.13亿元,分别是湘粤赣三省财政总收入的5%、4.30%和12.51%、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红三角地区不可能只靠政府的财政支持进行旅游开发,在产业发展领域内,资金丰度往往成为决定产业开发规模、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红三角地区的旅游业要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必须广开筹资渠道,尽可能吸引境内境外资金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