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学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地震预测1

第七章 地震预测1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地震预测一、概说当今世界,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20起严 重的自然灾害,年平均死亡8万余人,经济损失80余亿美元。

自然灾害 是对现代科学的挑战。

地震灾害的猝发性和惨重性给人类以极大威胁,地震所造成的巨 大灾害和损失,遥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MW=7.2),发生在工业发 达、人口密集的现代化大都市大阪-神户地区。

这个地震造成人员死 亡5413人、受伤2.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海域的MW 9.0地震及诱发的 海啸,已确认造成14435人死亡、11601人失踪;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 。

2013-5-27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2大陆是人类主要活动地区,发生在大陆的地震虽只占全球 地震的15%,但大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却占全球地震损失的 85%。

中国是世界大陆区地震分布最广的国家,据1970-1980年 的统计,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超过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 和,地震预报的紧迫性明显地摆在中国地震工作者面前。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发生在四川汶川地区的MS8.0级地 震,截至8月25日统计,确认死亡69226人,失踪17823人,受伤 374643人,累计受灾人数4624.9048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 过8451亿元人民币。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灾区视察、指导抗震救援工作。

2013-5-27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3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4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5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6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7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8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92008年5月19日——21日,全国致哀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1019日下午校教学委员会会议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世界人口城市化1.地震预测的基本目标:预测三要素:①时间(时)②地点(空)③强度(强)完整地给出“三要素”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 (2)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 (2)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地震》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地震时的自我保护以及地震后的救援等知识。

本章节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灾害防范意识,但对于地震的成因、预测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掌握地震相关知识,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方法、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措施以及地震后的救援工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方法、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措施以及地震后的救援工作。

2.难点: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震实例、地震模拟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震实例、地震模拟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震逃生演练场地和器材。

3.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震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地震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震的成因,解释地壳运动、断层活动等因素如何导致地震发生。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预测地震?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现象,如地壳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等。

4.巩固(5分钟)讲解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如躲到安全地带、保护好头部等。

5.拓展(5分钟)介绍地震后的救援工作,如搜救被困人员、防疫措施等。

第六章 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假说1

第六章 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假说1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六章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假说一、地震活动的特点1.宏观特点:伴有断层活动,特别是大浅震。

(因与果曾有争议。

)(1) 强度:1)相差悬殊。

目前可观测到-3~9 级的地震,折算为辐射的弹性波能可差18个数量级。

(人类长期观测的成果)2.地震动的特点:32[9-(-3)]≅1.15×10182)存在极限。

古今强震≤9.5级。

(2) 频带:目前可测10-2~103sec 。

(上限与地球半径、速度有关)(3) 频谱:1)远场、大震具有共同的特征;2)细节各有个性。

(1) G-R 公式3.震级─频度关系(地震活动性的定量描述)Gutenburg 和Richter 对南加州和全球地震作统计研究,得出:log 10N(M)=a -bM其中,N(M)称地震频度,频繁程度,单位时间里的次数。

*Uppsala 地震研究所用1918─1964共47年的资料统计的全球地震频度曲线:震级地震频度N '(1/10年)释放能量E (1023尔格/10年)8.5 - 8.931568.0 - 8.4111137.5 - 7.931807.0 - 7.414958*6.5 - 6.956041*6.0 - 6.4210030全球的地震次数和能量(1918-1964)log 10N =10.40-1.15M N 为每10年、震级为(M, M+0.5)地震次数的平均值。

( log 10N =8.73-1.15M N :1年中ΔM =0.1 M ±0.05 )*表示不是实测数据是按公式外推的。

*宇津德治(日),1965─1974,n(M)dM(dM=0.1)∫∞=M n(M)dMN(M)宇津德治(日),1965─1974Uppsala地震研究所log10N(M)=7.38-0.936M∫∞=M n(M)dMN(M)可见:*对于指定地带(包括全球)均有类似公式,只是a,b值因地区和时段不同而不同。

《应用地球物理3-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应用地球物理3-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应用地球物理3-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1223021课程名称:应用地球物理3-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英文名称:Applied Geophysics 3-Seismic Prospecting principle and method 总学时:64学分:3.5开课单位:地球物理系授课对象: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向)专业本科生前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法、地球物理场论、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质学原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应用地球物理3-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该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基本理论、几何地震学基本理论,地震勘探原始信息采集技术与工作方法,地震波传播速度及测定方法,地震资料分析解释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为后续的《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地震地层学》、《开发地震学》、《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等课程打下基础,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

为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震勘探方法概介§1-1 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对象及基本原理§1-2 地震勘探研究的内容及发展概况§1-3 地震勘探方法的应用领域§1-4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及介质的简化物理模型第二章无限理想弹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特点§2-1 无限理想弹性介质情况下的物理方程及波动方程§2-2 球面扩散现象§2-3 波场计算公式及倾斜因子§2-4 地震子波及波形描述第三章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3-1 粘带弹性介质下的物理方程及波动方程§3-2 介质的吸收及大地滤波特性§3-3 岩层介质的品质因素Q值第四章地震波在两层固体弹性分界面上的反射、透射和折射§4-1 Zoeppritz方程及物理意义§4-2 球面波的反射、透射及折射波形成§4-3 地震薄层中波的干涉效应、调谐效应及波导效应§4-4 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形成的物理机制第五章几何地震学基本理论§5-1 时间场概念及几何地震学基本方程§5-2 时距图、视速度定理§5-3直达波及其时距曲线§5-4 常速度介质反射波几何地震学§5-5 水平多次介质反射波几何地震学§5-6 连续介质反射波几何地震学§5-7 特殊波几何地震学§5-8 折射波几何地震学§5-9 垂直时距曲线方程§5-10 τ-P域内几种波的运动学特点第六章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6-1 野外工作概述§6-2 地震干扰波来源及其特点§6-3 地震测线的布设§6-4 地震观测系统及图示§6-5 地震波的激发§6-6 地震波的接收§6-7地震组合法及原理§6-8 水平多次覆盖方法及其原理第七章地震波传播速度及测定方法§7-1 几种速度的概念§7-2 影响波传播速度的因素§7-3 地震波速度测定方法§7-4 地震波速度的应用第八章地震勘探资料的构造解释§8-1 资料解释的准备工作§8-2构造解释工作流程§8-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8-4 地震时间剖面的断层解释§8-5 地震构造图绘制方法§8-6 时-深转换原理§8-7 等厚图绘制及解释§8-8 地震折射波解释方法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说明地震波动力学和几何地震学是地震勘探的两大支柱理论,教学中让学生重点掌握地震波的球面扩散现象、介质的吸收现象、地震波在弹性分界面上的能量分配问题、地震波形描述及反射地震记录道形成的物理机制;重点掌握常速介质、水平层状介质、连续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及特点。

地震学原理讲义 中国科大

地震学原理讲义 中国科大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一章地震学简介
一、天然地震和地震学
1.大地震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大地震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中国尤甚。

能够使整个地球震颤的地震波动,仅占大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的0.1~1%。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激烈事变;一、二十秒,甚至几秒钟就完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阿波罗青铜巨像月亮女神庙(Izmi)t土耳其卡里亚王陵
巴比伦空中花园
宙斯雕像
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1
San Fernando
1971, San Fernando
1971, San Fernando
1971, San Fernando
1995, Kobe Earthquake, Japan
2000,Turkey earthquake
2000,Jiji earthquake
2000, Jiji earthquake
1964,
Alaska earthquake
2001 India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6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M
8.0地震
S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的北川中学
截至2008年8月25日统计,确认死亡69226人,失踪17823人,受伤374643人,累计受灾人数4624.9048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过8451亿元人民币。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灾区视察、指导抗震救援工作。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3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3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震》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的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对于地震这一现象,他们可能有所了解,但不够系统。

在生理和心理特点方面,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部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的成因、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对地震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震的成因、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

2.难点: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的理论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震实例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地震逃生演练,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地震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2.视频材料:收集关于地震的实况视频,用于情境教学。

3.地震逃生演练道具:如安全帽、防毒面具等。

4.学习任务单: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震实例,让学生感受地震的破坏力。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吗?地震来临时应该如何应对?”引发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震的成因,通过动画展示地壳运动过程。

讲解地震的预测方法,如地震前兆、地震波等。

《GIS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GIS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GIS原理与应用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550X10课程名称:GIS原理与应用/ The Fundamentaland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类别:学科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测量学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教材、教学参考书:龚健雅, 2001,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科学出版社邬伦刘瑜张晶马修军韦中亚田原等. 2012,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科学出版社.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该课程是地球科学、地质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解决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与应用等与地理相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建立中小型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数据结构(数据模型)、基本算法及其软件使用等知识,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选用哪种空间数据模型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为后续《毕业设计》等课程学习提供专业知识知识与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对应的专业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①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地质学、信号处理、计算机应用和电子技术基础,并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2.能力要求①能应用地球物理勘探基本知识从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灾害勘察,工民建、水利、电力、交通等的勘查与设计。

知识:掌握空间数据及其表达方法,包括矢量数据单元、栅格数据单元、矢量数据模型、栅格数据模型、数字高程模型等,空间数据查询与处理的基本算法等;能力:具有根据空间问题,选用合适空间数据与数据表达模型、合适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相应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素质: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科学的工作心态;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注: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后提交手写实验报告,可附图。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说课稿2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说课稿2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等级、地震的预测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学会在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会重点关注教材内容的结构、逻辑以及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在学情分析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震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震的成因、等级和预测等方面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等级、地震的预测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树立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等级、地震的预测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预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授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震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震。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等级、地震的预测等基本知识。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地震知识,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4.讲授法:教师针对地震的成因和预测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演示法:教师通过地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地震波的传播。

6.实践应用:学生通过模拟地震逃生演练,学会在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7.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震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成因: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等级:震级、烈度预测:地震前兆、地震预警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主要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地震知识测试等方式进行。

《地震学》教学大纲

《地震学》教学大纲

地震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334Z10课程名称:地震学/ Seismology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学时/学分:40/2.5,其中8个课时为实验教学先修课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概论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参考教材:1,Perter M. Sheare,《Introduce to Seism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傅淑芳,《地震学教程》,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出版3,刘斌,《地震学原理及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4,周仕勇,许忠淮,《现代地震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关于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的产升、传播、接收和解释理论的一门学科。

它是基于地震波理论并结合地震波观测开展震源、地震减灾和地球内部结构探测方法研究的一门科学,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经历了几次大的地震事件,对中国的人口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通过地震波的学习,从而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结构,理解地震震源的发生机制,对地震减灾有初步的认识,进而降低地震对人类带来的灾害,探测地球内部的深部资源。

所以学习地震学对于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探测地球的重大意义。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知识: 掌握地震波在地球中的传播方式、地震波的波动方程、地震波的种类以及地震波在地球每一层中的速度结构信息等;认识不同地震波的震动方式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天然地震波的提取以及地震学波数据处理软件Sac和地震图作图软件GMT的代码编写。

能够计算地震波中的震级和震源位置。

能力:具有分析地震波波形,指出地震波的类型的能力;能够根据公式计算地震波的震级和震源位置的能力;具有利用地震波数据了解地下结构信息的能力。

素质:能够独立科研,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自我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及科学的工作心态。

地震学教学大纲

地震学教学大纲

地震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地震事件的能力,掌握地震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知识,从而提高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整体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概念和分类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3. 地震仪器及地震监测网络4. 地震的动力学原理5. 地震预测与预警6. 地震灾害的防治7. 地震学在地质勘探和资源勘查中的应用8. 地震学在工程勘测和建设中的应用9. 地震学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PPT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地震学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地震监测站、地质调查点等,了解实际应用情况。

3.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针对真实地震事件展开讨论,分析地震预警和防治策略。

4. 课堂练习和考核:布置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地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地震学知识测试,评估学生掌握情况。

3. 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地震学导论》等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提供PPT、视频素材等教学辅助工具。

3. 实地考察安排:协调地震监测站、地质勘探单位等,提供实地考察机会。

六、教学安排1. 课程设置:安排理论课、实验课、实地考察等环节。

2. 时间安排:每周2-3节课,共计36学时。

3. 教学进度:根据具体内容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每次课程的授课重点。

七、教学环节1. 第一阶段:地震基础知识概述2. 第二阶段:地震波传播与监测3. 第三阶段:地震动力学原理4. 第四阶段:地震预测与预警5. 第五阶段:地震灾害防治与应对八、教学效果检测1. 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反馈、评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地震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学习成绩提升:对比学生学习前后的地震学知识掌握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地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地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灾害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7)《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4)《大学英语I》课程教学大纲 (21)《大学英语II》课程教学大纲 (24)《大学英语III》课程教学大纲 (27)《大学英语IV》课程教学大纲 (30)《大学语文(一)》课程教学大纲 (33)《大学语文(二)》课程教学大纲 (3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5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6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程教学大纲 .. 7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课程教学大纲 .. 83《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9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100)《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111)《体育普修》课程教学大纲 (116)体育课教学部其它课程教学大纲(存目) (122)《地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08147课程名称:地震学概论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全院各本科专业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地震学概论》是我院公共基础课程。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这一国情本身就决定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本课程旨在普及和传授学生地震科学知识、防震避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防震减灾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营造我院防震减灾文化氛围,提高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体现我院办学特色。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无先修课及后续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分布、危害、监测、预测及防御减灾措施等科普知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懂得如何防震与减灾,学会与地震共存,能正确对待地震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为辅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防震减灾的意识。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Chapter6b(2)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Chapter6b(2)

二、地震成因假说1.问题成因问题是研究地震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从什么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又是怎样集中到非常有限的震源区的。

据统计,每年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1025尔格,地震效率h 10-2,因此,每年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为1027尔格。

据估计,全球每年释放的蜕变能>1028尔格。

地震释放的能量包括:弹性波动能、热能、介质破裂能;有时包括克服重力做功。

(注意,重力所作的功可正可负。

)震源机制则是研究辐射弹性波的力学模式。

P波初动解:象限型或圆锥型(椭圆、双曲线节线);震源机制解:震源区地球介质的运动方式或力的作用形式;狭义的震源机制解即断层面解,P波初动解。

2. Hoernese的分类(1878年提出,延用到今天。

)(1) 塌陷地震天然地震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构造地震。

(2) 火山地震(3) 构造地震3.构造地震的成因假说(1) 岩浆冲击说(机械动能、化学能)(2) 相变说(结晶能)(3) 断层说(弹性应变能、势能、转化为弹性动能)*地球内部活动(物理的、化学的等过程)造成缓慢的大地构造运动,使岩石层发生变形。

应变积累到一定水平,岩石层破裂,同时辐射出弹性波。

*断层说比较合理地说明了地震活动的许多特点。

1)宏观考察广泛地收集到地震断层的证据;大地测量也得到地震伴随的断层活动。

大地震的余震分布也展示了片状的空间分布。

2)强度:相差悬殊,与断层尺度、介质强度、应力场差异有关;存在极限则与地球的岩石层厚度与强度有关。

3)频谱:以断层作为震源机制的理论计算出的理论地震波的谱与实际观测到的相当接近(即谱的主要特征很相符)。

①初动象限分布(大部分地震如此)②理想化的体波波谱与实测波谱相当一致4)时间分布①断层说在物理概念上可合理说明:轮回性:大范围构造应力场的相对稳定以及地震后大地破裂情况和局部应力场的变化,结果,地震不是简单地周期性重复发生,而是准周期地发生。

阶段性:应变能积累、局部薄弱面破裂、失稳大破裂、应力场调整。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教学日历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教学日历

教学日历:
第一周第1次课:引言课程简介
第一周第2次课:第一章地震学简介
第二周第1次课:伴随天然地震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强度第二周第2次课:地震强度、地震矩
第三周第1次课:矩震级、地震宏观调查
第三周第2次课:震源参数、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的传播第四周第1次课:弹性波的分解
第四周第2次课:平面波在自由界面的反射
第五周第1次课:偏振交换
第五周第2次课:平面波在平分界面上的反、折射
第六周第1次课:地震面波
第六周第2次课:面波的频散
第七周第1次课:地球上的面波
第七周第2次课:地球的自由振荡
第八周第1次课:自由振荡方程的求解
第八周第2次课:自由振荡方程解的分析
第九周第1次课:近震地震射线
第九周第2次课:走时曲线及其应用
第十周第1次课:远震地震射线
第十周第2次课:地球内部速度分布与射线和走时曲线形态第十一周第1次课:计算地球内部速度分布的方法
第十一周第2次课:远震地震射线与震相
第十二周第1次课:地球深部速度结构
第十二周第2次课: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
第十三周第1次课:P波初动解
第十三周第2次课:断层面形态与震源区应力状态
第十四周第1次课:集中力系点源激发弹性波
第十四周第2次课:破裂过程和震源参数
第十五周第1次课: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假说
第十五周第2次课:地震预测
另有课堂讨论若干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4190110课程中文名称: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英文名称:Seismic Interpretation学分:2.0 周学时:1.5-1.0面向对象:预修要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海洋沉积学、地球海洋物理学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地震资料解释》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总目标是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实习课,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层序地层、构造和地震相分析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

(二)英文简介“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Sci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associated practice course,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this course would: (1)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s and basic concepts in interpreting the seismic data; (2) master basic skills and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structure and seismic facies in the subsurface with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震地质解释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震地质解释方法;学会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的技能;了解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二)可测量结果(1)掌握沉积层序的概念、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在地震剖面上进行层序划分;正确理解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2)掌握在复杂断裂、褶皱、侵入体等构造条件下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解释的方法,了解拉张、挤压、剪切以及底辟构造背景下的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响应模式以及地震剖面上的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3)正确理解地震相的概念,掌握主要地震相参数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和划分不同地震相并进而对整个工区进行地震相分析;掌握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原则及步骤;三、课程要求(一)授课方式与要求授课方式:a. 教师授课(讲授核心内容,归纳总结、提示今后内容,1学分,16学时);b. 课后阅读(根据授课内容推荐参考资料和文献,分小组进行阅读和讨论,撰写课程论文);c.课堂讨论(根据课后阅读结果,分小组进行课程报告并由此展开交流); d.期末的开卷考试。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Chapterb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Chapterb

方法预测过、又的确已经发生了的7次巨震。自从1965年提出
“地震空区”假设以来,截止1979年已经在划出的空区中发生了
12次巨震。根据1985年的报导,“空区”方法预测巨震成功的震
例已增加到17次。
2014-5-8
Hale Waihona Puke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78
2014-5-8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79
预计的 研究人员 发表年份
log10r3=8.18+1.53M M=1.96log10r+4.45
2014-5-8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93
2)多项地震前兆的综合处理
在单项分析的基础上,汇总、分析、判断,形成了综合预 报法。它是在地震预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多种前兆联合使用, 增强前兆信息,以期比较合理、可靠地作出预报。也是地震过
114
2014-5-8
115
2014-5-8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116
2.唯象孕震模式
地震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G━R公式,地震的时、空 丛集性,余震频度衰减规律,…)。若找到一个非线性的动力学 模型,它的模型参量可与描述地震活动规律的参量类比、而模 型的运动结果又与地震活动的规律类似,则可将该模型视为唯 象孕震模式。
83
2014-5-8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84
2014-5-8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85
2014-5-8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86
2014-5-8
87
2014-5-8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88
2014-5-8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89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第一篇: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学分:3分周数:3周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地质、构造地质执笔人:易远元审订人:桂志先一、目的与任务地震解释课程设计的资料全部来自油田的实际的地震,测井钻井和石油地质资料。

地震解释实验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其他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学会利用先进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学生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学会编制成果报告。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3.初步学会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教学基本要求1.三人为一小组上机操作;2.验收每人的解释成果:(1)解释好全工区的地震剖面资料;(2)两个层位的等t0构造图;(3)两个层位的真实深度图;(4)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格式见附注:报告要求)。

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时间安排1.听老师讲课(关于人机联作软件的有关知识及操作流程)0.5天 2.工区建立、资料加载3.5天 3.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4.层位追踪、断层解释5.断点组合6.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四、组织管理1) 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指导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 指导教师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简介地震解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全部在教育部重点曙光并行实验室机上(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分班次进行,学生三个人一台计算机终端,重复三次1511.5天 4.0天 1.0天2.5天7.编写地震解释文字报告2.0天4) 学生在地震资料加载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5)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标定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标定结束后要进行检查 6)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对比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追踪对比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检查7) 学生在地震资料断层剖面解释和平面断层组合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问题较多要进行统一讲解8) 学生在地震构造图的平面成图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结束后要进行检查9) 地震资料构造成图后,指导教师要统一进行点评,讲解对构造解释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10) 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情况进行点评,指出设计中的问题和改进办法11) 指导布置课程设计报告的编写与要求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1) 出勤情况(10%) 2) 地震解释成果分别考核地震数据加载(10%)地震层位标定(15%)地震层位追踪对比(15%)地震断层解释与组合(15%)地震构造平面图绘制(10%) 3) 实验笔记(5%) 4) 实验报告(20%)综合以上四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记成绩六、教学参考书1.易远元主编,《地震解释实验指导书》,长江大学,2006年152第二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英文名称:课程设计编号:编写人:审核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周数学分周数:学分:二、先修课程三、适用专业四、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五、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六、学时分配:七、考核方式:说明: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2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4号字;正文内容小4号字② 行间距:20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5cm、右2cm第三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附件1: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格式要求《××××××》教学大纲(英文)课程编号:学时/学分:一、大纲说明本大纲根据××××专业2002年教学计划制订(一)适用专业(二)课程设计性质(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2、后续课程: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四、指导方式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制定人: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说明:1、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3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5号字② 行间距:16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下边距:2.5CM;左、右边距:2.8CM第四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教学目的:主要探讨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制定等的原则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说明和提出实际运用的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波传播,地震波遇到界面时的反射、折射问题,地球的自由振荡等,需要有清晰的物理图像和使用必要的数学工具,部分同学可能会感到有一定困难。
四、教材名称及主要参考书
刘斌编著,《地震学原理与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傅承义等,《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徐果明等,《地震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傅淑芳等,《地震学教程》,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A. U. Vallina,Principles of Seismology,Cambridge Univ Pr,2000
S. Stein,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 Earthquakes, and Earth Structure,Blackwell Pub,2002
§5.1 地震断层与震源区的应力状态
§5.2 弹性波辐射源的理论模式
§5.3 震源参数
第六章 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假说(3 学时)
§6.1 天然地震活动的特征
§6.2 天然地震成因假说
§6.3 板块学说与天然地震的关系
第七章 地震预测(2 学时)
§7.1 基本目标与发展概况
§7.2 预报方法简介
§7.3 地震预报的实例
§7.4 孕震模式的研究
另有课堂讨论若干次。
六、系主任审批意见
系主任签字:年月日
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
英文名称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Seismology
课程编号
GP03002
总学时
60
学分
3
预修课程
高等数学;弹性力学
开课学期

大纲撰写人
刘斌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地震学是固体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地震波传播特性以及利用地震波传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于数学方法的理论推导,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以便他们能很快进入到相关领域的科研前沿。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系统介绍与地震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着重讨论利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目前人们对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对天然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做适当介绍。结合文献调研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目前地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方法有概括的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F. A. Dahlen,Theoretical Global Seismology,Princeton University Pr,1998
五、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引言 课程简介(2 学时)
第一章 地震学简介(2 学时)
§1.1 天然地震与地震学
§1.2 地震学的主要内容
§1.3 地震学的主要应用
§3.5 波动理论向射线理论的过渡(1 学时)
§3.6 近震地震射线与地壳构造(4 学时)
§3.7 远震地震射线与地球内部构造(9 学时)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2 学时)
§4.1 密度分布
§4.2 重力与压力分布
§4.3 地球内部弹性性质的变化
§4.4 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
第五章 地震波的激发和震源机制(7 学时)
第二章 宏观地震调查(7 学时)
§2.1 伴随天然地震发生的自然现象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震强度
§2.3 天然地震的宏观调查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构造(35 学时)
§3.1 主要简化假设和基本理论内容(3 学时)
§3.2 平面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折射(5 学时)
§3.3 地震面波(7 学时)
§3.4 地球自由振荡(6 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