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

合集下载

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
译:孔子说:“赐,好的农夫善于能种好庄 稼,却未必能取得丰收,好的工匠能做出很巧的 活,却未必能迎合所有人的心意。君子能够认真 研究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制定法度来规范 国家,建立道统来治理臣民,却不一定能被世人 接受。现在你不认真研究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却 只想着怎样能使世人接受。赐,你没有远大的志 向!”
译: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 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 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 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 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4、孔子适齐闻《韶》。
第五段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 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 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 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名言
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6、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
19、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史记·孔子世家》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周室既衰, 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 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 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 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之一,他为何能享受此殊荣?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了解他对我国 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的影响。
[西汉]司马迁
学习目标: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 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生平与事迹伟大的人 格与坚持理想的不懈精神。

《史记 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

《史记 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索隐孔子非有诸侯之位,而亦称系家者,以是圣人为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称系家焉。

□正义孔子无侯伯之位,而称世家者,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於夫子,可谓至圣,故为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集解徐广曰:“陬音驺。

孔安国曰‘陬,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

”○索隐陬是邑名,昌平,乡号。

孔子居鲁之邹邑昌平乡之阙里也。

□正义括地志云:“故邹城在兗州泗水县东南六十里。

昌平山在泗水县南六十里。

孔子生昌平乡,盖乡取山为名。

故阙里在泗水县南五十里。

舆地志云邹城西界阙里有尼丘山。

”按:今尼丘山在兗州邹城,阙里即此也。

括地志云:“兗州曲阜县鲁城西南三里有阙里,中有孔子宅,宅中有庙。

伍缉之从征记云阙里背邾面泗,即此也。

”按:夫子生在邹,长徙曲阜,仍号阙里。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索隐家语:“孔子,宋微子之後。

宋襄公生弗父何,以让弟厉公。

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罒幸}夷。

{罒幸}夷生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故孔氏为鲁人也。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正义括地志云:“叔梁纥庙亦名尼丘山祠,在兗州泗水县五十里尼丘山东趾。

地理志云鲁县有尼丘山,有叔梁纥庙。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索隐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

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於颜氏徵在,从父命为婚”。

其文甚明。

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於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耳。

□正义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

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

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

故家语云“梁纥娶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於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徵在”。

据此,婚过六十四矣。

祷於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论语《孔子世家》原文与翻译(课件123张)

论语《孔子世家》原文与翻译(课件123张)

• 3.删除法:删除句中无意义或没有 必要翻译的虚词。
• 4.调整法: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将一些特殊句子的语序调整过来。如 “时人莫之许也”翻译成现代文时就应 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孔 子 生 鲁 昌 平 乡 陬 邑。 其 先 宋 人 也,曰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
孔子要绖①,季氏飨士②,孔子与往。阳虎绌曰 ③:“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①要绖:古代丧服中的麻腰带。 要,通“腰”。 ②飨: 用酒食款待人。 ③绌:通“黜”,排除,贬退。
孔子腰间还系着孝麻带守丧时,季孙氏举 行宴会款待名土,孔子前往参加。季孙氏 的家臣阳虎阻挠说:“季氏招待名士,没有 请你啊。”孔子因此而退了回来。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釐子病危,临终 前告诫儿子懿子说: “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在 宋国灭败。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继位做宋国 国君,却让位于他的弟弟厉公。到他的另一 个先祖正考父时,历佐宋戴公、宋武公、宋 宣公三朝,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 正考父鼎的铭文说:‘第一次任命鞠躬而受, 第二次任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时俯首 而受。走路时顺 根快走,也没人敢欺侮我; 我就在这个鼎中做些面糊粥以糊口度日。’ 他就是这般恭谨节俭。
适 周 问 礼,盖 见 老 子 云。 辞 去, 去周朝廷学礼,主要是去见老子。(事情结束之后)告别时,
而 老 子 送 之 曰:“吾 闻 富 贵 者 送 人 以财,仁 人 老子为孔子送行,说:“我听说富贵之人拿财物送别,而仁人
者 送人以 言。吾 不 能 富 贵,窃 仁 人 之 号 , 用有益的话赠别。我不是富贵之人,但还虚有‘仁人’的的称誉,
• 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在哲学上、 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孔子世家译文及注释

孔子世家译文及注释

孔子世家译文与注释
哎,说起这《孔子世家》啊,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古代大咖成长记,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它的译文和那些个注释,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是在听隔壁老王讲古一样。

话说孔子,那可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学霸加思想领袖,原名孔丘,字仲尼,听起来就文绉绉的,对吧?他老人家出生在鲁国,家里头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算书香门第,老爸老妈都挺有文化。

小时候的孔子啊,特别爱学习,啥书都啃,简直就是个小书虫。

《孔子世家》里头讲,他早年给贵族当过管家,也给人看过仓库,但这些活儿都没耽误他学习。

他啊,一边干活一边琢磨,渐渐地,学问越来越大,名声也越来越响。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也没有微博微信,可孔子愣是靠着自己的学问和魅力,圈粉无数,连鲁国的国君都对他刮目相看。

里面还提到,孔子提倡“仁爱”,觉得人与人之间得互相爱护,不能光想着自己。

他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现在听起来都特有道理,简直就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嘛!而且,孔子不光是说说而已,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既严格又慈爱。

注释里头啊,解释了好多生僻词和古代的制度,比如“六艺”啊,就是礼、乐、射、御、书、数,放在现在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嘛!还有“周礼”,就是那时候的一套规矩,孔子特别看重这个,觉得它能让人心安定,社会和谐。

总之,《孔子世家》这本书,就像是孔子的个人传记加语录集,读起来既像是在听故事,又像是在上历史课。

每次翻开它,
都能感受到那股子浓浓的文化味儿,还有孔子那份对学问的执着和热爱,真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子世家》原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子世家》原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子世家》原文
孔子贫且贱。

及(等到)长,尝为季氏史,料(管理)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牲畜)蕃息(繁殖增多),由是(因此)为司空。

己而(不久)去(离开)鲁,斥(排斥)乎(相当于,被)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返回)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感到奇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到,往)周。

”鲁君与(给)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童仆)俱,适周问礼,盖(大概)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状后,以财送人), 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偷)仁人之号,送送子以言,曰:聪明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

使告鲁为好会(友好会晤),会于夹谷(状后)
”定公曰:“诺。

”具左右司
“请
“吾两
请命有司!”有司却(拒
视晏子与景公,
“请奏宫中之乐。

”景公曰:
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
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

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如),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
文(花言巧语)
(悔过)(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第9课 孔子世家

第9课 孔子世家

第9课孔子世家《孔子世家》是中国最早的孔子传记,记述了孔子一生所从事的种种活动。

本文节选内容介绍了孔子的身世、早年从政、好学善学、穷且益坚、整理古籍、教书育人的相关内容。

概括起来,就是“两简”“两繁”:孔子的从政情况、整理文献及教书育人两方面内容记述得简练,要言不烦;孔子的好学和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两方面的情况写得详细,生动具体。

学习本文,重点放在这“两繁”上,潜心玩味,深入思考,可以深切地感受他的“为人”,感受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体会他用知识、用学习改变自己“贫且贱”命运的精神,更叹服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情操。

其次,要积累文中词汇,了解文言语句,增强文言语感。

最后,可适当扩大学习范围,多背背《论语》名句,读读当今学者于丹、李零介绍孔子著作的文章。

一、人物名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二、背景资料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学说,影响极大。

他的思想和学说,他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许多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之中。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美好的修养,他整理和编纂过《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从而为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世家知识点归纳总结

孔子世家知识点归纳总结

孔子世家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孔子的家世来历孔子的家世来历非常高贵,堪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世家之一。

他是鲁国国君季武子的后人,同时也是周文王的后裔,可以说是显赫的贵族家庭。

他的祖先孔子亚父孔皆是姬姓,是周朝的会计长官,享有显赫的贵族地位。

孔子的父亲孔鲤同样也是资格最高、享有最高地位的官员之一。

从家世来看,孔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这也为他的学术和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孔子的生平经历孔子出生在鲁国(今山东曲阜)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出生给家庭增添了喜悦,家中的人都很看重他。

孔子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立志成为一名有德之人。

后来孔子游历列国,学习各地的文化和风俗,广泛结交朋友,思考国家治理和人之道。

他的一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孔子的一生可以分为少年时期、中年时期和晚年时期三个时期。

在少年时期,孔子勤学苦练,广交朋友,立志成为有德之人;中年时期是他放逐流亡的时期,他在这段时间里游历列国,思考着国家政治和人之道;晚年时期则是孔子创建了自己的学校并传授弟子。

三、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几个方面。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是一种人的道德修养,而且孔子把“仁”和人的政治地位联系起来,认为只有有德之人才能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者。

孔子提倡忠、信、孝、悌等美德,认为这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

他强调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提倡了以礼节社会、节约为主的伦理观念。

他强调智慧和知识,认为只有具有智慧和知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

四、孔子家庭教育观念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家族和社会的根本所在。

他提出了“教化之道”,认为教育不能离开道德和仁爱,家庭是孩子性格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最重要场所。

他认为父母要身教重于言教,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最好地教育孩子。

孔子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认为父母对待子女要有爱心和严格要求,子女也要对父母孝敬尊重,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史记 孔子世家 原文 注释 翻译

史记 孔子世家 原文 注释 翻译

孔子世家【说明】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

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

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

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正文】【原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先宋人也(1),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2),祷于尼丘得孔子(3)。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4)。

生而首上圩顶(5),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6),姓孔氏。

【注释】(1)先:祖先。

(2)颜氏女:据《礼记·檀弓》说,名征在。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及译文赏析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及译文赏析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及译文赏析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

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

非与?”孔子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①匪虎,率②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

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

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释】①兕:犀牛;②率:循,沿着。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中:切中B、夫子盖少贬焉贬:降低C、不容何病病:生病D、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兴:调动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用于楚燕王拜送于庭B、吾何为于此客何为者C、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D、夫道之不修也行李之往来13、请将Ⅰ卷文言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世家解读

孔子世家解读

孔子世家解读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孔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他的出生地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

孔子的家族起源于宋国,他的祖先在夏商时期是殷商的诸侯国之一。

到了周朝,孔子的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孔纥是鲁国的一位武士,他在鲁国的地位很高。

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鲁国度过,他在鲁国担任过管理仓库的官员,也曾在卫国、陈国和蔡国等地游历。

他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念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记载在《论语》一书中,他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尊称为“至圣”,是“圣人”中的第一位。

他的生日,即农历的9月6日,被定为“教师节”。

孔子的后裔被称为“孔氏”,他们在汉朝时被汉武帝封为“奉圣君”,在唐朝时被唐太宗封为“崇圣公”,在宋朝时被宋真宗封为“衍圣公”。

孔子的后裔一直延续至今,他们的家族被称为“孔氏家族”。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及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及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与翻译【原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白话翻译】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按: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境鄹城)。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做孔防叔。

(按:孔防叔为孔氏自宋迁鲁的第一代。

)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

叔梁纥与颜姓女子野外交合而生孔子(按:一说“野合”意为不合婚配常理,指结婚时叔梁纥年老而孔子母亲年轻),而且是到尼丘山去向神明祈祷才怀上孔子的。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诞生。

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是凹下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

字叫仲尼,姓孔。

【原文】丘生而叔梁纥死,葬於防山。

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

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白话翻译】孔子生下不久,叔梁纥就死了,葬在防山。

防山在鲁城的东边,自此孔子没法确知自己父亲的坟墓所在,因为母亲没有告诉他。

孔子小时候玩耍,常摆起各种祭器,学着大人祭祀时的礼仪动作。

母亲死了(按:钱穆《孔子传》认为在孔子十七岁以前),就暂时浅厝在鲁城街道五父衢的路旁(以便以后为父母合葬),可能是他行事谨慎吧!后来同邑人挽父的母亲,指点出孔子父亲的墓地,然后孔子才把母亲迁去防山和父亲合葬在一起。

【原文】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白话翻译】孔子腰间系着孝麻(还在守丧),(鲁国贵族)季孙子设宴招待士人(按:士有二说,一说文学之士,一说军役之士),孔子前往参加。

季孙的家臣阳虎拒斥他说:“季氏招待士人,不是要招待你的。

”孔子于是退了回来。

【原文】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後,灭於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

文言文·孔子世家

文言文·孔子世家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 行。”孔子说:“有这样的话吗?仲由啊,
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 行,安有王子比干?”
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里还会有 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使有智谋的人 就能早行无阻,哪里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 “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 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 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 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 脩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 不能为容。今尔不脩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
孔子正要前往拜见接受 聘礼,陈国、蔡国的大夫商 议说:“孔子是位有才德的 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 中诸侯的弊病。如今长久地 停留在我们陈国和蔡国之间, 大夫们的施政施、所做所为 都不合仲尼的意思。如今的 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 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 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 的大夫们就危险了。”
子 世 家
《 史 记
·
》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世家》为《史记》五体之一。 《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 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 侯国的兴衰历史。《世家》之取名就 是因为"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也就 是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传,故名《世 家》。 《史记》中诸侯的传记,一 种文体。如:舜裔《田敬仲完世家》、 《晋世家》、《陈涉世家》、《留侯 世家》等。
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 国家能容纳老师。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 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 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 的本色!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才 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已下大力研修的学说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宋尚斋何平译注【说明与解析】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

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

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

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

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

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孔子世家作者:司马迁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

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

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

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

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

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

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

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

”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

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

由此出任司空。

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

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

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

论语《孔子世家》原文与翻译

论语《孔子世家》原文与翻译
论语《孔子世家》原文与翻译
论语《孔子世家》原文与翻译
孔子要绖①,季氏飨士②,孔子与往。阳虎绌曰 ③:“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①要绖:古代丧服中的麻腰带。 要,通“腰”。 ②飨: 用酒食款待人。 ③绌:通“黜”,排除,贬退。
孔子腰间还系着孝麻带守丧时,季孙氏举 行宴会款待名土,孔子前往参加。季孙氏 的家臣阳虎阻挠说:“季氏招待名士,没有 请你啊。”孔子因此而退了回来。
孔防叔。防 叔 生 伯 夏,伯夏 生叔 梁 纥。纥 孔防叔。孔防叔生子名叫伯夏,伯夏生子名叫叔梁纥。叔梁纥
与 颜 氏 女 野 合 而 生 孔 子,祷 于 尼 丘 与颜家的女儿不合礼法的结合后生下孔子,孔子是他们向尼丘山
得 孔 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 祈祷后而生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
• 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在哲学上、 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 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 典著作。
伟人的影响
•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社会 政治理论、教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礼仪 风俗等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华 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形成、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思想还远播海外。
①母讳之:叔梁纥去世时,征在少寡,在当时社会,她不 便送葬,故不知叔梁纥坟地所在,所以无法告诉孔子其父 的墓地在何处。 ②陈:陈列、摆设。 俎豆:古代祭祀时 盛祭品的器皿。 俎是方形的,豆是圆形的。 ③礼容:指 制仪容。 ④殡:停放灵柩。 五父之衢:睦名,是鲁城内 的街道。 ⑤慎:慎重。 ⑥郰:同“陬”,陬邑。 诲:告 诉的意思。 ⑦焉:代指防山。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全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全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全文及翻译译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

郰人袂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

饘于是,粥于是,以餬余口。

’其恭如是。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韂,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

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课文
第四部分(12-19节): 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 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
《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春秋笔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 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 态度。
第五部分(20-21节): 孔子去世及其影响。 第六部分(22节) 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 仰慕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3-5节):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 1.适周问礼 博辩广大. 聪明深察, 正直质朴 嫉恶如仇, 忠孝两全, 义、孝、忠 2.适齐闻《韶》----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3.在鲁学琴------敏而好学,坚韧执着
第三部分(6-11节): 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 蔡的经过情形。
课文第五段写了孔子在鲁学琴的经历,体 现了孔子怎样的学习过 程? 明确: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分析:这段叙述,一是表现孔子的乐 学好学,学琴十日而不进,仍乐此而不疲, 勤奋而钻研;二是表现孔子的善学会学, 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由 浅入深,深思善悟,扎实有序。这段文字, 有对话描写,也有情态描写,有对孔子的 直接描述,也有师襄子的侧面映衬,写得 十分传神。)
③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
颜回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 能得到社会认可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 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 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 摇。颜回笃信孔子之道,认为“天下莫能容” 恰恰证明孔子之道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且道 之“穷”正好可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坚守自 己信仰和主张的真君子,孔子对他这种审时知 世而又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和 品质人格十分欣赏,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感到 欣慰,在谈话的最后,还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
孔子世家
(一)孔子对自己学习态度阐述的名言: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二)出自《论语》的名言: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第二部分(3-5节):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 1.适周问礼 博辩广大. 聪明深察, 正直质朴 嫉恶如仇, 忠孝两全, 义、孝、忠
相关链接
柔者长存
老子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孔子去看老子。 老子说,仲尼,你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 孔子说,老子,你是我所有老师中最优秀的老师。 老子说,我对你还有些放心不下,还有句话想对你 说,但是,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 孔子看了下老子的口腔,说,老子,你的牙齿虽然 掉光了,但是你的舌头还在啊,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 老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我想 说什吗? 孔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舌与牙,刚者易逝, 柔者长存。
子路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中有不 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 路质疑孔子之道的内涵,这是对孔子之 道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孔子没有给予 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 的事实从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与智的 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与非、穷与达 的要害。
②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
子贡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 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子 贡从能否为社会接受、能否为世所用的角度出发, 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实际,这是对孔子之道的实用 性表示了怀疑,孔子对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告 诫子贡——应当多考虑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 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就 会犯眼光短浅的错误,最终会丧失了自己的 “道”。
“匪兕(sì )匪虎,率彼旷野” (《小雅· 何草不黄》)
意思是:不是犀牛不是老虎,
却沿着旷野而行。原诗用以形 容征夫身役于外,如旷野中的 走兽。孔子用此形容他与弟子 被围于野的困境。
文本研读
思考:
“子路愠”“子贡色 作”反映了什么问题?孔子 的表现和回答体现了一种怎 样的精神?
①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言必信,行必果。 1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5、是可忍,孰不可忍。
子路不够自信,遇到困难便产生了
疑惑思想; 子贡相信“道”的正确,但是产生 了退却让步的想法,按现在的说法 叫不能坚持原则; 还是颜回的思想态度端正,意志坚 定,心态也好,所以孔子甘愿给他 做管家。
相关链接
Hale Waihona Puke 贤者回也子曰: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 雍也》
脉络
第一层(1-2):孔子身世及从政情况 第二层(3-5):适周问礼、 适齐闻《韶》
在鲁学琴
第三层(6-11):困于陈蔡的经过 第四层(12-19):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
写《春秋》 第五层(20-21):孔子去世及其影响 第六层(22):太史公论赞,表达仰慕崇敬 之情
“子路愠”“子贡色作”反映了 什么问题?孔子的表现和回答体 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1、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
格 2、反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穷且益 坚, 坚强冷静,从容不迫,威武不屈
在今天,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们的心 里也应该是挺温暖的,因为我们受的困顿 太多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 是我们又会越来越不满了,因为总会有一 些人让我们感到心里不平衡,这是为什么 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 心灵太少。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 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一个 是向内无限深刻的去发现内心。在这里, 孔夫子能够交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坚定 信念,淡泊物质追求,去找到你内心的安 宁。
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部分(1-2节): 简介孔子的身世和 从政情况。
1、课文第二段主要概括介绍了孔子一生的 从政情况,在这段简短的介绍方面的评价中, 流露出作者对孔子怎样的评价?
(1)孔子出身贫贱; (2)孔子具备从政为政才能, 施政效 果显著; (3)孔子一生谋求从政为政的生涯, 但仕途坎坷,屡遭“斥” “逐”,不 能如愿。 作者把自己的认识评价与客观的叙 述有机融合在一起。
难句解释
1、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聪明深察: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深察的
人。 近:形容词用作 动词,靠拢,靠近。 博辩广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博学善辩的人。 危:形 容词用作动词,危害。 译文:聪明深察的人向死亡靠拢, 是由于 他 好非议别人。博学善辩的人危害到自身,是 因为他好揭发他人坏事。
子路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 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 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做事果断,信守 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 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 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子贡
子贡即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 子赣)。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 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 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 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 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孔子弟子中为孔 子守丧最长者。 孔子死后,子贡不但生意做的越来越好, 还当了鲁国的大夫,当三桓在孔子死后十余 年后侮辱孔子时,他还在为孔子辩解,足可 见其忠心。可见他对孔子非常尊敬。

颜回
颜回,曹姓,颜氏,字子渊,名回。生于鲁
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04月25日辰), 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享年39 岁(。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 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 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 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 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 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冶者封赠有加,无 不尊奉颜子。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相关链接
眼见不为实
孔子懂得因材施教,发现仲由不是讨饭的料,就叫 颜回去讨饭。结果颜回饭讨不着,讨了点米回来。于是 就回到孔子避难的破庙里给孔子煮稀饭吃。在颜回煮稀 饭的时候,孔子偷偷地看了一眼,结果发现颜回用勺子 刮了点稀饭往自己嘴巴里送。孔子心想,颜回这个贱人, 一直以来看错他了,他居然自己先偷吃独食。但孔子毕 竟是圣人,也不好意思当场揭发他,以免尴尬。孔子等 了好久,颜回终于把煮好的稀饭端上来了。此时,孔子 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但还是装作正经地说,还是 先用它祭祀吧。颜回连忙拒绝说:“不可以,这个稀饭 不太干净,煮饭的时候掉进去很多脏的东西。” 孔子朝碗里看了下:“哪里有什么脏的东西?” 颜回答道:“我把它刮出来了,又怕浪费,就自己 吃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