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逼真性和运动性美学特征
名词解释电影的美学特征
名词解释电影的美学特征
电影的美学特征是指电影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电影综合了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
2、逼真性和假定性:电影通过摄影、剪辑、音乐和色彩运用等手段,创造出逼真的影像和声音,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电影也通过假定性的手法,如特效和化妆等,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场景和人物。
3、动态性:电影通过连续的镜头和画面,呈现出动态的影像和声音,让观众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转。
4、多义性:电影所呈现的影像和声音具有多义性,不同的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5、情感性:电影通过影像和声音的感染力,让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反应,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逼真性与假定性
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逼真性与假定性作者:刘慧利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7期【摘要】在影视艺术创作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我们要敢于想象、勇于冒险,这就要求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逼真性,更需要假定性,只有将两者和谐统一起来,才能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再现现实,充分发挥作者的创造力,“虚实相映”表现出一个不同层次上超意义的真实世界。
【关键词】影视艺术;美学;逼真性;假定性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82-02一、逼真性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所谓的逼真性绝不等同于真实,而是逼近于真实,其本质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客观记录现实的影像、色彩、声音、动作,并且在银幕或荧屏上表现出来。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视听的真实感、真实地再现空间与时间、内在本质的真实感。
影视艺术的逼真性首先表现为一种直观的真实,即视听的真实感。
影视艺术借助现代音像实录技术,以直接的方式将物质现实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产生真实感,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①因此影视艺术不仅可以表现日常生活的场景,甚至可以逼真揭示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场景。
在《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中经常借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在被拍摄对象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记录当时真实地情景,使观众真实地了解情况。
影视艺术能够真实再现空间和时间,巴赞强调:“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
”②巴赞认为,电影摄像不仅具有照相似的再现空间的功能,它还可以同时记录时间,具有再现现实的时空性,因而电影与摄影一样“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
③影视艺术不仅在于直观的真实,最重要的是内在本质的真实感。
④即使画面比较逼真,不体现本质的真实感,影片也不真实。
在电影《亲爱的》中,拐卖儿童、母爱深深的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加上其改编自真实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拐卖儿童的深切关注,同时对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深表同情。
影视美学
什么是美学?一、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时代的需要,发展社会文艺的需要,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三、怎样学习美学: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结合,学习美学要注意结合艺术实践影视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影视艺术的发展催生了影视美学,人类传播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二、影视美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影视传播目的和审美的相容性,影视传媒的审美表现。
影视美学的学科性质,影视美学的研究对象三、影视美学的形态与发展影视美学的基本问题三、影视美学的形态与特征1、影视传媒的概念2、电影的发展历史3、电视的发展历史4、后现代影视发展趋势三、影视传媒的形态1、影像传媒形态概述2、传达形态,传达形态影像概述,传达形态影像的主要类别3、演示形态,演示形态影像概述,科教类节目的类别4、表现形态三、影视传媒的特征1、影像传媒的美学特征:逼真性、运动性2、影像传媒的传播特征:传播理念的特征—”符号生产“;传播体制的体制—”产业化,经济化;“传播方式的体制—”复制“;传播内容的特征—”虚拟化“3、影像传媒的社会特征:影像传媒的互动性特征;影像传媒的个性化特征;影像传媒的大众化特征四、特殊的影像:动画1、动画艺术及其发展2、动画艺术的发展五、动画艺术的虚拟性特征:虚拟性的影视效果;虚拟性的创作手段;虚拟性的美学解读第一章“影视美学”概念之提出如同“影视文化”,“影视语言”这类较宏观的命题一样,“影视美学”概念之提出势必带来许多的疑惑,如影、视合称是一种什么概念?能否将电影、电视视为同一种艺术?如何界定和阐释影、视的异同及其规律性?第一节从“影视分说”谈起“影视分说”由来已久,较普遍也较平和的理由是,电影与电视分别属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它们在制作手段,表现形式,传播途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恰恰相反,电影与电视的最大共性是:它们都是一种面对大众的艺术或传播媒体,它们的发展都有赖于现代科技的开发和具体运用,更不用说众所周知的声画合一和“运动”之与影视的一致性了。
湖南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887 影视专业综合素质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87 考试科目名称:影视专业综合素质影视美学考试内容1、熟悉影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了解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2、掌握影视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巧,能够对影视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和艺术评价。
3、理解影视艺术的社会文化意义,了解影视艺术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
考试要点1、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早期电影美学理论、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2、现代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后)电影符号学、电影叙事学、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3、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4、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造型性与运动性、电视艺术美学特性初探、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5、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镜像世界与视觉心理、梦幻世界与深层心理、期待视野与接受心理视听节目类型解析考试内容1、系统掌握不同类型视听节目的定义与特征。
2、了解各类型视听节目发展的基本脉络与发展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各种类型视听节目的策划之道。
考试要点1、视听节目类型的概念与解析方法视听节目:电视节目、新媒体节目、视听节目节目类型:类型与类型学、节目类型与类型节目、类型与意识形态节目类型划分:美国电视节目类型划分、中国电视节目类型划分2、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定义与类型特征: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义与类型特质、中美电视新闻资讯节目演进简史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类型划分:消息类、评论类、深度报道类、直播类、对象性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策划:选题策划、采访策划、嘉宾策划、节目形式策划3、电视谈话节目谈话节目的界定:谈话节目的定义、基本组成元素、类型特性、中美谈话节目演进简史谈话节目类型划分:从内容上进行划分、按照谈话的形式划分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主持人、选题、策划节目的争议性、策划节目中的“故事性”4、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的定义与类型特征:纪录片的定义与主要类型特征、中外纪录片演进简史纪录片的主要类型:根据纪录片的镜头存在方式来划分、根据纪录片的题材内容来划分纪录片的策划:策划选题、策划纪实方式、策划叙事结构、策划纪录片中的戏剧化因素5、电视文艺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的定义与类型特征:电视文艺节目的定义、类型特征及演进简史电视文艺节目主要类型:电视综艺节目、电视戏曲节目、电视舞蹈节目、电视小品、电视音乐节目、音乐电视(MV)、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的策划:电视综艺晚会的策划、电视小品的策划6、电视真人秀节目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定义与类型特征: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定义、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特征、中外真人秀节目演进简史真人秀节目的主要类型划分:生存挑战型、情境体验型、表演选秀型、技能应试型、角色置换型、益智闯关型、游戏比赛型、异性约会型、生活技艺型真人秀节目的策划:节目元素的策划、前期拍摄与后期剪辑的策划、盈利模式的策划7、电视剧电视剧的界定、主要传播特质与功能:电视剧的定义、影像特征、叙事特征、中美电视剧演进简史电视剧的主要类型划分:现实题材电视剧、历史题材电视剧电视剧的策划:影响电视剧策划的主要因素、剧本策划、融资策划、制作策划、营销策划8、微电影微电影的定义与类型特征:微电影的定义、类型特征及演进简史微电影的类型划分:宣传型微电影、广告型微电影、艺术型微电影、恶搞型微电影、校园型微电影微电影的创意与策划:立意与选题、人物形象设置、故事情节构思、规定情境9、微纪录片微纪录片的定义与类型特征:电视文艺节目的定义、类型特征及演进简史微纪录片的主要类型:根据创作主体划分、根据创作目的和题材内容划分。
第二章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兼容性
1、电视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兼容 2、电视艺术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兼容 3、电视艺术是诸多艺术元素的兼容
4、电视艺术是多种艺术手段的兼容
四、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
1、电视艺术题材的多样性 2、电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3、电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4、电视艺术结构的多样性
五、参与性
1、电视的传播共性决定了电视艺术的参与性 2、观众特殊的观看环境决定了电视艺术的参与性 3、特殊的表达方式决定了电视艺术的参与性
六、当代性
1、真实地展现当代社会现实 2、向历史、文化的深层开掘 3、揭示人们心理结构的嬗变
作 业
任选一部电视艺术片,具体分析其审美特征 (可着重分析审美特征中的两到三个)。
第二章 电视艺术的 审美特征
一、逼真性
电视艺术的逼真性,主要表现在画面和声音 两个方面 。 由于记录材料的高保真性,使得电视艺术具 有很强的逼真性。 电视艺术的逼真性,并非真实性。
二、运动性
1、被摄物本身的运动 2、摄像机的运动
推、拉、摇、移、跟、升、降
3、镜头组合的运动
包括镜头组接的节奏和不同的组接手法
体育美学特点
体育美学特点
体育美学特点以艺术审美的手段和方式来理解和欣赏体育。
体育美学中寻找美感,是通过对运动员肌肉线条、动作姿态和比赛进程的分析和理解。
体育美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美感来源于体育活动本身的情感投射和运动员的技巧展示。
在这方面,体育美学有三个主要的显著特点。
首先,体育美学的主观性强。
观众的审美体验直接受到他们个人观点和感受的影响。
在体育中寻找美的过程,并非像观赏一幅画或听一首歌那样可以有固定的标准,而更像是对运动员个人风格和比赛环境的理解和解读。
每个人可能根据他们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反应,找到他们自己的美感。
其次,体育美学具有强烈的创造性。
体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运动员的动作和比赛的组织,都需要创新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来吸引观众,并赋予他们深刻的感动。
体育美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动态和速度,而且还包括运动员对他们行为的控制、节奏和协调的理解和实践。
最后,体育美学特点在于其真实性的体现。
体育美学是基于实际体育活动的理想化的表现,它来自于运动员和比赛本身的具体情况。
在此基础上,它能够表现出人类身体的潜能,以及运动员如何在比赛中表现出他们的技艺和才智。
总的来说,体育美学特点在其主观性,创造性和真实性的体现。
这三个因素形成了体育美学的基本特点,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感受和欣赏美的框架结构。
影视美学第四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
第五节 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
▪ 一、数字技术与电视媒体 ▪ 二、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39
▪ 一、数字技术与电视媒体 ▪ 数字技术时代的电视新特点: ▪ 第一,频道数量大大增加。电视专业化频道的兴
起。 ▪ 第二,收视质量大大提高。更清晰更保真。 ▪ 第三,彻底改变收视习惯。自由、互动。 ▪ 第四,服务功能大大增加。四电合一。从看电视
▪ (一)概念辨析: ▪ 1.造型性:指画面视觉元素的构成和形式,关注
单个镜头画面的色彩、光线和构图。 ▪ 2.运动性:指视觉内容的变化及其特点,关注镜
头画面与画面之间的速度、力量强调影视的空间意识,造型美主 要是空间结构的美;运动性注重影视的时间意识, 运动美主要是时间进程之美。
▪ 艺术层:把造型当作一种艺术语言,具备叙事与 抒情、再现与表现、反映与创造的双重功能。
▪ 哲理层:隐喻和象征,有意味的形式。传达深刻 的人生哲理或意蕴内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欣赏《黄土地》片断 ▪ 讨论:分析张艺谋的造型风格。
26
二、运动性
▪ (一)为什么说影视艺术具有运动性? ▪ 1.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必须在延续的时间中完
41
▪ 4.声音也可以被当作影视造型的辅助性手 段
▪ 声音的构成:人声、音响、音乐。 ▪ 画面与声音的关系 :声画同步、声画分离 、
声画合一、声画对位 、静默。
▪ 从总体上讲,影视导演的“造型-空间”意识, 大致区分为技术层、艺术层、哲理层三个层次。
▪ 技术层:把造型当作一种技术语言,含义简单直 接,是再现和复制的手段。
二 假定性
所谓假定性,一般是指通过艺术媒介对客观 环境的非原样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影视艺术是造型性与运动性辨证关系统一
影视艺术是造型性与运动性相结合的艺术影视艺术是在电影银幕或电视屏幕上造型,靠画面的运动使得影视形象“活”起来。
因此,造型性与运动性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造型性是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它包括美工、摄影(摄像)、导演总体构思中的造型艺术部分,乃至演员的外部造型等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在电影电视中都是通过画面反映出来的,因而电影电视的画面造型集中体现了电影、电视造型的美学特征。
画面造型如同绘画、雕塑。
摄影一样,既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又通过造型展现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画面造型性可以通过色彩、光线、构图等来表现。
比如,苏联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就是依靠色彩来进行画面造型的:当一群沉浸在和平生活的幸福之中的年轻人,在灿烂的金秋中兴高采烈地尽情度假时,画面采用了高调彩色来表现这第一时空;当影片回顾过去那场残酷的战争时,表现人物的造型的画面采用涂了茶色的黑白片来表现这第二时空;当表现五位女战士对美好往事回忆的时候(即“过去之过去”时),画面采用了乳白色的高调摄影,爱情的画面用了全红的高色调,产生一种过去时的生活氛围,以此来表现第三时空。
画面外部造型的这种色调,不仅能使观众迅速理解和适应这种时空的大幅度跳跃,而且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通过特定的色调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
又比如中国电影《绝响》,就是通过不同的用光,力图在造型上赋予每个时代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以增强表现力:表现m年代,是运用了清新、柔和的直射光,而表现7O年代,则是运用了阴沉沉的散射光,大反差的表现昏暗、压抑等等。
再如,在画面构图上《早春二月》采用的是和谐、均衡、富有美感的画面构图,很好地表现了世外桃源式的江南小镇的风貌。
电影、电视有人称之为“活动的绘画”。
运动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正是它区别于绘画、雕塑等其它造型艺术的根本所在。
因此,连续的运动是电影电视的又一美学特征。
影视的运动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
它包括客体的运动,即拍摄对象的运动;也包括主体的运动,即摄影机(摄像机)的运动;还包括主客体的复合运动,即影片中人物所看到的运动;更包括蒙太奇剪辑组接的运动,将两个静止的画面衔接起来,造成时空的自由跳跃。
舞蹈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笔记
第一章舞蹈的本质和审美特征舞蹈是以人体本身为物质材料,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得人们内在的深层的精神世界,以生动具体可被感知的舞蹈形象来表达舞蹈创作者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的艺术形式。
是一种时间性与空间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舞蹈表现性是舞蹈艺术的本质属性。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语言表现主题情思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情感是其艺术特长。
舞蹈在表现人多方面的复杂情感及其所达到的细腻、强烈程度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
舞蹈艺术形象离不开人体动作造型的具象性,所以不论什么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再现性特点,但是这种再现是饱含表现性的再现,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
第二章舞蹈的艺术特性舞蹈动态性是舞蹈的艺术特性之一。
因为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动作是舞蹈的创作者与观众交流的媒介,舞蹈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人们对舞蹈进行的审美感知活动都需要通过舞蹈动作得以体现。
由于舞蹈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所以舞蹈的动态性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空间范围内表现为舞蹈的造型性,在时间范围内表现为舞蹈的节奏性。
舞蹈节奏性是舞蹈艺术特色之一,舞蹈艺术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舞蹈与音乐紧密结合的纽带。
节奏是构成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符合一定运动规律的、节奏化的动作才可能成为舞蹈动作,而且只有合乎节奏的舞蹈动作才能使人们从中体验和感受舞蹈艺术特有的韵律美。
舞蹈的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二者在舞蹈作品中相辅相成。
舞蹈造型性是舞蹈的艺术特性之一。
舞蹈艺术所具有的美感形象必须通过提炼和美化了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符合造型艺术审美规范要求的人体动作和姿态表现出来,所以说舞蹈是一种动态的造型艺术。
舞蹈的造型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二是指舞蹈队形、画面的造型。
舞蹈虚拟性是舞蹈的艺术特性之一。
由于舞蹈在创作中,以比拟和写意的手法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行概括提炼而产生舞蹈动态形象,它调动和引发出观众的联想从而使其得到审美感知。
简述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造型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概括、提炼、加工,运用线条、色彩、形态等艺术语言,创造出具有美感的形象,以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情感和思想观念。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性造型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形象性。
形象性是指通过创作者的观察、体验、构思和表现,将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象和人文景观转化为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造型艺术的形象性包括具象、意象和抽象三个层次。
具象是指对客观物象的如实再现,具有直观性和逼真感;意象是指通过主观构思和创造,将具象形象进行变形、夸张、重组等处理,以表达特定的意境和情感;抽象是指通过纯粹的形态、线条、色彩等元素,表现一种形式美感和视觉效果,不涉及具体物象的再现。
二、空间性造型艺术的空间性是指通过构图、透视、比例等手段,营造出一个具有三维感的空间。
造型艺术的空间性可以通过平面绘画和立体雕塑等多种形式来表现。
在平面绘画中,空间感主要通过透视和色彩的渐变等手法来营造;在立体雕塑中,空间感则通过形态的起伏、穿插、层次等关系来表现。
造型艺术的空间性可以给观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美感。
三、静态性造型艺术的静态性是指造型艺术作品在展示过程中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与动态的艺术形式如表演艺术和影视艺术相比,造型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这使得造型艺术作品能够更好地展现出物象的形态、色彩、质感和内涵等要素,使观者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和感受作品的美感。
同时,造型艺术的静态性也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有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能力,以最简洁的语言表现最深刻的内涵。
四、物质性造型艺术的物质性是指造型艺术作品必须以物质材料为载体来表现。
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质感、纹理和色彩等属性,这些属性都会对造型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产生影响。
同时,物质性也意味着造型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物质价值和使用价值。
在欣赏造型艺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其艺术美感,也要关注其物质属性和文化内涵。
中外舞蹈思想概论笔记
第一章舞蹈的本质和审美特征一、名词解释模仿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冲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模仿说”的重要代表。
亚里士多德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因此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是真实的,而且是更高的真实。
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的模仿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艺术表现的事物比生活中原来的事物更理想、更美。
这对后来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特别是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
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莱奥纳尔多、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
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
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
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之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
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审美理想是人们对于美的最高要求和愿望,它是人类审美意识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对美的一种完善形态的记忆和向往,是一种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远景的创造性想象的成果。
它既是具体的、形象的,又蕴含着人的系统化的理性需求。
审美活动,是创造审美价值的人类实践活动。
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讲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第一节综合性与技术性一、综合性(一)综合其他各种艺术元素艺术分类: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分类依据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1、戏剧元素2、文学元素3、美术元素4、音乐、舞蹈元素二、技术性▪ 1.影视艺术是人类艺术史上唯一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艺术种类。
▪照相式——镜头连接——默片时代——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电脑数码合成与制作2.技术性赋予影视艺术鲜明的个性▪美国学者芭芭拉:影片《英雄》里面,真正的英雄是高科技。
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1.叙事电影(1)从历史角度看,电影与戏剧关系十分密切,而戏剧在相当程度上带有话语特征。
所以,早期电影带有很大的戏剧成分,因此带有更多的话语中心特征。
例:希区柯克的悬念片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白电影(2)作为一种时间性的视觉艺术,电影的叙事性主要体现为电影的蒙太奇处理,或者叫叙事蒙太奇。
蒙太奇的组织原则要服务于叙事性的要求对于推进情节和叙事的展开具有重要作用。
2.奇观电影(1)在奇观电影中,叙事的要求或逻辑被边缘化为外在的、可有可无的因素了。
例子:《变形金刚》《蓝精灵》(2)奇观电影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画面的组接来传递出具有视觉吸引力和快感的影像。
叙事变成了奇观的附庸。
(3)奇观使电影真正实现了它自身纯粹的视觉艺术本体论,不再屈从于其他非视觉的要求,而是服从于自身的视觉奇观要旨。
3.奇观作为电影的主因(1)动作奇观:种种惊险刺激的人体动作所构成的场面和过程。
(2)身体奇观:调动各种电影手段来展示和再现身体。
(3)速度奇观:快节奏的镜头组接和快速度的物体、人体空间移动之间的叠加和组合。
(4)场面奇观:各种场景和环境的独特景象。
3.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电影美学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1)轻便摄像机、高速感光胶片、磁带录音机的出现,促发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
“把摄影机抗到大街上”,“还我普通人”。
▪(2)DV出现:个人化摄影。
论影视摄影的运动形式
论影视摄影的运动形式摘要:运动形式是影视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交流的方式,影视作品中所存在的运动元素是解读镜头语言的过程,能让观众更深刻理解影视作品所要表达内容。
在影视拍摄过程,会分为主体运动与摄影机运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连带关系。
所以针对于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是需要结合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选择使用的。
关键词:影视摄影;运动形式;前言:在影视摄影工作过程中,经常会看到摄影师来回的走动,这是根据节目的需求,对视觉中心点进行自然的移动拍摄,用丰富表现手法,扩大观众的视野,有时也会采取机器运动的方式进行拍摄。
运动形式是摄影机的语言,摄影师会通过不同镜头的切换来实现摄影效果,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营造运动摄影效果。
比如主体不动,通过移动背景的方式让观众感觉到主体的运动状态。
1主体运动形式客观世界中的运动物体和被拍摄的对象会有自己的空间位置,它们都有自己的运动的速度和节奏,观众通过银幕播放可以看到它们的运动表现,这属于影视画面中的主体运动形式。
在主体运动中,人是要作为主体来进行表现的,所以人会作为主体来通过运动的形式进行移动与表演。
在进行影视摄影时,所有的镜头都会针对主体运动进行服务。
镜头想让观众从哪个角度来看,那么观众就会看到哪个角度,它是取决于主体的运动形式来进行配合的。
在主体运动形式中,还分为横向运动形式、垂直运动形式和纵深运动形式。
1.1横向运动形式横向运动形式,在速度的表现方面比较有优势,通过对主体的左右水平运动来进行拍摄,这种效果可以突出画面的宽度和广度,也能突出事物的运行速度。
例如:如果想要拍摄一个汽车竞速的镜头,在以高架桥为背景的公路上,出现了一辆汽车,它的车速非常快,这时如果想要抓拍到汽车疾驰而过的镜头时,摄影师就需要用到横向运动形式来进行画面的拍摄。
这种表现手法,可以让观众看到汽车在经过高架桥时的高速通过状态,引起观众心中的紧张感,可以让观众如同站在桥边看着汽车飞快的驶过一样,特别真实。
运动美学的特征与表现形式分析
运动美学的特征与表现形式分析运动美学作为美学的重要构成内容,是人类在不断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界过程中个体身心所展现出的一种美。
运动美是激励人们参与运动和向着积极目标努力的重要内驱力,在这一内驱力的影响下,运动美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反映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一个有力的现实依据。
因此,加大对运动美学特征与表现形式的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运动美的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签:运动美;特征;表现形式;丰富运动美是一种诚于中而形于外的主客观相互结合的美,本文从运动美学的内涵出发,结合运动美学的构成与演变过程,对运动美学的特征与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究,对梳理运动美学内涵、提升对其的认识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1.运动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两种属性的统一从运动美学的属性来看,运动美属于现实美,这是因为运动美一方面具备了自然美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也具备了社会美的基本特征。
体育运动作为人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个体身体运动是运动实践表达的一种主要方式和手段,人体之美的属性是一种自然美,这就使得具备自然美属性的人体与运动项目的社会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个体的社会属性上,对人体自然属性的考察与准确把握,是更好地理解运动自然美与社会美统一的基础。
人类的发展作为一个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个体适应的结果,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成为独具魅力的群体,人体美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美的一个基本范畴。
在社会美的范畴内,运动美以人体美为基本条件,开展着各种适合于人类发展的实践活动。
在人类实践过程中,自然形态与社会形态逐步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人类对运动美学的理解,也从原来单一的身体美、动作美,向着更高层次的社会美、精神美发展,经过不断丰富与提升,对运动美学的价值功能范畴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在运动美学的范畴内,已经不单是运动带来的刺激与体验,更是一种人类与自身、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等相互间的一种竞争、融合的过程。
2.运动美是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双重表现人类作为千百万个生命个体的组成,从人类体质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体的结构与技能的演进,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演进的过程。
论述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论述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表演艺术是一种通过动作、声音、言语等形式来展现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的艺术形式。
它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表演者的表现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
表演艺术以肢体、声音、动作、言语等形式来进行表达,这些形式在表演中相互交织、相互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
演员通过这些艺术语言来塑造角色形象、表达情感,从而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第二,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在于其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表演艺术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观众。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传达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效果。
第三,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能够通过舞台上的独特表现形式和精湛的表演技巧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观众在观赏表演艺术作品时,会被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所吸引,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第四,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在于其丰富多彩的题材和内容,以及其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的特点。
表演艺术通过不同的题材和内容来表达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生活体验,从而能够使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反思。
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的特点使得表演艺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能够通过表演表达当下的思想和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丰富多彩的题材和内容以及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的特点,这些都是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表演艺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将不断丰富和拓展其美学特征,为观众带来更多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不仅体现了表演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文化内涵和时代特点,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名词解释艺术的审美特征
名词解释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是一种表现真实或想象中的情感、思想和观念的创造性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
其中,名词解释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名词解释艺术是指通过解释某一概念、事物或抽象概念的定义来表达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思想。
它通过以一种清晰、精确和明确的方式来诠释一个词汇或概念,从而引发观者对该词汇或概念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在名词解释艺术中,艺术家运用文字、语言、符号或图表来传达信息,以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名词解释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是精确性。
在名词解释艺术中,艺术家必须确保所提供的定义或解释准确无误,以便传达出准确的概念或词汇。
这种精确性要求艺术家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以确保他们的解释是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
艺术家可能需要参考专业文献、权威词典或专家观点,以确保他们的解释是客观和准确的。
另一个审美特征是简洁性。
名词解释艺术强调用简单、明了的方式传达信息。
艺术家通过适当的选择和运用词语、符号和图表,将复杂的概念压缩为简洁的表达形式。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观者能够迅速理解和领会艺术家试图传达的思想。
简洁性能够有效地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使他们对艺术作品产生兴趣,并引发对概念本身的深入思考。
名词解释艺术的审美特征还包括独创性。
艺术家在创作名词解释艺术作品时,必须具备创新思维。
他们需要根据自己对词汇或概念的理解和感悟,运用独特的方式来解释和呈现。
独创性能够为观者带来新鲜感和震撼力,激发观者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名词解释艺术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与观者的互动性上。
艺术家创作名词解释艺术作品时,通常希望引发观者对所解释词汇或概念的思考。
通过与观者的互动,艺术家希望引发观者对自己的生活、社会或者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艺术家在设计和呈现作品时也可能考虑到观者的背景和经验,以确保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们试图传达的信息。
总之,名词解释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艺术的五个特征
艺术的五个特征艺术的五个特征,传媒性、兴辞性、兴象性、语境性、兴蕴性。
传媒性是艺术的传播性和媒介性的合称,是指艺术具有依靠可感的中介物体才能传播给他人的特性。
加拿大传播学家伊尼斯认为,一种传播媒介对于知识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传输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对这种时间或空间因素的相对注重,将意味着被植入其中的文化出现一种意义的偏斜。
麦克卢汉更是指出,"媒介"即是"人的延伸"。
艺术的真正本性是实现人际传播,即实现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人际传播。
兴辞性是指艺术内部各要素有着自己的感兴修辞方式及其外部表现形态。
这是专门从中国艺术理论传统来说的。
兴辞是由特定的传媒形式传达的能唤起公众兴会的符号修辞形式。
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用实中求虚、虚实相生的方法来形成其兴辞形态。
画面满而不实,实中透虚。
艺术总要以兴辞形式传达特定的信息。
用以形成兴辞的自然因素很多,通常有色彩、形体和声音。
而使得兴辞呈现出艺术形式美风貌的组合规律。
兴象性是指艺术形象具有感兴灌注的特性。
兴象是指艺术的可感的生活画面携带着感兴、由感兴灌注而成。
艺术总是要以兴象去诉诸观众。
兴象,可以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即具象,也可以是抽象难感的带有观念意味的形象即抽象。
艺术兴象可分为象征、典型、意境、仿像。
象征是那种其意蕴不能直接呈现而需要间接暗示出来的兴象。
典型是那种可以指向普遍的社会本质的独特个别的兴象。
意境是那种在情景交融、阴阳互动和虚实相生中开拓出空无幻象的兴象。
仿像是那种大量复制、真实而又没有任何深层本源及任何所指的空洞的符号形态。
语境性是指艺术兴辞在其中产生或施加影响的特定社会生活状况,包括经济基础、时代心理、自然(或地理)环境、文化传统、艺术制度、学术制度等。
艺术总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产生和发挥作用的。
艺术具有语境性,是指从事艺术活动的艺术家和公众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状况中生活的,他们的社会状况会影响到艺术创作或欣赏。
明清书籍版面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
明清书籍版面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
黄琴霞
【期刊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明清书籍是中国古代书籍艺术史上一个具有终结意义的时代,也是传统书籍设计的一个高峰,其整体版面结构和内容编排设计有其固有的内在规范和美学特点,在整体设计上强调意蕴美,其版面设计在美学思想上浓缩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出一种得之自然又超乎自然的自然美,在书籍内容的编排上讲求范式美,强调书籍的功能性。
这三种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书籍编排体系和平面设计的美学风格。
【总页数】11页(P123-132,144)
【作者】黄琴霞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5
【相关文献】
1.美的意识的自觉——明清批评家对明清小说美学特征的探讨 [J], 赵炎秋
2.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逼真性和运动性美学特征 [J], 黄俊杰
3.版面编排在书籍设计中彰显书籍内容属性的影响 [J], 孙铭
4.现代书籍版面艺术形式初探 [J], 公希萌
5.明清法律书籍的知识社会史——评尤陈俊著《法律知识的文字传播:明清日用类书与社会日常生活》 [J], 杜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视艺术审美特性
影视艺术审美特性
(1)画面运动性。
电影和电视作品主要是由运动的画面组成的。
运动是影视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运动的画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的艺术形象和令欣赏者惊叹的审美效果。
(2)时空自由性。
电影和电视艺术都需要同时占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完成形象的展示,而且也要求表现空间与时间的自由性。
电影与电视中运动的画面随时可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只要内容需要,天南地北、昼夜古今可以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
(3)心理真实性。
影视艺术的特性还表现为使观众心理产生真实感,这种心理真实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统一。
电影的逼真性,来源于电影画面的照相本性。
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电影形象最具有直观的真实,它不但能够再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声音,而且能够再现人物与事物的活动,甚至能够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一些最细微的特征。
假定性,同样也是电影基本的美学特性。
电影作为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电影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逼真性和运动性美学特征黄俊杰【作者简介】黄俊杰(1942-),男,贵州镇远人,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影视美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视美学研究。
【内容提要】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区别于其他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两个带根本性的美学特征。
所谓“逼真性”是指其逼真地记录、传真并复制显现与存贮活动对象的性质,是现代科学技术给它提供的便利。
高度的逼真性手段必然要求银屏反映生活的外在真实和内在真实的高度统一。
但它跟动像艺术的现实主义本性是不一样的,不能混为一谈。
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运动性美学特征是指通过不断变换着的画面表现运动着的人和事物的特性。
运动使动像视听传媒得以区别于其他的传媒,使动像艺术获得视点的解放而独立于艺术之林。
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画面运动在延续的时间中获得叙事性的功能,得以反映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与物质世界。
【关键词】动像视听传媒/艺术形式/逼真性/运动性/美学特征动像文化完全可以跟人类“自然语言”所造就的第一种文化相媲美,对它的总体把握和研究将构成比影视理论、影视美学更为概括的动像理论与动像美学。
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具有多方面的美学特征,其中“逼真性”和“运动性”美学特征可视为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本质属性。
动像美学中的“动”和“像”,即“运动”和“逼真”;这两个美学元素本身就已经高度地概括了这种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独特本性。
这就是说,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区别于其他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两个带根本性的美学特征。
一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所谓“逼真性”美学特征是指其逼真地记录、传真并复制显现与存贮活动对象的性质。
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从照相发展而来,是活动的照相,“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克拉考尔),“是照相的延伸”(巴赞),“是一种通过机械把现实纪录下来的”传媒和艺术。
因而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跟照相手段一样,对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
它特别擅长恢复物质现实的原貌,以酷肖现实而著称。
可见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本性应该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克拉考尔)。
“照相和实物本身分享一个共同的存在,就像指拇跟指印那样”(巴赞),它跟现实生活所具有的那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性”即“同一性”和“真实性”,是其他任何语言和传媒都难以企及的。
这就是说,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发源于照相,是活动的照相,是“动态造型”的传媒和艺术(卡努杜)。
动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它以酷肖现实的逼真性著称,它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主观心理现实的“同一”也就是主观心理现实的“认同”;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本质属性即“同一性”和“认同感”。
这就比较科学地说明了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跟主客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跟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之间具有“同一”的关系。
这种“同一性”从传媒的角度来看,艺术与新闻报道已几无区别。
这当然是相对于其他传媒及其艺术形式而言的,用巴赞的话来说,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至少应该是客观现实的“渐进线”。
这种“同一”的关系已经获得了观赏主体的“认同”,正如人们认定证件上的照片就是持证者本人。
照相的这种性质已为发源于照相的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所具有。
所以我们说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本质属性就是“照相性”、纪录性或逼真性。
如果说其他的诸如可见性、运动性之类的各种特性可能为其他某种或某几种艺术所共有的话,那么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照相性却只为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所独具,故曰“本性”。
作为动像艺术而言,这跟所有艺术都共同遵循的现实主义本性也不一样,那是更高层次的概括。
对动像艺术独特本性的认识并不影响我们对包括动像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形式都必须遵循的现实主义本性的认识。
它的“逼真性”是现代科学技术给它提供的便利。
这正如吉甘所说:“一部影片是通过把摄影机面前所发生的一切用照相方法纪录在胶片上而制成的。
对可见世界的照相式的表现,使所拍摄的对象具有特殊的逼真性、可信性、确实性。
在观众面前出现的不是像在戏剧中那样的假定性的场面,而仿佛是‘一面生活之窗’,在那里,无论是空间和对象看来都和实际生活中一样。
”[1]电脑、卫星和光缆通讯相整合而共生的互联网与信息网络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动像制作、传播与收看的便捷程度相较印刷传媒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是以其独特的“动态造型”信息雄踞于世。
现在我们的电视不仅可以直播大到太空发射、奥运会,小到葬礼和嘉年华会的种种娱乐活动,甚至在今年的3月20日上午10点35分,当第一颗美式导弹击中伊拉克领土导致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的时候,连战争都被首次纳入到“直播”的范畴。
美国的传媒老大BBC拥有一个庞大的拍摄队伍实施“嵌入式”报道,不间断地拍下战役的每一个镜头准备以后编成举世无双的《第二次海湾战争》记录片。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紧密相联。
如前所述,电影是在照相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身就是科技发明的产物。
无声电影时期,电影艺术家们逐步探索到各种电影艺术表现手法,但当时的电影毕竟只是纯视觉艺术,所谓“逼真性”也仅仅表现在黑白世界的视觉形象上,其他五颜六色如农作物的绿色、嘴唇的红色等色彩其实都是通过黑白灰在观赏者的想象中转换过来的。
更不要说当时的画面还是一个无声的世界。
影片中凡无法用画面表达出来的台词和说明性语言,只能借助字幕,音乐部分只能在放映现场用唱片或乐队演奏员配合画面。
直到光学录音发明后,才出现了有声电影,使画面与声音完全同步首先在增强电影艺术的现实感即“逼真性”方面取得了技术性的突破和进展。
随着动像艺术在艺术领域的进一步要求,于是在影视艺术中除一般运用声画同步的表现手法外还出现了多种表现方式,如声画对位、主观音、画外音的运用等。
接着彩色感光材料问世,无疑又为影视艺术的现实感增添了新的元素,从此影视艺术具备了走向成熟的多种元素。
宽银幕的发现扩展了观众的视野。
磁性录音的发明和胶片质量的提高,又使影视艺术出现了立体声。
所有这些技术上的发明和改进都为动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不断开拓动像艺术的表现领域,丰富其表现能力,甚至赋予动像艺术以新的质。
新兴的信息处理(如光纤传导等)、激光、电脑以及全息摄影、数码相机的运用,再加上跟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无线电波相结合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更为动像艺术的表现方法和传播方式增加了无限宽广的发展可能性。
动像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窄银幕到宽银幕,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电影到电视,从电视到录像,从录像到电脑及其互连网,这当中的每一次进步都把动像艺术的逼真性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而每一次推进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直至现而今仍在不断地吸取科技新成果为自己的逼真性和感染力服务。
动像艺术高度的逼真性手段必然要求银屏反映生活的外在真实和内在真实的高度统一。
它排斥服装、化妆、道具、布景、效果、环境以及表演等各方面的虚假,更排斥人物形象逻辑、故事内容等方面的虚假,而要求影视艺术反映生活的本质,达到内在真实和外貌形态逼真的逼真性是与假定性相对而言的,是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
任何艺术都有假定性,动像艺术同样也有假定性。
比如时空的跳跃就是一种假定性。
只不过据前苏学者的观点看来,动像艺术是假定性最小的艺术罢了。
它不能像戏曲艺术那样,“三五步,千里万里;六七人,百万雄兵”。
戏剧特别是戏曲,不少是运用虚与实相结合的艺术假定性方法来表现的。
然而,动像艺术则不允许出现风格化的假定性布景,也不允许演员将舞台上的程式和必须的夸张(如考虑到后排观众,演员常常以大幅度的动作进行表演)带上银屏。
因为观众在动像艺术中所看到的是具体的、实生活中的人,所见到的环境是自然风光和实际生活中具体存在过的环境,是真实可信的东西。
任何过火、过头的表演和假定性、风格化的布景都会破坏动像艺术的逼真性。
然而动像艺术终究离不开演员和布景,其解决的途径就是两个:一是要求动像艺术的各个部分,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如利用外景,要求演员的表演生活化等等。
二是巧妙地运用技术和技巧,不露痕迹地让虚拟的、带假定性的事物在银屏上获得逼真感,如特技摄影和模拟音响等。
现在有了电脑特技,更为动像艺术的逼真性提供了便捷而高效的手段。
如美国巨片《泰坦尼克号》主要就是运用电脑特技而获得泰坦尼克号巨轮遇难的逼真性效果的。
动像艺术是通过播映在银屏上的直观画面来达到和观众交流、引起观众共鸣的艺术。
它不需要任何中转媒介(如文学通过语言文字作为中转媒介)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首先是也主要是视觉)。
从广义的动像视听传媒艺术的角度考察,凡上了银屏的现实社会与物质世界统统都可叫做艺术。
如果再讲究点光效、色彩与剪辑技巧,那就更不肖说了。
因为动像艺术发源于照相就是发源于纪实,我们至今不是还在把卢米埃尔弟兄早年的《火车进站》等纪实性短片作为动像艺术的古典精品进行研究吗?至今许多电视新闻片,许多诸如球赛、晚会等新闻转播或现场直播以及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及其生态环境、艺术品的加工制作与展示等专题节目之所以都具有观赏性,其道理不也正在于此吗?就连上文提到的美伊战争的现场直播节目在作为美军盟军的英国政府所控制的电视频道里尚且都竟然成了24小时的实况娱乐节目(据称观者“轻松得仿佛在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大家一边在家吃着炸薯条、爆米花,一边看电视里的飞机扔炸弹”)[2]其他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如果撇开某些传媒深层心理的职业道德不论,我们至少可以把这一现象视为受众是在观赏一场悲剧性的战争。
事实难道不正是如此吗?否则一切悲剧和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就统统地没有观赏价值了。
英国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实况电视娱乐节目——《老大哥(big brothr)》,把一群男女关在一个独立的度假营里,各个角落安装上摄象机,24小时不停地向观众实况转播他们的一举一动。
[3]当然,这或许是一种侵犯人权的不道德之举;但在这里我们只是想说明动像艺术是一门逼真复制的艺术,其观赏价值就正在于它的逼真性。
可见动像艺术的逼真性及其观赏价值正在于它可以展现非常真实的背景,如广阔的场面、场景和壮丽雄伟的大自然等。
这样一来即使像影视剧这样的动像艺术形式也不允许环境、情景、剧情发生地点和一切进入镜头视野的东西缺乏真实感。
例如我们在戏剧舞台上常见的各种景片:房屋、花树,以及许多道具,都是画的、做的、假的,甚至是象征性的,但观众却把它当作戏剧艺术所特有的假定性而加以接受。
但在动像艺术中,布景、画出来的房屋、风景,纸做的寿桃和假鱼,如不能掩饰其假,就决不可搬上银屏。
因为它与动像艺术的逼真性相冲突,为观众所不能接受。
就连电视广告也要充分利用动像视听传媒的这一逼真性的美学特征,而不应该把它混同于以其他传媒为中介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