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六腑之大主” ❖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五脏六腑的生理一、五脏的生理(一)心:心位于胸中,有心包络包裹,卫护于外,它主要的功能是主血脉,是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的功能。

2、心主神明。

神明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状态;中医认为这些机能都有心来主管;古人把心看作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主汗液。

汗为津液所化,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

故有“汗血同源”、“汗为心液”之说。

4、心开窍于舌。

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血上通于舌,故心有病变,容易在舌体上反映出来。

(二)肝:肝位于肋部1、肝藏血,是指肝能储藏血液,并对周身血量的分布起调节作用。

2、主疏泄。

疏泄,即舒展、通畅、条达之意。

是指肝气具有舒展、生发、条达柔和的生理功能;肝气的疏泄,直接关系到人体气的机枢的升降与调畅。

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情志方面:人的神志活动除心所主之外,与肝关系密切;(2)消化吸疏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3、主筋,其华在爪。

4、开窍于目。

(三)脾:脾位于中焦,1、运化、升清。

脾主运化的作用,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运化水谷精微是指:消化饮食和吸疏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运化水湿主要是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2、主统血。

脾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

3、主肌肉、四肢。

脾脏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肌肉,以起营养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健旺与否,关系到肌肉的壮实或衰萎。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体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气健旺,则食欲、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无味。

脾的功能好坏,也可从口唇反映出来;如脾气健运,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脾气不健,则口唇淡白或萎黄无光泽。

(四)肺: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

1、主气、司呼吸:肺所主的气包括:元气和充斥于全身的气。

肺有司呼吸的功能,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的清气,吐出体内浊气,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五 脏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
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
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引申为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
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

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 引申为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1. 古代的解剖实践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 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 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 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 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 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 概念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如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即以五行学
说理论为指导,而脏腑内部的对立统一运
动,则多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根据
清气 浊气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

司 呼 吸
吸入清气,生成宗气 主一身之气 一宣一降,调畅气机
肺 主 气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有疏通调节的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指对全身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 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肺为华盖,位居最高, 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医学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医学PPT课件

形体 筋 脉 肉
五华 爪 面 唇
肺 大肠 金 秋 悲 鼻 辛 白 皮毛 毛
肾 膀胱 水 冬 恐 耳 咸 黑


.
20
七、五脏与食物
.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
12
四、五脏的功能
• 2、肝:“将军之官”。• 主藏血,主疏泄源自 • 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
军),勇武能出谋划策。主管藏血,能使 人耐受疲劳。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 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 利。
.
13
四、五脏的功能
• 3、脾:“仓廪之官”
• 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

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
16
五、六腑的功能
• 六腑以泻为常态 • 六腑的“腑”,有“府舍”的意思,是空
腔的器官的意思。 • 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
液代谢等。
.
17
五、六腑的功能
• 正是由于人体有六腑的“输泻”与五脏 的“贮藏”,这一进一出、一藏一泻, 共同协调较好地完成了物质在体内的贮 藏、转化、利用、输送、排泄等代谢的 全部过程。
• 特点: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形态上—实质性器官。 • 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
.
9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五脏与六腑的关系1、具有主津作用的脏腑是A、大肠B、胃C、小肠D、三焦E、脾2、六腑中具有“太仓”之称的是A、小肠B、三焦C、脾D、大肠E、胃3、关于胆的叙述错误的是A、贮藏胆汁B、生成胆汁C、排泄胆汁D、主决断E、胆者,中正之官4、与肺相表里的是A、胆B、胃C、大肠D、三焦E、膀胱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大肠主津,指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吸收津液,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

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津液,由脾气转输全身,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由于大肠参与体内的津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于其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

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细目一六腑——六腑的生理机能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1. 胆的生理机能胆位于右胁腹腔内,与肝紧密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盛胆汁。

《灵枢·本俞》称胆为“中精之腑”。

亦有医家将其称为“中清之腑”。

胆为中空器官而类腑。

其内盛的胆汁应适时排泄,具有“泻而不藏”的特性,故胆为六腑之一;又因其内盛精汁,与六腑传化水谷,排泄糟粕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

胆的生理机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

胆汁生成后由胆腑浓缩并贮藏,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主决断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
结、代 促、涩, 心前区憋闷刺痛。
面唇舌晦暗(灰黑)
现代研究表明: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输出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等是 心气虚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心气 虚证的一个定量指标;心阴虚、 心阳虚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
心肌收缩功能损害程度依次为:
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
现代研究表明:脉搏的形成与心肌的 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动 脉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 心的功能正常—舌体运动灵活、舌 质红活荣润、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血充足—舌质红润, 舌体柔软灵活
心藏神 语言 请晰、 味觉灵敏。
• 心血不足—舌淡白无华、味觉减退。 • 心血瘀阻—舌紫暗有瘀点。 • 心神失常—舌强语謇(jian)、甚则失语
• 心火上炎—舌红、舌尖糜烂生疮。
心开窍于舌的机理
官窍的生理作用
• 体内外信息交换的窗口。 • 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门户。 • 邪气入侵或外出的通道。
心开窍于舌
① 舌的功能 :舌有辅助发音,表达语 言,司味觉及搅拌食物的作用。
② 心与舌的联系: 心开窍于舌—心脏的精气盛衰及功
能变常,可反映于舌的变化。 舌为心之苗—舌为心之外候。苗,
显露的意思。
舌为心之外候的表现:
(2)内容
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动而运行(行血)
主血 心有生血作用(生血)。
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 心生血的作用,是指水谷精微,经
心火化赤作用而成血液。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
(3)机理:
① 心之阳气的推动与温煦振奋: 心力
心动 心律 心阳气的温煦推动。 心率
第二节 五脏
•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之五脏六腑中医以五脏六腑为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互相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健康,它们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以下是五脏六腑的详细介绍。

五脏:1.心心主血脉,主宰人的神明意识和生命力,同时心还掌管着人的胸腔、喉咙和舌头。

中医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为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2.肝肝主筋、主管血液排毒和血液运行,同时还调节人的情绪状态。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内分解和代谢毒素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脏病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3.脾脾主治运化,又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源”,掌管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与消化相关的疾病和体重问题常常和脾有关。

4.肺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中心,主管人体的呼吸和气血,也是抗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线。

肺疾病会导致呼吸系统的问题,如支气管炎和肺炎。

5.肾肾为明确功能,主要负责人体的水液代谢、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是人体中的主要滤器。

肾为人体储存精气,代表着人体的生殖力。

肾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和生殖能力。

六腑:1.胆胆为肝的器官之一,主管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人体用于消化和吸收脂肪的重要物质。

胆结石和胆囊炎是胆的疾病最为常见的问题。

2.胃胃为脾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储存、消化和分解食物,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中心。

胃疾病如胃病、胃痛以及病态反酸问题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小肠小肠负责消化和吸收人体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发挥着保护身体的作用。

小肠炎、小肠绞痛和痢疾等疾病都与小肠有很大的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帮助人体排泄废物。

大肠疾病主要考虑以后期肠癌的发生为多,而早期检查能有效减少因大肠癌带来的危害。

5.膀胱膀胱是肾脏与泌尿道之间的储水器官,主要负责存储尿液,当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会将尿排出人体。

膀胱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总的来说,五脏六腑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体内部的重要部位,也是人体内环境的主要维护者,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和协同起作用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保证。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在事业单位卫生人才招聘考试中,藏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五脏与六腑。

考点主要集中在脏腑的生理功能上。

包括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五脏与六腑的区别,五脏与六腑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今天今天与各位考生分享一下其功能特点,希望能帮助考生顺利拿到高分。

一、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六腑包括胆、胃、小肠、膀胱、三焦,其中胆不但是六腑之一,也是奇恒之府之一,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五脏的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是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六腑形态特点是多为中空的官腔或囊性器官。

对于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的对比鉴别是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

二、小肠小肠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泌别清浊的功能。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

(1)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

(2)将水谷精微吸收,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3)小肠吸收大量水液,与尿量有关。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则大便稀薄,小便短少。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就是这个原理。

【例题】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A.肾司二便,大便小便相关B.淡渗利水,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C.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D.利小便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的具体应用。

若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便稀薄,而小便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

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单选题]1.具有“主肃降”生理特性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肺主气司呼吸,实(江南博哥)际上是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肺气宣发,浊气得以呼出;肺气肃降,清气得以吸入。

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

掌握“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知识点。

[单选题]2.具有“主治节”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气、血、水的作用。

是对肺的主要生理机能的高度概括。

掌握“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知识点。

[单选题]3.称作“华盖”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

掌握“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知识点。

[单选题]4.具有“水之上源”之称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肺居高位,又能行水,故称之为“水之上源”。

掌握“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知识点。

[单选题]5.具有主行水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肺主行水,指肺具有通调水道的功能。

人体水液代谢要依靠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

宣发将津液输布全身,并调节汗液的排泄;肃降将水液向下输送,化生尿液而排泄。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掌握“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知识点。

[单选题]6.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A.吸入清气B.呼出浊气C.生成宗气D.主治节E.辅心行血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宗气的生成。

一身之气主要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

宗气属后天之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试题一、名词解释1.(中等)整体观念:答案:2.(中等)百骸:答案:3.(中等)4.(较难)人气:答案:5(较难)证:答案:6.(很难)辨证论治:答案:7.(中等)同病异治:答案:8.(中等)异病同治:答案:10.(较难)形与神俱答案:二、填空题1.(较难)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_______学说的深刻影响,是以______为主导思想,以________为基础,以____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答案:2.(容易)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_____。

6.(中等)《伤寒论》在_____的基础上,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

答案:7.(容易)10.(容易)温病学理论源于—————、———————、————一。

答案:11.(较难)中医学理论中,神的含义有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容易)13.(容易)16.(容易)开创脏腑证治先河的医家是宋代的____,其代表著作是_______。

答案:17.(中等)中医学认为_____是生命的本原物质,它先身而生具有____特性。

答案:18.(中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9.(中等)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

答案:。

三、判断题1.(容易)《黄帝内经》一书的间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容易)《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伤寒论》。

()3.(容易)刘完素倡“相火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4.(容易)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传染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

()5.(容易)中医学的基本持点是唯物观和辩证观。

()6.(容易)温病学理论渊源于《温疫论》。

()7.(容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

8.(较难)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9.(中等)证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10.(较难)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不良情志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引发各种疾病。
情志调养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情
绪波动等。
饮食调养对脏腑影响
饮食是脏腑养生保健的基础,合理的 饮食调养有助于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不同脏腑对食物的需求不同,应根据 脏腑特性选择合适的食材。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 原则,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生冷等 刺激性食物。
一旦发现脏腑疾病,应尽早进行 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控制病情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发展。
阻断病传途径
了解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 影响,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愈后防复,重视巩固疗效和康复期调理
巩固疗效
生活调养
脏腑疾病治愈后,应继续巩固疗效, 避免复发。
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注意饮食、运动、 情志等方面的调养。
运动锻炼应注意适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 伤。
按摩保健对脏腑影响
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脏腑养生保 健方法,可促进气血流通、舒
缓身心紧张。
针对不同脏腑的按摩手法有所 不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脏腑
特性选择合适的按摩方式。
按摩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频率 适当,避免过度按摩导致身体 不适。
按摩前可适当进行热身运动, 按摩后应注意保暖和休息。
响。
02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例如,胆与肝相表里,胃
与脾相表里,小肠与心相表里等。这种表里关系体现了六腑在生理功能
上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为用。
0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阴阳表里关系。例如,心与小肠相
表里,肝与酸、绿色、春季等相应等。这种阴阳表里关系体现了脏与腑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

⼀、⼼(附:⼼包络)⼼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包卫护。

⼼与⼩肠、脉、⾯、⾆等构成⼼系统。

⼼,在五⾏属⽕,为阳中之阳脏,主⾎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命之主宰。

⼼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的解剖形态1.⼼的解剖位置:关于⼼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之后的⼀个重要的脏器。

⼼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的形态结构:⼼脏呈尖圆形,⾊红,中有孔窍,外有⼼包络围护,⼼居其中。

中医学对⼈体⼼脏的重量、颜⾊、结构,以及⼼腔的⾎容量等均有⼀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已。

“⼼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黄裹脂,⼀是为⼼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在中医⽂献中有⾎⾁之⼼和神明之⼼之别。

⾎⾁之⼼,即指实质性的⼼脏;神明之⼼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故有神明之⼼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之⼼,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门·脏腑》)。

(⼆)⼼的⽣理功能1.⼼主⾎脉:⼼主⾎脉,指⼼有主管⾎脉和推动⾎液循⾏于脉中的作⽤,包括主⾎和主脉两个⽅⾯。

⾎就是⾎液。

脉,即是脉管,⼜称经脉,为⾎之府,是⾎液运⾏的通道。

⼼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个密闭的系统,成为⾎液循环的枢纽。

⼼脏不停地搏动,推动⾎液在全⾝脉管中循环⽆端,周流不息,成为⾎液循环的动⼒。

所以说:“⼈⼼动,则⾎⾏于诸经,……是⼼主⾎也”(《医学⼊门·脏腑》)。

由此可见,⼼脏、脉和⾎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系统的⽣理功能,·都属于⼼所主,都有赖于⼼脏的正常搏动。

⼼脏有规律的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6

解剖结构:位于胸中,居横隔之上 心的外形呈尖圆形,似未开倒垂的 莲花;色红,中有孔窍。
7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1)含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 (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
A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B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D 胸部舒畅。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或胃、子宫等内脏下垂等。
20
3.脾主统血
① 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 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② 作用机制: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 脾不统血:以下部出血多见
4.主肌肉、四肢 与清阳之气有关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
“思则伤脾”
21

• 解剖形态: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 胁下而稍偏左,右肾之前。肝为分叶脏 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
34
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饮食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暂存于胃腑 之中,胃且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 食糜的作用。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 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 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
35
2.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 • 胃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 • 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 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22
肝的生理功能
1.肝藏血
(1)含义: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2)生理作用 ① 濡养自身,制约肝阳 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使肝气冲和条达,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② 防止出血 对于全身来讲,有助于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血溢脉外。属固摄力。 ③ 调节血量 肝藏血能根据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活动量变化而调节循环血量,保证正常 生理活动的需要。 “肝为血海” 肝藏血失常:肝血不足——血虚失养;肝不藏血——出血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ppt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ppt

中医提倡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饮食 ,不过度饮食或饥饿。
中医认为劳逸结合是养生的重要原则,避免 长时间工作或学习导致的身体疲劳。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用
中西医结合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 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病后调理
中医在病后调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 势,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调整脏腑 功能等方法帮助患者康复。
经络系统是人体统一整体的基础,当 经络系统某一局部发生病变时,可影 响到全身其他部位,并在全身出现各 种病理变化。
03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方法
01
02
03
观察症状
通过观察患者症状,如面 色、舌苔、脉象等,辨析 脏腑病变的性质和特点。
分析病因
根据患者病史、环境、饮 食等方面分析病因,推断 脏腑病变的位置和原因。
约本脏。
表里关系
五脏之间存在表里关系,即某一 脏腑与另一脏腑之间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如肝与酸味、绿色、 春季相应。
母子关系
五脏之间存在母子关系,即某一脏 腑为另一脏腑之母,负责滋生和促 进另一脏腑的功能。
02
脏腑经络系统
脏腑经络系统的组成
1 2 3
五脏
心、肝、脾、肺、肾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调节 人体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
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脏腑虚实病变பைடு நூலகம்
人体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经络之间 ,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影响到其 他脏腑,故在临证时应全面分析病情 ,掌握病变的规律。
虚证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实 证为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进;虚实 夹杂则为虚实并存,既有正气不足又 有邪气亢盛。
经络病变
预防保健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小肠主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7
37/42
大肠生理功效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收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食物残渣,
再吸收其中多出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 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 大肠传导糟粕功效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心主血脉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8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8/42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表现。 普通称之 为广义神。即 “形征”,包含面色表情,目光眼
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1
11/42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2
12/42
肺生理功效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经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清气,
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功效。 (2)肺主一身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概述
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脏腑器官,内脏。 脏腑器官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
如莲花”
象 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
表现于外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反应 于外征象
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2/42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 织器官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 及其相互关系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 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 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 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 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 得。
宣发 津液:肺气
肃降
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 输布和排泄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 上,位置最高,称华盖。可宣发卫气于体表,具 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2、肺喜润恶燥。
3、肺为娇脏: 皮毛 外邪 口鼻
息道
肺 宣肃失司
内伤 病因
气血津液 失调
(三)肺与体、窍、志、液、时的联系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腑 五脏 六腑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化生贮藏精气; 实体性脏器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受盛传化水谷; 中空性脏器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 中空性脏器
藏精汁
《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 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 不能满也。”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 “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重外象推测(轻内脏实质)
重整体联系(轻个体特异)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医脏腑基本理论•脏腑的生理特性•脏腑病理与疾病•中医脏腑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脏腑理论的现代研究目录01中医脏腑基本理论•心: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包络为心之辅佐,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肝:主疏泄,主藏血,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相互协调。

•脾:主运化,主统血,其华在唇四白,开窍于口,与胃相表里。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肾:藏精气,主水、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开窍于耳及二阴,与膀胱相表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与脾相表里。

•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液,与心相表里。

•大肠:主传化糟粕,与肺相表里。

•三焦:主持诸气,为水道出焉。

•心:心火亢盛则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等;心血不足则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

•肝:肝火上炎则出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耳鸣、爪甲薄弱等。

•脾:脾阳虚则出现腹胀纳呆、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等;脾阴虚则出现纳呆、消瘦、大便干结等。

•肺:肺火炽盛则出现咳嗽、咳痰、咽喉肿痛等;肺气虚则出现咳喘无力、气短懒言等。

•肾:肾阴虚则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盗汗遗精等;肾阳虚则出现畏寒肢冷、阳痿早泄等。

•胃:胃火炽盛则出现口渴喜饮、消谷善饥等;胃气虚则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

•小肠:小肠实热则出现小便短赤、尿频尿急等;小肠虚寒则出现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等。

•大肠:大肠湿热则出现腹泻、腹痛、粪便黏腻等症状;大肠虚寒则出现五更泄泻、粪便清稀等。

•三焦:三焦湿热则出现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三焦气滞则出现胁肋胀满、脘腹疼痛等。

经络是脏腑之间的联系桥梁和通道,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到相应的穴位上。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02脏腑的生理特性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阴阳属性脏腑被分为阴、阳两类,每一类都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1)运化水谷 :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 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其一是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使饮 食物化为水谷精微。这一过程称之为“化”。 其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这一过程 称之为“运”——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 “散精”至全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
11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五行属金,为阳中之 阴”
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肺主一身之气 肺朝百脉 肺通过心脉使气布散全身,以营养 各组织器官而维持他们的正常生理活动。
42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 元气以三焦作为通路 2.疏通水道
人体津液输布运行与排泄的道路称为水道。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等脏腑 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津液必须以三焦 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三焦通行元气和疏通水道的功能是相互关 联的。
43

44

28
肾的生理功能
1. 肾藏精
(1)含义: 是指肾具有封藏和贮存人体之精气的作用。 (2)精的含义 广义之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 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精微物质的统称。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 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肾中所藏之精来源:“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29
(3)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
① 促进生长发育 儿童:“五迟”,(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
“五软” (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等。
青少年:发育迟缓,筋骨萎软,肌肉瘦削无力等。 成年:未老先衰,牙齿早脱,头发早白脱落等。 临床补肾填精;养生惜肾固精 ②主一身之阴阳 肾阴 濡养,滋润 肾阳 温煦,推动
13
2.肺主宣发和肃降
(1)含义:
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形 式为升和出。 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形式为 降和入。 (2)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作用
肺主宣发 A B C 排出浊气 输布精微和津液 宣发卫气 肺主肃降 吸入清气 输布精微和津液 清肃异物
宣发与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相反 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1
3.脾主统血
① 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 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② 作用机制: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 脾不统血:以下部出血多见.
22

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脾主肌肉、四肢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在志为思 脾在液为涎
23


解剖形态: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 胁下而稍偏左,右肾之前。肝为分叶脏 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 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
9
心藏神和五脏藏神的关系
中医学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 肾藏志” 。 主要归属于心主神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 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
10

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3.心在志为喜 4.心在液为汗
“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
24
肝的生理功能
1.肝藏血
①贮藏血液 肝可以将一定量的血储存于肝内,以供机体各部位所需. ② 防止出血 对于全身来讲,有助于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血溢脉外。 属固摄力。 ③ 调节血量 肝藏血能根据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活动量变化而调节循环血量, 保证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 “肝为血海” 肝藏血失常:肝血不足——血虚失养;肝不藏血——出血
7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1)含义:指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
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
A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B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8
2.心主神志(又称
19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2)运化水湿 是指脾对水液具有吸收和转输作用,防止 其在体内停滞。 上输水液于肺;下输水液于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0
2.脾主升
(1)含义一:升清 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 养物质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 气化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气 主升”。 (2)含义二;升举脏器 协调平衡又是维持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相对恒定 的重要因素。脾气之升举作用可以维持腹腔内 脏位置的恒定而防止其下垂。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或胃、 子宫等内脏下垂等。
25

2.肝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 散而不郁的作用。 调畅气机 调节情志 疏调消化 “肝脾不和” “肝气犯胃”
26

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肝主筋,其华在爪 肝开窍于目 肝在志为怒 肝在液为泪
27

解剖形态: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 右各一,左微上,右微下。 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其外有黄脂包裹。 “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
第三节
藏象学说
1


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 象 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 映于外的征象。
2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 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3
三、脏腑的分类
32

4.肾主水 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亦称肾的气 化作用。 肾有“水脏”之称。 “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主水液的功能失调:尿少浮肿或尿清长,尿量多, 尿频等。
33

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肾主骨 肾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肾在志为恐 肾在液为唾
34
35
(二)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比较
形态 五脏 肝心脾肺肾 功能 特点 多为实腔 藏精气 藏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六腑 多为中空 传化物 泻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三焦
奇恒之腑 似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4
3.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又称肺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 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机制——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 现
15
(3)肺主通调水道的作用
肺 气 宣 发 使水液向上向外布散 到全身,外达皮毛, 若“雾露之溉”以充 养,润泽和护卫各种 组织器官; 肺 使水液向下向内输布 气 以充养和滋润体内的 肃 脏腑组织器官 降 使一部分被机体代谢利用后的 废水和剩余的水液,通过呼气 水汽的形式,通过皮肤汗孔以 蒸发和排汗的形式而排出体外
使大部分被机体代谢利用后的 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不断的下输 于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 ,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
16
4.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 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 “鼻为肺窍”
17


解剖形态: 脾位于腹腔上部,横膈下面,
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 “脾与胃以膜相连” 。
“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
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的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
不能满”。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
若六腑通和降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 谷的受盛和传化。
36

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府之 一。 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 病理: 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 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 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 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 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41
膀胱的生理功能
1.
贮存尿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 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肾, 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 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加以贮存。
2. 排泄尿液
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 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 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37
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饮食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暂存于胃腑 之中,胃且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 食糜的作用。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 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 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
38
2.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 胃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 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 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39
小肠

小肠 1.受盛化物 受盛 接受和贮盛 化物 消化 2.分清泌浊 清 氺谷精微 浊 食物残渣 尿液 “小肠主液”
40
大肠的生理功能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 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传 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 之官”。 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