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台州市“心海绿廊”规划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台州市“心海绿廊”规划研究
作者:胡玲顾力天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18期
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本身失去了许多美好的因子,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也拉远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台州市“一心六脉”的城市规划格局是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有力释义,是台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其中“一脉”——“心海绿廊”的景观规划中,提出“留住遗失的美好”的主要规划理念,是尊重和保留基址中自然和人文印记的主要规划思想,是景观规划的重要指导方针。

Abstract: Under the rapid urban developing, the city lost many niceties. The out-of-order urban expanding increased the distance of human and natural. The Taizhou urban planning pattern of one greenheart and six greenways paraphrased the idea of “Garden City”. The patter n is also the one of foremost conditions of the Taizhou urban continuable development. Among the rest, retaining the lost nice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planning idea of the Xin-hai greenway landscape planning, the basement's natural and human marking respecting and preserving, it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guidelines of the greenway landscape planning.
关键词:留住美好;台州市;心海绿廊;景观规划
Key words: retaining the lost nicety;Taizhou;the Xin-hai greenway;landscap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098-02
0引言
台州市“心海绿廊”位于台州市椒江区和路桥区之间,长约18.5公里,宽约1.1公里,总面积25.02平方公里。

《台州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台州市区城市形态定位为环绿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心六脉四组团”,而“心海绿廊”是“一心六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心城区多组团式布局的重要网络骨架要素,是台州市椒江组团和路桥组团的发展隔离带,是联系城市绿心与大海的核心廊道。

1基地研究
1.1 滨海城市演变路径台州作为一个滨海城市,有其不同于内陆城市的发展历程,她经历了从洪积平原上建城到围海造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对生态的破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

但是“心海绿廊”的建设某种程度上是对生态的一种补偿方式,是沟通城市与自然、城市与大海、人与人、城市与城市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目前来看,只有“心海绿廊”里面还比较完整的保留有台州城市发展的“年轮”(图1)。

1.2 场地现状肌理通过对现状用地的梳理,“心海绿廊”在农田、水系、村落方面均有一些肌理需要我们在规划中去遵循:①田畈肌理。

田畈的肌理是一种规整、有序的肌理,但由于种植类型的不一样,增加了田畈景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②水的肌理。

一种是块状融合的肌理,主要是一些池塘水,就像是农田中长出的泡泡,有趣但又与周边农田相互交织;另一种是枝状延伸的肌理,主要是一些河流水系,往往以其中一条水系为主轴,向周边农田进行渗透。

③乡土民居肌理。

乡土民居肌理主要有三种:与水的结合呈现块状布局形式;与田畈的结合呈现散点式布局形式;与道路的结合呈现线性布局形式。

2规划理念
2.1 留住遗失的美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失去了“土地本底的肌理和质感”,失去了“作为国民原风景”的乡土景观和农之风景。

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发自内心渴望的规划构思——“留住遗失的美好”。

我们期望通过对土地本底肌理的挖掘和再现,通过“农业和乡土”景观的保护和整理,通过“心海绿廊”绿色生态空间的修复和涵养,形成一条承载城市中已失去的“美好因子”的绿廊。

2.2 城市绿色裂谷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工环境正日益蚕食自然环境,钢筋水泥丛林正在吞噬绿色原野。

城市就像沙漠一样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和破坏性。

对比高楼林立,荒漠一般的城市,“心海绿廊”就像是一条绿色的谷地,在这个谷地里面,人们可以体验到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

2.3 城市链条“心海绿廊”又是一条城市链条,可以缝合人与自然的裂隙,沟通山海的距离,拉近城市与城市的关系。

3规划策略
3.1 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生态优先策略规划中采用“自然——城市——人”三位一体的生态规划理念,道法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使“心海绿廊”中的水系、耕地、农居等达到有机更新。

3.2 区域整合,复合定位的功能植入策略从区域的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使“心海绿廊”中存在的建筑组团的居住功能适当减弱,增加商业、休闲、文化、教育、健身、娱乐、休养、体验、创意、交流等多重功能,使这些建筑组团成为具有多重功能的复合体。

3.3 多维构架,有机疏散的交通引导策略“心海绿廊”中存在三类交通系统:第一是城市交通,规划根据这些交通的主次分别进行控制性规划,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铁路采用高架桥的形式,对绿廊中的生态景观具有重大破坏性的城市道路采用下穿隧道的形式,一般的道路则局部设置平桥或拱桥;第二是生态廊道内部规划一条主要交通环线,形成联系各个景观组团、景观节点的纽带,同时也是一条运动主线;第三是根据各个建筑组团和景观节点的具体形式,形成不同形式的交通线路,作为建筑组团和景观节点内部的疏散通道和游览线路。

3.4 链状结构,有机转型的产业发展策略“心海绿廊”中在产业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本土居民的安置和就业;第二,引进新的产业经济,从而振兴和提升本土经济。

规划中沿“心海绿廊”外围道路两侧设置相应的产业走廊,既解决本土居民的安置,同时也会产生新型的产业经济,如餐饮服务、商业娱乐、家政服务等多种经济形态;“心海绿廊”内部除保留一部分农耕以外,也会相应的形成为观景、旅游、休闲、运动等所提供的餐饮、商业、娱乐、健身、休闲、交流等多种经济形态,从而达到从现状以农耕为主的单一的经济形态向多种新型经济形态的有机转型。

4规划内容
4.1 总体概念总体规划构思:延续“天人合一”的生态农耕肌理,拉近城市与海的距离,打造城市中的复合型生态廊道。

即延续自然历史的本底——格网状的自然肌理,叠加历史和时代的车轮在上面留下的和将要留下的印迹,形成“天人合一”的复合式肌理,营造纵向上联系椒江与路桥的“民心链”,横向上联系“山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和合文化的和气”的立体纽带,赋予休闲、运动、旅游、栖居、创意、交流等多重功能,最终形成城市中的复合型生态廊道(图2)。

4.2 功能愿景规划认为“心海绿廊”可承载以下八大功能:生态保育;乡土文化景观保存与展示;生态旅游、康体旅游;诗意化的栖居;市民运动、休闲、健身;农业生产与市民农事体验;文化创意产业;教育。

4.3 空间布局与功能结构构思提出“心海绿廊”形成“一环三段落多节点”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环:是指沟通“心海绿廊”整体的交通环线,在沿着交通环线的两边设置各种运动场地、运动项目和相关的俱乐部,使其也成为联系整体的运动环线。

三段落:针对周围用地类型将绿廊分成三个段落:
4.3.1 诗意栖居以保护本地乡土文化景观为主,局部进行整理,营造诗意化的栖居景观。

其中可设置山水文化园,人文艺术村落,民俗文化园,民俗体验村,生态农庄,农耕体验园,文化博物园,科普科研生态保育园,文化活动园等节点。

景观类型主要为山水景观,田园景观,湿地景观,船坞景观,乡村景观。

4.3.2 睿智创造在整理原有的乡土文化景观的基础上,适度开发一些小的新组团,作为创意园区。

规划设置主题创造园(包括俱乐部、主题沙龙、接待、展示、高级商务会所、研发中心等),创意农耕体验园,创意农庄体验村,生态保育区,综合运动园等节点。

景观类型主要为创意田园景观,乡村景观,湿地景观,林地景观。

4.3.3 浪漫休闲营造以休闲为主的新区中心景观。

设置高级度假区,帆船中心,渔人码头(酒吧、茶室、特色餐饮),百花广场,野营湾,科普中心,滨海观景服务中心,文化岛、爱情岛等节点。

在滨海区域规划以大水面为中心,提供度假、休闲、集会、水上运动、野营、婚庆等相关服务的场地和设施,营造高品质的休闲度假中心。

景观类型:红树丛林,生态盐田景观。

5城市界面控制研究
5.1 二维城市界面控制(图3-1)从二维角度看,城市与绿廊主要存在两种发展关系:一种是绿廊平行城市发展,这样的发展造成城市界面与绿廊界面相互独立,没有交融,城市界面比较单一;另一种是城市与绿廊进行相互交融、耦合、渗透的发展,这样的城市界面较为丰富多样,市民与自然的接触面较多,通过水系和道路可以有机地把绿色渗透进城市生活的每个角落。

规划认为“心海绿廊”与城市的关系应形成后者,使城市界面更具特色和可塑性。

5.2 三维横向城市界面控制(山-城-海)(图3-2)主要是指东西向体现“山-城-海”关系的城市界面,绿廊在这个界面上是联系山、城、海的纽带。

为了形成向海开敞,通透的景观效果,规划认为在这一界面上的城市建筑高度应沿海呈现梯度降低。

5.3 三维纵向城市界面控制(城—半绿半城—绿廊—半绿半城——城)(图3-3)主要是指南北向体现“城—半绿半城—绿廊—半绿半城——城”关系的界面,绿廊在这一层面是沟通城市与城市的桥梁。

为了形成良好的景观面和天际线,规划认为绿廊两侧的城市建筑高度应向绿廊方向呈现梯度降低。

6产业发展规划
6.1 产业空间布局①民俗文化产业。

主要分布在诗意栖居段,由文化博物园、民俗文化村、民俗体验村、民俗休闲街、文化创业村等区块构成,是一个集当地民俗风情、民俗工艺产品展示、销售、体验、创造的一个综合文化产业区。

②观光农业产业。

该产业区涉及到诗意栖居和睿智创造段,主要由农耕体验村、生态农庄等组成,是一个具有农业景观观赏、农事教育体验为一体的产业区。

③创意产业。

该区块主要位于睿智创造段,主要以主题创意园为载体,依托现有村落和农业景观发展创意农业、创意产品设计等。

④休闲度假。

主要位于浪漫休闲片段,主要发展水上活动、野营、音乐演绎、度假等休闲类产业。

6.2 经济发展引导措施对于绿廊内以农村劳动力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系统,规划进行产业调整,发展旅游业:①实行农转居,取消目前绿廊内农村人口,为经济产业调整作好基础。

②现有的第一产业应大力调整,保留、发展富含内涵的产业,如果园、生态农业,开展组织特色农业观光游览。

③促进产业转型,农转居后的人员,改为与旅游相关的旅游服务、商业、娱乐业、湿地公园管理和养护业等,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有机转型。

7结语
城市绿廊作为城市生态景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缓解因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阻塞等负面影响,阻隔城市的无序蔓延,同时也可以为城市提供生态防护,引进城市外围的气流、生物流,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空间,甚至成为防灾避难的最佳场所。

早在19世纪中期,美国就开展了城市绿廊规划的实施和研究,如纽约中央公园、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的翡翠项链、波特兰的“40里绿环”、蓝山公园体系、维斯康新州的遗产通道、新英格兰地区的绿廊规划和实施案例,以及麦克哈格(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和查理·里特尔(Charles Little)的《城市绿廊》的出版等等,都为全球其他城市和国家城市绿廊的规划和实施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也先后发起了绿廊引入城市的生态格局,如上海、沈阳、杭州、天津、南京、广州、深圳、合肥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台州作为“温台模式”的发源地之一,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在逐步迈入特大城市行列的进程中提出的“一心六脉”的宏伟城市结构框架,令人惊叹和赞赏,可以说,他是充分的利用了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非常接近,为台州市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绿廊在台州的准入开始,台州市就对“心海绿廊”实行了严格的保护,但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规模的迅猛扩展,“心海绿廊”中已发现了因“纯生态保护”引起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因缺乏相应的规划管理依据,使绿廊处于管理真空状态,各种违章建设层出不穷,单纯以经济利益驱动的盲目开发建设使绿廊内部的土地被无序利用,环境资源遭到不同程度上的破坏,景观杂乱无章,“纯生态保护”变成了“无保护”,如何使“心海绿廊”在得到生态保护的同时,又能够得到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的同步提升,成为台州市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对“心海绿廊”的规划研究,能够在台州市对“心海绿廊”未来发展方向上作出决策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希望对其他城市的绿廊规划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建工出版社,1992.
[2]顾力天,胡玲.就“还湖于民”谈杭州太子湾公园的整治设计.中华建设,2010.3:70-71.
[3]胡玲.浅谈无锡梁鸿湿地公园详细规划.中华建设,2010.6:64-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