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二轮总复习课件:第1部分 专题1 第3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家
流 派 墨 家
代表
思想主张
影响或地位 讲求实际、功 利,其思想代 表平民百姓的 愿望,在当时 影响很大
墨子
主张“兼 爱”“非 攻”“节 俭”“尚贤”
孔子 儒 家 孟子 荀子
思想核心“仁” 提倡德治,强 思想核心“仁 调道德感化, 孕育了我国传 政” 统文化中的政 思想核心“仁 治理想和道德 义” 准则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的 贡献。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再认、 再现能力。难度较小。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孔子学生的来源
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结合,理解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学 生来自不同阶层,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关。 孔子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从而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这一做法与瓦解分封制度 和争霸战争无直接关系,动摇周王室统治基础的是私田 的出现,故排除 B、C、D 三项,选择 A 项。 【答案】 A
【答案】 B
3.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 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 的限度内是一致的, 过此以往, 便相冲突。 法家不知此义, 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 的。”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
A.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 B.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 C.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 D.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
第 3 讲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化
备考指导 在近三年高考中,本讲命题既有选择题,也有 非选择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近三年考查以董仲舒的新 儒学、宋明理学、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为命题重点,其他 内容也有涉及。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注意掌握中国传统 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了解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 和代表人物的情况,理解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等;对儒学 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儒学对东 亚乃至世界文明的影响等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和理解。掌 握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古代文学艺术的内容和特点, 认识古代文化和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信息。
wk.baidu.com
材料“„„是无君也 „„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 也”反映的是儒家的伦理观。A 项反映的是道家思想;B 项为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 C 项为墨家“兼爱” 的思想;D 项为法家加强君主专制的思想。故选 B 项。
【答案】
B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从本质上看,二者的相同出发点是( A.实现社会和谐 C.强调民本思想 )
封建社会,“天人感应”一方面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 制,同时也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2)“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 后被汉代 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并由此 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3)“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 两者的关 系实际上是一种体用关系,“天人合一”是体,“天人感 应”是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应命名为“天人合一” 说,而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天人感应”说。
2.宋明理学
项目 代表 哲学 伦理 主 张 存在 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 朱熹 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阳明
“天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 人性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 贯通“理” 发展理学 理学集大成者 “心”是天地万物 的渊源 “理”就在自己心 中,求“理”就是 进行内心的反省 开创心学 心学集 大成者
[深化拓展] 1.先秦诸子在治国和修身方面的分歧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 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 而治”。 (2)在人性上, 孟子主张“性本善”, 而荀子主张“性 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 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 主张避世, 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 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答案】
D
1.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 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 一统。
(4)评价 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 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方法
地位
[深化拓展] 1.正确认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内涵 (1)“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它源于中国 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系统的神秘主义学 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 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 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 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在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解析】
百家争鸣局面在秦朝消失,题目中讲到
西汉和东汉的前后对比,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西 汉时期经过董仲舒和汉武帝的努力,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 B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 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 “学在官府 ”发展为 “学在民 间”,民间向学之风兴起,故 C 项错误;出现变化的原 因除了西汉董仲舒和汉武帝注重儒学外,还有东汉君主 重用儒者,故 D 项错误。
2.认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 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 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 对整个人类社会发 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心。 这种以博大宽厚 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反映 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然具有普遍的 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B.巩固统治者地位 D.促进儒学发展
【解析】 二者在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 会和谐,与主观出发点无关,故 A 项错误;二者都体现了重 视民众的民本思想, 本质上是为统治者考虑, 稳定社会秩序, 巩固统治者地位, 故 B 项正确, C 项错误; 孟子“民贵君轻” 的思想、 荀子“君舟民水”的思想客观上发展了孔子的“为 政以德”的民本思想,促进儒学发展,与主观出发点无关, 故 D 项错误。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批驳,某一学派 代表人物在批评另一学派时曾提出: “„„是无君也„„是 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下列主张与上述言论的提 出者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 后礼。” B.“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较大。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
“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 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 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 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A 项不是新认识;B、C 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 张。
【答案】 B
2.(2014· 梅州质检)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 往往与《易》 《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 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解析】 唐朝佛教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也没有成为正 统思想,只是佛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 A、B 两项错误;柳宗元主要是说明佛教和儒学的一致性, 没有提及儒学的弊端暴露,故 C 项错误;“浮图”指佛教, “与《易》 、 《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说明佛教与儒家 思想走向融合,故 D 项正确。
思想活跃,异彩纷呈:百家争鸣与诸子思想
2 个命题角度:1.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2.诸子百家 的思想主张。
(2014· 山东高考)春秋时期, 孔子兴办私学, 学生来自 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3)荀子的民本思想: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他主 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 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 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就是著名 的“君舟民水”思想,对后世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 后来的封建帝王所采纳, 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 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 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这些都属于封 建糟粕的思想。
1.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 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 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
老子
道家 庄子 韩非 子
崇尚自然、超越功利、 追求精神自由,其思 想对中国文化及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道德 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 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反 响 对贵贱有序的差别观念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 变法革新 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趋势;成为变革图强 的理论武器
【解析】 A 项在材料中有所体现, 但不是该认识的 主旨;结合题意可知作者的观点是法家思想把国家和社 会利益始终看作是一致的,并采取专制政策加以维护, 这与国家和社会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冲突的现象相 违背,故可见作者是反对法家的做法的,故 B 项正确;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 项与题干“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 中是最为新颖的”不符。
1.百家争鸣 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政治斗 争,奠定了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思想解放运动,所体现的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的精神 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2.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流派 代表 思想主张 认为“道”是万物本原;主张 “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 的理想社会;世界万物是不停 地运动的,事物是相互依存和 转化的 影响或地位
【答案】 B
转型与成熟: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宋明理学
4 个命题角度: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地位。 2.隋唐时期 的“三教合一”现象的影响。3.程朱理学的主张。 4.陆王 心学的内容。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 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 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C.非善非恶 ) B.本质为恶 D.本善习远
(2)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劝说统治阶级 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削他们;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 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在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 系。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 想的发展。
2.对程朱理学的评价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 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 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 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 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 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总之, 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 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至逐 步演变为在我国封建社会近千年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