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演化_赵进才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新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引言产业组织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研究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的重要理论分支。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组织理论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结构理论到后来的行为理论,各种学派的学者对于产业组织理论给予了不同的解读和发展。
本文将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现实经济的影响。
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最早的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结构理论。
结构理论强调市场结构对于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和产业绩效。
早期的结构理论主要关注于市场集中度和垄断程度对于市场绩效的影响。
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庞大理论(Bain,1951),该理论将市场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庞大理论认为,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绩效越好。
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基础。
然而,结构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过于简化了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到企业之间的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
此外,结构理论没有对企业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忽视了企业内部的决策过程对于市场绩效的影响。
行为理论行为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兴起,它强调企业行为和策略对于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
与结构理论相比,行为理论更加关注企业内部的决策过程和外部环境对于企业行为的影响。
坎迪恩和塞尔托 (1990) 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决定竞争力和绩效的关键因素。
此外,沃尔特 (1988) 提出的事务成本理论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合作方式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行为理论的发展使得产业组织理论更加关注企业的竞争策略和创新能力。
学者们开始研究企业间的战略互动以及技术创新对市场竞争格局和绩效的影响。
行为理论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细致和全面的解释。
新兴领域除了结构理论和行为理论,产业组织理论近年来还涌现出一些新兴领域的研究。
这些新兴领域包括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等。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释和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市场结构的理论框架。
它研究了企业在不同市场形态下有哪些不同的行为特点和竞争策略,并从经济学的角度提供了对企业行为的解释和预测。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学的一般发展相伴随,但它的重点在于研究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卡尔顿学派和哈佛学派,他们提出了对市场竞争的更加细致的分析,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过分理想化假设,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结构、企业规模、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
产业组织理论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经济模型的建立,揭示了企业的行为和竞争策略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最为经典的是市场结构理论和竞争行为理论。
市场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典型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占和完全竞争等。
竞争行为理论则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行为策略,如价格、输出和市场进入等。
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构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市场结构理论中,垄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垄断市场是指只有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情况。
垄断企业通常能够通过控制市场供给、操纵价格和限制市场进入等方式来获得额外的利润。
垄断市场的形成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垄断、自然垄断、政府管制等。
而在垄断市场中,企业行为和竞争策略也呈现出一些特殊性,如价格歧视、重复垄断等。
与垄断相对应的是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有大量小型企业存在,每个企业对市场价格都是价格接受者,无法对价格进行操纵。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来获取利润。
此外,还有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其他市场形态,每种市场形态都具有其独特的企业行为和竞争策略。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经济学理论,研究市场中的企业行为和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并分析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企业内部行为和市场竞争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其中,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H·钱伯斯(Edward H. Chamberlin)和约翰·R·希克斯(Joan Robinson Hicks)在1929年几乎同时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理论,强调市场上存在大量垄断商和准垄断商,垄断程度不同,扭曲了市场的竞争。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S·曼纳德(Edward S. Mason)提出了“市场结构与行为”的理论,认为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乔·巴恩斯(Joe S. Bain)进一步发展了市场结构理论,重点研究了市场垄断程度的影响。
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重新兴起,产业组织理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了五力分析模型,用于评估一个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等学者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产业组织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解释市场现象:产业组织理论通过对市场中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市场中的自由竞争、垄断、寡头垄断等现象,揭示了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2. 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产业内部的竞争与垄断问题,探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完全竞争模型,到不完全竞争模型,再到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
完全竞争模型假设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信息完全透明,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接受者,市场绩效是最优的。
不完全竞争模型则认为,市场结构并非完全竞争,存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不同形式。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制定者,市场绩效可能不是最优的。
垄断竞争模型假设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卖家,产品差异化,信息不完全透明,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制定者,市场绩效可能不是最优的。
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则更加注重实证研究,试图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创新、政府政策、消费者偏好等。
在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整市场结构,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绩效。
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等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则通过选择优质产品和服务,推动市场结构的优化,提高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对于理解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产业组织理论,才能更好地制定产业政策,优化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绩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与挑战产业组织理论不仅是一种理论框架,更是指导实际经济活动的工具。
在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和消费者行为中,产业组织理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来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例如,对于垄断行业,政府可能会采取反垄断措施,以促进市场竞争。
产业组织理论渊源 主要流派及新发展
2、研究方法:哈佛学派以案例研究为主,而芝加哥学派更注重理论和实证 研究相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则更多地使用制度分析方法。
3、近期进展:行为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理论创新等方面都在各个流 派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但是,不同流派的研究侧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
谢谢观看
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创新和企业家 精神在产业组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家通过创新和判断力来推动企业的发 展和市场的变革,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4、模块化生产:模块化生产是一种将产品或服务分解为若干个可独立设计 和生产的模块,从而方便企业灵活地配置资源和调整生产模式。模块化生产模式 的出现对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对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1、行为实验
近年来,行为实验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行为实验通过模 拟市场环境和企业行为,探讨市场竞争和合作行为的内在机制。例如,有学者利 用行为实验研究了企业的合作策略和竞争策略选择,以及市场结构对竞争行为的 影响等。
2、数据收集和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收集和分析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例如,有学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市场结 构以及产业演化等问题。此外,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也成为了产业组织理论研 究中常用的工具。
3、奥地利学派: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该学派强调企业的企业家精神 和市场竞争的动态过程。他们认为企业家的创新和判断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 市场竞争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
四、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组织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近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些新发展:
3、理论创新
产业组织理论 文献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文献综述范超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近代发展以来,经过数次理论创新和革命,在30年代由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和工具,使得产业组织理论有了可以有效使用的分析工具。
而70年代建立的博弈论、信息激励等新的分析工具,最终又使得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经历了一次大的突破,伴随着非合作博弈论、动态学和不对称信息被应用于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中,使之大大超越了“结构—行为—绩效”的经验描述模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而众多的研究者对垄断、价格歧视、战略相互作用、策略性行为等传统问题运用新的理论得到重新评估的结论,更为某些行业的管制、规制等改善市场绩效的政府行为提供了政策性的参考意见。
1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1.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背景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个单独的学科。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以贝恩为代表,出现在1960年代左右,该理论主要涉及到厂商之间经济行为和关系,强调市场结构在对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作用,被视为“结构主义”。
新产业组织理论则出现在1970年代后期,该理论大量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包括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论、新制度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理论,通过整合厂商内部组织和外部关系,进一步考察了厂商行为的多重复杂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看,产业组织出现在20世纪开始现代制造业企业兴起后,早期学者将“产业”和“制造业”等同,把产业视为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集合。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摘要产业组织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及其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本文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及其成果、研究方法和不足之处,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竞争,合作,市场绩效引言产业组织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门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产业组织理论越来越受到。
本文旨在综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及其成果、研究方法和不足之处,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释市场竞争的过程和结果。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从传统的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领域。
产业组织的类型根据企业间的关系,产业组织可以分为竞争型和合作型两种类型。
竞争型产业组织是指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争夺市场份额和利润,而合作型产业组织是指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和协调来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
目前,对于产业组织的类型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静态分类向动态分类转变,即从单一类型的产业组织向混合型产业组织转变。
产业组织的管理和协调产业组织的管理和协调是实现企业间合作与共赢的关键。
在产业组织中,企业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则和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需要与其他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来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
此外,政府对产业组织的干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研究方法和成果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了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数学建模等。
其中,实证研究通过对现实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企业的深入研究来解释产业组织的现象;数学建模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市场过程和企业的行为。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产业组织理论英文名称:Industrial Organiza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2020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产业经济学二、课程简介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主要内容是市场的组织和结构、市场策略行为和市场绩效,基本的政策导向是反垄断政策。
目前,产业组织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以及公司理财、组织战略、经济法学等相关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产业组织理论是目前国际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和以博弈论为主的分析工具,熟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主要分析方法,能对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大量产业组织现象进行较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学生除了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之外,还需要及时关注重大的产业组织现象、问题和产业组织政策变化,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并且评价现实产业组织的实践问题,有能力提出假说,建立理论模型或实证检验,并设计符合可行的产业组织政策。
因此,需要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阅读每章的经典文献和参与课堂案例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既照顾理论的系统性,又突出教学重点。
系统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思考我国政府在鼓励竞争,促进企业创新,改善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模型推导和前沿专题,教师可课外单独辅导,以满足部分素养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教学进度参考本大纲规定的教学时间安排,具体内容可酌情调整。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产业的分类,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进程,理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的中国意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产业组织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产业组织与微观经济学第四节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经济学(三)思考与实践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贝恩对进 入壁垒的定义是,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现存厂 商所享有的有利条件,属于进入壁垒的因素,包括规模经济、 最低资本需求量和产品差异等。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施蒂 格勒则认为进入壁垒指新进入厂商比老厂商多负担的 成本。按照此观点,贝恩所认为的 进入壁垒因素就不被芝加 哥学派看作是进入壁垒,芝加哥学派强调人为的壁垒,即政府 的进入规制。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 思考题
产业组织理论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 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久远。柏拉图(公元前427—公 元前347年)对劳动分工的分 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 柏拉图认为专业化会增加生产的思想可以被认为是产业组 织理论思想的一粒种子。
产业组织理论
新奥地利学派认为竞争性市场过程是分散的知识、信息 的发现和利用过程,因而他们 特别强调企业家及其创业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家的行 为是如何指导资源的流动以最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柯兹 纳充分发展了米塞尔的人类行 为概念,认为经济生活的手段 与目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要受有创造性的人的行为的制 约,他将这种创造性的作用定义为创业精神。它在本质上是 发现新的然而是人们希望得到 的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 新资源、新技术或其他手段的能力。在要素投入价格低于最 终产品价格的市场状态下,本来就存在着获利机会。
(二)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 芝加哥学派在经济理论体系上信奉自由主义思想,相信 自由市场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和 “看不见的手”的自我调节 力量,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过程, 基 本理论主张是维护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竞争、反对政府 干预等。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 尔首先提出的。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 一书中,他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 新的生产要素,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 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 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 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和绝对费用等。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 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与其 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
❖ 包括:价格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究开发、排 挤竞争对手的行为、卡特尔、暗中默契行为。
❖ 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 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前提。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亚当·斯密对竞争机制的描述: • 竞争机制使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参加到促进社 会全体利益的发展中去,通过“看不见的手”的 作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 社会。这里的“看不见的手”,就是由竞争的力 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 ❖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 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 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 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 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 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 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体系。
它主要聚焦于解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以及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垄断理论和卡尔·曼格斯特的“机会成本”理论。
1. 垄断理论垄断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早起源之一。
19世纪末,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开始对垄断现象展开研究。
此时,一些领域出现了少数企业垄断市场的情况,这引发了研究者们的兴趣。
他们试图分析导致垄断的原因以及垄断对市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垄断理论的代表之一是威廉·斯坦利·杰文斯。
他认为,垄断企业通过控制市场供给,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他强调了企业规模经济和生产效率对垄断的重要性,为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奠定了基础。
2. 曼格斯特的“机会成本”理论卡尔·曼格斯特是20世纪初期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机会成本”理论对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曼格斯特认为,企业决策是在可用机会边际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的。
他指出,当市场存在限制竞争的因素时,企业将面临不同的机会成本。
这些机会成本会影响企业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效率。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包括了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新产业组织经济学和创新与竞争力研究。
1. 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是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研究者们通过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了该范式。
研究者们认为,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上,企业会积极寻求创新、提高效率以及主动控制成本,从而提高市场绩效。
相反,较为垄断的市场上,企业会通过限制竞争、操纵价格等方式获取超额利润。
2. 新产业组织经济学新产业组织经济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指的是经济学中研究市场结构、竞争形式和企业行为的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早期主要关注市场垄断和反垄断政策,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演进,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和应用。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框架、现实应用及未来展望。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革命性进展阶段和当代阶段。
早期阶段:产业组织理论从1920年代起开始形成,主要关注于垄断市场和反垄断政策。
代表人物有E. Chamberlin和J. Bain,他们提出了竞争垄断模型和结构竞争模型等理论框架。
中期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中期阶段。
此时,理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人们开始思考更加复杂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
代表人物有J. Robinson和P. Sweezy 等,他们提出了限制竞争性市场模型和价格领导型垄断市场模型等理论框架。
革命性进展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革命性进展阶段。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非价格竞争和企业内部组织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M. Porter、O. Williamson等,他们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和事务成本理论等新的理论框架。
当代阶段:产业组织理论的当代阶段旨在发展更加综合和动态的理论框架,关注于市场演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等方面。
代表人物有J. Tirole、M. Armstrong等。
二、核心理论框架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理论框架包括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三个方面。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进入和退出成本、竞争局势等。
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企业行为:企业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采取的策略和行动。
主要包括定价策略、生产策略、广告策略等。
市场效率:市场效率是指市场资源分配的效率。
效率高低取决于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
低效率可能会导致经济浪费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引言产业组织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主要研究企业为了获取利润而组织自身的方式和行为。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并介绍其中的重要学说和相关研究。
二、形成阶段1. 早期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垄断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上。
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瓦尔拉斯和马歇尔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供给和需求关系的理论,为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奠定了基础。
2. 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数学和统计方法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逐渐由描述性和归纳性的研究转向定量分析。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研究包括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市场结构与竞争,以及亚罗·博莱特的寡头垄断理论。
3. 美国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兴起1950年代后,美国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中心。
随着大规模企业和知识产权的兴起,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关注价格、产量和创新等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此期间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学说,如贝恩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和威廉·哈夫纳的交易成本理论等。
三、发展阶段1. 新古典主义视角与市场失灵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主义视角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视角认为竞争市场能够自我调节,不存在重要的市场失灵现象。
然而,随着对垄断现象和市场失败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市场失灵的问题。
2. 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围绕市场失灵和不完全竞争的问题,产业组织理论进一步发展。
此时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合作与竞争的博弈论模型、垄断与创新等方面。
新理论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内容,也为企业行为和政府干预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3. 实证分析的兴起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分析方法也得到了突破性的提升。
学者们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统计建模,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价格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更为准确和细致的研究。
产业组织理论文献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摘要: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及产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包括柏拉图的劳动分工思想、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思想“马歇尔冲突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等。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后形成了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和“后SCP”流派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
20世纪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些中国化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
产业组织理论的中国化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引进和学习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第二阶段:在研究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形成新的理论观点;第三阶段: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组织产业经济组织理论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应用型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
西方学者对产业经济学的探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其中,产业组织理论被认为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上世纪80年代,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人中国大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
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产业组织理论思想起源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久远。
柏拉图(前427—347年)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
柏拉图认为专业化会增加生产的思想可以被认为是产业组织理论思想的一粒种子。
17—18世纪,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为经济学的研究创造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各种经济学理论学说和经济学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演化分析
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演化分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化和变革。
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了机制设计、博弈论等相关学科的影响,不断深化和完善。
一、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关注企业组织的内部结构,强调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
这一时期的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研究企业的内部结构:第一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看作是一种转换成本的生产机器,纯粹地考虑了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第二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看作是垄断企业,主要强调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和收益。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博弈论分析随着博弈论的兴起,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将其运用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
博弈论主要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博弈以及企业如何利用市场优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形成了一个多方博弈模型,分析了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下企业之间的策略选择和最终收益分配。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机制设计分析机制设计分析是另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主要强调的是如何设计一个优良的市场机制来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机制设计主要侧重于构建一个有利于企业竞争的市场机制。
以市场机制为主要分析对象,从市场架构、机制设计和规则制定三个方面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四、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范式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综合了上述三种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中。
其中,重点关注产业集中度、企业竞争策略、市场结构、技术变革等方面,并解决市场失灵、垄断问题、不完全竞争等产业组织问题。
此外,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还更加关注企业组织和市场机制的制定,从而实现市场的有效运行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变革的过程,其发展中受到了机制设计、博弈论等相关学科的影响。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产业创新理论及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66 产业创新理论及实证研究文献综述赵 稢 廉国恩(燕京理工学院,河北燕郊065201)摘 要:产业创新理论源于对产业革命的研究,随着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而萌芽。
19世纪60年代坎宁安首次提出“产业创新”一词,70年代弗里曼和苏特提出产业创新应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奠定了产业创新理论发展的基础。
国内外学者纷纷对产业创新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对各国的产业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目前有关产业创新的理论尚未形成统一体系。
关键词:产业创新;创新理论;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062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4-0066-03 [作者简介]赵稢(1968-),女,汉族,河北新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实务与产业经济;廉国恩(1983-),男,汉族,山西长治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
[基金项目]河北省廊坊市科技局2015年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创新城市建设背景下廊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023104)。
一、创新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一)创新理论创新理论起源于20世纪10年代,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教授在《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1]。
各国学者基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学者对创新进行了划分,如将创新分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有的学者提出创新模型,如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和系统整合网络模型等;有的学者构建了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创新双螺旋等理论体系。
这些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关于创新理论的经济学理解[2]。
(二)创新集成观与新技术系统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技术创新领域形成了创新集成观,关注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组织、制度、管理和文化等各要素的相互匹配及协同作用[3]。
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研究
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研究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这一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产业内企业行为的规律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从而对市场竞争、垄断行为、市场效率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产业组织理论概述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企业在特定市场环境下的行为和绩效的经济学理论。
它关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1 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上存在的企业数量、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因素。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将直接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和市场绩效。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必须通过提高效率和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
而在垄断市场中,企业具备更多的市场控制权,可以通过限制产量和提高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
1.2 市场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企业在特定市场环境下的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不同的市场行为可能导致不同的绩效结果。
例如,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可能会导致价格下降,但也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率;相反,企业之间的非价格竞争,如产品差异化和广告宣传,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价值。
1.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产业组织理论还关注市场失灵问题,并对政府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估。
当市场竞争不充分、存在垄断行为或外部性问题时,政府可以通过监管政策、反垄断政策等手段来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和效率。
二、实证研究方法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经济学方法和市场数据,旨在通过对市场真实情况的观察与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并提供政策建议。
2.1 实证数据的采集与整理实证研究需要收集并整理大量的市场数据,包括企业之间的价格、销量、市场份额、产品特性等信息,以及市场结构、市场规模和市场发展趋势等宏观经济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企业财务报表、市场调研等途径获得。
2.2 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实证研究常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和解释理论模型。
浅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演化
浅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演化发表时间:2008-12-17T16:13:23.46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赵进才[导读] 摘要:通过考察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不同流派及其研究范式的演进后发现,产业组织理论及范式的演进实际上是一个在批判中对结构主义的SCP范式不断改造与完善的过程。
这些范式相互结合,在分析产业组织现象时相互补充,使得理论研究更贴近现实世界的产业经济行为。
关键词:产业组织范式演化摘要:通过考察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不同流派及其研究范式的演进后发现,产业组织理论及范式的演进实际上是一个在批判中对结构主义的SCP范式不断改造与完善的过程。
这些范式相互结合,在分析产业组织现象时相互补充,使得理论研究更贴近现实世界的产业经济行为。
关键词:产业组织范式演化1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1.1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1.1.1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研究框架的形成,并且对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
按照SCP即“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分析,行业集中度的企业总是倾向提高价格,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
所以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的发展,保持适度竞争。
SCP范式为为早期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否定增加了对现实状况的解释力。
1.1.2 新产业组织理论。
新产业组织理论比之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而言,引入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可竞争市场理论等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该理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和以纳什均衡为主要特征的企业行为看作是外生变量,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并引入博弈论,用理论分析取代数理统计研究企业行为,其核心问题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市场、产业和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研究制约和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的现实因素和条件,最终为政府制定旨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西方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当时,美国经济学家开始对市场竞争进行深入研究,以解释当时美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和企业之间的行为规律。
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范式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假设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结构。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常基于以下基本假设:1. 企业具有完全信息和理性预期:企业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非常强,能够根据市场情况做出最优决策。
2. 企业之间存在垄断和竞争的混合形式:市场上的企业既有竞争者,也有具有一定市场力量的垄断者。
3. 企业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效率低下和资源的浪费。
基于这些基本假设,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了企业的定价行为、市场进入与退出的决策、合并与收购、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等课题。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1. 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产业组织理论关注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市场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的竞争程度,进而影响市场绩效。
根据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不同类型。
2. 入口壁垒与退出障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了企业进入市场和退出市场的决策问题。
入口壁垒是指企业的进入难度,包括资本要求、技术壁垒、政府监管等。
退出障碍是指企业退出市场的困难程度,主要包括资产特殊性、合同约束等。
3. 市场竞争与定价行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策略和定价行为。
产业组织理论学习心得
产业组织理论学习心得西方经济学学号M201073896韩昱产业组织理论,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它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效应经济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马歇尔对微观经济进行了经典的解释后,市场理论的讨论便一直成为经济理论的主要重点。
在罗宾逊夫妇、张伯伦等早期经济学家开创性的努力下,市场中竞争和垄断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经济领域的微观部分的认识大大加深了。
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不断汲取前人的营养下逐渐从微观经济学分离出来,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一种进一步解释微观市场的主流理论。
近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无论在研究方法、对象和解释的问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市场本身在许多方面已经出现了许多深刻的变革。
本文通过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来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研究方向。
产业组织的产业间研究一般应该视为对经验规律的寻求,而不应该视为结构估计的一系列运用。
产业间的研究告诉了我们许多市场如何显示趋势,尤其在发达经济中的制造部门,即使它并不曾确切地告诉我们市场如何运作。
横截面的研究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它受到了解释和计量问题的严重限制。
将来的产业间研究应该采用一个中肯的、描述性的定位并将目标定位于通过揭示能用于评价和发展理论工具的强有力的经验规律来补充个案研究。
大多数有说服力的近期研究依赖于非标准的数据来源,尤其是调查数据和产业特定的数据。
产业组织理论保持了主流理论的“理性人”的假定。
稳定性偏好、约束和自利性最大化行为体现了“理性”的特征,主流理论强调了“厂商”作为“理性人”的假定,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也将这一假定贯穿于厂商之间的经济行为分析中。
在厂商理性中,关键的线索是“利润最大化”假定,企业如同“厂商”一样具有“完全”的理性偏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通过考察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不同流派及其研究范式的演进后发现,产业组织理论及范式的演进实际上是一个在批判中对结构主义的SCP范式不断改造与完善的过程。
这些范式相互结合,在分析产业组织现象时相互补充,使得理论研究更贴近现实世界的产业经济行为。
关键词:产业组织范式演化
1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1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1.1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研究框架的形成,并且对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
按照SCP即“结构——
—行为——
—绩效”范式分析,行业集中度的企业总是倾向提高价格,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
所以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的发展,保持适度竞争。
SCP范式为为早期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否定增加了对现实状况的解释力。
1.1.2新产业组织理论。
新产业组织理论比之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而言,引入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可竞争市场理论等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该理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和以纳什均衡为主要特征的企业行为看作是外生变量,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并引入博弈论,用理论分析取代数理统计研究企业行为,其核心问题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市场、产业和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研究制约和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的现实因素和条件,最终为政府制定旨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1.2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2.1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
以施蒂格勒、德姆塞茨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通过对哈佛学派的批判,强调市场效率的重要性,认为在高度集中的市场上长期出现高利润是大型企业高效率经营产生的结果,因为企业规模扩大和集中度的提高完全可能是由技术因素或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
因此芝加哥学派提出产业组织问题还是应通过完全竞争理论而不是垄断竞争理论说明。
1.2.2新制度学派。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斯、德姆塞茨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为基础,把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重心从市场结构转向企业行为,使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了企业内部,形成了以企业内部产权安排和组织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
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激励经济主体从事生产性活动,从而实现良好的市场绩效,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1.2.3新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奈特式的不确定性概念,即不确定性使得完全竞争模型无法用来解释现实的市场经济。
因此,新奥地利学派致力于个人有目的的行为的逻辑分析,突出企业家在市场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使其在竞争中获取垄断租金,以此降低市场的非均衡现象,而市场的不均衡就是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利润机会的丧失。
2产业组织研究范式的演化及评价
2.1结构主义范式20世纪30—50年代,以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的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SCP范式,这种范式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认为SCP是一种具有单向传递作用的线性框架。
然而SCP范式不能与微观经济理论很好的融合,它对大型企业的行为以及产业集中趋势不能给出理论上有力的解释;并且,它的静态、单向的研究框架导致该范式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相互矛盾;另外,SCP范式还面临一系列的计量难题,实证研究中过分依赖于主观的统计数据,而且还经常求助于不准确的替代数据,使得该范式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2.2芝加哥学派对SCP范式的修改芝加哥学派以市场行为主体总是在既定的均衡条件下使其行为最优化为出发点,来解释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强调用严格的理论分析对经验进行证明。
该学派认为,行业集中并不意味着必然存在垄断行为,更不意味着必然的行业低效率,结果是市场绩效和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
鉴于此,芝加哥学派提出产业组织问题还是应该通过完全竞争理论而不是垄断竞争理论来加以说明。
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一种“生存检验”过程,大企业的高利润是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选择的结果,因此不应对企业的规模进行干涉,因为垄断的形成在一定条件下正是效率的体现。
从以上看,虽然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片面强调市场结构提出了批判,在企业规模和产品差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企业效率的异质性,但是仅从生产的规模经济出发来解释大企业的效率过于简单,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又回到了新古典的价格理论,偏重对均衡的分析,这不能不说是对经济现实的偏离。
2.3新产业组织理论对SCP范式的创新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特定产业内厂商的进入退出问题上,极大地创新了SCP范式。
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对进入退出问题的分析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景泰的各种基本假设和逻辑上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唯一原则决定厂商必须作出进入或退出的决策。
而鲍默尔等人则提出了“进退无障碍理论”,克服了传统SCP范式中市场结构与厂商行为的单向逻辑关系,更强调潜在竞争者对在位厂商的影响。
鲍默尔等人提出的成本函数的次可加性概念,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增进功能提供了理论解释。
2.4新制度学派对SCP范式的拓展以威廉姆森、阿尔钦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在产业行为分析中引入交易费用理论,改变了传统SCP范式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逻辑,对深入剖析由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企业行为及市场绩效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他们认为由于市场交易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有限理性的约束,必然引发经济人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企业替代市场的制度安排可以使交易费用大大降低。
尽管企业管理费用的存在且边际递增限制着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张,但由边际交易费用和边际管理费用相等这一均衡点决定的企业边界必然大于零交易费用假定下的完全竞争模型中的企业规模,这个企业规模是由资源配置需求决定的。
3小结
综上所述,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理论,其核心问题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市场、产业和市场中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研究制约和发挥价格机制作用的现实因素和条件,最终为政府制定旨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
虽然产业组织理论在过去3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成为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尽管有大量新模型与结论出现,但是新产业组织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另外,新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些假设前提不符合现实,一些模型经不起实证检验。
因此,产业组织理论还需要把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产业组织理论进行更好的结合,形成一个产业组织理论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炳申,李华民.寡头竞争均衡:效率促进与市场稳定[J].中国工业经济,2004,4:78-80.
[2]刘易斯·卡布罗著,胡汉辉等译.产业组织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8:25-27.
[4]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浅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演化
赵进才(中共周口市委党校)
社科论坛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