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文:《比较与测量》单元试教分享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学习活动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学习活动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学习活动活动一:(第一课)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材料准备】:长短、高矮、胖瘦、轻重不一样的四个塑料恐龙模型,要让学生用不同标准与方法比较后产生不同的比较结果。

如果找不到模型,可以用沿轮廓剪下的恐龙卡片代替,但应都选用侧视方向的恐龙图片,不能选用侧视、俯视等其它视角的图片,以利于高度、长短的比较。

【活动时间】:8分【活动过程】:1.想一想:怎样比较大小?2.说一说:我认为可以怎样比大小。

3.比一比:按小组内讨论出的各种方法分别比一比。

4.记一记:在表格中按顺序记录比较结果。

5.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活动记录表】活动二:(第二课)纸蛙跳远比赛【材料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脱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如果不想学生在地面或室外进行比赛,以减少组织教学上的困难,教师可试玩纸蛙,通过控制纸蛙的大小、材质等方法,把纸蛙的弹跳距离控制在课桌尺寸大小以内,在课桌上进行比赛,这样也可减小纸带的尺寸,以利于粘贴在活动手册上。

缺点是需在桌面上做标记,要在活动结束后清除标记对桌面的污损。

【活动时间】:【活动过程】:1.试玩纸蛙,学会用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确定自己的纸蛙的跳跃距离。

如果在课桌上进行,需提醒学生用橡皮擦掉铅笔做的标记。

2.明确并理解比赛规则:(1)画一条起跳线,每只纸蛙都要将蛙头对齐起跳线;(2)纸蛙落地后,要在纸蛙尾部画线,作为终点;(3)用纸带标记起点与终点,记录下距离;(4)让纸蛙重复跳三次,用纸带记录三次的跳跃距离。

3.分组进行纸蛙跳远比赛。

【活动记录表】:活动三:(第三课)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材料准备】:每生一纸带(长于课桌高度)、剪刀一把、笔一支、胶棒或胶水。

【活动时间】:【活动过程】:1.预测桌子的高度:目测桌子的高度,并与自己的一拃进行比较,估一估桌子的高度有几拃。

2.体验、优化测量方法:组织学生用手测桌脚到桌面的高度有几拃,体验测量的不便。

教科版科学一上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科版科学一上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增强对长度概念的理解,提升他们的空间观念和量感;其次,引导学生运用比较与测量的方法,培养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再次,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交流与分享,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培养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科学的热情,从而增强科学探究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学实际需求。
2.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话题不感兴趣或缺乏相关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讨论话题,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3. 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测量工具使用的练习机会,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指导,帮助他们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案例研究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测量实例,让学生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项目导向学习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测量项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测量员,进行实地测量,增加他们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2)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实验,如测量课桌、铅笔等物品的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方法。
- 学生在阅读和观看过程中,可记录下感兴趣的内容和疑问,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和讨论。
-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如解答学生在拓展学习中遇到的疑问,推荐更多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测量知识。

最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

《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设计余姚市实验学校朱潮海课题 2.1在观察中比较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恐龙模型大小。

【教学难点】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每组四只大小不同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聚焦1.情境导入。

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

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二、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老师有四只恐龙模型,它们编号1、2、3、4。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队。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如果排队意见不一致,在表格中记录自己的想法。

(4)如果有多种比较方法,记录表格第二行、第三行中。

2.学生领取恐龙模型,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 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3.学生上交恐龙模型,养成整理习惯,有助于交流。

教师表扬鼓励为主这样的指导能行吗?如若不行,则采用教材中的方法进行指导。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科版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节。

本课有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运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比较和测量,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并初步学会尺子的使用方法。

本课内容在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的作用,将测量工具上升到了通用标准工具水平。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1.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2.能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

【科学态度】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难点能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白板小组(四人一组):直尺、软尺、测量纸带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创设情境:小朋友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如何知道的?学生利用过测量工具测量身高。

2.引出主题: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比如我们用过的纸带、还有什么?3.引出尺子。

二、观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1.用尺子量到底行不行?观察测量纸带和直尺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汇报。

预设:相同点:都有0刻度;同一测量工具标志线的间距等长;标准单位首尾相连;数字标记不同点:材质不同;标志线的间距长度不同;尺子有更细的标准线(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进行补充。

)2.出示软尺与直尺、纸带再次进行比较。

并测量橡皮。

小结:不同形状、大小、长度的尺子每一格的长度都是一样的。

3.告诉学生这个统一的长度叫厘米。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学反思(共7课)(2022)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学反思(共7课)(2022)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1.在观察中比较本课是第二单元第1课,要求学生观察恐龙模型,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具体表现在比较高矮、胖瘦、长短、轻重方面,同时根据比较的方法给恐龙模型排队,体现“公平比较”。

活动材料:材料: 带有标号的4种恐龙模型、纸架自备材料:学生自带的尺子、活动手册等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用《侏罗纪公园》短视频导入,吸引学生兴趣,定格最后的图片追问:哪只恐龙大,哪只恐龙小?当学生回答后再次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会能说到从高矮、长短、胖瘦区别恐龙的大小,为后面探索部分打下基础。

注意:这部分是语言描述,要注意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二、探索1.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这部分用恐龙模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先观察4只恐龙模型谁大谁小,再动手比较。

1号和2号恐龙学生用眼睛看,很容易发现1号恐龙长,2号稍短,3号和4号不容易区分。

有了前概念,引导学生搜集证据,动手比较谁长谁短,再根据比较的结果给恐龙排队。

有了前面的“帮”,在比较高矮时,我采用了“扶”,同样先观察,谁高谁矮,再动手比较。

第一个班活动前我强调了活动的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没有强调小组分工合作,导致活动中有的小组只顾玩恐龙模型,有的小组还问我:老师,我们的恐龙不够分!在后面的班级,活动前都要强调小组内分工合作,比赛哪个小组能用更多的方法给恐龙模型排队,同时要记录结果。

2.比较纸架的高矮、长短有了前面的“帮”和“扶”,给纸架比较时,我完全采用了“放”,学生自己去观察,动手比较。

很快就得出结论:高矮不同、长短不同(宽窄不同)注意:1.比较恐龙的大小不仅仅就是比谁大谁小,还要比较谁比谁大,给它们排队。

2.强调活动材料是小组内一起活动,不是一人一个恐龙模型玩。

3.科学活动学生很喜欢,强调学生轻声交流,培养学生静心实验的好习惯。

三、研讨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分享小组内给恐龙的排序的结果以及这样排序的理由。

注意:一年级孩子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在学生分享时,强调台下的学生认真倾听,有不同的发现再补充。

小学科学《比较与测量》教案

小学科学《比较与测量》教案
学习
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探究
问题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的更远?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比赛谁的青蛙跳的更远
实践应用
跳远比赛
文化
阅读
观看奥运会中的田径比赛。
学习
重难点
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教学
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首学
阶段
同学们讨论如何确定谁跳的更远,尝试制定比赛标准,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3.不同的测量工具各有什么特点?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比较同学的身高
实践应用
比较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以及年龄。
文化
阅读
孔融让梨
学习
重难点
理解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教学
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首学
阶段
阅读23页单元标题,和同桌交流。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新的单元,请你找出新单元的标题,猜一猜新的单元将学习哪些知识,和同桌说一说。
情景导入:侏罗纪公园短视频。
出示教材图片,追问图片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你是怎么知道的?
互学
阶段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教案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教案
探究
问题
1.如何进行公平的比较?
2.怎样测量才准确?
3.不同的测量工具各有什么特点?
应用
作业
比较同学的身高
比较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以及年龄。
文化
阅读
孔融让梨
学习
重难点
理解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 引入新课
阅读23页单元标题,和同桌交流。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比较与测量
执教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比较与测量
上课时间
学习
要点
1、理解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2、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尺子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
学习
目标
1、理解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2、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尺子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
活动二:自主学习
1、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单元知识;
2、和同桌交流,分析每节课的内容,准备汇报。
活动三: 小组合作学习
1、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分析并在相应的地方做简单标记。
2、明确要准备的学具(比较的模型、测量纸带、直尺)。
3、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活动一: 引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新的单元,请你找出新单元的标题,猜一猜新的单元将学习哪些知识,和同桌说一说。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书本,回答一下问题:
1、本单元从第?页到第?页,包括哪几课?
2、第一课标题是什么,都讲什么内容?
先独立阅读,再与同桌交流。

幼儿园数学核心经验 比较与测量

幼儿园数学核心经验 比较与测量

幼儿数学核心经验 --- 第五章比较测量说到测量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用尺子测量长度?那我们是不是要教低幼儿童使用直尺测量?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数学启蒙的意义是在于提前学习知识还是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发展?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小学经常会做的计算面积和体积的题目,正方形的面积=长×宽,立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公式是这样子的?我们用一种低龄孩子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用积木摆放来直观感受。

假设下图中最右侧的积木面积是1,中间的正方形积木面积就是2个2也就是4,而最左侧的立方体体积就是(2个2一组),一共2组=2×2×2=8 (也就是体积公式)。

学龄前我们并不需要孩子真的用直尺去测量,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一种思考能力(观察现象,思考比较,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就像上面的积木一样,虽然低幼儿童不可能去明白体积的概念,但是可以通过实物操作,观察比较,去感知其中的原理,进而通过这种经验的积累促进孩子的逻辑思维发展,为以后小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测量的定义所谓测量,就是一个比较的行为。

就是把一个待测定的量与一个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得到一个量化的数值(计量单位的若干倍)。

一般常用的计量方法有直接计量法(如用尺子测量桌子长度)和间接计量法(先量出桌子长和宽,再求其面积)。

对于学前期的幼儿来说主要涉及的是直接测量的学习,但一般不使用常用的计量单位,而是通过非标准单位测量,也称为自然测量。

所谓自然测量就是利用自然物(手掌,臂长,小棒,积木,绳子等)非标准量物(而非直尺)作为量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等。

幼儿在自然测量中包含了两种逻辑活动:①整体部分:把量的物体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知道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的②逻辑相加:进行易位和替换的过程,即把每次测量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连接起来,从而建立测量单位体系。

二、测量的核心经验1. 核心经验一:比较必须是“均等的”即计量单位的大小必须相等,且必须是不间断的或没有重叠的。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科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纸带和尺子的使用方法及其优缺点。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这两种测量工具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发现部分学生在使用纸带和尺子进行测量时,对测量起点的选择和读数准确性方面存在困难。这说明在讲解和示范过程中,我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强调测量方法的关键步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这一点进行改进,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测量技巧。
-比较优缺点时的分析能力:学生可能难以从实际操作中抽象出优缺点,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工具:难点在于学生需要综合考虑物体的形状、测量的精确度等因素,做出合理的决策。
举例:在操作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记录结果时,强调使用标准单位,并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纸带和尺子的优缺点。在选择测量工具时,提供不同场景和物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判断和选择。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对测量工具选择和应用场景的困惑。这表明我在引导讨论时,需要更明确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和交流。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
此外,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方面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鼓励他们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会通过设置更多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纸带和尺子的基本概念。纸带是一种可以弯曲的测量工具,适用于测量曲线或不规则物体;尺子则带有刻度,适用于直线测量。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帮助我们准确地进行测量。

比较与测量教案

比较与测量教案

比较与测量教案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二)教学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三)教学过程1.聚焦(1)情境导入。

建议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2. 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 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 怎么比才更准确?3. 研讨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教后反思:第2课:起点和终点(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022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2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2022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2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一上《比较和测量》单元教学设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发现在测量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标准物进行测量时•,测出来的数据由于没有使用统一标准,比较变成了无意义的活动。

要让比较变成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就必须改变方法,使用同一个物体进行测量,这样的结果才有可比性。

所以,在本课中通过引导学生选择小立方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这是因为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L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等长;2.可重叠组合;3.可测长度,也可测量高度;4. 10个一组方便计数;5.小立方体的边长接近ICM,非常接近国际标准单位。

所以在本课中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即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物。

它使学生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到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变得更方便,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使比较有了实际的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测量的基本要求,知道可以用不同方式对物体进行测量。

同时学生已经能对测量形成的数据能否进行相互比较的问题, 也能够做出判断。

而且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数据要能够相互比较,需要用同一种物体进行测量, 只有选择标准物测量产生的结果才能进行信息的交流。

前面的学习中,对给出的几种材料,哪一种物体是作为标准物的最好选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初步做出选择。

本节学习,将会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一一小立方体进行测量,产生的测量结果将具有重大意义一一可比性,还便于表达和交流。

同时,操作中也能间接感受到进制地存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测量实验,知道使用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测量得到的数据更准确;认识到使用小立方体组合成的工具,在测量长的物体时会更方便和准确。

科学思维:能对实验结果反思中寻找过程性问题,并提出简单的改进方法并加以实施。

探究实践:在测量活动中能选择标准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当物体特征发生改变时能改进优化测量工具,使用组合标准完成测量。

态度责任:体验计量单位统一后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用相同物体来测量教学内容:教科版一年级科学第2单元第5课教材分析:《用相同物体来测量》是科教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5课的内容。

第二单元主要包括:《在观察中比较》、《起点和终点》、《用手来测量》、《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做一个测量纸带》、《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这7课的内容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比较和测量的学习经历,会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与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对测量的概念是很模糊的,而测量和比较又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所以本单元要让学生体会到比较和测量的重要性,并学会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

本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之间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之间有可比性。

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需要一个标准,体验不同方法对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和速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知道小正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尝试使用小正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会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正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一个回形针、一块橡皮、一根小棍,1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胶带、和桌子高度相当的纸带、任务单。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优秀教案(共7课时)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优秀教案(共7课时)

1.在观察中比较【教材简析】《在观察中比较》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起始课。

本课以生活中儿童常玩的玩具导入课程,让学生们在观察恐龙模型中比较它们的大小。

通过不同的方法,“比高低”、“比长短”,并通过简单的表格、画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中的恐龙谁大谁小”,让学生开始认识到日常观察活动中处处有比较,比较就是区分相同和不同,不同角度的比较有可能会带来比较结果(比如大小)的不同。

探索部分,“比较恐龙模型玩具大小的不同方法”,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比较结果,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长度等。

意识到比较中需要考虑公平、方便、准确等因素。

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通过研讨,鼓励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并借助记录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一般能对图片中的恐龙做出大小的判断,他们已经能在头脑中对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恐龙作出简单的分辨。

但是,孩子在描述恐龙大小时,并不是都来源于对图片的观察,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以有的经验,他们的表述往往比较单一,如“霸王龙是最大的”,“迅猛龙是小的”。

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句式,如“谁比谁大”,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描述。

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大小是一个综合的感觉,不同的孩子会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比较,有的是从胖和瘦,有的是从长和短,有的是从高和矮……。

该课希望孩子能从一个维度,给恐龙模型玩具进行比较和排序。

另外大部分孩子在比较过程中,会意识到要对齐,要比得正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观察物体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就是在进行比较;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多种角度(长短、高矮、宽窄等)观察和比较物体;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同伴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常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较与测量》是小学一年级科学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掌握比较和测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和比较,以及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于测量和比较的概念和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测量和比较的重要性,逐步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比较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测量和比较的概念,知道测量和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量筒等。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和比较的概念及方法。

2.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灵活运用测量和比较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测量和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量筒、实物等。

2.学具:每人一组测量工具,如尺子、量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测量和比较。

2.呈现(10分钟)介绍测量和比较的概念,讲解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量筒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实物,如课本、铅笔等,并进行比较。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测量和比较方法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和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比较商品的大小、重量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测量和比较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和比较生活中的物品。

幼儿园讲座_《比较与测量核心经验解读(一)》_2022年学习资料

幼儿园讲座_《比较与测量核心经验解读(一)》_2022年学习资料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年龄特点2-/HUEIDO-许州如特国,起位国-幼儿对重量的感知的发展-3岁幼儿能感知 判断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4岁幼儿基本上能用正确词汇表达物体轻重的感知-5岁幼儿判别轻重差异的精 性有较大提高,能理解和运-用“轻”、“重”词汇-·6岁幼儿已经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
1核心经验要点-/HUEIDO-许州如时国,配位s-量的比较具有相对性-通过分解的、有序的、层层深入式的两 比较帮-助儿童体验并逐步理解相对性-•由于量的比较是通过对两个(或以上)不同量的物体的比较来认-识的,因此 在活动中教师应首先要让儿童确定哪两个物体比,比-什么,不能只出示一个物体就问儿童是大是小或是长是短。-·对 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认识量的相对性往往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启发和引导。例如,皮球和乒乓球比, 球大-乒乓球小,而皮球与篮球比,皮球小了,篮球大了;在让儿童进行-量的比较时,通过三个不同量的物体的比较去 助儿童认识量的相-对性。以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帮助他们建立有序比较和-逻辑推断。
/HUEIDO-许州如时国,配位s-比较与测量(一)-2020/7/30
/HUEIDO-许州如量时国,配面s-集合与-模式-数与运-几何与-算-空间-比较与-测量
量的比较-HUEIDO-大量一一-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连续量-不 续量
量的比较-/HUEIDO-许如如转包国,起位细-大不连续量:也叫分离量,它是表示物体的集-合元素多少的量; 女连续量:也叫相关量,它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长度、面积、体积等。
/HUEIDO-许如如转包国,起位s-1-2-直接比较-间接比较-目测-测量
1核心经验要点-◆确定属性特征是比较与测量的重要前提-大小、轻重、远近、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等-。 短:是指物体两端之间距离的长度-高矮:是指物体在一水平线上从下到上距离-●-宽窄:是指物体横面边长的长度细:是横截面直径(或半径)的长度-●厚薄:是指扁平物体上下面之间的长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长,长出了
选择测量工具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17.60% 8.80% 70.6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90%
A、B谁更长
93.50 % 40% 35% 30% 25% 20% 15% 10% 5% 14.70%
《比较与测量》单元试教分享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 习文
1:调查学生是否有使用尺子的经历。 2:主要调查学生是否能够利用尺子进行 读数。
3:调查学生能否理解尺子中的测量单位 是一样的长度。
4:调查学生能否知道尺子间隔不一样是 无法用来测量的。
调查学生是否能使用工具测量、 比较并描述两条纸带的长度。
测量活动前、后测分析
100% 90% 80% 70%40%
30%
20% 10% 0%
选择测量工具
30% 25%
20%
15%
10%
5%
0%

回形针
立方体
测量纸带
小棒
橡皮擦
尺子
十个立方体
大单元结构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概念发展”。 三个板块的设计,功能明显,精致有效。
探究和记录,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记录。
纸蛙问题

考察学生关于尺子的知识,主要与前测 相同内容进行比对,进而反映学习情况

考察学生是否理解了“非标准单位长度”的测量结果不能进 行比较。如果需要比较,需要使用同一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通过活动,考察学生对于“起点”、“终点”、“距离”这 些概念的理解;同时考察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读数
内容设计符合学生水平,同时趣味性十足。
谢谢大家!
长出了多少
35.30%
26.40% 23.50%
0%
0%
类别 1
橡皮擦
回形针
小棒
A
B
多出三个橡皮擦
一个小棒多一点
8厘米
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时间:2017年5月17日至2017年5月24日 试教对象: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一年级 全科五班(共35人)
?
纸蛙问题
纸蛙问题
纸蛙问题
纸蛙问题
纸蛙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