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教语文读书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伴我走来——读教育科学出版社《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于永正老师,可谓是小语界的一颗常青树,他的“五重”教学是一盏指明灯,教师的前方之路也将豁然开朗。
作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老师如何看待语文教学呢?《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从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阅读,开启一扇窗户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什么?一直以来,紧抓成绩不放,课后运用习题查漏补缺,教师累,学生更累。
于老师指出:“语文能力哪儿来的?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不是教出来的。
”让学生大量的读和写,才是语文教育的根。
语文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要把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用于阅读和写作。
认识到了这一点,为时未晚。
接下来的日子里,从“少做题,多读书”为出发点,缩减抄写生字、词语等机械性作业,把多出来的时间用于阅读。
以区教研室阅读年书单为目录,鼓动各位家长积极购买。
随后的日子里,书陆续到达孩子手中,问题也出现。
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把这些书束之高阁,这该怎么办?于老师鲜明地指出:强迫他读!当然背后还有许多工作要跟上。
家中阅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每天需家长签名,家校保持QQ、电话、校讯通等方式联系,及时掌握阅读情况。
同时班级设立了书橱,书籍由学生捐献而来,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书籍的选择上要灵活,对于不爱阅读的学生挑选生动、有趣的书,逐渐养成习惯。
如今,多数学生能自觉阅读,习惯的养成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受它的“利息”,感受到文字的美丽和生命力。
让学生阅读,就从现在做起吧!
写作,运用方法得当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呢?写作的畏难情绪,很多时候体现在不知该写些什么。
学生握着笔,紧锁眉头,绞尽脑汁想着,可内容无从谈起。
真是如此吗?于老师认为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一盆盛开的鲜花、电动玩具狗、扔在地上的面包……入情入境,学生的语言随之丰富。
为了能使作文有效提升,于老师竭力提倡写“下水文”,让学生了解作文的难易,怎样写才能好。
写植物,方法很多,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枯燥的内容呈现在面前,难以内化为自己的血肉。
我以《生命的光辉》为题,描述自家文竹枯萎之后重新恢复生机,展现生命的奇迹。
在读的过程中,详细讲解了写作技巧,学生看出了毛病所在,悟出了修改方法,其优越性是任何口头说教都不能比拟的。
写“下水文”的增多,我的文章发表于各个报刊。
每当与学生分享时,他们充满了期待的眼神。
讲述老师的写作经历、克服的困难、注意事项等,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听着,写作能力的提升尽在不言中。
正如于老师所说的那样,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它不单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诱发学习动机,还能增强信心。
“下水文”的运用正是切中了这一点。
随着文章的发表,教师将赢得学生的敬佩与爱戴,何愁作文教不好呢?
微笑,架起一座桥梁
于老师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正是那灿烂的笑容,还能在古稀之年成为“孩子王”。
面对学生的犯错,拉下脸,提高嗓门,还是以批评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乌云中。
学生耷拉着脑袋,心灵之门早已关闭,再多的言语也是徒然。
教师的微笑需要什么做支撑?于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诙谐的谈吐。
一直以来我也试图用微笑解决问题,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充满阳光的老师。
两位学生上课打架,及时阻止,俩人气红了脸,你一句我一句,双方都在火头上,这该如何下手呢?教育需要抵达学生的心灵,可是一腔怒火阻隔了通往心灵的路径。
下课之际,把他们拉到了讲台前,开始了一场“电影秀”,让一位学生做导演,而我当成了武术指导,在台上两人打架的慢动作重演,台下已经笑成了一片,他们两人也是暗暗发笑。
接下来的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孩子来说,批评本是压抑的一件事儿,不苟言笑的老师往往拉长了脸进行“狂轰乱炸”。
挨批后对老师产生了距离,如何能够进一步教育呢?微笑面对,问题也就引刃而解,它展示了教师的美德,是知识和能力的结晶。
宽容对待学生,他们才会由衷喜欢上老师,学科成绩的提高更是在情理之中。
此书读罢,顿悟了很多。
书中内容通俗易懂,好似一位长者向我娓娓道来,与很多观点产生了共鸣,受益匪浅。
正如于老师所说的那样:“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这样的文章鲜活、可感,具有生命的张力,值得大家一读。
(
《我怎样教语文》是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于永正老师所撰写的。
于老师是我所崇拜的名师,他的“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曾深深地影响了我。
于老师的课,我没有机会亲自在现场听过,但他的语文教学实录(文字的)及教学录像,我却看了无数多次。
于老师的课有情有趣。
学生在他妙趣横生、富于逻辑思维的引领下,有滋有味地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写作。
“有滋有味”地学习语文来自于永正老师对教材的精心处理,也来自他对学生的善待。
于老师的这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写的是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写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写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是关于作文教学的。
四辑都是用叙事方式写的,现场感非常地强。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于永正老师的回答是,留下语言,积累了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我觉得这是说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也就是说明白了语文教学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在谈到写字教学的时候,从字里行间,我充分感受到于永正老师娓娓道来时的神采飞扬,因为在徐州市,他们学校学生写的字是公认最漂亮的。
连霍懋征、斯霞老师都非常佩服。
于老师与他的同事认为写字不只是写字,而且是可以育人的。
实践证明:写字能够让
学生心态平和,平心静气,这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的心性修养。
永正老师举了不少的例子来说明,一个孩子喜欢写字后,会带来许多让人喜出望外的转变。
我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体会,与于永正老师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的体会是让学生写好字,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写字必须会读帖,然后会描帖,最后是背帖。
读帖的关键之处是要知道一个字的每一个笔划,在整个字中的长短、断连。
笔划长决定这笔是这个字的主体,是对这个字的强调,是写好这个字的画龙点睛之笔。
与此同时,在写字的时候,还要学会欣赏怎样的字才是写得漂亮的字,比如写字要横平竖直,但横笔是左低右高的,还有的是中国汉字讲究等分、匀称,懂得了这些,才知道写字时将字写得符合审美观。
古人说字无百日之功,字是必须坚持不懈地去练的,练字过了“手酸”关后,自然写字会流畅、有长进。
老师在指导的时候,则要提醒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要让学生明白,要点破。
如写木字旁的字,在写竖笔的时候,一般会从横笔的中间穿过,这是错误的,看看楷体字就会清楚,竖笔是从横笔的偏右部分穿过的,以林字为例,两个木字,因为左边的木字是偏旁,竖笔就应在横笔的偏右地方写下,而右边的木字是主体,则从中间穿过,这样才好看。
又如冒字,上部分不是日字,也不是曰字,最后两横是不能与左右两边的竖相碰的,因为这就是帽字的原字。
这些没有点出,学生一辈子可能都会不明白。
这些就是要教给学生的知识。
学生经过了这样的指点,就会注意写字的细节,知道了如何观察。
很自然,这也会影响到他今后的做人、做事。
所以说,写字育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特别让我赞同的观点是:教作文是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
读是基础。
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
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
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怎样表达”。
我认为,做一个语文教师成功与否,就是看他的学生爱不爱读课外书,爱不爱写作。
要让学生爱读课外书,首先教师自己要爱看书,要手不释卷。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这说的是一个人,不阅读,别人是能够从与你的谈话中看出来的。
学生是我们最多接触的朝夕相处的对象,我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学生的视听之中,我们的谈吐深刻地影响着学生。
一个教师按照教参在教《火烧云》《祖父的园子》,虽然不会教错,但与看过萧红的《呼兰河传》的教师所教的效果一定大不一样,至少对学生的影响会差得很多,看过萧红的《呼兰河传》的教师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也去看原著,从而渐渐爱上阅读。
说到写作也是如此。
于永正老师说,他只是喜欢作文教学,喜欢在这方面动脑筋而已。
有句话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老师喜欢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
永正老师因此写了不少的下水文,他认为:“写‘下水’文就是最好的作文备课。
”在他当教导主任及教研室主任期间,他要求教师要写好下水文,备课形式可以简单。
这是一个真正的行家所采用的最得力的措施。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后,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要写一个小练笔,像《落花生》的作者那样,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的道理,写一写。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曾按照参考书对学生进行了写作的引导,如: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松树到了冬天也不落叶,可以看出它是多么地坚强……但是当学生将小练笔交给我后,却让我大失所望。
绝大多数习作是从“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抄下来的应付我的,雷同率异
常地高。
怎么办?责怪学生?这又有什么效果呢?于是我决定自己写写“下水”文,不写不知道,一写吓一跳,这“借物喻人”、“借事喻理”的文章还真的不是好写的。
一个晚上,我竟然写得比学生作文选中抄下来的作文还糟糕。
于是,在第二天,我暂时将写这类作文的事放下,不要求学生去写了。
我潜心研究起这类的文章来,翻看类似的书籍——所谓心灵鸡汤类的,但收获不大,只有读了刘墉的《荧窗小语》后,才让我豁然开朗。
原来写这类文章,我与学生一样,受限于课文,潜意识中有个无形模子,那就是以为这是一家人之间所发生的事,而自己确实与家人没有这方面的事情发生过,那怎么写得好呢?
我联想到在家刚学到的剥板栗壳的事来。
板栗好吃,壳难剥。
我用在市场上看见小贩用小刀将板栗切开一个小口,然后剥板栗的方法剥,发现不容易。
而且板栗硬壳去掉后,还有一层薄薄的毛绒绒的“衣”也非常难以去掉。
后来,我从朋友那儿讨教学到了新的方法,将板栗放进开水中去烫,板栗的壳就变软了,然后用一字螺丝刀对准板栗尖尖的部分一插,就可以将其轻松地剥下来,而且里面的那层薄“衣”,能够非常轻易地撕掉。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就是,生活经验最重要,自己不知道,一定要虚心请教,同时,还要自己去做一做,才能知道解决的方法好还是不好。
后来我又写了登山的体会;还写了我的孩子给我买的的药,而那药瓶盖却曾让我不知如何旋开,最后终于解决了,从中我也得到了一些的启示。
我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学生听,学生很感兴趣,激起了他们对类似的经历的思考,所以写起这类的习作来也就不难了。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介绍的教学方法可学的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写作。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巜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侯春梅
教学是平等的对话,教学是交流。
两千多年的孔子就是这样做的。
对话最核心的东西是尊重、民主、平等。
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则,也是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
尊重是教改的核心理念。
每个学生都是大写的人,要尊重他的人格。
要尊重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
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要摆正。
一二年级的学生称小朋友,高年级的学生
称同学。
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平等的。
孩子听起来很亲切,其实关系搞错了。
我课前谈话时告诉学生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称于老师是最好的。
我是你的大朋友,把你的智慧给我,把我的智慧给你,一加一大于二。
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第一课时时,教师要不惜时间,范读两遍课文。
最好的老师要示范,最好的引导是示范!读书要充分,课文不读熟不开课。
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的话,我宁可延迟。
理解课文的根本途径或者唯一的途径是读,尤其是朗读,朗读的意义不可估量。
叶老说:“能够把课文读得很有感情就说明你理解课文了。
”朗读也是训练说话的最好途径。
怎样培养说的能力呢?从朗读开始。
语文教学如果离开朗读是没有意义的。
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
朗读可以使人感动,可以使人泪如雨下,小声读不行,默读也不行。
“文贵自得。
”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全班同学是否把课文读熟了。
”
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展开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指的是写字的交流、理解词语的交流、朗读的交流、感悟的交流、写片断的交流。
老师要告诉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倾听。
交流时光说优点,欣赏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欣赏别人就是欣赏自己。
师生对话。
教师不仅是是组织者,还是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
教师是对话的首席。
例如写字,你敢不敢示范?教师该做的、该说的一定要尽力而为。
教师的见解、朗读、下水文要高于学生。
要说学生不知道的,讲学生不懂的,要点出恍然大悟。
一个聪明的校长
决不看老师的教案,教案可以抄,抄了不会用,抄了有何用?课堂是学堂,不是讲堂。
我们不要做教师,要做导师。
时代呼唤导师,现代教育呼唤导师。
导师是会引导的,会启发的,会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
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教师要参与进去,而不是挂在嘴边。
学生说到的地方老师不要说,说了学生不愿听。
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不知道的。
吸引学生最好的办法是讲学生不知道的,引导学生说他想到的。
课堂是展示学生的地方,不是展示老师的地方。
煽情、声光电一起上,不可取,我持否定态度。
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