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戊戌维新及康有为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中考历史考点解析:戊戌变法为何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推荐下载】中考历史考点解析:戊戌变法为何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键入文字]
中考历史考点解析:戊戌变法为何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维新派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他们鼓吹变法的首要目的却是为了救亡图存。

康有为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

光绪皇帝进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外强的侵逼。

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那一天,她当面指斥光绪:变乱祖法背祖宗而行康(有为)法,何昏愦至此!光绪战战兢兢地回答:是固自己胡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

①在慌乱中的光绪皇帝仍然说明了列强的侵逼和变法的关系。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梁启超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但是,百日维新期间变法法令最大的缺陷却是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对此,人们大多将其原因归结为光绪帝不愿使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最主要的还在于康有为变法思想、策略的变化:即由倡导民权变法演变为君权变法。

1888 年12 月10 日,康有为利用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第一次上书光绪,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由国子监祭酒盛是转交翁同龢,恳请代递,遭拒绝,康有为十分沮丧,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得。

1895 年5 月6 日,继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又连续两次上书,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其中第三次上书终于送达光绪手中,引起重视,维新派开始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梁启超也在其《变法通议》中大声疾呼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随着变法实践活动的逐步开展,康有为认识逐步趋于现实,变法看似简单,其
1。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宣传变法维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国闻报》严复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二百日维新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主要人物康有为光绪帝3时间1898年6月11日--1897年9月21日4变法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抓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变法失败。

6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7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公车上书: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知识点2百日维新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改试策论,开办,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中国维新与革命主要内容

中国维新与革命主要内容

中国维新与革命主要内容
中国维新与革命主要内容包括:
1. 维新运动:中国维新运动出现于19世纪末,旨在通过学习西方知识和改革制度来振兴中国。

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是维新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主张以科学、民主和平等为基础进行改革。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1898年光绪帝下令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旨在推进现代化进程。

变法
主要包括兴学、兴办新式学堂,兴办新军,改革官制和司法制度等。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强大阻力和帝国主义的干涉,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3.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革命领导人孙
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经过多次起义和战斗,辛亥革
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4. 后续革命: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不久后,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取得了政权,并试图进行改革和建设。

然而,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和矛盾,革命进程一度停滞不前。

后来,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兴起,并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教育改革思想-精选教育文档

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教育改革思想-精选教育文档

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教育改⾰思想-精选教育⽂档论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教育改⾰思想⼀、教育改⾰思想渊源康有为的⾼祖,康辉。

嘉庆九年举⼈,曾师从冯潜修讲理学。

从钦州冯敏昌学诗⽂词,讲学数⼗年。

祖⽗康赞修是何朴园弟⼦。

道光⼆⼗六年举⼈,钦州学正,曾主讲龙门书院。

同治五年,补连州训导。

康有为⼋岁随祖⽗读经,⼗⼀岁丧⽗,随祖⽗于连州官舍。

康有为幼时聪明,喜读杂书,但不刻苦。

光绪⼆年(1876年)乡试失败,师从岭南⼤儒,朱次琦。

开始“知晓为学门径”,学有“明闻圣贤⼤道之诸”、经、史、掌故。

光绪四年冬,因祖⽗死,⼼智迷失,去朱九江,转⽽⼊西樵⼭“习静”,后来遭遇张⿍华,结束“习静”回乡重新开始读书⽣活。

“得《西国近事汇编》,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及西书数种览之。

”1879年冬,康有为初游⾹港,其逐渐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归途经过上海时睹街市之繁盛“因思其所以⾄此者,必有道德学问以为之本原,乃悉购江南制造局及西教会所译出各书尽读之。

”此时康有为所读西书的范围较⼴,所谓“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游记,皆涉焉”,“并及乐录、韵学、地图学”。

另外,康有为阅读、收集过⼀些⽇⽂新书,或⾄少是收集过⽇⽂书⽬,除此之外还有经学类的书,⽐如《皇清经解》等。

由此可见,康有为⾃⾝学贯中西,这就为他教育改⾰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886年,康有为写成《教学通义》。

他在此书中指出朝野⽆⼈才,导致国势衰弱,认为问题出在“教学”。

他认为“师古”不是“泥古”,必须切合当今的需要。

“⾔教”决不只是谈论师徒相授,训诂词章,⽽是在说经过安民的政治教化。

《教学通义》的主旨在于:“反古复始”为“教学”,“创⽴法制”以便为“王者取法”施⾏于当今之世。

他着重⽐较古今“教学”差异,指出汉代以来“教学”每况愈下,⾄清朝已“国家⽆所籍以为治”⾮变法不⾏了。

⼆、提出新的教育宗旨康有为并不是孤⽴地谈教育改⾰问题,⽽是把教育问题与救亡图存紧密地联系在⼀起,认为教育的落后是中国贫弱受辱的重要原因之⼀。

康有为梁启超所拟戊戌奏折之补篇

康有为梁启超所拟戊戌奏折之补篇

康有为、梁启超所拟戊戌奏折之补篇读宋伯鲁《焚余草》札记茅海建2012-08-10 10:16:39 来源:《近代史研究》2011年5期自从黄彰健先生睿智地指出康有为在《戊戌奏稿》中作伪之后,追寻康有为的戊戌真奏议,成了学者们值得花死功夫的事情。

①又经孔祥吉先生的出色工作,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寻找奏折之原件,似可大体告一段落。

②然而,如何继续搜集其余,也成了学者们的心中之疑。

根据王夏刚先生在《戊戌军机四章京合谱》中的提示,我近日阅读了宋伯鲁的《焚余草》及其他著述,除了王夏刚已指认的1篇外,另发现了4件以往尚未注意的康有为及其党人在戊戌变法期间代拟的奏折。

③以上5件,对照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其中2件已由宋伯鲁上奏,3件尚未上奏。

已上奏者,可表明当时的史实,未上奏者,亦可据此阐发康有为、梁启超当时的政治思想。

自我感觉尚有一些价值。

特将其刊布,并将我在阅读中的发现与体会报告于下,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本文引用文献较多,皆中国传统纪年,为免除加注、换算之不便,本文使用中国传统纪年,并在必要处夹注公历。

一、宋伯鲁与他的《焚余草》宋伯鲁(1853-1932),字芝栋、芝田,陕西醴泉(今礼泉)人。

光绪十一年(1885)进士,入翰林院,散馆后授编修。

光绪二十二年四月授山东道监察御史,后为掌山东道监察御史。

④戊戌变法期间,他与康有为、梁启超走得很近,为康党代奏了大量奏折。

张之洞之子张权在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给其父的密信中写道:昨传言,宋伯鲁又有奏劾孙,系为康而发。

问李玉坡,尚未之知,恐系谣传耳。

杨深秀、宋伯鲁与康最密。

闻人言,杨有悔心,宋则五体投地到底,心悦诚服。

宋对人言,自觉与之当学生,尚属不配,惟有叩头而已。

⑤“孙”,指孙家鼐,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并管理大学堂事务。

张权的情报极准。

查军机处《随手档》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一日记:“御史宋伯鲁折:……片一、大学堂派办各员请开去别项差使片”。

该片的主要内容是孙家鼐所奏派的大学堂各员须开去别项差使,以专职专任;其中一些议论是针对孙家鼐的。

康有为与维新运动 (详细版)

康有为与维新运动 (详细版)

●严复:(系统介绍西学第一人)
(1)翻译西学著作
《天演论》 赫胥黎 《原富》 《法意》 孟德斯鸠 生物进化论 严复
(1853——1921)
亚当· 斯密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三权分立政治理论
(2)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说
自由 —— 目的、价值—— 体
民主 —— 手段、保障—— 用
(3)温和的实现政治主张,主张用教育“开启民智”
取消旗人由国 家供养的特权, 令其自谋生计。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八股。
淘汰旧军。
转折
1898年6月16日,慈禧太后迫 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 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 权,准备发动政变。 1898年7月30日,光绪帝颁密诏 给杨锐,嘱维新派妥筹良策,推 进变法。
1898年9月11日,光绪帝召直隶 按察使袁世凯来京陛见。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
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一、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学习西 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三、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作用以及康、梁维 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5、德国强占胶州湾,俄、法、英不甘落后,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3、高潮:百日维新
(一)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一)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二)内容及其影响: 政治、经济、文教、军事 (四)特点: 颁布新法,改革旧制,举步维艰 (五)结局:失败(戊戌政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原始资料:康有为关于戊戌变法的纲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原始资料:康有为关于戊戌变法的纲领

原始资料:康有为关于戊戌变法的纲领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

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身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令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励众志。

一定舆论,设上书所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其群僚言事,咸许自达,不得由堂官代递,以致阴挠。

其有称旨者,召见察问,量才擢用,则下情咸通,群才辐辏矣。

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订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

——康有为《应招统筹全局折》。

历史趣谈: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康有为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趣谈: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康有为的作用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康有为的作用是什么
导语:康有为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变法的主持者。

康有为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变法的主持者。

康有为是中国晚清时候重要的政治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他变法前在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影响了梁启超等人,并于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使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上书被拒后他并没有放弃,不久后康有为得中进士,有了机会,他再一次呈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

最终光绪皇帝被说动,戊戌变法得以实施。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开放言路,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可以呈递谏言。

精减机构,共撤销6个部门。

任用新人,任用一些维新派参与到新政中。

在经济上,认为工商立国,设立农工商局,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教育改革上,举办京师大学堂,派留学生,废除八股,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在军事上,改用西洋军事训练,裁汰绿营和编练新军。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把中国改造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最终戊戌变法并没有成功。

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并没有成功,其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可这次变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使爱国意识进一步提高,思想得到了解放。

康有为为何要复辟
康有为是我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他自小受老师的影响,想
生活常识分享。

康有为与戊戌维新

康有为与戊戌维新

康有为与戊戌维新(生命科学学院王辉)[摘要] 时势造英雄,英雄创时势。

戊戌变法选择康有为作为旗手,康有为不负众望为中国近代史添上了浓重靓丽的一笔;但同时又因为他的囿于成见使得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结于“百日”,自己也成了最后成了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关键词] 康有为;变法;推动;阻碍1888年9月落榜的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

1891年,他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

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

提倡尽可能思想、平等观念的人。

并于1894年发表了《大同书》提出大同社会。

1895年4月,《马关条约》激怒各省举人。

康有为在《马关条约》签订前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即“公车上书”。

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此后,康有为又连续给皇帝上了几次书,系统地发挥了自己的变法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几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

讨论“中国自强之学”,批判顽固派的投降卖国。

同年11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上海组织了强学分会。

1898年3月,康有为在北京又组织了保国会。

同年,康有为创办了《中外纪闻》和《强学报》进行舆论宣传扩大了变法维新的影响。

康有为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实践,在社会上名声很大。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新政,“变法自强”。

并委康有为以重任,同时梁启超、谭嗣同也都在政府中任职。

在随后的三个来月的时间里他们根据皇帝的授意在康有为的推动下展开了变法维新。

反观变法前夕,李鸿章、袁世凯、翁同龢、严复、伍廷芳、张謇等均通过不同的方式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变法方案。

在1898年,根本就没什么成气候的“顽固派”,求变已是朝野内外一致的共识。

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是谁

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是谁

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是谁康有为,近代政治家、社会改革家。

1895年,上万言书,史称《公车上书》;创办《中外纪闻》报;组织强学会。

1898年,组织保国会。

1913年主编《不忍》杂志。

著有《新学伪经考》。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戊戌变法的康有为的成就为了组织和发展维新派力量,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

强学会成立之后,每三天举行一次例会,相互讨论“中国自强之学”,批判顽固派的投降卖国。

这就惹怒了李鸿章等人,他们下令封闭了这个学会。

在这个学会被封闭之前,康有为已感到形势紧张,于同年11月离京南下在上海组织了强学分会,不久也被封闭。

光绪二十一年(1895),偕梁启超参加会试。

路过上海时,兴中会重要成员陈少白登门造访,共议时局。

会试期间,中日甲午战争已近尾声。

同年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闻讯极为愤慨,三月二十八日,同梁启超等鼓动广东、湖南举人百余人上书都察院,请代奏皇帝拒绝批准条约。

随后,各省举人亦相继上书。

四月初,康约同18省举人1300多人,开会决定联合上书,会上公推康有为起草,康用一日两夜的时间,起草了1.8万字的《上今上皇帝书》,请求光绪帝拒和、迁都、练兵、变法,但四月初八日(5月2日),清廷批准了《马关条约》,于是群情涣散,书未递上,但这一行动在知识界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称“公车上书”(公车是举人进京应考的代称),它标志着维新思潮渐变为政治运动。

第七讲:康有为与戊戌变法

第七讲:康有为与戊戌变法

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区别
• 关于经 • 中国的元典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 经过汉、唐、宋,增加为十三经:诗、书、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三传(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孟子、 尔雅。 • 宋代又有四书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是从礼记中析出的。
• “伏愿皇上因胶警之变,下发愤之诏,先罪己以励 人心。次明耻以激士气,集群材咨问以广圣听, 求天下上书以通下情;明定国是,与海内更始。 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纡尊降贵,延见臣庶,尽 革旧俗,一意维新。大召天下才俊,议筹款变法 之方:采择万国律侧,定宪法公私之分;大校天 下官吏贤否,其疲老不才者,皆令冠带退休;分 遣亲王大臣及俊才出洋,其未游历外国者,不得 当官任教;统算地产人工,以筹岁计预算;察阅 万国得失,以求进步改良.罢去旧例.以济时宜;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变法得到开明人士的热烈欢迎
• 罗振玉回忆:变法诏令发布,“如春雷之 启蛰,海上志士,欢声雷动,虽谨厚者亦 如饮狂药”。
守旧派控制和阻挠变法
• 在发布明定国是诏之后4天即6月15日,光 绪帝发布三道上谕:一、罢翁同龢。二、 新授任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慈禧太后前 谢恩。三、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不久 实授),统领北洋三军(董福祥甘军、聂 士成武毅军、袁世凯新建陆军)。 • 从6月16日至24日,任命崇礼为步军统领, 怀塔布掌管圆明园八旗、包衣三旗及鸟枪 营,刚毅掌管健锐营。
• 后又闭门谢友,静坐养心。22岁(1879年) 只身入西樵山,居白云洞,“专讲道、佛 之书”。 • 同年,他在西樵山遇见京官张延秋,“尽 知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于 是下山。他后来回忆说:“吾自师九江先 生而得闻圣贤大道之绪,自友延秋先生而 得博中原文献之传。”

中学或西学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的底色

中学或西学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的底色

中学或西学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的底色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戊戌时期,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在学术与政治思想领域的底色,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学与西学的交汇点上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

通过对两位学者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本文试图揭示他们如何在继承传统中学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学术与政治理念,进而推动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和政治变革。

在戊戌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康有为和梁启超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们的思想活动深刻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冲突。

本文将从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分别阐述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特色及其影响,分析他们在中学与西学之间寻找平衡与融合的努力,以及他们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政治史的贡献。

通过对本文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学术与政治思想,还能更深入地认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学与西学在近代中国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

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根基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康有为,作为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改革家,其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在戊戌时期展现出了独特的底色。

他的学术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开始尝试对传统思想进行改造和创新。

在学术思想上,康有为提倡“新儒学”,试图通过融合儒家思想与西方科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来重新解释和发展儒家学说。

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保持儒家道德伦理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这种思想体现了康有为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在政治思想上,康有为提出了“君主立宪”的主张。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应该借鉴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通过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等方式,来限制君主的权力,保障人民的权利。

康有为也强调了“变法维新”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改革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方面,来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康有为的重大历史事件

关于康有为的重大历史事件

关于康有为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康有为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平考完会试,等待发榜。

《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4月22日,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5月2日,由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2、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七讲:康有为与戊戌变法

第七讲:康有为与戊戌变法

叶德辉认为今文经说导致清亡
• “至康有为、廖平之徒,肆其邪说,经学晦 盲,而清社亦因之而屋焉。追原祸始,至 今于龚、魏犹有馀痛。昔人谓明季钟(惺)、 谭(友夏)为亡国之诗妖,如康、廖者,亦亡 国之文妖也。”(《经学通诰》页二) •
第四节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一、维新派推动变法
• 康有为上第五书 •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赶到北京, 于1898年1月上第五书。此上书开头说了一番国 际形势和目前中国处境的危险,随后提出上中下 三策:一、采法俄、日以定国是。二、大集群才 而谋变政。三、听任疆臣各自变法。并向光绪帝 提出亡国危险的严重警告:如果现在再不变法图 强, “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 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 农而不可得矣!”
王大臣传询康有为
• 这天,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的西花厅。出席问话的大 臣有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和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左侍 郎张荫桓。荣禄首先开口,他说:“祖宗之法不能变。” 康有为答:“祖宗之法是用以治理祖宗的土地的,如今祖 宗的土地都不能守卫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像这 个总理衙门,也不是祖宗之法所有。根据当前的时势,制 订适宜的新法,也是不得已的。” l • 廖寿恒问:“变法从何处着手?”康有为答:应从改变法律 制度开始。 • 李鸿章质问:“难道六部可以裁撤,规章制度都可以不要 吗?”康有为答:“今天是列强并列的时代,不再是过去的 ‘一统之世’。现在的法律官制,都是过去的旧法,造成 中国危亡的,都是这些旧法,理应废除。即使一时不能尽 废,也应斟酌情形加以改变,新政才能推行。”
今文经和古文经区别举例
• 《春秋经》:“(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 焉。” • 《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 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 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 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 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 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当地也。 • 《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 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 之,爱共 叔段,欲立之……”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重要人物介绍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重要人物介绍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重要人物介绍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文教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经济改革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军事改革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社会改革将城乡许多祠堂、庙宇改为学堂,破除迷信。

政治改革1.开放言路。

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

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

2.精减机构。

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

3.任用新人。

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

康有为百日维新

康有为百日维新

康有为百日维新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物,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正面的形象,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

大家都认为康有为是一个有志之士,为了国家存亡而不惧自身安全,坚决推行变法。

这实际上是站在维新办法的历史意义上,评价康有为这个人的,若是我们全面的来看康有为,康有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早前,史学界对于康有为这个人的评价,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认为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看到用维新的方法,改革旧制,增强国家实力,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

他是资本主义改革的先导者,是一个不可夺得的人才。

到了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籍资料的出现,对康有为这个人,史学界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对的意见。

认为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所做的一切改革,都是基于在保证自身利益,甚至可以说增强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进行的。

但是在店铺个人看来,康有为是一个极为矛盾,甚至可以说极为无赖的一个人。

矛盾之处,想来很好理解,便是新思想与旧思想之间的矛盾。

康有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长大,这么一个思想基础,就决定了康有为此人并不能进行彻底的维新。

读了二十多年的儒家经典,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传授的就是儒家观念,所以在20多年后才接受西方文化,怎么可能将自己的东西全盘否定呢?他进行维新,其基础的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拥护的仍然是君主,所以可以说康有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保皇派。

果不其然,到了后来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主共和国。

康有为对于这个体制极为反感,一直谋划的.是复辟之事。

在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

后来更是与张勋一起,谋划了复辟事件。

康有为与袁世凯,都是保皇派的精神领袖。

其矛盾之处第二在于,自身行为与提倡思想的不对等。

康有为一直提倡平等,但实际上他自己却搞封建特殊待遇。

一生娶了很多个老婆,嫖娼无数,红颜知己遍地都是。

康大在海外谎称自己有皇帝的衣带诏,到了国外,四处跟海外华侨募款讲他要回去救君。

然而事实上吗,这笔钱很大一部分都挪作己用。

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维新变法运动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维新变法运动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维新变法运动知识点
关于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维新变法运动知识点
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2、康有为称的“中国西学第一”指严复,初中政治,他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
3.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到9月慈禧发动政变,前后103天,最终失败.
(2)内容:(P39自我测评答案)
经济:发展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在近代史上,发生了戊戌变法,出现了戊戌六君子,他们都是什么人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谭嗣同谭嗣同(1864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康广仁康广仁(1867年-1898年)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

清末维新派,广东南海人。

康有为幼弟。

早年不事举业,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禁人才所致。

曾作过浙江小吏,后耻于官场污秽,腐败,弃官不做。

1897年初,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任,旨在“发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设女学堂,并与梁启超等设立戒缠足会,遭守旧份子诋毁。

后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废八股取士之制,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更多的维新爱国志士。

1898年春,与梁启超结伴入北京,参与新政,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戊戌政变时被捕入狱,谈笑自如,宣称“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不久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

事年31岁。

戊戌六君子人物介绍:林旭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举人出身。

好为歌诗。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针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上书请拒和议。

同年捐赀为内阁中书。

1897年进张元济等创办的西学馆学习。

1898年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

4月参与发起保国会,任董事。

因仰慕康有为,受业于康。

曾为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作跋,推扬今文经说。

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 (项目号
16AZS012) 的阶段性成果。
112Leabharlann 一历史教科书① 被各界所关注,是在清季的学制改革和新式学校建立之时,距戊戌变法失败不 过数年。其所以为社会瞩目,在于所肩负的使命,即作为学校历史教育的主要载体,历史教科书 除需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外,还承担着传播正统历史观、价值观以引导民众的功能。故而它不是 普通的历史读物,其内容既表达了编写者的立场,也反映了国家政权对待历史的态度。
[关键词]民国历史教科书 戊戌维新 康有为 [中图分类号]K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 (2018)04-0112-09
关于戊戌维新及康有为的研究,一向是学界热点,学术成果层出不穷。但在历史教育领域 中,戊戌维新及康有为是以什么面目出现的,却少有关注。众所周知,历史教育与史学研究虽密 不可分,然实分属不同领域,所承担的任务和所发挥的功能差异甚大。一般来说,史学研究奠定 了历史教育的基础,历史教育依托教科书等媒介,将史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知识,提供给受教 育者。不过有些时段和门类的历史知识,是在史学研究尚未展开或未充分展开之时即已进入了教 育领域,被写入了历史教科书,这些知识甚至反过来又对该时段和门类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某种影 响,此类现象非常值得关注。戊戌维新及康有为的史实构建,就大体属于这种情形。故而探讨历 史教科书对戊戌维新及康有为的书写和形象塑造,是颇有意义的。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开启了一个历史新阶段。民国甫建,千头万绪,百废待兴,然学 校教育乃树人大业,不能不及时更革,故当年北京政府就发布了 “中小学校令” 及相关的教则 或施行规则来统一学校课程。关于历史课程,规则中强调 “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 立之本。”⑨这显然是基于对新建立的共和国必须认同的现实需求,与清季学堂章程要求 “多讲本 朝仁政” 的思路是一致的。在清朝已经灭亡的背景下,戊戌维新不再是需要回避的政治敏感问 题,所以民初所编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基本都有这方面的内容,而且篇幅上明显超越以往。这些教 科书虽也立足于客观介绍戊戌维新史实,但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如说变法之发生是因当时西太
广东社会科学 2018年第 4期
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戊戌维新及康有为
李 帆
[摘 要] 历史教科书 对 于 戊 戌 维 新 及 康 有 为 的 叙 述,有 个 由 隐 至 显 的 历 程,清 季 尚 属 敏 感 话 题,
只能不写或简单的一笔带过;民初虽突破禁区,予之以正面评价,但史实层面未做过多扩展;直到 1922年学制改革后的叙述,才在篇幅上大大超越此前,对史实的把握和价值的判断,也为后世所取 法;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后的书写,则在以往基础上达至高峰。这些叙述具有鲜明特色,在总体框架 和宏观架构上,一致性较为突出,但也绝非千篇一律,至于具体内容的表述,特别是对于康有为等人 物和重要事件,则有细节描绘和学术考辨。在能够依凭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的前提下,民国历史教科 书编者所构建的戊戌维新史实,所塑造的康有为形象,规范乃至影响了当时及此后的相关学术研究, 这一现象非常值得关注。
戊戌维新史实在历史教科书中的最早出现,大体在 1908年左右。虽然从 1903年开始,已陆 续有中国人自编的历史教科书行世,但最早的教科书如丁保书 《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1903年 出版)、陈懋治 《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1904年出版) 等,都没有戊戌维新的内容。 《蒙 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写至中日甲午战争后的 “俄德英法之借地”,包括 1897到 1899年间的德国 强行租借胶州湾、俄国强租大连湾及旅顺口、法国强租广州湾等史实;② 《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 科书》 亦写至甲午战争后的 “列强侵略”,包括上述德、俄等国 “迫借” 中国领土的史实,③ 然 两书皆回避书写同时发生的戊戌维新。直到 1908年时有的教科书才出现戊戌维新的内容,如沈 恩膏 《本朝史》 以 “戊戌政变” 为题以百余字的篇幅对戊戌维新做极简要的客观介绍,不加任 何评论;④章 《中学中华历史教科书》 也仅是说:“(光绪) 二十四年,德宗鉴时势之日非,下 诏变法。数月间反对者踵起,既而太后那拉氏复听政。”⑤ 一笔带过了具体史实。1910年出版的姚 祖义 《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 大概是清季教科书中书写戊戌维新史实最细致的了,该书以 “戊 戌变政” 为题,用三百余字的篇幅简要叙述戊戌变法的过程,核心内容为:“ (光绪) 二十四年 夏,帝严饬中外诸臣,实行新政,擢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四品卿衔,参预机务。废八 股,改文武试制,许士民上书;诏各省、府、厅、州、县,遍立学堂;兴工商诸业,有能创新制 者,予保奖及专利;汰冗员,简兵额。于是中外士民,条陈新政者,日数十辈。八月,孝钦显皇 后复听政,征天下名医,视帝疾。召直隶总督荣禄,入赞枢要。责康有为等谋围颐和园,大逆不 道,捕治之。康有为及其徒梁启超,遁海外。诛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 (有为之弟)。”⑥ 皆系客观描述,全无主观判断。这样的书写情形,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教科书的特 殊性质,即它要表达国家政权对待历史的态度,背后有 “章程”、 “标准” 一类的官方文件予以 规范。清季的学堂章程,主要是 1904年初颁布的 《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关于清代历史的叙述, 《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 规定:“尤宜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⑦ 《奏定中学堂章 程》 规定:“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⑧ 也就是说,历史教科书书写 “本朝” 历史,必须要 “多讲本朝仁政”、突出帝王 “善政德泽”,而戊戌维新特别是慈禧太后 发动的戊戌政变,大概很难被列入 “善政德泽” 之事,况且这又是当时的敏感问题,教科书对 之只能是要么回避不谈,要么做一点简单的客观介绍,无法施加价值判断。
113
后那拉氏 “独擅朝权,贿赂公行,吏治益坏,外侮又乘之迭起”,⑩ “会中东之役,败于蕞尔之日 本,于是有志之士,益相与译新书、谈新学,排外自大之气,为之一变。粤人康有为屡上书言时 政,其弟子梁启超等设 《时务报》 馆于上海,风声所树,举国倾动,中华革新之机,实肇端于 此时。”瑏瑡光绪帝 “忧国事日非,发奋求治,图变法自强。”瑏瑢 这样的描述,于字里行间予戊戌维新 以肯定,康有为、光绪皇帝是正面人物的代表,慈禧太后则成反面典型。如此判断,大体奠定了 此后书写戊戌维新历史的基本立场。同时这与课程规则的要求也相统一,即对戊戌维新的肯定, 是为书写后来的反清革命、建立民国的正义性、合理性做了铺垫,就像有的教科书所总结的那 样:“ (清季) 政治上之文明,乃为最少数之权贵所把持,而不容吾民之稍谋进益,于是全国推 翻专制之决心几合京畿内外而一致。风云一起,曾不数月,而清命以倾,遂为废除专制进趋立宪 之良好机会。此则国民之治本期历史者,所当感受。” 瑏 瑣 这样的结论,显然与当时课程规则中要求 历史课需 “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的规定全然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