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

合集下载

民国国语课本与儿童文学研究——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民国国语课本与儿童文学研究——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 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 ; 、 、 词 句 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 , 同时又和标准语相吻合, 适于儿童诵 读或吟咏。 @ ” 可见 , 在叶圣陶看来, 这套课本所秉持的仍是 “ 五四” 时期所开创的“ 儿童本位论” 文学创作传统 。
四百来篇课文 , 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 , 大约有一半可 以说是 创作, 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 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 的, 是抄来的……在这里提出来 , 希望能引起有关同志的注 意。 ④ ” 可见, 叶圣陶明确而坚定地将 教科书的编撰视为儿
童 文学活 动 , 而且是 一件 比较大 的工作 。 同时 , 时隔 近半 个 世 纪的这 番话 也 可 算 是 对 当年 儿 童 文 学创 作 状 态 的一 种
绩而止步不前了呢?问题的关键有二 , 其一在于作家的真 实创作状态; 其二在于评论者的评判标准与视角。 作为一部顺应教科书儿童文学化趋势的教材 , 在编辑
要 旨中 , 圣陶明确 强调 了《 明 国语 课 本 》 叶 开 的文学 性 :本 “ 书 内容 以儿童 生 活为 中心 。取 材 从 儿 童周 围开 始 , 随着 儿
批 评 与 阐 释 ・ 当 代 文 坛 ・201 3 0.
民 国 国 语 课 本 与 儿 童 文 学 研 究
以 《开 明 国 语 课 本 》为 例
胡 丽娜
13 年 , 圣陶编 写 、 92 叶 丰子恺 书 写 并绘 插 图的 《 明 国 开 语课 本》 出版 。这套构 思新颖 、 图有机 结合 的教科 书一 经 文
“ 辩解” 和对时人质疑的回应吧 。不难想象要在一年之中 创编四百来篇作品是何等繁重而浩大的工程 , 编撰者的勤
奋 及其甘 为儿 童奉献 的殷切之 意溢 于言 表。 作为 一名 认定 “ 艺 家 对于 儿 童 文 艺 更不 可 不 努 力 ” 文

民国时期中国儿童学研究述评_高振宇

民国时期中国儿童学研究述评_高振宇

儿童化凯洛夫这一场域的新启研究成等已经越就景对民研究的一尧儿童学研究在中国兴起的背景与缘由近代中国之掀起儿童研究的热潮与当时整个社会对待儿童的态度观念以及儿童形象的转变有根本的联系国内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世纪2015年第3期(总第332期)Vol.44No3,2015GLOBAL EDUCATION 民国时期中国儿童学研究述评摘要新中国的分子,都曾事实,理论此当代中既符合本关键词作者简介*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研究与课程创新”(项目编号:11JJD880006)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童年社会学视野下学校变革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YJC880015)的研究成果。

--网络出版时间:2015-05-04 15:19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1.1842.G4.20150504.1519.001.html①这样的文献很多,主要包括:王海英.20世纪中国儿童研究的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段镇.儿童观的演变———从奴才观到主人观[J ].当代青年研究,1990(6);周红安.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硕士论文,2003;陆克俭.发现与解放———中国近代儿童观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史博士论文,2007等。

②民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制度进行了严厉抨击,参见:傅斯年.万恶之源[J ].新潮,1919,第1卷第1号;李大钊.万恶之源.每周评论,第30号,1919年7月13日;蔡元培.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 ].新青年,1915年12月15日,1(4);周建人.中国旧家庭制度的变动[J ].妇女杂志,1921,7(6)。

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的开题报告

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的开题报告

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近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课程之一。

然而小学语文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它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化。

而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化呈现及其意义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从而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继续发展。

因此,本文将研究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

二、研究问题本文将探讨以下问题:1.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化呈现具体表现为何?2. 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何意义?3. 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对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有何启示?三、研究内容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以下研究内容:1. 将回顾民国时期中国的文化背景、小学语文教材的历程及其变迁,梳理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形成背景。

2. 分析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的呈现,使用文学史学和教育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呈现的具体表现。

3. 研究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意义,探究其对当时文化建设、教育改革、知识传播等方面的影响。

4. 结合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总结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对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学史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元研究方法,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在宏观层面,使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小学语文教育和教材变迁的历史脉络及其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联;在微观层面,使用文学史学和教育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具体内容、形式、语言等细节,以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五、预期结果本文预期的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点:1.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形式,具体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特点。

2. 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对民国时期的文化建设、教育改革和知识传播的影响,及其为当时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

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本位探析

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本位探析
中烧炭 , 火渐盛 , 炭 渐红 , 一室 温暖 。 ” 其 内容不但 来 自学生 的生活 , 而且富有文学趣味 , 同时有利于培养 儿童 了解社会 、 热爱社会 的精神 , 为未来 的生活打下
1 9 2 5 年 的《 新小学教科 书 国语读 本》 ( 初 小用 ) 等, 这
些 教 科 书 所 涉 及 的 内容 广 泛 , 但 多 数 教 材 的 编 辑 遵
资产阶级 的公 民道德教 育和知识技 能训练 , 体现 了 “ 共和精神 ” ; 尊重儿童特点 , 以儿童能力为本位编写
小 学 语 文教 科 书 。
1 9 1 2 年1 1 月, 教 育部 在《 普 通教 育暂行 办法 通 令》 《 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的基础上 , 颁布《 小学校
无非是儿童所 曾接触 的事物 , 然则将儿童所 曾接触的 事物 , 尽行记 录或说 明 , 就可算最好 的教材 么?那又 未必 。因为儿童的生活 , 差不多浸渍于感情之 中; 冷
“ 注重国民生活上之知识与技能 , 以养成独立 自营之
能力 。 ” 这 一 时期 教 科 书 的教 学 内容 多 从 儿 童生 活 开 始, 与 儿 童 的 日常 生 活密 切 联 系 , 以培 养 儿 童 的 生 活 能力 为本 位 。如商 务 印 书馆 1 9 1 3 年4 月 出版 的《 共 和
依据 儿童的身心特 点 , 注重儿童 的兴趣爱好 , 以
儿 童 的能 力 为 主 体 , 培 养 儿 童 未 来 生 活 所 必 需 的知


辛 亥 革命 时期 的小 学语 文 教 科书
识 技 能 。1 9 1 6 年1 0 月, 教育 部 修 正公 布 的《 国 民学 校
1 9 1 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 结束 中国两千多 年来 的封建统治 , 建立 以孙 中山为首 的临时共和 国, 成立临时共和 国教育部 , 对教育进行一 系列 的改革 。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学形式,其发展受到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回顾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当时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并从中窥见民国时期小学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读书习惯和文学素养所做出的努力。

一、背景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转折点。

当时,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建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承载着诱发儿童情趣和培养儿童良好品性的文学形式,也发生了诸多的变化。

二、儿童文学创作的特点1. 文学形式的多样性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多样性非常突出,教材中不仅收录了名人传记、神话寓言等散文形式,还有富有韵味的童谣儿歌、优美动人的诗歌,再往后,还有关于乡土风情、农村生活等题材的小说,这样的形式种类丰富,旨在满足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2. 伦理道德教育的倡导在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中,伦理道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如《小狗过街》,《铸剑者》等,都给予了孩子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努力向上、发扬民族精神。

3. 民族文化的宣扬民国时期,国家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本土文化的复兴,在这一背景下,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注重承载民族文化。

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传统神话、民间故事,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化知识,也对中华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宣扬。

三、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作用1. 促进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文学形式,能够引发孩子们对于阅读的兴趣。

民国时期的教材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选拔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激发了孩子们对于文学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阅读习惯。

2. 培养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儿童文学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教材中诗歌散文的鉴赏,帮助孩子们了解文学概念和修养,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受能力。

论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_范远波

论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_范远波
[ 5] 6-7
。 与这些思考相对应的是 , 许多学
把上表的次数结合教学进度来考虑 , 以每学期 讲完一册 , 每学期二十周 , 每星期上课六天算 , 除原 样反复外 , 新字在新地方的平均反复度分别为 : 第 1 学期每隔 36 . 4 天出现一次 第 2 学期终每隔 53 . 3 天出现一次 第 3 学期终每隔 55 . 2 天出现一次 第 4 学期终每隔 56 . 4 天出现一次 第 5 学期终每隔 57 . 1 天出现一次 第 6 学期终每隔 57 . 1 天出现一次 第 7 学期终每隔 57 . 1 天出现一次 第 8 学期终每隔 54 . 5 天出现一次 而美国同程度的语文教科书 , 新字平均反复次 数达到 53 . 8 次 , 如果按 照当时中国的 上课时数计 算 , 每隔 2 . 2 天就在新地方出现一次 。 而中国最快 的都要 36 天多才出现一次[ 6] 。 这一极大的对比 , 对国语教科书编写者是一个 极大的警醒 。 于是文字反复的次数渐渐受到关注 。 然而 , 文字的反复出现 , 容易导致内容呆板 。 为此 , 儿童文学中的反复故事和复沓歌谣便成了两全其美 的办法 。 反复故事是指在编写故事时尽量考虑字词和句 子的重复出现 , 同时又能突出故事的趣味性 , 如《小 山羊》 : “ 小山羊找不到妈妈 。 咩咩咩咩叫 。 他碰 着一只野兔 。 野兔问小山羊到哪里去 。 小山羊说 : 要找母亲 。 野兔说 : 我看见的 。 我领你去 。 小山羊说 : 谢谢 。 他碰到一只黄狗 。 野兔怕黄狗 , 逃了 。 黄 狗问小山羊到哪里去 。 小山羊说 : 要找母亲 。
74
教育学报
2007 年
果易改进 , 亦无当于职业 ……今学校学生 , 国文能作 策论 , 能撰诗词 , 而独于家常信札便条 , 婚丧喜庆往 来颂辞吊辞等 , 反未能措之裕如 , 此实吾人所大惑不 解者也 。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叶圣陶儿童文学选编情况及教学研究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叶圣陶儿童文学选编情况及教学研究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叶圣陶儿童文学选编情况及教学研究叶圣陶是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笔下有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编写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民国时期,叶圣陶编写了《开明国语课本》,这套小学语文教材是中国语文教材史上的一部典范之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叶圣陶儿童文学仍大量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文革时期,由于受特殊时期政治因素的影响,叶圣陶儿童文学未选入
教科书中。

新时期以来,叶圣陶的作品又重新受到编者的青睐。

由此可见,其作品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因此,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叶圣陶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其作品的文
学价值,更要研究其作品的教学价值,使教师更加熟悉教材中儿童文
学的文体特征,同时对叶圣陶儿童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发挥出
叶圣陶儿童文学作品在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此外,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凭借,研究教材,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对教材编写原则、方法的了解,从宏观上把我教材,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另一方面,研究教材是教师编写教案的基础环节,对每堂课的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

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

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

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

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

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

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引言语文教材在中国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也逐渐开始发展。

本文旨在对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教学方法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1. 综合性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还涉及文学鉴赏、修辞技巧等方面。

教材内容包括文学作品、文章阅读和写作训练等,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2. 浸润国学经典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大量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 强调实用性与传统文言文为主的教学相比,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实用性。

教材内容包括了生活中常见的课文、对话和应用文等,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方法1. 体验式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采用了许多体验式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诗歌鉴赏时,教师会利用音乐和美术等手段,让学生通过欣赏、朗读和表演等形式,深入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2. 讨论式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讨论式教学。

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参与讨论,学生可以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

3. 实践式教学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写作时,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然后通过写作将观察、思考和表达相结合。

这种实践式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并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进行文学鉴赏、思考和创造等。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选文研究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选文研究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选文研究
儿童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中的分支,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大系统中的分支,两者似乎分
属不同的学科。

但是,两者却又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学
生和儿童,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

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儿童文学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课程资源。

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就获得了体现,“儿童文学化”一度沦为小学国语教材的主流。

年民国教育部施行的《小
学国语课程标准》在“目标”的第三点即为明确提出“观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展想象,鼓舞思想,修养感情,并快速增长写作儿童文学的兴趣”。

同时,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又
促进了儿童文学创作,语文教育家、儿童文学家叶圣陶年撰写《专制小学国语课本》时,
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他说道:“小学生既就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就是儿童文学,就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乐意写作,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除了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没能进入教材,但它们
同样值得学生阅读,如图画书、儿童诗、少年小说。

但是,由于教师普遍比较缺乏儿童文
学素养,不知道推荐哪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学生阅读,或者只知道推荐成人文学的经
典名著给学生阅读,这些都可能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

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绝不只有《安
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有很多经典作品,同样经过时间和小读者的双重筛选,例如《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亲爱的汉修先生》、《夏洛的网》、《小王子》等。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一、本文概述《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通过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教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文章首先概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分析语文教材提供了宏观的历史视角。

随后,文章将详细梳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历程、内容特点及其教育理念,旨在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还将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以期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历经了多次变革与发展,其历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也映射出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演进。

从民国初年的新式学堂教材,到抗战时期的战时教育,再到解放前夕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从初创、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初创阶段,民国政府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始着手编订新式学堂的教材。

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以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同时融入了一些新式的知识元素,如自然科学、社会常识等。

这些教材在形式上也开始尝试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抗战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鲜明的战时特色。

教材内容强调民族精神、国家意识,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主要目标。

同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教材也增加了一些与战争相关的知识,如防空、救护等。

解放前夕,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也迎来了其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材,更加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强调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材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知识素养。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革、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近年来,对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逐渐兴起,这是对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历史的重要追溯。

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特点1. 继承传统文化: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对诗词歌赋、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

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学习古文诗歌,学生能够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引入西方教育理念:民国时期在教育改革中引入了西方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西方影响。

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灵活多样。

通过课文朗读、背诵、演讲、写作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特别是通过讲解文言文、新课文等形式,增加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

二、内容1. 识字、词语学习: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以识字和词语学习为基础。

通过学习汉字的基本构造,学生能够逐步认识和掌握更多的词语,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古文诗词: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学习古文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学习古文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文化修养。

3. 经典故事和歌谣:通过经典故事和歌谣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国情怀。

这些故事和歌谣形象生动,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口头表达: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演讲、朗诵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民国时期儿童文学的概念

民国时期儿童文学的概念

民国时期儿童文学的概念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从1912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许多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儿童文学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概念和特色。

在民国时期,儿童文学的概念主要是指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

在此之前,中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是面向成人读者的,几乎没有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作品。

然而,随着新教育理念的传入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和阅读,逐渐出现了一些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儿童文学的形式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儿童文学的创作形式非常丰富,有童话故事、儿童诗歌、儿童小说等多种形式。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它以幻想和想象力为核心,通过寓言的方式向儿童传递道德和教育的内容。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以历史、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儿童小说,这种文学形式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帮助儿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其次,在内容上,儿童文学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成长和教育。

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智力和情感。

这些作品往往以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让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信息。

同时,儿童文学作品也强调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家庭观念等价值观,使儿童能够通过阅读感受到这些重要的社会价值。

再次,儿童文学在民国时期扮演了教育的角色。

当时,儿童的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儿童文学成为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教育家和作家开始专门为儿童编写教科书、读物和教材,在其中融入了儿童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儿童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儿童文学的发展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的动荡,这也对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政府和教育机构开始对儿童文学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出版规定。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一、概述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其中包括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

儿童文学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探索到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对于儿童文学教育的推广和学术研究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关注并推动着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

它不仅是儿童文学教育理念的传播者,也是儿童文学教育实践的推动者。

通过梳理《教育杂志》中关于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和观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研究的轨迹。

本文旨在通过对《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深入探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和学术研究成果。

我们将从《教育杂志》对儿童文学教育的介绍与推广、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理论探索以及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讨论。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的学术史,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我们也将注意到,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变革、教育改革、教育理念的变化等。

在探讨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脉络时,我们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期能够更准确地揭示儿童文学教育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以《教育杂志》为基础,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的深入研究,揭示这一时期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研究成果,为儿童文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持。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中国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清末民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剧烈转型,儿童教育逐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儿童文学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崭露头角。

作为记录这一历史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文献,《教育杂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视角。

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本位探析

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本位探析

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本位探析作者:李汉潮来源:《语文建设》2015年第10期民国时期是我国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的转折时期。

不同历史时期其教育价值取向、教育诉求有所区别,探索、研究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教育价值取向、教育诉求,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现实意义。

叶圣陶认为,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应当找到“适当的教材”:“所谓适当的教材,无非是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然则将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尽行记录或说明,就可算最好的教材么?那又未必。

因为儿童的生活,差不多浸渍于感情之中;冷静的理解,旁观的述说,在儿童殊觉无味。

要使儿童感觉无味,就不是最好的材料。

所以国文教材普遍的标准,当为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而表出的方法,又能引起儿童的感情的。

换一句话说,就是具有文学趣味的。

……文学趣味本是儿童的夙好呢,教师当然要教他们以富有文学趣味的教材。

”[1]“儿童本位”是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大亮点,所谓“儿童本位”即儿童中心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

”[2]其目的在于追求真正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的心灵。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建立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共和国,成立临时共和国教育部,对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于共和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提出新的教育方针,突出资产阶级的公民道德教育和知识技能训练,体现了“共和精神”;尊重儿童特点,以儿童能力为本位编写小学语文教科书。

1912年11月,教育部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颁布《小学校令》和《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文》,提出:“小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

”[3]1912年《编辑共和国小学教科书缘起》明确提出编辑教科书的要求:“注重国民生活上之知识与技能,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

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文学选文研究文献综述

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文学选文研究文献综述

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文学选文研究文献综述
张立红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文学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有关儿童文学的定义有很多种。

有观点认为,儿童文学或称少年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和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还有观点认为,所谓儿童文学,就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尽管关于儿童文学概念的界定一直有分歧,但这些概念都特别关注到儿童文学的三个特征:年龄阶段特殊性、文学性、教育性。

儿童义学与小学语义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在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张立红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02
【相关文献】
1.百年语文教科书选文文化分析——基于清末、民国时期、现代三套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比较 [J], 吴婷婷
2.津恩版《美国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研究——对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选文编制的启示 [J], 王金莲;郭爱
3.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选文的教育价值研究 [J], 毛艳
4.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选文的教育价值研究 [J], 毛艳
5.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解读——评《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研究》 [J], 景晓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

论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of Elementary Schools from 1912 to 1949 in China
作者: 范远波[1]
作者机构: [1]嘉应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广东梅州514015
出版物刊名: 教育学报
页码: 73-79页
主题词: 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教材;小学语文教材
摘要:儿童文学概念从提出到流行一直与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相伴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变革所带来的教育内容的变化。

民国时期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现,既是清末以来教材实用化、大众化追求的结果,也是儿童本位的课程观得以确立和强化的反映。

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成为小学国语教材,主要以反复故事和各科知识文学化的形式出现,旨在解决国语教材的文字反复和知识传授所带来的趣味性缺乏问题。

儿童文学教材进入国语教科书的丰富和完善过程凸显了三种积极的尝试,即尝试教材形式的多样化、教材内容的顺利过渡和衔接,以及无意义的拟声词和有意义的动作字词的大量运用。

这些探索和尝试对今天的语文教材编写和组织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教育乃国家大计。

通常而言,国民接受的教育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

小学语文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时期,对于学龄儿童的知识学习和性格培养都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中国有千年教材史,在古代语文教育中,孩童时期的教材被称为蒙学教材,蒙学教材既包含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样的识字类蒙学读本,又有《幼学琼林》、《龙纹鞭影》百科全书类的蒙养教材;既有像《千家诗》这样身兼语言写作训练目的的蒙养读物,也有像《论语》、《孝经》一类针对经学教育的启蒙经书。

中国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中间,经历了一段重要的教育变革期,在这段时期,中国从古代文史哲教育转变为现代分科教育。

相应的,语文教材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段时期为清末及民国时期,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许多大事件,相伴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出现变革。

社会上涌现了许多政治和教育思潮,文化上有倡导白话文、宣扬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以及追求语言统一的国语运动。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和时代特色下发展,通过梳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史,能够纵观把握其发展脉络,同时有助于总结民国时期国文国语教材变迁的特点。

在民国时期,中国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密切,这不仅因为儿童文学诞生于教育的基础之上,伴随语文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也是由于儿童文学具有在道德品格、审美情感、知识能力方面的教育功能。

因而可将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资源进行分析,选取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国
文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和国语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对其进行文学体裁和课文主题的分析,文学体裁主要有童话、寓言、故事、小说、话剧、散文方面;课文主题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方面。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数据整理和汇总,可以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说明。

儿童文学在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价值取向包含有政治取向、生活取向、成人取向、儿童取向、文学取向这些方面,而在研究价值中,主要从人文价值、教育价值、历史价值进行分析。

对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分析,旨在为现行教材编写与使用提供借鉴,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课程资源,研究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有利于了解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进程,是将语文学科和儿童文学相结合,呼应了当下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儿童本位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