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变革探讨
网络舆情的治理和管理
网络舆情的治理和管理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社会管治和治理的新课题。
网络舆情不仅是信息时代中人们集体关注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方式,也成为政府与社会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
然而,网络舆情的出现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虚假信息、恶意造谣、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问题频繁出现,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本篇文章将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发展和影响入手,探讨网络舆情的治理和管理方式,以期为解决网络舆情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对策。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和发展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形成的、反映社会群体对某一事件、现象或信息等的观点、情绪和态度的综合表现。
网络舆情由众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途径发表观点和互动产生。
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它是民众表达意见、关注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成为了政府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程度。
网络舆情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政府和公众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网络舆情的影响和挑战网络舆情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社会态度的反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
1.影响社会稳定网络舆情的发酵和扩散,往往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出现重大事件时,网民的情绪和观点容易引发社会风波,感受到不安和担忧,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构成威胁。
2.影响公共形象网络舆情的传播,也会对公共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网络谣言的传播、虚假信息的散布等行为,会严重破坏公共形象和社会信用体系,影响社会的信任和认可。
3.挑战网络管理能力网络舆情的出现和快速传播,也给网络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网络治理的需要,网络管理的革新和创新成为了当务之急。
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挑战
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挑战呼唤着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认识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挑战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爆炸带来的挑战: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庞大,各种声音、观点多种多样,信息获取和追踪成为难题。
2.网络虚拟性与匿名性的挑战:网络上的用户可以匿名发表言论,这给舆情的溯源和管理带来困难。
3.信息真实性与虚假性的挑战:虚假信息和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极快,对真实信息的辨别和核实成为一项艰巨任务。
4.情绪化与社会矛盾的挑战:网络舆情常常与社会矛盾相互交织,从而使舆情的处置更加复杂和困难。
二、应对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挑战的方法和策略为了应对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和策略。
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通过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跟踪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
该机制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舆情数据和预警信息。
2.加强舆情信息核实和辟谣在信息真实性与虚假性的挑战下,需要加强舆情信息的核实和辟谣工作。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调查小组或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追求事实真相,公正客观地给出回应。
3.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挑战,相关管理部门和从业者要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提升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可以开展培训和研讨会,推动网络舆情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专业倡导。
4.开展舆论引导和舆情干预面对情绪化与社会矛盾的挑战,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和舆情干预来缓解和解决。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主动引导和影响舆论,通过发布权威信息、组织宣传活动等方式,引导舆论走向。
5.加强合作与协调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要加强合作与协调,形成合力。
大数据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大数据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异常重要的话题。
而大数据分析,又成为了对网络舆情进行精准监测、判断以及情感分析的新手段。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大数据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一、大数据分析给予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更加精准的工具网络舆情是由大量用户信息交流和互动产生的社会现象,它的特点是信息规模大、内容多样化和快速变换。
大数据分析借助于数学建模、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海量信息的高效处理、自动分类、情感分析等,大数据分析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的精准度。
例如,一旦发生重大社会事件或者突发性事件,比如疫情和自然灾害等,传统的调查方法显得尤为无力。
而大数据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精准地抓住社会舆论的变化,自动分析社会事件的特点、矛盾,预测随之而来的社会情绪变化趋势,从而指导决策者及时正确地处理。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网络舆情的精准监测和分析,在事件发展初期及时捕捉事件动态,提高对事件的分析判断力,进而无形中为事件的调节、疏导和解决提供帮助,产生强有力的杂音判断和社会风向预测的价值。
二、大数据分析对网络舆情情感分析的进一步提升情绪是人类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存在之一,是人类心理状态的一种反应,有着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网络舆情往往关系到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社会舆情是社会活动的反映,是社会信息的传播和反响。
网络情感分析可以识别文本信息含有的情感,以对情感的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并反映到最终结果中。
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出现使得情感分析可以更加高效而准确地进行,有利于社会事件的应对和合理调解。
此外,情感分析可以对用户的真实需求进行把握,更好的了解用户的主观评价和反馈,为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改进提供有益信息。
三、大数据分析的质量、隐私和道德问题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逐渐普及,一些质量、隐私和道德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解决网络舆论管理的方法与建议
解决网络舆论管理的方法与建议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网络舆论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泛滥、传播速度快等问题,给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带来了一定风险。
因此,解决网络舆论管理问题势在必行。
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网络舆论监管的职责,并落实到具体部门。
2.加强执法力度:增加打击造谣、传谣等违法行为的力度,并保证处罚力度与违法行为的危害程度相匹配。
三、提供优质信息源1.加强媒体自律:媒体机构应注重社会责任感,在报道中遵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2.丰富正能量内容:提供更多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鼓励正面价值观和良好行为模范。
四、加强技术手段支持1.大数据监测与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论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应对舆论风险。
2.人工智能辅助: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智能处理,提供精准且高效的服务。
五、培养健康网络环境1.加强网络教育:开展全面的网络文明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舆论管理的认知水平。
2.鼓励良好互动:建立健康、积极的网络互动氛围,推广理性讨论和思辨精神。
六、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1.形成大联防格局:建立各级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合作机制,形成联防联控态势。
2.加强信息共享: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在舆论事件发生后迅速采取措施,并共同应对。
七、推动全球合作1.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舆论管理议题的讨论和研究,并加强与其他国家间的经验交流。
2.构建跨国治理机制:促进构建全球范围内的网络舆论管理治理机制,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合作。
八、总结网络舆论管理是具有复杂性和困难性的任务,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供优质信息源、加强技术手段支持、培养健康网络环境以及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和推动全球合作,都是解决网络舆论管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与建议。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当前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解读
当前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解读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分享和传播信息,从而引发的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技术的进步,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点出发,探讨当前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并进行解读。
一、大数据分析在网络舆情中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海量的信息产生了新的挑战:如何从中有效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应运而生。
大数据分析通过算法和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庞大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从而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舆情分析结果。
在当前网络舆情中,大数据分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网络平台上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公众对某一事件、产品或服务的态度和看法。
这使得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等能够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回应。
二、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引起的争议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个人隐私保护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讨论话题。
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个人信息往往会被他人获取和利用,给个人隐私带来威胁。
这种情况引发了关于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争议。
一方面,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各种服务需要依赖于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从而实现个性化服务和广告投放等功能。
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可能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
因此,如何在保障隐私权的同时,实现个性化服务的目标,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虚假信息传播的防范措施网络舆情中,虚假信息的传播常常引发公众恐慌,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防范虚假信息的传播成为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重点之一。
针对虚假信息传播,一方面需要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增强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
另一方面,政府、互联网企业等相关方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信息审核和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四、多元化的网络舆情表达方式当前网络舆情中,舆情表达方式多样且快速。
除了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外,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表达也逐渐受到关注和运用。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创新与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众心态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带来了综合治理的需求,使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成为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一、舆情监测与分析技术的创新舆情监测与分析技术是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关键。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舆情监测与分析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传统的舆情分析主要依赖人工阅读和整理,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主观偏差。
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可以实现对大规模舆情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分析,提高舆情判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跨部门合作机制的建立网络舆情涉及的问题繁多、复杂,单一部门难以全面有效地解决。
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是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创新。
通过深度合作,不仅可以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整体应对能力,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从而减少舆情危机的发生。
三、社会参与的推动网络舆情的治理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传统的舆情管理模式往往是政府主导,公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网络舆情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参与,提高公众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增强治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通过举办公众参与活动、建立舆情信息公开平台等方式,鼓励民众对网络舆情发表意见、提供信息,实现公众舆论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四、法律法规的完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网络舆情管理的责任和权力。
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导致舆情管控缺乏依据和规范。
因此,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情的边界和底线,提高舆情管理的合理性和透明度,是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发展的必要趋势。
五、国际合作的加强网络舆情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
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相似的网络舆情挑战,可以通过国际间的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规范制定等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网络舆情综合治理。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策略研究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策略研究随着新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普及,网络舆情危机已经成为企业或政府不可忽视的风险之一。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危机愈发复杂多变,传统危机公关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危机治理需求。
因此,研究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策略对于企业或政府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或缓解危机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舆情危机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量大且速度快:大量信息既是危机应对的有利条件,也是危机升级的重要原因,同时,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影响。
2.舆情观念日益成熟:在信息时代,人们对舆情的认知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流言、黑话、低俗言论等负面舆情越来越难钻。
3.效应越来越恶劣:网络舆情危机不断引发人们的关注,造成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恶劣。
1.危机预测和风险评估企业或政府应加强舆情监测,进行危机预测和风险评估。
在舆情紧急事件发生之前,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研判,及时预测危机风险,制定危机预案。
2.快速反应和决策企业或政府应对危机快速反应,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在危机发生时,要立即展开危机公关工作,及时发布正面信息,避免危机扩大化,以降低潜在影响。
3.积极引导舆论企业或政府不仅要防守,还要积极引导舆论,主动向公众传递正面信息。
这需要提前树立企业或政府的良好形象及口碑,平时谨慎言行,积极回应公众关切,提高公众满意度和信任度。
4.加强危机处理能力企业或政府还应加强危机应对专业能力的建设,大规模调整出现危机的部门,专门建立危机应对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危机应对人员,以提高危机处理能力。
5.多方合作应对危机企业或政府可以结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这需要建立起广泛稳定的社会关系,积极发展社会资源,同时提高社会舆情素质,形成良性的舆论生态环境。
总之,网络舆情危机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仅仅是企业或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公众、媒体等各方的参与,共同推进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处理。
同时,针对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特点,治理策略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环境。
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研究一、引言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兴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得网络舆情监控越来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成为了企业、政府等各类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策略展开论述。
二、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1.大数据技术加速舆情数据挖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大数据分析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领域。
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各类组织更快地发现网民在社交媒体、新闻媒体以及各类网络平台上发布的舆情信息。
借助于大数据技术,网络舆情监测可以更加精确、高效地分析研究,同时也降低了监测成本和提高了判断的准确率。
2.人工智能助力舆情数据分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数据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可以被机器人和算法承担。
这种趋势加速了网络舆情监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同时也有效消除了随人工操作可能出现的误差和不稳定性。
3.多维度舆情监测工具的不断增加随着网络舆情监测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舆情监测工具,如蝶讯、舆情王、百度舆情以及微博多维度舆情分析等。
这些工具的出现拓展了网络舆情监测的范畴,差异化的监测分析模式和能力对于不同组织来说都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应对策略研究1. 积极回应面对网络舆情的传播,作为舆情监测的组织应该采取及时的回应措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尽快平息不利的舆情事件。
通过积极的回应,可以表达出组织对于相关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并采取必要的沟通措施,化解不利的舆情影响。
2. 运用危机管理策略应对网络舆情,组织需要在危机管理上不断加强,采取完善的预案和危机管理机制。
在出现重大舆情事件时,及时组织危机处理团队,启动预案,通过完善的新闻发布机制对外发布官方内部信息,坚决控制不利的舆情发展态势,并最终达成舆情能够稳定控制的目标。
3. 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在网络环境下,任何组织都需要确保业务透明公开,并且与相关部门、外部渠道的沟通交流渠道得以稳定打通,建立起良好的舆论环境。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对社会运行和各行各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升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必要性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经常涉及重大事件和敏感话题,往往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具有以下重要性:1.维护社会稳定:网络舆情的不当传播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良情绪的扩大化,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通过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遏制舆情的蔓延,维护社会稳定。
2.保护公民权益:网络舆情中往往涉及到公民的声誉、隐私以及个人权益的受损。
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有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公民的个人隐私和名誉权。
3.优化舆论环境: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传播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帮助优化舆论环境,净化网络空间,提升舆论引导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尽管网络舆情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以下问题:1.信息污染:网络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会引发广泛关注和恐慌。
如何在庞大的信息海洋中准确判断、及时辟谣,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舆情炒作:部分机构和个人利用网络舆情炒作谋取不当利益,甚至触犯法律法规。
这种舆情炒作行为对社会治理和公共秩序带来严重影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制止。
3.监管体系不完善: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在立法、执法和行政责任等方面存在差距。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治理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责任主体,并加强监管力度。
三、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对策与建议为了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升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建立全网信息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突发舆情。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舆情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传播,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引导也成为了公共管理、企业营销、政治宣传等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拟从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展开探讨。
(一)舆情监测和分析。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互联网上的各种舆情信息进行自动化监测和数据分析,帮助政府、企业等各类组织实时掌握社会大众的情绪和态度,及时应对和管理突发事件和公众关切事项。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深度分析,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舆情管理方案,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社会压力和公众舆论负面效应。
(二)舆情演化预测。
大数据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的重要应用之一就是舆情演化预测。
通过对历史数据积累的分析,大数据技术可以预测未来某一个事件的舆情演化走势,为组织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在舆情管理和应对上出现错误。
此外,对于不良舆情的消除和舆情正面效应的构建,大数据技术也可以帮助组织更加科学地制定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管理策略和方案。
(三)舆情风险评估。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规模非常快,容易形成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问题。
因此,大数据时代下的舆情管理,必须从风险评估的角度出发,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预判,制定适当策略,做好应对预备。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已发生的网络舆情进行快速评估,进行正常化和研判,从而减少负面影响并防范未来可能产生的舆情风险。
(一)情感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舆情引导,需要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走向。
通过情感分析技术,可以深入剖析社会大众的情感需求和情感状况,帮助组织准确利用网络舆情,传达正面信息,引导公众舆论健康发展。
此外,情感分析技术还可以辅助组织进行营销活动,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舆情传播管理。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舆情引导,需要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进行集中管理。
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将信息收集、分析和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网络舆情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精准把握舆情的压力点和关键节点,营造良好的公众环境,引导舆论走向正向,开展应对负面舆情的短期行动和长期策略等。
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数据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不断产生的数据涵盖了我们各个方面的生活和工作,其中包括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形成的和传播的、具有一定规模、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公众舆论。
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从海量的网络数据中抽象出网络舆情,掌握网络舆情动态,研究网络舆情的规律,为社会管理和公共决策提供支撑,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首先,大数据技术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基础。
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挖掘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更加便捷、完整、准确地获取大量的网络数据。
这些网络数据包括各种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都在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网络舆情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为网络舆情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元化和开放的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处理网络舆情的软件和算法也不断更新和改进。
其次,大数据技术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方法。
数据分析、文本挖掘、机器学习等领域的技术,被应用于网络舆情研究中。
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自然语言处理和文本挖掘,可以将庞杂的网络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去除冗余信息,提取出舆情的主要内容和趋势,形成共性和特殊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预测、分类和聚类,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和分析网络舆情的特征和规律。
再者,大数据技术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视野。
网络舆情的内容和对象不断拓展和更新,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各个角度来观察网络舆情,可以得到不同的角度和分析,形成全局的视角和理解。
通过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形成更加综合和深入的网络舆情研究。
最后,大数据技术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应用价值。
网络舆情研究可以为社会管理、企业运营、政府决策等方面提供支撑。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观测、分析和预测,可以及时发现社会热点、民意变化等趋势,为社会管理和公共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对企业品牌、市场行情等相关方面的监测和分析,为企业制定市场策略提供参考;通过对政治宣传、公共事件等方面的监测和研究,为政策制定和宣传引导提供参考。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研究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研究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不仅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和分析,更需要适时引导舆论,维护学校声誉,提升学校形象。
本文将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进行研究。
一、大数据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数据技术为高校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全面的舆情监测手段。
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高校可以实时监控各种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上与学校相关的舆情信息,对舆情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和预警。
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高校进行舆情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和总结舆情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高校提供更科学的舆情管理决策依据。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辅助高校进行舆情危机事件的管理和应对,提高学校的危机处理效率和成功率。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大数据技术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诸多优势,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大数据技术需要高昂的投入,包括技术基础设施、软件平台和专业人才等,对高校来说具有一定的经济和人力成本。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需要安全性的保障,一旦网络舆情数据被泄露或滥用,将给高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需要考虑数据隐私和合规性问题,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制度和规范,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高校需要制定合理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策略。
高校应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建设和应用,引进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平台,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高校需要加强对大数据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专业的舆情管理团队,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网络舆情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和规范性,加强对网络舆情数据的保护和监管。
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高校还需要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通过精准的舆情分析和研判,及时引导网络舆论,调动社会各界的正能量,树立正面的学校形象。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研究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研究①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成为了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数据技术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同时也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管理与引导,成为了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日益复杂,舆情形势瞬息万变,高校往往需要通过快速、准确地获取并分析网络舆情信息,以便及时做出应对。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和信息的碎片化。
传统的网络舆情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高校急需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管理与引导。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信息的真实性与虚假信息的识别、信息的多样性与碎片化信息的整合、信息的量大和时效性的要求等方面。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信息量庞大,其中既有学术信息、科研成果等积极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谣言等负面信息,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高校需要依靠大数据技术,提高网络舆情信息的筛选、分析和应对能力,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精准管理与引导。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技术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技术主要包括网络舆情数据采集技术、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技术和网络舆情应对技术等方面。
网络舆情数据采集技术包括网络舆情信息的快速采集与整合等内容,主要通过抓取、爬虫等技术手段获取网络上的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清洗、整合和分类等工作。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技术包括情感分析、话题检测、图谱分析等内容,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网络舆情应对技术则是在发现问题舆情后,通过舆情监测、预警与处置等手段,及时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重要性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变得愈发重要。
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
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空前地扩大,舆情治理已成为各个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舆情治理不仅仅是政府、企业和组织需要面对的问题,更是每个个体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议题。
本文将围绕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展开讨论,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二、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舆情传播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信息发布主体有限,舆论影响力相对可控。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发布者,信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这使得舆情治理面临着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互联网上信息形式多样,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传播路径多样化,舆情事件也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态势。
2. 即时性互联网实现了即时传播的能力,舆情事件可在数分钟内迅速扩散,给舆情事件处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3. 匿名性互联网上信息发布者可以匿名进行,这增加了信息发布者的负面信息发布风险,同时降低了他们发布负面信息的成本。
4.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信息可以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使得国际舆情治理成为重要议题。
三、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舆情治理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1. 舆情事件处理速度由于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一旦出现负面舆情事件,迅速反应和处置十分关键。
2. 舆情真伪辨别网络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和谣言,如何辨别真伪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3. 舆情事件危机处理网络上出现的危机性事件可能会给组织或个人带来巨大损失,应对此类事件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4. 舆情监测技术落后目前舆情监测技术在面对大数据、多样化信息表达等方面仍存在一定滞后性。
四、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策略针对上述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有效进行舆情治理:1. 建立健全舆情预警机制建立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舆情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等手段提前发现潜在风险。
2. 强化危机公关能力建立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与流程,并持续进行演练与优化以提高组织危机公关应对能力。
趋势展望:未来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
趋势展望:未来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新策略与实践探索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新策略与实践探索。
二、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新策略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体系- 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动态,提高预警时效性。
- 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监测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2. 构建多元化网络舆情治理主体- 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协同治理,形成合力。
- 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发挥各自优势。
3. 强化法治保障- 完善网络舆情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主体法律责任。
- 依法打击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违法行为,维护网络秩序。
4. 创新技术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效能。
- 探索建立智能化网络舆情分析与处理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实践探索1. 案例一:某地政府利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监测- 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舆情信息。
- 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效预防舆情危机。
2. 案例二:某企业积极参与网络舆情治理- 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沟通与合作。
- 通过企业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引导网络舆情正向发展。
3. 案例三:某地警方依法打击网络谣言- 对散布谣言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网络秩序。
- 通过案例宣传,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结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通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多元化治理主体、强化法治保障和创新发展技术应用等新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效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治理的不断创新,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大数据与网络舆情分析研究报告
大数据与网络舆情分析研究报告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网络成为了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而由此产生的网络舆情也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深入分析和理解网络舆情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新的视角。
一、大数据与网络舆情的概念大数据,简单来说,是指规模极其巨大、复杂多样的数据集合,其特点包括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处理速度快和价值密度低等。
这些数据来源于各种渠道,如社交媒体、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等。
网络舆情则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于某一社会事件或热点问题所表达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
它反映了社会公众的关注点和诉求,对于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1、数据采集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海量网络数据的快速、全面采集。
通过网络爬虫、API 接口等方式,可以从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新闻网站、论坛等获取大量的文本、图片、视频等数据。
2、数据分析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情感分析可以判断公众对某一事件的态度是积极、消极还是中性;话题检测可以发现当前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和讨论焦点;传播路径分析可以了解舆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范围。
3、舆情监测与预警通过实时监测网络舆情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和热点问题,并发出预警信号。
这有助于相关部门和企业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避免舆情的进一步扩散和恶化。
4、可视化展示将复杂的舆情数据以直观、易懂的图表形式展示出来,如柱状图、折线图、地图等,帮助决策者快速了解舆情的总体态势和关键信息。
三、网络舆情的特点1、传播速度快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一个热点事件在短时间内就能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信息多元化网络舆情包含了各种类型的信息,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来源也非常广泛,包括个人、媒体、组织等。
3、公众参与度高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参与到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新媒体时代借力大数据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
新媒体时代借力大数据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使用频率的增加,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众情绪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以及研判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在新媒体时代下,使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传统的舆情分析方法存在准确性和实时性等多方面的问题,而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取更多,更准确,更全面的数据信息,提高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和效率。
此外,与传统的人工分析方法相比,利用大数据分析网络舆情主要优点在于:1. 大数据分析能力强,可以深度挖掘每个方面的关键词,以及在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从中提取潜在规律。
2. 数据分析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信息过滤不会因主观因素而出现误差。
3. 数据能够帮助企业从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做出更准确的决策,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4. 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提高舆情分析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其次,新媒体时代下舆情分析所需要的信息数据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是网络舆情,网络使用习惯和网络安全。
其中,网络舆情包括公共舆情和商业舆情,它们是衡量社会公众情绪和行为的重要指标。
然后,在大数据分析网络舆情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大数据分析工具,通常要求可靠性、高效性、安全性以及便于数据库建设和维护等方面。
2. 分析舆情源,网络舆情数据来源包括社会网络(如推特,SNS),在线论坛,以及评论网站等。
3. 分析舆情内容,网络舆情内容指的是网络用户在发布信息时所包含的语言文本。
4. 分析新媒体用户的行为,例如网民的搜索情况,点击记录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是网络舆情分析的宝贵资源。
最后,得出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科学的、权威的、管用的报告可以给企业提供全面、准确的目标和数据,以进一步提高业务管理和公共舆情管理水平。
总之,新媒体时代借力大数据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
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舆情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大大增加。
如何有效地监测、分析与应对这些舆情,成为政府、媒体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赋予网络舆情分析新的动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分析其技术特点、实施方法与实际案例,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数据与网络舆情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大数据以及网络舆情。
大数据是指无法用传统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具有海量、多样、高速、真实性与价值密度等特点。
网络舆情则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对特定事件、人物或问题所表现出的意见和情感。
随着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的兴起,网络舆情的形成变得空前复杂。
人们在不同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多维度的意见链。
这使得仅靠传统的质性研究方法难以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因此,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到舆情分析中至关重要。
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技术应用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舆情分析的重要环节。
通过爬虫技术等手段,可以迅速抓取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和论坛等多个渠道的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包括文字,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形态也是获取的重要部分。
例如,通过API接口获取Twitter或微信公众平台的数据,可以准确掌握用户的评论与转发情况,从而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数据存储与管理面对海量的数据,如何存储和管理成为了一项挑战。
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往往无法承载这样的数据量。
因此,许多机构开始使用Hadoop、Spark等分布式存储和处理框架。
这些框架能够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并快速进行并行计算,从而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数据清洗在众多来源的数据中,常常存在噪声和冗余信息。
只有经过清洗后,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利用文本处理技术,可以识别并去除无关信息,例如重复评论、垃圾信息以及非结构化文本中的干扰元素。
大数据与网络舆情分析研究报告
大数据与网络舆情分析研究报告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公众的意见和情绪。
一、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重要性大数据的特点在于其海量的数据规模、多样的数据类型、快速的数据流转和价值密度低。
这些特点使得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分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大数据能够提供全面的舆情数据。
通过收集和整合来自各种网络平台的信息,包括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等,我们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公众意见和话题讨论。
其次,大数据能够实现实时监测。
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迅速,实时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掌握舆情的动态,做出快速响应。
再者,大数据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舆情趋势。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规律和趋势,为预测舆情走向提供依据。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与传播机制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传播速度快。
信息在网络上可以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一个热点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二是传播范围广。
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舆情能够在不同的地区和群体中迅速扩散。
三是参与主体多元化。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舆情的来源非常广泛。
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信息源的发布。
某个事件或话题的出现成为舆情的起点。
其次是社交媒体的推动。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加速了舆情的传播。
再者是意见领袖的引导。
一些具有较高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个人或组织的观点往往能够影响公众的看法。
三、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与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分析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和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包括网络爬虫、API 接口等,用于获取各种网络平台上的舆情数据。
数据预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噪、分类等处理,以提高数据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变革探讨(3)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生活、工作与思维产生变革性影响,深刻改变着商业王国及公共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面貌,“大数据”日渐成为各行业创新的助推器。
当前中国网络舆情环境复杂,网络舆情危机时有发生,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和涉官涉政舆情事件不断涌现,造成社会民主生活和政治稳定间的不平衡等诸多影响。
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网络舆情管理变得日益复杂和重要,如何抓住大数据时代为网络舆情管理变革带来的机遇,以“大数据观”变革传统网络舆情管理思维,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内在特征及其在演变过程中的潜在规律,实现网络舆情管理在思维、模式以及技术上的创新,对于新形势下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数据时代必然要求网络舆情管理变革“大数据”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2011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其研究成果《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使这个概念得以大范围推广。
2012年3月29日,奥巴马宣布将投入2亿多美元启动“大数据发展和研究计划(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两年,大数据备受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成为国内外强有力的前沿词汇。
大数据又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必须通过深度挖掘、计算、分析才能创造价值的海量信息。
大数据在体量、复杂性、产生速度及价值密度四个方面都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的数据形态,具有4V特征:大量(Volume)、多样(Variety)、高速(Velocity)、价值(Value)。
数量庞大的网民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方便快捷地发表言论观点,网络舆情的规模和复杂性急速上升,体量巨大而价值密度低,其内在特征的变化必然要求实现网络舆情管理的变革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转向”上。
(一)从监测转向预测。
大数据的核心和目标就是预测。
复杂网络的研究专家巴拉巴西认为,“93%的人类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当我们将生活数字化、公式化以及模型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都非常相似。
生活如此抵触随机运动,渴望朝更安全、更规则的方向发展,人类行为看上去很随意、很偶然,却极其容易被预测”[1]。
例如,亚马逊可以推荐我们想要的图书,淘宝知道我们的喜好,而人人网可以猜出我们认识谁。
传统网络舆情管理把监测已经产生的舆情信息作为起点,这种明显的滞后性使其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中处于消极被动的位置。
而目前留给突发事件的处理时间越来越少,从传统的“黄金24小时”变为“黄金4小时”,如此短的时间使舆情分析和决策尚未来得及参与进来,整个事件就已经造成了爆炸性的效果。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挖掘数据相关性,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进行分析,在敏感消息进行网络传播的初期就提前开始监测,然后建立模型,模拟仿真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使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倾向性变得可以预测。
(二)从节点转向网络。
由监测舆情转向预测舆情的目标实现,最关键的大数据技术就是挖掘数据的相关性。
在小数据时代,由于受到数据库和计算分析能力的限制,无论是对于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的追寻,都耗资耗时,并且易受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特定领域隐含的固有偏见的影响,无法保证舆情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传统的网络舆情管理只注重舆情内容的监测,通过分析单个数据节点,如网民“说什么”来抓住比较浅层的社会语义表达。
大数据则在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同时,记录了网民“为什么这么说”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网。
按照大数据思维,每一个数据都是一个节点,可无限次地与其他关联数据形成舆情链上的乘法效应——类似微博裂变传播路径,数据裂变式的关联状态蕴含着无限可能性[2]。
通过对海量信息的解构与重构,充分整合政府和企业的数据资产,利用一系列飞速发展的新技术和新工具,描绘、测量、计算各节点之间的关系,深度挖掘数据的相关性,以此排除偏见和视觉盲点,掌握易被忽略的社会动态,预测舆情的发展趋势。
因此大数据时代必然要求网络舆情管理变革其监测系统,由节点转向网络,把握相关性,进而分析舆情背后的社会互动,乃至网络族群之间的界限和相互勾连。
(三)从定性转向定量。
舆情分析师或解读者从自身经验和视角出发,在传统网络舆情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定性分析时,必然使其分析结果带有个人价值与理念的主观印记,甚至不同的舆情机构对同一舆情事件会得出相悖的结论。
在大数据时代,所有元数据都可通过量化关联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并实现多次利用,每一次利用都是一种创新,大数据成为网络舆情定量管理的力量源泉。
尽管数据的相关性决定了某些数据价值的潜藏性,但新技术、新软件的出现使得通过数学分析实现数据的价值转化变为可能。
而多维解读舆情和新的深刻洞见的揭示,使舆情分析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大大超越传统的网络舆情管理。
但数据的量化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数字化”,而是数据的可计算化,舍恩伯格将其称之为“数据化”,是指一种把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3]。
“数据化”使态度和情绪转变为一种可以分析的形式,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得以进行深入分析,一些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QQ、微博、微信等坐拥大型数据的宝藏,一旦实现对其自身数据库的深度利用,就能轻易获得社会各个领域和所有用户的几乎全部动态信息。
(四)从样本转向全体。
在传统的网络舆情工作模式中,所采集的舆情关联数据仅为样本信息,构建的数据库结构单一、数据量有限。
其数据源一般是基于抽样或者针对重点网络站点进行的数据抓取,仅能对小规模、有结构或类结构的数据进行分析,标准不一,难以在不同领域中通用。
同时,样本分析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即使分析方法和操作没有问题,但采样过程的任何偏误都将使舆情分析结果与事实相去甚远。
大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至PB乃至ZB级别,完整记录了社情民意,成为人类生存痕迹和心理变化的记录仪。
采样的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数据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但大数据是建立在掌握所有数据,至少是海量数据的基础上的,在数据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变革传统舆情管理思维与方法,改变采样的惯性行动成为必要。
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网络舆情自动分析系统,全天候自动搜索并采集与目标舆情看似毫不相关实则具有内在关联的信息,在抓取和收集页面之后,对信息自动分类、自动获取关键词、自动内容分析和自动报警等。
样本扩大至几乎全体,舆情分析的结果更加客观可靠。
二、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变革的效应前瞻抓住大数据时代变革网络舆情管理的新机遇,迎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新挑战,顺应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新要求,变革与创新网络舆情管理将会产生良好的管理效应,实现新时期网络舆情管理的升级转型。
(一)实现“防火”式管理。
传统的网络舆情管理因为无法把握数据相关性,不能准确预测舆情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采用的是“灭火”式管理模式。
政府通常在舆情产生或者已形成舆情危机的情况下才开始采取措施,如发布信息、引导舆情、满足诉求等,以此达到“灭火”效果。
在此种模式下,政府经常被动陷入网络舆情漩涡,由此形成视网络舆情为“敌情”的偏见。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政府总是试图“控制”、“引导”和“应对”网络舆情,以一种上位者的姿态去支配、主宰网民及其舆情表达的方式。
然而,若网民在网络舆情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网络舆情就会失去其“减压阀”的功能,网络舆情问题将会是治标不治本。
大数据时代,政府转变网络舆情管理思路,变革网络舆情管理模式,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关联分析、级别划分、聚类分析和倾向性分析,将实现“灭火”式管理到“防火”式管理的转变。
通过寻找“导火索”与“减压阀”之间的平衡点,在发挥网络“民间舆论场”作用的同时,将网络舆情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例如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抓取海量数据来追踪恐怖分子和监控社会情绪,在“阿拉伯之春”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多少人和哪些人的立场从温和变为激进,并“算出”谁有可能会采取有害行为。
(二)打捞“沉没的声音”。
大数据源于互联网的分享、开放,但“数字鸿沟”的存在却使“信息穷人”与网络隔绝。
尽管互联网的发展使这一部分人的比例越来越低,但发展不均衡性的扩大意味着现在和将来仍然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将无法提供任何数据。
即使是那些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人群,也有可能因为在某种情境下成为舆论中的弱势群体,或者因其在舆情主流中的异质思维而选择不在网络上发声。
当然,这种选择既可能是主动也可能是被动的。
正如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霍弗所言,“一个国家最不活跃的人群,为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
他们是在城市工作和在乡间务农的正派老百姓,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受分据社会光谱两头的少数人——最优秀的人和最低劣的人所左右”[4]。
显而易见的是,单凭技术体系构筑的大数据平台无法真正获取“全部数据”,通过改革网络舆情管理去打捞那些可能代表某一个群体或一定数量级的“沉没的声音”十分必要。
因此,全面思考和理清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大舆情”观念的构建,变革网络舆情管理的工作理念和模式,将有利于打捞“沉没的声音”。
例如,将舆情服务与社会调查相结合,重视实地调研与第一手材料的采集,而不是把网络舆情管理捆绑在技术上,将避免得到不全面的舆情或做出误导性决策。
(三)识破“伪舆情”。
当前备受关注的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依存于影星式的学者、影星式的记者、影星式的商人和影星式的政客为中心的“伪舆情”[5]。
重大敏感事件发生后,部分网管和有影响力的舆情机构快速封堵其主观上认为的“有害信息”,选择性地编撰舆情报告,以片面、虚假的“伪舆情”影响决策层对形势的研判,使其做出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决策。
有些利益集团则精心扶植和培育自己的网络发言人,引导网民思考的内容和方向。
结果,这些舆论领袖对关键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并淹没其他异质言论,使群众对真相的认知产生巨大偏差。
当舆情被各方利益集团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操纵时,它便丧失了独立性,一旦“伪舆情”被识破,舆情机构就可能失去其公信力。
基于全网的完整、准确和极速的信息抓取有利于为舆情分析报告提供一手的材料、纯粹的事实,从而获得真实全面的舆情,使网民在不知道“为什么”的情况下,依然能获得对“是什么”的比较公正客观的认知,并以此助力网络舆情的引导。
同时,通过变革网络舆情管理的体制机制,保持舆情管理的独立性将有力识破“伪舆情”,剔除“杂音”与“噪音”,使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真正成为现实世界的“镜像”。
(四)克服“盲人摸象”和“信息孤岛”。
海量信息无限增长与网民关注、分析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数据爆炸”与“知识贫乏”的怪象,加剧了社会舆论的“盲人摸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