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 5.3 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教案 苏科版【教案】
5.3 《展开与折叠》 (第二课时) 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上)doc
5.3 展开与折叠(第二课时)
【新知导读】
1、下列第二行的哪种几何体的表面能展开成第一行的平面图形?请对应连线。
答:连线如下图。
2、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五棱锥有个面,条棱,个顶点;若一个几何体的面数为f,棱数为e,顶点数为v,利用前面两个实例计算f + v – e = ,对于任意多面体上述结论都成立吗?
答: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五棱锥有6个面,10条棱,6个顶点;
f + v – e =2,对于多面体都存在上述结论(这就是著名的“欧拉公式”)。
【范例点睛】
如图3.3-6,下面三个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按相同规律涂有红、黄、蓝、白、
黑、绿六种颜色,那么涂黄色、白色、红色的对面分别是()
A、蓝、绿、黑
B、绿、蓝、黑
C、绿、黑、蓝
D、蓝、黑、绿
答:选B。
思路点拨:从某一种颜色如白色可以确定与它相邻的颜色是黑、黄、绿、红,那么剩下的一种颜色蓝色就是它的对面颜色。
易错辨析:本题有可能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导致解题失败。
方法点评:抓住问题的关键——某一种颜色的相邻色,从而打开突破口。
【课外链接】
一只蜘蛛在一个正方体的顶点A处,一只蚊子在正方体的顶点B出,如图3.3-7所示,现在蜘蛛想尽快地捉到这只蚊子,那么它所走的最短路线是怎样的,在图上画出来,这样的最短路线有几条?
思路点拨:欲求从A到B的最短路线,在立体图形中难以解决,可以考虑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来考虑。
如图3.2-8所示,我们都有这样的实际经验,在两点之间,走直路路程最短,因而沿着从A到B的虚线走路程最短。
然后再把展开图折叠起来,在正方体上,象这样最短的路线一共有六条。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苏科版5.3展开与折叠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一个三维图形的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展开与折叠的过程。
4.问题导向的引导: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反思与评价的重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同时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的人性化和教育理念的贯彻,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思维发展以及自我反思,力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如何正确折叠和展开图形存在一些困惑。于是,我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特征和折叠的顺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掌握将三维图形展开成二维图形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一个三维图形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展开与折叠的过程。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展开与折叠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思考展开图与原图形的关系。
3.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展开与折叠来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方体的特征,讲解如何将正方体展开成二维图形,并解释展开图与原图形的对应关系。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数学上册《5.3 展开与折叠(2)》教案 苏科版【教案】
《5.3 展开与折叠(2)》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2.进一步认识几何体与平面图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3.对一个平面图形通过折叠或者想象确定折叠后的立体图形。
情景引入:1.图有五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用胶水将邻边粘在一起,折叠后能得到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吗?2.否移动上图中一个正方形的位置,使得折叠后可以得到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
画出移动后的图形,并用纸复制下来,然后折叠,验证你的想法。
3.述问题,还有其他的移动方法吗,画出图形,整理一下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生生互动:4.马虎准备制作一个有盖的正方体纸盒,他先用5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制成如图所示的拼接图形(实线部分),经折叠后发现还少一个面,请你在图中拼接图形上再接一个正方形(用实线在图中画出来),使得接成的图形经过折叠后能成为一个封闭的正方体盒子,再用纸复制下来,然后折叠,验证你的想法。
5.第二行的哪种几何体的表面能展开成第一行的平面图形?请对应连线。
师生互动:6.相对面,4的相对面,57.一正方体的展开图的一个部分,其中正方形、方形F,正方形F想一想,正方体的展开图中,若有四个正方形连成一排,它的另外两个正方形的位置有何特点?当堂检测:1.图中不可以折叠成正方体的是()A B C D2.列图形是一些多面体的平面展开图,说出这些多面体的名称。
3.所示的立方体,如果把它展开,可以是下列图形中的()A B C D4.正方体的两个相对的面上都涂着相同的颜色,那么不可能是这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是()提补作业:1二行的哪种图形的表面展开是第一行的平面图形?请对应连线。
2.面展开图是扇形的是()A、圆柱B、棱柱C、圆锥D、棱锥3.下列平面图经过折叠后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是()4.在下图中的适当位置添加虚线,使得它能沿虚线折叠成一个几何体.5.给出两个等边三角形纸片如图3.3-9,要求用其中一个剪成底面是等边三角形的三棱锥,另一个剪成上下底面是等边三角形的直三棱柱。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入立体几何图形的一种表现形式——展开图。
通过展开与折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但立体几何图形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操作来建立立体几何图形和平面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掌握展开图的基本特点,能将立体几何图形正确地展开成平面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展开图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将立体几何图形正确地展开成平面图形,以及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体模型、展开图卡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生活中的展开图,总结展开图的特点。
3.教师讲解:讲解展开图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4.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立体几何图形正确地展开成平面图形。
5.合作交流: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展开图作品,互相评价,总结经验。
6.巩固提高: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展开图,让学生判断其是否正确,并提出改进意见。
7.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2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中的《5.3 展开与折叠》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一些复杂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展开和折叠关系,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展开和折叠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展开和折叠关系。
2.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展开和折叠的过程。
3.交流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片、剪刀、胶水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套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片、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展开和折叠现象,如折纸、衣服的折叠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展开和折叠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尝试找出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展开和折叠的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每组选一个立体图形,尝试将它展开成平面图形。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和讲解他们小组的展开过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和观看,对展开过程进行评价。
展开与折叠(第二课时)教学案
课题:展开与折叠(第二课时)主备教师张锡军参与教师初一年级数学学科组全体老师审核人王芳课时 1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开始学习较为规范的几何语言。
(2)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2、过程与方法:(1)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的形状。
(2)根据简单立体图形的形状画出它的展开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难点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的形状。
方法在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准备相关数学模型与纸片剪刀等。
导学过程导学设计补充完善【预习案】【预习检查】(10 )分钟:1、人们通常根据底面多边形的_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_____棱柱1、如果一个棱往是由12个面围成的,那么这个棱柱是____棱柱.3、一个六棱柱模型,它的上、下底面的形状、大小都相同,底面边长都是5cm,侧棱长4cm,则它的所有侧面的面积之和为______.【预习自测】(5 )分钟:一个直棱柱共有n个面,那么它共有______条棱,______个顶点【探究案】1、一、【导入】( 5 )分钟:如图l—12,其中的三个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先想一想,再折一折2、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八边形的棱柱各有多少条棱?3、下面10个图形中哪些可以折成没有盖子的五个面的小方盒?请指明.二、【自主学习】(10 )分钟:你能画出一个正方体的6种以上的表面展开图吗?对照模型对应说明动手实践与联想相结合及时总结规律小组确定1、 三、【合作探究 展示点评】( 5 )分钟:如果约定用字母S 表示正方体的侧面,用T 表示上底面,B 表示下底面。
请把相应的字母配置在已经加上某些面的记号的正方体展开图中。
2、 四、【拓展提升】( 5)分钟:哪种几何体的表面能展开成如图1—15所示的平面图形?先想一想,再折一折.【训练案】一、【当堂检测】( 5 )分钟;1、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的几何体是( ) A 、圆锥 B 、圆柱 C 、四棱锥 D 、球2、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的几何体是( )A 、圆锥B 、圆柱C 、棱柱D 、球 3、水平放置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用“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表示.如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 展开图,若图中的“似”表示正方体的前面,“锦”表示右面,“程”表示下面.则“祝”、“你”、“前”分别表示正方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总结】(5 )分钟 1、 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情况 2、 教师总结三、【布置作业】配套练习四动手实践检验板 书 设 计课 后 反 思审 查 意 见签 字: 年 月 日程 前 你 祝 似 锦。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主要讲述了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原理,掌握如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并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对于复杂的折叠问题,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展开与折叠原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原理,掌握如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原理,掌握如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对于复杂的折叠问题,学生能够找到正确的折叠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展开与折叠的原理。
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加深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图片或者实物模型。
2.教学工具:准备白板、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教室环境:布置教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如折纸、衣物折叠等,引导学生思考展开与折叠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图片或者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呈现展开与折叠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尝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教案
图(5)图(4)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急于施展自己的才华了,这里有一个问题,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放映问题:如图(3)纸板上有10个无阴影的正方形,从中先出一个,与图中5个有阴影的正方形连在一起,折叠成一个有盖的正方体纸盒,有哪几种不同的做法?规则:①各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先设计方案,再动手操作;②剪坏的不能再用(每小组4张);③以成功的不同方案多者为优胜。
出示练习图(4)用线段将几何体与能围成它们的平面图形连结起来。
如图(5)要使平面展开图折叠围成叠的过程)(1)先假定一个基准在面(不动)。
(2)再考虑四周应是哪几个面,从最容易确定的开始找。
(3)最后考虑此基准面的对面是哪个面。
(教师边演示中间过程,边让学生观察思考,发挥空间想象力,预测下一步结论)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评出优胜小组给予鼓励。
是如何想出所设计的方案的?先剪下中间的部份,折叠,发现缺个盖,在与盖相连的四个正方形上做好记号,展开还原到原来的位置,再找到与之相连的满足条件的正方形他答案是否正确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演示动画过程,边演示中间过程,边让学生想象,以发觉。
各组先给自己剪开的正方体的各个面编号,想象折叠后的情况,再进行活动,验证自己的想象。
观察演示过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x=-1,y=-3.1 2 34 586 79 10图(3)立体图形后,相对两面上的数字互为相反数,则x= ,y=.下列哪些图形是长方体的是棱柱的展开图?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板书设计情境创设1、2、例1:………………例2:………………习题………………作业布置课后随笔。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展开与折叠教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展开与折叠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展开与折叠》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学会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能够通过展开图还原立体图形。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于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参差不齐,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逐步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方法。
2.能够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能够通过展开图还原立体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方法。
2.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并能够通过展开图还原立体图形。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和方法。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立体图形,如盒子、圆柱、长方体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展开与折叠。
2.准备展开图的示例,让学生能够参考和模仿。
3.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如打开折扇、折叠纸盒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展开与折叠?”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实物展示一些立体图形和它们的展开图,如盒子、圆柱、长方体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立体图形,尝试将其展开成平面图形。
展开与折叠教学课件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AB C AC B
AB
CA
CBC
BC
ABA
字母散布规律:
1.展开后,在一直线上的三个连续正方形,两端 的两个正方形是相对面,字母相同.
2.展开后有公共边或公共顶点的两个正方形不可 能是相对面,字母不相同.
下面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每个面都标有字),你知道 面“正”、“方”的对面各是哪个面吗?
展 正方体开
✓
说说下面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怎样的几何体?
折叠
折叠
四棱锥
五棱锥
说说下面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怎样的几何体?
三
折叠
棱 柱
动手实践:探究下面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三棱柱吗?
✓
✓
✓
✓
说说下面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怎样的几何体?
长
折叠
方 体
动手实践:探究下面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长方体吗?
✓
与谁像
✓
1.下列图形中,能够折叠成长方体的是 ( C )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数学
5.3 展开与折叠(第二课时)
漂亮的包装盒是用硬纸板做成的,而这些纸板是平的,人们 是如何把它做成漂亮的纸盒的呢?
1.将各自准备的纸盒沿一些棱剪开,视察展开图的形状;再 将展开图复原为纸盒.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把下图中的图形沿虚线折叠,围成3个几何体.
折叠
折叠
折叠
3.在下图中,哪些图形可以折叠成棱柱的包装盒? 先想一想,再动手折一折,验证你的想法.
✓
✓
4.如图所示的纸板上有10个无阴影的正方形,从中选出一个, 与图中5个有阴影的正方形一起折成一个正方体包装盒,有 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321
4
5.3 《展开与折叠》 (第2课时) 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上)doc
5.4从三个方向看(1)
题目 5.4从三个方向看(1)
教学目标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往往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个视图
教学重点识别简单物体的三个视图
教学难点识别简单物体的三个视图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式
教学工具四棱柱,四棱锥,圆柱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观察文具盒,分别从上看、从正面看、从侧面看,看到的
结果是否相同?
请分别画出从这三个方向看到的文具盒的草图桌上放着一个长方体,一个锥体,和一个圆柱
说说下面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遇到上述的现象
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主视图动手动手
从左面看到的图形称为左视图
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
说明:一般将左视图画在主视图的右边,将俯视图画在主视图的下面
归纳总结三视图之间的关系:
主俯长相等,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
画出所示物体的三个视图1
2 观察思考
物体有多少个小立方体?画出它的三视图
练习
P100 1,2
作业:
P103 1,2,3。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苏科版5.3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4.教学策略:
(1)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几何基础和空间想象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反馈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3.教学拓展:
布置一些拓展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究展开与折叠的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几何素养。
(3)应用:设计实际问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巩固知识。
(4)拓展:设置难度较大的挑战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几何素养。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讨论、合作等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阶段测试,检测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能够运用直观几何和逻辑推理,分析并解决与展开与折叠相关的几何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展开与折叠的规律和性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呈现:
(1)介绍展开与折叠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它们的概念。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3展开与折叠(2)教案
用案人
授课时间
月日
总第课时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展开、折叠,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2.有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立体图形;
3.能根据表面展开图判断、制作简单几何体。
重点
将几何体展开成展开图
难点
能识别多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的。
教法及教具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
3.小马虎准备制作一个有盖的正方体纸盒,他先用5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制成如图所示的拼接图形(实线部分),经折叠后发现还少一个面,请你在图中拼接图形上再接一个正方形(用实线在图中画出来),使得接成的图形经过折叠后能成为一个封闭的正方体盒子,再用纸复制下来,然后折叠,验证你的想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学生主体活动
『问题情境』
1.如图有五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用胶水将邻边粘在一起,折叠后能得到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吗?
『问题研讨』
1.能否移动上图中一个正方形的位置,使得折叠后可以得到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画出移动后的图形,并用纸复制下来,然后折叠,验证你的想法。
2.上述问题,还有其他的移动方法吗,画出图形,整理一下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例题讲评』
例1、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根据正方体展开图上的编号,写出相对面的号码:3的相对面,4的相对面,5的相对面.
例2、下图是一正方体的展开图的一个部分,其中正方形A、B、C、D连成一排,还缺一个正方形F,正方形F应画在什么位置,在下面的两个图中画出所有可能的情况。
数学:5.3《展开与折叠(2)》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上)
数学:5.3《展开与折叠(2)》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上)【课前准备】用六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做成如图所示的拼接图形,它折叠后能得到一个密封的正方体纸盒吗?若不能,如何改?思考1:能否移动图中一个正方形的位置,使得折叠后可以得到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纸盒。
画出移动后的图形,并用纸复制下来,然后折叠,验证你的想法。
思考2:上述问题,还有其他的移动方法吗,画出图形,整理一下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探索新知】⑴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通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形的包装盒?⑵请把这些图形用纸复制下来,然后沿虚线折叠,验证你的想法。
⑶观察制成的棱柱,共有多少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⑷不能围成棱柱的,如何变化图形使得它能围成四棱柱?【知识运用】如图所示的硬纸板上有10个无阴影的正方形,从中选出一个,与图中5个有阴影的正方形一起制作成一个正方体包装盒。
(规则:各小组先分析作出选择后,分别剪折,剪坏了不能再用,成功的不同情况多者胜.)【当堂反馈】1、下列图形是某些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先尝试猜想....这些几何体的名称,然后用纸将这些图形复制下来,折叠验证....你的想法。
2、下列图形中,经过折叠后能围成一个三棱柱的图形有( )A.2个B.3个C.4个D.5个【拓展延伸】 基础演练1 、下列图形中不可以折叠成正方体的是 ( )A B C D2、下列图形是正方体的展开图,还原成正方体后,其中完全一样的是( )(1)123456123456123456123456(2) (3) (4)A .(1)和(2)B .(1)和(3)C .(2)和(3)D .(3)和(4) 能力升级1、将下面几何体与能围成它们的图形连结起来2、左图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如果将其合成原来的正方体(右图)时,与点P 重合的两点应该是 ( ) A .S 和Z B .T 和Y C .U 和Y D .T 和V3、如图3.3-6,下面三个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按相同规律涂有红、黄、蓝、白、黑、绿六种颜色,那么涂黄色、白色、红色的对面分别是 ( )A 、蓝、绿、黑B 、绿、蓝、黑C 、绿、黑、蓝D 、蓝、黑、绿 拓展应用一个正方体的骰子,1和6,2和5,3和4是分别相对的面上的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5.3展开与折叠(2)(教师版)教案(新版)苏科版
【教学目标】1关系; 2. 根据表面展开图判断、制作简单几何体。
【教学重点、难点】1. 2. 剪活动一的图形(边长3.想想看:下面是正方只要填序号4.的正方体,有一蜘蛛潜伏在处, B 将正方体剪开,猜测蜘蛛爬行的最短路线(画在右侧)
二.合作探究种形状,你能想象出哪一个可以折叠成动手做做。
活 写出相对面的号码:的相对面
活如图有五个完全一样的正折叠后能得到一个无盖
小马虎准备制作一个有盖的正方体纸盒,他先用5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制成如图所示的拼接图形(实线部分),经折叠后发现还少一个面,请你在图中拼接图形上再接一个正方形(用实线在图中画出来),使得接成的图形经过折叠后能成为一个封闭的正方体盒子,再用纸复制下来,然后折叠,验证你的想法。
三:课堂小结
平面展开图折叠,找对面。
1.将左边的正方体展开能得到的图形是()
2. 若一个正方体的两
个相对的面上都涂着相
同的颜色,那么不可能
是这一个正方体的展开
图的是()
课堂反馈:
经典题批注,分析
在下列正方体的展开中,确定点M、N的位置。
教学反思
认识正方体展开图。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5.3《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5.3《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能够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展开成平面图形。
●培养学生从平面图形还原成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的几何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主要知识点●平面图形的展开图●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展开与折叠的逆过程●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的展开图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确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不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找出规律。
实验法利用纸张、模型等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模型●各种颜色的纸张●剪刀、胶水等辅助工具资料●展开与折叠的教学课件●练习题和测试卷五、课堂活动设计活动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立体图形及其展开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关于立体图形展开图的猜想,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讲解新知识(10分钟)●讲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举例说明如何绘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活动三:实践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选择一种立体图形进行展开与折叠。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并理解知识点。
活动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小组内部讨论展开与折叠的规律和方法。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总结。
活动五:巩固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六、实时评价与反馈机制设置评价内容●学生对展开与折叠概念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展开与折叠
教学目标
目的与要求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知识与技能多面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图形可以是不一样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熟练掌握简单多面体的平面展开图,可以从实例出发,多观察,多总结,在现实情境中去理解,积累操作经验。
教学重难点
准确判断简单多面体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动手:(1)将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展开成平面图形(可以有很多种展开方式)(2)将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
(3)将一个圆锥的侧面展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
(二)、认识新知
一个多面体总可以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多面体有几个面,它的平面展开图就是由几个面构成的)
多面体具有的性质是:顶点数(V)+面数(F)-棱数(E)=2(欧拉公式)
(1)(2)(3)(4)例1、如图所示的图中,哪些能成为多面体的展开图?并指出多面体的名称。
例2、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成一个平面图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排除经过平移、
旋转、翻折可以重合的图形)解答:共有11种
(1)同一个正方体纸盒的表面沿不同的棱剪开,展开的平面图形是否相同?
(2)同一个正方体纸盒的表面沿不同的棱剪开,需要剪开多少个棱?(需要剪开7条棱,因六个面需5条棱连接)
(3)总结剪法:可通过选择①有四个正方形连在一排;②有三个正方形连在一排;③有二个正方形连在一排。
练习
1、下面每个图片都是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是正方体展开图的是( )
2、下列平面图形中不是棱柱展开图的是( )
3、如图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2、3、
4、
5、6,则可推出“?”处的数字是_
__
解答:6
4、一个多面体的表面是由8个等边三角形组成的,当我们沿着它的棱把它剪开并展开为含8个等边三角形的平面图形,下列图形中有可能的是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课堂练习
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A B C D
A
B C D
4
5
1 C A B
2
3 1 ? 5 3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