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与上海公共卫生事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文江与上海公共卫生事业
卞莹莹
摘要:1926年,孙传芳成立淞沪商埠公署并亲自担任督办,委任地质学家丁文江为总办,协助处理相关事务。

本文通过挖掘史料,结合《申报》,梳理丁文江在任职淞沪总办过程中,成立淞沪商埠卫生局,着力于卫生警士、道路清洁、牛痘接种等常规工作以及卫生防疫和医士登记等工作,认为丁文江起到了领头羊的表率作用,促进了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建设。

关键词:丁文江;公共卫生;淞沪总办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2-0032-03
公共卫生源于西方,近代以来,西医的传播和疫病的频发,促使近代中国开始将目光转向城市公共卫生建设。

上海得风气之先,领先开始了城市公共卫生建设,这其中就有丁文江的心血。

华界设立淞沪警察厅卫生科、闸北工巡捐局巡务科、南市市公所卫生处,负责清道、清洁、防疫等事宜。

三个机构各司其职,效率不高。

1926年8月,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丁文江借鉴西方和租界公共卫生管理经验,将华界三个机构合并为淞沪商埠卫生局,华界始有独立的卫生行政机构。

[1]501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挖掘相关报纸及档案资料,探讨丁文江在任职期间对上海公共卫生发展做出的贡献。

一、丁文江任职淞沪总办
丁文江,字在君,出生于泰兴没落的士绅家庭,天资
聪颖。

在恩师龙研仙先生的鼓励下,丁文江留学日本。

在日本的一年半里,丁文江过着“谈革命,写文章”的生活,曾担任过《江苏》杂志的第三任总编辑①。

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学习氛围不佳,丁文江克服语言、资金等方面的困难,与两位友人到英国留学,最终于格拉斯哥大学获得动物学和地质学双学位回国。

回国后,他担任中华民国政府的首位地质科长,创办了第一个地质研究班(后改称地质研究所),担任地质调查所第一任所长。

丁文江是个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自小接受传统士大夫文化熏陶并尊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

在与胡适等人合办《努力周报》时,丁文江以笔名“宗淹”发表言论,大有用笔杆“为民请命”的意思。

丁文江本人一直有着强烈
[4]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第85辑)·江
苏文史资料集粹·文化卷[M].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5.
[5]国家图书馆.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第6册)[M].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
[6]范凤书.私家藏书风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7]陈嵘.书香苏州[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8]曹培根.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M].扬州:广陵书社,2017.
[9]朱太忙标点.吴梅村诗集笺注(上)[M].大达图书供应社,
民国24.
[10](清)张金吾.爱日精庐文稿[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11]王余光,徐雁.中国阅读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16.
[12]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1987.
[13]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4]叶德辉.书林清话[M].李庆西标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8.
[15]李万健.开放的藏书楼开放的图书馆[M].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2002.
[16]韩永进.中国图书馆史[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
[17]好文章社编辑.好文章(第2集)[M].好文章出版社,1948.
[18]沈云龙主编,张一麐著.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辑·心室太
平集[M]台湾:文海出社.1973.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海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
究委员会.海安文史资料第三辑[M].政协海安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
作者简介:付青云(1994—),女,汉族,湖北荆州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
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
32
的从政欲望,他倡议成立“好人政府”,主张裁军和南北议和;他极其了解近代军事,蒋廷黻曾评价:“关于军阀和军队问题,在君的知识简直是骇人的。

”[2]206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明白,若想在华洋杂处的上海收回租界,必须把租界以外的上海打造成一个模范城市,作为将来中国收回租界的准备和根据。

1926年5月4日,孙传芳成立了淞沪商埠督办公署,自任督办,委任丁文江为总办。

二、淞沪商埠卫生局的设立和常规工作
开埠之后的大上海卫生情况堪忧,“逼仄的街道上拥挤的人群,几户人家挤在一个屋檐下,没有保持城市清洁和下水道的任何规定,到处都是欧洲人从未见过的拾荒者”。

[3]20世纪20年代的大上海呈现华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一市三治的局面,但华界和租界的公共卫生差距十分大。

1926年8月24日,由沪南市公所卫生处、警厅卫生科和闸北巡务科合并而成的淞沪商埠卫生局正式成立,卫生局分设三科,另设南市化验所,三科与化验所共同负责办理全埠卫生事宜,另聘请“五位素有声望的当地人士和四位具有专门学识的医生设置卫生委员会”,并“添设卫生警察八十人执行检查及协助一切之事务”。

[4]针对上海华界现状,卫生局开展了以下常规工作。

第一,为了加大卫生局的安全保障,公开招考专门负责公共卫生事务的卫生警士。

第二,卫生局注重清洁卫生事宜。

卫生局副局长每天“亲往各段视察”,督促清道夫打扫清洁,同时裁减清道夫的人数,并将每月工资由原来的“短工制”改为“长工制”,“清道夫费每年支出十一万余元”,几乎占“卫生局全年经费百分之七十”。

[5]卫生局还专门颁布了《清洁违章条律》,要求清道夫不得“将物倾倒阴沟”、禁止“向住户勒索规费”;要求普通民众不得“在公共道路任意便溺”“倾积秽物或堵塞沟渠”。

条律强调:“凡犯上列行为之一者,按情事轻重处一元至五元罚金”。

[6]第三,卫生局定期施种牛痘,预防天花。

卫生局“特印布种牛痘传单二十万张”分发给南北区各住户,派医生“携带痘苗药品等”前往“淞沪区内公私各中小学校”接种。

三、淞沪商埠卫生局参与防治霍乱
民国以来,疫病频发,1926年闸北水厂水源受污染引起霍乱流行,发病3140例,死亡366人,最初报告的霍乱病例达到了1417例,8月份开始,报告的病例数逐渐减少。

[7]卫生局自建立以来临危受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举措如下。

首先,卫生局从霍乱源头着手,积极改善饮水卫生。

1926年疫情最严重的霍乱是由于闸北水源的污染。

为了控制时疫的进一步发展,卫生局听取丁总办建议,购置机器,使用氯水消毒法;南市自来水亦“借用闸北之消毒机器,施行消毒而防疫疠”。

在饮水问题上,卫生局一再提醒民众“一切饮用之水必须煮沸”。

[8]
其次,卫生局注重屠宰场和食品的卫生检查工作。

为了改善屠宰场卫生,卫生局发布《屠宰章程草案》,并规定“南北市所有屠宰行经该局兽医王兆麒逐一视察”,并让各宰作主在规定时间内根据改良意见进行整改”。

卫生局要求各公司将出口火腿进行备案,核准相关手续后进行检验,检验合格方能出口。

[9]卫生局还对非法生产的商店施以惩罚,如朱福记宰牛作坊因熬油污秽不堪被举报,卫生局派员调查后勒令该作坊停止营业以重卫生。

最后,卫生局为了更好地控制霍乱的传播,对于患瘟疫的患者进行逐户登记。

卫生局“逐户分发预防霍乱的传单”,了解因患霍乱病死者的姓名、年龄、住址、得病经过,并填表报告所在警署或卫生局,从而控制患病人口,减轻疫情。

针对中暑和时疫患者增多的情况,青年会不定时邀请医生进行公众演讲,如8月4日四川路青年会开展了题为《暑期摄生法》的主题演讲。

影片公司拍摄以“疫病之来源、公共清洁以及蚊蝇传染病菌、医院治疗成绩”为内容的影片,在公共场所轮流开演,向一般百姓宣传防疫常识。

[10]青年会、医学会以及民众多方参与宣传公共卫生知识,这使上海公共卫生的改良更加高效。

四、淞沪商埠卫生局与上海医士登记制度
民国成立后,政府颁布了《壬子癸卯学制》,将中医学系摒除在学制之外。

此后,中西医的争论就未曾停止。

上海见证了1922年至1924年以恽铁樵为首的中医和以余云岫为首的西医派在学术上的论争。

1925年余云岫组织成立上海医师公会,并作“旧医学校系统案驳议”将中西医之争从学术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

[11]89在中西医水火不相容的背景下,经过半年的争论,1927年3月10日,“商埠卫生局第一次发给医生合格开业执照”。

[12] 1926年6月24日,《申报》记载:“针对大批的医药案的发生,丁文江查办并妥筹防范续有此污点发生,督办公署复据西医团体学会呈请先从甄别医师资格入手。

”[13]自上任不久,针对一直以来的毒品案,丁氏就有了取缔非法医师,整顿卫生行业的打算。

9月8日,卫生局公布医生登记并开业试验章程,章程交代了开业试验委员会成员、考试时间、费用、相关资料和考试科目。

10月23日,上海第一个开业西医团体上海医师公会举行会议,并于下个月14日确定了医师登记制度。

33
与西医快速确定试验章程截然不同,中医与卫生局达成协议的过程一波三折。

代表全体中医反对淞沪卫生局医士登记提案的团体分别是神州医药总会和中华医药联合会。

神州医药总会临时会议对于卫生局颁布的条例提出异议,于旧历十月初五日举行全体大会讨论。

会议主要讨论“考试医生一事,应请卫生局委托政府立案之医学团体办理,以期妥善”。

[14]
两天后,中华医药联合会紧急召开临时会议并公开反对卫生局试验登记,此后,联合会与商埠卫生局就反对试验登记一事反复展开讨论。

12日中华医药联合会对于卫生局委员会的组成和委员产生方式提出质疑:淞沪区内中医人数较西医偏多而卫生委员会中中医的名额却远远少于西医,但“卫生委员会西医占其四,中医占其一”。

[15]医药联合会期待卫生局改组委员会,然而卫生局迟迟没有给出改组委员会的具体通知。

12月19日,神州医药疑似出现故意妨碍医士登记的行为,随后中华医药联合会公开否认中医加入试验一事。

卫生局最后同意上海中医学会“补选三人”进入医士登记委员会,并决定将中医考试的审决之权完全交给各医学会。

这样一波多折,1927年2月11日,淞沪商埠卫生局对中医生进行考试,一场就医师登记的争端在淞沪终于尘埃落定。

五、结语
1926年丁文江上任后成立的淞沪商埠卫生局开中国公共卫生之先河,改善了用水卫生、制定清洁条例督责民众养成维护公共卫生的习惯,确立了中西医登记制度,虽然从政时间仅八个月,政治计划未能全然实施,但在公共卫生方面的诸多举措为后来国民政府时期的上海卫生局奠定了基础。

丁文江任职期间如此重视公共卫生,这与他接受的西式教育和后期养成的个人的科学信仰息息相关。

丁文江留英期间,曾与当地人共同生活两年,并在哥斯拉格大学学习了四年的生物学与地质学,广泛涉猎科学领域使之对最前沿的科学思想动态甚为了解。

作为胡适眼中“欧化最深、科学化最深的中国人”,这样一个“科学至上”的知识分子走上政治舞台必然会把改良大上海的公共卫生事项提上日程。

开埠以来,近代社会主张改革的精英们受西方主流医学的影响,将卫生公共问题归因为政治不良、社会风气不佳,希望以自身为表率改良政治的丁文江并非不了解当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状,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背后是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并且丁文江作为同时期文人官员的代表,在任职期间的确作了领头羊的表率,为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

注释:
①参见汤受理《对于丁在君先生的回忆》(《独立评论》,1936
年7月26日),人数不足一千的中国留学生出版了六种月刊,形成一种谈政治的热潮,丁在君也投身其中。

参考文献:
[1]《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5.
[2]欧阳哲生.丁文江先生学行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胡成.“不卫生”的华人形象:中外间的不同讲述——以上
海公共卫生为中心的观察(1860-1911)[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7(2).
[4]商埠卫生局组织之内容[N].申报,1926-08-17.
[5]卫生局开幕后办事报告书[N].申报,1926-11-22.
[6]卫生局规定清洁违章条例[N].申报,1926-10-26.
[7]近代上海地方防疫档案史料选辑(上)[J].档案与历
史,2003(3).
[8]丁总办预防霍乱之方法[N].申报,1926-07-24.
[9]淞沪卫生局整顿事项[N].申报,1926-05-06.
[10]卫生影片有摄制之必要[N].申报,1926-09-02.
[11]赵洪均.近代中西医论争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12]卫生局办理医生登记案规约[N].申报,1926-03-10.
[13]丁总办将取缔非正式医生[N].申报,1926-06-24.
[14]中华医药联合会联合会纪[N].申报,1926-11-11.
[15]中医联合会反对卫生局试验登记[N].申报,1926-11-12.
作者简介:卞莹莹(1993—),女,江苏省泰州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专门史。

(责任编辑:李直)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