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师版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学教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 第37章 教师的教育能力(2)
教育心理学第37章教师的教育能力(2)二、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提示我们,学生的学习是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过程,通过内部认知过程的积极变化,导致新知识的获得及认知结构的变化,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也会影响新知识的选择和建构。
这就要求教师有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以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1.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能力学习准备是使新学习成为可能的身心条件,包括学生生理机能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趣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学习策略的发展及与新学习内容有关联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准备状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原有知识,能力背景,查明学生是否已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条件。
2.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在学生长期的学习中,动机形成和确立是必不可少的。
要引发起学生求知的需要,特别要重视内在认知动机的激发,为此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本身应当是有意义的,要难度恰当,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学习的愉悦情绪,让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
3.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要使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教学内容应组织成富有意义的序列,符合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
认知加工过程是指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的过程,相应的则要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首先应注意新信息要具有可辨别性,以有助于学生进行选择性知觉,其次要注意新旧信息的联系,新呈现的信息要结构清晰,层次鲜明,可运用板书、图例等突出新知识的组织结构。
再次要求教师应采取一些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了确保正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还应使学生将学习的结果表现为外部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进行反馈。
4.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能力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
传统的教学比较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传授,而很少注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是如何表征和组织的,现代学习论非常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教师编—教育心理学—人物观点
中国一、房东岳1、1908年,翻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343)二、廖世成1、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43)三、潘菽1、1980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反映了中国教育心理学界的一般观点和研究成果。
(343)四、冯忠良1、操作技能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430)2、心智技能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433)美国一、桑代克1、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教育心理学之父”。
(342)2、主张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研究教育心理学。
(342)3、编制了第一个标准化的教育成就测验,被公推为教育测量的鼻祖。
4、桑代克的猫(“饿猫出笼”实验)(368)5、相同要素说(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共同要素的)。
(学习迁移)(412)二、埃里克森(355)三、斯滕伯格1、三元智力:智力成分亚理论(核心)、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智力构成)(358)2、成功智力(358)四、加德纳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存在智力。
(智力构成)(358)五、奥尔波特1、将性格特征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六、卡特尔1、将性格特征分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用因素分析法,找出了16种根源特质.七、斯金纳1、斯金纳的老鼠(操杠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369)2、程序教学(原则: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372)八、班杜拉1、(374)九、苛勒1、格式塔学派(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375)2、“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化说的经典实验,理解了关系,才能迁移.(学习迁移)(412)十、托尔曼1、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十一、布鲁纳1、认知-发现学习理论(376)2、根据学习迁移范围大小将学习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411)十二、奥苏贝尔1、有意义学习(378)2、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含迁移。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第三版教师心理章节总结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第三版教师心理章节总结张大均第三版教育心理学教师心理章节总结教师心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师的心理特征、心理素养和心理健康。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1. 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如素质教育观念、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等。
(2) 教育技能教育技能是教师实施教育行为的必备能力,包括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谈话技能、评价技能等。
(3) 教师气质教师的气质是指教师在性格、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气质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2. 教师的心理素养教师的心理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良好的情感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特征,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等。
(2) 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坚强勇敢、宽容大度等。
(3) 良好的智能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智能特征,如优秀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4) 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能够积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的心理素养1. 教师的心理素养教师的心理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良好的情感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特征,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等。
(2) 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坚强勇敢、宽容大度等。
(3) 良好的智能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智能特征,如优秀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4) 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能够积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
2.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处理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山西师大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程适用专业:师范类学生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51学、3学分其中实践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它为学生提供作为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的包括三个方面:1.帮助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心理活动过程的规律,正确理解个性心理差异、特性形成的原因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观、教育观、学生观。
2.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使学生学会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教育实践工作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3.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二、课程教学要求1.科学性原则: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要确保科学、明了、准确。
2.基础性原则:教学中注重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
既探讨心理的发生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使学生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
3.应用性原则: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尤其是在将来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教育理论课程和更高阶段的心理学理论打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各种教育教学中各类心理现象的基本含义及其规律;课程难点:心理学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讲授法为主,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及学生实际需要,配合其它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演示法、讨论法、阅读法等。
1.课堂讲授与讨论法相结合。
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针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意识。
2.多媒体演示教学。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问答100题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问答100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考试大纲》P1)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1)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P5)答:(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P7)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P9)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八章 教师心理
教案( 第2 3 次课2 学时)一、授课题目:第八章教师心理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教师的专业品质。
2.理解幼儿教师的角色和心理素质要求。
3.了解幼儿教师的成长阶段与培训方式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幼儿教师的角色难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要求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辅助手段: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材料学时分配:2 学时教学过程:【导入】回想一下你在学校遇到的老师,你最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你最讨厌的老师呢?教师这个职业很有趣,我们在评价一个教师的时候,专业能力是一方面,但人格似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我们今天就来谈一下教师的专业品质,看看教育心理学家们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
一、教师的专业品质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一般来说,优秀的教师应该对教学工作有较高的情感投入,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并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关于教学的一套假设,在实际教学中会有意无意地按照假设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如果教师认为让学生学习英语最好的办法就是记忆,他会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课文;相反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学习英语最好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他会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教师的基本信念包括以下方面:1.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对从事教学工作的自信。
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成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效能感。
一般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有的教师认为,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发展得更好,或者教师的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
这些教师的一般效能感都是较高的。
相反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由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和他的家庭教育决定的,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很小。
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复习资料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十章 教师心理与良好的教师行为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十章教师心理与良好的教师行为课程教案设计首页上课时间:年月日上课地点:本次课标题:第十章教师心理与良好的教师行为知识点内容 1、教师的角色 2、教师的威信 3、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4、教师的教学效能感5、师生互动过程中良好的教师行为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教师的威信的概念、建立途径 2、熟悉教师的主要角色 3、了解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效能感和师生互动过程中的良好的教师行为重点与难点 1、教师的威信的建立途径 2、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方法讲授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备注一、教师的角色(一)学习的指导者(二)班集体的领导者(三)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四)心理保健者(五)教育科研人员二、教师的威信(一)教师威信的概念 1、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它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2、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1/ 5(二)教师威信的种类教师的威信有两种:一种是权力威信,一种是信服威信。
教师应该树立信服威信,而不应该追求权力威信。
教师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1、信服威信:是由教师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与民主作风而使学生自愿接受、内心佩服而树立起来的威信。
2、教师威信是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基础,教师的威信有不同的深度和广度。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内容简介]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学生在校学习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对提高教育者的业务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工作者要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检查自己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品德心理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教育艺术。
本章将要阐述的内容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以及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学习者在本章应着重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其确立标志;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在对教育心理学下定义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界说。
我国心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界说比较流行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2)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并把心理科学知识用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分支,是一门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科学。
国外心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界说较流行的有三种观点:(1)研究教育过程的行为的科学。
(2)研究教与学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
(3)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门应用的学科,是一个知识的体系,而不是一门具有独特内容的学科。
尽管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考察,上述界说揭示出了教育心理学的以下基本含义:(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与学的心理活动规律;(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是通过考察教与学过程中人的行为来研究其心理的。
最新版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试题附答案
(第一卷)一、单选题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D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
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B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D)。
A.六三制B.双轨制C.分支型D.五四制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A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七、自我意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生学习的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我国学者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认知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既包括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发现的知识。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说明1、高等教化心理学:探讨高等教化情境中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化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心理学:探讨人的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它以人的心理现象与其规律为探讨对象。
3、学生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他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支配、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学问,并以此来充溢自己的过程。
4、发觉学习:美国当代闻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发觉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索,改组材料,自行发觉学问,驾驭原理、原则。
他强调的是一种方法。
5.接受学习:老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干脆呈现给学生,老师传授,学生接受。
它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美国纽约州高校探讨院的教化心理学教授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学问,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6、动机或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确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具体来说包括: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干脆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须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老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学问或形成的看法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学问的获得或看法的形成的影响。
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问题解决:是由确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须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当解除的过程。
它通常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9、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四周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与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首先,它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它是人的心理区分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记;最终,它作为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性形成水平的标记。
教师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一、复习题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等。
3.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教师期望的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
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4.对教师职业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品质包括: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
5.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是:问卷调查、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6.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课时计划、课堂过程、课后评价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
7.心理学研究提出的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差异的有效措施是: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的训练、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外部支持。
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
9.师范生从新手到专家水平的教师需要经历如下发展水平: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
10.教学效能感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11.职业倦怠是个体的一种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情绪耗竭的症状,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
12.认知学徒制是科林斯、布朗、纽曼等人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的。
二、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与运用1.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C认知能力与人格特征2.讨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反映学生希望教师充当:B知识传授者角色。
3.据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教师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重大相关。
对这一发现最合理的解释是:C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其他特征对教学效果起更大的决定作用。
4.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的特征是:D它的教案虽然写得不很详细,但它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
5.下面哪些做法是与“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差异”的研究相符合的:A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
6.如果要使心理学课程成为教师职业训练的重要课程,根据当代知识分类理论,高师心理学的改革:C 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更注意使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应用技能。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
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 19处的 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 文化研究。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二>教育心理学在俄罗斯的发展历程 1、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
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因此,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1877年,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教
育心理学》。 3、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三>教育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1、1908年房东岳翻译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教育实用心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④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一专著奠定了科学教育
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后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 大纲》,着重探讨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在欧美的发展历程 2、发展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特点是教育心理学的版本种类繁多,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 《教育心理学》讲义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①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范的科学(广义) 学校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心理学 社会教育心理学 ②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教师心理
2
关注情景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站稳了脚跟)时 ,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 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 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如班级的大小、时 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 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 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角色
二、 教师的角色
(五)平等中的首席 要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有效互动,教师需要从
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六)反思者与研究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七)终身学习者
1 全面而正确 的认识教师
职业
2 树立学习榜
样
3 积极参与教
学实践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角色
四、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的概念
教师的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 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 和震撼力。它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在学 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它是教师在学生心 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的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
(一)教学效能感的概念
心理学上,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主观 判断称为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 认知和行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有一定水平的 效能感。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 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 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 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角色
五、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与技巧
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与技巧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和发展问题的学科。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巧将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学习风格、能力发展、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教学。
通过学生观察和交流,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潜能和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支持,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和手段。
对于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例如,对于视觉型学生,教师可以运用图表和图片等视觉工具来辅助教学;对于听觉型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言语交流来帮助他们理解;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活动来加强学习效果。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的情感状态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情感支持和关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积极的言语来鼓励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和挫折,以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的技巧,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归纳整理、总结概括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帮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主动解决问题,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与家庭、社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教师应该与家长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想要顺利的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掌握相应的知识点非常重要,下面由小编为你准备了“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资讯!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1.负强化VS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
(1)行为的结果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刺激呈现的方式不同: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
2.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VS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代表人物不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斯金纳提出的。
(2)研究性的行为不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研究的是应答性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研究的是操作性行为。
(3)学习的发生:经典性——中性刺激(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相匹配形成条件刺激。
操作性——行为结果影响未来的行为频率。
3.认知主义理论VS建构主义理论(1)知识观:认知主义强调知识对现实世界描述的客观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2)学生观:认知主义把学生看成是信息的主动吸纳者,建构主义则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教师观:认知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而建构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VS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强调人与知识的关系。
5.正例VS反例VS变式正例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握具体的关键特征)反例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目的是让学生对正反例进行对照,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形成精确的概括)。
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概念,指儿童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 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 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它说明了儿童 已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的关系,即儿童心理发展现实性和可能性之 间的关系。
(二) 前运算阶段(2~7岁)
• 到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 动作大量内化。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 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 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 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 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 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 。
• 一、教师角色的期待与形成
•角色: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与之相 关联的行为模式,它反应了社会赋予个人的 身份与责任。 •角色期待:社会对处在某一社会位置上的角 色都有一定的要求,为他们规定了行为规范 和要求,这就是社会对角色的期望,称之为 角色期待。
–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教师的职业特征: •①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 •②工作对象是学生; •③工作途径言传身教; •④工作成果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威信:指教师表现出的优秀心理品质, 对学生产生了心理影响,博得了学生的尊敬 与依赖。 •教师威信的作用: •①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其教诲的前提。 •②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易于唤起学生相应的 情感体验,因而加大了教育的效果。 •③有威信的教师被学生视为心目中的榜样。
–教师威信的形成、维持与发展
•教师威信的形成: •①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 术; •②教师的仪表、作风和习惯; •③师生平等交往; •④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 一、皮亚杰有关儿童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 论 • (一)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二) 前运算阶段(2~7岁) (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 (四)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一)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 岁左右)
• 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 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 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 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 这个时期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 找新方法之外,还能开始"想出"新方法,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智慧的成长突出 地表现在三方面,
• (1)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不是守恒)的 意识,这与婴儿语言及记忆的发展有关。 • (2)在稳定性客体永久性认知格式建立的 同时,儿童的空间一时间组织也达到一定 水平。 • (3)出现了因果性认识的萌芽,这与物 体永久性意识的建立及空间一时间组织的 水平密不可分。
3.言语表达能力 4.组织教学的能力
•制定课堂教学计划的能力。 •正确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 能力。
5.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
• 三、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与效能感
1.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 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 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 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 检察、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2.内容:(1)课前的计划和准备;(2) 课堂的反馈与评价;(3)课堂的调节与 控制;(4)课后的反省。
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 1.学习准备 • 2.关键期 • 3.最近发展区
学习准备
•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 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 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 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关键期
康拉德.劳伦兹简介
• 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由 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 获诺贝尔奖 ,他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时 发现了小鸟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后来发展 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概念印入儿童行 为学习的研究领域,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 同样存在关键期。
•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教育心理实验
•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二)观察法 –(三)调查法
•1、问卷法 •优点: •缺点: •注意:
•2、访谈法 •内涵: •优点:适用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 对性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缺点:费时费力费财,结果受研究 者影响,资料难量化。 •3、教学经验总结法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活动有以 下几个特点:
• (1)相对的具体性,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 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 (2)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
–教师的角色期待:
•①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②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③心理辅导员。 •④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 •⑤教育科研人员。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第一阶段为角色认知。 •第二阶段为角色认同。 •第三阶段为角色信念的形成。 •促进教师角色形成:①提高认识; ②树立榜样;③教育实践
•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个体的发展包括:
• 生理发展 • 人格发展 • 社会性发展 • 认知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 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的 过程。 • 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和方向性 •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个 阶段的特征
• 1.学龄初期(小学阶段):是生长发育最旺盛、 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 时期。 • 2.学龄中期(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时 期。 • 3.学龄后期(高中阶段):生理上、心理上和 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最近发展区提出的意义
• 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为当前建构主义教学 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从而进一 步拓展了教学的含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 化学说中一条重要的信条便是“搭建脚手 架”这一概念。
维果茨基 简介
•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文化-历史” 理论的创始人。针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 的直觉主义,维果茨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 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 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1931 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 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 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此外, 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 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1934年 维果茨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 教师心理 • 学生心理 • 学习心理 • 教学心理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 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 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育心理教科书内容的比较:
• 儿童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起学习的框架,这对儿童的认知 与心理发展是最为重要的。而“最近发展区”与“搭建脚 手架”之间的关系在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 为真切的描述。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 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 (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 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 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 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建构和内化是与其年龄 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种技能,便 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研究表明:教师帮助学 生搭建的“脚手架”是与“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的,在 支架教学这一模式中,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 建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 不难看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现代发展式教学 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性质: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早期:
•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现在: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
• 三、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一)教育心理学同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二)教育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学分支的 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
• 四、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
•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实践: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 质量。 •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 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 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内涵: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 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 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第三章学生心理
• 一、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 1.心理发展的含义 • 1)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胚胎发育、出生、 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只有哪些 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而且能保持相当长 时间的变化才属于发展,发展通常向好的 方向发展。更适应、更有组织、更有效率 。
•教师威信的维持与发展: •①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 的态度。 •②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 威信。 •③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④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第二节
教师的能力
• 一、教师的教育能力与发展
–教师的能力结构
•申继亮等,1994:
•①教师的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 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 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 •②操作能力: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 •③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 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 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④动力系统:教师应在动力系统的推动下,才能 施展各种教育能力进行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