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美术教育回归个性化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幼儿美术教育回归个性化的境界
作者:郭晓洁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08期
摘要:如何让幼儿美术教育回归到个性化的境界,让幼儿成为“画家”而不是“画匠”?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指导下,通过让幼儿感知生活中、大自然的美,利用多种形式的艺术形式等方式来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并支持幼儿富有想象力地表达美,最后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创造出个性化的作品。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表达;创造
“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毕加索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在传统美术教育中的教师,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为什么要快速地把儿童训练得像成人一样地学习而让幼儿丧失了自己对于绘画的一些本真呢?如何让幼儿的绘画作品回归个性,而不是依葫芦画瓢呢?
新纲要把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范畴内,强调对幼儿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强调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个性的培养,3-6岁阶段,应该更加强调幼儿的感受与欣赏,而不是强加一些知识技能。《指南》中目标所凸显的精神和指导性更是对“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有了进一步的解读: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美术活动是幼儿用自己创造的造型和图形符号表达表现,反映幼儿童真、童趣的个性情感过程。在现实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陷入这样的误区:重视幼儿的绘画技能,而忽视了幼儿的感受和表现。因此,幼儿的学习是被动的,失去了表现的欲望并丧失了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如何让幼儿感受与欣赏、表达与表现,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每个幼儿在美术教育中个性化地发展呢?
一、让幼儿感受和体验美
生活经验是幼儿创作的源泉,要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地拓展生活经验,形成积极的审美情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生动的案例,一些幼儿在没有老师范例的暗示、作用下自由表现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儿童作品。《指南》中理论的讲述告诉我们:幼儿的绘画不是不用老师去教,而是让幼儿在一定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氛围中去感受,去体验。
《指南》建议中也具体提示可以“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当幼儿在欣赏到大自然中的美丽时,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夏天到
了,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幼儿十分的好奇,在教师的引导下,查阅各种资料,认识知了。最后,不少幼儿在美工区中就开始画知了,用纸张折知了。在分区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知了的作品,讨论各种知了的形态、颜色等,在自由的氛围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作、去表达。我们还可以以亲子活动等家园互动的形式让幼儿走入社会。
利用绘本或者是名家的画作也是让幼儿感知美的重要手段之一。欣赏作品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产生与幼儿情感的共鸣,如,米罗的《亲密交谈的人》《鸟的爱抚》,凡·高的《星空》《向日葵》,齐白石的《群虾》等都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作品。幼儿在与这些名作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艺术体验,感受到艺术家对于色彩、线条、笔触的巧妙运用。
二、支持和鼓励幼儿表达美
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鼓励幼儿个性化地感受和表达呢?传统的美术教学就是简单的“提供范画”“讲解示范”“集体训练”。在《指南》的精神下,自主感受和欣赏,才是美术教学的重点,这才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绘画的题材应该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那些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内容,无助于幼儿表达和创作。
同时,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对培养幼儿的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小班幼儿十分喜欢指点画、拓印画、印染画、锅刷画等,在小班多开展类似的美术活动来引发幼儿对艺术的热爱。大班的幼儿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美术活动。我园地处海边,幼儿玩沙的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喜欢玩沙的活动,因此我们因地制宜地引导幼儿进行沙画、沙雕等活动。
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支持幼儿的情感表达,这样幼儿的作品就极具个性化。如,在幼儿园的大厅里摆上一个鱼缸,小班的孩子十分喜欢,经常趴在鱼缸上仔细地观察。有个叫徐××的幼儿特别喜欢,他在美工区画画的时候,就经常画鱼,每次还得意地告诉我:“老师,我画的是幼儿园养的鱼。”但是,我发现他画的鱼都是俯视的,我就问他:“为什么不画侧面的鱼呢?”他告诉我:“从上面看能看到鱼的两只眼睛,鱼看起来像活的一样。画侧面的鱼,好像躺在地上,死掉了!”我恍然大悟,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这需要我们学会从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读幼儿的奇思妙想。而这种由幼儿内心创造出来的快乐,教师则要充分理解他们表现美的行为和方法,应给予肯定或者鼓励,而不是简单地用“像”与“不像”之类的词汇去框住幼儿的作品,否定幼儿的作品,从而扼杀了幼儿的创作热情和想象力的萌芽。
三、启发和引导幼儿创造美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不少幼儿说:“我不会画!”当幼儿说不会画时,其实不是老师教得太少,而是教师教得太多了,提供了过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幼儿的思维,让幼儿产生了畏难的情绪。在《指南》中的教育建议中也提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
用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教师不提供范画,并不意味着让幼儿随意涂鸦,而是让教师处理好“顺应天性”和“适度干预”的关系,从而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让幼儿多接触一些美的事物,多让幼儿接触大自然,如,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里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等。也可以利用周末发动家长收集一些生活中美的东西,如松果、各种形状的树叶、装饰精美的月饼盒等,放在教室的美工区,丰富美工区的材料。同时,教师要留给幼儿绘画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才能发展幼儿的个性、表现力和创造力。
爱美是人的天性,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我们应该从带领幼儿感受身边美的事物开始,培养幼儿积极的审美情趣。只要教师心中有幼儿,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审美感受与体验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并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让幼儿的美术活动回归到个性化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小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2]吴丽芳.儿童美术教育对人文精神的背离与回归.学前教育研究,2012(5).
[3]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10.
作者简介:郭晓洁,女,1979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职单位:福建省厦门海沧实验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