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法律条例都有什么内容?

合集下载

网络造谣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网络造谣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网络造谣的法律规定有哪些网络造谣时常发生在社会中,对于网络造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规定,以净化网络空间,网络造谣视其程度的不同最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因此,大家不要对消息不加求证的基础上,以身试法,制造谣言,以下为你介绍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12.28)四、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一)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六、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二、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规定,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诋毁罪立案标准

诋毁罪立案标准

诋毁罪立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诋毁是指人以书面、口头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或声誉,并给他人带来持久的恶劣影响的行为,是一种以诋毁他人名誉为目的的犯罪行为。

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则可能判处诋毁罪:一、有明确的诋毁行为;发表咒骂、谩骂内容,或者具体指向他人的言论,毁损他人的名誉和声誉,给他人带来恶果。

二、严重贬损社会形象;通过诋毁,严重的贬损他人的形象,比如散布不实的传闻、做出谣言、张贴公开的不雅照片等,严重地损害他人名誉。

三、造成严重影响;诋毁行为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致使他人失去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甚至还可能招致他人精神上的痛苦。

四、有犯罪准备;行凶者为了诋毁他人,必须要有一定的犯罪准备,如收集信息、策划等,与其他侵占财物有所不同,并不是说只要实施了诋毁行为就可以判处诋毁罪,必须具备犯罪准备这一特征。

五、他人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诋毁行为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此情况下,侵害者必须负责付出法律上的责任,以维护他人合法权益的公平性和真实性。

综上所述,犯诋毁罪必须满足以上条件方可对犯罪者予以依法惩处。

这不仅可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是对社会形象的一种有效负责。

在改革刑事司法制度的过程中,法律制定者加强了对诋毁犯的处罚,以维护人民的和平生活,保证社会的公正和安定。

在讨论了诋毁罪立案标准后,必须指出,诋毁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任何人都不可以不重视,因为它破坏了法律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也破坏了国家规定的正常生活秩序。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维护公正的法治秩序,形成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诋毁罪是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令人难以原谅,因此在立案审查时,不仅要根据上述标准,还必须要求犯罪者以独立的和合理的论据阐明自己的犯罪行为,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他们。

立案审查必须严肃和公正,以便达到法律要求,使犯罪者承担其应承担的责任,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1.具有强烈社会危害性或者严重损害被害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作
出被告立案判决。

2.违反《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三款开展活动的,以及在法律范围内造成显著
的社会危害或者损害被害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或者肖像权的,作出被告立案判决。

3.被害人申诉案件被处以拘留、羁押、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根据相关证据确定
被害人实施了诬陷诽谤行为,作出被告立案判决。

4.除上述情形外,涉嫌非法实施诬陷诽谤或者涉嫌有其他违法嫌疑的,也可以依法作
出被告立案判决。

(二)诬陷诽谤案件立案的证据要求
1.被告系有关法律法规的故意行为:指当实施诬陷诽谤活动时,被害人已明确了被告
与具体行为的关系;被告实施诬陷诽谤行为已达到其应有的水平,可以认定其具有有效故意;行为结果与行为之间存在充分的因果关系;被告实施的相关行为已经超出正常的范围。

2.依据被害人自述或者他人及其它调查证据证明:有充分的证据、基本确定的证据;
或者由受害人报告、行政机关处理的逆向跟踪证据;或者法官补充调查获取的证据;表明
有证据证明被告实施了诬陷诽谤行为。

3.被害人遭受损害的程度:被诬陷诽谤行为而遭受损害的被害人肉体、财产、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以及肖像权等各方面受损的程度,以及其所受到的损失程度,应反映在证
据中;其损失的客观性应符合民事诉讼法中相关规定的标准。

4.犯罪人归责:结合案件实际和证据,证明犯罪人对案件具有明确而有实质性的归责,表明犯罪人具有诬陷诽谤行为;在所向披靡的证据情况下,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犯罪人有
犯罪倾向。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处罚方法有哪些?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处罚方法有哪些?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处罚方法有哪些?1、公然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每位公民都有言论自由,但凡事都有个度,一旦言论自由过了度,就会对他人的财产和精神造成损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就是属于言论自由过度的范围,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下面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下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处罚方法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采取列举的方式,对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中“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规定进行了类型化和具体化,包括:1、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2、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只要符合《解释》规定的上述两种情形之一,即可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还规定:“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如果行为人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实施了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主观上具有侵犯他人名誉权的故意,客观上也对他人的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情节恶劣的,以诽谤罪定罪处罚符合刑法的规定。

但是,如果行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发布、转发的,即使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也不构成诽谤罪。

▲一、诽谤他人的处罚1、公然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3、如果诽谤他人造成严重后果,将构成诽谤罪。

需要根据刑法的规定定罪处罚。

法律如何处理恶意诽谤行为

法律如何处理恶意诽谤行为

法律如何处理恶意诽谤行为恶意诽谤,作为一种危害社会秩序和个人声誉的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维护公平正义和保护个人权益,法律对于恶意诽谤行为有一系列的处理规范和制度。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探讨如何处理恶意诽谤行为,以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一、恶意诽谤的定义恶意诽谤是指以故意捏造事实、散布谣言和诽谤性言论,对他人的名誉、声誉和形象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的行为。

恶意诽谤行为经常会损害被诽谤人的声誉,给当事人带来心理压力和财产损失,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恶意诽谤的危害恶意诽谤行为不仅对个人的名誉造成伤害,还可能导致社会蔓延的恶劣风气。

恶意诽谤行为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损害个人声誉和名誉,导致精神痛苦和财产损失;2.破坏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导致社会不信任;3.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评价体系,干扰社会的正常运转。

三、法律对恶意诽谤的处理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平稳发展,法律对于恶意诽谤行为有一系列的处理办法和程序。

下面将介绍最常见的三种处理方式:1.刑事责任追究恶意诽谤行为涉及到人身攻击和侵犯他人权益,因此刑事追究是最严厉的处罚手段。

根据法律规定,恶意诽谤行为可能触犯“诽谤罪”,对于刑事诽谤行为,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有权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2.民事诉讼维权被恶意诽谤人有权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的途径可以包括公证、调解等,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追究恶意诽谤者的侵权行为,并获得经济赔偿和名誉恢复。

3.行政处罚和行政救济恶意诽谤行为也属于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因此相关行政机关也有权对恶意诽谤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当受害人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可以向相关行政机关申请行政救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防范恶意诽谤的建议除了采取法律手段处理恶意诽谤行为之外,个人也可以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减少被恶意诽谤的可能性:1.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2.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特别是敏感信息;3.避免参与恶意攻击和谣言传播,共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4.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恶意诽谤行为,保护自身权益。

诽谤他人怎么处罚

诽谤他人怎么处罚

诽谤他⼈怎么处罚作为我国的公民,都是拥有⾔论⾃由的权利的,但是⾔论⾃由并不代表就可以随便乱说话,如果传播⼀些不切实际的⾔论对他⼈进⾏诽谤的话,是构成犯罪的。

关于诽谤他⼈怎么处罚的问题,下⾯店铺⼩编为您详细解答。

⼀、诽谤他⼈怎么处罚1、⽤语⾔诽谤要负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政责任和刑事责任:(1)民事责任①根据《民法典》第22条规定,侵害他⼈⼈⾝权益,造成他⼈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②“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贬损他⼈⼈格,破坏他⼈名誉的⾏为。

③诽谤他⼈,必然侵害他⼈的名誉,因此,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侵权⼈应当承担赔偿精神损失的民事责任。

(2)⾏政责任①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之规定:公然侮辱他⼈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的,处五⽇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以上⼗⽇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②可见,诽谤他⼈还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为,依法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诽谤⼈应当承担治安管理⾏政责任。

(3)刑事责任①根据《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或者其他⽅法公然侮辱他⼈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②可见,诽谤他⼈,如果达到情节严重的,就构成诽谤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法律依据:《中华⼈民共和国刑法》第⼆百四⼗六条《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条《民法典》第⼆⼗⼆条⼆、诽谤他⼈的赔偿标准是什么1、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原则(1)补充适⽤原则。

此相当于“精神抚慰原则”.对于精神损害,⾸先应适⽤⾮⾦钱赔偿的⽅式,在⾮⾦钱的赔偿⽅式不能对受害⼈充分保护和对侵权⼈制裁的情况下,补充的使⽤⾦钱赔偿⽅式,对于受害⼈予以⼀定的抚慰和补偿。

(2)公平适⽤原则。

有的称之为公平原则或者公平合理原则。

适⽤⾦钱进⾏精神损害赔偿的,⼀⽅⾯考虑⾦钱赔偿的民事制裁作⽤,不让侵权⼈能够因为侵权⽽受益,另⼀⽅⾯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给受害⼈适当的赔偿,以弥补其受到的精神损失,也即不让其吃亏。

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

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

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侮辱诽谤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和人格权,给被害人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和心理伤害。

对于侮辱诽谤行为,我国刑法有着明确的规定,并规定了立案标准。

下面将就侮辱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做一详细的解析。

首先,侮辱诽谤罪是指以文字、口头或者其他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致使他人名誉受损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能构成侮辱诽谤罪:1. 公然侮辱他人,造成严重后果;2.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在这里,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造成严重后果”这一条件。

侮辱诽谤行为如果没有给被害人造成严重的名誉损害,是不构成犯罪的。

因此,在立案时,需要充分考虑被害人名誉受损的程度,是否达到了严重后果的标准。

其次,对于侮辱诽谤罪的立案标准,还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也就是说,行为人在实施侮辱诽谤行为时,必须是明知或者应知其行为会造成对方名誉受损,具有故意性。

如果行为人是出于无心之失或者其他非故意的原因导致他人名誉受损,是不构成犯罪的。

此外,侮辱诽谤罪的立案标准还需要考虑行为的客观性和社会危害性。

也就是说,侮辱诽谤行为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才能构成犯罪。

如果仅仅是个别言论或者行为,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是不构成犯罪的。

总的来说,侮辱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比较严格的,需要充分考虑行为的客观性、主观故意和社会危害性。

只有在行为符合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构成侮辱诽谤罪,才能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不做出侮辱诽谤他人的行为。

同时,对于侮辱诽谤行为,也应该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

诽谤罪立案标准只要满足一条

诽谤罪立案标准只要满足一条

诽谤罪立案标准只要满足一条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诽谤罪是一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有一定的立案标准。

只要满足其中的一条,就可以构成诽谤罪,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必须是公开的,而且是对公民的名誉进行了公然的侮辱。

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须是公开的,而且是对特定个人的名誉进行了公然的侮辱。

这里的“公开”是指在公共场合或通过公共媒体进行传播,而“公然的侮辱”则是指对他人进行了恶意的攻击和诋毁,给其名誉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其次,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必须是有损于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

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须是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名誉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而且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因此,任何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最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必须是具有明显的恶意。

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须是出于对他人的敌对情绪或者不满情绪,而进行的恶意攻击和诋毁。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主观故意要求的,也就是说,必须是出于明显的恶意,才能构成诽谤罪。

综上所述,构成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只要满足其中的一条,就可以构成诽谤罪。

无论是公开的侮辱行为,还是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还是具有明显的恶意,都可以构成诽谤罪。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牢记法律的底线,不要随意侵犯他人的名誉权,更不要进行恶意攻击和诋毁。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刑法罪名 之 诽谤罪 简析

刑法罪名 之 诽谤罪 简析

刑法罪名之诽谤罪简析概念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量刑与处罚犯本罪,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刑法条文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侮辱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三构成要件——犯罪构成3.1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格和名誉。

3.2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3.3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3.4 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即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四罪与非罪以及相近罪的区别4.1 罪与非罪的区别4.1.1 构成本罪是否要求捏造行为与散布行为齐备,尚有值得研究之处。

但一般认为捏造与散布是两个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要素。

没有捏造行为致使出于直接故意单纯散布虚假事实造成严重后果时是否构成诽谤,仍值得研究。

此外,本罪是否要求公然实施,存在两者观点,一是认为需要,另一观点认为不需要。

但诽谤必须存在捏造并散布的行为,因而必然要求公然方式进行,即必须被他人感知,如此才可造成对被害人名誉的损害。

4.1.2 诽谤死者的行为,目前只能按照民事或行政方式处理。

4.1.3 文学创作中的诽谤罪是否成立应注重考查:4.1.3.1 能否依据文学创作的作品推知诽谤的对象;4.1.3.2 作品捏造的情节是否严重背离事实,给特定人造成人格、名誉损害。

4.2 相近罪的区别4.2.1 与侮辱罪的界限4.2.1.1 行为构成不同。

本罪要求具备散布并捏造事实的行为。

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

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

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诽谤罪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一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犯罪行为。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于诽谤罪的定罪标准和刑罚幅度都有明确的规定。

下面将就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及判刑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需要具备以下两个基本要件,一是要有传播的方式,即以口头、书面、图画、影像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诽谤;二是要有明显的虚假事实,即对他人的名誉进行了损害,而这种损害是基于虚假的事实而产生的。

只有当这两个要件同时具备时,才能构成诽谤罪的犯罪行为。

其次,对于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公安机关在接到诽谤案件的报警后,会进行立案调查。

在立案调查中,需要对涉嫌诽谤的行为进行证据搜集和调查取证,以确定是否构成犯罪行为。

如果证据确凿,符合构成诽谤罪的要件,公安机关将依法对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并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最后,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于构成诽谤罪的犯罪行为,最高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具体的刑罚幅度将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进行量刑裁定。

如果诽谤行为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犯罪嫌疑人将面临更严厉的刑罚。

总的来说,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基于传播方式和虚假事实两个要件,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要件,才能构成犯罪行为。

在实际立案调查中,公安机关将对涉嫌诽谤的行为进行认真调查,依法侦查并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而对于诽谤罪的刑罚幅度,将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进行量刑裁定,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保护公民的名誉权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传播和散布虚假信息,不进行诽谤他人的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

同时,对于遭受诽谤的人,也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权益。

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诽谤罪立案标准

诽谤罪立案标准

诽谤罪立案标准诽谤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侵权行为,指的是以虚构事实或者对真实事实进行歪曲、捏造,公开传播,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在我国,对于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有一定的规定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诽谤罪立案的标准。

首先,诽谤罪的立案需要具备的条件是,被告人故意捏造事实或者歪曲事实,公开传播,造成他人名誉损害。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被告人的行为必须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说是故意的行为,而不是无心之失。

同时,传播的方式也需要是公开的,比如在公共场所、网络平台等传播,而不是私下传播。

其次,对于损害他人名誉的程度也是诽谤罪立案的考量标准之一。

在我国刑法中规定,对他人名誉的损害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构成诽谤罪。

这就需要对被告人传播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估,看其是否足以损害他人的名誉,如果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言论,可能并不构成诽谤罪。

另外,诽谤罪的立案还需要考虑到事实的真实性。

被告人传播的内容必须是虚构或者歪曲事实,而不是真实的情况。

如果传播的内容是真实的,即使对他人名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也不构成诽谤罪。

因此,在立案时需要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核实,确保其属实性。

最后,诽谤罪的立案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在一些情况下,即使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了诽谤罪,但由于其传播的内容对社会公共利益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可能不会立案追究。

比如在揭露某些不法行为或者保护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诽谤罪的立案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比较严格的,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被告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确保其行为符合诽谤罪的构成要件,才能依法立案追究责任。

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言论自由的同时,对于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进行严格打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平衡。

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

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

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
中国刑法规定,侮辱诽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犯罪的行为,除根据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规定外,由侮辱诽谤所犯的罪立案的标准
如下:
一、公认的正当权利受到侮辱。

侮辱指的是诋毁别人的一般公认
的正当权利,比如身份、劳动、权利或崇高信仰的本质等,而不是别
的可以接受而不受惩罚的行为。

二、行为人必须侵犯有关方的人身或者财产安全。

行为人不仅要
损害别人的名誉权,而且要实际制造损害,例如损害物质财产和人身
安全等,而不能有任何暗示性可能性。

三、行为人必须有意实施危害行为。

行为人不仅要有主观故意,
而且要有明确的具体行为,只要有明确的行为力竭,可构成危害行为,例如故意发布侮辱性的言论和谣言等。

总之,如果要罪立案的话,就必须要满足上面的标准,因为只有
满足标准才能够表明侮辱诽谤的立案以及犯罪的事实。

由此可见,侮
辱诽谤罪必须要有明确的实质依据才能够立案,如果没有明确实质,
只能通过补救措施和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

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

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

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侮辱诽谤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侵权行为,对于这类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在立案时需要严格遵循一定的标准。

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构成犯罪的客观事实清楚。

也就是说,被告人的行为必须能够明确地构成侮辱或者诽谤。

侮辱是指以言辞、文字、举止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贬低、羞辱,损害其名誉的行为。

诽谤是指对他人进行捏造、散布不实的事实,损害其名誉的行为。

在立案时,司法机关需要对案件中的侮辱或者诽谤行为进行充分的调查核实,确保客观事实清楚,不留有任何疑点。

其次,要求构成犯罪的主观故意明确。

也就是说,被告人的行为必须是有意的,是对被害人进行侮辱或者诽谤的故意行为。

在立案时,司法机关需要通过调查取证,查明被告人的主观故意,排除因误解、误认等非故意因素的影响,确保被告人的行为是有明确的故意,才能符合侮辱诽谤罪的立案标准。

再次,要求构成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明显。

也就是说,被告人的侮辱或者诽谤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在立案时,司法机关需要充分考虑被告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被害人名誉的损害程度,确保被告人的行为达到了构成侮辱诽谤罪的社会危害性标准。

最后,要求构成犯罪的证据确凿充分。

也就是说,被告人的侮辱或者诽谤行为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能够证明其行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立案时,司法机关需要对案件中的证据进行全面梳理和审查,确保证据确凿充分,能够支持被告人的侮辱诽谤行为构成犯罪的事实。

总之,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是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需要严格遵循的标准,只有严格依法依规,才能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希望广大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进行侮辱诽谤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诽谤污蔑罪的立案标准

诽谤污蔑罪的立案标准

诽谤污蔑罪的立案标准诽谤污蔑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于以编造、散布虚假事实捏造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构成诽谤罪。

而这种行为如果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可以构成刑事诽谤罪,需要依法予以追究。

首先,诽谤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损害对象的社会评价;二是损害对象的社会关系;三是损害对象的社会地位。

这三个方面是评判诽谤罪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也是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对于损害对象的社会评价,主要是指被诽谤者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

如果被诽谤者是一个公众人物或者是某个领域的知名人士,其社会评价往往更为重要。

而如果被诽谤者是一个普通人,其社会评价也是需要被认真对待的。

在处理诽谤案件时,司法机关需要对被诽谤者的社会评价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以确定诽谤行为对其名誉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

其次,损害对象的社会关系也是评判诽谤罪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之一。

被诽谤者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地位以及社会影响力都会对诽谤罪的认定产生影响。

如果被诽谤者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其受到的诽谤行为可能会对其社会关系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社会关系的破裂。

因此,在处理诽谤案件时,司法机关需要充分考虑被诽谤者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以确定诽谤行为对其社会关系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

最后,损害对象的社会地位也是评判诽谤罪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之一。

被诽谤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地位对诽谤罪的认定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被诽谤者是一个公职人员或者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其社会地位往往更为重要。

而如果被诽谤者是一个普通人,其社会地位也是需要被认真对待的。

在处理诽谤案件时,司法机关需要对被诽谤者的社会地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以确定诽谤行为对其社会地位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

综上所述,诽谤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损害对象的社会评价、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三个方面。

在处理诽谤案件时,司法机关需要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对被诽谤者的社会评价、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以确定诽谤行为对其名誉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从而依法予以追究。

刑法关于诽谤的规定是什么

刑法关于诽谤的规定是什么

刑法关于诽谤的规定是什么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在生活中,名誉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管是什么情况,别人或者是单位都不可以用任何方式损毁他人的名誉,这其中就包括对他人的诽谤。

诽谤他人其实是犯法的,别人是可以依法提起诉讼的。

下面,小编就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刑法关于诽谤的规定是什么?一、刑法关于诽谤的规定是什么?(一)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我国刑法中没有诬陷罪这一罪名,其全称为诬告陷害罪。

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或者有关国家机关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诽谤罪与诬告陷害罪之间的区别如下:1、行为方式不同。

诬告陷害是向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告发,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

2、主观方面不同。

诬告陷害的意图是使他人受刑事处分,诽谤则是意图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

3、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不同。

诬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实,诽谤罪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

二、有关诽谤的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诽谤和诬告法律责任的规定有哪些

诽谤和诬告法律责任的规定有哪些

诽谤和诬告法律责任的规定有哪些诽谤和诬告他⼈都是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是你为了⾃⼰的利益可以随意的去做伤害他⼈名誉的事情。

⼀些⼈对于诽谤和诬告等等的法律责任并不太清楚所以可以肆⽆忌惮的犯罪,诽谤和诬告法律责任的规定有哪些?店铺有更多知识,欢迎浏览。

诽谤和诬告法律责任的规定1、《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以贬损他⼈⼈格,破坏他⼈名誉,情节严重的⾏为。

2、《刑法》第243条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使他⼈受刑事追究的⾏为。

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的共同点表现在都是捏造事实,⽽且诽谤罪也可能捏造犯罪事实。

但在⼆者还是存在多⽅⾯的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客体要件不同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权利;诽谤罪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

⼆、主观⽅⾯不同诬告陷害罪的⽬的是使他⼈受刑事追究;诽谤罪的⽬的是破坏他⼈名誉。

三、客观⾏为不同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他⼈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诽谤罪是捏造有损他⼈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但不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

如果⾏为⼈虽然捏造他⼈犯罪的事实,但并不告发,⽽是私下散布,旨在损害他⼈名誉,就构成诽谤罪。

四、诬告陷害罪的认定认定本罪,主要应注意诬告陷害罪与⾮罪⾏为的界限:(1)本罪与错告、检举失实⾏为的界限。

刑法第243条第3款规定,不是有意诬陷,⽽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本罪。

⼆者区别的标志在于,后者主观上不具有陷害他⼈的⽬的,客观上不具有捏造犯罪事实并进⾏告发的⾏为。

(2)本罪与⼀般诬告陷害⾏为的界限。

诬告陷害⾏为只有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

对于对情节⼀般的诬告陷害⾏为,不应以犯罪论。

情节是否严重,可从⾏为⼈的动机、所诬告的罪⾏⼤⼩、诬告的⽅式⽅法、⾏为造成的后果影响等⽅⾯考察得出结论。

诽谤罪的认定区分诽谤罪与⾮罪的界限,要注意:诽谤罪与治安违法⾏为、民事侵权⾏为的界限。

构成诽谤罪的诽谤⾏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违反治安⾏政法规的诽谤⾏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侮辱诽谤自诉案件的法律条例有哪些?

侮辱诽谤自诉案件的法律条例有哪些?

侮辱诽谤自诉案件的法律条例有哪些?侮辱罪、诽谤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语言暴力现在越来越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网络上的键盘侠也是层出不穷,诽谤侮辱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件事,当诽谤侮辱的情节严重时一般会对受害者造成极大的心理精神问题,导致走上自杀的道路,侮辱诽谤是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社会秩序的,在公共场合进行侮辱诽谤会造成公共秩序的混乱,那么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侮辱诽谤自诉案件的法律条列的相关知识。

▲一、侮辱罪、诽谤罪的刑法规定及司法解释刑法的基本规定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修正)(节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修订)(节录)第二条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残疾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条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

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

第六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处罚的,从其规定;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21民法典诽谤规定内容是什么?

2021民法典诽谤规定内容是什么?

2021民法典诽谤规定内容是什么?一、《民法典》诽谤规定内容是什么?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之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可见,诽谤他人还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诽谤人应当承担治安管理行政责任。

二、《民法典》宣告死亡的相关内容是什么?《民法典》第四十六条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死亡:(一)下落不明满四年;(二)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满二年。

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请宣告死亡不受二年时间的限制。

第四十七条对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死亡,有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失踪,符合本法规定的宣告死亡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宣告死亡。

第四十八条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视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发生之日视为其死亡的日期。

第四十九条自然人被宣告死亡但是并未死亡的,不影响该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五十条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死亡宣告。

第五十一条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除。

死亡宣告被撤销的,婚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

但是,其配偶再婚或者向婚姻登记机关书面声明不愿意恢复的除外。

第五十二条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的,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不得以未经本人同意为由主张收养行为无效。

第五十三条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依照本法第六编取得其财产的民事主体返还财产;无法返还的,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什么是诽谤,如何怎么处罚

什么是诽谤,如何怎么处罚

什么是诽谤,如何怎么处罚
在⽇常⽣活与⼯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什么是诽谤,如何怎么处罚,相信许多⼈可能只是对其有⼀定的了解,但是对其具体是怎样的,可能还不太清楚,接下来就由店铺⼩编为⼤家带来关于什么是诽谤,如何怎么处罚的解答,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诽谤,如何怎么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条的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的,处五⽇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以上⼗⽇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诽谤是捏造事实并进⾏散播,损害他⼈⼈格和名誉的⾏为,其主要特征:⼀是,⾏为⼈主观上是故意的,⽬的是为了损害他⼈的⼈格和名誉。

⼆是,⾏为⼈捏造事实,诽谤他⼈。

如果不是捏造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则不能认定为诽谤。

三是,⾏为⼈必须将捏造的事实进⾏散布,⾜以贬损他⼈的⼈格和名誉。

如果只是私下⾥谈论不实事实,没有造成散布的结果,则不属于诽谤。

散布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使⽤⾔语⽂字,通过⼤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络等⽅法散布等。

四是,诽谤⾏为是针对特定的⼈进⾏的,但不⼀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是谁或者可以推断出或者明显地影射特定的⼈,就可以构成诽谤。

如果⾏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特定⼈的⼈格、名誉,就不能认定为诽谤。

通过以上⼩编的介绍,相信您⼀定对什么是诽谤,如何怎么处罚有了⼀定的了解,如果您情况⽐较复杂或者特殊,以上没有完全解答您的问题,如果您还需要法律⽅⾯的帮助,欢迎到店铺进⾏法律咨询,有律师为您提供更加专业的答复。

禁止辱骂他人及诽谤管理制度

禁止辱骂他人及诽谤管理制度

禁止辱骂他人及诽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维护企业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员工间的合作与团结,提升企业整体形象,订立本规章制度。

本规章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部企业员工,包含全体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

第二章辱骂他人行为的定义与禁止第三条辱骂他人行为的定义辱骂他人行为是指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诋毁、贬低或蔑视等行为。

第四条禁止辱骂他人行为的依据禁止辱骂他人的行为,遵从以下原则: 1. 敬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工作权益; 2. 提倡平等和谐、相互敬重的工作环境; 3. 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

第五条禁止辱骂他人的具体要求1.在工作场合和公共场合,禁止进行辱骂他人的行为;2.禁止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社交媒体等公共平台进行辱骂他人的行为;3.禁止以任何形式发布、传播涉及辱骂他人的消息、文章、帖子等;4.禁止以辱骂他人的行为干扰他人正常的工作秩序;5.在处理工作纠纷或者看法不合时,禁止使用辱骂他人的语言。

第三章诽谤行为的定义与禁止第六条诽谤行为的定义诽谤行为是指有意发布或传播虚假、不实的言论,损害他人名誉、信誉或形象的行为。

第七条禁止诽谤行为的依据禁止诽谤行为,遵从以下原则: 1. 维护和谐、公平的工作环境;2. 敬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 3. 营造公正、公平、诚信的企业文化。

第八条禁止诽谤行为的具体要求1.禁止以道听途说、冒充他人身份等手段进行诽谤他人;2.禁止通过邮件、社交媒体、公开场合等途径发布、传播诽谤他人的言论;3.禁止制造、传播关于他人的虚假信息,损害他人的名誉;4.禁止有意捏造事实、发布不实言论,诽谤他人;5.在处理工作冲突或纠纷时,禁止利用诽谤他人的手段解决问题。

第四章惩罚与保护措施第九条违规行为的处理对于辱骂他人及诽谤行为的违规者,将依照企业内部规定予以适当处理,具体措施包含但不限于: 1. 批判教育:针对第一次违规行为,进行口头批判和书面警告,并要求改正错误; 2. 非正式处分:针对第二次违规行为,采取口头警告、限制晋升、调整工作岗位等措施;3. 正式处分:针对多次或严重违规行为,采取记过、降职、辞退等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诽谤法律条例都有什么内容?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现在的法律制度已经是非常完善了,我们肯定对自己的人身名誉都是有着很重要的认识。

我们国家对于损害我们人身名誉的问题也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其中就有诽谤方面的规定。

那么诽谤法律条例是什么呢?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现在的法律制度已经是非常
完善了,我们肯定对自己的人身名誉都是有着很重要的认识。

我们国家对于损害我们人身名誉的问题也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其中就有诽谤方面的规定。

那么诽谤法律条例是什么呢?
▲1、诽谤罪是自诉案件,即需由公民个人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不属于公安机关侦查范围内的案件;
2、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时,公安机关才能按照公诉程序立案侦查。

公安机关在依照公诉程序办理侮辱、诽谤刑事案件时,必须准确把握犯罪构成要件。

对于不具备“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这一基本要件的,公安机关不得作为公诉案件管辖。

▲3、对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侮辱、诽谤行为,应当认定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以侮辱罪、诽谤罪立案侦查,作为公诉案件办理:
(一)因侮辱、诽谤行为导致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
(二)因侮辱、诽谤外交使节、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人员,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
(三)因侮辱、诽谤行为给国家利益造成严重危害的其他情形。

公安机关在接到公民对侮辱、诽谤行为的报案、控告或者举报后,首先要认真审查,判明是否属于公安机关管辖。

对于符合上述情形,但通过公诉可能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造成更大损害的,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予以处理。

对于经过审查认为不属于上述情形但涉嫌犯罪的侮辱、诽谤案件,公安机关应当问明情况,制作笔录,并将案件材料移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同时向当事人说明此类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属于自诉案件,不属公安机关管辖,告知其到人民法院自行提起诉讼。

4、涉嫌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5、《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
利益的除外。

▲[刑法条文]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第九十八条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

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相关法律和决定]: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老年人、捏造事实诽谤老年人或者虐待老年人,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12.28)
四、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
定追究刑事责任:(一)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六、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12.17法释〔1998〕30号) 第六条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分别以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定罪处罚。

对于▲诽谤法律条例我们国家的规定方面其实有很多,我们可以看出诽谤是属于自诉方面的案件,所以说我们如果遇到了有人诽谤我们的话我们是需要自己去法院进行上诉的,公安机关是不会主动的去追究的。

所以说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名誉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