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9月目录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总体思路(一)发展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着的重要历史时期。
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立足省情,抢抓机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十一五”时期也是我省教育事业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出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
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全省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末,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万人,较“十五”末净增万人,增长%。
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年,提高年。
基础教育蓬勃发展。
完成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得到确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全文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本文摘要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支持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相互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
对校企合作办学中积极参与支持实习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表彰奖励。
目录序言第一章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二)战略目标(三)战略部署第二章基础教育(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七)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第三章职业教育(九)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十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十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第四章高等教育(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十六)提升社会贡献力第五章学习型城市建设(十七)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十八)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十九)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第六章教育体制改革(二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二十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二十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二十三)办学体制改革(二十四)管理体制改革第七章教育开放与合作(二十五)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二十六)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二十七)进一步扩大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第八章教师队伍建设(二十八)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二十九)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长效机制(三十)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三十一)建立和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第九章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经费保障(三十二)加强对空间布局调整的规划与实施(三十三)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三十四)依法增加政府投入(三十五)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三十六)优化经费分配结构(三十七)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第十章教育信息化(三十八)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三十九)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四十)创新信息化教育与管理方式第十一章依法治教(四十一)完善地方立法(四十二)严格依法行政(四十三)推进依法治校(四十四)加大督导力度第十二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四十五)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四十六)加快“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第十三章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四十七)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四十八)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四十九)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五十)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序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
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目录序言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一)指导思想(二)工作方针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三)战略目标(四)战略主题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三章学前教育(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六)明确政府职责(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第四章义务教育(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第六章职业教育(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第七章高等教育(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第八章继续教育(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第九章民族教育(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第十章特殊教育(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第三部分体制改革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第十四章办学体制改革(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第十八章保障经费投入(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第二十章推进依法治教(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第二十二章加强组织领导(六十八)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七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附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育部二○一二年六月目录一、发展环境 (1)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 (5)(一)指导思想 (5)(二)主要目标 (6)(三)基本思路 (9)三、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 (11)(一)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12)(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3)(三)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15)(四)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18)四、创新国家教育制度 (20)(一)落实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 (20)(二)完善教育公平制度 (21)(三)完善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 (22)(四)完善民办教育制度 (23)(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25)(六)创新教育家办学制度 (26)(七)完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27)(八)健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 (28)(九)建立健全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 (29)(十)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31)(十一)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31)五、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 (32)(一)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32 (二)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36)(三)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 (37)六、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 (38)(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39)(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1)(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42)(四)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 (43)(五)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44)(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 (45)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6)(一)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46)(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48)(三)落实教学改革重大举措 (49)(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52)(五)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53)八、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54)(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54)(二)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55)(三)推动民族教育加快发展 (56)(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58)(五)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59)九、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 (60)(一)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60)(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61)(三)提高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能力 (61)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62)(一)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 (63)(二)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64)(三)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66)(四)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67)十一、加强教育条件保障 (68)(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69)(二)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70)(三)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71)(四)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 (72)(五)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72)十二、组织实施 (74)(一)加强组织领导 (74)(二)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75)(三)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宣传 (75)(四)确保校园稳定安全和谐 (76)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定兴县教育十二五规划
定兴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为全面推进全县教育改革发展,贯彻国家和省、市《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定兴县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
序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工程,强县必先强教。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教育改革有序推进,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依靠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依靠教育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和要求也更为强烈,教育肩负的民生责任更加艰巨。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对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提供了新机遇。
全县上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臵,举全县之力,推动保定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实现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由人力资源大县向人力资源强县的根本性转变,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强县兴村富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定兴县共辖16个乡镇,274个行政村,总面积713.97平方千米,总人口56.5万。
全县现有公办高中3所,在校生11752人;职教学校1所,在校生5487人。
全县现有公办初中学校10所,在校生12279人,校均规模1228人,其中标准化学校9所,标准化初中所占比例为90%。
全县小学117所,在校生34347人,校均规模300人。
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中国教育报4
推动教育双边、多边和区域教育交流合作。 扩大 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 积极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以 及 联 合国 相关 机构、 欧盟 、 上 海合作 组织 、东 盟 、 非 盟、阿盟、美洲国家组织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组织的教 育合作。 培养、选派高级别专家进入相关国际组织, 参与国际教育政策、规则和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完善 涉外教育监管体系。 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 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重点支 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教育机构或项目。 积极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 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 办 学 评 估 、 财 务 监 控 、信息 披露 和学生 投 诉 等机制。 有计划地引进 世界 一流的专 家 学 者 和学 术团队 ,引 进境外优秀教材。 研究制定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 法,支持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
( 二 ) 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等学科紧缺薄弱教师培训的规模,加强幼儿教师、特 教 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建设计划, 加强县级农村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 整合资源,形成区域性农村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落实 学校公用经费5%用于教师培训的规定。 中央和地方各 级政府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 改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 度和质量评估制度,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项目 招 投 标机 制。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研修、 远程教育、学术交流、海外研修和校本研修等多种 方式 开展教师培训。 建立教师培训与教师考核、教师资格再 注册和职务聘任等相挂钩的机制。制定校本研修计划和 管理制度。将学校业务骨干所承担的培训工作计入本人 工作量,并在工资待遇、考核评定中予以充分体现。 加强教师专业实践。 依托大型企业和高等学校建设 “ 双师型”骨干教 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一批 师。 落实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资助职业院校教 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并纳入教师培训计划。 依托高水平 大学建立一批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推动高等学校与 企业合作,加强工科专业教师的实践研修。
XX教育十二五规划
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2010年12月“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镇化建设、建设百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的基本要求,按照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原则,结合XX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发展背景“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投入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教育事业呈现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十二五”XX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得机遇,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实现了我市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得到加强。
全市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7年。
教育的发展为我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撑。
到2010年,全市有幼儿园183所,学前班573个班,在园(班)幼儿51056人(其中学前班有20692人),全市学前一年幼儿毛入园率73.45%,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42.89%。
小学953所(其中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学校15所),教学点311个,在校生人,小学入学率99.3%。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
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为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教育强省建设,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就和面临形势(一)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研究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全省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推进。
普及15年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6%、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建成125所国家和省级示范性中高等职业院校及一批示范性专业,办学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和高职组双双实现“三连冠”。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等学校124所,在校生177.5万人,高校数和在校生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比2005年提高8.5个百分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加快发展,初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推进和持续推进的原则,制定完善创建规划、评估制度和主要指标,分时段、分步骤提出建设任务,科学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
自2007年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以来,全省77个县(市、区)通过省级评估,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74%。
——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义务教育债务全面化解,省属高校基本建设债务化解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4952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3233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2847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28倍、2.61倍和2.65倍,全社会教育投入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分别增长17.1%和22.4%。
2023年十二五教育规划
十二五教育规划十二五教育规划一、指导思想:为了加快幼儿园素质教育进程,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我县把教师培养的工作当作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努力使教师了解前沿理论动态,拓展新的教育基础理论,扩大人文与科学领域知识面,学习并掌握最新的幼儿教育研究成果,研究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增强专业技能。
形成园本化的课程特色和自身教育教学专长。
二、培养目标和任务: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使教师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通过一年的培训,力争使每位教师在政治思想、师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教学育人的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达到合格水平。
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培养对象:全县幼教工作人员,坚持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业务上压担子、放手使用;生活上热情关怀,为他们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他们上一个台阶。
四、具体工作措施:(一)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建设,把师德修养放在首位。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规程》、《纲要》、《幼儿园管理规范》、《幼儿教师行为规范》等教育、德育纲领性文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等,用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幼,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的思想观念。
(二)通过以老带新结队子,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因此,我们把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作为培训重点。
(三)加强教科研培训,提高教科研能力。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教科研活动,展开教育教学的研究,学期结束围绕这一方面撰写论文和教学心得。
(四)狠抓教学常规,在备课与上课、听课与评课等方面着重指导。
(五)做好其他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
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
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
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增强学生体质。
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保护学生视力。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
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时间:2014-10-24 浏览次数: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十一五”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显著,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实现,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发展实现重大突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科技三大奖中一半出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分之二成果由高等学校完成。
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缩小,国家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教育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一大批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语言文字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教育改革开放呈现新格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开始实施,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全面推进。
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上新台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输送了近6000万名毕业生,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左右,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
我国教育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迈上由大到强的历史新征程。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教育规划纲要》,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描绘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初稿)(2011年8月)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对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提升国民素质具有基础性作用,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领导下,经过各地、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已顺利实施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效。
家庭教育工作进入社会事业发展大局,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制度规范不断建立;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深入开展,实践创新成果显著;家庭教育宣传实践载体丰富多元,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取得突破;家庭教育队伍巩固壮大,指导服务阵地快速发展;全社会家庭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家长素质能力有效提升。
五年来,家庭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十二五”家庭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也要看到家庭教育工作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法律政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工作保障比较薄弱;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家庭教育资源匮乏,面向留守、流动、困境儿童及家庭的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尚未满足群众需求;市场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亟需规范有序发展。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家长在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上存在困惑和误区,家庭教育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从众等突出问题。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为家庭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央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家庭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颁发,对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儿童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期家庭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论十二五国家教育总体规划
论“十二五”国家教育总体规划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强国必先强教。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因此,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的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型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有关教育规划的内容。
我国“十二五”国家总体规划中,对教育的规划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方面: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第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十二五”国家教育总体规划是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的需要,在确立教育发展总目标的同时,还要对教育发展的子目标,相关因素进行必要的划分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合理方法和途径。
国家教育规划既为教育事业确定了行动的指南,又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十二五”国家教育总体规划强调,我国应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其具体措施可以分为以下三点:第一,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山东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目录一、规划背景 (1)(一)“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成就显著 (1)(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三)面临的形势 (2)二、“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目标 (3)(一)指导思想 (3)(二)基本思路 (3)(三)主要目标 (4)三、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 (5)(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二)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8)(三)实现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 (10)(四)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11)(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提升 (12)(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14)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15)(一)构建多元化办学体制 (15)(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16)(三)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17)(四)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18)五、加强教育发展保障 (19)(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9)(二)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21)(三)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22)(四)加强组织领导 (22)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成就显著“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十一五”规划目标已基本实现,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
2010年,全省普通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99%和99.89%,小学五年巩固率101.96%,初中三年巩固率98.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全省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2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
素质教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坚持全省整体推进,以规范办学为切入点,以高中教育为突破口,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督导监管为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
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
(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2)以永安市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统筹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围绕当地“5+2”产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建设较高水准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到2015年,基本实现普及高中教育。
高中阶段升学率达85%,且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升学比率基本相当;(4)以水电学院和电大为依托,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及社区终身教育。
同时以农广校为载体,加快农村实用技术学校的建设,组织“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技能。
4、完善特殊教育体系(1)2012年前,完成永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迁址新建;(2)2015年前,按1:3的生师比配足配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5、提高教师队伍素质2015年,全市小学教师基本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0%,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具有硕士学历的比例不断提升。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0%以上,专业教师中“双师型”的比例达50%以上。
6、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至2015年,全市80%以上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备达省级一类标准。
其中以确保每年投资200万元,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工作。
7、启动创建“福建省教育强市”工作,依照“福建省教育强县”督导评估指标,查找差距,逐年整改,力争2015年获得“福建省教育强市”称号。
四、发展策略(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要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
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
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
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在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明确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法律责任、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教育工作的政府行为。
(二)保障投入,完善机制,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
提高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起达到4%。
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
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
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
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
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
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三)调整布局,优化结构,进一步夯实教育均衡发展基础1、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2、完善非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四)强化管理,落实保障,进一步稳定和优化教师队伍1、完善教师“以市为主”管理体制。
深入开展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和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试点工作,统一教师调配制度,促进师资的优化配置。
2、全面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
严格执行新任教师准入条件,保证新增教师质量;按照新修订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时补充农村教师,3 年内农村紧缺学科教师配备到位,确保各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管理。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4、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批教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教学名师。
组织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将全市农村教师轮训一遍;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打造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队伍。
5、依法维护教师权益。
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落实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对实行聘用合同管理的非在编人员,要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
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
(五)贯彻“两全”,提高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1、坚持德育为先(1)明确德育主题。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2)讲求德育方式。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意见》,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讲求实效、遵循规律、创新发展、形成特色”的德育工作思路,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
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创新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要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
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创新教学和考试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要将教育和文化有机结合,创造条件开足开齐艺术教育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