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习题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单元练习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大,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
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
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 证明皇位正统B. 体现皇权独尊C. 保证皇位世袭D. 震慑割据篡权2.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
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3.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
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
这主要是因为()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5.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B. 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C. 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D. 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6.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 分封制受到冲击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word完整版)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4.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A.中央集权B.家国一体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2.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示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
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
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A.强化宗族认同B.继承华夏传统C.凸显贵族地位D.维护尊卑关系3.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解析:C 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2.(2015某某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X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A 由“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唐代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能,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枢密院负责军事,B、C、D三项错误。
4.(2016某某调研)“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答案】B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解析】由材料“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人教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解析: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宗的崇拜”可知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2.《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解析: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天下为家的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3.《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 )A.史实: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推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B.史实: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推论: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C.史实: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推论: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分封制D.史实: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推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解析:西周的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存在商族的残余势力,可以得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故A项正确;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这一史实是正确的,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血缘政治,结论错误,故B项错误;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史实正确,结论错误,汉朝初期就实行过分封制,故C项错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史实正确,根据这一史实得不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民主的主要含义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故D项错误。
2019版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题组训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2018模拟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题组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7海南高考,1,2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2.[2016海南高考,3,2分]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3.[2014课标全国卷Ⅱ,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4.[2013课标全国卷Ⅰ,24,4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题组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5.[2016上海高考,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6.[2015天津文综,2,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题组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7.[2017江苏高考,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X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A[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2.(2017·某某长郡中学高考模拟)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D[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并不代表三公被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3.(2017·某某河西区高三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C[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高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C.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D. 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2.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情形,周朝开始确立()A. 禅让制B. 王位世袭制C. 分封制D. 嫡长子继承制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实行方国联盟 B.实行内朝和外朝制度C.受宗法血缘影响 D.实行分封制4.秦朝的哪一制度实质上是对夏、商、西周政治体制很大程度的继承和发展()A. 三公九卿制B. 郡县制C. 皇位世袭制D. 选官制度5.《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讲述了一个故事,秦二世的丞相赵高想篡权,担心群臣反对,于是预先进行了试验。
他献给秦二世一只鹿,说:“这是一匹马。
”秦二世笑着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当作马了。
”他问左右大臣,他们有的沉默,有的附和赵高。
这“指鹿为马”的典故主要说明:()A. 秦代相权较大,威胁皇权B. 赵高愚弄皇帝C. 秦二世不能知人善任D. 大臣惧怕赵高甚于惧怕皇帝6.《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C. 中央集权制D. 宗法等级制7.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
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
这些历史现象表明当时()A. 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B. 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C. 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D. 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8.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等。
汉代天子下诏举贤()A. 运用了名目众多的选举方法B. 推动选贤举能的制度产生C. 利于士人依据标准自由报名D. 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9.清朝雍正帝时期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官制是()A. 内阁B. 南书房C. 议政王大臣会议D. 军机处10.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强调的是选贤任能,与血缘关系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的产物,C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血缘关系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2.(2019·全国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知宋朝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北宋治军的方针是强干弱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因此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军事力量的控制,与地方控制无关,C选项排除。
北宋的贫富分化主要和政府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有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准确把握,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2019·全国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 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对地方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因此有力量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练习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此规定是为()A.规X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防X官员的职务犯罪2.据汉简记载,按照规定,某某郡沙头县县长出行,随从需自备食物,县长夫人的饭钱则要自理。
这体现了()A.封国制度的实施B.行政管理的细密C.察举制度的完善D.刺史制度的建立3.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这表明汉代法律()A.人情大于法制B.以礼入法伦理关怀C.凸显皇权专制D.深受豪强地主影响4.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
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
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A.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B.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C.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5.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6.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会盟后,“诸侯称顺焉”。
据此可知会盟()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7.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
2019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世袭制 D.等级制2.分封制又叫“分土封侯制”,是古代中国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由此可推断 ( ) A.分封制产生于东周 B.古代历朝都实行分封制C.分封的核心是土地 D.封侯有义务保护周天子3.“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
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4.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拓展了疆域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D. 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5.《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适(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适孽无别则宗族乱。
”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A.维护社会的安定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C.区分血缘的远近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6.《红楼梦》中有两位贵族青年兄弟:贾宝玉和贾环。
弟弟贾环内心对同父异母的哥哥贾宝玉十分妒忌,但是表面又对他非常惧怕。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贾宝玉长相俊美 B.贾环性格阴险狭隘C.贾宝玉年纪长于贾环 D.贾宝玉是正室夫人之子7.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这是指( )①宗法制遭到破坏②分封制遭到破坏③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④郡县制受到挑战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8.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9.随着秦朝大一统的实现,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2019年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2019年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3.(2018年11月浙江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
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4.(2019年江苏)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5.(2019年天津)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A.① B.②C.③ D.④6.(2019年北京)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7.(2019年海南)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8.(2018年11月浙江选考)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高中历史政治制度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政治制度经典练习题(含答案)1. 题目简述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答案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以封建集团为基础,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核心是皇权至上,皇帝享有无上至高无法约束的权力,地方官员主要负责督察与管理。
2. 题目列举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
答案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皇帝、贵族、文武官员、军队、士绅、农民和奴隶等。
其中,皇帝和贵族地位最高,士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农民和奴隶则处于社会等级的底层。
3. 题目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什么?答案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
在封建制度下,土地被封建贵族和官僚阶级垄断,农民被迫耕种土地并向封建地主交纳租税。
农业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为封建制度提供了经济支撑。
4. 题目请简述封建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封建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制度限制了人民的个人自由和社会流动性,使社会等级固化,导致社会发展缓慢。
同时,封建制度加强了皇帝的统治权力,使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集中在皇权手中。
封建制度的存在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5. 题目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什么?答案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在科举制度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主要包括两个考试阶段:乡试和殿试。
考生在乡试中通过后,可以参加殿试,最终根据排名确定是否被录取为官员。
科举制度帮助维护了封建制度的稳定,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贵族子弟的特权等。
参考资料注意:本文档中的题目和答案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请根据教材等权威资料确认。
[精品]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学案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点1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1.(2018年3月宁波适应)卫国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是商朝都城朝歌所在地;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来是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地;齐国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是周公东征对象蒲姑所在地。
这反映出西周的分封( )A.依据严格的宗法等级 B.得到同姓子弟的支持C.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D.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分封的对象和封国都有其政治目的,选C。
答案 C2.某学者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
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
”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国君为周厉王少子,其为周王室子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作为分封的诸侯国其是拱卫王室的诸侯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在周幽王之乱,即西周结束时期,其版图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幽王为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分封制的破坏是在东周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3.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
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
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
”下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A.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B.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C.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D.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解析第三种情况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开辟荒地”,只有D符合。
答案 D4.《墨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此材料表明( )A.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B.地方权力已开始向天子集中C.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居大宗地位D.诸侯要向天子提供军赋力役解析根据所学,地方权力开始向天子集中是在秦朝以后,故排除B;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居于大宗地位涉及的是宗法制,故排除C;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相应的义务,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诸侯不对周王履行相应的义务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说明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故A正确。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推荐文档
2019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2018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8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答案】C2、〔2018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8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答案】C2、〔2018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课时达标1古代中国的政
课时达标(一)1.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周初是最早有文献流传于后世的时期,《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书中包含了自建周以来的文献,这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
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D)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经成熟C.儒家学者否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D.周人注重寻找权力合法化的依据解析《书经》对西周灭商的评价,反映了西周统治者的意志,并不代表所有周人的真实看法,故A项错误;周初儒家经典尚未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儒家学者肯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故C项错误;周初文献记录实际上反映了周人论证西周政权的合法化,故D项正确。
2.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记载,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其主要原因是(A)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解析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境内进行有效统治、巩固王畿之地的安全、扩大统治范围,而周朝的统治中心靠近商朝的故地,在这一区域几乎不分封的目的是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故选A项。
3.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反映出(C)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一些重要将领认为刘邦能够战胜项羽,是因为刘邦将攻城略地之人所获城池封予之,而项羽却反其道而行之,故而失了天下,刘邦此举乃是分封制的体现,刘邦利用这一制度得了天下,而项羽未遵循这一制度却失了天下,这反映了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故C项正确。
4.(2018·海南八校联考)周武王去世后,其13岁的嫡长子姬诵继位,因姬诵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摄政。
2019届高三历史高考真题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绝密★启用前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卷副标题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1.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 .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2.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 . 提高行政效率 B . 强化君主集权 C . 分割宰相权力 D . 利于集思广益3.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 .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 .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试卷第2页,总11页D .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4.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 转运使 B . 兵部员外郎 C . 知府 D . 枢密副使5.“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6.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
这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答案 A解析据《周礼·考工记》可判断材料与周代礼制有关。
根据材料信息“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城市布局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和秩序,说明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故A项正确。
皇权至上是秦朝开始确立的,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衡阳一模)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答案 B解析材料“小儿子”“夺取”“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说明宗法制遭破坏,结果“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从反面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故B项正确。
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18·河南郑州二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答案 B解析西周时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管理,当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可知,此举有利于西周各封国间形成统一的礼仪和官方语言,从而促进了各封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礼仪和官方语言方面的推广,没有涉及文字层面的统一,故C项错误;雅言的推广仅限于各封国贵族层面,没有涵盖民众层面,各国方言仍旧存在并通行民间,并没有消除地方的语言隔阂,故D项错误。
4.(2018·太原模拟)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确定的是(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答案 D解析秦朝设郡数目是确定的,只是受到史料的影响而出现分歧,故A项错误;从表中可知,秦朝是否设立洞庭郡存在争议,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中对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存在分歧,故C项错误;不论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如何,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是肯定的,故D项正确。
5.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
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
据此可知( )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C.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D.这一做法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自秦以后,地方主官由中央任命成为定制,这反映出在统一政权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主官的任命,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6.西汉前期,丞相下设“十三曹”,处理全国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皇帝下设“六尚”,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
据此可知(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中朝还无法与外朝抗衡C.政府机构分工明确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答案 D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汉前期,丞相下设的“十三曹”权力很大,这说明当时皇权受到了相权的压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D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中朝、外朝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
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策论,尔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
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A.有匡时济世的功能B.有诗歌取士的特征C.有制约君权的职能D.有民主议政的特点答案 A解析据材料信息“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特别关心国运”可知,科举制度结合时政进行考试,故A项正确;“诗歌取士”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制约君权”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民主议政”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2018·辽宁四校联考)《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答案 A解析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表明宋代重视监察体系建设,故A项正确;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故D 项错误。
9.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B.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C.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答案 B解析根据“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可知,这符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从侧面说明应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使地方适度分权,故D项错误,B项正确。
“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材料不能体现,C项错误。
外重内轻容易引发割据分裂局面,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A项错误。
10.(2018·衡水一中模拟)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答案 A解析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实行“三相制”,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在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之下,实行“群相制”,相权被进一步分割,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牵制,皇权进一步强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导致元朝后期相权威胁皇权,政局动荡,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C项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皇帝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故D项错误。
11.明成祖时内阁只是一个特命入值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场所;明仁宗任用东宫旧官杨荣、杨士奇等以殿阁大学士兼部院寺要职;明宣宗将中枢决策权交给杨士奇等阁臣并兼六部尚书,内阁取得了票拟权,阁臣的署衔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内阁拥有独立的决策权B.明朝内阁的地位在不断提升C.容易形成阁臣专权局面D.君主专制有完善的辅政制度答案 B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明成祖时内阁既没有官署的配备,对六部也没有直接的指挥权力,到仁宗、宣宗之时,殿阁大学士具有一身二任,六部通过内阁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形成皇帝——内阁——六部的政治体制,到嘉靖时首辅与过去宰相没有多少差别,可见内阁地位逐步提升,B项正确。
C项是宰相制度下的现象,中书省或者说宰相,对军国大事具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力,容易形成宰相专权局面,而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从未被阁臣操纵,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
材料主旨是内阁地位的提升,不是内阁的辅政职能,故D项错误。
12.中国古代刑法中,“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属于各罪之首,而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
材料说明古代中国( )A.皇帝统治罪恶深重 B.皇权至上的司法原则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刑法只是皇帝的家法答案 B解析据材料中“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可得出,古代刑法对侵害皇权统治地位的犯罪处以重罚,这显示出皇权至上的司法原则,故选B项。
A项材料未反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二、非选择题13.(2018·山东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时代,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
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阶级界限比较模糊。
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
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美国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材料二西欧中世纪是多元的政治体制,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仅发生在教权与王权之间,而且国王与贵族诸侯一直有“约”,且约定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
在社会的下层,领主与佃户之间、领主与农奴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农奴有条件的坚持某些个人权利,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这从根本上削弱着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
——侯建新《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能够长期运行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相比,西欧中世纪政治体制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因素: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实行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有科学的选官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小农经济和私营工商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提升了人们的道德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素质。
(2)不同:中国是一元的中央集权制,而西方是多元政治体制;中国古代主要依靠儒家道德伦理调节社会关系,西方靠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维系社会各种力量。
影响:削弱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得出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根据材料一“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得出有科学的选官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材料一“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得出经济上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和思想方面儒家思想为主流;根据材料一“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得出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