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五四制2018-2019学年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合集下载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沿着创设情境,引入中位数、众数——探索、理解中位数、众数定义——应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决策——解决身边实际问题这样的主线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辅以学生小组活动,探索实践.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属中位数与众数第一课时,由一首含1、2、3、4的诗启示出生活中点点滴滴若留意,时时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入实际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发现平均数在有些
情况下很难反映问题真实的一面,进而思考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利的.为了让学生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这一重点,本节设计了通过学生讨论、探索、尝试归纳的活动,然后教师适时适度引导,加深了学生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为了让学生达到能够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且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会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特选取了两个生活实例,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现、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同时还让学生留心生活,列举了一些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决的,使学生体会到本节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后生活点悟这一环节,既举出众数在生活中的另一个应用实例,又给学生一些生活启迪,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味到数学与艺术的联系,从而自主学习数学.。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第一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学生能熟练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学生能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中位数和众数与平均数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生能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3. 学生能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2. 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数据的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数据的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1.一般地,几 个数据按顺序排列,处于位置的一个数据(或)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一组数据中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的代 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在具体问题中应选择合适的代表。
四、当堂 检测:
1.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数据的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1.掌握中位数、 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通过解决实际问 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人员
经理
厨师
会计
服务员
勤杂工




工资数
3000
700
500
450
360
340
320
解答下列问题(直接填在横线上):
(1)餐厅所有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元;
(2)所有员工工资的中位数是元;
(3)用平均数还是用中位数描述该餐厅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恰当?.
巩固练习:
1.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员工
经理
副经理
A.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B.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
C.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D.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
2.学校快餐店有2元,3元,4元三种价格的饭菜供师生选择(每人限购一份)。右图是某月的销售情况统计图,则该校师生购买饭菜费用的平均数和众数是()
A.2.95 元,3元B.3元,3元

八年级数学鲁教版中位数与众数精品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鲁教版中位数与众数精品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精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数与众数》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评判。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三、学法指导: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四、教学程序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先指导学生复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从而引入主题。

问: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数据代表只有一个平均数吗?学生回答问题做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并引出今天的课题《中位数与众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幻灯片演示情境例题,指导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问: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目的是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2.合作交流,探索问题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学生讨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内容通过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进一步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对数据的统计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众数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众数就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而忽视了众数对数据的代表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理解它们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

2.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众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例题解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方式,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在某班的一次数学测试中,有30个同学的成绩,其中有10个同学的成绩是90分以上,10个同学的成绩是80分以上但不足90分,另外10个同学的成绩是70分以上但不足80分,还有1个同学的成绩是60分。

请问,这个班级的平均分、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解释求法。

鲁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参考教案2

鲁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参考教案2

§3.2 中位数与众数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师: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们又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我们一起来看下列一组数据: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

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板书:平均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n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简称平均数。

】生:没有。

师: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有投机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生:平均分受两个极端数据2分和10分的影响。

师:你对此有何评价?生:…(复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另外新课伊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

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问题2 阿冲应聘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3)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3)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中位数,能够准确确定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能说出其代表意义;(2)知道什么是众数,准确确定定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能提出其代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探究,形成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感知其代表数据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积极情感态度投入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所代表数据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否准确描述出具体问题,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计算及其所能代表的实际意义,它代表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但是,它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代表一组数据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中位数和众数。

二、新课教学问题1:小强参加一次跳绳比赛,7名学生的平均成绩是125个/分,小强排在第二名。

观察数据可知小强跳了多少个?学生讨论回答给一组数据:235,116,112,108,107,100,97继续提问提问1:为什么小强在7名同学中排在第二名,却跳得比平均数125还少呢?提问2:平均数能真实反映7名学生的跳绳水平吗?提问3:什么数据能真实反映出7名学生的跳绳水平?提问4:在这7个数据中,“108”排在最中间,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吗?【过渡】在这里,我们引入这样一个概念: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

提问5:若增加1个数据:180,则中位数如何确定?师生共同总结确定中位数的方法步骤:第一,将数据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第二,判断数据的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 则处在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 则中间两数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提问6:如果小强不是跳了116个,而是跳了200个甚至更多,那么问题1中7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会发生变化吗?中位数呢?若跳了50个呢?平均成绩和中位数变化吗?结论:平均数是所有数据都参与运算,会因数据的变化而变化,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不因某些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求解众数时遇到多个众数的情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提问: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讲解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选取几组数据进行讲解,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求解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提问:还有哪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点?3. 拓展思维: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实例讲解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数据分析的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三、教学过程:首先应复习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将这三者进行比较,归纳三者的各自特点,以保证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不致盲目乱用.可以通过具体问题来进行比较:以下是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另外要注意: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四、例习题的分析:例题6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例题6中的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教材P146例6的意图:①、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②、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③、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④、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补充例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中位数的定义:解释中位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讲解中位数的计算步骤,特别是数据个数为奇数和偶数时的处理方法。
3.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学生身高、考试成绩等为例,讲解中位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作用。
2.实践操作: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中位数的计算和应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不同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描述,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4.方法比较:通过比较中位数与其他统计量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各种统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场景,提高他们的判断力。
3.应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中位数分析数据,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分析一组实验数据、调查数据的集中趋势。
4.比较中位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特点,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索性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精神。
6.课堂小结,总结反思:在课堂结束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7.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设互动、轻松的课堂氛围:注重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邹巍巍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数和众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以后,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发现平均数已经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使学生扩展统计量,对本章最后一节统计量的选择与应用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数学思考: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通过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运用这两个统计量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教学难点: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分析、评判。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上课我便和学生交流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从而引出我的同学侯彬彬毕业后到处找工作,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启示:(课件出示)招聘启事本公司高薪诚聘技术员一人, 平均月薪2000元,有意者请来公司面试。

科技公司人事部2016年4月28日刘波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面试,很快被公司聘用了。

他很努力的工作了一个月后,发现他的月工资只有1300元。

于是他找到了经理,提出质疑:“你欺骗了我,招聘启事中的说好的平均月工资2000元呢?”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的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探究一(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3)你们认为用哪个数据反映大多数公司员工的实际收入比较合适?【设计意图】(1)(2)问,通过我的朋友小王求职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数据的分析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课件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数据的分析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课件鲁教版五四制
解: 把上述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0、 12、14、14、15、15、16、17、17、19;
因为14、15、17均出现了两次,所以众数 是14件、15件、17件.
中位数是(15+15)÷2=15(件).
1、某风景区在“五一”黄金周期间,每天接待的旅游人数统 计如下:
日期
5月 1日
5月 2日
中位数与众数
下面是我校八年级1班的体检表中任意抽取的10名男生的身高 (单位:米):
1.59 ,1.60 ,1.58 ,1.64 ,1.64 ,, 1.68 ,1.65 ,1.64 ,. 请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
x 1.618
还可以用平均数以外的 特征数!
身高为米比较合适 因为身高为米的人数最多
学习目标
员工
月薪
(元)
经理 7000
副经 理
4400
职员 A
2400
职员 B
2000
职员 C
1900
职员 D
1800
职员 E
1800
职员 F
1800
职员 G
1200
分组讨论: 1.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 更合适? 2. 为什么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得多?
由于正副经理的工资特别高,将平均 工资“拉高”了.
数据
15,20,20,22,35 15,20,20,22,35,38 15,20,20,22,35,35 3,0,-1,5,5,-3,14
中位数
20 21 21 3
众数是否唯一?
众数
20 20 20和35 5
归纳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它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利用数据所 提供的信息,但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它应用最为广泛.

八年级数学鲁教版中位数与众数导学案2

八年级数学鲁教版中位数与众数导学案2

3.2《中位数与众数》学案姓名: 班别: 组别:【课题导入】(教师自主设计) 一、【学习目标】1. 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2. 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二、【导学过程】 (一)完成目标1阅读课本第54--56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 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员工经理副经理 职员A 职员B 职员C 职员D 职员E 职员F 职员G 月工资/元 700044002400200019001800180018001200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 职员C 说:“我的工资是1900元,在公司中算中等收入”. 职员D 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800元”. 应聘者说:“这个公司员工的收入到底怎样呢?” 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2.认识新知:3.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多少?解: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0、12、 、 、 、 、 、 、 、 ; ∴中位数是 = 件.∵ 均出现了 次,出现次数最多.“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1) “中位数”:一般地,n 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 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 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 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友情提醒在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要∴众数是 件. 4.方法归纳:【交流评价1:小组内交流,互评对错,并帮助改正,分析错误原因,加以总结。

共性的问题全班交流】 (二)完成目标2阅读课本第55页的“议一议”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1.(课本P72/9)一段时间内,一家鞋店销售了某种品牌的女鞋30双,各种尺码的销量如下表表示: 尺码/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双12511731(1)求出这30双女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1)中所求的3个数据中,你认为鞋店老板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求“中位数”、“众数”的方法:(1)将n 个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2)若n 为奇数,则第21n 个数据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若n 为偶数,则第2n个和第2n+1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众数,但是众数不是唯一的.2.知识归纳:作用优点缺点区别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容易受最大(小)值的影响中位数反映数据的“中等水平”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不受最大(小)值的影响众数反映数据的“多数水平”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不受最大(小)值的影响联系都是数据的代表,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平均水平”;【交流评价2:小组内交流,互评对错,并帮助改正,分析错误原因,加以总结。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word教案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word教案

跟踪练习:(1)、一组数据2、-2、4、1、0 的中位数是()(2)、一组数据4, 2, 0,-5 的中位数是()(3)、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A、只一个B、2个C、没有D 、不确定(4)/如果一组数据中有n个数据,怎样求中位数?回扣情境,解决问题:如果你是婷婷的组长你现在能帮她做出合理的判断吗?3、例2:这次数学测试中一组的七名学生数学成绩如下,请指出其中的众数。

姓名乔文慧刘吉遇潘迪宇刘怡君孟璐瑶李佳明孔令勋数学成绩100164775848419如果这次数学测试中二组八名学生数学成绩如下,其指出其中的众数。

姓名赵秋静茹倩雯史高贺徐鲁宁李梦洁李梦瑶孙海洋王梦宇数学成绩89 19 47 84 47 75 16 75跟踪练习1、一组数据4,3,6,9,6,5的众数是()2、我市某一周每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27,28,29,31,30,29,28(单位:C0),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1、2、3、4、5、6的众数是()4、一组数据的众数()A、1个B、2个C、不确定D、无数个回扣情境,解决问题:如果你是婷婷的组长你现在能从哪些方面帮她做出合理的判断吗?1、学生抢答跟踪练习题。

2、并由此总结出求中位数的方法。

3、总结中位数的特征。

1、学生自主完成例2.2、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结论并说出理由。

1、学生们抢答跟踪练习。

2、不对的由学生补充说理。

3、总结求众数的方法并尝试说出众数的特征。

1、教师让学生抢答,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引导学生总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3、教师让学生总结中位数的特征。

1、教师引导学生回扣引例,回答引例的问题。

2、引导学生去探究众数的问题。

3、教师让学生完成例2.4、教师适当点评。

教师让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归纳性质。

1、教师让学生抢答跟踪练习。

2、个别问题教师可以提示指导。

3、引导学生总结众数求法并总结众数特征。

4、回扣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运用方法,领会新知我会说理:1、经理所说的公司的月平均工资2700元是否言过其实?2、月平均工资2700元能客观反映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吗?3、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月平均水平更合适?四、掌握新知,归纳特征: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哪些特征?五、自主完成,牛刀小试:1、一名射击爱好者5次射击的中靶环数如下:6,7,9,8,9,这5个数据的中位数是()A. 6 B. 7 C.8 D.92、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跳高的15名运动员的成绩如表:成绩(m) 1.50 1.60 1.65 1.70 1.75 1.80人数 1 2 4 3 3 2那么这些运动员跳高成绩的众数是()A. 4 B. 1.75 C. 1.70 D. 1.653、五箱梨的质量(单位:kg)分别为:18,20,21,18,19,则这五箱梨质量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A. 20和18 B.20和19C. 18和18 D.19和184、一个小饭店所有员工的收入情况如下:经理领班迎宾厨师厨师助理服务员洗碗工人数:1 2 2 2 3 8 2月工资:4700 1900 1500 2200 1500 1400 1200 (1)该饭店所有员工的平均收入是多少元?收入的中位数、众数呢?(2)你认为用以上三个数据中的哪一个可以较好地反映该饭店员工收入水平的集中趋势?说说你的理由;(3)某天,一个员工辞职了,若其他员工的收入不变,平均工资升高了。

教案精选:八年级数学《众数与中位数》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八年级数学《众数与中位数》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八年级数学《众数与中位数》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八年级数学《众数与中位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

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

“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问题情景教学法三、教学过程【引导回顾搭建桥梁】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创设情境探究新知】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鞋的尺码(单位:厘米)1819202121.52222.5销售量(单位:双)12511731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面包种类奶油巧克力豆沙香稻三色椰茸销售量(单位:个)10152551530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2、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

3、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提高交流、合作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计算加权平均数,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老师带着一群幼儿园小朋友在公园里玩游戏,他们的年龄分别是:39,5,6,6,5,6,5,6,6,6(岁),能用平均数表示这一群体的年龄特征吗?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合作学习
从小到大排列: 5,5,5,6,6,6,6,6,39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做一做:课本P58
三、例题教学 学以致用
1.例某工程咨询公司技术部门员工一月份的工资报表如下(单位:元)
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该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x =)50010003110012001300170040006000(9
1++⨯+++++=2000(元)。

问题(2):求出中位数和众数.
问题(3):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作为一般的技术员工,若考虑应聘该公司技术部门工作,该如何看待工资情况?
小结:计算平均数的时候,所有的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

中位数的优点计算简单,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但各个数据的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2.练一练:
(1)元旦文娱演出中,10位评委给某节目打分如下(分) :
7.20,7.25,7.00,7.10,9.50, 7.30, 7.20,7.20,6.10,7.25 .
①该节目的平均得分是多少?能反映该节目的水平吗?
②求这10个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③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中,你认为哪一个统计量比较恰当地反映了该节目的水平?
④还有其他的统计量来反映该节目的水平吗?简要说明理由.
(2)现有7名同学测得某大厦的高度如下:(单位:m)
29.8,30.0,30.0,30.0,30.2,44.0,30.0。

①在这组数据中,中位数是众数是平均数是。

②凭经验,你觉得此大厦大概有多高?简要说明理由。

3.课本课内练习第1,2题.
四、总结回顾反思内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

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题
2.作业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