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汉传佛教音乐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和演变特点三个方面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发展。
一、历史渊源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音乐文化也逐渐融入中国。
佛教音乐最早是以诵经的形式传入中国,后来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体系。
佛教音乐在汉地的演变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印度古典音乐的精髓,还融入了中国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汉传佛教音乐。
隋唐时期是我国汉传佛教音乐迅速发展的时期,隋代时期佛建立了石窟寺院,唐代时期佛教盛行,佛教音乐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唐代的佛教音乐主要分为宫廷音乐和寺庙音乐两大流派,其中宫廷音乐在大永乐京乐坊有专门制作和演奏的乐队。
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风格特点。
二、发展过程宋代是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阶段之一,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进一步融入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
宋代的佛教音乐特点是以诵经为主,寺院中经常能听到诵经声和佛乐声。
近现代是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佛教音乐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近现代的佛教音乐从传统的表演形式中融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形成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音乐风格,包括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也被引入到佛教音乐中。
三、演变特点汉传佛教音乐的演变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化的音乐风格。
汉传佛教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如宋代的诵经音乐、明清宫廷音乐等,每个时期和地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
融合的音乐元素。
汉传佛教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印度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如唐代佛教音乐就是印度音乐和汉乐相互融合的产物。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体系。
论汉传佛乐柔和、宁静的审美风格及其文化背景——以梵呗“十方腔”分析为例
1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1作者简介:胡炜光(1987-),男,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项目《汉传佛乐十方腔内核及其区域变体研究——以重庆的重点寺庙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SKGH234)。
论汉传佛乐柔和、宁静的审美风格及其文化背景——以梵呗“十方腔”分析为例胡炜光摘 要:文章以通行于全国范围且最能体现汉传佛乐特征的“十方腔”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音高、时间等音乐形态要素,而后将各要素所对应的情感宏观概括为柔和、宁静的审美风格,并认为该风格是崇尚清净的佛教审美倾向与僧人们禅修时清净心理状态合力之下的结果。
关键词:汉传佛乐;音乐形态;审美风格;文化背景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汉传佛乐自华化后一直受群众青睐,许多聆听过佛乐者均能从感性层面道出其具有婉转、柔和的风格,只是人们难以从理性角度阐明该风格产生的具体原因。
同样学术界对佛乐美学的探索亦多停留于宏观层面的阐述[1],甚少从音乐本体入手,鲜有从实证角度证明佛乐的审美风格,当然也制约佛教音乐美学的深入研究。
风格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故须从形式与内容入手方能相对准确地把握风格,而音乐却具有抽象性,其形式与风格融为一体,风格由乐音运动所体现[2],佛乐亦不例外,因此把握音乐的审美风格需以形态分析[3]为基础,从而掌握乐音各要素在运动中所蕴涵的客观情感,根据各要素共同的审美倾向,上升到宏观审美范畴与风格的把握,最后结合佛教的审美观、佛教音乐观及僧人们音乐实践时的心态等因素共同探索审美风格产生的文化背景。
本文将以全国通行的常州天宁寺梵呗“十方腔”作为样本,音乐形态分析为出发点把握其审美风格,力图为佛教音乐美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一、审美形态的典型特征汉传佛乐的审美形态主要囊括了音高与时间两大要素,接下来将对两大要素进行分析,力图推断各要素所对应的审美倾向。
浅谈中国的佛教音乐
佛 教 音 乐 。 南 北 朝 时 ,随 着 佛 教 的传 播 , 教 佛
音 乐在 民 间广 为 流传 ,出现 了很 多擅 长佛 乐 的 高 僧。 梁 武 帝 崇 尚佛 教 , 中 国佛 教 音 乐 的发 为
佛 教 音 乐都 达 到 了鼎 盛 时期 。在 寺 院 ,净 土 宗
的 流 行 ,为佛 曲 的传 播 以及 宗教 活 动 中音 乐 的
形 象 化 手 段 来 演 唱佛 经 故 事 , 我 国特 有 的佛 是
大 量使 用 创 造 了条 件 ; 宫廷 , 自西藏 佛 国 在 来
的音乐 , 了当时上 层人 士 的 “ 成 流行 音 乐” 。公
化的佛教音乐。 佛教 音乐源于印度 , 佛教认为音乐有“ 供养” 颂 “ 佛” 的作用。 西域 的佛教传入 中国内地 , 当时称梵 呗。 由于双 但
梵语音不 同, 印度佛乐的曲调很难在中国流传。为 了熬扬佛
梵 音 妙 曲 I 19 1
调 和 节 奏 ,朗诵 佛 经 , 就 是 念 经 ; 呗是 歌 也 梵 赞 部 分 , 于歌 颂 佛 德 的赞 美 诗 。相 传 最 早 进 属 行 这 方 面 尝试 的是 三 国魏 时 的曹植 。魏 晋 时 已 出现 了与 印度佛 教 音 乐 不 同 的 由 中国人 创 制 的
事 《西 游记 》 中 的唐 僧 , 去 西 天取 经 的路 途 在
中 , 路 弃 恶 扬善 , 正反 应 了人 们 的 愿 望 和 一 不 期 盼? 此 剧 虽为 神话 , 唐 僧 确 有 其 人 , 符 但 正 合 人 们 的心 声 。唐 代 的众 多 寺 院 , 了社 会 的 成 主 要娱 乐场 所 ,艺僧 们 高超 的 音 乐 技 巧 , 但 不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的意义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的意义
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律腔梵呗”作为古老而神圣的宗教音乐,代表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音乐不仅在传播佛教思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律腔梵呗”,不仅是保护佛教文化,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一种方式。
二、维护中华民族特色
保护“律腔梵呗”,更重要的是维护中华民族的特色。
作为宗教音乐,它不仅深刻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内涵,还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
这种跨文化的融合,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和多元文化的繁荣。
保护“律腔梵呗”,有助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特色,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三、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作为中国独特的宗教音乐形式,保护“律腔梵呗”也有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它作为跨文化艺术的一种,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国际间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同时,通过对“律腔梵呗”的保护和传承,也可以进一步促进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鉴。
总之,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无论从文化、民族还是国际层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其保护和传承,让这一独特的宗教音乐形式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并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漫谈中国汉传佛教音乐
漫谈中国汉传佛教音乐
吕维;陈位元
【期刊名称】《音乐探索》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佛教音乐始于印度,初以梵文念唱又称梵呗.梵呗由西域传到中原,至近现代,经过了长久、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成了现有的唱腔、结构、调式、记谱等.而近现代的衰微让我们不得不去探索,去挖掘、整理、抢救这中华文明的瑰宝.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吕维;陈位元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100;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8
【相关文献】
1.中国汉传佛教“瑜伽焰口”法会音乐研究现状综述 [J], 刘金英
2.中国汉传佛教忏法及其音乐初探——以《千手千眼大悲忏法》为例 [J], 郭娜
3.中国汉传佛教梵呗唱词的文体与音乐特色 [J], 狄其安
4.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功能研究 [J], 刘艳敏
5.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功能研究 [J], 刘艳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佛教音乐漫谈(第三讲)
佛教音乐漫谈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第三讲嘉实:上几次节目呢,请田青老师谈了佛教音乐的历史,还有一些各个方面的情况,今天呢,就想问一些佛教音乐的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的问题。
田青老师啊,我也曾经去寺庙里参观过僧人们音乐活动,大概也分为这么两大类,有声乐的、有器乐的,唱的、演奏的这两种形式,用乐器演奏的那种音乐好像还比较好理解,它那音调呢更接近于吹打乐,和我们常见的那些表现方式都比较相似,但是有一部分就是用声乐形式表现(就是唱的)这部分呢就比较独特了,它独特呢在什么地方,就是它有时候好像有音高,我说的音高是乐音的音高,有时候就没有了,就说话了。
田青:你指的这是庙堂里边的唱念呀,比如僧人们每天上殿,也叫“朝暮课诵”,俗称“早晚课”,这些,与那些佛教器乐曲,我们统称为佛教音乐。
那么它的唱念这部分呢,它是有唱、有念两种形式嘉实:两种?田青:两种!比如我们上次听的那个梵呗,那就是唱。
嘉实:那种唱的这种东西呢,我感觉到啊,虽然我听不懂啊!…… 田青:你的理解能力挺强的。
嘉实:不知道这种奥妙在哪儿,有时感觉它象是音乐,有时候象说话,但是呢给人的总体感觉呢它非常壮严。
就是……田青:非常肃静!嘉实:就是也有点好像很多调,大家也不是很固定的,有的这个调音高不太一样,但是在一起呢有很多调,像现代派的多调式的感觉。
田青:你研究和声的起源啊,就可以到寺庙里去听,就是早期和声是怎么产生的!因为僧人们经常在一起唱,唱相同的东西,时间一长,他有时候在有意无意之间就出现了一种和声的现象。
嘉实:啊!非常壮严!!田青:你刚才提到的有的是一种念诵,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和尚念经,老和尚念经的这个念,用我们现在世俗的说法就是诵。
朗诵的这部分。
嘉实:朗诵?田青:对啊,它也是有的。
拿我们这个寺庙里最常见的早晚功课说,因为所有的出家人早晨、晚上都要上殿,上殿都要念一些经,唱………嘉实:都要唱。
田青:这叫早晚课,我们说的“功课”,学生做“功课”,“功课”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
漫谈中国汉传佛教音乐
载 :植尝游 渔 山 , 闻空 中梵天 之 响 , “ 忽
个音乐 、 蹈很 发达 的 国家 , 舞 因此 佛
教音乐在 古印 度非 常 盛行 。佛 教经 印 度、 西域 传入 中 国后 , 多 高僧 在翻 译 许 经文 的同时 也将 印度 、 西域 的佛教 音乐
将军 ” 可 使 用 。而 张骞 常 用 的这 首 方
了 中国佛 教 界对佛 教 音乐 译 词配 曲 问 题 的困惑 后 , 又欣 喜地 写 道 : 始 有陈 “
思王曹植 , 深爱 音律 , 属意经 音 , 即通般 遮之瑞 响 , 又感 渔山之神制 。于是 删治
《 摩诃 兜勒》 是一 首佛 曲 。“ 却 兜勒 ” 是
西汉建 元 三 年 ( 元前 18年 ) 第 二 公 3 , 次是元狩四 年 ( 元 前 19年 ) 公 1 。此 时
“ 书面 ” 的有 4 2首 。此 记 录佛 曲数 量
如此明确, 只可 能 是 在 慧 皎所 在 的 时 代, 它们 尚都存在或 听到 , 见到 , 或 因为
“ ” 指 刻 写 。古 时 候 或 是 竹 刻 , 契 是 或 是 木刻 , 古人用来书 写、 录的方式 。 是 记
语, 则声 繁 而 偈 迫 。 这 里 慧 皎准 确 地 ” 指出了佛 教音乐随佛教传入 中国后 , 所
遇到 的最 大 的难 题 , 即译 词 配 曲 的 问
现 在存在于 日本 的《 大正 新修大 藏经 》
中就有《 山声明集 》 《 山私钞 》 两 渔 、渔 ,
处 均名《 山》 “ 渔 而 声明 ” 今 , 至 仍用 于 我国佛教 界 的音律 修 行 。如 藏 传佛 教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的意义
保护中国汉传佛教“律腔梵呗”的意义1. 引言1.1 了解律腔梵呗的历史背景律腔梵呗,作为中国汉传佛教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律腔梵呗起源于印度梵文经文的诵唱,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
律腔梵呗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史料记载,律腔梵呗最早出现在中国南朝时期,当时主要由僧侣们在寺庙中演唱,用以传播佛法和教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律腔梵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众和听众。
律腔梵呗的演唱方式多样,既有独唱,又有和唱,歌词内容多为佛经经文或赞颂佛陀功德的诗歌。
演唱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音乐伴奏,如木鱼、钹、铃铛等,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通过了解律腔梵呗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中国汉传佛教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1.2 汉传佛教的重要性汉传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宗教文化中的重要信仰之一。
汉传佛教融合了印度佛教和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文化体系。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汉传佛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传佛教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其教导人们向内心深处探寻自我,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净化,提倡慈悲、智慧以及慈爱与自我超越。
这些思想启迪了无数人的心灵,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汉传佛教还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律腔梵呗作为汉传佛教特有的音乐形式,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承载了宗教文化的内涵。
保护律腔梵呗不仅是对汉传佛教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汉传佛教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和传承汉传佛教文化,尤其是律腔梵呗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伴随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
在中国,汉传佛教的音乐始于东汉时期,相传当时一位名为安世高的和尚从印度带来了《佛经音乐谱》。
这部谱集记录了印度汉传佛教经的演唱音乐和舞蹈,对于后来汉传佛教的音乐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汉传佛教音乐也随之发展。
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发展达到巅峰,音乐成为佛教法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时曾出现了许多音乐家和唱经僧,如佛教音乐家吴道玄、唱经僧谭嗣同等,他们的音乐作品影响了后世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
随着唐朝的兴起和佛教在中国的得到广泛传播,汉传佛教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
唐代佛教音乐受到了外来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中华传统音乐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音乐体系。
唐朝时期曾经出现过以玄奘为代表的众多翻译家,他们所翻译的佛经内容也为汉传佛教音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宋代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式微,汉传佛教音乐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不过,宋代的佛教音乐依然有其特殊的地位。
当时汉传佛教音乐重视声乐的表现,并且注重合唱、重唱等多种技法,从而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神秘感。
在现代,随着汉传佛教在中国的新兴和发展,汉传佛教音乐得到重视。
现代汉传佛教音乐主要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在保留传统音乐特色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汉传佛教音乐形式。
总之,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变幻莫测。
在未来的发展中,汉传佛教音乐应该更加注重传承与创新,发扬佛教音乐的精髓,为佛教艺术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发展历程。
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经历了秦汉、魏晋、唐宋等朝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对我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音乐特点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汉传佛教音乐进行概述。
一、历史渊源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东汉时期。
据史料记载,汉代佛教寺院中已有佛教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而隋唐时期,佛教音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寺庙音乐和宫廷音乐两大流派。
长安的大雁塔、济南的灵岩寺等寺庙都有专门的音乐台,用以演奏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当时音乐艺术的主流。
唐代的《大智度论》和《大般若经音乐颂赞》等经典作品,都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元素,成为了唐代佛教音乐的代表作品。
这一时期的佛教音乐还广泛吸收了中原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时期,佛教音乐继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音乐台、乐舞等多种形式。
在佛教音乐的表演效果上,宋代更是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寺庙中的佛教音乐表演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特色。
此后,明清时期的佛教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到了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佛教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二、音乐特点我国汉传佛教音乐有着独特的音乐特点。
一方面,汉传佛教音乐沿承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传统,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融合了印度、西域等外来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宗教音乐风格。
佛教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大多以慢板为主,富有宗教意味,既神圣庄严又富有悦耳的音乐美感。
汉传佛教音乐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音乐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器乐、声乐、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尤以器乐和声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佛教音乐演唱和表演时,歌者们往往严肃端庄,带有一种庄重肃穆的宗教气息,体现了佛教音乐的神圣性和仪式感。
三、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多元交融,汉传佛教音乐在现代得到了新的发展。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摘要】汉传佛教音乐在我国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音乐在传入中国后融合了本土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经过漫长的历史渊源和演变,汉传佛教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和特点,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经咏、诵经、吟唱等,具有神秘、庄严、悠扬的特点。
汉传佛教音乐不仅体现了民族精神和宗教信仰,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未来,汉传佛教音乐仍将继续传承发展,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引言:汉传佛教音乐的重要性、研究的背景正文:佛教音乐的起源、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传承与影响、特点与表现形式结论: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独特魅力、未来发展的展望1. 引言1.1 汉传佛教音乐的重要性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佛教文化的精髓,也承载着佛教教义的智慧和慈悲。
汉传佛教音乐既是一种宗教音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音乐的表达和传播,传达着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激发人们对心灵、信仰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汉传佛教音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融合了汉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
这种音乐不仅在宗教仪式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常常被作为艺术表演呈现给观众,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研究汉传佛教音乐对于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汉传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汉传佛教音乐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当代社会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1.2 研究的背景汉传佛教音乐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和音乐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古代,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中传承千年的重要宗教音乐,它不仅承载了宗教仪式的神圣意义,也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成为了中国特有的音乐形式之一。
从古代至今,汉传佛教音乐一直在中国的宗教、文化和音乐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
佛教音乐最早是通过印度传入中国的,并在中国土地上融合了华夏族民族音乐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化音乐形式。
在隋唐时期,佛教音乐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佛教音乐家们在不断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也表现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发展。
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成为了当时文化艺术中的独特形式。
随着宋明清时期的到来,汉传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代的《法华经》《华严经》都记载了许多关于佛教音乐的内容,佛教音乐经过了精心的整理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规模宏大的佛教音乐体系。
明清时期,佛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更加迅速,佛教音乐院校的建立和佛寺中的音乐演出,都推动了佛教音乐的发展壮大。
此时期所传承的佛教音乐不但在音乐形式上有其独特之处,也在音乐的精神内涵上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汉传佛教音乐依然保留着古代的音乐形式和传统,同时也在不断地融入现代音乐音响技术并吸收外来音乐文化。
佛教音乐在现代社会所呈现的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佛教音乐已经成为了中国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当代的音乐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汉传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它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体系。
本文将对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进行概述。
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根据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了佛经、佛像、佛画等物品,也包括了佛教音乐。
而佛教音乐也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形成了汉传佛教音乐的特色。
在唐代,佛教音乐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一大批佛教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们创作了许多佛教音乐经典作品,丰富了佛教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现代三个阶段。
早期是指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受到了印度、中亚等地区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天姥连天向天横”、“泾渭三秋连二水”等句,描绘了当时的山水风光和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风格。
中期是指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佛教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云游僧尼在《尘世间》的歌词中表现出了这一时期的佛教音乐特色。
现代是指近现代以来,佛教音乐逐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
着名的佛教音乐家如清代张隽、近现代的聂耳等都为佛教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传佛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和类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佛教法器音乐、佛教诵经音乐和佛教宫廷音乐等。
佛教法器音乐是指在佛教仪式中使用的各种法器所发出的声音,包括木鱼、铜钹、木鱼、风铃等,这些法器的声音古朴悠扬,富有宗教氛围。
佛教诵经音乐是指佛经诵读时的音乐,它通常由和尚或僧侣通过歌唱、吟诵等方式进行,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气氛。
佛教宫廷音乐是指在佛教宫殿建筑中进行的音乐表演,通常由宫廷音乐家进行,形式多样,既有器乐,也有声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汉传佛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很多与佛教音乐相似的音乐形式和元素,比如琴箫合奏、清唱等形式。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当时汉武帝曾派遣使者赴印度寺院,学习佛教音乐。
在汉朝中后期,佛教已经在中国广泛流传,各类佛教音乐也开始发展。
在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佛教音乐成为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朝时期,佛教音乐开始出现了丰富的形式和种类。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的佛教乐舞等文化传授给了日本。
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唐朝时期,还出现了佛经的朗诵和背诵,这对于佛教音乐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朝时期,佛教音乐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推广。
当时,佛教音乐已经广泛应用于佛寺的法会和其他佛教仪式中。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其《摩盐斋琴谱》中记载了大量佛教音乐曲谱,这些曲谱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研究宋代佛教音乐的重要资料。
明朝时期,佛教音乐得到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当时,佛教音乐被广泛应用于皇宫、宗庙和寺院等场合,成为文化界和高雅音乐的一部分。
明代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佛教音乐相关的器乐,如“金铙”、“大吉祥钟”、“观音铃”等。
清朝时期,佛教音乐继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当时,许多著名的佛教音乐家和作曲家涌现出来,如清代名将侯方域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佛教音乐家。
在清朝时期,佛教音乐还被融入到戏曲、节日庆典等传统文化活动中。
20世纪以来,佛教音乐开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现代的佛教音乐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宗教音乐,而是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和流行文化的特点。
同时,佛教音乐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总之,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悠久,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融合。
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未来,佛教音乐还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和谐的构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进入近代,受战乱、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汉传佛教音乐在动 荡中艰难维继,虽然在建国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可惜后来因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完全停滞,大量佛教文物包括音乐资料被毁, 佛教音乐活动完全停滞,这可以说是我国汉传佛教音乐发展的历史 最低潮,直至改革开放之后汉传佛教音乐才得到了复兴。随着市场 经济的发展,佛教音乐有着愈发通俗现代化的趋势,并且出现了大 量的佛教音乐制品。
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风格,道照、慧琚、昙宗、僧辨等高僧因他们 不同风格的梵呗而被世人喜爱,被称为“唱说之功,独步当世”。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音乐进入传播和发展的顶峰时期,此时上 层阶级甚至统治阶层中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徒,有些人虽然不是佛教 徒,但是却对佛教音乐和佛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使得外域传 入的佛教音乐成在上层社会中流行,大量的佛曲被引入到宫廷宴乐 之中。在民间,百姓们更加喜欢以自己熟悉的曲调讲佛理、佛教故 事的“俗讲”,佛教音乐的通俗化由此开始。
(二)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类别 汉传佛教音乐流传至今已经发展为赞、偈、咒、诵四大类,其 中“赞”如《佛宝赞》是以包含四句赞、六句赞、八句赞、多句赞 四种类型,以赞同词为韵体。“偈”如《回向偈》可细分为多种形 式如七字体、八句复唱,是以梵文作为唱词的作品。“咒”即“咒 文”,主要是通过汉字加以解释,其具体含义并不能作出直接翻 译,仅可通过主观感受细细体会。“咒”从本质而言可以分为有韵 咒和无韵咒,后者节奏相对而言较为急剧,伴击的方式主要为木鱼 单点;前者节奏相对而言较为缓慢,伴奏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铛、 磬、铃等。“诵”主要指“唱诵”,是一种在晨间与夜间的拜佛时 使用的音乐性很强的,有一定规则的韵体腔,伴奏乐器的种类丰富 多彩,较为多见的乐器有钟、鼓、磬等多种。 (三)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前景 对比西方的宗教音乐,我国汉传佛教音乐在发展的历程中更加 通俗化,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我国的汉传佛教音乐并没有形成独立 的艺术体系。近年来,一些佛学院开始设立的音乐系不仅对汉传佛 教音乐进行专门研究,还加强了与西方音乐的交流,对于我国汉传 佛教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初就有佛教音乐的存在,佛祖 宣扬佛法用的就是“清净和雅”的吹唱。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流入中国,据《牟子理惑论》记录了一件“汉明帝夜梦金人”的事 件,同样的记录也见于《四十二章经序》中,但事实上,汉朝人在 汉明帝与佛结缘之前已经认识了“佛”,而且佛教在当时的民间已 经在传播开了。随着佛教在中原土地上的流行,佛教音乐也随之在 进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天竺来的僧人竺法兰以“以大梵音”的梵呗 弘法,这是有记载的最早在我国出现的佛教音乐。 汉武帝期间出使西域的张骞带回的一首《摩柯兜勒》成为了正 式传入我国的第一首佛乐,这首曲子后来被当时宫廷乐师李延年改 编为军阵乐,这首军阵乐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支佛教音乐。 此时接触到佛教的都是上层阶级,并且由于佛教音乐的调式、和 声、调性、音阶等与我国的传统音乐相差较大,而且语言上主要以 梵文为主,当时的人们并不适应这种听觉效果,这佛教音乐等学习 一直很困难,佛教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很理想,直到我国学者 将梵文译成汉字之后,我国的佛教音乐才算正式形成。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受统治者的支持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 度的发展,佛教戒律、仪轨开始传入我国,并开始了中国化进程, 大量的汉传佛教寺院建立,汉传佛教僧众人数增多,对于佛教音乐 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最著名的将梵乐进行汉化工作的代表人物是三 国时期的曹植,由于同时期中国音乐音韵学兴起,与天竺哀婉的佛 音表现风格类似的清商乐萌芽,大量的僧人在他的带领下在印度佛 教音乐中加入我国的传统音律并翻译梵文,产生了大量汉字配经文 的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音乐,汉传佛教音乐作品的传播序幕由此 拉开。曹植所创建的“鱼山梵呗”成为了我国最早的梵呗并且流传 至今,“鱼山梵呗”也成为了是中国化梵呗标准原声的简称。 二、汉传佛教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一)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历程 东晋时期,汉传佛教音乐在发展中遇到了仪轨和梵呗的结合的 问题。当时长安有一位叫“道安”的僧人,他提倡在佛教的各项法 事仪轨如“上经”、“布萨”等与梵呗结合在一起,这使汉传佛教 音乐更加丰富和完善。 东晋时期后,随着佛教的发展,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格局也在 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分化,佛教音乐也就正式分为了以建康为中心的 江淮以南的“南传佛教音乐”和以长安为中心五胡十六国的“汉传 佛教音乐”两大分支流派。南传佛教音乐流派正式成立以后,将发 展的重点置于佛教乐舞方面,十分注重佛教乐舞的进一步发展与丰 富,以及佛教仪轨体制的创建与发展,他们逐步规范了佛教内部的 各种法事仪轨,使得汉传佛教音乐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第一 个高峰。佛教音乐的发展得到了来自统治阶层的推动,如齐代萧子 良、梁代开国皇帝萧衍,南朝梁武帝在位期间十分信奉佛教,他创 作了一系列有关佛教的音乐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被世人称“正乐” 的作品共有十首,如《善哉》、《大观》等。这一时期梵呗音乐几乎 可以用于所有的佛教法事活动,唱导之风盛行,佛教音乐也因地域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佛教音乐是佛教信仰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深深影响着我国汉传佛教的发展。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和特点等方面对我国汉传佛教音乐进行概述。
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传入了佛教。
佛教音乐通过印度和中亚的传播,逐渐融入到了我国笃信佛教的民众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传佛教音乐吸收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教音乐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当时,佛教寺庙兴盛,许多寺庙都建设了音乐堂。
在佛教音乐中,以诵经为主要形式,通过诵经来表达教义和修身养性的目的。
南朝梁代出现了《佛赞》、《佛所行赞》等作品,标志着佛教音乐在我国有了自己的文字。
唐代是汉传佛教音乐的又一个发展高峰期。
唐代的佛教音乐首次有了详细的榜样,成为了后世佛教音乐的基础。
《佛剧般若波罗蜜大成妙经乐章》作为最早的佛教音乐曲目,被广泛传唱。
唐朝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佛教音乐家,如意安、慧远等,他们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创新的作品,为佛教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是汉传佛教音乐的继续和发展期。
宋代佛教音乐的特点是大量吸收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曲调和节奏。
佛教音乐逐渐与戏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音乐剧种,如《梁皇寿焰起》、《观音讴歌》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寺庙中演出,也在民间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佛教音乐逐渐式微,但仍然留下了一些重要作品和音乐家。
明代著名音乐家汪祖煌的《济世总元消》是佛教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其曲调婉转动人,表达了禅宗的修行理念。
清代的佛教音乐则大多是传统音乐的演绎,如《文殊师利华灯忏》等。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从起初的诵经为主,到与民间音乐相结合,在吸收外来文化的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佛教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精神内涵,成为佛教信仰和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对于我国民众的修行和道德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我国佛教音乐具有独特的特点。
佛教音乐以其庄严、祥和、清雅的音乐形式,独特地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内涵。
佛教音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性:佛教音乐是一种宗教音乐形式,其目的是传播佛教教义、唤起修行者对佛陀和佛法的敬仰和信仰。
佛教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悠扬的咏唱,让信众们在修行和礼佛中感受到宗教的庄严和力量。
2.禅意:佛教音乐以其清净、安宁、悠扬的音乐特点,具有独特的禅意。
佛教音乐的旋律简单、自然,听众可以通过音乐的律动和声音的变化进入到内心的静谧和平静状态,达到安抚身心、追求超脱的目的。
3.喜乐:佛教音乐以其欢快、欢乐的音乐形式,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佛教音乐中的喜乐元素,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信心,给人以积极的力量和鼓舞。
我国佛教音乐在音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佛教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音乐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佛教音乐融合了佛教的宗教性与音乐的艺术性,形成了独特而独具魅力的音乐形式。
佛教音乐在庙会、法会等宗教仪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成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促进音乐交流与发展:佛教音乐通过佛教的传播,使得我国的音乐文化得以与世界各国的音乐进行广泛的交流和互动。
佛教音乐传播到东亚诸国,形成了东亚地区特有的佛教音乐文化,丰富了整个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内涵。
3.音乐多样性的呈现:佛教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
佛教音乐在不同地域、不同宗派的佛教文化中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格,如南方的讲经乐、北方的大悲赞等,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形态和内容。
我国佛教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作用。
佛教音乐不仅在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还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对于推动社会和谐与文化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精神心灵的安抚:佛教音乐通过舒缓的旋律和悠扬的唱诵,能够带给人们宁静、安抚的精神享受。
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功能研究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第40卷第4期Vol.40 No.42021年4月Apr.2021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功能研究刘艳敏(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234000)[摘要]佛教音乐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便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融合发展,进而实现了内容、形式、功能等多层面的升华与延展。
本文以汉传佛教音乐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其构成与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在修行法事、祈福禳灾法事以及普济法事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汉传佛教音乐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汉传佛教;佛教音乐;艺术特征;文化功能[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7602(2021)04 -0185 -04佛教缘起于印度,后传入我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包括佛教音乐在内的佛教文化与我国传统的 儒家、道家文化实现了高度的融合,不仅使汉传佛教成为我国重要的宗教派别之一,且对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1]。
佛教音乐是佛教教义传播和弘扬的有效载 体,它深刻体现着佛教的艺术属性,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格局,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文化功能。
佛乐 伴随着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一一呗赞与转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佛经的唱诵仪 制也逐渐被我国的僧侣认可和接纳。
东晋时期,中国佛教唱诵音乐梵呗创立,据传始创者是曹植,后经僧侣们 改编或新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更加深入,梵呗也因此获得了快速发展。
南北朝时期,佛教清规、仪轨被 确立,大力推动了佛教音乐的发展。
隋唐时期,佛教迎来其发展的全胜时期,不同宗派开始形成。
佛教音乐无 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且逐渐体现了世俗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经宋元明清等不同 朝代沿革,汉传佛教和佛教音乐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脚步始终未曾停息,佛乐民族化、一体化日益成熟,佛 事仪轨也更加规范统一。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相关推荐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佛教音乐伴随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我国后,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而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然而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日趋衰微。
一、佛教音乐在我围传承与发展中的兴衰融合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特色音乐,佛教音乐历经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兴衰融合过程:佛教音乐最早由于印度的“梵呗”与中原的语言及音乐传统不适应而妨碍了传播,后来经僧人们不断摸索和实践,逐渐地熔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炉,形成了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中国佛教音乐,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部分。
东晋时期佛教音乐正式确立了唱导制度,并对其目的、内容、形式、场合进行了规范。
庐山慧远开创了以音乐为舟楫,广弘佛法的途径。
佛教音乐发展到南北朝之后形成了说唱兼有、声文并茂的讲演艺术,并由此涌现了许多擅长佛教音乐的高僧。
如道照、昙宗、慧琚等,他们“尤善唱导,出语成章”。
由于他们的积极倡导和传播,梁朝佛法兴盛,红及一时,尤其是北魏笃信佛教,以致“梵呗屠音,连檐接响”,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在各地传播且各有地方特色。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盛旺时期,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包括佛教音乐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帝王和上层人士大都是佛教的信奉者,也是佛教事业的支持者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者。
佛教音乐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也为佛教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元以后,佛教音乐因市民阶层的出现而日趋通俗化。
明清以后,佛教音乐日益深入民间,许多佛曲用民间曲调演唱,受佛教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日趋繁荣。
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逐渐走向衰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佛教音乐迎来复苏的春天,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佛教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佛教音乐也迈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
1986年,北京佛教音乐团冲破重重阻力,赴德国、法国、瑞士演出,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音乐第一次走出国门,此后几年,北京智化寺音乐、五台山佛乐、拉卜楞寺佛乐也陆续走向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吕 维1 陈位元2(1.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0 2.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10021)摘 要:佛教音乐始于印度,初以梵文念唱又称梵呗。
梵呗由西域传到中原,至近现代,经过了长久、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成了现有的唱腔、结构、调式、记谱等。
而近现代的衰微让我们不得不去探索,去挖掘、整理、抢救这中华文明的瑰宝。
关键词:佛教音乐;梵乐;地方化;表现形式;记谱法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2-0045-03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音乐自然也是起源于印度。
古印度是一个音乐、舞蹈很发达的国家,因此佛教音乐在古印度非常盛行。
佛教经印度、西域传入中国后,许多高僧在翻译经文的同时也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内地,因为当时是梵文念诵(唱),故称佛教音乐为梵呗!、梵乐!。
据史书记载,最早传入中国的佛乐是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的旅行家张骞。
∀晋书#乐至∃中写道:张博望(张骞当时被封为博望候)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
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张骞出使西域共两次。
第一次是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此时佛教、佛教音乐尚未正式传入中国。
西汉首席音乐家李延年,根据摩诃兜勒(佛曲),所创作的二十八解武乐%%%中国(汉代)最早的军乐。
魏晋以来,二十八解已不复存在,虽然当时还用来给边疆将士壮胆扬威,而且还需万人将军!方可使用。
而张骞常用的这首∀摩诃兜勒∃却是一首佛曲。
兜勒!是梵文的译音。
现代佛教的诸佛菩萨及词汇中也有兜率!、兜率天!等等。
吴支谦所译∀义足经∃中,有∀兜勒梵志经∃品,而摩诃!二字翻译成汉语是太伟大的意思。
所以由此可见:在佛教还未正式传入中国之前,佛曲摩诃兜勒!就已经传入中国,由西汉音乐家李延年改编成军乐,遗憾的是在历史长河及战乱中消失了。
梁代僧人慧皎在∀高僧传中∃记载的鸠摩罗什(将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高僧)的话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
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
见佛之礼,以歌赞为贵。
!而由梵音转为汉韵,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梵音的曲调多委婉与重复且绵长的。
而翻译后的古汉语字音多单一,一字多义,用来配梵乐的婉转、回旋也就是用单一的汉字配繁复的曲调,难以让人上口、记忆,无法表达佛教唱颂的庄严、肃穆,也无法表达信仰佛法的僧俗对佛的崇敬之情。
自大教东流,乃泽文者众,而传声盖寡。
良曲梵音重复,汉音单奇。
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
!这里慧皎准确地指出了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中国后,所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即译词配曲的问题。
这个难题本身是所有翻译歌曲,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所面临的最具体的难题。
而后,慧皎在论述了中国佛教界对佛教音乐译词配曲问题的困惑后,又欣喜地写道:始有陈思王曹植,深爱音律,属意经音,即通般遮之瑞响,又感渔山之神制。
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
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
!曹植渔山制梵的事迹流传甚广,佛家、道家、儒家均有记载。
南宋刘敬叔∀异苑∃记载:陈思王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请远道亮,解音则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
唐道世∀法苑珠林∃记载:植尝游渔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人,独听良久乃摹其音节,写为梵呗&&!等等,诸多典籍均有记载。
中国古代谈及作曲,常用闻天乐!,得神授!等说法,今天看来,可能是古人对音乐的崇拜或一种神秘化的心理。
曹植的传声则三千有余!是指口传的佛乐词曲有3000首之多,而在契则四十有二!是指被记录、刻写为书面!的有42首。
此记录佛曲数量如此明确,只可能是在慧皎所在的时代,它们尚都存在或听到,或见到,因为契!是指刻写。
古时候或是竹刻,或是木刻,是古人用来书写、记录的方式。
现在存在于日本的∀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就有∀渔山声明集∃、∀渔山私钞∃,两处均名∀渔山∃而声明!至今,仍用于我国佛教界的音律修行。
如藏传佛教中,僧人们必修的五明!中的声明!就是指佛乐、佛曲及念诵、咏唱,以及法器(乐器)的运用都属于这声明!。
除了曹植以外,在他之前也有造佛曲的记载,但大多为外族人而不是汉族人。
因为佛曲从印度传来,必然经过西域各国,各国为了礼拜佛陀,必有一定的礼佛仪轨,也必有赞颂之呗!。
如康僧会系康居人、波斯人、月氏人、西域人等所造的梵呗都必然有天竺、西域音45乐的痕迹。
而佛教音乐的汉化,经历了漫长、艰辛的转化过程。
最初(3世纪初期)梵呗传入西域,由西域化传到东晋,到齐梁的汉族化,再到唐朝的繁盛定型时期。
宋元以后,佛教音乐在中原地区逐渐发展变化,形成了地域化、通俗化的汉化特点。
在历史长河中,佛教音乐直接受到各个朝代兴衰的影响。
如唐朝时期,国家强盛,佛教盛行,佛乐也随之兴盛。
朝廷耽于佛曲,民间则以庙会为娱乐场所。
此时无论宫廷、寺院还是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佛教音乐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佛教绘画、雕塑、壁画等是中华历史的瑰宝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从古印度到西域再到中华大地的传播过程中,受到了不同地域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和渗透,造成了佛曲在我国各个不同省市地区,梵呗的音调各有差异。
即使在南方各省市或不同寺院也有或多或少的变化。
如四川地区的寺院,在佛曲颂唱中,明显受到川剧音乐的影响和渗透,一些唱腔,特别是拖腔中有明显的川剧高腔、昆腔的音调。
再如南方的潮汕庙堂音乐,有较为清晰地南音!韵味,其文静婉转,很难与山西八大套、西安鼓乐的高亢、雄壮的北方风格等同起来。
北京的佛曲,以智化寺(它原是明朝王姓太监的家庙)为代表,因地处都城,所以它具有浓郁的宫廷音乐色彩,曲调稍显温和、婉约。
五台山佛乐的音调中,饱含了山西民歌的高亢与民间小调的情调,甚至佛曲的名字也有用当地的地名而命名。
如秘魔岩!(现存有此曲)就在山西五台山繁峙县境内。
绕清凉!就由民歌柳亲娘!演变而来。
甚而有之,是直接将民间乐曲的曲牌、曲名借用过来。
如云中鸟!、采茶歌!、爬山虎!、翠黄花!等等。
这样的佛曲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深得信众的喜爱,利于记忆和流传,使得它们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于口口相传,保留至今。
在佛事活动中有许多的唱腔,都不是单一的齐唱。
每一个唱段,常常是一个人(在寺院中称为维那)领唱,在寺院中称为举腔。
唱腔多半是慢板,相似于散板,旋律悠长而高亢。
例如:唱颂三皈依!的时候,唱腔中自!是散板,由维那!单独领唱,到皈!字的时候,众人自然进入齐唱(并无人指挥),然后法器也同时进入,代替指挥的功能,并开始有板有眼地一边唱诵一边礼拜。
法器中一般有大木鱼、小木鱼、钟、鼓、引罄、铛子、铪子等。
有些地区还有更丰富的吹奏乐。
如五台山佛乐中的管子、笙、笛子,还有排钟,给念唱增加了丰富的色彩和韵味。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佛教音乐存在着唱词、节奏相同,曲调不同的特点。
佛教在做早晚功课和各类法事中,赞、念、诵、唱、打(打击乐%法器)等,虽然颂词、赞子是统一的,但由于地域、语言的不同,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曲调。
在多种多样变化的曲调中,却有完全相同的节奏、节拍(板、眼),使其念唱有着非常严格而统一的韵律和节奏,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小节数,并且前后不会差半拍或一拍。
在佛教的法事中:拜愿!、拜忏!及礼佛!、回向!等,所产生的念唱,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一,赞颂体。
多以散板、慢板引入,多以六句、八句赞体出现。
引入由领唱开始,大众齐唱,用行板的节奏进行,旋律多起伏跌宕,典雅舒缓。
节奏由慢至快,常接颂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反复三遍结束,曲式结构与唐朝大曲:散板%慢板%行板%快板%破的结构非常相似。
二,念诵体。
诵经则多以念、诵为主,节奏类似小快板、快板,以一拍子多见。
曲调较为平直,类似西方的宣叙调和现在的说唱音乐。
三,回向体。
多以齐唱为主,结构短小、工整,由固定的4句组成,速度类似行板,为所有的讲经、法事,课诵在结束前所常用。
四,诵佛、绕佛。
常以一个乐句为主题,做链式回旋反复进行。
如: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等等,众人作千万声反复颂唱,行走绕佛良久。
五,拜佛、拜忏、拜愿等。
以领唱、左右轮唱、合唱等不同的形式出现。
拜佛中首先是东边的众僧用中速偏慢的节奏齐唱一句,然后由西边的众僧接唱此句,再由东边的众僧唱第二句,这样反复轮唱,反复左右拜佛。
其间,东边颂唱的最后一个字与西边颂唱的第一个字相重叠。
从听觉上来说,东边颂唱的最后一个字被西边颂唱的第一个字所掩盖,而实质上,它们是首尾相叠的极为稀有的重叠式轮唱,最后一起合唱。
如:∀梁皇宝忏∃,拜三十五佛等,其中礼拜部分就用的重叠式轮唱。
这样一来使单一的曲调,在动静之中丰富起来,立体起来,也让汉族佛乐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的五声调式在佛教音乐里均有使用。
以宫调、羽调、徵调为主,商调、角调也不罕见。
例如在四川的佛教音乐中常有商音、角音结尾的佛曲,也有商音、角音引入的唱赞。
其中不乏有六声音阶的燕乐调式,以及七声的运用。
也有少量的含有临时升降记号的单音、装饰音的出现。
特别是在领唱的时候,有腔无板、拖音较长的部分,常常出现临时升降记号的装饰音,有调式游离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佛教音乐的记谱,最初由梵音传入西域,为龟兹乐。
在唐人眼里,龟兹乐实质就是佛乐。
玄奘∀大唐西域记∃载:龟兹国文字取则印度,管弦伎支,特善诸国。
!又称其国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经教律仪,取自印度!,是一个佛教和音乐都很发达的国家。
这明确记载了佛教音乐是从梵呗到龟兹乐,再传到中原。
佛乐由口口相传到刻写记载,这是什么样的乐谱呢?有学者认为是∀汉书∃所讲的声曲折!,这是一种以原始的、直观的、以曲线状态来记载声音的高低走向的示意谱。
现代的摇滚乐、爵士乐中黑管和萨克斯风的so l o(独奏)段,它们的记谱很类似这种声曲折!线形式的记谱法。
So l o段的46曲调和节奏都由演奏者临时自由发挥。
在现代青年作曲家的作品中也能见到这种记谱法的使用。
这种 声曲折!的曲线谱,现仍存于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二七一二有∀渔山声明集∃,二七一三有∀渔山私钞∃皆为旁注乐谱,状如 声曲折!。
这种古老的记谱法是记谱法中的活化石。
而近现代民间所用的工尺谱,也是由印度的七声梵文演变而来。
现北京智化寺、山西五台山的佛乐中还保存有清代、民国初期的手抄工尺谱。
梵文的引进,及中国音韵学的产生,都是佛教经典的浩大翻译中的副产品,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博大精深,在近代已有不少专业音乐工作者及专家们进行了收集整理。
上世纪30年代初,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就有∀佛乐谱∃的问世,50年代有知名音乐家杨荫浏、查埠西、潘怀素等人对北京智化寺佛教音乐的考察和研究。
四川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亚欧、刘世富、熊翼华、邱仲彭等人收集整理的∀寺院音乐∃,于1955年铅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