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整理
跨文化交际概论
跨文化交际概论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一节文化、交际和语言
(一)文化的定义
1.文化
“文化”这个词古已有之,但它的含义与现代的理解不一样,指与“武力”相对的文德教化。如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又如晋代束广微《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李善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以外远也。”后来“文化”一词被日语借入,到近代又被日语用来作为英语culture的对译词。再后来“文化“作为日语借词又被现代汉语吸收,于是“文化”就同英语的culture有了直接的词源关系,并衍生出“文明”、“教育”等含义。文化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人性具有的共性就使得人们能共享这些财富。然而正如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固然相通,但“习相远”导致了文化的差异。因此,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障碍就显得很重要,这意味着在达到有效交际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别人的文化。
在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一词通常指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全部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的产品。就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而言,它的意义是明确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专家们给的定义却五花八门。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曾搜罗并列举了西方近现代160多位学者对“文化”所下的不同定义,并从下定义的方法角度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在众多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中,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和马林索夫斯基两人的定义比较受人推崇。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符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看作一种具有满足人类某种生存需要的功能的“社会制度”,是“一群利用物质工具而固定生活于某一环境中的人们所推行的一套有组织的风俗与活动的体系。”前者着眼于文化的整合性和精神性,后者着眼于文化的功能性和制度性。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f334b180-7164-11ec-82d6-
7cb59b590d7d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今天,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的进步和交际手段的发展,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和民族的人们可以频繁地接触和交流。 l、哈姆斯认为,世界上的交流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浮现;用词;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流。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交流的特点是跨文化交流。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1.首先,它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国的移民,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习俗,并逐渐形成为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美国与其他国家交往频繁。
2.edwar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今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传播是传播的核心
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一、沟通与沟通
三、传播的种类
沟通可以分为人际沟通和非人际沟通;人际交往可以分为社会交往和非社会交往。非社交沟通指的是内向沟通 (自我沟通)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四章语言交际
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者婚系亦十分重视。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后来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族关系在社会生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整理
跨⽂化交际知识点整理
第⼀章.跨⽂化交际概论
1跨⽂化交际
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种跨⽂化的活动。
新世纪如此⼴泛⽽深⼊的跨⽂化交际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2.经济的全球化
3.⼈⼝的流动
4.⼴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什么是跨⽂化交际?
跨⽂化交际既是⼀种⼈类的社会活动,也是指⼀门研究跨⽂化交际活动的学科。
根据⼏个定义归纳出跨⽂化交际的重要特点:
1.跨⽂化交际是不同⽂化背景的⼈们之间的交流;
2.跨⽂化交际是通过象征符号来实现的;
3.跨⽂化交际是⼀种动态的过程
4.跨⽂化交际是⼀种双向的互动;
5.跨⽂化交际的⽬标是创建共享的意义
跨⽂化交际是不同⽂化背景的⼈们之间的交际,这⾥的跨⽂化交际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个层⾯是指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们之间的交际,例如中国⼈与美国⼈等
另⼀个层⾯是指同⼀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们之间的交际,例如男性和⼥性之间的交往就可以被看做是⼀种跨⽂化的交往
跨⽂化交际的特点
1.跨⽂化交际主要指⼈与⼈之间⾯对⾯的交流
⾯对⾯的交流既包括了语⾔交际也包括了⾮语⾔交际,⽽且是⼀种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2.跨⽂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
(陈国明)差异可以是⽂化传统、价值观、信仰等⽅⾯的差异,也涉及⾏为⽅式和习俗⽅⾯,如⼿势、⾐着、语⾔使⽤的差异,同时也涉及个⼈⽂化⾝份和社会⾓⾊⽅⾯的差异。这些存在差异的因素相互作⽤,影响了跨⽂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
3.跨⽂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
由于语⾔、交际风格、⾮语⾔⾏为、思维模式、社会准则、价值观等⽅⾯的差异,跨⽂化交际很容易产⽣误解和冲突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整理)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
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
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内涵和特性
1、关于文化的内涵
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科学的提法是:“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2、关于文化的特性
(1)文化由人们的内稳和外显的行为组成。
(2)文化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3)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
(4)文化与社会是潜在现实中两种类型或两个层面上的概念。
(5)文化是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
(6)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
(7)文化是动态多变的。
(8)文化具有选择性。
(9)文化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产物。
(10)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二)文化定势、群体文化、亚文化
1、文化定势和群体文化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并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其相关的交际文化。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范畴:一是全民族的文化,即整体的文化形象,二是具体的个性文化,即是按个人的社会情况或个人所属文化群体为基础的文化,有的学者把这种文化称之为群体文化或副文化。
2、亚文化与亚群体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对文化分类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亚文化是指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某一少数群体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
跨文化交际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论
1跨文化交际
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新世纪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2.经济的全球化
3.人口的流动
4.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既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是指一门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学科。
根据几个定义归纳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特点:
1.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2.跨文化交际是通过象征符号来实现的;
3.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4.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5.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创建共享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里的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中国人与美国人等
另一个层面是指同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交往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面对面的交流既包括了语言交际也包括了非语言交际,而且是一种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2.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
(陈国明)差异可以是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也涉及行为方式和习俗方面,如手势、衣着、语言使用的差异,同时也涉及个人文化身份和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这些存在差异的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了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
3.跨文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
由于语言、交际风格、非语言行为、思维模式、社会准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4.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
跨文化交际全书要点总结
跨文化交际全书要点总结
跨文化交际
一.绪论
典例:丝绸之路;佛教东传;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五四学西影响因素:交通通讯技术;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最简洁的定义: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胡文仲
最全面的定义: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符号性交流的过程。
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在交互的情景中给不同的个体创造共享的意义。——TingToomey,1999
特点:面对面;差异性;易起冲突;大多为善意冲突;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挑战与收获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兴起:美国
诞生:霍尔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霍尔是人类学家,他对跨文化交际学的五大贡献:
侧重微观;对非语言交际的界定;强调非语言交际中的无意识层面;对差异采取接受和非价值判断的态度;采用学员体验式的跨文化训练
跨文化交际学的确立:
时间:20世纪70年代;
主要表现:课程开发;专著出现;协会成立;专业期刊创刊
1966 美国匹兹堡大学最先开课;70年代约200所学校开课
《跨文化交际读本》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Samovar ;Porter 《跨文化交际引论》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don ;Yousef
均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
第一个独立的专业协会:1974年“跨文化教育、培训与研究协会SIETAR”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全书要点总结
跨文化交际
一.绪论
典例:丝绸之路;佛教东传;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五四学西
影响因素:交通通讯技术;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简洁的定义: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胡文仲
最全面的定义: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符号性交流的过程。
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在交互的情景中给不同的个体创造共享的意义。——TingToomey,1999
特点:面对面;差异性;易起冲突;大多为善意冲突;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挑战与收获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兴起:美国
诞生:霍尔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霍尔是人类学家,他对跨文化交际学的五大贡献:
侧重微观;对非语言交际的界定;强调非语言交际中的无意识层面;对差异采取接受和非价值判断的态度;采用学员体验式的跨文化训练跨文化交际学的确立:
时间:20世纪70年代;
主要表现:课程开发;专著出现;协会成立;专业期刊创刊
1966 美国匹兹堡大学最先开课;70年代约200所学校开课
《跨文化交际读本》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Samovar ;Porter
《跨文化交际引论》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don ;Yousef
均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
第一个独立的专业协会:1974年“跨文化教育、培训与研究协会SIETAR”
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研讨会:1972年;东京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详细笔记必备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汇总
一、跨文化交际概论
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一个层面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另一个层面指同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2.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是什么?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跨文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跨文化交际常常引起情绪上的强烈反应;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
3.国际汉语教师为什么要学习跨文化交际学?国际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体现在: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建立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适应能力;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4.跨文化交际主要学习内容有哪些?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训练。
二、交际与文化
1.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学界至今未有统一的定论。而作为跨文化
交际的学习者,我们最关心的并不是哪位学者提出的文化定义最全面、最精确,而是哪个文化定义与跨文化交际最相关,最能体现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教材推荐跨文化交际学者Brislin(2000)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在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和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2.什么是文化要素?文化要素包罗万象。其中与跨文化交际关系最为密切的
跨文化交际概论复习资料
跨⽂化交际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理解
1、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发出信息,另⼀⽅接受信息,这⼀过程就是传播。
2、亚⽂化:⼜称集体⽂化或副⽂化,指与主⽂化相对应的那些⾮主流的、局部的⽂化现象,指在主⽂化或综合⽂化的背景下,属于某⼀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活⽅式,⼀种亚⽂化不仅包含着与主⽂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
也有属于⾃⼰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并构成亚⽂化等都是这种亚⽂化。亚⽂化是⼀个相对的概念。是总体⽂化的次属⽂化。
3、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5w"模式,即:(who)谁、(say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s)得到什么效果。
4、传播的构成要素:
⼀是基本要素:信源、信宿、信息、媒介、信道、反馈。
⼆是隐含要素:时空环境、⼼理因素、⽂化背景和信息质量。
5、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单⼀,静⽌。
6、语⾔是⽂化的载体,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像⼀⾯镜⼦,折射出它所在的社会的思想,习俗和⾏为举⽌。词汇作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带有民族⽂化的积淀,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化差异,必然在此上体现出来。
7、概念意义:词语中将其与外部世界的现象联系起来的那部分意义。即,⼀个词语的字⾯意义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最本质的意义成分就是其概念意义。
8、以英汉语⾔对⽐为例,词汇意义具有以下四个特征:词义基本对应、词义平⾏、词义空缺、词义冲突。
9、语⽤规则就是特定⽂化群体关于语⾔交际的规范与约定,包括说话的时机、说话的内容、说话的⽅式、说话的多少以及⾔语⾏为与⾮⾔语⾏为的配合等诸多⽅⾯。
跨文化交际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论
1跨文化交际
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新世纪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2.经济的全球化
3.人口的流动
4.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既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是指一门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学科。
根据几个定义归纳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特点:
1.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2.跨文化交际是通过象征符号来实现的;
3.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4.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5.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创建共享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里的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中国人与美国人等
另一个层面是指同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交往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面对面的交流既包括了语言交际也包括了非语言交际,而且是一种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2.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
(陈国明)差异可以是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也涉及行为方式和习俗方面,如手势、衣着、语言使用的差异,同时也涉及个人文化身份和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这些存在差异的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了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
3.跨文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
由于语言、交际风格、非语言行为、思维模式、社会准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4.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友谊。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
1.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培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4.增进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
1.文化概论
a) 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b) 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c)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和重要性
2.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a) 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b)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
c) 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
3.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
a) 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
b) 适应不同的礼节和行为准则
c) 理解和应对文化差异
4.误解和歧视
a) 语言和行为的误解
b) 非理性的偏见和歧视
c) 打破误解和歧视的方法和策略
5.跨文化交际的实践
a) 跨文化团队合作
b) 跨文化销售与市场营销
c) 跨文化外交与国际关系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主要教学方法包括:
1.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和案例,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问题;
3.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4.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就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与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就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就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就是跨文化交际。有的人认为, 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就是程度上的差异。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文化通常不就是指个人的行为, 而就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就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就是放在首位的。至
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就是在我们把她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 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与地区文化的特点。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和相互理解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及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本文将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理论框架。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
际行为和相互理解。跨文化交际学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顺利进行。
三、跨文化交际学的重要性
1.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跨文化交际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
化的差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2. 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效果: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学,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
间的交际规则和习惯,从而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效果。
3. 增进国际合作和发展:跨文化交际学对于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框架
1. 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学中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它通
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类和比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习惯。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包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理解。
3. 语言和交际行为理论:语言和交际行为理论研究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包括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的符号和意义等。
五、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1. 语言障碍: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应加强语言学习和提高语言能力。
《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课程编码:08A1152S学分:2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16 其中讲课:16 实验或实践:上机:
适用专业:英语
推荐教材:胡超主编,《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
参考书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
2.廖华英,《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通常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特指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忽视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特别是灵活运用已有的本国和目的国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减少和避免误解。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翻译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课程就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作对比研究,授课内容主要涉及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该课程有助于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翻译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
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内涵和特性
1、关于文化的内涵
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科学的提法是:“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2、关于文化的特性
(1)文化由人们的内稳和外显的行为组成。
(2)文化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3)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
(4)文化与社会是潜在现实中两种类型或两个层面上的概念。
(5)文化是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
(6)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
(7)文化是动态多变的。
(8)文化具有选择性。
(9)文化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产物。
(10)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二)文化定势、群体文化、亚文化
1、文化定势和群体文化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并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其相关的交际文化。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范畴:一是全民族的文化,即整体的文化形象,二是具体的个性文化,即是按个人的社会情况或个人所属文化群体为基础的文化,有的学者把这种文化称之为群体文化或副文化。
2、亚文化与亚群体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对文化分类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亚文化是指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某一少数群体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
二、关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是交际工具
1、交际媒介
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必需的另一种交换活动,交换的是信息、思想、情感。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一个人脑子里贮存了符号和符号的组合规则,他就可以和别人交际,传情达意,沟通信息。
2、符号功能
符号是用某种能感知的形式来代表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结合体。符号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形式,必须是人们可感知的途径,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等;另一个是意义,即这个形式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形式和意义结合,就成了“符号”。人类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用声音形式来表示意义,通过听觉途径来感知和理解话语。
(二)语言是思维工具
“思维”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
界认识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用什么方法想问题,想得多想得少,想得到想不到等等,这种动脑筋去想的活动就是思维;而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因而得到了不同的认识,想得多或想得少、想得到或想不到也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认识,这些动脑筋想出来的就是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并不是一回事。但思维和思想又有联系:因为不管怎么去想,总会想出来一些结果(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反过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总是经过想的过程得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事实上又分不开。所以广义的“思维”,就既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过程,也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结果。
三、关于交际的概念
(一)交际的本质属性
(1)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
(2)任何符号都可用来交际。
(3)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译码过程。
(4)交际行为是文化和社会行为。
(5)交际活动是有规则可循的。
(6)交际者可以对对方交际行为的结果作出预测。
(7)交际是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8)人们在交际时可能会出现问题或障碍。
(二)交际的构成要素
(1)信息源/行为源(message or behavioral source)
(2)编码(encoding)
(3)信息(message)
(4)渠道(channel)
(5)信息接收者/反应者(receiver/recipient/responder)
(6)译码(decoding)
(7)反应(response)
(8)反馈(feedback)
第二节跨文化语言交际学
一、“跨文化语言交际”的概念
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使用不同的母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语言交际。
二、“跨文化语言交际”与相临学科
(一)与“跨文化交际学”的区别
“交际”是个宽泛的概念,除了通过语言媒介进行的交际,还包括通过非语言媒介进行的交际,比如音乐、艺术、形体、实物、行为等等。所以交际不简单等同于语言交际。
(二)与“言语交际学”的区别
研究言语交际的一般特征、过程、环节、规律、效果,通常以某种特定文化背景为论述基础,但不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交际者的言语交际。
(三)与“文化语言学”的区别
主要论述特定文化要素在特定语言系统中的投射和反映,包括语音、语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表现特征,是通过文化来研究语言,但不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交际者的言语交际。(四)与“比较语言学”的区别
对不同语言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注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属于语言类型学的范畴,是语言本体研究,不涉及文化因素。
第二章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节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一、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这套价值系统,它变成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可评价系统,变成他们民族性格的基石。
(一)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
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在群体取向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忽略。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是“无我文化”。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伸延,表现在:中国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尤其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渊源于十五世纪的文艺夏兴时代,在二十世纪它得以发展到顶点。个人主义也意味着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人们的行为、言论、思想都体现与别人有所差异。差异几乎与个人主义同义,受到同样的赞赏;而保持一致,顺其自然,则是个体人格丧失的表现。
(二)求变与求稳定
美国文化的真谛在“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无停顿。对美国人来讲,变化,发展,改善,进步,成长与未来几乎都是同义词,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就没有未来。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的生活则在稳定中求进步,求发展。“统一和稳定”是是社会发展的保证,这当然包括家族、家庭、社会和国家乃至个人的社会地位、地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稳定。中国正是在“稳定”中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的。
(三)性本善与性本恶
人性指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中国人传统的人性论是性善为本,这种人性论渊源于孔子思想,他指出,“性相近,习相远”。从他的“仁者爱人”,“为仁由己”,以及“安于现状”的原则来看,孔子主张性本善。与“性本善”的人性论相反,影响西方的基督教的人性论是“人之初,性本恶”,人们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这就是被西方学者广泛称之为的原罪说,。
当然,不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的本性不是静止不变的。就是说,善可以变成恶,而恶也可以变善。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中国文化尤其注重内省和人格完善的修身哲学,也就是说“仁”的概念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化的中心位置,强调做人必须爱人,达到“仁至义尽”。而在西方,人从原罪为起点,为了变成好人,因而规定一系列法律来治理上帝的臣民,一切行为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否则会绳之于法。这一点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也是难以想象的。
二、世界观
世界观的问题涉及到人们如何认识宇宙,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一问题和价值观紧密相关,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社会行为等起到同样的支配作用。在世界观方面,东西方有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认为世界由物质组成;其次,世界都是由两个相反相成的要素组成。然而差异也是明显的。古代中国哲学家认为,世界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即所谓“万物皆一”,如阴阳,有无,精神和物质。而西方则认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对立的,并存的,相互独立的。如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等就是这样的关系。
三、民族性格
以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民族性格,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的重要方面,它同价值观念一起构成底层文化结构,对交际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传统地看,中国民族性格的塑造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