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解

合集下载

《论语》全 篇朗读原文及译文

《论语》全 篇朗读原文及译文

《论语》全篇朗读原文及译文第一部分:论语原文及译文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后反复地温习,这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不是一个君子吗?”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之事,不可为也。

”译文:有子说:“一个人要孝顺父母,孝顺兄长,又喜欢做违背上级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为伴的。

”3.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应该担心你不了解别人。

”4.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动情色,很少有仁爱的。

”5.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有了权势就高傲自大,学识太固执。

要以忠诚与诚信为主,没有比自己优秀的朋友。

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6. 原文: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要以忠诚与诚信为主,没有比自己优秀的朋友。

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第二部分:《论语》的讲解与深意《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全书共20篇,其中包含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主张,以及他们对人生、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论述。

《论语》以其简洁、深刻的语言风格和精辟的思想内涵,对我国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尊敬父母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他认为,对父母要尽到孝道,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2.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提倡学习,他认为知识能够使人改变命运,提高自身素质。

3. 朋友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朋友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4. 仁爱之道《论语》中强调了仁爱之道,认为爱人、善待他人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

5. 忠诚与诚信孔子强调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认为做人要讲信用,对人要忠诚。

四十则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

四十则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

40则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一、【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论语》选读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与其最为卓越的继承者孟子被后人合称为“孔孟”。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14)鼓瑟希(希,通稀)(15)由,诲女知之乎/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17)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18)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20)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知,通智)(2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22)富而可求也(而,通如)(2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24)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通无)(2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第二个“弟”,通悌)一词多义(1)见仪封人请见(引见)吾未尝不得见也(会见,谒见)子见夫子乎(看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见得)(2)与是鲁孔丘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丘不与易也(参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吾与点也(赞同)(3)易而谁以易之(动词,改变)丘不与易也(名词,变革)(4)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夫执舆者为谁(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治理)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因为)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5)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是知也(通“智”)(6)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7)过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路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第一个“过”,名词动用,犯错误;第二个“过”,名词,过错)古今异义词(1)遇丈人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2)子见夫子乎夫子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3)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今义:达到(某种程度),导致(某种结果)(多用于否定或反问);引出另一话题(4)子路从而后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5)明日,子路行以告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6)君子学道则爱人爱人古义:关爱别人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7)君子一言以为知以为古义:以,可以;为,表现出来今义:认为(8)足食,足兵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古义:贫困今义:大约(10)造次必于是造次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于是古义:两个词,于,介词;是,代词,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11)子路问成人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人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12)中人以上中人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13)至于他邦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14)古之学者为己学者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古义:年轻人今义:学生(16)其蔽也贼贼古义:害,害人害己今义:小偷(17)其蔽也绞绞古义:急切,不容忍而伤人今义:缠在一起(18)则民不偷偷古义:浇薄,不厚道今义:盗窃词类活用(1)耰而不辍(耰,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2)子路从而后(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食,名词使动用法,使……吃饭)(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5)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阶,名词动用,登上台阶)(6)所谓立之斯立(第一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7)动之斯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8)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9)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事父母,能竭其力(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10)噫!天丧予(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1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大、光大)(1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1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14)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名词活用为动词,掩饰)(1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

经典《论语》名句五十条带翻译

经典《论语》名句五十条带翻译

经典《论语》名句五十条带翻译经典《论语》名句五十条带翻译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论语?为政》【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论语-初中必背

论语-初中必背

【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 .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古代汉语论语侍坐

古代汉语论语侍坐
一曰曾点之问。
三月三日应诏诗二首 其一 【晋】闾丘冲
暮春之月,春服既成。阳升土润,冰涣川盈。 余萌达壤,嘉木敷荣。后皇宣游,既宴且宁。 光光华辇,诜诜从臣。微风扇秽,朝露翳尘。 上荫丹幄,下藉文茵。临川挹盥,濯故洁新。 俯镜清流,仰睇天津。蔼蔼华林,岩岩景阳。 业业峻宇,奕奕飞梁。垂荫倒景,若沈若翔。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是固定结构,不是、莫非,用来表示推 测,可译为恐怕。
过:责备、批评。为了强调宾语“尔”,把宾 语提前,然后用“是”来复指它。与:是语气 词,这里表示反问。
何以伐为
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有否定词,表示肯定,没 有否定词,表示否定。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 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六七十:四境各长六七十里之国。 如五六十:如,或者。此“如”字与下文
“宗庙之事,如会同”之“如”,清人王引 之《经传释词》认为皆当训作“与”。如 《史记·虞卿列传》“赵王问楼缓曰:予秦地如毋
予,孰吉?”
足民:使民足于衣食财用。 如其:至于那个。如:至于,若。表转折。
参考书目: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 三国时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近代程树德《论语集释》
二、课文讲解
子路从而后
从,跟从。后,做动词用,落在后头,后 字在古文字里写作 ,足有所系,故 后不得前,是会意字。引申为位置、时间、 次序在后的。
“夫子所学,当日知其所亡。”(范晔《乐羊 子妻》)

《论语》十则全文解析

《论语》十则全文解析

《论语》十则学习纲要单元回顾本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

选文同样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相比,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单元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

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课文感悟《〈论语〉十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思想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写作特点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作为语录体散文《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很鲜明,但它只提论点,不提论据,而且立意非常深刻。

如第三则谈“学”和“思”的关系,两句话,表明孔子主张“学”和“思”相结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

这一则不仅说明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充满了辩证思想。

2.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论语》中记录孔子的话,大多很短。

课文中所选的十则,第三则只有12个字,第一则稍长,也只有30个字。

字数虽少,但格言式的语句,表达了精辟的认识和深刻的哲理。

其中很多语句已成为成语,一直流传,很多成语至今仍很有生命力,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孔子(前559—前479),名丘,字仲尼。

小学语文必须掌握40则《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

小学语文必须掌握40则《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

小学语文必须掌握40则《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必背50则(带注解)

论语必背50则(带注解)

【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小学生该掌握的100个经典论语讲解学习

小学生该掌握的100个经典论语讲解学习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舒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论语》【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把握了知识而不致疑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索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0则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

40则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

40则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讲解

《论语》讲解

《论语》讲解《论语》是一部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内容丰富,言简意赅。

《论语》以对话形式展示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论语》进行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伟大的作品。

一、《论语》的背景和作者《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相传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人记录而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后人广泛传承和发扬。

《论语》通过对话的方式,呈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为我们了解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论语》的主要内容《论语》以对话的形式整理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包含了众多的经典篇章,如《学而篇》、《为政篇》等。

这些篇章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教学等多个领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教育非常重视。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观点。

此外,他还强调君子的行为准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展示了他对于道德修养的关切。

三、《论语》的思想价值《论语》凝聚了孔子的智慧和对人类行为准则的探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和“礼治”,提出了中庸之道,主张君子的修养和道德规范。

这些思想与价值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论语》中的理念也具有普世价值,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启示意义。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为人处世的原则,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当代人指明了正确的行为道路,并对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产生积极影响。

四、《论语》的阅读方法和学习途径阅读《论语》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方法,以下是几点建议:1. 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历史背景,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内容;2. 针对不同的篇章和对话,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思考,找出其中的观点和思想;3. 配合其他的研究资料,如相关的解读书籍、论文等,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4.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读书会等,与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40句(附讲解)

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40句(附讲解)

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40句(附讲解)一、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

中 国
• 13.3“正名” 12.1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社会
中 国
风 秩序的正。故,“政者正也”包含正名和正人两个

方面,正名的根本在于正人,正人的关键在于正己。
• 9.14 “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说明“正”
就是各得其所。
拓展链接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国 风
信:果真
虽:即使
诸:之乎
国 风
【12.11 解读】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针对春秋时期社会变动,君臣父
子的等级名分遭到破坏的局面而提出的。
• 人的生活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种种社会关系中,
中 在这些关系中处于一定的地位,充当一定的角色,有他相 中


风 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要遵守一定的规范。
中 国
驷不及舌:驷,四匹马拉的车。舌,说出的话。
中 国
风 话一说出,四匹马也拉不回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鞟:去掉毛的皮,即革。 PS:文质不离,体用不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8)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PS:藏富于民


国 风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复归于先王之礼。
国 风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目:条目、细则
敏:聪明 请:请允许我 事:实践、从事
【12.1 解读】
• 克己复礼包括两方面:克己是个人修养的能力,复礼是修
养的标准和要达到的目标;克己是对内心道德情感的修养,
复礼是对视听言行等外在行为的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探疑
《〈论语〉十则》中的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三点一测丛书·七年级语文》(科学出版社)都把“一言”翻译成“一句话”。

把第十则翻译成“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
对此我表示怀疑。

我特意查了字典,《康熙字典》有“一字为一言”的注释,《现代汉语词典》(199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有“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

’”的注释。

《汉语大字典》(1989年9月第一版)有“语言或文章中的字,《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的注释。

显然,在这里,把“一言”翻译成“一字”是最为恰当的。

几千年来,人们都只注重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注解,而对“其恕乎”注解甚少,我想说,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注解法。

孔子在回答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子贡这个疑问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恕乎”的回答基本上包容了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对“恕”的补充说明。

我们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恕”是“仁”的基础和内涵,怎样才能做到“仁”?应首先做到“恕”。

“恕”有两层意思,首先就是要“恕自己”,而后才“恕他人”,能做到这一点,“仁”不远矣。

所以,该句中的“一言”指的正是“恕”。

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