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农业生态及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设施农业装备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设施农业装备应用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XXXXXX适用专业:都市农业装备应用技术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考试课学分:8 总学时:128理论学时:60 实践学时:68开设学期:第四学期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设施农业装备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关于农业设施结构类型与应用、农业设施附属设备的结构、操作与维护、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及装备的应用等核心专业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在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融合了农业设施结构类型与应用、农业设施附属设备结构与应用、农业生产装备应用与维护、无土栽培工程技术及设备、设施农业新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技能锻炼:1.农业设施装备的结构与应用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农业设施与常用生产装备的主要类型。
主要教学手段采用PPT介绍、实际温室的测量观察以及学生网上资料搜集自学等方式。
2.农业设施附属机构与设备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农业设施的主体结构、覆盖材料、常用的环境调控设备等。
主要教学手段采用PPT介绍、实际温室结构观察维护、温室附属设备模型制作安装、学生网上资料搜集自学等方式。
3.设施农业生产装备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设施农业常用的几种生产装备的结构、操作使用、日常维护等,包括:多功能田园耕耘机、播种育苗机、嫁接机、灌溉施肥机、收获机械、果蔬分选机等。
主要教学手段采用PPT介绍、各种生产装备的实际操作与维护实践锻炼等方式。
4.无土栽培工程技术及设备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无土栽培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实际应用。
主要包括:基质栽培(基质的混合、栽培系统的构建)、营养液栽培(营养液的配置和管理、水培系统的构建)。
主要教学手段采用PPT介绍、学生网上资料搜集自学、无土栽培系统的设计制作实践等方式。
5.设施农业工程新技术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设施农业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植物工厂等。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态学课程英文名称:Ecology先修课程:大学数学、生物学、土壤学适用专业: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广告学、社会学、外语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总学分:2.0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课程把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讲授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
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阐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生态学》是面向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广告学、社会学、外语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
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
对文科类专业在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普及生态学知识、生态意识,宣扬生态文化。
在介绍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特点,讲授各领域生态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对农业自然资源结构的优化组合,达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概念、基本性质,产生及发展,生态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和生态学学科体系;2、掌握生态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的作用规律,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及生物进化规律;了解环境资源的组织分配形式及合理开发途径。
3、掌握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规律,种群的相互作用及动态调节规律,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及发展演替规律;了解种群、群落原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认识生物圈及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特点,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规律。
了解系统、生态系统及系统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5、了解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人口、资源、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认识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一、课程概况二、专业对课程要求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掌握设施作物生产、管理、经营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设施作物生产、经营、管理能力,面向设施园艺作物生产及示范、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及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和推广等岗位(群)“会生产、能经营、懂管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加工类专业的主要专业选修课之一,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应用性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授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三、课程培养目标总体目标《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植物保护、食品加工、食品检验、现代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明确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性质和任务,较好的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其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授,重视讲练结合,适当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向学生讲授生态学的概念、产生及发展、学科体系,让学生认识、理解农业生态学能广泛指导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农业生态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农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污染及防治、农业环境管理。
实训内容力争深入浅出,强调应用性,突出操作性,紧密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以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植物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基础》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种植类、生物技术类等专业必修的一门先行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主要研究植物形态结构特点、生命活动规律和植物的应用,是种植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全面认识植物、学好各相关专业知识和开拓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
课程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园艺、园林、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坚持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穿插进行、有机结合。
通过重点讲授、认真观察、系统比较,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与发育的表现规律和本质,为后续有关课程(植物生理学、栽培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育种学等),以及从事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五年制农学、园艺、设施农业等专业(高职),规定总学时60学时,采用任务驱动式设计教学,每4学时连上,理论和实验穿插进行,实验项目12项,现场教学4学时,实训4天,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完成。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能理解该课程的性质、地位、研究范围和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2、能理解植物基础的基本知识、主要概念和基本原理;3、会运用植物基础的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具体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1)能叙述出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功能;(2)能用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识别植物界的各大类群;2、能力培养目标(1)会植物实验的一般技术(徒手切片、水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2)能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解剖结构;(3)能进行植物分类与鉴定、会采集与制作植物标本,能准确识别当地常见植物。
3、素质教育目标(1)具有热爱自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2)具有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3)具有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4)具有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和不断进取的学习能力;(5)具有吃苦耐劳、忠于职守和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
农林牧渔类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按专业类招生培养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趋势,凸显中等职业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基于专业类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
一、专业类名称及专业范围(一)专业类名称及代码农林牧渔(代码:01)(二)专业范围设施农业生产技术(610112)、作物生产技术(610102)、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610118)、植物保护(610106)、园艺技术(610105)、蚕桑生产与经营(610304)、园林技术(610202)、园林绿化(610203)、畜禽生产技术(610301)、宠物养护与经营(610303)、淡水养殖(610401)、农产品贮藏与加工(610115)等。
二、行业及职业面向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9修改版),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梳理出中等职业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的行业面向及其在区域生产实际中的比重,以及农林牧渔类专业的主要职业面向,具体见表1。
表1农林牧渔行业及职业面向分析表注:1.表中“/”表示近年来没有该行业(小类)生产领域或者总量偏小;2.“☆”数量的多少,既表示该行业(小类)在生产实际中的比重和地位,也是是否纳入专业课程,以及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权重的参考依据。
三、培养定位与规格(一)人才培养定位适应农业种养结合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学习者综合素质和行业通用能力培养为基础,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具有较强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综合素质本专业类学生综合素质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各专业可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增加相应的内容。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课程标准
《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二、适用专业园林绿化(011600)、园林技术(011500)、设施农业生产技术(010100)、现代农艺技术(010200)、休闲农业经营(010300)、循环农业与再生资源利用(010400)、植物保护(010600)、现代园艺技术(010700)、现代林业技术(011300)、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011400)三、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四、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绿化、园林技术、现代园艺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对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等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掌握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园林植物基本的繁殖方法、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培肥、科学用水、合理施肥,光能利用、温度调控、苗木繁殖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在生产实践中能根据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对露地、保护地植物的合理配置和栽培管护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客观求实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的工作作风,具备服务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审美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等职业素养。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园林植物识别》,后续或者同期开设的课程有《花卉生产技术》《园林制图》等核心课程,以及《盆景制作》《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方向课程,为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奠定基础,提供学习支撑。
五、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达成如下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目标:(一)素养目标1.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2.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3.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协作、沟通、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4.具有根据项目或工作任务,制定目标、计划,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5.具有收集、检索、信息查询和整理资料获取资源、自主学习、迁移创新的能力。
(二)知识目标1.了解园林植物环境与栽培的关系的基本要求;2.掌握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与技术;3.了解园林植物栽培与科学用水、温度调控、农业气象等相关技术;4.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光能利用等技能;5.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土壤培肥等技术、原理与方法;6.掌握不同类型土壤的调节方法和肥料的鉴定。
农业科技课程
农业科技课程
农业科技课程是一门涵盖了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的综合性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农业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农业实践操作技能等。
农业科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农业科技素质的人才,使他们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具体来说,农业科技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基础知识: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气象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农业技术: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机械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知识。
农业环境保护:包括农业生态学、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农业实践操作: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状况,掌握农业科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设施园艺学”课程标准
高职“设施园艺学”课程标准“设施园艺学”是高职设施农业与装备及园艺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设施农业及园艺技术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实现统一,达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核与理论考试。
1 前言1.1 课程性质“设施园艺学”是高职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必修的一门职业基础课。
其对应的岗位是设施农业生产及管理岗位。
任务是学习园艺设施的建造、设施环境的调控、设施生产过程管理、设施育苗技术等职业技术能力;学生能利用网络独立获取专业信息,学生能独立制订园艺作物生产计划,并能组织实施和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评价;学会与农民沟通、拉近距离与同行进行合作和交流;协调各方关系,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职业道德良好,吃苦耐劳,具有敬业精神和环保意识。
通过“设施园艺学”课程学习,使学生学习设施园艺产品生产技术,包括主要园艺设施的建造、园艺设施环境的调控、设施生产技术管理等职业专门能力;学生能利用网络独立获取信息,学生能独立制订设施园艺作物生产计划,并进行组织实施和生产过程评价;能够和农民沟通,并与同行合作交流;协调各方关系,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有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具有敬业精神和环保意识。
使学生具有热爱并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的思想,有较强的适应基层生活的能力,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为新疆设施农业优质、高产、稳产以及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农业气象”“农业微生物”“土壤肥料”“园艺病虫害防治”等。
后续课程有“设施果树生产”“设施花卉生产”“园艺产品市场营销”“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
1.2 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主要在室内完成,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室内外实验与观察、课程教学实习、校外调研实习、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可编辑)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建设方案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建设方案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11 专业建设基础 21.1 行业背景 21.2 社会需求分析 32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42.1 专业发展目标 42.2 专业发展模式 42.3 人才培养目标 52.4 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特色 63 建设内容73.1 构建“两主两强”基于设施作物生产过程的项目教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73.2 围绕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73.3 编写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的特色校本教材83.4 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84 改革举措84.1 设立项目课程 84.2 重组课程内容 94.3 改革教学形式 104.4 考核模式的改革105 绩效考核目标106 专业建设预算156.1 实训基地建设经费预算166.2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及相关内涵建设预算176.3 教学团队建设经费预算206.4 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经费预算226.5 设施农业教材建设经费预算226.6 教学研究经费预算236.7 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预算 24项目负责人:杨静项目组成员:由农林系有一定的行业实际工作经历,又了解高职教育的资深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项目组,指导、实施及监督本专业建设。
项目组校内主要成员表成员学历职务职称业务专长杨静本科农林系主任副教授设施作物病虫害防治谢东锋硕士园艺专业骨干教师讲师果树生产张高翔硕士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教师讲师园艺设施朱振家博士(在读) 设施园艺专业骨干教师讲师蔬菜生产米玛玉珍本科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教师讲师蔬菜生产薛书浩硕士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教师讲师藏药生产任军辉硕士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教师讲师藏药生产彭婧硕士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教师讲师花卉生产高玉园本科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教师助教花卉生产项目说明:本专业建设项目总资金为25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投资250万元,建设时间三年。
1 专业建设基础1.1 行业背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之一。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保护基础》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昆虫学和病理学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解剖生理及生物学特性,掌握昆虫主要目、科特征,了解虫害的防治方法;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害相关的概念与病害发生流行过程,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了解病害的防治方法;能识别田间杂草,并制定防除方案。
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1)具备熟知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解剖生理及生物学特性的能力。
(2)具备熟记与设施园艺作物有关的昆虫主要目、科特征,并能准确进行识别的能力。
(3)具备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害相关的概念与病害发生流行过程的能力。
(4)具备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的能力。
(5)具备能够识别和防除田间杂草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四)教学实施1.教学建议(1)本课程的实践性强,要求在教学中不能脱离生产一线,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课程可多用现场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建立“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本课程应结合设施园艺植物和食用菌生长的季节,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运用。
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具备本课程相关业务的相应职业能力。
(3)学生必须重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地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
(4)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要尽量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成熟稳定的先进技术充实在教学内容中,保证本课程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
《农业推广学》课程标准
《农业推广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代码二、适用专业农业技术类专业(包括现代农艺、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方向)三、课程性质《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并接受和采用农业创新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其综合性亦很强,与农业技术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经济科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课程是农业技术类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
学习农业推广学理论,认识农业推广规律,科学地掌握农业推广方法和技能,有助于农业创新成果有效推广应用。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可以培养现代农业推广新思维,树立全新的农业推广服务观念,实现农业生产持续的高产、优质和高效,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植物生长与环境、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试验统计方法等专业课及应用写作、传播与沟通、社交礼仪等公共基础课。
四、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表1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表五、课程设计思路《农业推广学》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设计思想来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即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在遵循课程内容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条件以及学生的认知过程等各方面因素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组织教学活动。
《农业推广学》课程选取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三部分课程资源,将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主讲教师承担研究课题之便,将与本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等不断补充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并将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构建支持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内涵,除了教学大纲等传统的教学文件外,本课程还采用了案例分析、实践指导、课程导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实践指导书、模拟试题、辅导资料等多种课程资源,构建多渠道、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的思想来设计课程资源。
《园艺设施》课程标准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园艺设施》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园艺设施》是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
《园艺设施》是一门涉及到园艺学、生物技术、环境工程、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园艺栽培所用的设施、装置和环境调控、无土栽培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对应岗位是:设施农业岗位群。
职业岗位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园艺行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园艺设施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专门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本课程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中以项目区实施,结合生产完成。
二、课时学时56三、课程学分4分四、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覆盖材料的种类和性质基本知识2、掌握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性能与应用和技术措施3、掌握本地区常见设施环境特性及调控技术(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备在园艺设施设备与生产现场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工作能力:具有不同设施类型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团队合作制定设施规划设计的能力,会进行设施建造成本分析,能协调各方面公共关系。
3、创新思维能力: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园艺设施的环境调控与规划设计。
(三)、职业道德教育目标1、具备从事农业职业活动所遵循的思想和行为规范,能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2、学会与农民交往,与同行合作交流,诚实守信,具有艰苦奋斗、踏实肯干、自主立业、开拓创新的精神;3、热爱“三农”服务“三农”,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4、具备在生产一线工作的适应能力,感受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环境,学会协调各方面关系,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五、课程内容及要求六、教学实施1、教学策略:(1)本课程实践性强,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建议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必须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教学多用现场、生产基地等直观教学技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思维。
《试验统计方法》课程标准
《试验统计方法》课程标准一、课程代码二、适用专业农业技术类专业(包括现代农艺、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方向)三、课程性质《试验统计方法》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实践,对试验的设计、试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及试验结果的分析和推断等方法研究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是农业技术类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是专业后续课程拓展学习和在专业领域内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必要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根据农业技术发展需要及工作岗位任务要求,灵活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试验,具备设计试验或调查方案、采集和分析数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植物生长与环境、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等专业课。
四、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表1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表五、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工作任务导向”的理念来设计,主要理念是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特点来设计学习任务。
依据农业试验的基本工作流程(选题→设计试验方案→实施→数据采集分析→撰写试验报告→提供决策依据)和不同环节工作任务的性质与特点,将《试验统计分析》分解为3个教学单元,即“设计和实施试验”、“收集和整理试验资料”、“分析试验结果”,再进一步将每个教学单元分解成不同的工作任务,从而实现传统学科体系的解构与工作任务知识技能的重构。
每个教学单元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导向,有机组织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工作任务的实施主要按照“导入、准备、实施任务、评价、归纳、延伸”六步教学法进行。
在设计思路上,以岗位真实的试验工作任务为载体,确定教学项目,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化的课程内容。
根据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实施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对试验实例或实训场景的选取,在内容上既要体现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又要符合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手段要先进、方法要实用。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标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生物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农林牧渔类各专业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特征及其防治措施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54学时,3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知识学习与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农林牧渔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环境保护、绿色防控等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绿色生产、环境保护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种养殖业绿色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生产为主线,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参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对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种植、生态养殖、高效农业、持续农业等有整体的认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能认识当前农业、农村所面临主要农业环境问题;能区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含义及标准。
2.掌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能正确理解动植物生产中绿色综合防控的原理和方法。
3.能正确诊断农业环境问题并能够分析产生的原因,制订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首批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一览表
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制药类专业?生物化学?等5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标 准、中等职业学校药列专业?药理学根底?课程标准
12-2制药技术
应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制药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制药类专业?生物化学?等5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标 准、中等职业学校制药技术应用专业?GMP实施?课程标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附件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首批
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一览表
类别
专业
名称
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
01-0专业类
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专业类?生物根底??种植基5岀??养殖基 础??农业产业与经营??农业生态坏境保护?5门专业类平台课 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01-1作物生产
01-5畜禽生产
技术
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生物根底?等5个专业类平台课 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畜禽解剖生理??动 物微生物??畜禽繁殖技术?课程标准
01-6宠物养护
与经詐业
中等职业学校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生物根底?等5个专业类平台课 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宠物解剖生理??宠 物营养与食品?课程标准
11-2中药制药
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中药制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中药类专业?药用化学根底?等5门专业类平台课 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中 药制列技术?课程标准
12制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植物保护基础》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昆虫学和病理学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
(1
(
(
(4)具备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的能力。
(5)具备能够识别和防除田间杂草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实施
1.
(
(
2.教材编写建议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编写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出可操作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以实践性、实用性内容为主,尽量做到文字描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寓教于乐。
(3)教材编写应立足于当地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将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等及时纳人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行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1.改革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建立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侧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引导学生具有
2.学生作
3.
4.。
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培养目标
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培养目标
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 掌握设施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包括设施植物生产、设施环境调控、设施农业装备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 能在蔬菜花卉生产区、设施园区、农业管理等部门,从事与设施农业与装备相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4. 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5. 了解国内外设施农业与装备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跟踪行业前沿,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说,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设施农业与装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标准一、课程概况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掌握设施作物生产、管理、经营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设施作物生产、经营、管理能力,面向设施园艺作物生产及示范、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及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和推广等岗位(群)“会生产、能经营、懂管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加工类专业的主要专业选修课之一,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应用性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授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三、课程培养目标总体目标《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植物保护、食品加工、食品检验、现代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明确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性质和任务,较好的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其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授,重视讲练结合,适当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向学生讲授生态学的概念、产生及发展、学科体系,让学生认识、理解农业生态学能广泛指导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农业生态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农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污染及防治、农业环境管理。
实训内容力争深入浅出,强调应用性,突出操作性,紧密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以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精神;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路《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为我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其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紧紧把握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用、够用”原则。
在统筹考虑和选取内容过程中,始终围绕“懂原理、会设计、会经营、会管理”的“三会一懂”课程教学目标,突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用性与应用性。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特点、农业环境保护状况为基础,从理论、应用、实践等各个方面充实了教学内容。
五、课程内容设计1、课程整体设计2、教学内容与作业设计3、职业能力与实训项目六、考核评价体系本课程考试成绩综合了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二大块,其中,理论占60%,实践占40%。
理论成绩包含了期末考试成绩和课外作业成绩,其中课外作业与考勤各占10%,期末考试占80%。
而实践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实习考评成绩等几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60%、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占40%。
平时成绩考核学生平时出勤、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小组合作状况、实验结果、实验实习报告撰写等。
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按制定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操作的规范程度、准确程度评定成绩。
七、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1、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2、教学方法与手段2.1教学方法本课程是一门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重视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强调学生的参与;二是坚持以实践为本,加强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三是把学业、就业、创业紧密结合,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综合实践法(1)项目教学法将某一课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检验成果和评估总结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改变教师单项传播的呆板,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法结合教学主要内容和学生实际,吸纳生态农业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典型例证,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
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有计划的针对一些难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
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鲜明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善于引导树立对立面,使其各抒己见,达到最后共识。
(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本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充分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体验、得到发展。
但是角色扮演法也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用的,主要是用于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抽象知识。
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
让学生走上讲台阐述见解、归纳中心内容。
设计作业题等活动。
台上同学的表现先有其他同学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5)综合实践法将实训、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定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安排,使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方案。
通过各环节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了鲜活、直接而实用的专业综合素质;有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能力;打掉了骄、娇二气,树立了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锻炼了个性品质。
获得了课题上无论如何也无法获得的教书育人的效果。
2.2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手段建立虚拟现场本课程全部章节自制了电子课件PPT、视频库。
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农业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农业环境的各个方面非常逼真的展现出来,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产生了不是实际就像实际的效果。
(2)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网站,网站地址:/nyst/main/index.asp将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视频库、案例集、教学剪影等资源充实与网站中,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3)丰富实践教学活动建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结合,将实训、实验、专题讲座、技能考核、参观考察、定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合理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八、教学条件与资源1、师资条件要求师资人数5人,课程负责人张海利,主讲教师4人,5人中其中高级职称四人,中级职称1人,每位教师都有6-20年的教学经验。
且各位老师专业方向不一,这位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件的制作,带来的新鲜血液,大家在不断补充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把各方面的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教学效果明显。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质极高的专业基础类课程,所以对教师的定位不限于某一专业,而是要求综合型的教师类型。
2、实践教学条件要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实训分两类,一类是用于验证生态学的现象和规律,显示有关概念;另一类是用于测定有关系统结构功能参数。
这些实验都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开展生态学研究的动手能力。
农业生态系统的实训学习是通过对具体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了解,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增加学生对农业生态的了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果学校大车调动没有问题,且经费充足,准备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到不同的典型农田生态区域开展观察和调查。
通过调查温州地区典型农田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性质及特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概念与规律;通过农业园区及相关合作社的调查,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流,投入产出量,以及农业工程设计的主要方法、步骤,并要求同学根据自己熟悉的农业资源,设计出一个农业生态工程。
如果外出经费不足,可以利用老师调查时拍摄的录像和幻灯来弥补。
为了减少第一手数据收集的时间及成本,获得面上的总体信息,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经常要利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别人的数据,比如环境保护监测数据、气象站数据、水文数据记录、土壤普查资料、人口普查统计资料、经济年鉴、农业区划报告、企事业单位年报表、地图、文献记录、农业网络数据库等。
3、教材与教学资源开发教材:1、高志强主编,《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1、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2、李博主编,《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3、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4、唐建军严力蛟段兆麟主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原理和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5、杨文宪张秋明编著,《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6、李文华主编,《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7、李建龙主编,《信息农业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九、学生学习建议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建议1、学生学习建议目前国内公开出版的教材中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材只有高志强主编,《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该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章节的设置,主要是面向生态学专业而编写的,并没有立足于农类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特点,因此,对于农类高职院校而言,该教材只能用于教学参考。
要真正实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立足本校特色、高职学生特点及产业发展形势,编写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
2、学生可持续发展建议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与以后就业相关的方面,学习劲头很足;与就业相关,但联系没有那么密切的,觉的学了也白学,还浪费时间与精力,学习就没有动力。
因此,如何将就业形势分析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教改课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长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摸索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