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户籍制度改革

合集下载

户籍制度的60年流变一纸户口背后的辛酸

户籍制度的60年流变一纸户口背后的辛酸

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户籍制度改革,在这个夏天破冰。

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扩大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等一系列举措,无疑将对中国的城镇化改革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当户籍制度行进在“历史三峡”的冲刺阶段,一起走近那些刻下深深户口烙印的人生,展望户籍改革的前路还有几多坎坷……25集电视连续剧《户口》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丽村姑卢凤荣嫁给了城里青年田立新,尽管卢凤荣美丽贤惠又能干,但由于是农村户口,所以她一直生活在“低人一等的自卑中”。

婚后数十年里,卢凤荣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对“农转非”批复的期待中。

等待多年无望后,卢凤荣几经周折花钱给自己和女儿办了“农专非”,用她自己的话说“终于成城里人了”。

但突然有一天。

卢凤荣发现派出所门前排了上千人的队伍,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本埠升级地级市,人口增容,每个农民只需花5块钱即可办成农转非户口。

站在派出所门前,已过不惑之年的卢凤荣喜极而泣。

“我就是现实中的卢凤荣!”8月3日,在西安已经居住了21年的罗英梅对华商报记者说。

1972年出生的罗英梅是商洛山阳人,21岁到西安打工,并结婚生子。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有西安市户口的“西安人”。

为了拥有西安户口,罗英梅这些年省吃俭用攒钱买房,自费缴纳社保。

就在她和家人即将完成所有的“落户条件”时,突然国家出台政策——农业户口取消了。

“也就是说,以后没有农村户口了,转不转也都无所谓了!”罗梅英说这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桌子上的一个牛皮档案袋。

袋子里装的是她从派出所要来的一份“落户须知”,里面告诉她只有哪些条件达到了,才能落户西安。

户口和生命一样重要的年代75岁的周素子这辈子曾有过两次坐“牢”的经历,都是和户口有关。

近代史论文对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近代史论文对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2012-2013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应化11-1班任课教师:姓名:学号:成绩:对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成果显著。

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落后。

其中,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尤为突出。

户籍制度,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

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它起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人口登记,为政府的统一管理和调查服务;二是人口管制,促进人口合理迁移,缓解城市的压力。

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户籍制度被附带了很多利益性的东西,例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都以户口为标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分配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都和户籍制度直接挂钩,多项法律条文也依据户籍制度而制定。

我国自年以来按居住地和职业将公民分1994 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在这种城乡户口二元管理的制度下,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被区别对待。

例如,2006年在重庆发生的一起车祸中,三名少女不幸丧生。

事后,两城市女孩各获得二十多万的赔偿,另一名农村女孩所获赔偿金却不及其一半。

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明显不合理,但却合法: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死亡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故赔偿金额有此差别。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城乡居民之间存在一道高大的壁垒,这道壁垒表面上看是户籍制度,本质上则是由户籍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法律各个方面的权利的差别。

因此,我认为,户籍制度的改革,根本上在于不断减少户籍的附加值,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将户籍制度由二元分割制度向居民一体化管理方式转变。

客观地说,在中国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户籍制度发挥了吸纳农村资源,积聚国家力量的作用。

而今日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提上议事日程,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不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导致的不公平,中国不是找不到新的发展动力,而是任何动力都无法在现有户籍制度框架内得到释放:当亿万农民被束缚于土地的时候,拉动内需是不可能的;当2 亿多农民工被拒绝给予完整市民权,城镇化就是舍近求远,要想同工业化齐头并进就绝无可能;当在城市中的农村务工者及他们的子女继续既回不了农村的家,又进不了城市的门的时候,中国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利益格局调整就无法实施到位。

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一、改革背景及意义我国户籍制度始于1958年,60多年来一直未大改。

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存在着许多由户籍制度引起的不合理问题,比如: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

目前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歧视性政策和法规,导致农村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平等。

二、户籍迁移难。

目前我国户籍制度实行的是“一户一籍”的模式,户口仅仅是一个人口统计和管理的工具,但是它却体现了极大的权力意义。

因此,制度上对户籍的管理相当严格,户籍迁移非常困难。

三、人口流动的难以管理。

当前城市的劳动力资源是日益紧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鼓励人口流动,但是由于户籍制度不合理,导致人口流动带来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改革户籍制度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改革目标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户籍制度,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融合和平等化,解决户籍制度产生的不合理问题,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人口管理的精准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人口在政策和法规上的平等。

二、户籍迁移方便化。

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带来的城市经济发展和治理成果的员工从藏品的流动。

三、人口管理的精准化。

通过建立全国联网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人口的准确统计和管理。

引导人口流动带来的就业和产业升级。

三、改革方案一、户籍制度的尺度化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户籍制度的尺度化。

城市和农村的户籍应该统一,不再区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

所有的人口都拥有一个公民身份。

同时,户籍应该变成一个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工具,而不再是一个与权力和地方财政意义紧密相连的概念。

这样做能够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流动人口管理等问题。

二、户籍管理系统的协同发展建立全国联网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套户籍管理系统。

建立上传人员信息、获得国家令牌的流程,以便更好地管理人口。

同时,配合之建设人口服务中心、人口流动管理中心,统计和精准管理人口流动的信息。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户籍制度历史及改革
中国自古以来,实行封建制度,用户籍制度就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的用户籍制度历史也悠久而悠久。

商周时期,《吠陀经》中就有“用户制度”的概念,表明用户制度是
中国历史上最多发达的社会制度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用户籍制度在不
同的朝代中也有所发展,逐渐完善,不同的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用户籍制度。

秦朝以家民制为主,“七惩”“六布”,实行独断专行,实行地方集
中制,建立籍籍管理制度,建立小籍和大籍,强制收容登记,登记用户,
确立小籍归家登记制度。

汉朝以来,政府为调动、派遣人员或征税等目的而建立定居籍管理制度,并且实行了非定居籍登记制度。

汉朝定定居籍登记制度,建立了居民
家的“家籍”和“节度使”的“节籍”,划定了家庭和节度使籍的管理范围,并实行名义乡制,把籍籍的管理范围缩小到乡籍。

隋朝以后,定居籍制的管理范围逐渐缩小,并结合地方宗族建立了定
居籍登记制度,分定穿、衙、公登、区注、宗登、宗种等登记制度,并实
行又名制度,以规范用户籍登记管理制度。

宋代以定居籍登记制度为基础,又兴利除弊。

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_现状及问题思考

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_现状及问题思考
1985 年 7 月 ,公 安 部 颁 布 实 施 了 《关 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 规定 要求做到来人登记,走人注销;暂住时间 拟超过三个月的十六周岁以上人,须申领 《暂住证》。对外来开店等暂住时间较长的 人,采取雇用单位和常住户口所在地主管 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办法。 同年 8 月,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 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条例(草案)》。 “一人一证”制的居民身份 证制度与暂住人口制度成为中国户籍制 度基本定型的重要标志。
1984 年 10 月 , 国 务 院 发 出 了 《 关 于 农民进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申请 到集镇 (指县以下集镇, 不含城关镇)务 工、经商、服务的农民和家属,在城镇有固 定住所,有经营能力,公安部门应准予落 常住户口,发给《自理粮户口簿》。 自理粮 户口的实施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 重大突破,使农民有了改变自己职业和生 活 住 所 的 权 利 。 据 统 计 , 从 1984 年 到 1986 年 底 ,在 不 到 3 年 的 时 间 里 ,全 国 新 增 办理自 理口粮户 1633828 户,总计 达 到 了 4542988 人。 但 是,这些 措施 并 没 有 从 维护农民根本权益的角度出发对户籍制 度进行调整。
2001 年 ,国 务 院 批 转 公 安 部 《关 于 推 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提 出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 行计划指标管理。意见一方面要求严格办 理小城镇常住户口审批工作,同时要求切 实保障在小城镇落户人员的合法权利。自 此,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得到全面推进。 2002 年 ,北 京 开 始 实 施 《关 于 推 进 小 城 镇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规定凡在北 京 市 14 个 卫 星 城 和 33 个 中 心 镇 规 划 区 范围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 活来源的人员及其他共同居住生活的直 系亲属,凡持有本市农业户口的,均可根 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中国人口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人口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人口户籍制度改革近年来,中国人口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突破。

这一改革旨在消除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户籍差别,为每个中国公民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最新进展。

一、背景中国的户籍制度源自1958年的户口登记制度,该制度将居民分为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形成了明显的区别和差别待遇。

农村户口的居民在城市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限制和不公平待遇,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二、目标中国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居民在城乡之间的平等流动。

具体目标包括:取消农村和城市户口之间的差别待遇,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三、成果与进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人口户籍制度改革。

首先,实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鼓励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并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

其次,推进“以人为本”的长期居住证制度,为居住在城市但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

再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简化户籍登记手续,方便居民的流动和迁移。

四、挑战与解决方案尽管中国人口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仍存在差距,需要加大投入和改善政策。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住房保障等问题亟待解决。

最后,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给人口流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优化政策措施,推进改革的全面落实。

五、结论中国人口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的进展和成果为每一个中国公民提供了更加平等和公平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城乡居民间的交流和融合。

尽管还存在挑战和难题,但中国政府在推进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道路上已取得显著的进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实现真正的户籍制度平等与全面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

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

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
近年来,理论界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下一步的突破口问题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方案:一是将党内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二是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三是将选举制度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以上方案和主张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是有积极意义的,应当积极探索。

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些改革方案要取得大的突破也是非常困难的。

笔者以为,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应当是司法体制改革。

现代社会本应处于重要位置的司法在我国长期处于政治系统的边缘。

司法权这样一种保障现代国家和社会正常运作的重要权力也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放眼世界历史,司法在政治发展中的价值已被很多国家的政治实践反复证明。

任何政治系统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过程都不可缺少它的司法结构和功能,并且,无论从理论抑或经验上来看,结构合理、功能正常的司法还构成了制度化和法治化的主导性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有学者提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理想模式即:经济发展——法制和司法改革——法治建设——自由权利与公民社会——民主选举——行政与政治革新——经济发展。

在这个发展的“圆圈”中,司法改革处于基础和前提的地位,而司法改革的重点又是司法体制的改革。

(摘自《北京日报》9月6日章武生/文)。

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近年来,一直存在着户籍制度不公平的现象。

在中国,户籍制度是指根据人口流动和居住地点的不同,把人口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

城市户口通常享有更多的福利和机会,而农村户口则相对被限制。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始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一、背景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一直在加速。

城市对于人口流动的限制和控制导致了个体的经济和社会机会的限制,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和能力。

此外,户籍制度也不平等地限制了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这种现象也导致社会不公平和产生很多问题。

二、户籍制度改革内容1. 实行居住证制度为了解决户籍制度造成的城市落户难问题,中国政府在2000年开始推行居住证制度。

居住证共分为四个级别,包括居民、居住、工作和高端人才等。

居住证通过积分制来审核居民申请。

2.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为解决家庭因在同一城市和同一户籍中无法享受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障的问题,中国政府推进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将养老、医疗等统一纳入实行。

3. 改革人口计生制度为解决的“户口限制”和“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的问题,中国政府推进计划生育制度向量化调整,解除“独生子女政策”和从家庭计划生育过度,从而实现女性自主权利和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

三、改革效果和未来问题这些户籍制度的改革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比如可以解决城市落户难、加强公共服务平等、提高农民工权利、促进经济和人口流动、改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等问题。

但是,为了真正实现户籍制度的公平和公正,还需要继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权利保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问题,改革还需要包括城镇提升和农村发展、城市落户、人口培训和教育等诸多问题。

总之,户籍制度改革具有长远和重要的意义才能推进和稳定改革。

我相信,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将一直走在正义和公平的路上,让幸福感重来真正的属于每一个人。

户籍制度破冰

户籍制度破冰

户籍制度破冰户籍制度一直是中国社会中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性给国家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户籍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破冰。

本文将从户籍制度的问题出发,分析户籍制度破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

一、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1. 城乡差别明显。

户籍制度使得城乡之间的差别愈发明显,城市户籍的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资源,而农村户籍的人则很难享受到同等待遇,这导致了城乡之间的二元分化。

2. 限制人口流动。

户籍制度严格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使得很多人无法在城市落户定居,这不仅影响了劳动力需求的匹配,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 限制了公民的基本权益。

户籍制度令人民的基本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如教育、医疗等权益都会受到限制。

4. 合法性问题。

户籍制度使得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无法合法地获得居住权,这不仅使得城市管理变得不够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治安问题。

以上问题都恰恰说明了户籍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合理性和不适用性,因此必须有所改变。

二、户籍制度破冰的必要性1.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户籍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2.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促进城乡间的资源流动和人员流动,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

3. 保障公民基本权益。

户籍制度的破冰可以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使得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社会资源。

4. 促进社会稳定。

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减少人口的流动限制,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现在已经迫切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破冰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1. 国家政策的支持。

我国政府一直倡导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支持人口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为户籍制度破冰提供了政策基础。

2. 社会舆论的支持。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经使得人们对户籍制度不合理性有了更多的认识,社会舆论的支持也是户籍制度破冰的可行基础。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是指对现行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以解决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之处,促进人口流动和城乡融合的进程。

户籍制度是一个重要的人口管理制度,它将人口分为城市户籍人口和农村户籍人口,并给予不同的待遇和权益。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户籍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权益保障不足、人口流动限制等。

因此,户籍制度改革成为了当下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包括:
1. 扩大农村户籍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和就业权益。

通过推动农村户籍人口向城市迁移,扩大他们在城市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权益。

2. 改变户籍歧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打破现行户籍制度对城市户籍人口和农村户籍人口的不平等待遇,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

3.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

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权益保障,解决他们在城市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4. 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统一分配,提高城市和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

同时,改革过程中需要注重平稳过渡,保障各方权益,确保改革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

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

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引言:户籍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对于促进国家生态平衡、人口流动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户籍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户籍迁移限制、农民工流动限制等,制约了人们的自由流动和平等发展。

为此,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更为公平的社会制度,我国开始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放宽户籍迁移限制以往,我国户籍迁移受到了各种限制,如户籍城市的落户条件、居住证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开始放宽户籍迁移限制。

首先,取消了落户城市对申请人的限制条件,避免了因户籍限制而造成的就业、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

其次,实行居住证制度,将户籍与居住地解绑,使人们在居住地享受更多的福利和公共服务。

二、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改革还包括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往,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无法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开始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整合,确保了人们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身份下都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三、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还包括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以往,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工作时,常常面临着就业困难、工资低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帮助农民工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其次,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户籍制度改革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进城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国开始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条件,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需求。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在家乡就能享受到城市的发展成果,减少了他们外出打工的意愿。

结论:户籍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是指对我国目前实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人口流动和就业均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主要分为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两个部分,农村户籍多数为农民和农村居民,城市户籍多数为城市居民和农民工。

农村户籍与城市户籍之间存在严重的差距和不平等。

城市户籍享受着各种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而农村户籍则面临着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限制。

这种二元的户籍制度加剧了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流动壁垒,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

为了解决当前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首次提出户籍改革的思想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我国进行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推出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催生了大量的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务工,形成了今天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

我国认识到户籍制度的变革迫在眉睫,同时也认识到户籍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通过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户籍制度改革文件和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实施的《户口登记条例》和2014年实施的《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这两个文件对户籍制度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和改革,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法律和政策的支撑。

近年来,我国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我国逐渐放宽了城市户籍的条件,允许农民工和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户籍。

目前,我国允许持有合法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申请城市户籍。

这一举措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市就业需求矛盾的冲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

其次,我国加强了对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我国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特别是学校和医院的建设,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我国逐渐消除了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差距,提高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市人口迅猛增长。

然而,这一进程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矛盾,即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户籍制度差异。

中国的户籍制度即所谓的“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造成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开始了针对户籍制度的改革。

一、背景和问题城市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和现代化的象征。

然而,长期以来,城市户籍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只有持有城市户口的人才能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包括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

相比之下,农村户籍的人则被限制在农村地区,丧失了在城市中自由流动的权利。

这种差异性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农村人口为了生活和发展的机会,纷纷冒险进入城市打工,但他们无法获得城市户口,常常陷入无家可归、边缘化等困境。

此外,这种制度还导致了城市中人口过多,房屋资源紧张,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

二、改革进程和成果针对户籍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条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中国逐渐放宽了城市户口的限制,鼓励农民工在城市落地生根。

通过实施城市化改革试点项目,将一些县级城市的农村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

此后,中国逐步放宽了城市户口制度,实行了户籍制度改革。

城市户口已不再与特定地域和资源挂钩,而与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有关。

人们可以通过购买房产、纳税、就业等多种途径获得城市户口。

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三、新问题和展望尽管户籍制度改革在改善了一些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城市环境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新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是“户籍脱钩”,即全面放开户籍制度,造成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资源短缺等问题。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面临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挑战,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

户籍制度改革具体内容

户籍制度改革具体内容

2023-11-07contents •引言•户籍制度改革总体规划•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户籍制度改革的效果预期•结语目录0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户籍制度已经成为了制约人才流动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户籍制度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背景介绍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户籍制度改革可以消除城乡户籍差异,使人才能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自由流动,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人才流动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可以降低人口流动的门槛,增加城市人口数量,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推动经济发展随着城市人口增加,政府可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改善社会福利户籍制度改革可以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实现城乡一体化02户籍制度改革总体规划通过取消落户限制、放宽落户条件等方式,使更多人能够更容易地获得户籍。

降低落户门槛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歧视,促进社会公平。

促进社会公平改革目标03特殊群体的户籍制度改革对特殊群体,如农民工、大学生等,进行专门的户籍制度改革,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改革范围01城市与农村户籍制度的改革对城市与农村的户籍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以实现城乡一体化。

02不同地区之间的户籍制度改革对不同地区之间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以实现地区间的人口流动自由。

改革重点户籍与福利脱钩取消或减少户籍对个人和家庭福利的限制和影响,使户籍制度回归其本来的管理职能。

完善社会保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不因户籍而受到歧视。

强化居住证制度完善居住证制度,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居住证享受到城市的各项服务。

03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居民身份统一。

消除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促进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浅析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浅析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浅析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摘要:现行户籍制度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情境下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的巨大发展,人口流动加强,对户籍改革提出了挑战,本文就户籍制度改革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户籍制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户籍制度;户籍改革;现状;改革措施一、户籍制度简介及其发展历史户籍管理制度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所辖区域居民的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包括常住人口登记、暂住人口登记、出生登记、死亡登记、迁移登记、变更更正登记等)并进行管理的一项行政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户口登记制度。

规定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实行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变更等7项内容的户口登记制度。

二是户口迁移制度。

我国户口登记制度实行在常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

公民常住地发生变化后,应将户口迁移到现住地,即进行户口迁移。

三是居民身份证制度。

为16周岁以上的公民颁发身份证,16周岁以下的公民可自愿申领身份证。

这套制度直接肇始于1958年1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在各地方不断有序推进。

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进行一系列调整,由限制逐渐变得宽松。

到2001年,全国许多省市都宣布城乡居民粮油关系与户口脱钩。

在中央,全面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

在地方,各地的改革也颇具开创性且富有成效。

很多地方实行“绿卡户籍制”,一些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还普遍实行了“蓝印户口”,以吸引人才和资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2003年,全国各地区相继出台了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居民户口”的改革措施。

南关派出所现有常住人口22368人(明确登记的),而且近几年来一直徘徊这一数字左右,上下幅度不大,迁入人口略低于迁出人口和死亡注销人口,总体呈减少趋势。

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成果显著。

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落后。

其中,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尤为突出。

户籍制度,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

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它起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人口登记,为政府的统一管理、调查服务;二是人口管制,促进人口合理迁移,缓解城市的压力。

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户籍制度被附带了很多利益性的东西,例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都以户口为标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分配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都和户籍制度直接挂钩,多项法律条文也依据户籍制度而制定。

我国自1994年以来按居住地和职业将公民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在这种城乡户口二元管理的制度下,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被区别对待。

例如,2006年在重庆发生的一起车祸中,三名少女不幸丧生。

事后,两城市女孩各获得二十多万的赔偿,另一名农村女孩所获赔偿金却不及其一半。

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明显不合理,但却合法: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死亡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故赔偿金额有此差别。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城乡居民之间存在一道高大的壁垒,这道壁垒表面上看是户籍制度,本质上则是由户籍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法律各个方面的权利的差别。

因此,我认为,户籍制度的改革,根本上在于不断减少户籍的附加值,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将户籍制度由二元分割制度向居民一体化管理方式转变。

现在,国内很多地区如福建、广东等已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居民户口。

但在我看来,如果仅仅取消“非农业户口“标记而实行“居民户口”标记,却不改变户籍背后的利益差别,不打破户籍制度所联系的利益链,那么,改革只是一纸空谈,并不能真正解决户口歧视问题。

由户籍引发的纠纷牵涉到医疗卫生、高考、就业、入学等各个领域,这不仅有制度上的原因,更是观念上的问题。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

主题五:户籍制度改革■背景导读一、理论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制定和形成了一套以户为单位,以人为对象的户口管理制度,包括户口登记、户口迁移、户口统计、常住人口管理、暂住人口管理等内容。

虽然户籍制度管理包括诸多内容,但掌握和控制住户与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是户籍制度长期以来最重要的内容。

户籍制度不仅仅是指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规定及配套措施,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城市商品粮油供给制,城乡不同的医疗保健制等辅助性措施。

户籍制度不仅仅是管理上的身份证明,同时也是与经济地位和社会福利待遇等相联系的社会身份的证明。

二、政策背景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措施: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

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要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

2010 年5 月27 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三、当前状况户籍制度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开始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试点, 但一直进展缓慢。

近年来,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目标, 户籍制度改革再次被提上中央议事日程。

2010 年初,北京市教委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正式确定了小升初和小学入学时间表。

政策中明确提出,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与北京户籍学生一样享受免试就近入学,确保每一个外来人口子女都有学上。

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表示,本市将力争用3—5 年时间使外来人口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同城待遇”。

建国后户籍制度改革

建国后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形成阶段的特点:
在形成这一阶段,户籍制度尽管附带着浓厚的政治 色彩,但其涉及的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人 口登记和人口统计,虽然已有《指示》、《通知》 阻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但总体来看,制度本身体 现了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精神, 公民居住和迁徙相对自由。因而,1949--1957年期 间,成为公民完全能够自由迁徙的时期。1954年, 全国人口自由迁出、迁人为2200万人,1955年为 2500万人,1956年为3000万人。这些人口迁移既 包括东部沿海农民自由前往边疆地区垦荒和农民自 由进城就业,也包括国家有计划组织沿海工厂企业 内迁而要求的职工随迁。

户籍改革阶段的特点: 在这一阶段,总体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户籍 制度改革尽管起步迟缓,被动性明显,但进入90年代 中后期,改革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中央政府大胆试 验,主动作为,社会反响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居民迁徙、居住自由的需要,推进了人口城市化进程, 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中国历史上户籍制度的特征
(二) 户籍制度的强化阶段(1958--1980年)
这一时期既是户籍制度发展期,也是户籍 制度管理的严格控制期。 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 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 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 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 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 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 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 的规定,此后一直没有恢复。




2001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 见》,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截至2007年3月,已有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 西、重庆、四川和陕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 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实现了 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

户籍制度改革内容

户籍制度改革内容

户籍制度改革内容户籍制度改革是指对我国现行户籍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合理的迁移需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但是现行户籍制度却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群众迁移自由的一大短板。

因此,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户籍制度改革应该完善城市户籍迁移机制,打破户籍壁垒。

目前,城市户籍在我国被视为“一纸空文”,这使得农民工和其他从事非农业工作的人无法在城市中享受同等的待遇和服务。

因此,对于确有就业或生活需要的人员,应该将户籍迁移流程更加简化和便捷化,取消或大幅放宽就业和居住条件限制,使他们能够在城市中获得合法和公平的权益。

其次,户籍制度改革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险体系尚未实现全覆盖,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享受到完整的社会保险待遇,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险机制,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使得所有在城市工作的人员在享受收入增长的同时也能够得到社会保障的保障。

另外,户籍制度改革还需着力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当前,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等基本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因此,应该加大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使农民能够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服务,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最后,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还需要改革相关机构和管理体制,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相关机构应该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一张网络化、信息化的联动机制,统筹各方资源,解决户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同时,也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打破户籍壁垒,实现人们的均等权利。

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城市户籍迁移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并改革相关机构和管理体制,确保改革的有序推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户籍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 突破 口” 问 题勾连起来会不会显得突兀与牵强?恐怕很多人都

国家形态 ,其最为核心的本质在于在国家与公 民这 关系上较传统国家完全不同。 遵循这一思路 , 本文
提出改革 中国的户籍制度从而重构 国家与社会 、 国
会有这样 的印象。但是如果我们对于户籍制度与现 代政治的本质与特征有更为深刻 的认识 ,那么将二
的客观事实是我 国在政治现代化方 面取得 了巨大进 展。 但是与此同时同样不可否认的是 , 与急剧的经济 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以及人们的期望值相 比,政治 出当前的改革陷入 了停滞。 因此 , 近些年来理论界和 实践层面都将寻找政治体制改革 的“ 突破 口” 问题作
为重大问题。针对该问题 , 学术界提 出了一些设想 , 但本文认为已有的讨论在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上认识
者联系起来就丝毫不会显得牵强 。本文以政治学 的
家与公 民关系 ,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政
治的基础 , 从而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可成为 中国政治
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 口。
理论视角审视户籍制度 ,从而能够恰当地认识到我 国的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其实质功 能在于进行社会资源与权益的分配 。 简单来看 , 即在 不 同的户 籍上面附着 了种种不 同的社会 和经济利 益。 因而 , 中国的户籍制度的核心特征在于赋予其 国
吴瑞财:
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1 2: 户籍制度改革
政治休制改革的突破 口: 户籍制度改革
吴瑞 财
( 华侨 大学 公共 管理 学院 , 福建 泉 州 3 6 2 0 2 1 )
摘 要: 学术界 目 前几种有代表性 的关于政治体 制改革 的突破 1 2的讨论都 有其不足之处 。突破城 乡二元分割的 户籍制度 以构建 普遍平 等的现代 国家的公 民身份 既切实地 为发展现代政治奠定必要基 础又在 实践上具有推进 的可
模糊不清 ,即对于现代国家的特征与本质这一问题 的认识并不到位。 本文认为 , 现代国家作为一崭新 的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5 - 1 5 会变迁使得源自于政治改革有着迫切的期待 ,主要体
现 在三 个方 面 :
作者简介: 吴瑞财( 1 9 7 8 - ) 。 男, 福建泉州人,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中山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当 代 中国政府与政治。 项目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项目 编号: 1 1 J 0 2 8 9 ) 。
二是改革的不彻底性导致权力在社会资源的分 配中发挥 了太大作用 , 引发严重的社会公正问题 ; 三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而且这种不平衡有加
剧甚 至 固化 的可能性 。
出, 由于预算民主将触及政治活动的核心 。 即政府的 收支问题 , 因而“ 如果省级预算 民主成功了 , 那么中
国的社会主义 民主建设就可 以在村民选举 的 ‘ 草根 民主 ’ 之外实现 ‘ 中心开花 ” 。 三 日以加强 国家基本制度建设推动政治 现代 化。 这一观点近年来获得较为广泛的影响 , 其基本观 点是认为从西方发达 民主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 , 民
体制改革 的“ 突破 口” 就成为一个极为关键 的问题 , 针对该问题学术界提供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

民主化的经验教训来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 的最为迫切 的也不仅仅是民主化的问题 ,更重要的 是 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的问题 。从 中国的情况来看 ,
“ 国家制度建设就是中国过去将近三十年的政治改 革的核心,中国领导层一直强调的机构改革就属于

1 2 5 ・
晋阳学刊 2 0 1 3年第 2期
・ 公共管理 与政 治学研究 ・ 制度研 究・

是 中国社会 已具有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 即
方面实现预算 民主的最佳途径是 由人民代表大会审
查、 批 准政府的税收 、 收费与债务政策” 。他甚至提
社会利益的高度结构性分化 , 这从根本上对现代政 治提出了要求 ,现代政治必须有某种机制与过程来 整合多元分散的社会利益 ;
在实质性 的问题上没有多少突破 , 体制改革的步伐仍然显得较为缓慢 ,甚至有学者提 治改革进展迟缓 ,
还停留在浅层 次改革的 ‘ 外围’ 阶段 , 实质性的 改革即从根本上解决 ‘ 权力过分集中’ 问题的改革还
… …
没有什么重大突破” 田 。应该说这两种观点都可以找
到足够 的论据来证 明自己。 但是 , 当前急剧的经济社
能性, 以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 1 2 具有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 政 治体制 改革 ; 户籍制度 改革 ; 国家构建 ; 公 民身份
中图分类号 : D 0 3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 2 9 8 7 ( 2 0 1 3 ) 0 2 — 0 1 2 5 — 0 5
日以党内民主带动人 民民主的发展 。基于执
政党在 中国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近年来 以发展党内 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设想成为一种主流观点 ,多数 学者认为这一路径选择较为切实可行。胡伟认为 ,
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对于及时有效的政治体制改 革提出了极为紧迫的要求。 然而, 有学者就忧心忡忡
地表示“ 改革 的动力 ” 已基本丧 失 , 改革共识 已基本
主政治 的发展顺序一般是国家基本制度建设在先 ,
大规模的民主化在后 ;而从最近几十年发展 中国家
破灭 , 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担忧是合理的。因而 , 政治
民差异化的公民身份 。 改革开放以来 , 一个不可否认
对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
论者显然有极为不同乃至相互对立 的评判。一种观
点认为 , “ 作客观的和细致 的经验性考察和历史的比 较, 我们将不难发现 , 中国政治改革所取得的进展远 远超出人们一般 的想象” [ 1 】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 “ 从 客观实际情况来说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以来我国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