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摘要:学习一种语言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本文从称谓语的角度来浅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经济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来讲述其对称谓语的影响,进而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称谓语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相互统一的历史范畴。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萨丕尔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是社会遗留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1]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了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语言这个工具来承载,而语言的各种特征又渗透在文化的各个层面。我们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务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是人们交际中相互称呼的用语,包括姓名、头衔等,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确认方式。称谓语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在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最基本的策略之一。[2]称谓语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通过它,就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一、不同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语言来承载,同时,不同的文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文化语言这一上层建筑来说,要对其进行研究,就需要对其不同的经济模式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分析其不同的文化语言形式。对于不同文化语言的研究,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明古国,她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最终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由此便产生了我们沿用至今的称谓语。例如,邻里乡亲之间,虽然没有亲属或亲戚关系,但人们总是按性别和年龄,分别称呼对方为某大爷、大叔、奶奶、大婶、大哥、大姐等。用家庭亲属之间的称谓来表示人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大家庭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有关对人称谓的词语。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谓语》中列举了114种亲属称谓语。学者潘攀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中指出,汉语中标准亲属称谓语多达363个。[3]这些称谓语在汉语词汇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人与人之

间高低贵贱的等级分化。

而在西方国家,他们以畜牧为生,庄园经济是他们的经济基础,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很强的家庭观念,比较注重个体生活,所以,在他们的称谓语中很少有以家庭成员为尊称的词汇。他们一般不会给陌生人叫Uncle或Aunt,甚至自己的孩子也可以直呼其父母的名字,学生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

从东西方不同的称谓语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其经济基础,经济模式的不同而导致了文化上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正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在语言上的异同,深入了解其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见,东西方不同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与文化。

二、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的精神支柱,不同的价值观反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体现不同的价值观。通过语言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价值观对语言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下面,从称谓语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封建自给自足,重视农耕的经济模式不仅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而且也决定了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同时也形成了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价值观念。在社会上,男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可以成为高高在上的天子,可以读书,进入仕途,求得一官半职,拥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而女性则是上不得朝堂的;在家里,男人是女人的天,女人要严格的遵循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不得违背。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在社会、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十分尊贵的,而女性则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特别是在婚姻中,这种现象最为明显。表现在称谓语上就是,在古代,中国的女人结了婚就没有了名字,只是在娘家姓氏后加上一个“氏”字就是她的名字了。

而在西方国家,西方人民族血统观念淡薄,不重家庭,不重人伦,而是奉行个人主义,小孩从小就很独立,长大后更加倾向和父母分开生活。英、美国人绝不会以宗亲、外亲、姻亲的不同来区别父母的亲人,也不会用uncle或aunt来称呼父母的好友,也更谈不上将亲属称谓用在非亲属成员上去表达亲近感情。

另外,中国人的等级观念比较强烈,内外亲疏分类十分明确,表现在称谓语上就是,见到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见到长辈、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要毕恭毕敬,不能直呼其名;弟妹不能直接称呼兄姐之名。在社交称谓上,对等级较高的人,要称呼其职位,如称“孙主任”、“唐经理”等,而不能直呼其名,对等级较低的下级,则可直呼其名,或用“老吴”、“小王”之类的称呼。然而,在英语亲属称呼中就没有这样的等级观念。可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正是由于这些价值观的不同,便产生了我们在语言上的差异,也正是语言上的差异,让我们发现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三、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在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下,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我们通过称谓语来进行分析研究。

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深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主张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秩序。在古代,主张三纲五常,重视等级观念,家庭观念。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要求人们用“仁”、“礼”来对待他人,所以,形成了中国人爱谦虚的风俗习惯,总是尽量的贬低自己,抬高他人,这样就表现了对对方的尊重。由此产生了许多表示谦虚的词汇,有贬低自己的,还有对他人的尊称。例如,表示贬低自己的有:鄙人、小人、拙荆、愚兄等,表示对他人尊称的有:令慈、令尊、令郎、令媛、兄台等。此外还有很多,这都说明了中国几千年来谦虚的风俗。

而在西方国家,他们较早地结束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比较重视个人的价值,对自己和他人的成就会同等对待。对于别人的邀请和夸奖,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而东方人则会为了表示谦虚而退让。所以在西方国家,表示谦虚的词汇很少,表示尊敬的词汇也很少。这跟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有紧密联系。

从称谓语的角度,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我们只有了解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才能为我们进行更好地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都会影响到语言的改变,从而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于一种文化来讲,它时刻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而对语言来说,它对文化也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5]脱离了语言来谈文化,或者脱离文化来谈语言都是空谈,应该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语言是传递文化的有效工具,文化是语言的强大载体。

通过称谓语,我们了解了影响语言和文化的因素有经济基础、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了解了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文化制约着语言,语言反映了文化。当然,我们还需要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对语言和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这就需要我们作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马东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4

[2]李慕杰汉英称谓语中文化差异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58-60

[3]陈玲美论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文化因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5)

[4]罗长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