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合集下载

从称谓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谓看中西文化差异

行大小。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
1.问候用语
只分性别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
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而汉语把 点。如:您去哪罩?您是上班还是下班?而英语国家人士往往
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 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便问,见面打招呼通常以天气、
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 授,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不能从主观愿望出
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 发,而应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把
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 握以上问题处理“适度”的原则,力求使每一节课处理都恰
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 氏前加“Mr.”“Mrs.”,男子统称“Mr.”,称已婚女士“Mrs.”未
的 称 谓 差 异 , 显 得 男 女 平 等 。 如 : 英 文 “grandparents, 婚女士“Miss”。
grandfather,grandmother”, 不 论 父 母 其 父 亲 共 用 一 个 词

道(异化了的宗法人伦),把“天地君亲师”合而为一,强调以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面对别人 国家、民族、宗族、家庭为熏,内向自求:“正心、修身、齐家、

从汉语称谓和饮食用语论语言的人文性

从汉语称谓和饮食用语论语言的人文性

语 不是 天外之物 的形 成 、 源 、 它 起 应用 、 生成 、 配 、 搭 组合 都牢 见 、 尊见 、 芳意 。 1 . 称 2谦 牢扎根于特定的某一文化环境之 中。 因此 , 语言具有人文性的特征。 它 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 . 记录反 映文化 的发展状态 。 比如汉语 , 中华 民族 自称谦称 : 、 仆 不才 、 不贤 、 在下 、 鄙人 、 小生 、 学生 、 晚辈 、 后生 ; 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汉语 中留下 了深刻而不可磨灭的印迹。 这些 印迹 已 对 自己姓名的谦称 : 敝姓 、 贱姓 、 姓 、 小 免贵姓 、 小名 、 小字 、 名 、 俗 经成为了汉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被人们理所 当然地使用。 本文试从 俗 字: 汉语称谓和汉语饮食文化用语两个方面来探讨语言的人文性问题。 对自 家长辈 的谦称 : 家父 、 家严 、 家慈 、 家母 : 对 自家兄弟 姐妹 的谦 称 : 兄 、 家 胞兄 、 舍兄 、 胞弟 、 舍弟 、 胞姐 、 舍 1 语 称 谓 的 人 文 性 . 汉
◇ 高教论述◇
科技 圈向导
21 年第 1 期 02 8
从汉 语称谓和 饮食用语论语 言的人文性
翟 梦 雪 ( 陕西 师 范 大 学 国 际 汉 学 院 陕西 西安 706) 1 0 2
【 要 】 言具有人文性的特征 , 文化 的重要 载体 , 录反 映着文化的发展状 态, 于研究一个民Fra Baidu bibliotek的语 言和 文化具有 十分丰 富的意 摘 语 它是 记 对 义。透过 汉语称谓和汉语饮食 用语两个方面 , 能够清晰地 看出语 言的人文性特征。 【 关键词 】 汉语称谓 ; 饮食用语 ; 语言的人 文性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称谓形式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称谓形式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称谓形式【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名著,其中的人物称谓形式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有着丰富的分析价值。本文从社会背景、语言特点、社会意义、性别差异和等级观念等方面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称谓形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和剖析。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人物称谓不仅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性别差异和等级观念在人物称谓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不同性别和阶层的认知和对待方式。综合分析结果,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风貌,也能够对当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称谓形式进行一定的启示与反思。《红楼梦》中的人物称谓形式在社会语言学领域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

【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红楼梦,人物称谓形式,社会背景,语言特点,社会意义,性别差异,等级观念,综合分析,启示与反思

1. 引言

1.1 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称谓形式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人物称谓形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红楼梦》中

的人物称谓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礼仪规范以及人际关系。

在这部小说中,人物的称谓往往带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不

同阶层、不同家族间的地位关系。通过对人物称谓的语言特点进行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称谓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规范,以及这种规

范背后的社会意义。人物称谓中的性别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可以揭示古代中国社会对男女身份地位的认知和定位。

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

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

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相生相伴,关联密切。只有了解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才能算是真正的学好这门语言。作为语言的特殊组成部分,汉语称呼语更是蕴含着浓浓的民族文化,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其中亲属关系称呼语强调了汉民族对宗法等级的重视,社会关系称呼语凸显了汉人的官本思想,虚拟亲属关系称呼语则体现了汉人浓厚的人情味与亲和的思想。本文简要介绍汉语称呼语与汉民族文化及称呼语的分类,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标记功能将称呼语分为亲属关系称呼语、社会关系称呼语和虚拟亲属关系称呼语3类。较详细地阐述了3类称呼语的内涵及隐含的文化观念,这些称呼语都是是为了更好的和谐与均衡人际间的关系,这也恰恰是汉民族文化的奇特之处,以等级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均衡和谐着人际关系。

关键词:汉语称呼语,汉民族文化,等级思想,官本观念,亲和观念

正文

在语言交际时,人们首先要对听话者进行称呼,且称呼的恰当与否,直接会影响到接下来的谈话效果。那些貌似再简单不过的日常称呼用语背后往往隐藏着大量的信息,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情感关系、年龄差距、性别、身份、社会地位、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容我们小视。

一、汉语称呼语与汉民族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交流思想的媒介,它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还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要发展要必须以原有文化为基础,并通过语言来传承。因此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构成。所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相生相伴,缺一不可。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试举出现代汉语普通话(或某方言)实例,从语音、词语和语法方面分析有关语言实例中所表现的文化影响,讨论文化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语文教学建议

语言是我们的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语言与文化可以说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工具,同时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有了语言,人类才创造出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进化的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的变化与发展也脱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

所谓“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语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马显彬《中国没有“国语”——重谈“普通话”名称的规范》P61。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区域,为某一地区的人民大众所掌握、使用”(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P4。)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从语音、词语和语法方面都有体现。首先从语音方面:我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各个区域有这自己

特有的方言,这些特有的方言都是个区域的人长期生活长期在特定环境下所特有的语言,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普通话中

“n”和“l”的区分很明显,但是在陕西话中这两个拼音所发出的语音是相同的。“奶奶”被称之为“濑濑”,原因在于陕西方言中没有“奶奶”这个称呼,当地,父亲的母亲被称之为“婆”,并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奶奶的发音,因此,当地的文化影响到了语音的形成,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实例,陕西话中“qian”和”tian”的发音也是相同的,就是因为长时间的语言习惯致使操着当地方言的人们无法区分这些语音,拼音文字受语音的制约极大,一个词的发音稍有变化拼写方式也就会随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就促使其他词语的生成,例如陕西话中为了避免“qian”与“tian”的区分,“田”称之为“地”,宁夏人一般说:“在田里干活呢!”,而陕西人说:“在地里干活呢!”。任何语言的发音、言语都是先于它的文字的发明而被长期使用,在正常生活中语音比书面文字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语言又是人类特有的,语汇的丰富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的掌握。因此语音对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辈分称谓的语言学分析与语用功能

辈分称谓的语言学分析与语用功能

辈分称谓的语言学分析与语用功能辈分称谓是人们在交流中常用的一种语言现象,用于表示不同年龄、地位和关系的人之间的称呼。辈分称谓在各个社会文化中具有不同的

表达方式和语用功能。本文将通过语言学的角度对辈分称谓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实际交流中的语用功能。

一、辈分称谓的语言学分析

1. 语言形式的多样性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辈分称谓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在中国文

化中,辈分称谓通常以“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直接称呼方

式来表示亲属关系。而在西方文化中,辈分称谓通常通过姓氏、名字

或称谓来表示,如“先生”、“夫人”、“女士”等。

2. 辈分称谓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人们对于辈分称谓的使用也在不断

变化。过去,辈分称谓通常以年龄和地位为基础,如“大哥”、“二姐”、“师傅”等。但现代社会中,人们更注重个体的尊重和平等,辈分称谓

的使用也变得更为灵活和个性化。

3. 辈分称谓的语法功能

辈分称谓在语法上起到了约束和衔接句子的作用。例如,在汉语中,使用辈分称谓可以明确句子中的主谓关系,同时也能够体现说话人和

被称呼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二、辈分称谓的语用功能

1. 社会身份的表达

辈分称谓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对长辈使用适当的称谓可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同时,对于晚

辈而言,使用恰当的辈分称谓也有助于显示自己的孝心和谦逊。

2. 亲密关系的建立

使用辈分称谓有助于建立亲密的社交关系。在亲友之间的交往中,

使用相对辈分称谓可增加亲切感和融洽度,使交流更加自然和友善。

3. 社交礼仪的表达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 称 谓 语 深 入 到 人 们 日常 生 活 的 各 个 角 落 , 反 2 ] 它
而 在 西 方 国家 , 们 以 畜 牧 为 生 , 园经 济 是 他 他 庄 们 的 经 济 基 础 , 就 决 定 了 他 们 没 有 很 强 的 家 庭 观 这 念 , 较注重 个体 生 活 , 以 , 他 们 的 称谓 语 中很 比 所 在 少 有 以 家 庭 成 员 为 尊 称 的 词 汇 。 他 们 一 般 不 会 给 陌 生 人 叫 Un l c e或 Au t 甚 至 自 己 的 孩 子 也 可 以 直 呼 n,
关 系 , 人 们总是 按性别 和 年龄 , 别称 呼对方 为某 但 分
大 爷 、 叔 、 奶 、 婶 、 哥 、 姐 等 。 用 家 庭 亲 属 大 奶 大 大 大 之 间 的称 谓 来 表 示 人 与 人 之 间 密 切 的 关 系 , 体 现 也 了 中 国人 的 大 家 庭 观 念 。 在 中 国几千 年 的历 史 长河 中 , 成 了许 多有关 形 对人 称谓 的词语 。赵 元任 先 生 在 《 国人 的各 种 称 中 谓 语 》 列 举 了 1 4种 亲 属 称 谓 语 。 学 者 潘 攀 在 《 中 1 论 亲 属 称 谓 语 的泛 化 》 指 出 , 语 中标 准 亲 属 称 谓 语 中 汉
多 达 36 3个 。3这 些 称 谓 语 在 汉 语 词 汇 中 一 直 占 有 [ ]

试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试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analyzes Han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values in communication appellation. Fourth,it analyzes Han nationality different times social culture
transform characteristic from appellation language.
appellation language by analyzing Han nationality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value,Han nationality psychology.The chapter analyzes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First,it analyzes character of Chinese related appellation
Appellation is due to the mutual relations between relatives and other aspects,as well as status,occupation and SO on.Appellation language is not only indispensable part in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he gap

跨文化视角下语言与文化的互动——以新加坡社会称谓通语“安哥”为例

跨文化视角下语言与文化的互动——以新加坡社会称谓通语“安哥”为例

2019年第6期(总第107期)

No.62019

General Serial No697

海外华文教育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跨文化视角下语言与文化的互动

—!新加坡社会称谓通语“安,”为例

陈建萍

(上海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国上海207438)

摘要:社会称谓通语是社会人际交往中的称呼,在社会历时快速变化及共时迁徙过程中时常会呈现缺环状态。在多语多文化的新加坡,中译词“安哥”是中老年华人男性的社会称谓通语。

其来源英语词“uncle”,从其使用中模糊亲属非亲属界限、辈分级差中可见,其语义已经脱离汉语亲

属称谓范畴,且微调语音,并选取语义契合的汉字对译,在汉文化意识作用下泛化转移为社会称谓

通语。“安哥”的形成与新加坡社会以英语为主导语,汉文化中亲属称谓易泛化进入社会称谓,及

多种语言博弈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有关。

关键词:安哥;uncle;借词;社会称谓通语;文化杂糅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221-9456(2419)46-0474-47

DOI编码:19.69056/ki.6ce.6019.66.60)

一、引言

在人际交往中,称谓语是口头交际的始发点,对人际交往是否正常顺利进行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称谓语(address)是说话者用来称呼对话者的用语。使用何种称谓语是说话者对彼此身份关系、说话场合、交际目标做出快速判断的选择。社会称谓语深刻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各方面状况。一种“由于社会变迁、人们观念改变,称谓语系统中出现的或系统不对称,或与人们身份、地位、交际语境不切合,从而影响到系统性和交际效果”的现象(祝克懿,2074)被称为称谓语缺环。例如社会称谓语“先生”“小姐”的产生、消失、复活、语义转移(刘晓玲,2070;刘毓庆,2073;姜德军、道尔吉,2070;张旳,2076;章小谦,2074;计冬桢、陈佳璇,2718),“同志”“师傅”“老板”的替换更迭中(李琼、杜敏,2711),深刻反映着中国社会历时变迁。这是从纵向角度呈现了社会称谓语缺环现象。而当汉人走出国境,在海外形成生活社群后,在交际需求作用下,与当地的语言和文化冲突、交融、杂糅,并通过不同方式填补横向交往而形成的社会称谓通语⑴缺环。在华人聚居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就存在这种现象。

分析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推荐下载

分析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推荐下载

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1、“语言与文化”和“文化中的语言”在语言和文化的

研究方面有两种提法:“语言与文化”和“文化中的语言”。为了界定语言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有的语言学家将文化分为两大范畴,“大文化”和“小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作用于社会生活所产生的一切结果的总和。

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风俗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精神文化。“小文化”指的就是“大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他成分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原始人与动物有许多相近之处,但是人产生了语言,动物却没有。原始人具有宗教、信仰、道德、习俗等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动物则不可能有。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外语系一一级语言三班马梓洲(1140501336)众所周知,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东方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也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称呼语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通过对中西称呼语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称谓,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尴尬。

中西称呼语差异的几个方面:

(一)家人之间:家人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类人群,所以我们先看看家人称呼上的不同点。

如果我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不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呢?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不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所以中国的小孩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只会叫他们的父母“爸爸”“妈妈”或者是更加尊敬的叫法“父亲”“母亲”。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国外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是“Mom”“Dad”,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与此相通的还有“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姑妈”“姨夫”等,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在国外,比如美国,你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称谓与中国传统文化

称谓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代码编号

《大学语文》论文

(题目)《称谓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院设计学院

专业(方向)包装传播设计

班级二班

学号 **********

姓名丁锐天

指导教师潘端伟

2015年5 月1 日

摘要: 称谓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汉语的称谓词细致而复杂,本文从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各自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并简要讨论在日常交际中汉语称谓词的缺失现象,及对此种现象

的文化思考。

关键词:称谓文化亲属称谓社交称谓

称谓与传统文化

一、亲属称谓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宗法制等级社会。宗法制度中堂兄弟是一家人,表兄弟则是外人。《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是姑表姐弟,宝玉和宝钗是两姨姐弟,论亲戚宝玉宝钗要远于宝玉黛玉。由于中国有着两三千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是对封建统治的维护和社会道德的约束,而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比如对于妻子的称呼,因为丈夫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之妻曰夫人,大夫曰儒,士曰妇人,庶人曰妻。”随着历史的发展,妻子的称谓有所变化,称呼也多了起来,把妻子叫做“夫人、妻子、媳妇、内子、内助、内人、拙荆、老婆、老伴儿”等,体现了汉语称谓语具有多种多样

的表现形式。

二、社会称谓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一)泛称的社会称谓

泛称的社会称谓也可以理解为通用称谓的泛化现象,通用称谓语指的是一般不严格区分被称呼者的年龄、职业、身份。比如我们熟知的“师傅”,这个称谓词在古代是对老师的尊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后来指典型的师徒关系,现在人们把一些从事技术性工作的人称为“师傅”,比如称呼司机、厨师、建筑工人。另外,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姐”一词经历了一个由卑至尊的语义演变过程,由婢女之意逐渐褒义化,成为对深闺未婚女子的尊称。后来曾一度消失,至“文革”后逐渐恢复使用,不仅可以指称未出嫁的年轻女子,也可以称呼各种服务行业或其他年轻的女性工作人员。其称谓的泛化,深刻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变化和解放,折射出语言与社会文

中英称谓用语比较及其文化内涵

中英称谓用语比较及其文化内涵
六、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调查样本中,共计 395 名男性观 看“武林风”节目,占调查总人数的
80.94% ; 共 计 93 名 女 性 观 看 “ 武 林 风”节目,占调查总人数的 19.06%。 “武林风”栏目的线下受众中,主要为 工人和农民群体,占主要受众的一半 以上。栏目观看人群的文化程度初中 最多,其次为高中,再次为大学学 历,初高中人数占总人数的 2/3 以上。 说明栏目的受众较为广泛,能涵盖大 部分群体。区位便利成为现场观看栏 目的主要便利条件,同时网络的发展 也成为观众广泛观看“武林风”栏目 的重要原因。“武林风”栏目发展有机 遇也有挑战,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 创新。
学术研究
X U E SH U YA N JIU
中英称谓用语比较及其文化内涵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苗 勤
摘 要: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社会现象,是语言交际过程中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 分。引用大量实例,对中英称谓语对比分析来研究二者的异同,并对这一言语行为进行中英跨文化对比分析。旨在提醒英语学习者应该重视 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进行交际。
观众对“武林风”栏目娱乐因素 满意度相对较高。在国外比赛时详细 介绍了当地的风俗、民俗,且适时推 出的选手曝光率较高。娱乐因素方面 的不足有赛间休息时间插播广告太 长,应当缩短栏目比赛间隔,并且增 加对规则或选手的介绍。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一、引言

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

称谓语是日常交流中用以指称他人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在汉语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用以指称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社交称谓语则涵盖了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往,职业称谓语则是对人们职业身份的一种标识。

亲属称谓语如“爸爸”、“妈妈”、“哥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血缘的重视。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既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职业称谓语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是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身份的认可。

1.2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意义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它不仅传递了基本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态度。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变迁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差异。

1.3 研究综述的目的与结构安排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引言部分对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接下来从分类与特点、使用现状、文化内涵、变迁与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研究方法与展望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从称谓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从称谓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从称谓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摘要称谓语在社会语言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对民族文化的反映,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我们同样也可以透过称谓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称谓语亲属称谓社会称谓认知称谓文化折射

称谓是交际主体在语言交往中处理主体间关系、进行人际定位的一种语言活动。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称谓语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亲疏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中的称谓系统有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

对于称谓,人们一般都把它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对于称谓的研究人们也一直停留在对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关注之上。但事实是,除了这两种称谓以外,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人们却没

有察觉到它与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不同的另一种称谓,那就是认知称谓。认知称谓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在社会语言学领域里其研究价值甚至高于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因为这类称谓词体现了人类复杂的认知过程——隐喻、转喻的思维过程,反映出人类的品性、能力、道德等方面。

称谓语定义

称谓语定义

称谓语定义

称谓语定义是指在社交场合中,针对不同的身份、地位和关系,使用不同的称谓和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能体现尊重和礼貌,也能凸显自身社交能力和文化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谓语定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在称呼长辈时,要使用尊敬的称谓,如“爷爷、奶奶、伯父、叔叔、姑妈、姨妈”等。在称呼平辈或晚辈时,则可使用亲切的称谓,如“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在商务场合中,称谓语定义也非常重要,如对客户或上级使用“先生、女士、领导”等尊称,可以传递出尊重、礼貌和专业的印象。

除了称谓的选择,语言表达的方式也很重要。在用语上要避免过于随便或过于严肃,要注重礼貌和尊重,不要使用粗鄙或不合时宜的语言。同时,语音语调也要注意,要有自信、清晰、流畅的口音,表现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自信心。

总之,称谓语定义是一种文化修养,能够提高人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适当运用称谓语定义,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摘要:学习一种语言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本文从称谓语的角度来浅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经济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来讲述其对称谓语的影响,进而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称谓语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相互统一的历史范畴。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萨丕尔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是社会遗留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1]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了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语言这个工具来承载,而语言的各种特征又渗透在文化的各个层面。我们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务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是人们交际中相互称呼的用语,包括姓名、头衔等,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确认方式。称谓语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在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最基本的策略之一。[2]称谓语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通过它,就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一、不同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语言来承载,同时,不同的文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文化语言这一上层建筑来说,要对其进行研究,就需要对其不同的经济模式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分析其不同的文化语言形式。对于不同文化语言的研究,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明古国,她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最终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由此便产生了我们沿用至今的称谓语。例如,邻里乡亲之间,虽然没有亲属或亲戚关系,但人们总是按性别和年龄,分别称呼对方为某大爷、大叔、奶奶、大婶、大哥、大姐等。用家庭亲属之间的称谓来表示人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大家庭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有关对人称谓的词语。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谓语》中列举了114种亲属称谓语。学者潘攀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中指出,汉语中标准亲属称谓语多达363个。[3]这些称谓语在汉语词汇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人与人之

间高低贵贱的等级分化。

而在西方国家,他们以畜牧为生,庄园经济是他们的经济基础,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很强的家庭观念,比较注重个体生活,所以,在他们的称谓语中很少有以家庭成员为尊称的词汇。他们一般不会给陌生人叫Uncle或Aunt,甚至自己的孩子也可以直呼其父母的名字,学生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

从东西方不同的称谓语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其经济基础,经济模式的不同而导致了文化上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正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在语言上的异同,深入了解其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见,东西方不同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与文化。

二、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的精神支柱,不同的价值观反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体现不同的价值观。通过语言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价值观对语言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下面,从称谓语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封建自给自足,重视农耕的经济模式不仅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而且也决定了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同时也形成了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价值观念。在社会上,男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可以成为高高在上的天子,可以读书,进入仕途,求得一官半职,拥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而女性则是上不得朝堂的;在家里,男人是女人的天,女人要严格的遵循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不得违背。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在社会、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十分尊贵的,而女性则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特别是在婚姻中,这种现象最为明显。表现在称谓语上就是,在古代,中国的女人结了婚就没有了名字,只是在娘家姓氏后加上一个“氏”字就是她的名字了。

而在西方国家,西方人民族血统观念淡薄,不重家庭,不重人伦,而是奉行个人主义,小孩从小就很独立,长大后更加倾向和父母分开生活。英、美国人绝不会以宗亲、外亲、姻亲的不同来区别父母的亲人,也不会用uncle或aunt来称呼父母的好友,也更谈不上将亲属称谓用在非亲属成员上去表达亲近感情。

另外,中国人的等级观念比较强烈,内外亲疏分类十分明确,表现在称谓语上就是,见到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见到长辈、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要毕恭毕敬,不能直呼其名;弟妹不能直接称呼兄姐之名。在社交称谓上,对等级较高的人,要称呼其职位,如称“孙主任”、“唐经理”等,而不能直呼其名,对等级较低的下级,则可直呼其名,或用“老吴”、“小王”之类的称呼。然而,在英语亲属称呼中就没有这样的等级观念。可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正是由于这些价值观的不同,便产生了我们在语言上的差异,也正是语言上的差异,让我们发现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三、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在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下,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我们通过称谓语来进行分析研究。

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深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主张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秩序。在古代,主张三纲五常,重视等级观念,家庭观念。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要求人们用“仁”、“礼”来对待他人,所以,形成了中国人爱谦虚的风俗习惯,总是尽量的贬低自己,抬高他人,这样就表现了对对方的尊重。由此产生了许多表示谦虚的词汇,有贬低自己的,还有对他人的尊称。例如,表示贬低自己的有:鄙人、小人、拙荆、愚兄等,表示对他人尊称的有:令慈、令尊、令郎、令媛、兄台等。此外还有很多,这都说明了中国几千年来谦虚的风俗。

而在西方国家,他们较早地结束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比较重视个人的价值,对自己和他人的成就会同等对待。对于别人的邀请和夸奖,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而东方人则会为了表示谦虚而退让。所以在西方国家,表示谦虚的词汇很少,表示尊敬的词汇也很少。这跟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有紧密联系。

从称谓语的角度,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我们只有了解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才能为我们进行更好地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都会影响到语言的改变,从而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于一种文化来讲,它时刻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而对语言来说,它对文化也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5]脱离了语言来谈文化,或者脱离文化来谈语言都是空谈,应该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语言是传递文化的有效工具,文化是语言的强大载体。

通过称谓语,我们了解了影响语言和文化的因素有经济基础、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了解了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文化制约着语言,语言反映了文化。当然,我们还需要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对语言和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这就需要我们作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马东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4

[2]李慕杰汉英称谓语中文化差异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58-60

[3]陈玲美论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文化因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5)

[4]罗长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