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与风俗习惯_刘巍
论民俗习惯之民商法法源地位
论民俗习惯之民商法法源地位作者:陈文婷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09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律规范的成熟,民俗习惯被逐渐确定为民商法法源,其法源地位得到了确定。
民俗习惯在特定阶段和特定领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强制法,起到维护正常秩序的作用,这正是其被定义为法源的最重要根据。
本文从民俗习惯在我国现行法律中的作用和法源地位出发,重点探讨了其作为民商法法源的地位与作用,旨在为民俗习惯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民俗习惯;民商法;发源地位一、概述民俗习惯的定义及其法源意义没有不存在疏漏的法律规定,也没有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法律法规。
在历史上,当我们在某些时候处于特定的生活领域时,强行法缺乏相关规定的情况下,社会秩序难以维护。
这时民俗习惯能够弥补法律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俗习惯,是“民俗”与“习惯”这两者构成的。
“习惯”比社会中约定俗成的“民俗”更加具有规范力量,具有更加明确的行为准则,对社会的约束力和强制力也更大。
“习惯”与“民俗”相比起来更具备弥补法律漏洞的功能,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人们长时间内认可的民俗包含有社会常规和礼仪规范、审美观的内容,使得两者事实上都具备一定的法源意义,所以把它们统一为“民俗习惯”来看待。
民俗习惯可以作为法律事实被制定法接受,在司法实践中有时也会采用民俗习惯弥补法律漏洞。
但过去,我国制定法并不重视民俗习惯的这种作用,以至于民俗习惯的法源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明确。
近些年,其作为法源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与司法实践中的地位才被逐渐重视起来,由法理解释转变为法律规定与司法解释。
尤其在民商法中,民俗习惯的法源地位已经被明确。
二、从法律规范和法律渊源的角度,给民俗习惯定位法律渊源分为种形式渊源与实质渊源两种形式。
前者作为法律自身的外在形式,其主要作用是确定效力等级。
法律能够被实施,其效力的发挥得益于法律规范划分的等级。
记住乡愁 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 优秀学术著作
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优秀学术著作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我国民俗文化优秀学术著作我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
民俗文化是一种乡土文化,是乡愁的象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消失和流失。
如何记住乡愁,保护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成为当代我国学者亟需探讨的课题。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学者通过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影响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学者杜学芳先生的《我国民间文学史稿》。
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民间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民间故事、传说、谚语、谜语等形式的文学进行分析,杜学芳先生将我国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著作不仅为我国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后人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而另一位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的《我国民间文化论丛》则从更广泛的角度对我国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通过对我国传统宗教、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我国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这部著作中,饶宗颐先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民间信仰、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后人理解我国民俗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还有许多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比如茅海建先生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以及郑振铎先生的《我国传统村落社会史研究》,这两部著作通过对我国传统村落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们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根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我们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2014-07-04查阅次数:173次发布人:admin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入手,结合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与具体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意义、价值、保护、利用、传承的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所引用文献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分类和总结。
基本了解了我国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体现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先人们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
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较早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
2011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渐渐深入人心。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篇名,搜索1999年至2011年(最后截止于2011年6月10日15点40分)以来的文献,共计1719篇。
主要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意义、价值、保护、利用、传承等方面,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保护模式,利用的研究居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研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及分类的依据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定义及分类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简称《公约》)第二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是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按上述定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地方文化初一教材地方文化与传统习俗
地方文化初一教材地方文化与传统习俗地方文化与传统习俗地方文化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初中一年级的教材中,地方文化与传统习俗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介绍地方文化的定义、重要性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和传统习俗。
1. 地方文化的定义与重要性地方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独特的文化传承,包括了语言、风俗、宗教、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标志,也是人们情感归属和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
地方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地方文化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属地区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在文化的熏陶中形成自我认同和自豪感。
其次,地方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地方文化,学生可以增长知识储备,提升审美能力,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最后,地方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许多地方文化都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这些文化,可以激发创造力,使他们在文化创造和艺术表达中发展自己的潜能。
2. 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与传统习俗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方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以下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与传统习俗。
2.1 宫灯舞宫灯舞是福建省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流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福州等地,宫灯舞常常出现在庙会和节日庆典等场合。
宫灯舞通过舞蹈、表演和灯光效果等元素,展示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2.2 西安城墙西安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也是陕西省的地方文化代表。
西安城墙建于明代,保护了城市的安全。
如今,西安城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览,感受古城的历史魅力和文化底蕴。
2.3 湘剧湘剧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
湘剧融合了湘江流域的地方方言和民间歌谣,表达了当地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家乡的风俗习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
家乡的风俗习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家乡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代代相传。
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保护家乡的风俗习惯与文化遗产变得愈发重要。
而这其中的法律制度则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一、家乡的风俗习惯
每个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代表着当地人民
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比如,在我家乡,婚礼上的“拜堂”仪式是一
种非常重要的传统风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另外,一些传统
的节日庆典、民间艺术表演等也是家乡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家乡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
贵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更能够推动当地经济
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不容忽视。
三、法律制度的保障
为了保护家乡的风俗习惯与文化遗产,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
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法》等。
这些法律制度明确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具
体措施,为家乡风俗习惯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
除了法律制度的制定外,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也至关重要。
只有让
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家乡的风俗习惯与文化遗产,大家才能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家乡的文化宝藏。
结语
在当今社会,保护家乡的风俗习惯与文化遗产已成为每个公民的责
任与义务。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能够共同传承和保护家乡的文
化遗产,让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代代传承,永存人心。
春节民俗与民主法治的关系
春节民俗与民主法治的关系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民俗与民主法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春节民俗与民主法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互相促进和支持的作用。
一、春节民俗对于民主法治的意义春节民俗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主法治的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春节民俗反映了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社会准则。
这些传统习俗强调家庭团聚、亲情友爱、尊老爱幼等等,体现了社会稳定的基石。
这正是民主法治的基础,其核心是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其次,春节民俗培养了社会各界的公民意识。
传统习俗中的义务劳动、社区活动以及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动,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这种和谐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民主法治所强调的平等和公正原则,从而有助于推动民主法治的发展。
再次,春节民俗弘扬了民主精神。
在传统活动中,家庭成员一起商议庆祝方式、制定规则,充分体现了平等协商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民主法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体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平等参与和共同决策的权利。
二、民主法治对春节民俗的影响与春节民俗相比,民主法治的影响则表现为规范化的管理和公正的制度保障。
民主法治强调权力的合理行使和公众利益的最大化,对春节民俗产生了积极的引导和影响。
首先,民主法治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得春节民俗活动在规范的框架下进行。
例如,民主法治通过立法机关确立了春节假期的合法性,保证了人们有充分的时间与家人团聚。
同时,法律也规定了一些限制,以保证春节民俗活动的有序进行,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
其次,民主法治推动着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保护传统习俗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这种法治思维的介入,有助于维护春节民俗的传统性和地域性,保证其在当代社会的持久发展。
再次,民主法治在促进春节民俗发展和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法治的成熟和完善为春节民俗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参与空间。
人们可以通过民间组织、社区合作等方式参与到春节民俗的设计、筹备和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对春节民俗的自主发展和创新。
民俗学经典书目
民俗学经典书目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通过对各种民间传统、习俗和仪式的调查和研究,探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方式。
下面是一些关于民俗学的经典书目:1.《民俗学概论》:作者是美国民俗学家罗伊·哈克。
这本书介绍了民俗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对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2.《民间信仰与民俗学》:作者是英国民俗学家伊安·汤普森。
本书研究了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变迁。
3.《中国民俗学》:作者是中国民俗学家郭建中。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4.《欧洲民间传说》:作者是德国民俗学家雅各布·格林。
这本书收集了欧洲各地的民间传说,包括神话故事、动物寓言等,通过这些传说展示了欧洲的文化多样性。
5.《美国民俗学》:作者是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多尔比。
本书研究了美国的民间传统和文化,包括美国的节日、民间艺术、口头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6.《日本民俗学》:作者是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
这本书介绍了日本的民间传统和习俗,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研究,展示了日本社会的特点和变迁。
7.《非洲民俗学》:作者是美国民俗学家西蒙·伯奇。
本书研究了非洲大陆上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包括宗教仪式、神话传说、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8.《拉丁美洲民俗学》:作者是拉丁美洲民俗学家罗伯特·纳什。
这本书介绍了拉丁美洲各个国家的民间传统和文化,包括节日庆典、宗教信仰、民间音乐等方面的内容。
9.《亚洲民俗学》:作者是亚洲民俗学家李维民。
本书研究了亚洲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包括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传统习俗和仪式。
10.《民俗学与人类学》:作者是英国民俗学家维克多·特纳。
这本书探讨了民俗学和人类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
这些书目涵盖了民俗学的各个方面,从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中挖掘出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和习俗,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民俗与立法关系研究
土资源 ” 的源泉和素材作用。因此, 我们在立法的时候应 当正视民俗 、 尊重民俗 , 借鉴民俗的有益之处。而民俗的发 展也应借鉴立法成果, 进而丰富民俗的内容, 促使民俗与社会的更好交融。
【 关键 词 】 民俗 ; 法 ; 系 立 关
【 中图 分类 号 ] 9 D0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16 3 29 (0 20 -02 -0 17 - 3 12 1)1 0 1 2
一
、
民俗 的概 念 、 征及 意义 特
步的分析。一方面, 法律源于 民俗 , 立法亦应当源 于民俗 。 但并不是说所有现存 的民俗都应当纳入立法 的范畴 , 以法 律的形 式体现 。民俗 的多样性决定了民俗 的优劣性, 在立 法时我们应 当择优适用 。另一方面, 如果现存的法律 与某
动态 关 系 , 竟 如何 适 用 , 应 取 决于 社 会 发展 的现状 和 民 究 则 俗 自身 的性 质 。 ( ) 二 民俗 与 立 法 的 关 系现 状及 其 原 因 1 民俗 与 立 法 的关 系 现状 .
种柔 性之美对 人们 的生活和行为进行无形的规制与约束 , 促使人们遵照她的要求 去行为和生活,同时也为制定法提
风气 、 尚与 禁 忌 。 一般 具 有 地 域性 、 崇 “ 民俗 民族 性 、 承 性 、 传 自发性 和 规 范 性 等特 征 。 民俗 根 植 于 社会 生 活 , 一种 自然 形 成 的 力量 , 以一 是 她
以立法 的形式将其废除, 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两者 既有 各 自生存互不干扰的静态关系 , 又有相互 融合、 相互抵制的
外 部因素 。我 国在大量移植国外法律 的时候 , 所移望能促使社会和谐 、 人民幸福 。 而对
认识各种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
认识各种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认识各种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通过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拓宽我们的眼界,增强我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次教案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二、地域文化介绍1. 东方文化——中国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包含了丰富的传统艺术、哲学思想、尊重长辈和传统礼仪。
我们可以介绍中国的书法、中国茶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等方面。
2. 西方文化——美国美国文化独特多元,包括自由、个人主义、创新和多元文化等特点。
我们可以介绍美国的民主制度、流行文化、传统节日等方面。
3. 南亚文化——印度印度文化丰富多样,包括宗教、语言、艺术等方面。
我们可以介绍印度的印度教文化、印度舞蹈、印度斋戒节等方面。
4. 非洲文化——肯尼亚肯尼亚文化充满了民族特色和自然的力量,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艺术、部落文化等方面。
我们可以介绍肯尼亚的马赛人文化、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
5. 欧洲文化——法国法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艺术、时尚、美食等方面。
我们可以介绍法国的卢浮宫艺术馆、巴黎时装周、法国美食等方面。
三、民俗习惯介绍1. 中国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我们可以介绍春节的贴福字、年夜饭、舞龙舞狮等习俗。
2. 美国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介绍感恩节的家庭聚会、感恩晚餐、观看橄榄球比赛等习俗。
3. 印度瑜伽瑜伽是印度的传统运动和冥想方式,我们可以介绍瑜伽的历史渊源、常见的体式和瑜伽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4. 肯尼亚部落音乐肯尼亚的部落音乐是其独特的民俗之一,我们可以介绍肯尼亚部落音乐的种类、演奏器具和它们在肯尼亚社会中的重要性。
5. 法国巴士底日巴士底日是法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介绍巴士底日的游行、互相开玩笑和愚人笑话等习俗。
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各种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五、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对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于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几个问题
河 北 历 史 悠 久 ,文 化 底 蕴 深 厚 ,勤 劳智 慧 的 河 北 人 民在 历 史的长 河 里创造 了大 量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如耿 村 故事 、武 强 木版 年 画 、衡水 内画、蔚 县 剪纸 、井 陉 拉花 、 河北 梆 子 、评剧 、唐 山 皮影 戏 、西 河大 鼓 、乐 亭大 鼓 、吴桥 杂技 、杨 氏太极 拳 、沧 州武 术 、磁州 窑烧制 技 艺等 在 国 内外 享 有 极高 声誉 ,是 中华文 化 百花 园 中朵朵 散发着 燕赵 大地 泥 土芬 芳 的 奇葩 。这 些 光辉 灿烂 的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是燕赵 儿 女文 明 、智 慧 、勤 劳 的结 品和 宝 贵 的文化 财 富 ,也 是 中华 文 明 的 瑰宝 。制 定河 北 省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法 规 ,用 法律 的形 式保 护优 秀非 物质 文 化 遗产 ,对 于继 承和 弘扬 民 族优 秀 文化 传统 ,建 立社 会 主义 核心 价 值体 系 ,推 动 文化 大省 建 设 ,构 建 “ 和谐 河北 ”,促进 沿 海经 济 社会 发 展 强省 建设 都 具有
稿 ) 》确 立 的主要 制 度
《 北 省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条 例 ( 求 意 见稿 )》 共 八 河 征 章 五十 七条 ,包 括 总 则 ,调 查 、普查 与 建档 ,保 护名 录 ,传承 制 度 ,保 障 ,合理 利 用 ,法 律 责任 和 附则 等 。参照 国家 相关 立法 和 各省 立法 , 《 条例 》 主要确 立 了 以下几 个主 要制度 : ( )制 定 保 护 规 划 。通 过 规 划 可 以对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抢 一 救 、保 护 、传承 、开 发利 用 等行 为进 行 预先 控制 ,对 文化 行政 部 门及 其他 相 关部 门的科 学 保护 提 出框 架性 指 导 ,对非 物质文 化遗 产保 护 责 任 单位 进 行 科 学 管 理 ,杜 绝 违 法 、 违规 开发 利 用 的行 为 ,都 具有 重要 意义 。因此 , 《 条例 》 ( 求意 见稿 )第一 章第 征 七条 对制 定 保护 规划 提 出了 原则 要求 ,并规 定保 护规划 需经 本级 政府 批准 , 以保证 规划 的执 行效 力 和规 范组 织实施 。 重 要意 义。 ( )明确 各 自责 任 。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 保护 是一 项公 益性政 二 河 北 省委 、省 政 府 历 来 重 视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保 护 工 作 稳 步 府行 为 ,需 要文 化 、财 政 、教 育 等市 关部 门的通 力配 合 ,需要 新 H 进 展 ,成绩 显著 。省政 府 已制 定 下发 了 《 北 省人 民政 府 关 于加 闻媒 体 、社 会 团体 、科 研 院所 等社 会 力量 的共 同努力 。第 一章第 河 强文 化 遗产保 护 的实施 意 见 》等 四个 法 规 ,成 立 了 以主管 副省 长 七条 规 定: 县级 以上 地 方人 民政府 发 展和 改 革 、财 政 、教育 、民 为组 长 ,省 文化 、发 改 、财政 、教育 、民族 宗 教 、建 设 、旅游 和 族宗 教 、建 设 、规划 、广播 电视 、旅 游等 有 关部 门在 各 自的职责 文 物 等8 个部 门为成 员 的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保 护 工 作领 导 小 组及 专 范 围 内,负 责有 关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保 护工 作 。第 八条 规定 :一 切 家 委员 会 :在全 国最 早成 立 了独 立建 制 的河 北 省 非物质 文 化遗 产 机关 、组织 和 个人 都有 依法 保护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义务 。 保 护 中心 ;各市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保护 组 织领 导和 实施机 构 已经 建 ( )明确 经 费投 入机 制 。 《 例 》 ( 三 条 征求 意见 稿 )第 六条 立 ;在 全 国领 先 公布 了两批 省 级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名 录 2 7 ,其 规定 : “ 2项 县级 以上地方 人 民政 府应 当将非物 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纳 中列入 第一 批中 国家 级项 目3 项 ,总 数 位居 全 国第 四 :省 、市 、 9 入本行政 区域 国民经济 和社会 发展纲 要 ,纳 入文化发展 纲要及城 乡 县 三 级名 录体 系初 步 形 成 。∞ 是 , 随着 我 省 的 文化 生 态 发生 l 建设规 划,所 需经费列 入本级 财政预 算 。各 级人 民政 府用于非物质 但 『 巨大变 化 ,非物质 文 化遗产 受 到越 来 越 大 的冲 击 ,生存 和 发展 面 文 化遗产 保护 的财 政拨款 ,随着 财政 收入 的增 长而增加 。” 临 着 诸 多 问题 ,亟待 通 过 立 法 对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加 以保 护 和 保 ( ) 明确 保护 方法 。 《 例 》 ( 四 条 征求 意见 稿 )专 设第 二 障 。 如 大量 依 靠 口头和 行 为传 承 的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正 在 不 断 消 章 ,详细 阐 述 了调查 、普查 与 建档 工 作 。第十 条规 定 :县级 以上 失 ,许 多传 统技 艺濒 临消 亡 ,大 量有 历 史 、文化 价 值 的珍 贵实 物 地 方 人 民政府 应 当对 本 行政 区域 内的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进 行 日常 凋 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 和普 查 ,普查 由县 级 以上 地 方人 民政府 文化 主 管部 门会 同有关 的现象 时有发生 ,需要成文法 规对不 良行 为和破 坏行 为进行规 范和 部 门组织 展 开 。其二 确立 名 录保 护 制度 我 省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责任追 究:一些传 统技艺传承 困难 ,后继 乏人 ,面临灭 绝 ,需要法 种类 众 多 ,数量 巨大 ,根据 国家有 关 政策 精 神 ,依据 各类 非物质 文化 遗 产的 历史 、文 化 、科 学 价 值 ,明确 了建立 省、 市、 县三 级 规对传 承行为进行 明确和规 定,对著 作权等 合法权 益给予 保障 。 条 二 、 《 北 省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条 例 ( 求 意 见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保护 名 录 ,并 实行 分 级保 护 制度 。所 以 《 例 》 河 征 ( 求意 见 稿 )特 设第 三章 “ 征 保护 名 录 ”进 行 说明 。其三 ,建 立 稿 )》 的起草过 程 20 年 以来 ,随着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保护 工 作 的不 断深 入 ,省 代 表 性传 承 人和 传承 单 位 的命 名制 度 。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是依 附 于 03 人 文化 厅 根据 立法 形势 的需 要 ,着手 《 北省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保 护 “ ”而 体 现 出来 的活 态 的知 识 、技 艺和 技 能 ,这就 决定 了保护 河 条 条 例 》的调 研和起 草 工作 。 该 《 条例 》 ( 求 意 见稿 )结 合 了我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主要 手 段 是保 障其 传承 不 绝 ,后继 有人 。 《 征 征求 意见 稿 )特 设 第 四章 “ 承制 度 ”对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传 省 的实 际 ,借鉴 了兄 弟省 份 的地 方立 法 经验 ,并 多次 征求 了各市 例 》 ( 代表 性传 承 人或 传承 单 位 认 定的 条件 和程 序 、传 承人 及传 承单 位 文化 及 省直有关 部 门的意 见 。 同时 ,我省对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保 护 立法 的呼 声一 直很 高 , j 的权 利和 义 务 、鼓励 传 承 等进 行 细化 说 明 。其 四,健 全档 案 资料 I 人 起 了社 会的广 泛关 注 。近 年 省 “ 两会 ”期间 ,人 大 代 表 、政 协委 管理 制度 。非物 质文 化 遗 产是 以 “ ”为载 体 的传承 技艺 ,但 其 员对非物 质 文化遗 产保 护 及立 法 工作 提 出 了许 多 建设性 的 意 见和 工 具 、产 品等 则 是 物 质 的 , 同样 需 要 重 点 加 以保 护 ,抢 救 、整 建 议 。在2 0年 河北 省九 届 政协 四 次会 议 上 ,省政 协 委员 、河 北 理 、保 存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有 关 实 物及 其他 介 质 资料是 保护 工作 的 06 师 大教 授魏 力群 等2 余名 委 员联 名提 出, 要更 有 效地 保护 我 省 的 重要 内容和 方 式 。 0 ( )建立 专家 咨询 制度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保护 工作 有很 强 五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关 键是 推进 法 制化 进 程 ,建 议尽 快 出 台 《 北 河 省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保护 条 例 》 。在2 0 年 河北 省 十届 人大 五 次会 的专 业 性 ,应建 立各 级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专 家 委员 会 ,对非 物质 文 07 议 上 ,高 士 涛等 代表 联 名 提 出 的 《 于尽 快 制 定 < 北 省 非物 质 化遗 产 价值 的认 定 、研 究 、保 护 方法 等提 供 权威 的 咨询和 论证 ; 关 河 文 化遗 产 保护 条 例> 提 案》 受 到 高度 重 ��
关于中国民俗的书籍
关于中国民俗的书籍一、初阶入门书单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陈勤建《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6、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邢莉等著《民俗学概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8、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导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10、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董晓萍《现代民俗学讲演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周星《乡土生活的逻辑——人类学视野中民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6、顾希佳《社会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徐华龙《泛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陈勤建《文艺民俗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19、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21、董晓萍《全球化与民俗保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2、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民俗理论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上、下),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4、中国民俗学会编《民俗春秋》,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25、朝戈金等主编《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论地方立法中的民间规范——以设区的市立法为例
论地方立法中的民间规范——以设区的市立法为例作者:彭中礼,王亮来源:《湖湘论坛》 2018年第1期论地方立法中的民间规范——以设区的市立法为例彭中礼1 王亮2(1.中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12;2.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长沙 410001)摘要:设区的市立法关注民间的规范资源,一方面缘于在日常生活中,民间规范发挥事实上的规范功能;另一方面民间规范也是调整社会结构的有效手段。
民间规范资源从来源看可以分为基于传统的民间规范、基于法律而产生的民间规范和基于新型社会现象而产生的民间规范;从作用来看可以分为交往型的民间规范和管理型的民间规范。
设区的市在立法过程当中应当区分不同类型的民间规范,坚持有效立法、立有效之法,坚持宏观指导与具体表达相结合,通过吸收和引导等方式,坚持科学立法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实现民间规范资源合理进入地方立法。
关键词:民间规范;地方立法;设区的市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8)01-0056-08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草案,地方立法权扩至所有设区的市。
按照修改后的《立法法》,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指的是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与省级地方立法权、经济特区立法权等相比,设区的市的立法权限并不大,但是更加具体。
鉴于设区的市是我国基层政权当中存在最为广泛的一级地方政府之一,且是距离民众日常生活最近的地方立法,因而在地方立法当中尽可能地关注民间规范资源,是实现地域和谐发展的重要法律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最重要的路径之一。
一、民间规范是地方立法的重要资源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众的精神家园,任何国家的崛起,都必须注意到本国文化的特性。
习俗与法律的关系一个实证分析的视角
[收稿日期]2020-03-16[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全国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重点调研课题“走向以法治德治为基础的社区自治———城市社区治理研究”(2020dfdxzddykt05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汪俊英(1962— ),女,河南南阳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教授,主任。
2020年11月第11期(总第431期)学 习 论 坛TRIBUNEOFSTUDYNov.2020No 11习俗与法律的关系:一个实证分析的视角汪俊英(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18)[摘要]习俗与法律同属行为规范,二者具有不解之缘。
与法律相比,习俗的历史源远流长,习俗不仅是法律诞生的母体,其所具有的“自然法”力量也是法律有效运作的社会基础。
在学理上,习俗与法律具有双向互动关系。
美国禁酒令的失败、中国禁放烟花爆竹及农村殡葬改革三个典型案例表明,国家立法必须慎重对待并善于利用传统习俗。
这对于实现“良法善治”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俗;法律;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20)11-0092-05 一、习俗的起源及其特征习俗是指民间习惯与风俗的合称,俗称风俗习惯,简称习俗。
所谓风俗是指一定地域或一个民族历代相传、日久积累下来的风土人情,如传统风尚、礼节、习性等。
风俗具有多样性,人们往往将由气候或地理等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那些因社会人文等文化要素差异所形成的行为规则,称之为“俗”。
所谓习惯,《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辞源》对习惯的解释是,“长时间养成的不易改变的生活方式”。
可见,这些对习惯的理解与解释均侧重于其公共性(或群体性),而忽略了个体性差异。
比如,我们平时说某人有某种习惯等,讲的就是习惯的个体性。
只有当习惯超越了个体性,而成为群体性的价值偏好时,此时的习惯才与习俗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游戏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游戏)
三、传统民间游戏发展历史
(一)游戏发展的历史,基本以 朝代更替为序, 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产生、发展、成熟、限 制、再发展。(斗鸡) (二)历史 1、夏朝以前 原始、质朴。 仰韶文化 陶制的小陀螺 夏朝:斗鸡、走狗、六博
(3)田传江的《红山峪村民俗志》中指出:①物质民俗②社会民俗 ③信崇禁忌民俗④文艺游戏民俗。
(4)陈勤建将之分为:“有形物质民俗”、“人生社会民俗”、 “心意信仰民俗”、“游艺竞技民俗”。
另外,英国高梅氏、班尼女士、瑞爱德、法国的汪继乃波和日本的 柳田国男在其民俗研究的相关的书中都提到了“嬉戏”。
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游戏)
丢手绢
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游戏)
3、概念界定 概念举例 传统民间游戏定义 一定区域内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并且世代相传的,含
有竞技特征但排除在正式比赛项目之外的能够带来充分娱乐 效果的游艺活动。 (1)传统性 (2)民间性 (3)游戏性
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游戏)
二、传统民间游戏的特性
专题三:中国传统民间游戏
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游戏)
一、传统民间游戏的定义
没有明确的定义 划分不明确 1、民俗 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他的大多数人民在行为上、语 言上表现出来的种种活动、心态。(钟敬文) 在民俗研究中,很多将游戏或与游戏相关的一类内容 纳入其分类。 2、与游戏相近的概念 (1)娱乐活动 (2)人人参与(自娱) (3)游戏规则
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游戏)
七、传统民间游戏的开发策略研究
保护价值高
Ⅱ
Ⅰ
可
利
用
Ⅲ
Ⅳ
率
规范立法活动 促进良法善治——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河北省地方立法条例》
公民与法治| 2018.9下06新闻写真特别关注王玮规范立法活动促进良法善治——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河北省地方立法条例》地方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立法的重要补充,对于保证宪法和法律在地方实施、补充国家立法以及因地制宜自主解决地方事务具有重要作用。
2001年《河北省地方立法条例》颁布实施,对规范和指导河北省地方立法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对河北省地方立法条例进行修订,适应立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 健全立法制度、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维护法制统一、推进河北省法治建设显得迫切和意义深远。
多方论证奠定立法基础地方立法必须适应地方形势需要,具有地方特色。
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就此明确提出:地方特色要“从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需要规定什么就规定什么,使地方性法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对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法治建设和立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2015年,全国人大对立法法进行修正,把完善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九大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要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为此,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将《河北引进。
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励国有企业对高端人才实行市场化薪酬;完善引进省外高层次人才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三是完善人才交流。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人员双向流动。
四是优化人才政策。
规定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将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列为住房保障对象;明确企业引进和培养的技术创新人才,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项目申报、科研条件保障、户籍、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鼓励国有企业对高端人才实行市场化薪酬制度。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研究的力作——评《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
收稿日期:2019-07-19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鲁西南民俗”(17C K P J 16)。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研究的力作———评《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刘香菊(菏泽学院图书馆,山东菏泽 274000)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一书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级档案馆所藏档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所得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自下而上”、“区域社会”、“田野历史学”等研究方法和路径,细致描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图景,并揭示了其发生变动的历史主因、概况、特点、影响、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该书在史料发掘、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结论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是共和国史、地域史和农村社会生活史研究领域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力作。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变迁;力作 中图分类号:G 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9)22—0154—02 2016年9月,董传岭博士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位于华北东南部的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以贯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视角,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新中国成立70年华北农村服饰、饮食、住房、交通、婚丧、节日、信仰、文娱等变迁的历史轨迹、原因、特点、影响、存在问题及应对,推进了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研究,是一部嘉惠学林的力作。
评读该书,总结得失,对进一步推进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研究不无裨益。
1 内容全面系统而不失鲜活该书共分导言和十章内容,31万字,从物质和精神两大层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导言部分介绍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第一章梁山县概述,从基本概况、行政区划沿革及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等方面对梁山县进行概要叙述。
地方立法应有所不为
作者: 赵立新
作者机构: 吉林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
出版物刊名: 人大研究
页码: 16-16页
主题词: 地方立法;质量控制标准;地方性法规;组成部分;法律体系;控制体系;立法资源;立法成本;立法工作;规范化
摘要:地方性法规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地方立法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不过,仍不可否认的是,有关地方立法的事前论证程序、质量控制标准等等,目前国家并无统一的规定,其标准化和规范化还有待确立。
一句话,应该立什么,不立什么,哪些立法应急办,哪些立法应缓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控制体系。
在这种情形下,立法成本的扩大和立法资源的浪费便不可避免。
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地方立法也应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平衡好立法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联系目前的立法工作实践,笔者以为下述几种情况地方立法都应谨慎。
地方立法应当体现地方特色
地方立法应当体现地方特色
张泳梅
【期刊名称】《人民政坛》
【年(卷),期】2004(0)9
【摘要】地方立法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从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正确处理好坚持法制统一与体现地方特色的辩证关系,是地方立法的根本,是地方立法体现地方特色的价值取向。
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是对法制统一与体现特色辩证关系的高度概括。
那么。
【总页数】2页(P42-43)
【关键词】地方特色;地方立法;实际需要;立法权;立法体现;立法法;辩证关系;法制统一原则;经济社会发展;创制性
【作者】张泳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0.0
【相关文献】
1.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切实体现地方特色——关于《山东省档案条例(修订)》的立法主旨 [J], 刘照成;徐胜;张立君
2.地方档案立法如何体现地方特色 [J], 张立君
3.体现地方特色提高立法质量 [J], 肖云刚;
4.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志书的价值所在——兼谈我省编修新方志如何突出地方特色 [J], 王昱
5.利用山水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浅议桂林冠岩公园规划中地方特色的体现 [J], 林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民族区域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
我国民族区域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
刘群芳
【期刊名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卷),期】2002(023)007
【摘要】我国民族区域法制建设应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首要的价值目标,民族平等也是民族区域法制建设的一大目标,民族区域自治也应成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民族法制的实施和监督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两个最重要问题,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刘群芳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学院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28
【相关文献】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历程 [J], 杨雪蓉
2.《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民族法制史上的新里程碑——论乌兰夫为民族法制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 [J], 李凤鸣
3.试论我国现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J], 毕晓冬
4.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光辉典范——学习周恩来同志《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J], 杨绍全
5.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J], 金炳镐;龚志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98期2008年5月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Journal of Gansu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General N o.98M ay.,2008收稿日期:2007-11-25作者简介:刘巍(1967)),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湖北省地方立法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与行政法学。
¹/二分化0是一种问题的认知模式,即关于两个事物之间关系问题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么非此即彼,要么呈并列状态,诸如此类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所体现的问题也与法律与社会所体现的问题相似。
/二分化0所指的问题之间是一种静态关系,彼此之间不能或很难转化,只能孤立地看待和研究。
在学术研究中,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到了这种问题分析方法,而我们自己没有注意到罢了。
º应当说,直接从法律与风俗习惯的角度进行考察是完全行得通的,但本文选以地方立法,是考虑到地方立法的特性,并注意到其与风俗习惯之间的距离可能更为接近,易于对话和作出某种说明。
地方立法与风俗习惯刘 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系,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地方立法与风俗习惯反映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目前地方立法对风俗习惯的调控仅仅具备技术和制度条件,国家法在实践中面临民间重组的命运。
地方立法难以深入风俗习惯的内部是因为风俗习惯的属性,两种不同的信任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影响。
基于此,地方立法对风俗习惯的调控一般只能通过吸收和变通两种方式来实现。
而要突破这个禁忌,只有选择调整决定和影响风俗习惯的背后的因素和条件的路径,即对生态环境、社会和文化个体的调适,达到地方立法对风俗习惯的调适,改良旧的社会生活秩序,或建立起新的社会生活秩序。
关键词:地方立法;风俗习惯;生态环境;文化个体中图分类号:DF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8X(2008)03-0079-08地方立法与风俗习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定程度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定时空内社会认可并反复实践的结果,而无论何种立法,其目标也是为了确立一种秩序,而且最好是社会可以接受的秩序,无论是人为的还是自发的。
因此地方立法与风俗习惯包含的问题是,地方立法应任风俗习惯自我发展,自生自灭,而当某种力量影响到这种自发的生活秩序时,地方立法应对风俗习惯进行确认和保护,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当风俗习惯对地方立法的预期,对国家和社会现代化,或我们经常所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某种不利影响时,地方立法应如何应对,是否应当或能作出某种干涉和控制?在这个意义上说,地方立法与风俗习惯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二分化问题0。
¹地方立法与风俗习惯关系问题是不是只限于此?二者的问题仅是一种/二分化0静态的吗?这似乎要考量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
本文的观点是,地方立法与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问题还不单纯是静态关系,而是可以调适和互动的,以促使双方进化。
º一、静态视角:地方立法中的风俗习惯地方立法能否对风俗习惯作出规定,也就是说能否直接深入到风俗习惯的内部?官方语言解释地方立法是地方权力组织(一般称权力机关)依据相关职权和程序,制定不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为了贯彻中央立法,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有效对地方事务进行管理,国家在地方设置了立法权力,当权力延伸到地方一级时,必定要配置并发展出相关的权力组织系统,以适应权力运转的需要,唯如此,才能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这种组织系统表现为较为严密的立法机构、训练有素的专职立法人员、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在地方立法的权力系统形成的同时,还有一定的诸如会议和咨询等制度包装,以及由立法问题而引发所需的立法参与者,这些参与者除了专家之外甚至动用了社会人力资源,地方立法的网络随之形成,¹地方立法正是在这些系统和网络中建构出来的。
º不难想象,地方立法具备规范风俗习惯的技术、物质特别是组织力量。
尽管地方立法具备了深入风俗习惯的内部的制度条件,但结果似乎并不理想。
复杂的个中原因并不是本文所能也不需要网罗殆尽的。
不过缺乏基础性的/意义的建构和交流塑造出的统治过程0(林德布洛姆1959;布雷布鲁克1963;伍德豪斯1993;帕森斯1995)所需的条件和力量是毋容置疑的,这些条件和力量既是理性的,也是现实和历史的,含涉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方面的问题和内容。
如此,地方立法和风俗习惯进行对视和交流就显得异常困难。
实质上,国家并不是没有意识和感知到这一点,从国家对待风俗习惯的态度(国家法律和政策)即可明鉴。
1949年9月,具有宪法性文献的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6和我国历届宪法都有明确规定:/各民族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0我国宪法还庄严载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0。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6第35条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列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之一,同时,为了给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以教育和应有的惩处,使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切实的尊重。
在1979年我国第一部刑法第147条就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徒刑或拘役0,从而保证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和保持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法律和政策只对风俗习惯作出尊重和保护的原则性规定,而不便深入其中,对风俗习惯自身内容作出规定,或许这可以从国家对待民族关系的路线上作出带有政治倾向的解释,但我们就不能隐隐感受到国家在这一问题上/难以为继0的困境吗?站在国家立法这一立场上,只要是国家和社会认为有必要整合的关系和资源,都会先纳入其调整的范畴,以形成一种法律上的秩序状态,有备无患。
况且社会关系往往先于法律存在,为了尽可能地达到立法预期,国家立法也有必要先期作出统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法律文本中的内容从该法律生效之日起直到废止一直没有真正生效的原因所在,因为立法所含涉的内容并不一定全部在我们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对待风俗习惯的态度上,国家可能是感受到了/难以为继0的结果,因为即使对风俗习惯作出法律上的具体而明确的调整,其立法成果虽然宣告面世并发挥效力,但这些成果在实践中仍然逃不过社会的过滤,在执行的过程中,国家法面临着民间重组的命运,人们会利用法律作为追求某种目标的工具,重组的过程可能是国家不允许的(违法活动),但很多时候其后果难以预料,虽然这种重组面临风险,但绝难断除。
况且一旦国家法对风俗习惯作出具体而细致的调整,民间的重组行为还不能完全否认其合法性,既如此,国家法对风俗习惯作出原则性的带有保护和尊重性的规定就不难理解了。
为什么风俗习惯会难以让地方立法对其直接规定?难道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陈风陋习,地方立法也应放之任之吗?问题不在于我们的愿望,而在于风俗习惯本身。
风俗的命名,古今中外,各有其说。
5周礼6曰:/俗者习也,上所化者曰风,下所习者曰俗。
05汉书#地理志6对风俗下了这样的定义:/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0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在传统风俗观下,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
/风0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俗0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
/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¹º地方立法中的权力组织网络有点类似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权力的文化网络。
杜赞奇先生指出,事实上的权力是各种无形的社会关系的合成,难以明确分割。
权力的各种因素(亦可称之为关系)存在于宗教、政治、经济、宗族甚至亲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之中。
文化网络由乡村社会中多种组织体系以及塑造权力运作的各种规范构成,它包括在宗族、市场等方面形成的等级组织或巢状组织类型。
这些组织既有以地域为基础的有强制义务的团体(如某些庙会),又有自愿组成的联合体(如水会和商会),文化网络还包括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
参见[美]杜赞奇:5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6,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第13页。
地方立法的过程很适合建构论的理论。
地方立法是就某些经济或社会的/问题0而进行的人为性的活动。
建构论的起点是,/问题0哪一个都没有被当成它们自身存在、并独立于参与者的自然现象来对待;相反,它们是被参与者创造的。
以政策为例的建构与此也基本类似,其建构的过程要素包括:1.从整体的可欲结果转移到政策由以制定的过程。
2.从整体性的体系的逻辑转移到参与者的逻辑。
核心话语是)))意义的建构和交流塑造了统治过程。
参见[英]H.K.科尔巴奇:5政策6,张毅韩志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第109页,第121性0。
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
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认为风俗可以救世,虽然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明显不同。
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的特性是:一是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是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
[1]风俗习惯之所以成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支撑力量在于赋予人们信念和情感上的归属感,这也击中了人性的弱点,在现实生活中,作为自然的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既然在一种普遍性的环境中,其他人都认同并遵循一种生活的方式,我为什么不能遵从呢?否则会陷入生活困境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风俗习惯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作用,至少形成冲击。
正如马克斯#舍勒尔所说:/一种世界观要将其信念配合上某些明确的和不可辩驳的东西,例如只有那些关于本质的、自明而又先验的知识才能提供的东西。
世界观要建立这样的结构,从原则上说,它在任何时候都能从自然的-世界观.中得出。
它需要对世界持一种整体性的看法0。
[2]风俗习惯不仅框定了人的信念,还直达人的情感,使你不得不对其产生依恋。
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礼仪和理想等诸多领域为人们所接受,最能体现风俗习惯魔力的是音乐风俗,音乐是人情感的另类升华,是人理想甚至幻想的表达方式。
除夕之夜,英国人年年要唱5辞岁歌6:/你对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你对旧时岁月,心中能不念?旧朋友,旧时光,我们爱他,我们干一杯!干一杯!0后来诗人彭斯将这首歌改写成闻名于世5友谊万岁6。
瑞典在除夕夜唱/祝祷歌0守岁,波兰的青年们喜欢在除夕挨家串户去串门,唱着动人的祝福歌,匈牙利年轻人在节日里手执纸做的喇叭,潮水般地涌向街头,吹出美妙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