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浅析古建筑的维修及利用
浅析古建筑的维修及利用摘要:古建筑是体现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关键标识,对其完成保护以及维修的中央目的就是为了进行更好的开发以及利用。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以及维修,不但包含建筑的本身,同时与地方的经济、市场需求、人文风貌以及历史渊源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联系,如何使其与周围的环境以及现代的城市生活有机的联系,汲取传统文化当中的营养以及内涵,同时与周边的氛围以及商业环境融为一体,是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本文古建筑的维修及利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动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古建筑;维修;利用引言古建筑具有特殊的文化特性以及审美价值。
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地区的人群,其所处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及历史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使得他们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随之变化和更新。
这不但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发展,也持续激发着人类的文化创造力。
1古建筑保护面临的困境与问题1.1思想认识尚不到位由于思想意识不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
这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繁杂性认识不足。
有些基层专职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员,都没有深刻认识到古建筑的独特价值。
二是很多群众缺乏主动保护古建筑的自觉。
很多人甚至认为非物质文化是落后文化和封建愚昧的代名词。
特别是在年轻人眼中,认为这些东西太老旧,没什么用处,没什么意思。
由于缺乏年轻人的参与和群众的自发保护与传承,有些古建筑的消亡速度在加快,这也加大了古建筑保护的难度。
三是“重申报和轻保护”“重经济开发和轻内涵传承”等短视行为比较突出。
一些重要的、濒危的古建筑项目,其生存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
例如神话传承主要靠代代口口相传,河南邵原神话群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古建筑,诞生于王屋山区,流传着女娲补天等很多神奇瑰丽的神话故事。
但是王屋山的山水是神话的主角,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逐渐远离了王屋山的山山水水,特定的神话传说从而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
保护古建筑的好处
保护古建筑的好处
1. 保护历史遗产:古建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见证,通过保护古建筑,可以保留和传承丰富的文化遗产,使人们能够了解和欣赏过去的文化、建筑和艺术风格。
2. 维护城市形象和特色:古建筑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保护古建筑可以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格,增强城市的独特性,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3. 促进旅游发展:许多古建筑具有旅游吸引力,保护古建筑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为当地经济带来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 促进教育和研究:古建筑是学习历史和研究建筑文化的重要资源,通过保护古建筑,可以提供学术研究的材料和场所,推动建筑文化的传统和创新。
5. 保护生态环境:古建筑通常建于自然环境中,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保护古建筑可以保护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6. 传承传统工艺和技术:古建筑代表了过去建筑工艺和技术的精华,保护古建筑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和技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保护古建筑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也是维护
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经济、教育、旅游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然而,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备受争议。
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平衡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1. 传承历史文化历史建筑是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保留历史记忆、传承文化精髓的载体。
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建筑可以使城市保持独特的历史风貌,让居民和游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底蕴。
2. 促进可持续发展历史建筑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
通过保护和再利用这些建筑,可以有效缓解城市扩张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提升城市形象与品质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名片,是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保护和再利用历史建筑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二、城市更新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历史建筑保护意识的提高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建筑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提高历史建筑保护的意识和重要性。
同时,公众也应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积极参与保护行动。
2. 持续投入与资金筹措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政府应增加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发行文化保护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确保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顺利进行。
3. 综合规划与科学管理在城市更新中,应注重综合规划与科学管理。
通过制定相关规划,明确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与任务,合理规划历史建筑的功能与利用方式,保护历史建筑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4. 创新再利用方式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创新的利用方式。
可以将历史建筑用作文化展示、艺术创作、创意产业等多个方面,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潜力,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一、概述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是我国当今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产业布局、类型、结构的重构和转型,大量产业类历史建筑与地段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
这些建筑和地段正面临着被拆毁废弃和改造再利用两种不同的命运,其中以拆毁废弃的情况较为普遍,导致我国的产业遗产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和毁灭。
对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进行研究,提出具有现实技术针对性的改造设计方法、评估原则和技术规范要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与特点后工业时代,通常指的是工业化进程完成后,以服务业、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发展阶段。
这一时代的特点在于,经济结构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生产方式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向灵活多变的小批量生产,社会结构和文化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的后工业时代发展具有其独特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的深入,中国逐渐从以制造业为主导转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这一过程中,许多传统工业区逐渐衰退,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
后工业时代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传统工业区的衰退导致了城市空间的重组,许多工业建筑和设施被闲置或废弃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工业遗产的价值,将其视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合理规划和创新设计,这些工业遗产可以转化为新的文化、商业或居住空间,从而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后工业时代的中国,面对着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挑战和机遇。
这一时期的背景和特点,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城市面貌,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还反映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等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传统建筑正面临着保存与传承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法律保护:加强对传统建筑的法律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和责任主体,严格控制不可逆的破坏行为。
同时,建立健全的传统建筑保护机构,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应足以遏止类似行为的发生。
文化价值体现:传统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在社会教育中强调其文化价值。
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和尊重,从而形成社会共同的力量,为传统建筑的保存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保护意识提高: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传统建筑的重要性,是保护工作的关键。
这需要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使保护工作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传承内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应包括技艺和知识两方面。
技艺主要是指传统的建筑工艺,如砖雕、木雕、石雕等。
知识则涉及到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传承方式: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传承,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等。
同时,应鼓励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展示传统建筑文化。
传承难度:由于传统建筑技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实践,且对传承人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传承难度较大。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冲击,许多传统建筑文化濒临失传,传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建筑文化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技术、需求相结合,实现创新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建筑进行数字化保存,以便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可持续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应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等问题,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化、审美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和遗址。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是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保护方法和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建筑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一座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有诸多意义。
首先,建筑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可以让人们了解和体验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它们是过去时代的见证,对于研究历史、口述历史都有着重要价值。
其次,建筑文化遗产是艺术和审美的瑰宝。
许多历史建筑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是建筑艺术的杰作。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可以让我们欣赏到过去的艺术成就,也可以为现代建筑提供灵感和启示。
再次,建筑文化遗产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可以使城市保持独特的风貌和历史底蕴,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许多世界著名城市都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最后,建筑文化遗产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它们也是可再生资源,可以作为重要的研究和教育资源。
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有许多方法,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保护方法。
第一,维修和保养。
及时维修和保养建筑文化遗产是最基本的保护方法。
定期修缮建筑物,保持其原有的结构和外观,防止进一步损坏和老化。
第二,加固和防灾。
建筑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往往存在结构问题或者在地震、洪水等灾害中容易受损。
为了保护建筑文化遗产,需要加固建筑物,并采取一定的防灾措施,以防止其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
第三,科技保护。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新的科技手段可以应用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数字化修复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建筑文化遗产。
古建筑趣味科普
目录
01 一、古老的木结构建 筑
02
二、神奇的古建筑结 构
03
三、传统建筑材料的 秘密
04
四、古建筑的环保智 慧05来自五、古建筑的传承与 创新
古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 下这些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发现其中的趣味科普。
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的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这种建筑方式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古代 的木匠们利用斗拱、梁、柱等结构,将房屋支撑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中,斗拱是最具代表性的结构之一,它的作用是增加房屋的稳定性,同时也 能起到装饰的作用。
四、古建筑的环保智慧
古代的建筑师们在建造房屋时,也充分考虑了环保因素。例如,他们会在房屋 周围种植树木,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调节温度和湿度。此外,他们还会利用雨水 进行灌溉和清洁,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五、古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古建筑文化的我们也应该注重创新。现代的建筑师们可以在古建筑的基 础上进行创新,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具有时代感和 实用性的建筑。
一、引言
古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然而,随 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古建筑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难题。在这篇文章中,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趣味科普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古建筑,从而更好地传 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二、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历史价值
古建筑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进程的见证。它们不 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 通过对古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并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
二、古建筑的定义与类型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近现代建筑是指中国近代以来所建造的建筑物,包括清朝末年至今的建筑。
由于中国近代历经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这段时期的建筑物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一、理论方面:1.文化认同理论:近现代建筑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代表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过程。
通过对建筑的保护,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传承与创新理论:近现代建筑保护需要在传承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意识和技术,推动传统建筑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保护工作应该兼顾保持建筑原貌和满足现代功能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理论:保护近现代建筑需要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可持续的管理和利用方式,才能实现建筑遗产的长期保护。
二、方法方面:1.认定与登记: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近现代建筑,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鉴定和认定,确定其保护等级,并进行建筑登记,确保其合法性和存在性。
2.修复与维护:对于受损的近现代建筑,需要进行修复与维护,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关键元素。
修复工作需要依据历史文献、照片和遗留构件等资料进行科学的复原。
3.功能转化与再利用:对于无法保持原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可以通过功能转化和再利用,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可以将建筑改造成博物馆、艺术中心或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4.社会参与与教育:保护近现代建筑需要引导公众参与其中,增强社会对建筑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建筑展览、举办讲座和举办相关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5.法律法规与资金支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近现代建筑保护的责任和要求。
同时,需要向近现代建筑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保障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6.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中国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还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积极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开展合作,共同探索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总之,保护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需要运用文化认同、传承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并采取认定登记、修复维护、功能转化再利用、社会参与教育、法律法规资金支持和国际合作经验交流等方法。
历史性保护建筑在改造利用上的创新思维
I n v t eTh n i g o h b l ai n o r t ce n o ai i k n n Re a i t t f o e td v i o P
Hit rcBu l i g so i id n
龚 毅 上海市 建工 设计研 究 院有 限公 司
改造 后 的 “ 8号桥 ” 已成 为 海 内外 的知 名 建筑 设计 、 现 影视 制作 、 画廊 、 装设 计 、 体 、 级 餐 饮 等 公 司 的 聚 集 服 媒 项
如 在城 市建 设 中 , 大限 度地利 用和 再利 用建筑 资源 , 最 比耗
这 是观念 上 的偏差 ,因为 我们 对建 筑 的保 护态 度 只是
建立在 “ 考古学 ” 基础上的“ 文化保护” 方式 , 即完全以“ 福尔
马林 ”式 的保护 ,这种 方式 把既有 建筑 的使 用功能 完 全抛
中图分类 号 : U 4 . T 763
【 文章编 号 】 04 10 (0 20—4 0 0 10— 0 12 1 ) 06— 3 5
最 终选 择 了一个仅 仅还 原 了原 建筑 的空 架子 。
0 引言
人 有新 陈代 谢 , 有 更新 变化 。物 质 文 明的进 步 也催 物 生 了普 罗大 众思 想 的进 化 , 类开 始 注 重历 史 、 惜 资 源 。 人 珍
如玻璃、 钢结构等 , 与原有工业建筑框架的有机结合 , 使一
作者 简介:龚  ̄(9 8 )男 , 17 一, 本科 , 工程师。 作者地址 :上海市武夷路 10号(0 0 0 。 5 20 5 ) 收 稿 日期 : 0 2 0 一 1 2 1— 4 O
个濒临废弃的厂房在这样的改造下完成了华丽“ 转身” 。
浅析岭南古建筑传承与保护
浅析岭南古建筑传承与保护摘要:岭南文化是中国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多姿、多彩的岭南风格建筑则是岭南文化重要的外在体现。
为了做好岭南古建筑的传承与修复,创建广东省岭南古建筑文化研发公司,将成为国内首家以岭南古建筑研究、整理、修复及创新于一体的权威性、代表性研发设计机构。
为了更准确地对公司今后发展进行定位,更加有计划地做好公司的市场开发和经营,借助这次在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学习的机会,我们小组决定以岭南古建筑的传承和修复为题目完成一篇商业计划书,一方面是为了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为公司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关键词:岭南文化;古建筑;保护;传承1、项目背景及文化岭南文化是生活在岭南地区的人们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岭南风格建筑则是岭南文化外在的重要体现,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建筑需要修缮和翻新才能继续使用。
为此,本项目公司以传承和保护岭南文化为出发点,通过为岭南风格古建筑业主提供专业的修复设计、咨询服务,以及相关服务,尽量延长这些建筑的使用年限,并为不断兴起的仿古建筑提供咨询、规划设计服务。
岭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
中国岭南地区在早期拍印的几何图形印纹陶器,就与中原花鸟虫鱼人物装饰的花纹不同。
由于地处湿热的南方,作物以水稻为主,过着火耕水耨,渔猎捕捞生活。
习俗上,喜食鱼和各种蚌蛤贝类,蛇、虫、鼠亦视为美食;习水性,善用舟,断发纹身,住干栏式住宅;笃信巫鬼,以鸡卜凶吉。
在夏朝时,中原的影响已达岭南。
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来自南海的龟甲、海蚌,证明为当时岭南贡物。
在广东,现亦发现属于西周中原所产形制相同的铜盉、铜铙,东周铜钟,春秋铜鼎。
在春秋时,由于楚国强大,对岭南已实行有效的控制。
秦始皇时统一岭南,大量移民,经赵佗努力,使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得到很好融合。
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科技进步——如何在建筑领域中应用新一代技术创新
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科技进步——如何在建筑领域中应用新一代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领域中涌现出各种新型技术创新。
这些创新为建筑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极大地推动了建筑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建筑和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建筑领域中应用新一代技术创新。
1.建筑和科技进步建筑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人类的漫长历史而存在。
在建筑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科技的进步为建筑提供了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和新的设计思路,推动了建筑的不断发展。
世界各地出现的一些标志性建筑,都是科技进步的杰出代表。
如阿联酋的迪拜塔,是世界最高的建筑,它的高度之所以能够达到828米,完全得益于数十年的技术发展;著名的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其构建就足以证明19世纪法国工程师创造出的新型技术的可靠性。
可以说,在建筑领域中,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建筑的需求,更是为了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追求。
2.新一代技术创新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科技创新是本世纪初旬的一个热门话题。
颠覆性的发展可能会推动建筑工业的史诗式变革,为建筑带来新的处理方式、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优化的效益。
其中,新一代技术创新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涉及很多领域,例如材料、施工、能源、智能化等方面。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典型例子:2.1. BIM技术BIM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应用的数字化技术。
BIM技术通过将建筑的所有信息集成进一个模型中,使设计师、承包商和业主等各种利益相关者能够共同合作,管理建筑项目、更好地协调和通信。
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更加高效和精确,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成本和时间投入。
2.2.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是应用新型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建筑,包括智能房间、智能楼、智能家居等。
建筑行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建筑行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现代建筑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领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建筑行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建筑行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影响和价值。
一、文化传承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性建筑行业作为一门艺术和科学的组合,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文化传承可以帮助建筑师了解和研究历史遗产、民族风情、地域特色等,从而更好地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首先,文化传承有助于保护历史遗产。
建筑作为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过去时代的记忆和价值。
通过传承和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可以将历史的延续感和独特韵味传递给后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其次,文化传承对于保持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建筑风格,这种特色反映了当地历史、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
通过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可以让建筑师更好地与当地环境融合,创造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作品。
此外,文化传承还对于培养和传统建筑技艺和工艺技术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传统建筑中,有许多独特的技术和手艺,如木雕、瓦片制作等,这些技艺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特殊的建筑风格。
通过传承和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可以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使其更加富有创意和个性。
二、创新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性创新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建筑师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通过创新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提升建筑的品质和效益。
首先,创新可以改善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建筑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满足人们对于功能和舒适性的要求。
通过引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计理念,可以使建筑更加灵活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其次,创新可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现代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建筑也需要适应这一趋势。
古建筑保护与修缮主要内容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与修缮主要内容和方法一、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古建筑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保护古建筑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古建筑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文明的见证,是我们历史的记忆。
古建筑的保护至关重要。
二、古建筑保护的内容1.物质保存古建筑保护的首要任务是对其物质结构进行保护。
这包括对古建筑的房屋、墙壁、柱子、门窗等构件进行维修、加固和保养,以确保古建筑的物质结构不会受到严重的侵蚀和损坏。
2.文化内涵的传承古建筑的保护不仅包括对其物质结构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内涵的传承。
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承和宣传,以便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3.环境保护古建筑的周边环境也需要进行保护。
周边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古建筑的稳定性和氛围,因此需要对其周边环境进行环境保护,以确保古建筑的完整性和美观性。
三、古建筑修缮的方法1.传统材料与工艺在进行古建筑的修缮时,应尽量使用与古建筑时期相符合的材料和工艺进行修缮。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古建筑的原始特色和风貌。
2.科学技术与先进设备对于一些古建筑,特别是那些已经严重破损的古建筑,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进行修缮。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古建筑的原始结构和风貌。
3.专业团队与管理机制进行古建筑修缮需要依托专业的团队和管理机制。
这样才能保证修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确保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不会受到进一步的破坏。
四、古建筑保护与修缮的现状目前,我国对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
然而,由于古建筑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等。
我们需要加大对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工作的投入,同时加强对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工作的研究,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与修缮方法。
历史建筑保护传承个人工作总结
历史建筑保护传承个人工作总结一、前言历史建筑是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
作为一名从事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工作的人员,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参与了多项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工作,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现将我的个人工作总结如下,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
二、工作内容1. 调研与研究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深入参与了历史建筑的调研与研究工作。
通过对多个历史建筑的实地考察、资料搜集和分析研究,我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保护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2. 保护规划与实施在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方面,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协调等因素,力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
在保护规划实施过程中,我积极参与了各项工作,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
3. 技术与方法创新为了提高历史建筑保护的质量和效果,我关注并学习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
如数字化测绘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等,将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护质量。
4. 宣传与教育作为一名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工作的人员,我深知宣传和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参与了多项宣传活动,如举办讲座、撰写文章等,向大众普及历史建筑保护的知识,提高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三、工作成果与反思1. 工作成果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与的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完成了多栋历史建筑的测绘建档工作等。
这些成果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动力和信心。
2. 工作反思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如在调研与研究方面,还需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理论的深入学习;在保护规划与实施方面,需要提高与相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能力等。
保护历史建筑的措施
保护历史建筑的措施引言:历史建筑作为一国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许多历史建筑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挑战。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并确保后代能够欣赏历史建筑的魅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而有效的措施。
一、文化意识的提升1. 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公众对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
学校应将历史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对历史建筑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2. 加强宣传推广:举办展览、讲座、文化活动等形式,通过媒体传播历史建筑的精髓,引起公众对其保护的关注,培养人们对历史建筑的珍视之情。
二、规范保护管理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规范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
从立法层面明确历史建筑保护的权责,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
2. 加强监测与修复:建立专业监测机构,对历史建筑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隐患并修复。
同时,修复历史建筑要注意保持其原有风貌和历史痕迹,避免过度修复。
三、科技手段的应用1.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保护:运用遥感技术、三维扫描等高科技手段,对历史建筑进行全面、精准的捕捉和记录,以便复原和修复。
2. 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在历史建筑内部和外部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监测历史建筑的状况,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潜在风险。
四、加强合作与国际交流1. 加强国内外合作:历史建筑的保护是全人类的责任,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交流经验与技术,共同保护历史建筑。
2. 参与国际组织及项目: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和项目,寻求国际合作与支持,获取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
五、培养专业人才1. 建立专业培训机构: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包括文物保护专家、建筑师、工程师等,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2. 鼓励学术研究与创新:加大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力度,推动保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持续发展。
结语:保护历史建筑是保护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传承。
建筑设计中的历史与现代的碰撞
建筑设计中的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建筑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与科学,不仅承载着人类的居住需求,同时也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
在现代社会中,建筑设计正面临着历史与现代的碰撞,这种碰撞产生了许多有趣而引人深思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并对其中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利用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历史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风险。
如何在满足现代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并合理利用历史建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综合考虑其历史价值、功能需求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通过科学的保护手段,修复和保留历史建筑的原貌和历史痕迹,让人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另一方面,结合现代技术和理念,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的功能与活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古今建筑风格的交融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古代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成为了一种趋势。
人们通过在现代建筑中融入古代元素,打造出独特而具有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建筑作品。
这种交融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现代设计的创新。
例如,在中国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的木质结构和屋顶形式常常被借鉴和运用于现代建筑中,使得建筑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焕发出独特的现代气息。
而在欧洲,古罗马与古希腊建筑的经典元素也常常被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塑造出庄重而优雅的建筑风格。
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外观和结构的设计,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建筑设计,人们可以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人,同时也能够为现代社会注入新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在建筑设计中,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常常通过建筑材料、造型、色彩等方面的设计表现出来。
例如,在古建筑的修复和重建中,运用传统的工艺和技术,使建筑恢复到原有的风貌和氛围。
同时,通过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现代材料和新兴技术,为建筑带来新的魅力和可能性,使其在现代社会彰显独特的文化价值。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引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面临着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问题。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既保护历史遗产,又实现现代化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历史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历史遗产是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历史遗产代表了城市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北京的故宫等都是各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其次,历史遗产是城市居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纽带,对于塑造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历史遗产是研究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需要进行现代化发展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首先,现代化发展可以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修建现代化的交通系统、建设高品质的住宅区等都能为居民提供更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其次,现代化发展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最后,现代化发展可以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第三部分: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冲突然而,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与矛盾。
一方面,现代化发展需要大规模的土地和空间,而历史遗产往往占据着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
因此,为了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或改建,给历史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历史保护常常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了限制和要求,给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例如,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可能增加了建设成本和时间,限制了城市规划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第四部分:实现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为了实现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摘要: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最紧迫的任务是找到保护和修复古建筑的实用方法和技术。
只有这样,古建筑和文物才能保存更长时间,并让人们欣赏和品味古代文化的绚烂。
文物和古代建筑能够证明中国在几千年来的光荣的成就,但是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和洗礼,不可避免地会由于人为和环境因素而造成破坏,并且某些破坏是永久性且不可逆转的,因此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必然的。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本文对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和技术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技术引言文物以及所有古代建筑物都是我国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建筑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的艺术科学价值,表现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意识形态。
对文物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对于确保现代乃至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因素经常对文物造成不可避免的破坏,不合理的发掘也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文物,维护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修复文物是当务之急。
一、文物保护项目修复技术的特点在进行保护修复工作时,必须充分了解修复材料的有效性,确保文物的保护和修复质量,全面提高文物水平。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对文物的恢复和保护以及对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为了维持历史的支柱和文明的延续。
对于文物,应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并确定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法。
实际修复和保护文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少新技术,缺少必要的宣传以及缺乏确切的发展方向等。
当代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必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确保文物的保护和恢复水平,并促进文物的传承和发展。
二、文物保护项目修复技术介绍(一)理筑清洗技术使用这项技术可以清除石材表面的碎屑,这意味着要清除由于材料质量变化而产生的堆积物,有必要根据材料的不同和磨损程度选择清洁方法:首先,喷沙要清晰。
文物建筑与纪念建筑的利用原则
文物建筑与纪念建筑的利用原则一、保护优先原则文物建筑与纪念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利用这些建筑时,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
任何利用行为都必须在确保文物建筑与纪念建筑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进行,防止过度开发、商业化或不当使用,以免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二、合理利用原则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我们应充分挖掘文物建筑与纪念建筑的价值,使其得到合理利用。
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
在利用过程中,要注重保持文物建筑与纪念建筑的原有风貌和历史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过度改造或失真。
三、公益属性原则文物建筑与纪念建筑作为公共资源,应坚持公益属性原则。
政府应加大对这类建筑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确保其长期、稳定地向公众开放。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提高文物建筑与纪念建筑的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四、可持续性原则文物建筑与纪念建筑的利用应遵循可持续性原则。
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要注重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确保文物的长久保存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利用方式,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传承发展。
五、科技创新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来保护和利用文物建筑与纪念建筑。
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更加全面、细致地记录和呈现文物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
同时,科技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游客体验、增加互动性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科技的应用不能破坏文物的原有风貌和历史信息,而应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建筑文化遗产1
建筑文化遗产1建筑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并且对于后世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建筑群或遗址。
这些遗产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宝贵的历史记忆。
本文将通过探讨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保护方法和困境,以及民众参与保护的重要性等方面来展开论述。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筑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可以让后人了解和感受过去的生活、文化和价值观。
其次,建筑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代表着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术。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建筑文化遗产还具有经济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可以为地方经济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主要包括守旧和创新两方面。
守旧是指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和风格,修复受损的部分,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建立防护层、定期检查等。
创新是指在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利用,使其具有现代功能和价值。
例如,将古老的建筑改造成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或酒店等,使其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融合。
然而,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许多困境。
首先是腐蚀和自然灾害的威胁。
受到时间和环境的影响,建筑文化遗产往往会经历破损、腐蚀和倒塌等问题。
其次是人为破坏和盗窃的威胁。
一些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经常成为盗窃犯罪的目标,导致文化财富的流失。
再次是城市化进程和土地利用压力的威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建筑文化遗产可能被拆除或改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民众参与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众参与可以增强公众对建筑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认同。
通过举办相关展览、讲座和社区活动等,可以加深公众对建筑文化遗产的理解,并激发民众的保护热情。
其次,民众参与可以提供额外的资源和支持。
社会捐款、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可以为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物质和人力资源,增加保护的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性与创新性作者:辜元来源:《中国名城》2013年第08期摘要:2008年7月1日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了历史建筑的法定定义,给文物保护单位提出了保护要求,但历史建筑在城镇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和创新利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仍然缺乏合理的指导和建议,造成目前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良莠不齐的现实困境。
从保护利用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两个方面,尝试探讨其保护利用的方法、技术策略,提出真实性、整体性仍然是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底线。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科学性;创新性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8-60(5)2008年7月1日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历史建筑提出了明确的法定定义,即历史建筑为“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同时针对此类建筑提出了若干保护规定:(1)地方人民政府应(依照保护条例)确定公布历史建筑清单;(2)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3)制定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4)应当保持历史建筑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5)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6)为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给予补助。
作为保护级别低于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遗产,相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必须遵守不改变原状”(《文物保护法》二十一条、二十六条,《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2条)等严格规定,《条例》给予了历史建筑在保护和利用上一定弹性和自由裁定的空间,为我国城乡大量的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机遇,也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目标、技术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现状分析1.1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一是历史建筑是否得到科学的保护,即遵照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保护,在保护中如何理解“真实性、完整性”的含义。
由于受行政、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限制,历史建筑的保护成效良莠不齐,体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采取了与文保单位类似的保护措施,将日常“使用着”的历史建筑被“博物馆式的冻结保护”,抹杀了历史建筑原本的历史文化意义与价值特征,如重庆磁器口街区中的钟家院子再利用为具有一定消费门槛的专题博物馆;第二种是过度扩大了这种“差别”的存在,认为不必按照“真实性、整体性”原则进行保护,采取更加大胆的整治措施,如按照现代的建造方式与使用要求,更改历史建筑的外立面形式、内部结构、平面布置等,使“灵活”变为“随意”,损害了历史建筑的固有价值,如北京南池子“劫后重生”的四合院。
二是历史建筑如何得到合理恰当的利用,与城镇现代化发展结合,即把握《条例》赋予的弹性空间。
实践中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的利用往往以旅游、商业为目的,迁出原使用者(大部分为居民),全面整治,甚至重建,或改造成仿古一条街,如北京前门大街,或塑造为精英高消费“文化”的场所,如上海新天地,本质上都是将历史建成环境作为文化资本进行价值的再创造,过度强调了遗产的“经济价值”。
同时,更多大量的历史建筑仍然处于自身自灭的状态或者是“静态”的保存,虽然保留了历史特征,但忽略了与现代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历史建筑合理利用的探讨在城镇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往往被被遗忘。
1.2 问题产生的原因《条例》中虽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提出了基本要求,但对于历史建筑在城镇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和创新利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仍然缺乏合理的指导和建议,也是目前以历史建筑为主体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区(镇村)面临的现实困境。
王景慧先生从“历史建筑”与文物保护单位的关系,从“历史建筑”的保护对象、保护方法入手,提出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原则为“按历史信息的含量来确定保护的部位和利用的强度.保存信息,延年益寿.科学利用。
”笔者也认为,真实性、整体性仍然是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底线,并且基于王景慧先生提出的思路,从保护利用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两个方面予以进一步探讨。
2 上海朱家角古镇“水乐堂”的保护与利用2.1 背景简介水乐堂为朱家角古镇漕港河北侧,西井街南段东侧,漕港滩3号为主相联的3组老宅,临街面河,南与古镇内著名的圆津禅寺隔河相望,东临明代始建、清代重建的上海地区现存最大的五孔石桥——放生桥。
“水乐堂”改造前为朱家角镇供销社所属江南水乡传统三进民居,是保护规划中确定的保留历史建筑。
水乐堂的改造缘起于2007年著名音乐家谭盾来到朱家角采风,“当他听到圆津禅寺晚课时僧人的诵读声与撞钟声时,对于声音异常敏感的他当即决定,将工作室选址在那座与圆津禅寺隔河相望的,约有百余年历史的三进老宅中”。
改造项目由“谭盾与国际知名的日本矶崎新建筑工作室共同设计”,其核心理念是融合“东方与西方,天人合一,以水为主题把建筑与音乐融合到一起”,在建筑空间的表达上“确立一个全新的建筑音乐观念,把德国的"Bauhaus"建筑理念和谭盾独创的"Minhaus"建筑理念结合起来。
水乐堂改造工程于2010年完工,原3组老宅被重新命名为纸乐堂、水乐堂、陶乐堂。
水乐堂上演的以“古建筑与水音乐”作为卖点的《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的演出使“朱家角艺术节,已经具有国际水准”。
2.2 保护内容在认真甄别原有的3组老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水乐堂保护整治了原有建筑的外立面,保留了具有价值的建筑历史要素,主要的保护措施包括:采取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当地的建筑材料,认真修复了建筑外立面的墙面、窗棂、门扇,使修复后的临街建筑外立面依然保持了原有民居低调而朴实的风格,与周边的街巷环境保持一致;保留了原有庭院中的历史墙体,采取了加固、去盐等建筑修复措施,新建墙体与历史建筑相映成趣。
2.3 改造内容为了使得建筑成为音乐的一个容器,赋予建筑以节奏,模糊音乐和建筑之间的界限,并且与河、禅寺取得意境上的呼应,水乐堂的改造分为建筑结构和室内空间两部分。
建筑结构:原有的三进庭院为临街一侧的建筑高2层,临河一侧的建筑高1层,为满足观演与坐席需要,实现室内空间的联通,设计师将临河一侧的建筑抬高至2层,与临街建筑贯通,原有的木结构加以保留作为上层结构,使用轻型钢结构作为底层支撑。
加盖庭院天井,屋顶材料采用了深灰的钛锌板,其颜色和铺设方法与周边保持环境一致,室内天花板则用银箔覆盖满足演出的灯光要求。
室内空间:以“水”“禅”为概念,以简洁、典雅作为主题风格,色彩素淡,原始木色、白色和黑色为主。
底层舞台地面上设置了几处约10cm深的方形黑漆钢质水池,通过临河立面落地玻璃门视线室内外空间、视线、声音的交流;同时室内各部分被设计成乐器,如柱子,楼梯,地面,水面,穹顶,实现建筑与音乐融合的概念。
2.4 运营情况水乐堂一诞生便被赋予了国际水准,代表了先锋音乐艺术的潮流,并且是朱家角水乡音乐节和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5月起每周六晚推出一小时左右的演出——《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包含了演奏、行为、声光等表演形式和中西方的音乐内容,不断阐释巴赫与禅宗、东西方文化等的对话。
同时平日又作为当今社会,甚至是国际精英聚会、休闲、餐饮的高档会所,而高票价的演出及其新颖的创意和艺术感召力也使得水乐堂成为高收入群体的追逐消费的场所。
2.5 评价2.5.1 积极的意义建筑的保护与改造:用现代建筑的理念去解读一幢“历史建筑”,保持建筑原有的整体风貌,精心修复了建筑外立面、有价值的历史要素等。
同时根据规划使用的要求,对建筑内部的结构、平面布置、装饰等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但在内部空间、细节处理、建筑材料使用、意境表达上都独具匠心,完整地体现了与音乐概念的融合。
水乐堂的经营与品牌塑造:谭盾及其团队采取引入现代的、中西方融合的改造理念,重新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功能与文化意义,并且借助每周的艺术演出、平日的会所、餐饮运营等,使得水乐堂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水平的音乐厅,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古镇经济社会的复苏发挥了重要推动力,为古镇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客观的收入。
2.5.2 存在的问题…水乐堂‟的尝试对于朱家角古镇及其大量存留的“历史建筑”是一件难得的好事,至今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也显现出两方面的问题:就改造而言,项目对水乐堂原状有所考虑,大体的尺度、体量、色彩等方面基本尊重了原状,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却存在不足。
首先是平面的彻底改造,很难再辨别出原有水乡古宅的平面特征与风格特色。
其次是沿河建筑的抬高与其立面的新创作,虽然沿用了朴素和低调的特点,但立面大面积通透玻璃的使用仍然十分显眼。
第三,为展现水乐堂与圆津禅寺在对景、声音之间的关系,设计师将原有建筑滨河的公共空间改造为建筑的庭院空间,虽有利于“水音乐”意境的营造,有利于观演者不被外来环境干扰,但却造成古镇公共资源被“私有化”,“精英化”,打断了古镇滨河公共步道的延续性。
利用方面,水乐堂设定的群体显然是能承受得起高消费的社会精英群体,在价格上拒绝了古镇内生活的一般大众和普通游客,反过来古镇居民也很难认可被改造成为水乐堂的历史建筑是其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其次水乐堂所传达的东西方融合的概念、具体的艺术内容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是否真正地契合水乡传统文化的特质和精神,并且引领时代的创新?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科学性与创新性3.1 科学性3.1.1 历史建筑保护的底线——固有价值与历史信息的保护与传递历史建筑是一类“随着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较为朴实的”遗产。
既是遗产,与文保单位相似,作为历史的“文献”,其本体就拥有不同时期所积累下来的历史信息,是其最核心的要素。
虽其整体价值、重要性不及文保单位,《条例》也对其保护给予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对其采取的任何干预措施仍应遵守真实性原则,即在特征价值确认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信息科学的分析、判断、评价,保留和传递体现其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即保护特征价值与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
针对历史建筑在我国存量大、类型多样、分布广的特点,各个地方已经采取根据历史建筑固有价值的高低和重要程度分为不同类别、采取相应措施予以保护的方法,如上海、杭州、天津等地就通过法规规范、保护规划将历史建筑划分为“保留历史建筑、甲等一般历史建筑、乙等一般历史建筑”等。
但考虑到体现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历史建筑保存状况不一,可在不同等级划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有的放矢,具体确定不同类别历史建筑需要保护的历史信息及其不同的物质载体,设定干预措施需要严格遵守的基本底线,同时考虑干预措施的可逆性与识别性,以有利于采取更灵活、有效的保护与再利用措施。